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歷史的明君有
明君:
漢文帝、漢景帝:文景之治
漢文帝劉桓即位不久,就下令廢除了「連坐」(連坐,就是一個人犯了法,他的父母妻兒等都要牽連在內,一同辦罪)和肉刑(就是在犯人的臉上刺字或是毀壞他的肢體)。他採取了「與民休息」的政策,努力避免戰爭,注意發展生產,減輕人民的負擔,這樣使社會逐漸安定下來。他本人也注意節儉,比如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古代皇帝多半都過著奢華腐化的生活,他們住著豪華的宮殿,還要修又大又漂亮的露台(就是涼台),好欣賞山水風光。漢文帝本來也想造一個露台,他找到了工匠,讓他們算算該花多少錢。工匠們說:「不算多,一百斤金子就夠了。」漢文帝聽了,吃了一驚,忙問:「這一百斤金子合多少戶中等人家的財產?」工匠們粗粗地算了一下,說:「十戶。」漢文帝聽了,又搖頭又擺手,說:「快不要造露台了,現在朝廷的錢很少,還是把這些錢省下吧。」他不僅不造露台,生活也比較儉朴。他經常穿粗布衣服,住的、用的都是前輩皇帝留下來的東西,從不添新的,就連他寵愛的夫人也不穿華麗的衣服。他還能關心百姓的疾苦,剛當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國家供養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要發給他們米、肉和酒;對九十歲以上的老人,還要再發一些麻布、綢緞和絲棉,讓他們做衣服。他曾親自下地種田,讓皇後也去採桑養蠶。
漢文帝死後,漢景帝即位,繼續執行這個政策,又果斷地平定了七國諸侯王的叛亂,維護了統一。他把農業看成「天下之本」,也曾像漢文帝那樣,親自下地種田。
總之,經過文景二帝幾十年的用心治理,國內安定,國家也富裕了。據歷史記載,當時國庫里的錢多得數不清,穿錢的繩子都爛了;糧倉的糧食一年年往上堆,都堆到糧倉外面來了。後代人對這樣的安定繁榮的局面都很羨慕,因此,「文景之治」的說法也就傳開了。
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當皇帝時,年號是貞觀。貞觀年間(公元627年一649年),唐太宗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用心治理國家,實行了很多開明的政策和利國利民的措施,使唐朝政權得到鞏固,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從而出現了一個比較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歷史學家把這一時期稱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知道要做到政治清明,就要善於用人,還要廣泛聽取意見。因此只要有才能的人,不管出身貴*,都能夠得到他的重用。魏徵敢向太宗直接提意見,即使太宗生氣,也不退讓。魏徵病死,太宗痛哭著說,用銅作鏡子,可以整理衣帽;用歷史作鏡子,可以了解興亡;用人作鏡子,可以明白對錯,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鏡子。
唐太宗採取了許多措施,如合並州縣,節省開支;讓農民擁有一定的土地;減輕勞役負擔,讓農民的生產時間得到保證等。這些措施很得民心,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話說,皇帝是船,人民是水;水能載船,也能覆船。
唐太宗採用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各民族的擁護。北方各族尊稱他為「大可汗」。唐太宗還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的王,使漢藏民族關系更加友好親密,對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穩定作出了貢獻。
Ⅱ 請列舉 中國歷史上 有名的聖賢明君 和昏暴庸主
好的:三皇五帝,漢朝、文帝、景帝、武帝、光武帝、孝文帝、唐、太宗、玄宗、明、永樂、宣德,清、康熙、雍正、乾隆,昏庸的:王莽、劉禪、楊廣、還有等我想起。
Ⅲ 中國歷史十大明君
關於中國歷史明君,有很多說法,中國歷史上的明君很多,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說法,下面介紹兩種說法。
千古一帝---秦始皇
布衣皇上---劉 邦
開疆擴土---劉徹
盛世明君---李世民
風流女皇---武則天
士兵皇帝---趙匡胤
大明太祖---朱元璋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開創盛世---康 熙
風流倜儻---乾 隆
中國十大明君
所謂明君,是指賢明的君主。《左傳•成公二年》:"大夫為政,猶以眾克,況明君而善用其眾乎?按照時間順序,選擇了中國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十大明君,其主要標准不是按其名氣,而是指文治武功方面的作為,是否愛戴百姓,以及對歷史上影響。因此,很多名氣很大的人物則並未入選,而一些容易被忽視的重要人物則進入了該榜。歷史上對中國十大明君一說,眾說紛紜。可縱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一般認為是:大禹、秦始皇、劉邦、劉徹、楊堅、李世民、趙匡胤、忽必烈、朱元璋、康熙。
夏代--大禹
大禹,姒姓夏後氏,名文命,號禹,後世尊稱大禹,夏後氏首領,傳說為帝顓頊的曾孫,黃帝軒轅氏第六代玄孫。他的父親名鯀,母親為有莘氏女修己。相傳禹治黃河水患有功,受舜禪讓繼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我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國土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也就是偉大的禹的意思。
秦始皇--贏政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始皇帝。後人稱之為"千古一帝"。姓嬴氏,名政,出生於邯鄲。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成人加冕儀式,正式登基,"親理朝政",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起第一個以早期漢族為主體的強大秦漢多民族統一的封建大帝國--秦朝。定都咸陽。秦王政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
漢高祖--劉邦
