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太極挙有多少年歷史

太極挙有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2-07-27 16:24:46

『壹』 太極拳的來歷或太極拳文化

經歷史考證,太極拳起源於中國河南溫縣陳家溝,由陳氏第九世祖、著名拳師陳王廷所創,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陳氏太極拳的起源可追朔到陳氏始祖陳卜。陳卜原籍在山西澤州郡 (今晉城),後來由澤州搬居山西洪桐縣。明洪武5年 (公元1374年),遷居河南懷慶府 (今沁陽)。

當時,陳卜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受近鄰鄉民敬重,所以當地人將其居住的地方叫陳卜庄 (解放後,陳卜庄劃歸溫縣,至今仍叫陳卜庄)。

後來,因陳卜庄地勢比較低窪,經常遭受洪澇,所以陳卜一家又遷居到距溫縣城東十里的常楊村。因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深溝(有一段深溝仍保留至今),所以隨著陳氏人丁繁衍,家族不斷壯大,常楊村易名為陳家溝。

陳卜定居陳家溝以後,開始墾荒種田,興家立業。隨著家族不斷壯大,到第七世開始分家。為了家園安全,地方安寧,於是在村中設立武學社,傳授武藝。這期間,陳氏家史文字記載很少,大多為口傳。直到1711年,陳氏第十世祖陳庚為陳卜立碑,才開始簡要記述陳卜史實。

但間隔已有300餘年,其間的人物、事跡及有關拳術多有疏漏。所以關於拳藝、人物、事跡的文字記載,僅從陳氏第九世祖陳王庭記起。 陳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優,精於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東一帶很有聲望。

在他年老隱居期間,依據祖傳之拳術,博採眾家之精華,結合太極陰陽之理,參考中醫經絡學說及道家導引、吐納之養生術,創造了一套具有陰陽相合,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的內功拳,稱為太極拳。

因創始人姓陳,故人們稱之為陳氏太極拳。陳王庭傳授下來的有一至五路太極拳、炮捶一路、長拳108勢、雙人推手和刀、槍、劍、棍、鐧、雙人粘槍等器械。

陳王庭的著作因年代久遠,許多已經失散,現尚存有《拳經總歌》、《長短句》詞一首。詞上半首有:「嘆當年,披堅執銳,掃盪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

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閑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

自陳王庭之後,陳家溝村民練習太極拳之風甚盛,男女老幼皆練習,世代沿襲,經久不衰,當地至今仍流傳著「喝喝陳溝水,都會翹翹腿」 、「會不會,金剛大搗碓。」 的諺語。

(1)太極挙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太極拳的分類

太極拳有陳式、楊式、孫式、吳式、武式以及武當、趙堡等多種流派。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從學於陳家溝陳長興,並與其子楊健侯、其孫楊澄甫等人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發展了「楊式太極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楊露禪從陳家溝返鄉後,深愛其術,從學楊於陳式老架太極拳,後又從陳清平學趙堡架,經過修改,創造了「武式太極拳」。河北完縣人(今河北保定順平縣)孫祿堂,從師李魁垣學形意拳,繼而學於李魁垣的師傅郭雲深,又從師於程廷華學八卦掌。

後又從師郝為真學太極拳,之後 參合八卦、形意、太極三家拳術的精義,融合一體而創「孫式太極拳」,所謂「太極腰、八卦步、形意勁」即此。 隨著歷史的發展,武術逐漸從戰場搏殺轉為體育健身,太極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極拳家在《十三勢行功歌》中就有「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極拳經過長期流傳,演變出許多流派。

原始太極拳法最初出自我們中華民族的老祖宗軒轅黃帝。他根據蛇和喜鵲相鬥的形態而創出此拳法。中國道教邋遢派所傳老拳譜上有這么一段話:「黃帝隅行於坡前,看見蛇鵲相鬥緊相連。鵲攻尾,首來救。鵲攻首,尾相援。鵲攻中,首尾連。

黃帝一見非隅然,從此留下太極拳。」老拳譜上記載著各種拳勢動作的形成過程及創編人和創編的時間地點。還記載著演變出的多種拳法,如呂洞賓祖師創編的「呂式太極拳」,陳摶老祖創編的「華山太極拳」等。

『貳』 太極拳起源和發展

創始起源:

太極拳的創始,目前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在抗日戰爭之前,全國各地的太極拳家無不尊張三豐為祖師。

其原因是,張三豐創建了武當派,創始了內家拳。太極拳作為內家拳之首,尊稱張三豐為祖師,是一種自然歸屬。張三豐創立的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都是從道教經書中汲取了精華,引申而來。

