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個紀元一般是多少年
紀元一般為100年。
今世界上多數國家採用公元紀年。
我國紀元,當始於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 841年)。
在歐洲,希臘人曾以公元前776 年(第一次奧林匹亞競技會),羅馬人以公元前 754 —前 753 年(始建羅馬城)為紀元。阿拉伯人以公元622 年(穆罕默德由麥加遷麥地那)為紀元。
(1)中國歷史上一紀是多少年擴展閱讀:
1949年9月27日,經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國際社會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歷和公元作為歷法與紀年。但是也並沒有廢除農歷,現今的中國傳統節日還是以農歷為准。
公元紀年演算法:
格里歷與儒略歷大致一樣,但格里歷特別規定,除非能被400整除,所有的世紀年(能被100整除)都不設閏日;如此,每四百年,格里歷僅有97個閏年,比儒略歷減少3個閏年。
格里歷的歷年平均長度為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歸年的365.242199074日,即約每3300年誤差一日,也更接近春分點回歸年的365.24237日,即約每8000年誤差一日;而儒略歷的歷年為365.25日,約每128年就誤差一日。
到1582年時,儒略歷的春分日(3月21日)與地球公轉到春分點的實際時間已相差10天。因此,格里歷開始實行時,將儒略歷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為格里歷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刪除,但原星期的周期保持不變。
2. 古代的一紀是多少年
12年。
《國語·晉語四》韋昭註:「十二年,歲星一周為一紀。」意思是:歲星(木星)繞太陽一周約需十二年。
故古稱十二年為一紀。
(2)中國歷史上一紀是多少年擴展閱讀
紀年:
紀年是人們給年代起名的方法。主要的紀年有帝王紀年、公元紀年、歲星紀年和干支紀年等。
在中國,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歷法。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使用的是「干支紀元法」,即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每60年為一個周期。註:2014年為第79個甲子的第31年,自黃帝來算起,2014年是4711農歷年.。
天乾地支:
天乾地支,簡稱為干支,源自中國遠古時代對天象的觀測。十干曰: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支曰: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
簡化後的天乾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稱為十二地支。
十天乾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相互配合,組成了干支紀元法。天乾地支的發明影響深遠,至今依舊在使用天乾地支,用於歷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各方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紀
3. 一旬一紀一代一世分別是多少年
一旬是10年,一紀12年,一代25年,一世50年。
古中國的時間單位:
現在是每晝夜是24小時,而在古代則是12個時辰。當西方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人們分別稱中國與西方的時間單位為『大時』和「小時」。隨著鍾表的普及,人們漸漸忘記「大時」,而「小時」一直使用到現在。
在古代,我們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丑寅卯作為標志。又用動物如大鼠、牛、虎、兔作為替代品使它容易被記住。
4. 中國歷史,各個朝代各多少年
從有記載的夏朝開始,我國歷史上經歷了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等主要朝代。
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438年
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共計: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共計:5年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共計:210年
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共計:16年
玄漢:公元23-25年,共計:3年
東漢:公元25-220年,共計:196年
三國:公元220-280年,共計:61年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共計: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共計: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共計: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計: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共計:89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共計:277年
清朝:公元1616-1912年,共計:267年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辦的事就是確立國號,即朝代名稱,簡稱朝名。
夏: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姒少康在綸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興夏朝,恢復夏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
商:相傳商族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5. 一紀是多少年
一紀是12年。
一紀這個說法出自《國語·晉語四》韋昭註:「十二年,歲星一周為一紀。」意思是:木星繞太陽一周約需十二年。所以古時候以12年為一紀。
紀年是人們給年代起名的方法。主要的紀年有帝王紀年、公元紀年、歲星紀年和干支紀年等。在中國,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歷法。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使用的是「干支紀元法」,即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每60年為一個周期。
(5)中國歷史上一紀是多少年擴展閱讀:
我國東漢《四分歷》中,將20蔀稱為「紀」。一紀的定率為20蔀,1520年,555180日。這個天數能被60整除,所以從歷元時刻開始,一紀之後冬至和朔旦不但相會於同一天的夜半,而且這一天的干支也與歷元所在日名相同。後世的歷法中,則常以冬至和朔旦相會於同一天的夜半,且日名干支也與歷元日名相同,這樣的狀態相鄰出現的一個周期稱為「紀」。
6. 根據《中華史表》記載,中國的歷史一共有多少年
6477年。
經錢鍾書先生規劃指導、歷時三十年始完成之《中華史表》,仿漢皇甫謐《帝王世紀》之體例,經重新搜集、整理,上起盤古,下迄清朝,明確考得中國紀年當從距今6477年(公元前4464年)燧人氏始,完整記錄了歷代帝王1262位使用過的996個年號及每一個帝王在位的時期、朝代、年數、姓名、年號、在位年數等數據,不僅精確到年,有的更精確到月和日。此表一出,則吾國之歷史不再是虛指之五千年,而是實實在在之上下六千五百年矣!其中亦不再有「傳說時代」而為確有所指矣!是書對吾國文明和世界文明之影響可謂巨矣!
7. 一紀是多少年,一甲子是多少年
一紀為12年,歲星或太歲紀年,12年為一個周期,稱為一紀。
一甲子為60年,東方朔三千甲子說明他十八萬歲。
(7)中國歷史上一紀是多少年擴展閱讀:
古中國的時間單位:
現在是每晝夜是24小時,而在古代則是12個時辰。當西方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人們分別稱中國與西方的時間單位為『大時』和「小時」。隨著鍾表的普及,人們漸漸忘記「大時」,而「小時」一直使用到現在。
在古代,我們不以一二三四來算,而用子丑寅卯作為標志。又用動物如大鼠、牛、虎、兔作為替代品使它容易被記住。
古中國計時工具:
在古代,有兩種計時工具,一種是日晷,另一種是漏。
日晷是由太陽影子的運動來定時的,與日晷表面的刻度相對應。我們應該在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天文台可以看到它。漏是由滴水造成的,它由四個用來盛水的銅罐組成,從上到下重疊。頂部有三個孔,底部有一個箭頭形浮標。水位隨著滴水而上升,鍋上有一個刻度,所以它可以計時。
原日夜分為100分鍾,因為它不能分為12小時,然後改為96、108、120分鍾,到清朝正式設定為96分鍾;因此,1小時等於8分鍾。一個時刻分為三個部分,總共24分鍾,和24個節氣。請注意,一分鍾不是現在一分鍾,而是這個詞,它被刻在兩個時刻之間,帶有兩個奇怪的符號,所以它被稱為字。
8. 古代的時間單位有哪些
古代的時間單位:
1、年,一年設定為四季,三個月為一季,是為春、夏、秋、冬,全年為十二個月。
2、時辰,每年為十二月,每月為三十天,計三百六十天;過年為五天,合計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以十二地支設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3、一刻鍾,每天有十二個時辰,時以下的計量單位為「刻」,一個時辰分作八刻,每刻等於現在時間的十五分鍾。
4、一柱香,時間相當於現在的五分鍾,
5、一盞茶,時間大約是現在的10分鍾左右。
6、彈指,每彈指有十剎那。
7、剎那,一剎那就是現在的一秒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