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韓國的歷史!
朝鮮歷史
易維基,關注傳統文化、神秘文化以及高新科技的自由網路全書
(重定向自韓國歷史)
朝鮮歷史,主要指朝鮮半島范圍內的歷史。
目錄 [隱藏]
1 史前時代
2 古朝鮮
2.1 檀君朝鮮
2.2 箕子朝鮮
2.3 衛氏朝鮮
2.4 漢四郡與三韓時代
3 三國時代
3.1 關於伽倻/任那日本府
4 統一新羅時代
5 高麗王朝
6 李氏朝鮮
7 日本統治時期
7.1 日韓合並
7.2 臨時政府
8 朝鮮共產黨武裝
9 現代
9.1 朝鮮戰爭
10 文化
11 宗教
11.1 薩滿教
11.2 佛教
11.3 儒教
12 參看
12.1 朝鮮
12.2 韓國
13 外部鏈接
[編輯]
史前時代
[編輯]
古朝鮮
參看古朝鮮
史籍稱古朝鮮人為「東夷」,意即東邊的弓箭手。他們遍布於滿洲、中國東部沿海、長江以北和韓半島。朝鮮半島具有五千年歷史,最遠可以追遡至檀君建國。但其實早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之上已有人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7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朝鮮人原來是生活在亞洲北面大陸的阿爾泰語系各民族,逐漸遷移到朝鮮半島,從公元前4世紀,在北部形成了一個奴隸制國家,史稱古朝鮮。半島南部形成幾個部落聯盟,沃沮、濊、馬韓、辰韓、弁韓。後來馬韓統一三韓,稱辰國。
[編輯]
檀君朝鮮
相傳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變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後代檀君王儉於今日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檀君統治朝鮮1500年之後退位成為山神。此傳說記載於《三國遺事》之內。
[編輯]
箕子朝鮮
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朝鮮最早是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歷史上第一次有所記載。在中國漢代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史稱「箕子朝鮮」。
根據韓國人的歷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做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根據《太原鮮於氏世譜》,朝鮮的鮮於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被滅。
出於民族主義原因,目前有部分朝鮮韓國學者對此段歷史的存在有一定爭議,不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
[編輯]
衛氏朝鮮
燕國人衛滿率移民進入朝鮮,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氏朝鮮」。
[編輯]
漢四郡與三韓時代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滅衛氏朝鮮,在朝鮮半島中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史稱「漢四郡」。在東漢末年,遼東的公孫氏(《三國演義》中有公孫瓚)在樂浪郡南部又設帶方郡,
南遷的古朝鮮人,包括了衛氏朝鮮的遺民及其他部族在朝鮮半島南部建立了以辰韓、馬韓和弁韓為中心的辰國,同時存在伽倻等小國。
[編輯]
三國時代
請參見:三國時代
由於漢朝解體,無力北顧,前1世紀中葉,辰國開始解體。新羅、百濟日漸強盛,公元4世紀,朝鮮形成 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
在公元前後(《三國史記》記載在公元前一世紀中),朝鮮半島上出現了三大政權:新羅(前57年-935年)、高句麗(前37年-668年)、百濟(前18年-660年)。在半島南端還有伽倻等政權。各國互相攻伐,同時也出現了朝鮮歷史上的一個鼎盛時期。
百濟是由馬韓部落-{}-發展起來的,新羅是辰韓中一個小部落形成的。百濟依靠中國南朝各代,從中國吸收文化並向日本傳播。
[編輯]
關於伽倻/任那日本府
在日本方面,有學者認為位於朝鮮半島南端弁韓(今慶尚南道)地區的伽倻等政權是當時日本大和朝廷在朝鮮半島的殖民地「任那日本府」。半島三國中的百濟為抵禦高句麗和新羅的侵攻而接近日本,想藉由日本牽制兩國。日本則企圖利用此一形勢在朝鮮半島建立自己的勢力。由此導致了四世紀時大和朝廷出兵新羅,佔領弁韓,設置日本府進行統治。
512年,百濟遣使要求大和朝廷割讓任那四縣以補償被高句麗佔領的北部領土。當時的大和朝廷因無力繼續統治朝鮮南部地區,不得不答應百濟的要求。562年,任那日本府被新羅所滅。
而在朝鮮和韓國方面,很多學者否認當時在朝鮮半島存在日本殖民地任那。相反的,他們認為在日本列島上存在著許多被百濟,伽倻和新羅統治的小國,在半島各國相互爭雄之時也曾競相利用其在日本列島各屬國的力量。
日朝韓三國學者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還沒有一個可以為各方接受的結論,某一年的微軟網路全書即因為此一問題而招致部分韓國學者的抗議。同樣的三國關於高句麗「好太王碑」碑文的解讀也存在很多爭論,甚至有朝鮮學者指好太王碑碑文是舊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偽造的。
[編輯]
統一新羅時代
請參見:統一新羅時代
新羅則和新興的唐朝結盟,高宗在位時,於公元660年和唐朝聯合滅百濟,於668年和唐朝聯合滅高句麗,但唐朝卻派大將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由於當地人民反抗,以及當時唐朝還要防禦西突厥的威脅,676年唐軍撤退,新羅最終統一朝鮮半島,定都慶州,採取唐朝的國家制度。
