A. 美國的歷史課程講什麼
美國的歷史課程跟咱們差不了很多~他們也學世界史和本國史!不過好像他們的歷史偏軍事內容,人文啊什麼的占的很少!!
B. 美國高中歷史課怎麼上的
從一名歷史教師的視角觀察美國的高中課堂,得到一些直觀的認識,也引發了些許思考。
一、以學生為本的探究式課堂教學
旁聽的兩節別開生面的歷史課,給筆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美國教育的特點也可以從中略知一二。
1.討論中的歷史課
我們在大都會學習中心聽了一節歷史課。這是一所公立磁石學校,授課的是一名全美優秀教師,學生則是九年級(相當於中國初三的學生)。這位老師對課堂有很強的掌控力,全程很好地駕馭著課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我們跟著這位老師完整地上完了一節課,連中途校方請我們換教室繼續參觀,都沒捨得離開。
這節課的主題是「WHAT MAKES A GOOD
QUESTION?」(怎樣能提出一個好問題?)。問題一出,同行的老師禁不住悄悄問:「這是歷史課嗎?」這時,教師假設情境:假如你遇到一位多年前來自中國的移民,你想問他些什麼問題?什麼樣的問題是一個好問題?老師要求每個學生寫出五個問題。寫完後,兩三人一組交流,再進行班級交流,學生踴躍舉手發言。至此,我們才反應過來,原來這位老師是把歷史知識當成了問題探究的素材,我們不禁暗自叫好。
接著,教師要求學生總結提問的規則,學生先獨立寫出,再交流討論。討論結束後,老師給每人發了一張紙,紙上總結了提問的四個基本原則。由提出具體的問題到總結提問的方法與規則,課堂探究在一步步深入,也深深地吸引了聽課的我們。
然後,老師又提出新問題:「什麼是封閉式問題和開放式問題?」要求學生把剛才提出的問題按類型分類。封閉式問題就是只回答「是」或「不是」的問題,開放式問題就是需要解釋的問題。老師又要求學生從兩類中各找出一個問題進行轉換。學生們討論十分熱烈,爭著介紹自己的問題是哪一類型、怎樣轉換的,還有兩個學生針對哪種問題更好辯論了起來,課堂出現了高潮。
接下來,老師要求學生從剛才的問題中「挑出你認為最重要、最有趣的問題」,並寫到教室後邊的白板上。學生們「傾巢出動」,把大大的白板寫得滿滿的。就在我們以為本課即將結束的時候,教師又拋出了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認為這幾個問題更重要?」畫龍點睛,真是讓人拍案叫絕!
這節課,基於學科又高於學科,
既是對學科知識的應用,更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整節課的探究問題環環相扣,層層升華,把教學的重點指向「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讓學生在一次次的自主探究和思維碰撞中,學會了什麼是有價值的問題,以及怎樣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這為學生高中階段的學習,甚至未來擁有獨立思考、善於表達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一節不像歷史課的歷史課,讓人難忘!
2.游戲中的歷史課
還有一節歷史課,同樣值得深深品味。
我們在一所有著百年歷史的頂尖私立高中,見到了這位厲害的馬克老師。馬克老師自1975年耶魯博士畢業後,就在此教學,已經有40多年的教齡了。多年的教學生涯讓馬克老師對歷史教學有自己的見解和認識,他為我們呈現的,是另一種形式的教學。
這節課的主題是「早期世界貿易及對現代社會的影響」。學生們則通過游戲和討論來完成課堂學習。
首先,學生們進行角色扮演游戲,模擬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國際貿易。學生們分別扮演商人、買家、海關人員等角色,相互討價還價,買進賣出。過程中,學生須知道自己扮演角色的商業規則,要辦清關手續,要考慮運輸中可能會遇到風暴或海盜等因素,把貨物都運到、能賺錢的組就算獲勝。
然後,大家圍坐進行分析討論。馬克老師指導學生朗讀了網上一篇關於耶魯先生支持販奴的文章,讓學生思考這篇文章與他們的游戲之間的關系,並談談做游戲的感受。學生們踴躍發表自己的見解,有的學生認為商人為了利潤會不擇手段,所以一定要制訂貿易法案;有的學生質疑這篇批判耶魯的文章,反問如果沒有像耶魯這樣的人去做這些不光彩的貿易,今天的美國會怎樣;結果馬上就有學生反對,認為當時的新大陸太邪惡了,竟然販奴,為了賺錢不顧道德。這時馬克老師適時追問:你認為當時的商人是怎麼想的?如果把販奴從整個貿易中去掉又會怎麼樣?……討論進行得不亦樂乎!
