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哪些歷史人物(清官)是被貪官誣陷害死的
商鞅,李斯,蒙恬,蒙毅也算吧。
『貳』 古代精忠報國反而被陷害致死的有岳飛,袁崇煥。請再說出一兩個這樣的中國古代人物,一個也行。謝謝。
比干,子姓,沫邑人(今衛輝市北)。生於殷武乙丙子之七祀(公元前1125年夏歷四月初四日),卒於公元前1063年。一生忠君愛國倡導「民本清議,士志於道。」為殷商貴族商王太丁之子,名干。比干幼年聰慧,勤奮好學,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又受託孤重輔帝辛。干從政40多年,主張減輕賦稅徭股,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比干是殷帝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即紂王)的叔父,官少師(丞相)。受其兄帝乙的囑托,忠心輔佐侄兒——幼主紂王。帝辛戊寅三十二祀冬十月二十六日被紂王殘殺,終年(公元前1063年)63歲。
白起(?~前257),戰國時秦國名將。又稱公孫起。郿(今陝西眉縣東)人。因與秦相魏冉相善,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受冉舉薦,被任為左庶長。次年,白起為左更,破韓、魏聯軍於伊闕(今河南洛陽東南龍門),斬首二十四萬,故遷為國尉。再次年,升為大良造。二十八年,白起攻楚,拔鄢(今湖北宜城東南)等數城。次年,拔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秦因此設置南郡,楚被迫東徙都於陳(今河南淮陽),白起因功被封為武安君。三十四年,白起擊破趙、魏聯軍於華陽(今河南鄭州南),斬首十五萬。四十七年長平之戰,白起大破趙軍,坑殺趙降卒四十餘萬。戰後,白起主張乘勝進軍,攻破趙國,但因秦相范雎妒其大功,終許韓、趙割地求和而罷兵。白起因此與范雎有隙。四十九年,秦發兵圍邯鄲失利,秦王親命白起出任圍邯鄲的主將。白起認為前時未能乘長平之勝圍趙,致失戰機,此次圍邯鄲必無功而敗,遂託病不行。後秦昭王與范雎罷免白起為士伍,並強令他遷出咸陽。白起行至杜郵(今陝西咸陽東北)受秦王之迫自殺身亡。
李牧(?-前229),嬴姓,李氏,名牧。漢族,戰國時期趙國柏仁人(今邢台隆堯),戰國時期的趙國將領,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李牧戰功顯赫,生平未嘗一敗仗。李牧生平事跡大致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為主。與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並得到武安君的封號。前229年,趙王遷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讒言奪取了李牧的兵權,不久後將李牧殺害;3個月後趙國即滅亡。
檀道濟(?----436),南朝宋將領。漢族,高平金鄉(今金鄉縣卜集鄉檀庄)人。祖籍高平金鄉(今屬山東),出生於京口(今江蘇鎮江)。身出寒門,從軍20餘年,由士兵升至大將軍。東晉末,從劉裕攻後秦,屢立戰功,官至征南大將軍。元嘉八年(公元431)攻魏,糧盡退兵,敵不敢追。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諸子皆善戰,忌而殺之。檀道濟戎馬倥傯,戰績卓著。根據他多年的戰爭經驗,總結出三十六計,為我國留下了寶貴的軍事著作遺產,被載入史冊。
於謙(1398.5.13-1457.2.16),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於少保,漢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樂十九年進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遷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正統十四年召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變,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國,擢兵部尚書。於謙力排南遷之議,決策守京師,與諸大臣請郕王即位,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師,身自督戰,擊退之。論功加封少保,總督軍務,終迫也先遣使議和,使太上皇得歸。天順元年謙以「謀逆」罪被冤殺。弘治謚肅愍,萬曆改謚忠肅。有《於忠肅集》。
『叄』 歷史上有哪個名人被誣陷而死的
明末袁崇煥
『肆』 歷史上被小人諂害的著名人物故事
趙高誣告李斯謀反