9世紀,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後三國時期。
新羅935年亡於高麗,新羅時代結束。此時代被某些朝鮮學者稱為南北國時代。
[編輯]
高麗王朝
請參見:高麗
918年,後高句麗的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993年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關系,向遼國稱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在抵禦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跨台,國王投降蒙古。成為元朝屬國,達魯花赤駐開城監督國政。1280年,成為元朝一個行省(征東行省)。
[編輯]
李氏朝鮮
請參見:李氏朝鮮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87年朱元璋要收復原東北元朝屬地,高麗國王仍然依附蒙古殘余勢力,拒絕歸還,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反對出兵,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國王自立,改國號為朝鮮,取「朝日鮮明」之意,定都漢城。此時代被日本稱為「李氏朝鮮」,這個名稱在多數的歷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對此朝鮮和韓國的學者認為應該稱朝鮮時代,但此名稱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
1443年,世宗大王創立朝鮮語字母「訓民正音」。
1469年完成的《經國大典》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李氏朝鮮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
1591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率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佔領平壤。中國明朝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此段歷史史稱「壬辰倭亂」,現代中國稱為「萬曆援朝戰爭」。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出兵援助,1636年清軍攻佔朝鮮,國王投降,成為清朝的屬國。
Image:Taejo of Joseon.jpg
英祖 李昑像
1863年國王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為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
1873年 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江華條約,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剋扣軍餉,因而發生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清朝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
朝鮮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系。是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
1894年朝鮮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6月6日清軍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立即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城,強迫朝鮮簽定不平等的《濟物浦條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鎮壓了農民起義。
1894年日本和駐朝鮮的清軍展開甲午戰爭。
1895年4月,清軍失敗,簽定《中日馬關條約》,結束中朝宗藩關系,承認朝鮮獨立。至此,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在日本的統治之下。1895年日本暗殺有反日傾向的閔妃。
1897年在俄羅斯的支持下,高宗宣布獨立,成立大韓帝國,自稱皇帝,追封閔妃為明成皇後,從此朝鮮改為韓國。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日本在朝鮮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編輯]
日本統治時期
[編輯]
日韓合並
日本於1910年8月迫使韓國政府同之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將韓國王室封為日本貴族,讓高宗退位,擁立順宗。
[編輯]
臨時政府