張三豐所創立的拳法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注重內功和陰陽變化,講求意、氣、力的協調統一,動作沉穩,姿勢含蓄,勁力渾厚,神意悠然。這些特徵無不與道家的清靜柔弱、淡泊無為的主張和道教的「三寶修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相吻合,內以養生,外以卻惡,可以說是留給後世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另一種說法,太極拳創自陳王廷。此種說法出自顧留馨、唐豪先生對太極拳的考證和《太極拳研究》。他們考陳王廷創太極拳依據有兩點:一是有陳氏後人所撰有祖先的打油詩《悶來時造拳》五字。二是有陳王廷留有一篇《拳經總歌》。據考這篇陳氏《拳經總歌》並非陳氏所獨有。山西洪洞通背拳《拳經總論》除幾個別字外,其它內容完全相同。

現代發展:

新中國建立後,毛澤東曾號召全國人民打太極拳。1978年以來,中國的改革開放給太極拳的全面發展營造了巨大的空間,太極拳進入推廣普及期,鄧小平曾親筆題詞「太極拳好」。

在溫縣陳家溝,習練太極拳之風甚盛,婦孺老幼皆練,當地流傳的諺語說「喝了陳溝水,都會蹺蹺腿」、「會不會,金剛大搗碓」,這都形象地反映出當地習練太極拳的情形。這種風氣世代沿襲,經久不衰,使得陳家溝歷代名家輩出。

溫縣現有武術館校30餘家,其中文武學校有4家,習武場所近30家,家庭武館20餘家,學員2000餘人,流動學拳人數達8000餘人。300餘名太極拳師在海內外開辦太極武術館及連鎖加盟店300餘家。

不僅國內演練太極拳之風盛行,太極拳大師們還走出國門,將太極拳這一國之瑰寶傳播海外一百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太極拳傳播至今,已經成為世界上參與人數最多、最受人們喜愛的武術運動和健身活動項目,全世界的太極拳習練者高達三億之眾。

太極拳成為東方文化的一種符號象徵,成為促進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太極拳的創編,也是繼「四大發明」之後中華民族偉大創造力的又一次展示。繼承和保護太極拳,對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弘揚民族傳統美德、增強社會凝聚力、構建和諧社會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太極挙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太極拳特點:

太極拳含蓄內斂、連綿不斷、以柔克剛、急緩相間、行雲流水的拳術風格使習練者的意、氣、形、神逐漸趨於圓融一體的至高境界,而其對於武德修養的要求也使得習練者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自身素養,提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融洽與和諧。同時,太極拳也不排斥對身體素質的訓練,講究剛柔並濟,而非只柔無剛的表演、健身操。

太極拳基本內容包括太極陰陽養生理論、太極拳拳術套路、太極拳器械套路、太極推手以及太極拳輔助訓練法。其拳術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單刀、雙刀、單劍、雙劍、單鐧、雙鐧、槍、大桿和青龍偃(yan一聲)月刀等。

太極拳這中華武術瑰寶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們的普遍推崇。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級政府及廣大民眾對太極拳這一古老文化體系的保護意識日益強化,各級政府相繼制定保護措施,以太極文化為主的各個地方先後舉辦了11屆國際性太極拳交流大會。傳承人、民間傳承組織也加大深入推廣的力度。2006年5月,太極拳被中國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考資料:

網路-太極拳 (中國武術中的拳法)

『叄』 太極拳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按照史料《清史稿·卷五O五·列傳二九二·藝術四》記載:「內家者起於宋武當道士張三豐,其法以靜制動,應手即仆。與少林之主於搏人者異。故別少林為外家。其後流傳於秦晉間。王宗岳最著……。清中葉河北有太極拳雲其法出於山西王宗岳,其法式論解與百家之言相出入。至清末傳習頗眾雲。」
此史作者是趙而巽,是經歷同治、光緒、宣統三朝的元老。
這段記載,意為---內家拳始於宋朝武當道士張三豐,而太極拳,是始於清朝中葉的王宗岳。
按照目前信息,近代太極拳的形成是這樣的------
1840年左右,楊露禪(1799—1875)拜別陳溝陳長興(1771年-1853年),回到老家,有人問學了什麼拳,回答「綿拳」。談及師門,說「陳長興是蔣發的弟子」。(後來,楊露禪曾言「學拳於陳長興,得拳理於趙堡」。)
1854年前後,武禹襄(1812-1880)經楊露禪與陳長興的介紹,從學趙堡陳清平(1795-1868),還得到了一本《王宗岳太極拳論》。據說,武禹襄在趙堡學拳月余,可能陳清平因材施教,多是內家拳方面的指導。
武禹襄認為《王宗岳太極拳論》與楊露禪的拳術練法相似,但拳理更精妙,於是,武禹襄、楊露禪依照此譜,融合所學,編定出「十三勢架」,稱此為「太極拳」。當時,沒有用姓氏區別。
自此,太極拳始於武禹襄、楊露禪。
由此可知,楊露禪的太極拳,是融合了陳長興所教拳法、趙堡內家拳理與《王宗岳太極拳論》的三合一拳術。而,在形成太極拳的環節中,《王宗岳太極拳論》的重要性首當其沖。
雖然民間王宗岳缺少史料記載,但拳論就已經確立了王宗岳在整個太極拳發展進程中最重要的歷史地位,因此,王宗岳是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載入正史的太極拳家------ 「清中葉,河北有太極拳,雲其法出自山西王宗岳」已作為正史編入《二十五史》。
所以,太極拳起源於「清中葉」。
至於張三豐,或者陳王廷,那時沒有太極拳的記錄,那時還沒有太極拳。那時,張三豐修煉是道家的太極外丹功,陳王廷匯編的是無極通背纏拳。