漢高祖劉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說原名季),沛郡豐邑中陽里(今江蘇豐縣)人,漢族。秦朝時曾擔任泗水亭長,起兵於沛(今江蘇沛縣)。後成為漢朝(西漢)開國皇帝,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慣用之),謚號為高皇帝(謚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所以史稱太祖高皇帝、漢高祖或漢高帝。出身平民階級。成為皇帝之前又稱沛公、漢中王。他對漢民族的統一、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決定性的貢獻。
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劉徹(前157--前87)一位有雄才大略又能善於用人的盛世君主。漢初,因連年爭戰人口減少,生產力不足,但經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之後,中國的國力已達巔峰.漢武帝繼位後,著手開始解決北方的匈奴的威脅.重用名將,霍去病,衛青,李廣等,加上張騫的外交,經三十年的經營.基本上解決了匈奴的威脅.而且已儼然成為東亞的霸主。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他也因此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皇帝。
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公元541-604年)名:楊堅,漢族人士,鮮卑姓是普六茹,小字那羅延。隋朝開國皇帝,弘農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人,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官至柱國大將軍,封為隋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初唐的李延壽在《北史》中贊美隋文帝,"皇考美須髯,身長七尺八寸,狀貌瑰偉,武藝絕倫;識量深重,有將率之略。"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文學家、書法家、卓越的領袖、影響中華乃至世界進程的傑出人物,他為中華民族同人民做出了傑出貢獻,留下了輝耀千古的豐功偉業及精神財富,因此受到人們的崇敬。貞觀王朝是李世民建立起來的。李世民是唐帝國實際上的開國皇帝。他胸襟開闊,文武全才,知人善任,從諫如流,在當政期間創立了蓋世絕倫的文治武功,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繁榮盛世。
宋太祖--趙匡胤
歷朝歷代的政變事件屢見不鮮。"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便是由後周禁軍最高統帥趙匡胤發起的一次成功的政變。趙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僅統一了大半個中國,而且治國有方。宋朝的經濟和文化之所以能夠達到我國歷史上的又一個高峰,與趙匡胤的治國之道有密切的關系。
歷史證明,趙匡胤是一位推動歷史發展的傑出人物。他對待權臣剛柔並濟,懷柔安撫,很好的解決了天下統一後的軍權問題,永不消逝的英雄--趙匡胤。
元世祖--忽必烈
忽必烈,中國元朝的創建者。
元世祖,蒙古語稱作薛禪(sechen,譯言賢明)合汗。拖雷正妻唆魯禾貼尼的第二子。忽必烈為藩王時,便熱心於學習漢文化。1251年,長兄蒙哥即大汗位,忽必烈以皇弟之親,受任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南駐爪忽都之地。他先後任漢人儒士整飭邢州吏治,立經略司於汴梁,整頓河南軍政,並屯田唐、鄧,收到積極效果。1253年,受京兆(今陝西西安)封地,忽必烈又在這里任諸儒臣興立屯田,興復吏治,恢復農業,建立學校,進一步取得北方漢族地主階級對他的擁護,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會基礎。同年,忽必烈受命與大將兀良合台遠征雲南,滅大理國。1258年蒙哥興師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總東路軍。1259年9月,忽必烈率師抵淮河,蒙哥在合州前線病逝的消息傳來,忽必烈仍揮軍自陽邏堡渡長江,圍鄂州(今湖北武漢),並以軍接應從雲南北上的兀良合台軍。這時,得悉留守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擅自徵兵圖謀汗位,忽必烈立即採納漢人郝經的獻計,與宋約和,輕騎北返燕京。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明王朝的開國皇帝。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漢族,濠州(今安徽鳳陽縣東)鍾離太平鄉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暴政,龍鳳七年(1361)受封吳國公,十年自稱吳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和掃平元的殘余勢力後,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朱元璋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葬於明孝陵。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
康熙(1661-1722)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代皇帝即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俗稱清聖祖為康熙帝。康熙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73年),統一台灣(1684年),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1688年-1697年),抵抗了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簽定了《尼布楚條約》,維持了東北邊境一百五十多年的邊界和平。康熙在收復台灣後在開放了海禁但是不久沒有繼續。康熙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政治家之
Ⅳ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明君介紹^^
史上明君有很多,但我就說一說我印象最深最敬畏的兩位君王吧!