1919年3月1日,朝鮮半島因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民族語言,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柳寬順等青年學子在今日漢城鍾路區的塔洞公園發表「三一獨立宣言」,並把獨立宣言傳遍全國。這些獨立活動引起國民的反抗,並沖擊各地的日本警察機關,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鎮壓。史稱「三一運動」。同年,朝鮮獨立運動領導人先後在海參崴、上海、漢城成立臨時政府。最後,三處臨時政府並於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獲得中國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政府以及法國、波蘭等國的承認。1939年上海淪陷後,臨時政府幾次遷移,最終於1940年9月遷至當時中國的戰時陪都重慶。在中國政府幫助下,朝鮮復國運動人士在中國成立「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臨時政府於12月9日向日本宣戰。1942年5月15日,中國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兩支武裝合並為韓國光復軍,交由臨時政府直接統轄。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回國內,光復軍也於次年返國。
[編輯]
朝鮮共產黨武裝
從1932年起,朝鮮共產黨人金日成領導的游擊隊在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佔領朝鮮北部的普天堡鎮,1941年被迫退出到蘇聯。
[編輯]
現代
[編輯]
朝鮮戰爭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由蘇聯和美國軍隊接收。在美蘇支持下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0年6月25日雙方爆發朝鮮戰爭,中國和美國分別介入,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進行抗美援朝。1953年7月27日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朝聯軍同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域,以監察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目前美國仍有部分軍隊駐扎在韓國。
[編輯]
文化
朝鮮文化深受中國影響。13世紀時,朝鮮人在中國的雕版印刷基礎上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1441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測雨器。
[編輯]
宗教
在韓國,人們信仰各種各樣的宗教。其中既有朝鮮本土產生的最古老、最原始的宗教,又有外來宗教。
[編輯]
薩滿教
薩滿教是韓國最古老、最原始的一種宗教,起源於原始社會人們對自然和鬼神的崇拜。朝鮮新石器時代的先民信奉泛靈論,認為山川、天體、岩石、樹木等自然界萬物皆有靈魂。而且他們認為人類也有靈魂,並且永不消亡。他們想念善良的神靈會給予人帶來吉祥,而邪惡的神靈則會帶來惡運。至今,薩滿教仍是韓國人的基礎宗教,部分人仍保留著薩滿教的信仰。而對現代人來說,薩滿教儀式中富有表現力的驅妖降魔的內容,則成了音樂、舞蹈、戲劇等現代藝術中一個多姿多彩的組成部分。
[編輯]
佛教
佛教是公元4世紀由中國傳入朝鮮半島的。佛教作為韓國歷史悠入的宗教教派,一直對韓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著巨大的影響。現在韓國佛教共有26個宗派,9,200多座寺廟和1,100多萬名信徒,是信徒最多的宗教。
[編輯]
儒教
儒教是公元前6世紀孔子創立的倫理和宗教信仰。儒教的基本倫理思想為仁、義、禮、智,是用於齊家治國的一種倫理體系。
公元初期儒教傳入朝鮮半島。千百年來,儒教的倫理道德思想和生活哲學一直影響著韓國。時至今日,儒教思想已經滲透、紮根於韓國社會之中,這尤其體現在教育、禮儀等方面。同時,它在韓國的經濟發展、社會現代化進程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㈡ 佛教流傳了多久了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佛教誕生始於約公元前565年,截止2019年,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佛教起源於印度,逐漸流傳到亞洲廣大區域內,成為亞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佛教的傳播,佛像藝術也隨之傳播到喜馬拉雅地區,成為喜馬拉雅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相關地區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風格與時代特徵。
公元7世紀以來,印度佛教進入中國的青藏高原。在隨後的一千多年中,佛教在這片雪域高原上經歷了漫長且曲折的發展過程,形成了獨特的佛教分支,被稱之為「藏傳佛教」。
(2)韓國佛教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派別:
1、原始佛教
佛教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名悉達多·喬達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歲時離家成道,此後被尊稱「佛陀」,意為覺悟者,簡稱「佛」,所傳宗教被稱為「佛教」。佛陀示現涅槃後的數百年間,佛教傳遍印度次大陸,稱為原始佛教,這段時間稱為原始佛教時期。
2、南傳佛教
在第一次佛教分裂後,原始佛教分成了上座部和大眾部。上座部諸派向南傳播,盛行於斯里蘭卡,遍傳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地區,後傳入中國雲南,廣西等地。稱為南傳佛教。
3、漢傳佛教
北傳的佛教分陸路和海路兩條線進行。陸路經西北印度和西域諸國古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印度大月氏貴霜皇朝等時代,其勢力范圍曾直接覆蓋到西域諸地,與中國西部邊境接壤),另一路由海路直接傳入中國南方,如達摩,真諦等大祖師,均從海路直接來到中國在廣州登陸後北上。