在筆者看來,身臨其境的模擬游戲使學生能夠站在特定時代、以特定身份去思考,發現並提出了很多有獨立見解、甚至有思想高度的問題,表現出極強的辯證思維、發散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品質,這已非常了不起。但馬克老師並不滿意,他本想讓學生發現早期國際貿易對文化和對現在世界的影響,但學生在討論中並沒有生成這一預設目標,於是他決定再用一節課,設計新情境,繼續做游戲,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馬克老師認為,教師一定要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不要指望學生能迅速發現問題,學生肯定要思考一段時間,教師要耐心等待,要給學生比較高的期待和尊重,這樣學生才會成為獨立思考者、終身學習者。
二、對美國高中課堂教學的特點分析
1.教學的宗旨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教育即生長」一節中說:「一個人離開學校之後,教育不應停止。」在美國教師看來,教學的目的是學生可以不需要老師仍然能很好地學習發展。所以課堂上,我們從未見過教師侃侃而談,都是學生在進行探究性學習,而且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並重。教師提出探究問題後,一定是先由學生獨立完成課堂案,再進行分組討論,哪怕只有六七名學生,也會分成三個小組討論,最後才是全班交流。在這里,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是教學的最高目標,學生參與度的高低是衡量一節課好壞的主要標准。美國的教育尤其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與批判思維,培養學生形成科學的、健康的懷疑態度,從而樹立自尊、自信、自立的健全人格。
2.「翻轉課堂」是教學常態
近幾年,我們也在進行「翻轉課堂」的探索。在我們還糾結於要不要「翻」、怎樣「翻」才適度時,美國的「翻轉課堂」早已成為教學常態。
馬克老師認為,「翻轉課堂」
的最大困難是讓學生真正能夠自己學習。要調動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的積極性,最重要的是讓學生產生疑問和困惑,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所以,教師要開發課程資源,給學生提供研究的史料、尤其是一手史料,創設情境,運用游戲等有趣的、經常變換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先發現問題。學生會在此過程中獲得極大的成就感,對問題產生更高的興趣。最後教師再提供相應的閱讀材料,讓學生恍然大悟,回歸歷史真相。
在美國,教師不是教「教材」,甚至不是用「教材」教,課本只是閱讀材料之一。而且,開發課程資源,對教師的專業素養要求極高,美國的高中歷史教師,或者只教美國史,或者只教世界史,都可以深入研究某些問題。反觀我們,我們可以說的上是古今中外、政治、經濟、文化「全知全能」的。
3.其他特點凸顯美國的國情與教育理念
一是重視過程性評價和開放性測試。小測試、綜合寫作、閱讀筆記、角色表演和發言時的表現、提問和解答問題的時體現的思維品質等,都是教師評價學生學習成績的依據。筆者見到一堂歷史考試中有兩道論述題,每題都含兩到三個觀點,全是開放性的、需要學生發表獨立觀點的思辨性問題。
二是高度重視閱讀與寫作。美國
高中生的閱讀量遠遠大於中國學生,又厚又大的課本,要在課前閱讀,並寫出閱讀筆記和提出問題;老師還會發閱讀資料及學習任務單;每個單元結束時都有綜合寫作,不論人文課還是科學課,學生們常常一寫就是一篇論文。
三是小班教學與走班上課。小班教學大大方便了教師在課堂上對每一位學生的關注與指導,大大提高每一位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這里,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固定教室,學生沒有行政班,但都有自己的個性化的課表,走班上課。