1、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即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秦莊襄王之子,十三歲即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在中央創建皇帝制度,實施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又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盡管秦朝僅僅延續了15年,但秦始皇確立的統治模式卻一直延續下去。秦始皇是中國2000餘年中央集權封建帝制的主要設計者,影響之深廣,為任何其他帝王所難以相比。世界歷史上,開創了一個龐大帝國的帝王還有很多,但他們的實際影響卻無法同秦始皇相比。
中國人口歷史上一直佔世界人口的20%以上,對中國有重要影響就可視為對世界有重要影響,而且由於中央集權和忠君思想,帝王對中國歷史的影響遠大於對其他許多國家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到秦始皇對於中國乃至世界所起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2、布衣皇上——劉邦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沛郡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和強大有突出貢獻。
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歷任沛縣泗水亭長、沛公、漢王。秦時因釋放刑徒而亡匿芒碭山中。陳勝起事後不久,集合縣中約3千子弟響應起義,攻佔沛縣等地,稱沛公,不久投奔項梁。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軍進駐霸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鴻門宴後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楚漢戰爭前期,屢屢敗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反敗為勝。擊敗西楚霸王項羽後,統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劉邦於滎陽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登基後一面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並採用休養生息之寬松政策治理天下,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不僅安撫了人民,也促成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開放漢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系。
高祖十二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後病重不起,公元前195去世,廟號太祖,謚號高皇帝。毛澤東對劉邦的評價是「封建皇帝里邊最厲害的一個」。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傑出政治家,是真正統一中國的人,可以說他是漢始皇,創造漢民族的人。劉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國真正的統一起來,而且還逐漸把分崩離析的民心凝集起來。他對漢民族的形成、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決定性的貢獻。他在漢初制訂的英明國政,不僅使飽受戰亂的中國得以休養生息,還開創了以後「文景之治」的富裕與奠定了漢武反擊匈奴的堅實基礎。
劉邦高瞻遠矚、深謀遠慮,他的政治制度和對後世的安排使大漢延續了長達四百餘年的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統一王朝。他的一套政治體制和經濟制度為後世統治者所沿用劉邦開創的大漢帝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令後世國人景仰與懷念,他本身也另後世眾多的人所懷念歌頌。
Ⅳ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明君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明君:
1、嬴政
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即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秦莊襄王之子,十三歲即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秦始皇在中央創建皇帝制度,實施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又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2、劉邦
布衣皇上---劉邦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沛郡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和強大有突出貢獻。
劉邦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歷任沛縣泗水亭長、沛公、漢王。秦時因釋放刑徒而亡匿芒碭山中。陳勝起事後不久,集合縣中約3千子弟響應起義,攻佔沛縣等地,稱沛公,不久投奔項梁。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軍進駐霸上,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鴻門宴後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楚漢戰爭前期,屢屢敗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反敗為勝。擊敗西楚霸王項羽後,統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劉邦於滎陽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登基後一面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並採用休養生息之寬松政策治理天下,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不僅安撫了人民,也促成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開放漢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系。