『肆』 太極有多少年歷史了

太極拳最初創始人並非張三豐,是河南懷慶府的陳王庭,本為明朝大將,因滿清入關被迫歸隱山林,在家傳長拳基礎上結合中醫經絡學說,易經吐納術,道家陰陽學說創出一套拳術,被後世成為太極拳,距今已有近400年歷史。

『伍』 太極拳的發展歷史有幾人知道

太極拳結合了導引術、吐納術以後,就能在練拳時興旺發達進行肌肉和骨節的活動,而且能使動作與呼吸協調,從而增強了內臟鍛煉。因此,盡管逐步加大運動量以至爆發力,也能夠在練拳時汗流而不氣喘,拳套熟練後能夠"神色不變","面不改色氣不喘"。

太極拳採取我國古典唯物哲學的陰陽學說,要求"靜中觸動動猶靜","柔之與剛,相摩相盪",以開合虛實,輕沉遲速兼備互練為極致。
太極拳的動作呈弧形,螺旋式地伸縮轉折,終始意識引導氣血循環周身;內勁發源於丹田,以脊柱為軸心,轉換於腰隙兩腎,通過旋腰轉脊,上行則為旋腕轉膀,下行則為旋踝轉腿,纏繞運轉達於"四梢"(兩手和兩足尖端);內臟作輕微的自我按摩運動,則是採取了具有"溝通表裡、運行氣血"功能 的中醫基礎理論"經絡學說"。

練太極拳時,意識、動作、呼吸三者同時協調地進行,鍛煉方法上的整體性和內外統一性,成為太極拳運動的特點。

我們說太極拳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就是指的它是綜合了、融會貫通了我國源遠流長的拳術、養生法、呼吸法、經絡學說、古典唯物哲學等優秀成果而說的。

探溯太極拳的起源,不能不從整理明工民間的戚繼光(1528-1587年)說起。

我國武術,歷史悠久,由於地大人多,發展到明代,拳種已經很多,各有所長,也各有所偏。各將戚繼光為了訓練士卒活動身手,從民間著名的十六家拳法中,吸取三十二個姿勢編成拳套,稱作《拳經》三十二勢,作為士兵練習刀槍劍棍等兵器的"武藝之源"。他所吸取的拳種遠及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年)的三十二勢長拳。長拳短打,用剛用柔,兼收並蓄,去蕪存精。技擊方法包括有踢法、打法、拿法、跌法,其拳法"勢勢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大力矯正了當時流行的"滿片花草",供人觀賞的華而不實的花法套路的弊害,成為一種從群眾中來的切合時代需要的武術學派。

就現有武術史料來看,戚繼光是研究和整理民間武術的傑出人物,其目的是為當時政治服務,訓練士卒掌握"臨陣實用"的武藝,成為勁旅,南平倭寇,北固邊塞,保衛國家。他的武術為軍事服務,軍事又為政治服務的主張,和當時另外兩位抗倭名將俞大猷(?-1580年)和唐順之(1507-1560年)的抱負相同。戚繼光不僅虛心學習"臨陣實用"的武藝,整理了各家拳法,而且向俞大猷學過棍法,向唐順之學過槍法。他這種銳意進取,不拘泥於古人成法和大膽革新的精神,對後世繼承、研究和整理武術套路起了很大作用。

根據大量史料的分析研究,後於戚繼光半世紀多,研究整理當時各家拳法,創造太極拳新學派的是明末的陳王廷。陳王廷出自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的一個小官僚家庭。據《陳氏家譜》記載:陳王廷。又史奏庭,陳家溝陳氏九世;祖父思貴,陝西省狄道縣典史,萬曆元年升任山東副使。弟王前、易鼎。王前亦名奏君,庠生,有碑。