四是高科技手段支撐及個性化、實用的教室布置。美國的課堂在硬體配置方面有明顯的優勢,教師藉助軟體、系統,或通過數據分析進行教學和管理已形成常態;教室布置往往取決於老師的教學內容。例如:一節與家庭有關的選修課,老師會把教室布置得像間大廚房;很多教室的前半部分是課桌椅,後半部分是實驗區,實現了實驗和教學實現完美融合;教室里的桌椅可以根據需要任意組合,方便學生完成不同任務。
反思美國的高中歷史課堂,不由得想起一位哲人對教育的認識:「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看似游戲化的課堂,卻賦予了學生獨立的思考,批判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健全的人格。走進美國課堂,更讓筆者對現階段我國的高中教育教學理念和舉措有了深切的認識與理解。我們的高中教學應當充分借鑒西方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在加大課程資源開發力度、形成有特色的課程資源體系、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探索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等方面做進一步的探索和實踐。
C. 美國學校如何教語文和歷史
學什麼不重要,關鍵是跟誰學,因為學的東西早晚會過時,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本領卻可以受用終生。
今天和大家聊聊我在美國的生活。
上周末去孩子的中學參加家長會。正巧聽了羅輯思維視頻《即將到來的階層社會》,羅老師在裡面談到了美國的中學教育,我想給大家補充一點信息。
我孩子所在的學校,一般每學年開始會有一次家長會,第一學期末和第二學期中再各開一次。學年初的家長會是由任課老師介紹自己和教學的內容,剩下來的兩次是家長和每一科的任課老師一對一地討論孩子的學業和其它情況。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家長會,和六七個老師分別交流一遍,整個半天時間就沒有了。
在很多國內家長眼裡,美國的父母不操心孩子,這其實不很准確。羅老師在那一期節目中介紹的那些環境不是很好的家庭,確實不操心孩子的事情,但是越有社會地位的家庭在孩子身上花的時間越多。我孩子所在的學校,很多學生的家長是財富五百強公司的CEO和高管,或者是一些著名的投資人,他們盡管工作很忙,但是學生家長會總是參加的。
學年初的家長會從形式上來看,和中國學校的有一些相似之處。所不同的是,中國的中學生有固定的教室,開家長會時大家坐在學生的教室里,每一個任課老師來一一介紹。在美國的私立學校,從小學開始就是選課制,每個人學的課程不同,即便是同一門課,不同難度的也在不同教室上。
因此,一個班上的同學上課常常不在一起,上課時各自到各科教室去就好了,有點像中國的大學選修課,行政班雖然存在,卻沒有太大的意義了,當然,這樣也就沒有了固定的教室。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會是由家長們按照孩子某一天上課的次序,到每一科的教室去開。孩子如果上了六門課,家長就要跑六個教室,每次換教室,中間有5分鍾空隙。這樣,家長就能體會一下孩子們一天的生活。
在很多人看來,美國中學教育很差,中國中不溜的學生到美國學校輕易地就能考全A。不過,如果把美國最好的100所高中和中國前100名的拿出來對比,還真不好說哪邊的教學質量高。相比而言,中國在數、理、化上難題做得多,考這三門課的難題,美國孩子比不過中國的。但是單比數理化,如果看誰學的內容多,中國最好中學的學生就比不過美國同檔次的中學生了。
我的大女兒在高中不算是最好的學生,但是高中畢業時不僅學完了大學的微積分,而且連線性代數、復變函數和概率論都學了,在生物方面,她學完了大學的神經科學等課程。後來她在MIT少修了七門課,說明高中所學課程達到了MIT本科的要求。而在她的年級里,比她更好的也大有人在。不過,中美教育最大的差距在於語言、寫作和人文科學上,美國孩子閱讀、寫作和表達能力要比中國的好很多。
那麼美國中學是怎麼教孩子人文學科和基本的語言、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呢?我可以給大家轉述一下在歷史課堂和英語(語言和藝術)課堂上,孩子的老師介紹的教育方法和內容。