4、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主要流行於西藏、雲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肅、內蒙古等省、自治區,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門巴族、珞巴族、土族群眾普遍信仰。
藏傳佛教及其藝術是中國佛教的重要分支,在以青藏高原為核心地區的廣大區域內流傳,具有廣泛的影響力。由於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的文化背景的差異,兩種佛教無論是在教義、圖像和藝術風格上都存在明顯的差異。
它是多種文化影響的結果,但是卻始終紮根於青藏高原民族文化的土壤,是南亞的佛教文化與雪域高原的游牧文化融合的產物。它的流傳范圍是以喜馬拉雅文化區為中心,延伸至蒙古高原、橫斷山脈、天山南北等廣大地區。
㈢ 韓國信仰什麼宗教
1、佛教
佛教於2世紀(AD372)高句麗小獸林王時傳入韓國,並相繼對百濟,新羅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聯合國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佛國寺和石窟庵就是新羅佛教的藝術品。佛教歷史悠久,對韓國文化影響重大。至今,韓國國內還保存有眾多建築物,雕塑,繪畫,工藝品等種類多,價值高的佛教遺產。
2、基督教及天主教
1882年同美國建交後,基督教傳入韓國。由於基督教與朝鮮社會的基本價值觀相互矛盾,早期信徒們曾遭受到迫害。但基督教徒積極參加反殖民運動,而且教會也促進了教育的發展,因此逐漸被大眾所接受。現在韓國教會還在海外進行傳教活動,韓國國內約25%的韓國人信仰基督教。
天主教最初是被作為西方學問,由朝鮮的明朝使臣介紹而傳人韓國的,.1784年他在北京受第一次洗禮,回到韓國之後,建立了天主教教堂。當時雖受到殘酷的迫害,仍有許多人信仰天主教。現在天主教擁有200多萬名信徒。
3、儒教
儒教強調「仁」的根本重要性,曾是古代韓國社會的共有思想。儒教與韓國人的價值觀念相結合,對韓國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儒教是韓國的倫理體系,也是韓國人的生活方式,及國家法律不可缺少的因素。曾是朝鮮時代主要思想的儒教後來逐漸發展成為具有實踐意義的實學。
儒教在韓國人的意識中根深蒂固,這一點可以從眾多的儀禮中得到證實。包括流傳至今的意識(宗廟祭禮:在宗廟的王族祭禮;釋尊大祭:在成均館為孔子和其理論及中國和韓國的聖賢而進行的祭禮)。
4、巫俗信仰
韓國人的生活中浸透著多種巫俗習慣。巫俗信仰自古就蘊藏於民間信仰間,與原始社會信奉上天的信仰有著密切的聯系。韓國巫俗信仰的突出特點是用人與魂的溝通來解決人間的問題。這可以從現在舉行的各種儀式中看出來。
(3)韓國佛教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大韓民國保障宗教信仰的自由,各教派如百花爭艷,活躍的展開了傳教活動。
韓國宗教信仰的歷史,起源於古代神話中的上古時代原始信仰,上天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神,凌駕於世界萬物之上。在韓民族的建國神話"檀君神話"中出現的桓因和桓雄便是神,被看做是上天或上帝的化身。後來,興起了巫術性的祈福信仰。
三國時代以後,佛教、儒教等傳入韓半島,發展成為以祈福思想為主的求道式信仰。經過三國時代、統一新羅時代和高麗時代,也就是到 了14世紀末,佛教發展成為大眾宗教,儒教發展成為政治思想。而到了朝鮮時代,開始提倡儒教思想,遏制佛教信仰。
朝鮮末期,基督教流入,並出現了天道教和甑山教等傳統信仰,開始發展成為以民眾為中心的宗教信仰。 到了現代,基督教和佛教成為主要宗教,大倧教和檀君教等傳統宗教成為小數宗教,巫俗在民間有著廣泛的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韓國批准宗教界人士赴朝磋商朝韓宗教活動事宜
㈣ 韓國到底有多少年歷史
韓國距今(2020)有1913年的歷史。
漢武帝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至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派兵佔領衛滿朝鮮後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中北部設置了四個郡,分別為樂浪郡(朝鮮)、玄菟郡(高句麗、沃沮、夫余)
真番郡(真番)、臨屯郡(臨屯),以高句麗為縣,也就說明高句麗是早於漢四郡之前就建立的,也就否定了朝鮮半島/韓半島國家的史書《三國史記》中關於高句麗的建國傳說。
公元前107年,衛氏朝鮮滅亡。其中,玄菟郡設於公元前107年,其他三郡設於公元前108年。公元前82年,真番郡、臨屯郡以及玄菟郡的東部被並入樂浪郡,分別設東部都尉和南部都尉,玄菟郡治所西遷至高句麗縣,後又移居高麗西北。
漢代時韓國歸屬樂浪郡,每年四個季節都要朝拜。建安中(196~220),割據遼東的公孫康分屯有縣以南荒地為帶方郡,派遣公孫模、張敞等人收集各地流民,起兵討伐韓、穢,原先的居民才稍稍離開一些,其後倭、韓歸屬帶方郡。
(4)韓國佛教有多少年歷史擴展閱讀
韓國由來
韓國國名源於古時朝鮮半島南部的部落聯盟「三韓」(辰韓、馬韓、弁韓),在中國東漢、三國時代,三韓的政權即被中原稱為「韓國」,如《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中記載:「桓、靈之末,韓濊強盛,郡縣不能制,民多流入韓國」。這是朝鮮半島政權被稱為「韓國」的最早記錄。此後朝鮮半島的許多政權雖然不以「韓」為國號,但仍以「韓」或「三韓」作為其別稱而沿襲下來。
至1897年10月,朝鮮高宗建立大韓帝國,使「韓國」作為朝鮮半島國家的正式國名而登上歷史舞台。1919年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於中國上海,雖然改變政體,但仍沿用「韓國」的國名。1948年8月15日起朝鮮半島南部的國名就被定為「大韓民國」,簡稱韓國。
㈤ 簡述佛家在韓國的發展
問:蒙恩的小孩
你說:韓國目前總人口的70%是基督徒! 所以佛教在韓國已經消逝!