陳王廷的武術,《陳氏家譜》公記載:"在山東稱名手,……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也。"

甲申年(1644年)明皇朝復亡的前後,陳王廷已年老隱居,造拳自娛,教授弟子兒孫。他的遺詞上半有:"嘆當年,披堅執銳,……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心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據《陳氏拳械譜》,陳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極拳(一名十三勢)五路、長拳一百八勢一路(勢名沒有重復)、炮捶一路。單是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勢,就被吸取了二十九勢。

陳王廷是戚繼光以後整理民間武術的傑出人物,他接觸的武師較多,有利於匯合眾長,加以繼承和創新。

戚繼光於南方抗倭功成後,調防北邊,於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總理薊、昌、遼保練兵事務,節制四鎮,與總督同"(見戚詐國《戚少保年譜》)。到1583年才調鎮廣東。《明史》說:"繼光在鎮十六年,邊備修飭,薊門宴然,繼之者踵其成法,數十年得無事。"

陳王廷在整理武術套路上,顯然受到戚氏的影響很大。戚氏《拳經》三十二勢,綜合古今十六家拳法,取精棄粗,以三十二勢,綜合古今十六家拳法,取精棄粗,以三十二個姿勢編成拳套,作為士兵活動身手的"武藝之源"。陳王廷從中吸取了有二十九勢之多,編入太極拳套路(注一)《拳經》三十二勢以"懶扎衣"(注二)為起勢,陳王廷所造拳套七路,也都以"懶扎衣"為起勢,所制拳譜(即拳式各稱)和《拳經總歌》,也擷取戚氏《拳經》文辭。因此可以說太極拳的編造,是以《拳經》三十二勢為基礎的。至於從其它拳種吸收了喲些,雖然無法查考,但從七套拳的勢名之多,可以推想所採的拳種是相當多的。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的方法,在俞大猷、戚繼光、唐順之、程沖斗、何良臣、茅元儀等武術著作中,都未有記載;在現存的各拳種中也沒有這種訓練方法。這是陳王廷獨創性的競技方法,解決了不用護具也可以練習徒手搏擊技巧和提高否則槍技術的問題,這也是我國武術史上一項創造性的成就。

陳王廷《拳經總歌》的開頭兩名話:"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諸靠"指的是兩人以手臂互靠,運用"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種方法和勁別,以粘隨不脫,引進落空為技術訓練的基本原則),概括地說明了"推手"的特點和方法,到18世紀末葉,山西人王宗岳(據王宗岳《陰符槍譜》佚名氏序,王宗岳1791年在洛陽,1795年在開封,職業是教書),以及19世紀中末期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年),李亦畲(1832-1892年),據以發揮太極拳的理論和練法,各自寫下了總結性的太極拳論文。陳家溝陳氏十六世的陳鑫(1849-1929年),闡發歷代積累的練拳經驗,用十三年的時間,寫成《陳氏太極拳圖說》,逐勢詳其理法,以易理說拳理,結合經絡學說;其拳法以剛柔相濟,快慢相間,蓄發互變為原則,貫穿於纏絲勁的核心作用,而以內勁為統馭。這些古典太極拳論文,都已成為練習太極拳和練習推手的指導性理論。

『陸』 太極拳起源於哪個朝代

明朝。
明朝初年,陳家溝陳氏始祖陳卜從山西移民到此,便帶有家傳武術。這里溝壑交錯、兵匪出沒,經常騷擾百姓,為了保衛桑梓,村裡成立了武學社,陳家溝人習武成風。這里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和厚重的漢族傳統文化對陳王廷創編陳氏太極拳產生了深遠影響。
陳王廷(字奏庭,1600~1680),陳家溝陳氏第九代人,出生於明萬曆二十八年,明武庠生,清文庠生。其祖陳思貴,任陝西狄道縣典史;其父陳撫民,曾任徵士郎,均好拳習武。
陳王廷自幼勤奮好學,晝練武,夜習文,不但深得家學真傳,出類拔萃,而且熟讀諸子百家,學識淵博,文武兼備,精於拳械,功夫深厚,有超人的輕功絕技。年輕時走鏢山東一帶,掃盪群匪,匪寇聞「名」喪膽。晚年,陳王廷隱居鄉里,以《黃庭經》為伴,潛心研究易學,收集整理民間武術。他理根太極,秉承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陰陽生克之理,在家傳拳術的基礎上,將眾家武術之長融匯合成,加上自己平生習武所悟,融中醫經絡學與道家導引吐納術為一體,創編了一種剛柔相濟、陰陽互化、變幻莫測、威力無比的武術拳種——「太極拳」。