先說說歷史課。在我上中學讀歷史時,印象比較深的就是老師一個人照書本講,學生們死記硬背,記知識點,背結論,好的老師(比如四中的石國鵬)不過是講課風趣點而已。美國中學的歷史課卻不是這么教,學生也不是那麼學。孩子的歷史老師強調的是學生必須掌握四個技能,歷史問題研究、資料的理解和分析、論文寫作,以及最後在台上的表述。
在中國,每一道歷史題有標准答案。美國的歷史題常常沒有標准答案,只有好的和不好的,符合邏輯的和不符合邏輯的。所謂好的答案,就是從事實出發、符合邏輯的結論,這些結論未必和書上講的一致,也未必和主流歷史學家看法一致。所謂壞的答案就是直接抄來的,沒有證據支持的。
為了培養學生們給出「好答案」的能力,老師要讓學生選擇他們感興趣的歷史課題做研究,教會孩子們查資料和使用資料的能力,孩子們要寫十幾頁紙的論文,然後要在班上講述一刻鍾時間自己(和小組)研究的結果。比如我女兒最近一個作業就是要分析古羅馬衰亡的原因,她看了很多資料,最後選擇了從稅收入手完成論文。從這個教學方法來看,你會發現它很像自然科學的教學。美國的好學生都非常能寫,非常能說,這不完全是英語教學,和各科都要求寫作有很大關系。
接下來和大家講講英語,當然寫作也是很重要的。不過更讓我感興趣的是他們作文的題目,這個題目實際上向孩子們傳遞了一種價值觀。我女兒最近一篇作文是關於一篇文章的讀後感,文章的內容是這樣的:
查爾斯是中學棒球隊明星,英俊高大,孔武有力,喜歡上年級里的一位女生莎拉。美國高中生談戀愛不被禁止,是很普遍的現象。而運動隊隊員常常是女生眼裡的紅人。不過莎拉卻喜歡上另外一位其貌不揚,甚至有些弱小的泰戈。
有一天查爾斯找到泰戈,要教訓他一下,讓他離莎拉遠一點。泰戈說,你要打就打吧,然後摘下眼鏡,先放在一邊,然後對查爾斯說,你來吧。查爾斯上去就是一通老拳,把對方打得滿臉掛彩。
泰戈也沒有還手(當然還手也沒用),等查爾斯打夠了,收手了,泰戈說,你要是沒事了我就走了。說完,泰戈從一旁拿回眼鏡,戴在臉上走了。查爾斯看到那副乾乾凈凈的眼鏡,戴在青一塊紫一塊、又臟又花的臉上,趴到地上哇的一聲就哭了出來,他覺得從來沒有輸得這么慘。
我的轉述遠沒有原文那麼精彩,但是文中想表達的意思你已經明白了,它所傳遞的價值觀也很清楚。講到這里,我想起前不久去世的外交家吳建民生前講的一番話,「軟硬都是手段,哪個難?軟難。硬,你打我一下我踢你一腳,這個三歲小孩子也會,沒有難度。講道理,談判,軟實力,這個很難。首先別人要喜歡你」,在現代文明社會,需要以道理服人,而這個本領,需要從小學起。
回到羅老師上次聊的話題,一種好的教育是能力和素質的教育,這裡面不是簡簡單單地開一些人文課程,搞一個課外活動那麼簡單的。而是通過每一天的課程(和課外活動),不知不覺地把好的、適合我們當下社會的價值傳遞給孩子。同時,讓孩子在學習每一門課程的時候,通過知識的學習掌握分析問題、獨立思考、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這樣今後才能成為社會的精英。
我的記憶力不算差,但是在大學所學的大部分內容,在高中學習的一小半內容早已忘卻。相信大部分朋友比我好不了多少。有些課程學完後,內容已經忘卻,但是我能感到解決問題的水平有了提升,而另外一些課程,除了當時了解了一些支離破碎的知識點外,沒有任何提高。
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MIT的學生有一個普遍觀點:學什麼不重要,關鍵是跟誰學,因為學的東西早晚會過時,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本領卻可以受用終生。
延伸閱讀:美國的中小學如何教歷史?
(向上滑動查看內容)
文/程映虹(美國特拉華州立大學教授)
美國的中小學如何教歷史?盡管筆者是在美國教歷史的,但沒有經歷這個國家的本科教育和碩士教育,對美國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歷史怎麼教更是一無所知。正因如此,當我後來逐步了解其中情況時,便不免生發出很多感想。
愛國主義宣傳不能歪曲歷史真相
第一次對美國小學生如何了解歷史有點感覺,是從我女兒那裡得來的。當時我們在波士頓,說起城市的歷史典故,尤其是發生於1770年3月英國軍隊開槍打死幾名抗議平民的「波士頓慘案」,保羅·李維爾據此畫的著名版畫,當時在上小學的女兒說:老師說那是誇張的,那幅畫是當年波士頓愛國者的宣傳。
女兒的話讓我很吃驚——美國歷史教師怎麼不站在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立場上引導學生,「激發」對民族仇敵的恨和對自己國家的愛,而是對這種「愛國主義」潑冷水?