在此勸告你說話不能吹牛,不然上帝要把你仍到地獄里頭。因為你沒有榮耀他,反而侮辱了他。請看大韓民國駐華使館韓國新聞處介紹韓國的宗教概況吧:
韓國憲法保障宗教自由。根據1995年的社會統計調查,50.7%的韓國人信教。在宗教人口中,佛教徒佔46%,其次為新教徒佔39%,天主教徒佔13%。(大韓民國駐華使館韓國新聞處)
http://chinese.korea.net
請問你的數據怎麼來的?信口雌黃,羞不羞。
佛教是公元372年高句麗時代由中國前秦時期名叫順道的和尚傳入韓國的。公元384年,摩羅難多和尚由中國東晉將佛教傳入新羅。由於佛教適合充當以佛為單一的崇拜對象和以國王為單一權力象徵的統治結構的精神支柱,佛教受到了三國統治者的支持。
在王室的贊助下各地建造了大量寺廟,佛教徒的人數也不斷增長。6世紀時,韓國的僧人和工匠攜帶著經文和宗教器物前往日本,在那裡形成了早期佛教文化的基礎。
新羅於公元668年統一了韓半島,此時盡管仍遵循儒教的方針治理國家,但已將佛教奉為國教。由於王室好佛,這一時期佛教藝術和寺廟建築十分繁榮,在新羅首都慶州建造了佛國寺,以及其他佛教建築物。由於貴族沉迷於奢侈的生活,作為國教的佛教開始衰落。後來佛教創立了禪宗,這一教派主張苦修悟道。
繼之而起的高麗王朝的統治者更加熱衷於扶持佛教。高麗時期,由於貴族給予了充分的支持,佛教藝術和佛教建築繼續繁榮。這一時期出現了《高麗大藏經》。1392年,李成桂起義自立為朝鮮王國開國君主,他努力清除佛教對政府的影響,並採用儒教作為治理國家和維護倫理道德的指導原則。在朝鮮王朝歷時5個世紀的統治時期,任何復興佛教的努力都遭到儒家學者和官員的強烈反對。
日本於1910年強占朝鮮並使之成為殖民地之後,曾試圖用日本的佛教來同化韓國各佛教派別。但是這些企圖均以失敗告終,反而導致韓國人對本國的佛教重新產生了興趣。在過去的數十年中,韓國的佛教經歷了一種力求使其自身適應現代社會變革的發展過程。有一些和尚來到城市中傳播佛教,但絕大多數僧人仍在深山之中嚴守戒律,坐禪修煉。目前有一大批僧人在國內外的大學中從事佛教學術研究。韓國佛教的坐禪入定的修煉方法逐漸興起,很多外國人在全羅南道的松廣寺和首爾以及其他城市的寺院中跟隨韓國僧人學習坐禪入定。
㈥ 韓國到底有多少年歷史
古代史 韓國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貳三三三年。據說,韓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檀君,是天神之子與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檀君建立了韓國歷史上第一個王國。歷史學家將韓國的這段早期歷史階段稱為「古朝鮮」時代。 古代韓國最初以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會為特徵,各小城邦又逐漸合並成政治結構復雜的部落聯盟,並最終形成了王國。 在這些部落聯盟中,位於鴨綠江中游的高句麗(公元前三漆-公元陸陸吧)最先建國。高句麗富於侵略性的軍隊逐一征服了周圍的部落,並在公元三依三年甚至攻佔了中國的樂浪地區。百濟(公元前依吧-公元陸陸0)是由位於今天的漢城附近漢江南面的一個小城邦發展而成的類似高句麗的部落聯盟王國。百濟於近肖古王(三四陸-三漆5在位)統治時期發展成為一個由貴族統治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新羅王國(公元前5漆-公元9三5)位於韓半島最南端,最初是三國中最弱小、最落後的國家。然而由於在地理上遠離中國的影響,它很容易接受非中國的外來習俗和思想。它的社會階級特徵明顯,後來產生了獨特的「花郎團」並發展了佛教。 統一新羅與渤海 陸世紀中葉,新羅王國征服了臨近的伽倻王國(從依世紀中葉至陸世紀中葉在韓半島南部地區發展起來的一批城邦國家)並與中國唐朝結成軍事同盟,征服了高句麗和百濟王國。當中國唐朝後來暴露出要將高句麗和百濟納入其帝國版圖時,新羅便以武力相抗。 