『柒』 太極拳有多久的歷史了

首先聲明一下,太極拳的發展一直都與太極無關,從陳家溝(河南省溫縣)的第一代傳人(陳氏第九代)陳王廷,到陳氏第十四代的陳長興都沒提過太極,都是打他們的鄉下拳。太極拳裡面可能應用了張三豐的觀念,但其實的套路卻並不是由張三豐所創。陳家太極拳是個非常好的拳種,它是當年戚繼光打仗訓練士兵用的三十二勢長拳,而這套拳是由少林的大小洪拳、通臂拳演化出來,而大小洪拳和通臂拳則是由宋太祖練兵用的長拳演變而成。所以說陳家溝所練的拳源流非常好,只因後來沒有打仗,士兵唯有回到鄉下打,陳王廷都是這樣,並且他有時會看看《黃庭經》。 人說陳王廷開創了陳式太極拳,其實他沒有創,只是戚繼光的功夫流傳到陳家溝,他在改編一小部分。陳王廷把這套拳傳給陳長興,陳長興又把它教給楊露禪,而楊露蟬在1852年又拾到武禹襄的一本《太極拳論》,從此以後才開始用太極拳這個名,而不再用陳家炮錘。 太極拳有陳式、楊式、孫式、吳式、武式、趙堡、武當等多種流派。 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從學於河南焦作陳家溝陳長興(陳式太極拳傳人),並與其子楊健侯、其孫楊澄甫等人在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創編發展了「楊式太極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楊露禪從河南焦作陳家溝返鄉後,深愛其術,從學楊於陳式老架太極拳,後又從陳清平學趙堡架,經過修改,創造了「武式太極拳」。 河北完縣人(今河北保定順平縣)孫祿堂,從師李魁垣學形意拳,繼而學於李魁垣的師傅郭雲深,又從師於程廷華學八卦掌。後又從師郝為真學太極拳,之後 武當太極拳
參合八卦、形意、太極三家拳術的精義,融合一體而創「孫式太極拳」,所謂「太極腰、八卦步、形意勁」即此。隨著歷史的發展,武術逐漸從戰場搏殺轉為體育健身,太極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極拳家在《十三勢行功歌》中就有「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極拳經過長期流傳,演變出許多流派

『捌』 太極拳的歷史呢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眾說紛紜,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許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張三豐、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張三豐、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陳王廷和王宗岳等幾種不同的說法。沒有充分史料可以證明太極拳是張三豐所創,但戚繼光的32勢長拳理論早於陳王廷,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原本也為陳式太極拳所缺欠。可見太極拳並非一人所創,而是前人不斷開發、總結、整理、創新、發展而來的。縱觀近、現代太極拳的發展就可見一斑,事物只有不斷發展才具有生命力。這足以說明太極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據中國武術史學家唐豪等考證:太極拳有兩大分支,一支傳承於武當派武術之中,秘不外傳,只有趙堡太極拳傳承於外;另一支最早傳習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姓家族中,依次流傳給楊式、武式、吳式、孫式等太極拳流派。陳氏太極拳的創編人是陳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創見的武術家。
太極拳數百年來代代有傳人,綿延不絕,名手輩出,流派紛呈(分陳、楊、武、吳、孫等派)。追根溯源,它的發祥之地在河南省溫縣陳家溝。 陳家溝,位於河南省溫縣縣東清風嶺上,六百年前為常陽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澤州(今晉城)人陳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溫縣城北,立村陳卜庄 ,越二年,因嫌地勢低窪,復遷常陽。後因陳氏人丁繁衍,家傳武術在附近又大有聲望,加之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溝,久而久之,便易常陽舊名為陳家溝。陳氏總結了許多拳術套路。計有五套拳、五套錘、十五紅、十五炮、紅炮錘、一百單八式長拳以及別開生面的演練方法雙人推手等。又據此理,創編了刀、槍、劍、棍、鐧、雙人粘槍等武術器械套路。這些拳械套路均據太極之理,由無極至太極,由無相而生有相,由靜而生動,每個招式都分陰陽(即虛、實、柔、剛、靜、動等),形成了太極拳械的雛形,在陳氏家族中世代相傳,形成陳氏太極拳。 陳氏十四世的陳長興,在祖傳太極拳的基礎上再樹里程碑。他將陳王廷編的一至五路太極拳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為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後人稱之為「老架」,他還大膽地打破門規限制,拳傳外姓,收河北廣平府(今永年縣)楊福魁(露禪)為徒。楊福魁藝成回鄉後,教拳於北京,因教拳需要,將師傳老架太極拳中的高難度動作逐步舍棄,後經其子孫修改定型,成為目前流行的楊氏太極拳,滿族人全佑跟楊福魁之子楊班候學得楊氏小架太極拳後,傳與其子鑒泉,在上海開辦武學,將師承太極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家,因鑒泉後從漢姓吳,故世人稱其為吳氏太極拳。