高祖十二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後病重不起,公元前195去世,廟號太祖,謚號高皇帝。毛澤東對劉邦的評價是「封建皇帝里邊最厲害的一個」。
3、劉秀
允冠百王——漢光武帝劉秀
漢世祖,劉秀(公元前6—公元57),字文叔,東漢開國皇帝,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棗陽)人。在統一全國之後,光武仍能兢兢業業,勤於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他所實行的各項政策措施,既維護了東漢封建統治,也維護了國家統一,與民休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後漢書》作者范曄論曰:「雖身濟大業,競競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司馬光也說:「帝每旦視朝,日昃乃罷……雖以征伐濟大業,及天下既定,乃退功臣而進文吏,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故能恢復前烈,身致太平。」他們對於光武帝在統一全國後的政績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光武晚年,宣布圖讖於天下;用這種思想加儒家思想加深對國人的統治。始終保持謹慎,兢兢業業,勤於政事,在封建帝王中還是難能可貴的。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對光武帝評論,說他: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焉,夏、商、周,後,「唯光武允冠百王矣」,說他超過歷史上所有的皇帝!
毛澤東盛贊漢光武帝「最會用人、最有學問、最會打仗」的一代君王!
4、楊堅
聖人皇帝——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公元541-604年)楊堅,漢族,鮮卑姓是普六茹。楊堅為華陰人,是西魏隨國公、北周柱國、大司空楊忠之子。隋朝開國皇帝,弘農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人。
公元581年二月甲子日,北周的靜帝以楊堅眾望有歸下詔宣布禪讓。楊堅三讓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宮,備禮即皇帝位於臨光殿,定國號為大隋,改元開皇,宣布大赦天下。
公元589年,隋文帝遣兵揮戈南下,滅亡了割據南方的陳朝,統一了全國,同年琉球群島歸降隋朝,突厥可汗尊楊堅為聖人天可汗,表示願為藩屬永世歸順,千萬世為聖朝典牛馬。隋文帝結束了中國長期混亂的局面、征服各族蠻夷使中國又回到了和平年代。其創造的「開皇盛世」大家都知道的。
5、李世民
盛世明君---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唐朝第二代皇帝,唐王朝創建者唐高祖李淵的次子。
李世民生於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9年),16歲從軍,雁門關護駕,18歲隨父起兵進占關中,24歲平定天下。唐初統一戰爭的六大戰役,李世民親自指揮了其中的四個,對唐王朝的統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太子李建成被殺,唐高祖李淵亦被迫退位,李世民登上了皇位。
李世民親歷了隋王朝被農民戰爭所埋葬的過程,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李世民統治時期,勤於理政、從諫如流,人民安居樂業,尤其是貞觀一朝「主明臣賢」的風范為後世歷代統治者所效法,史稱「貞觀之治」。公元649年,李世民駕崩,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6、武曌
千古女帝---武曌
武則天(624年-705年),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媚娘,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後,尊號為天後,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後自立為皇帝,定洛陽為都,改稱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迫使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唐中宗復辟,恢復唐朝,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後遵武氏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後」,以皇後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改謚號為則天皇後,天寶八載(749年),加謚則天順聖皇後。
7、趙匡胤
士兵皇帝---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11月14日),中國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廟號太祖,漢族,涿州(今河北)人。出身軍人家庭,高祖趙朓,祖父趙敬,趙弘殷次子。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周世宗柴榮死後,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