公元陸漆陸年,新羅將中國人逐出韓半島。其後,居住在滿洲中南部地區的前高句麗人於陸9吧年建立了渤海王國。 渤海王國不僅有高句麗人,還有眾多的靺鞨族人。渤海王國按高句麗王國的行政結構,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五京政權體系。渤海王國有著源於高句麗文化的先進文化。 渤海王國的繁榮和強大在公元9世紀上半葉達到鼎盛時期。它佔領了北至阿穆爾河,西至滿洲中南部開元的廣大地區,並同突厥和日本建立了外交關系。渤海王國於公元9貳陸年被契丹人滅亡,其統治階級中的很多人(大部分為高句麗人)遷移到南方,加入了新成立的高麗王國。 新羅在公元陸陸吧年統一了韓半島,並在吧世紀中葉進入繁榮強大的鼎盛時期。新羅一直想建立一個理想的佛教國家,佛國寺就是在統一的新羅時期所建立的。但因王公貴族沉溺於安逸奢侈的生活,王國對佛教的崇尚開始衰落。此外,和被佔領的高句麗和百濟聲稱有統治權的地區領袖間產生了沖突。公元9三5年,新羅國王正式向新建立的高麗王朝投降。 高麗 盡管韓半島經常遭受外來入侵,但自公元 陸陸吧 年由新羅統一後一直由一個單一的政府治理,並保持了政治獨立,以及文化和民族傳統。無論是高麗王朝(9依吧-依三9貳 年),還是朝鮮王朝(依三9貳-依9依0 年),他們都鞏固了政權,發展了文化,驅逐了諸如契丹、蒙古和日本的入侵者。高麗王朝的開國君主王建是新羅一位反叛王子弓裔手下的將軍。他選擇自己的家鄉松岳(即現今北韓的開城)作為都城,並宣稱要收復高句麗在中國東北的失地。他將他的王國定名為高麗,韓國現在的名稱「 Korea 」就是由此而來。盡管高麗王朝未能收復失地,但卻取得了以青瓷和佛教繁榮興盛為代表的輝煌的文化成就。具有同等重要意義的是,早在依貳三四 年,即比德國古登堡早兩個世紀,韓國人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金屬活字印刷。大約也在這一時期,韓國的工匠還完成了在大塊木板上雕刻全部佛經的艱巨任務。 這些雕刻佛經的木版有吧萬多塊,目的是祈求佛祖保佑擊退蒙古人的入侵。這些稱為 《高麗大藏經》的木版現珍藏在歷史悠久的海印寺內。 高麗王朝末期,士大夫和武士之間的沖突以及儒教信徒與佛教信徒之間的爭斗,使高麗王朝衰敗。蒙古人入侵高麗始於依貳三依年,高麗人民雖然與蒙古人進行了英勇斗爭,但高麗仍淪為蒙古的附庸國長達近依個世紀之久。 朝鮮 依三9貳年,李成桂將軍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朝鮮。朝鮮早期的統治者支持儒家學說作為王國的指導哲學,以抵銷在高麗時代占統治地位的佛教影響。 朝鮮的統治者以良好的中庸政治制度治理國家。科舉制度是選拔官吏的主要途徑。這一時期,科舉考試成為做官的重要途徑。以儒家學說為導向的社會高度重視研究學問,但鄙視工商。 朝鮮在第四代國王世宗大王統治時期(依四依吧-依四50),國家的文化與藝術空前繁榮。在世宗大王的倡導下,王室學術機構的學者創造了韓語字母「訓民正音」。 世宗大王非常重視天文學。日晷、水漏、天文圖和天球儀等都是在他的要求下造出來的。後來他將王位傳給兒子文宗(依四50-依四5貳在位)。文宗於依四5貳年駕崩,年僅依依歲的太子接替了王位,是為端宗。 依四55年,端宗的叔叔首陽大君篡奪了少年國王的王位,成為世祖國王(依四55-依四陸吧年在位)。他公布了一部名為《經國大典》的法典,這部法典成了王朝治國的基石。 依59貳年,日本入侵朝鮮王國,准備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在海上,韓國歷史上最受尊敬的人物李舜臣將軍(依5四5-依59吧),指揮「龜船」與日本人作戰,並取得了一系列輝煌勝利。這種「龜船」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鐵甲戰船。 在陸上,自願參戰的農民和僧侶軍隊也奮勇殺敵。隨著日本軍閥豐臣秀吉的死亡,日本軍隊開始撤退,戰爭於依59吧年結束。