1.來源
太極拳的來源有下列3個方面:①綜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術極為盛行,出現了很多名家、專著和新拳種,太極拳就是吸取了當時各家拳法之長,特別是戚繼光的三十二勢長拳而編成的。②結合了古代導引、吐納之術。太極拳講究意念引導氣沉丹田,講究心靜體松重在內壯,所以被稱為「內家拳」之一。③運用了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和中醫經絡學說。陳式太極拳要求按經絡通路,螺旋纏繞,以意行氣,通任督二脈,練帶脈、沖脈。各式傳統太極拳也皆以陰陽五行學說來概括和解釋拳法中各種矛盾變化。

2.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太極拳發展很快,打太極拳的人遍及全國。當前,僅北京市公園、街頭和體育場就設有太極拳輔導站數百處,吸引了大批愛好者。衛生、教育、體育各部門都把太極拳列為重要項目來開展,出版了上百萬冊的太極拳書籍、掛圖。太極拳在國外,也受到普遍歡迎。歐美、東南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都有太極拳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僅美國就已有30多種太極拳書籍出版,許多國家成立了太極拳協會等團體,積極與中國進行交流活動。太極拳作為中國特有的民族體育項目,已經引起很多國際朋友的興趣和愛好。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氣功引導術的完美結合,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其拳理來源於《易經》、《黃帝內經》、《黃庭經》、《紀效新書》等中國傳統哲學、醫術、武術等經典著作,並在起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道、儒、釋等文化的合理內容,故太極拳被稱為"國粹" 。
太極拳的運動特點:中正安舒、輕靈圓活、鬆柔慢勻、開合有序、剛柔相濟,動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 這種運動即自然又高雅,可親身體會到音樂的韻律,哲學的內涵,美的造型,詩的意境。在高級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目前,很多科研部門對太極拳正在進行研究。通過從醫學、生理、生化、解剖、心理、力學等多學科的研究證明,太極拳對防治老年摔跤、高血壓、心臟病、肺病、肝炎、關節病、胃腸病,神經衰弱等慢性病有很好的療效。
太極拳是一種技擊術。其特點:"以柔克剛,以靜待動,以圓化直,以小勝大,以弱勝強"。它是技擊術和《孫子兵法》的有機結合。因此,太極拳特別是楊氏太極拳,拳勢簡單、易學易練,正在以其獨特魅力被世界人民所喜愛。

『玖』 太極拳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元末明初,由一位老人家首創的,他名為------張三豐;這也是自有太極拳以來的歷史,至於多長時間,自己計算一下吧。