後來了解了一下,真相還真是如此。當時一小隊英國士兵,在群情洶涌的波士頓居民逼迫和雪球攻擊下驚慌失措,一士兵於慌亂中開槍,打死五個平民。整個事件是雙方在局面失控下的沖突。事件發生後,英國軍隊把涉案士兵送上法庭。至於保羅·李維爾的那幅畫,一方面激起了波士頓人民的反英情緒,有利於獨立運動,另一方面把英國士兵描繪成行刑隊而波士頓居民是無辜的被害者,歪曲了歷史真相。
歷史教育在這里起到的作用,不是在既定的意識形態前提(愛國主義)下推波助瀾,不是為了證明自己一方的正確,而對歷史的某個方面故意誇大或忽視和掩蓋,更不是為了達到宣傳的效果而不擇手段,而是對真相的了解和對事件性質的多重分析。
歷史是不懈的追問
「波士頓慘案」這個案例,用一個細節回答了「什麼是歷史」這個大問題。「什麼是歷史」這個問題,是美國歷史教育從小學到大學一開始就要明確且不斷重復的。對這個問題千篇一律回到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定義,即「通過不懈的追問獲得的知識」。這樣一個追尋知識的過程本質上是開放而不是封閉的。在原則上它要求通過不斷的探尋、論辯和發掘達到對過去的了解,而不是為了達到某一個結論或證明某一個理論。
習慣了中國的歷史教育後看美國的歷史教育,從教到學會發現很多區別,但更重要的是對「歷史」本身理解的不同。中國的歷史教育強調的是歷史知識的客觀性和有用性,即相信通過「科學的」方法可以獲得有助於現實需要的那個過去。這種對歷史的定義重結論和實用性,鼓勵了歷史教育中的權威主義和實用主義傾向。所以,在學生的下意識中,課本上的知識都是正確的、重要的和有用的,實際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都是必然會發生的;而對老師來說,「教」就是怎樣通過灌輸這些知識把「學」引導到那個既定的結論上去。
這樣的歷史教育很難容納沒有統一結論的探討(盡管這種探討反映了歷史和社會的多重側面)和無實際效用的歷史知識(盡管這些知識可能增進對人性之復雜的認識),受教育者常常表現出對歷史認識強烈的自信和確定感。
而美國的歷史教育(尤其是近幾十年來)強調的是探索和了解歷史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達到的常常不是一個結論,而更多的是對歷史認識的一種態度。這種態度強調的是歷史過程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是對歷史認識和歷史闡釋中主觀性的承認,從而是對任何權威主義和實用主義的質疑和批判。
它並不以了解「真相」自誇,更不以達到對某個歷史事件的評判為終點,而是鼓勵學生不斷地探索對歷史事件的多重解釋,保持開放的視野,以加深對人性的理解。從根本上說,這樣的歷史教育拒絕「歷史必然性」這樣的觀念,受教育者常常表現出對歷史真相和歷史闡釋的困惑,正是這種困惑激發起他們對歷史更多的好奇和興趣,引導學生朝開放的、多樣性的方向,而不是朝著某個單一的和既定的結論進行思考。
美國歷史教育如何貫徹愛國主義
任何國家的歷史教育都要貫徹愛國主義的原則,主要是建立對國家的身份認同,培養民族自豪感。美國的歷史教育也強調「美國人」的概念,但重點不在於「做一個美國人」(或者說「做一個美國人」這樣的問題基本不會出現),而在於讓學生認識到今天的「美國人」這個概念是怎樣演變來的。
上面引述的《美國史——從前哥倫布時代到新千年》開篇就說:「這些有關美國歷史的故事會幫助你問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是美國人?』而你的思考又將幫助回答這個問題。」這樣的說法並沒有先驗地設定一個讓學生理解和接受的「美國人」的身份認同,而是告訴學生:「美國人」這個概念始終是開放給每一代的美國人去思考的,而他們的理解和選擇也就幫助塑造了每一代的「美國人」。
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一樣,只要是愛國主義,就難以擺脫狹隘偏激和情緒化的影響。很多所謂愛國主義的表現其實是對外界的無知和排外情緒,甚至是種族主義,這一點在美國一些政治上比較保守的人群中(很多又集中在南部和中部一些相對閉塞的地方)表現得非常突出。