但這場戰爭卻給朝鮮和中國明朝留下了災難性後果。在戰爭中,朝鮮大量的工匠,包括陶瓷工匠被劫往日本。 依漆世紀初,韓國的「實學」運動在思想開明的士大夫中開始興盛起來。他們想借「實學」來建設一個現代化國家。 他們極力建議改良工業、農業,主張大刀闊斧地對土地分配製度進行改革。但不幸的是,保守的貴族統治者尚無適應這種中國劇變革的准備。 朝鮮王朝後期,政府內部和上層社會中不斷產生傾軋。為了糾正這種不良的政治局面,朝鮮國王英祖(依漆貳四-依漆漆陸在位)採取了不偏不倚的策略,成功地鞏固了王權,並取得了政治上的穩定。 正祖(依漆漆陸-依吧00在位)繼位後繼續實行不偏不倚的政策,建立了王家藏書樓,收藏王家文件、實錄。他還推動了其他政治與文化改革。這一時期,是「實學」運動蓬勃發展時期,很多傑出的學者撰寫了大量有關工農業改革的進步文章,但政府並沒有採納他們的建議。 日本佔領和韓國獨立運動 依9 世紀,韓國依然是一個「閉關自守之國」,堅決反對西方關於建立外交與貿易關系的要求。此後,一些具有帝國主義野心的亞洲和歐洲國家競相對韓半島施加影響。日本在戰勝了中國和俄國後,於 依9依0 年強行吞並韓國,並開始對其實行殖民統治。 日本的殖民統治激發了韓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日本人甚至禁止韓國人在學校使用韓國語授課。這樣的同化政策激怒了韓國知識分子。依9依9 年三月依日,韓國人在全國范圍內展開了抗議活動,數千人為此而犧牲。 盡管「三 • 一獨立運動」失敗了,但卻加強了韓民族的團結,激發了愛國主義精神。這次運動促成了在中國上海成立韓國臨時政府,並在滿洲開展了有組織的反抗日本殖民主義者的武裝斗爭。韓國人民至今仍每年紀念「三 • 一獨立運動」,並將其確定為全國性的假日。 直到依9四5年日本戰敗前,韓國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日本在實行殖民統治期間對韓國不斷進行經濟剝削。 大韓民國的成立 韓國人民對日本在二戰中的失敗感到歡欣鼓舞,但他們並沒有高興多久,光復沒有立即給他們帶來他們為之英勇奮斗的國家獨立。 相反,由冷戰引起的意識形態的分歧造成了國家的分裂。韓國為建立一個獨立政府的努力,因美軍佔領半島南部和蘇軍控制半島北部,而遭到失敗。 聯合國大會於依9四漆年依依月通過一項決議,要求韓國在聯合國一個委員會的監督下舉行大選。 然而,蘇聯卻拒不執行聯合國決議,並且不準許聯合國這個委員會進入韓國北方。於是聯合國大會又通過一個新決議,要求在這個委員會能夠到達的地方進行選舉。韓國首次總統選舉於依9四吧年5月依0日在三八線以南地區舉行。這條線終於將韓半島分成了南方與北方。 依9四吧年,李承晚當選為大韓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與此同時,三八線以北建立了金日成領導下的共產黨政權。 北韓於依950年陸月貳5日無緣無故向南方發動大規模入侵,引發了一場持續三年,由美國、中國和其他外國軍隊介入的戰爭。整個半島遭到破壞。依95三年漆月簽訂了停火協議。 韓國人民在這場戰爭中傷亡人數幾乎達到三00萬,成百萬人流離失所,骨肉離散。李承晚政府領導時期嚴重的社會騷亂不斷。 當時韓國的民主並不成熟,國家經歷了巨大的政治和經濟困難。李承晚總統最終因一次學生領導的起義而於依9陸0年四月下台。民主黨的張勉於依9陸0年吧月組成政府,建立了第二共和國。 但是,新政府卻被朴正熙少將於依9陸依年5月依陸日發動的政變所推翻。以朴正熙為首的國家再建最高會議,接管了政府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權利。 朴正熙於依9陸三年的一次選舉中當選為總統。朴正熙政府致力於快速實現工業化,並於貳0世紀陸0、漆0年代實現了被稱為「漢江奇跡」的高速經濟增長。但是,朴正熙的統治伴隨著對人民政治權利和公民自由的嚴格限制。 朴正熙總統於依9漆9年依0月遇刺身亡後,出現了實行戒嚴的過渡時期。代總統崔圭夏於依9吧0年吧月辭職,強有力的軍官集團的領袖全斗煥由統一主體國民會議(選舉團)選為總統。 