『拾』 太極拳的幾種起源說

太極拳從清初創建到現在,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辛亥革命前後,太極拳名家的技擊功夫在北京享有盛譽,並且盛傳有療病、保健、延年作用,在當時北京幾十種著名拳種中很為突出。於是有人就假託仙傳,捏造歷史。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起源說:
一、十四世紀的元末明初,雲游四方的武當山道士張三豐
張三豐,懿州(今湖南芷江縣)人,名全,一名君寶,字三豐。是元末明初道教首領,行游四方,曾在湖北太和山(即武當山)結廬修行。根據《明史》和歷經篡修的《太和山志》,都隻字未提及張三豐會拳術;即使是公元1723年住在山西的圓通道人汪錫齡編的《三豐全書》稿本以及到公元1844年被長乙山人李涵虛重編出版的《三豐全書》裡面,他們雖然都鬼話連篇的宣稱見過十四世紀的張三豐,但也未曾捏造張三豐會拳術或創造太極拳。太極拳創始於張三豐的謊言,出現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太極拳在北京享有盛譽之時這個事實,至此可證實。因此,說太極拳的創始人為張三豐,是不真實的。但明初張三豐何以當時名揚國內?我們如果研究一下《明史》中的「胡瀅傳」、「鄭和傳」、「姚廣孝傳」和「方伎傳」中的張三豐事跡,把有關史料加以參證,就能清楚看出張三豐,這個被當時人們津津樂道的神話人物,原來是明太祖死後,明代皇朝宮廷爭奪皇位的副產品。
其歷史真相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因太子早亡,就由皇孫朱允炆繼皇位改元建文,但皇太子之弟朱棣,於建文四年以「靖難」名義,從燕京(北京)殺奔明朝首都南京,奪了皇位,改元永樂。由於傳說建文帝未死於戰火,永樂帝不放心,遂派親信胡瀅,配上認識建文帝面貌的內侍朱祥,以尋訪道士張三豐(邋遢)為名,從陸路遍訪各州、郡、鄉、邑,去查訪建文帝下落,有四年之久。永樂二年又有謠傳建文帝逃亡海外,永樂帝又派鄭和(世稱三保太監)等領兵浮海,遠巡西洋,也未查到建文帝下落。永樂十七年,又派胡瀅出巡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去查訪建文帝下落,又查了四年。永樂帝前後經過二十一年在國內外對建文帝下落的秘密查訪,才放下心事。但是皇帝派胡尚書(胡瀅)尋訪張邋遢道人的新聞已遍傳民間。永樂帝為掩蓋勞師動眾的真相,欺騙人民,他遂下令工部侍郎郭璉等帶領丁夫三十萬人,大興土木,在武當山營建武當宮觀,耗資白銀幾百萬兩。從此以後,武當山的張三豐就成為人民傳說中的時髦人物。到五百年後的清末民初又被封建文人附會作為太極拳的創始人。
張三豐創太極拳說最早見於1921年北京版許禹生《太極拳勢圖解》一書。許禹生提倡武術,不遺餘力。也練過楊式、陳氏太極拳,但疏於孜證。書中所錄《太極拳經》篇末註:「此系三豐先生入室弟子王君宗岳所作」,蓋臆說張三豐創太極拳,復臆測王宗岳為元末明初張三豐之弟子。自許書附會張三豐以後,其它太極拳書每多徵引附益。張三豐為元末明初人,王宗岳為清初人,兩人相去四百年。此說顯系妄加牽連,不值一駁。
二、十二世紀宋徽宗時代(1101-1126)武當丹士張三峰
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黃黎洲所作《王征南墓誌銘》中說:「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為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外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黎洲此銘系據高辰四撰王征南言行求為墓誌銘,未考宋張三峰會武術之於史無據,「夜夢元帝授之拳法」之荒誕。清康熙十五年,黎洲子百家為其師王征南所傳內家拳寫有《內家拳法》,則又持張三峰兼精少林之說:「自外家至少林,其術精矣;張三峰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寧波府志》采黃氏之說。迨入民國,張三峰或張三豐造拳之歷史更為眾說紛紜,但宋張三峰道士既已為內家拳所拉為祖師爺,而黃氏父子已明言張三峰所創者為內家拳,於是某些太極拳書遂放棄宋張三峰創太極拳之說,而以元末明初之武當張三豐道士為太極拳創造人。
三、八世紀中期的唐代徐宣平
有人認為太極拳創始於唐代徐宣平,並以《八字歌》、《心會論》、《周身大用論》、《十六關要論》和《功用歌》等列為徐宣平的論著。單從這幾篇文章的風格來判斷,就可肯定它們絕非唐代文詞。再參閱宋代計有功的《唐詩紀事本末》中徐宣平事跡,僅記載徐宣平「辟穀不食,行如奔馬,唐時每負薪賣於市中。」大詩人李白訪之不遇,為題詩於望仙橋。因此,這種祖師爺越古越好的假託,也正是清末封建文人所弄的玄虛。
四、將清代乾隆年間人山右王宗岳,說成是內家拳家關中王宗。
王宗是明初內家拳家的傳人,但他是關中(陝西)人。而王宗岳則是山西人。明明是張冠李戴,企圖以次證明太極拳是內家拳,並在明初就在傳習。又有人認為陳氏太極拳系得自蔣發,而蔣發又得自王宗岳。