但在多元化的美國社會中,愛國主義教育一般處於自由派的影響之下,不但說教的色彩比較淡薄,沒有強加於人的姿態,而且教育者(包括教材)和學生之間可以感覺到一種平等和信任關系。這在上面「什麼是美國人」這個例子中可以感受得到。實際上,我在美國學歷史和教歷史最大的感受,就是平等和信任。
作為外國學生,在美國上歷史課可以毫無顧忌地對美國歷史和政治作出種種批評;作為外籍教師或教授,學校當局和同事從來不會考慮僱傭你教文科會不會有任何意識形態的「副作用」,你的講課是否符合美國愛國主義的「主旋律」。僱傭的唯一資格,就是學術背景和水準,包括多元化的族裔成分。學校不會冒著被起訴的風險說你意識形態有問題(當然,公開挑戰普世的道德原則為奴隸制和種族迫害辯護的除外)。
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美國愛國主義教育最大的特色,就是尋找既符合各色人等的身份和需求,又符合這個國家歷史和制度的共同點,即對自由的追求和對權利的肯定。這就使得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實際上非常簡單易行。愛國不是抽象的,不是上對下的,也不是光講奉獻,而是落實到個人的自由和權利上。
D. 美國有歷史課嘛
肯定是有的,雖然美國建國短,但是近代史肯定是有的,再加上全球史,所以還是要歷史課的。正如中國中學歷史課包含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兩大板塊,美國中學歷史課也是包含美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兩大板塊。但美國中學歷史課把不同時代的歷史,不同地域的歷史,不同主題的歷史又劃分成了很多不同的課程。這種現象在精英私立高中更加突出。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發生歷史事件的原因,歷史事件帶來的後果是任何歷史課的最基本的要素。在這些基本要素的基礎上,初級歷史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技能。這些基本技能包括收集證據,詮釋證據,分析概念,綜合分析。中級歷史課程使用更困難的閱讀材料,更復雜的概念,並且要求更高的理解水平。高級歷史課程則展開對歷史專題的更細致,更深刻的討論。無論在什麼水平上,美國中學歷史課的顯著特點表現在創造性寫作,批判性思維,研究性技術和多樣化課程上。
E. 美國人講的歷史課內容主要內容有哪些
其實美國的歷史課和中國的歷史課有很大的區別。中國的歷史課主要講述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而美國的歷史課實際上是沒有統一的教學目標和計劃的,甚至在很多州里,歷史課的內容可以由授課老師自行決定。因此,在美國的歷史課堂上,許多老師用絕大多數時間講述本州本地的歷史以及他們自己感興趣的歷史課題。在一些學校里,歷史課不是一門課,而是許多與歷史相關的專題,比如非洲政治,蘇聯經濟等等,學生自選感興趣的題目。由於試卷都是老師出題,因此很多時候都是天馬行空式的,沒有標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不似中國的標准化試卷。
雖然內容差異很大,但是精髓是相似的。首先是通過對歷史資料的研究培養學生從材料中提取信息,形成自己觀點的能力,其次是通過歷史問題的辯論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容忍不同觀點的氣度。最後的灌輸一些普世價值觀,如自由平等法制。
F. 美國高中歷史課都講什麼呀應該了解哪方面的歷史啊
美國高中歷史 分世界歷史和美國歷史。。。。世界歷史不叫容易。。。美國歷史比較難。。。你要知道這勞什子國家總共只有兩百年歷史。。。但是它的歷史書好厚。。。所以各種人名。。。。各種法律。。。各種革命。。。各種戰爭。。。。大概就是這些。。。。
G. 美國歷史課程學什麼
你問的太含混了,高中歷史課程有本國史和世界史,內容基本和中國高中歷史課程差不多的,按照編年的次序,從最古早的文明講到現當代歷史。當然歷史觀點和對同一歷史事件的闡釋和中國可能不太一樣。並且美國(包括加拿大)的初高中歷史教學,比較偏重西方文明,對於西方以外的歷史(包括亞洲,非洲,中東等等),往往有一兩個章節一筆帶過。另外,美國高中歷史課程受政治意識形態的影響比較少,相對客觀。對學生也不強調要求死記硬背,考試方法往往比較靈活,多以寫短篇小論文為主,當然也會考核學生對史實(人物,大事件,時間)的掌握。