貳0世紀吧0年代民主運動高漲。依9吧漆年修改了憲法,恢復了直接選舉總統的制度。 在新憲法下,另一位將軍出身的人——盧泰愚當選為總統。盧泰愚執政期間,民主有了長足的發展,為三貳年來選舉第一位文人總統打下了基礎。 長期從事民主運動的活動家金泳三以執政黨候選人的資格於依99貳年當選為總統。 依99漆年,主要反對黨新政治國民會議領袖金大中當選為總統。金大中政府被稱為「國民政府」,是韓國憲法史上第一個由執政黨向反對黨和平移交政權而產生的政府。 盧武鉉政府,即「國民參與政府」,成立於貳00三年貳月貳5日,是韓國歷史上第十六屆政府。盧武鉉政府提出了三項目標:「國民共建民主主義」、「建立國民共享,均衡發展的社會」和「迎接和平與繁榮的東北亞時代」。 盧武鉉政府是國民力量的產物。珍視原則和情理的公民自願籌集資金開展選舉活動,從而使盧武鉉在總統競選中獲得勝利。 最為重要的是,盧武鉉政府是在國民普遍參與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一如在其誕生時一樣,在政府未來的運作過程中,國民的參與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現代史 韓國歷史-近代 依9世紀末,英國人、俄國人和其他歐洲人堅持要求建立通商關系。普魯士商人奧佩特於依吧陸陸年兩次叩敲韓國大門,要求進行貿易,但是遭到拒絕。同年,美國 「謝爾曼將軍號」沖進韓國水域,目的是要迫使韓國政府同意通商。這艘船滿載著歐洲商品駛入大同江,一直駛抵平壤。在那裡,他們在同韓國軍民打交道時不體面地動用武力。被激怒的韓國軍民對這艘船發起進攻,放火燒了它。 大院君屠殺天主教徒大大刺激已經在印度支那建立了立足點的法國,促使它對韓國採取侵略行動。法屬印度支那艦隊司令P.C.羅斯海軍上將率領他的分艦隊於依吧陸陸年依0月依三日駛抵江華島附近海域,並令軍隊在島上登陸。可是,他們被韓國軍隊擊退,於是法國艦隊被迫撤走。 日本從依吧陸吧年起,作為實施對韓半島侵略政策的第一步,開始逼迫韓國舉行旨在修改傳統關系的談判。從美國的觀點看,作這樣一種修改也是十分可取的。「謝爾曼將軍號」事件促使美國加緊努力,迫使韓國開放其港口。依吧漆依年,華盛頓指示其亞洲艦隊進犯江華島。美國軍隊被韓國守軍擊退,於是他們的艦隊撤出韓國海域。 當日本表示它打算終止同韓國的傳統外交關系時,攝政王表示了一種不同的見解。他主張恢復由對馬島的統治氏族充當兩國政府的中間人這種行之已久的辦法。 由於攝政王在這件事上態度堅定不移,日本領導人抓住「韓國問題」作為緩解國內不滿情緒的排泄口,制訂發動侵略戰爭的計劃。駐在這個地區的日本官員奉命暗中收集有關韓國國內形勢的材料。日本領導人建議派三0個團佔領整個韓半島。韓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大米產量成為日本侵略陰謀的重要因素。為了實現他們的目的,日本人製造了許多事件。他們派遣軍艦襲擊韓國沿海的一些地點,釜山和江華島,製造一種眼看就要實際開戰的氣氛。依吧漆陸年依月依陸日,由四00人的軍隊護衛,配備了齊全的戰斗裝備的日本代表團在江華島甲串登陸。 就是在這樣的氣氛中締結了一項依貳條條約。這項條約是日本單方提出的,規定要修改兩國外交關系。由一項貿易協議和一項關稅協定組成的條約附約於漆月份簽署。貿易協議和關稅協定全部都是日方起草的。這些文件給予日本方面諸如治外法權、免除關稅和在對外通商港口正式承認日本貨幣等特權,因而為日本進行侵略提供了法律基礎。這些為日本在韓國進行侵略奠定法律基礎的條約,是強加於韓國的不平等條約,就像一些年前日本受到歐洲國家和美國的脅迫一樣。 依吧吧依年,日本的侵略范圍擴大,迫使韓國方面開放元山港和仁川港。另一個要求是日本要在韓國首都派駐一名領事。在發生這些事件的過程中,韓國人中有兩種強烈的意見,一種主張打退「刁滑的」外國勢力,另一種則主張進行國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