此說源自河北永年人李亦畲(1832-1892)的《太極拳小序》:「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祥且盡矣。後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今考王宗岳的生平(見王宗岳《陰符槍譜》佚名氏序),公元1791年,他在洛陽,公元1795年又在開封,以設館教書為職業。此一時期,適為溫縣陳家溝陳長興(1771-1853)上一代太極拳家鼎盛時期。溫縣與洛陽、開封,僅隔一黃河,因之適足以推定王宗岳之太極拳乃得於陳氏。蔣發為陳王庭好友武舉李際遇的部將。際遇舉兵反抗明皇朝逼糧納稅於登封縣嵩山少林寺前的御砦(見景日昣的《說嵩》、《劉禋傳》和溫睿臨的《南疆逸史》卷二,列傳九陳潛夫傳)。後降清,被借故族誅,蔣發投奔陳王庭處為仆。陳氏家祠藏有陳王庭遺像,旁立一人持大刀者即為蔣發(見陳子明《陳氏世傳太極拳術》)。蔣發前於王宗岳百年,所謂王宗岳傳蔣發之說,顯為訛言。
《清史稿》有「王來咸(征南)傳」,誤以關中王宗為山右王宗岳,但關中王宗為陝西人,山右王宗岳為山西人。撰此傳者顯系采自許禹生先生《太極拳勢圖解》和陳微明先生(清史館編修)《太極拳術》,兩書中誤以王宗岳為明代內家拳家王宗。清代遺老大多已無乾嘉學派(乾隆嘉慶年間講究訓古考據的精學派系)考據之學問,故有此誤。於是後來有人便以《清史稿》「王來咸傳」為根據,認為太極拳創始於明代。
五、將清初雍正七年(公元1709年)被浙江總督誘捕的練氣粗勁,武藝高強,各處聞名,聲氣頗廣的南京人甘風池也當作內家拳家、南派太極拳家。
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經武術考據家唐豪等考證,太極拳是明末清初戰將,河南溫縣陳王庭所創造。 其論據是:
1、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勢》吸收民間十六家拳法,未曾講道太極拳。
2、溫縣陳王庭編造的太極拳五路,長拳108勢一路,炮錘一路,採取戚氏《拳經三十二勢》中的二十九勢。
3、《拳經三十二勢》開頭是「懶擦以」、「單鞭」兩勢。太極拳五路,長拳、炮錘共七套的開頭也都是這兩勢。
4、溫縣陳家溝的《陳氏家譜》在第九世祖陳王庭姓名旁註:「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武術在山東名手。掃盪群匪千餘人。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人也。天生豪傑,有戰大刀可考。」(見《陳氏家譜》第十二頁,原譜現存北京)
5、陳王庭的《拳經總歌》歌辭吸取戚氏《拳經》歌辭內容精華。戚氏《拳經》有:「怎當我閃驚取巧」、「上擎下取一跌」、「倒騎龍佯輸詐走」、「一條鞭橫直披砍」、「挨步逼上下提籠」、「進攻退閃弱生強」。而陳王庭拳經總歌有:「閃驚取巧有誰知」、「佯輸詐走誰雲敗」、「橫直披砍奇更奇」、「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經過對照不難看出,陳王庭在拳論方面是吸取了前輩所歸納總結的精華。但陳王庭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作了一系列創造性的發揮。
6、 陳王庭《拳精總歌》開頭兩句:「縱放曲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這是太極拳推手的技術特點。明代後期俞大猷、戚繼光、唐順之、程沖斗等武術著作中都沒有這種特點。
7、 陳家溝陳氏世代傳習陳王庭所創拳套和推手。經五傳至陳長興(1771-1853)教了河北永年人楊露禪(1799-1872)而演變成楊式,後來派生吳式;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得楊露禪陳氏老架之傳,又得陳清萍陳氏小架之傳,演變成武式,後來派生孫式。這是世人熟知的五式傳統太極拳套路。楊、吳、武、孫四式是直接或間接來自陳氏第一路太極拳,一脈相承,歷歷可數。
8、 戚繼光生於1528年,卒於1587年,太極拳只能是晚出於戚氏《拳經》的拳種,並且是以戚氏《拳經》三十二勢為基礎的新創拳種。
當時唐豪的結論是太極拳創始於明末清初,創造人為明末戰將,河南溫縣陳家溝的陳王庭。
到六十年代,由於史料的續有發現,陳王庭創造太極拳的正確年代應為1644年明皇朝滅亡後的二十年左右,即在十七世紀六十年代的清初。其論證是:據《溫縣志》、《懷慶府志》、《平安縣志》考出,明亡前三年(1641年),陳王庭是溫縣的鄉兵守備,是一個官職不大的身先鄉兵的武將,曾率鄉兵隨縣長吳從誨擊退攻城土寇,為風雨飄搖的明皇朝立有戰功。明亡後,陳王庭消極隱居,思想上受道家影響,他的遺詞有:「嘆當年,披堅執銳,掃盪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閑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欠官糧早完,要私債即還,驕諂勿用,忍讓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顛,常洗耳不彈冠。笑殺那萬戶諸侯,兢兢業業,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總不貪。參透機關,識彼邯鄲,陶情於漁水,盤桓乎山川,興也無干,廢也無干。若得個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態炎涼,成也無關,敗也無關。誰是神仙?我是神仙!」
據上述史料,明亡(公元1644年)前三年,陳王庭披堅執銳,正當壯年。明亡後,王庭隱居消極,思想上受道家影響,到「年老殘喘」,還能夠耕余「造拳」,「教下些子弟兒孫」,故可斷定太極拳的編造是在十七世紀六十年代的清初。
(根據中國武術協會審定的唐豪、顧留馨著《太極拳研究》及顧留馨著《陳氏太極拳第二路--炮錘》書中相關內容改編)

閱讀全文

與太極挙有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