如果是大學,就有更細更專業的分科了。並且本科和研究生,博士生,不同的院校,隨著側重點的不同,其結構和內容也完全不一樣,一般來說有按照區域劃分的(美國史,中東史,東亞史,南美史,等等),按照方法論劃分的(思想史,文化史,戰爭史,社會史,等等),還有按照時間(古代史,中古史,近現代史)。我想你大概問的是初中高中,大學歷史課程我就不具體說了。
H. 美國的歷史課
正如中國中學歷史課包含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兩大板塊,美國中學歷史課也是包含美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兩大板塊。但美國中學歷史課把不同時代的歷史,不同地域的歷史,不同主題的歷史又劃分成了很多不同的課程。這種現象在精英私立高中更加突出。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發生歷史事件的原因,歷史事件帶來的後果是任何歷史課的最基本的要素。在這些基本要素的基礎上,初級歷史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技能。這些基本技能包括收集證據,詮釋證據,分析概念,綜合分析。中級歷史課程使用更困難的閱讀材料,更復雜的概念,並且要求更高的理解水平。高級歷史課程則展開對歷史專題的更細致,更深刻的討論。無論在什麼水平上,美國中學歷史課的顯著特點表現在創造性寫作,批判性思維,研究性技術和多樣化課程上。
I. 美國重視歷史課嗎
談不上重不重視,只適合國內的教育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他們上課時課堂氣氛很活躍,很重視對於學生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在中學的歷史課程中就會有關於歷史問題的研究論文,而且題目很刁鑽。我在落葉滿長安的一篇博客中看到過這樣的題目:
「一,關於南北戰爭:
1.你是否同意林肯總統關於美國不能存活除非它全部解放或全部奴役的聲明?解釋。
2.解釋為什麼北方白人反對奴隸制,南方白人擁護奴隸制,但他們都感覺他們在為自由而戰?
3.自由對於黑人意味著什麼?
4.林肯總統和格蘭特將軍表示在內戰後,南方不應被粗魯地對待。為什麼這是一個聰明的政策?解釋。
5.在內戰期間,女人開始擔任很多以前男人的工作。你能對由於內戰造成的社會、經濟和政治沖突的問題做出怎樣的概括?
構造一個爭論,運用歷史證據來支持或反對下面的觀點:美國內戰是地區差別不可避免的結果。
二,菲律賓問題:
1.什麼樣的美國人可能會同意Josiah Strong的「我們的國家」?什麼樣的人會不同意?他們為什麼會同意或不同意?
2.Bryan如何將「帝國主義」同獲得西班牙領土聯系起來?你認為他聯系得對嗎?為什麼?
3.Lodge對獲得菲律賓這件事的辯詞是如何反映了美國的傳統政策的?
4.你認為有比麥金利總統以控制菲律賓來處置菲律賓的命運更好的選擇嗎?
」
J. 美國高中課程有多難
由於可以選課,所以不存在對比之說。強大的人選課可以在高一選大學的課。我就有同學9年級(初三)前就上完微積分的。
以一般美國人(作為本土人以公民身份只能進100左右的大學,LZ要是有點上進心就不能向他們看齊的)的數學選課為標准:
美國人科學和我們差不多,不強調背公式但是很強調理解,所以沒什麼可比性。我就以數學為例
9年級(國內初三) geometry or algebra 1(初一與初二內容)(algebra 1比geometry低一級,下面的都以geometry為標准,若以algebra 1為標准後面的都退一級)
10年級 algebra 2(初二初三內容)
11年級 precalculus(初三與高一內容)
12年級 calculus (中國在微積分花的時間沒美國人多,但是代數幾何上明顯深度大多了)
一般情況下中國人解題能力會強很多,美國人只是簡單的理解並熟悉如何運用概念,並不會做難題鑽題,雖然犧牲了邏輯推理能力但是也提供了想像力空間,這點由於各國教育重心不同,不能評說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