8、勃兒只斤·鐵木真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勃兒只斤·鐵木真(1162—1227),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Ghinggis Khan),意為「擁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長」。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162年(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國,此後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時候去世,埋葬在蒙古肯特山起輦谷。1265年(至元二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太祖。1266年(至元三年)十月,太廟建成,制尊謚廟號,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謚號為聖武皇帝。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將國號「大蒙古國」改為「大元」。1309年(至大二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謚法天啟運,廟號太祖。從此之後,成吉思汗的謚號變為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9、朱元璋
大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 明朝開國皇帝。幼時貧困,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覺寺, 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在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於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中國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誅殺丞相胡惟庸,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於應天,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10愛新覺羅·玄燁
開創盛世---愛新覺羅·玄燁
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康,安寧;熙,興盛--取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意思。他8周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是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Ⅵ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明君介紹^^
明君:
漢文帝、漢景帝:文景之治
漢文帝劉桓即位不久,就下令廢除了「連坐」(連坐,就是一個人犯了法,他的父母妻兒等都要牽連在內,一同辦罪)和肉刑(就是在犯人的臉上刺字或是毀壞他的肢體)。他採取了「與民休息」的政策,努力避免戰爭,注意發展生產,減輕人民的負擔,這樣使社會逐漸安定下來。他本人也注意節儉,比如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古代皇帝多半都過著奢華腐化的生活,他們住著豪華的宮殿,還要修又大又漂亮的露台(就是涼台),好欣賞山水風光。漢文帝本來也想造一個露台,他找到了工匠,讓他們算算該花多少錢。工匠們說:「不算多,一百斤金子就夠了。」漢文帝聽了,吃了一驚,忙問:「這一百斤金子合多少戶中等人家的財產?」工匠們粗粗地算了一下,說:「十戶。」漢文帝聽了,又搖頭又擺手,說:「快不要造露台了,現在朝廷的錢很少,還是把這些錢省下吧。」他不僅不造露台,生活也比較儉朴。他經常穿粗布衣服,住的、用的都是前輩皇帝留下來的東西,從不添新的,就連他寵愛的夫人也不穿華麗的衣服。他還能關心百姓的疾苦,剛當皇帝不久,就下令:由國家供養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每月都要發給他們米、肉和酒;對九十歲以上的老人,還要再發一些麻布、綢緞和絲棉,讓他們做衣服。他曾親自下地種田,讓皇後也去採桑養蠶。
漢文帝死後,漢景帝即位,繼續執行這個政策,又果斷地平定了七國諸侯王的叛亂,維護了統一。他把農業看成「天下之本」,也曾像漢文帝那樣,親自下地種田。
總之,經過文景二帝幾十年的用心治理,國內安定,國家也富裕了。據歷史記載,當時國庫里的錢多得數不清,穿錢的繩子都爛了;糧倉的糧食一年年往上堆,都堆到糧倉外面來了。後代人對這樣的安定繁榮的局面都很羨慕,因此,「文景之治」的說法也就傳開了。
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當皇帝時,年號是貞觀。貞觀年間(公元627年一649年),唐太宗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用心治理國家,實行了很多開明的政策和利國利民的措施,使唐朝政權得到鞏固,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從而出現了一個比較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歷史學家把這一時期稱為「貞觀之治」。
唐太宗知道要做到政治清明,就要善於用人,還要廣泛聽取意見。因此只要有才能的人,不管出身貴*,都能夠得到他的重用。魏徵敢向太宗直接提意見,即使太宗生氣,也不退讓。魏徵病死,太宗痛哭著說,用銅作鏡子,可以整理衣帽;用歷史作鏡子,可以了解興亡;用人作鏡子,可以明白對錯,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鏡子。
唐太宗採取了許多措施,如合並州縣,節省開支;讓農民擁有一定的土地;減輕勞役負擔,讓農民的生產時間得到保證等。這些措施很得民心,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話說,皇帝是船,人民是水;水能載船,也能覆船。
唐太宗採用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各民族的擁護。北方各族尊稱他為「大可汗」。唐太宗還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的王,使漢藏民族關系更加友好親密,對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穩定作出了貢獻。
十大明君有:
中國歷史上十大明君 千古一帝---秦始皇 布衣皇上---劉 邦 盛世明君---李世民 風流女皇---武則天 士兵皇帝---趙匡胤 大明太祖---朱元璋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開創盛世---康 熙 一代明君---雍 正 風流倜儻---乾 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