自從陳勝、吳廣起事後,各地義軍此伏彼起。這時,秦二世聽從郎中令趙高的建議,深居宮中,一切政事都由趙高決斷。趙高與李斯有夙怨,趙高就趁機誣陷李斯想割地稱王,又誣陷李斯之子三川郡守李由與義軍私通。李斯想上書申辯,卻被趙高扣下。趙高派人四處搜捕李斯的宗族,又對李斯嚴刑拷打。李斯不堪酷刑,被迫認罪,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八月被腰斬於咸陽,並夷滅三族。李斯死後,秦二世任命趙高為丞相,事無大小,都由趙高決斷。
李斯(?-前208),戰國末期楚上蔡(今河南上蔡縣)人。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李斯協助秦始皇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他反對「以古非今」,提議焚書坑儒。他還按照秦始皇的命令,為統一文字、法律、貨幣及度量衡作出了卓越貢獻。後因趙高的誣陷而被腰斬於咸陽。
『伍』 歷史上,被冤殺的名將有哪幾個最冤的是誰
我覺得武將除了在家安穩度過一生或者戰死疆場,這是他們最好的歸宿。可是如果是死於內亂或者饞臣的污衊,這應該是他們最冤的結局。
袁崇煥袁崇煥字元素,號(或字)自如,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廣州府東莞縣石碣鎮水南鄉(今廣東省東莞市)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是明末抗金名將,率軍取得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重創後金。於崇禎三年(1630年)被崇禎帝以凌遲處死,是歷史上爭議較大的一位人物。
其實還有很多將領,被冤殺或者終生鬱郁不得志。
『陸』 歷史上哪些人物含冤而死的
岳飛:莫須有,高宗怕岳飛連戰連勝,最後使金人釋放徽宗,欽宗,於是與秦檜合謀陷害岳飛,將其毒死。漢武帝太子:當時漢武帝信巫術,被江充所欺騙,以為太子要害他,太子被逼死,皇後衛子夫也受牽連而死。晁錯:晁錯支持景帝削藩,逼迫吳楚七國打出「清君側,誅晁錯」的口號來造反,景帝一時心虛,殺了晁錯,不料七國不但不罷兵,還繼續向西推進,最終還是周亞夫平定了七國之亂。韓非:韓非與李斯是同門,兩人一同去秦國發展,李斯嫉妒韓非的學識,將韓非囚禁,不讓他與秦始皇見面,最後秦始皇聽信李斯之言殺了韓非,不過韓非的思想依然被秦始皇所信奉。李斯:這就是報應啊,李斯協助趙高立胡亥,但是趙高把持朝政,對他威脅最大的就是李斯,趙高便以欲加之罪將李斯腰斬,其實李斯真沒什麼罪過。楊修:沒什麼大智慧,還老沖撞領導,把領導惹急了,咔嚓了。檀道濟:自毀萬里長城。檀道濟是南朝名將,卻被奸人所害,自殺,那句話就是他自殺前說的。袁崇煥:努爾哈赤敗給袁崇煥,皇太極知道要想入關,必須先除袁崇煥,便使反間計,導致崇禎誤殺袁崇煥,可悲的是袁崇煥被凌遲後,北京城的人民還搶食其肉。
『柒』 分享一下歷史上被冤死的名人有哪些
南宋的岳飛,明代的袁崇煥,史可法,都是這樣的名人,尤其是岳飛,在歷史上是非常著名的抗金英雄,但是被誣陷致死。袁崇煥和史可法,也是抗清的著名英雄,也是因為受到誣陷而被傷害最後含冤而死。
『捌』 舉出歷史上性格孤傲,自命清高,又遭人陷害或不得好死的人物。越多越好。
中國這種人太多了,彭德懷、楊家將、最典型代表是屈原。
屈原:屈原,名平,字原,出身於楚國貴族。公元前340年誕生於秭歸三閭鄉樂平里。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是,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 屈原
的寵妃鄭袖等人,由於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結果楚懷王被秦國誘去,囚死於秦國。頃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並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1360年(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任謀臣,展現一個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輔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後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參與制定朱元璋的滅元方略,並得以實現。共參與軍機八年,籌劃全局。1370年(明洪武三年),為嘉勉劉基的功榮,授命劉基為弘文館學士。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本想封劉基為丞相,但劉基一再推脫,只好作罷。這並不是劉基的客氣,而是他明白自己的正直會遭到其他為官者的排擠。因此申請還鄉。劉基的功勞對於明朝來說可以說是最大的,但每年俸祿只有二百四十石。朱元璋封給了劉基「誠意伯」,似乎並不是什麼大官。其實劉基是明朝開國元勛,功勞是很大的。而劉基也救過朱元璋很多次,次次驚險。若不是劉基,朱元璋稱帝之前就早已被害死多次了。而劉基固然想當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但是他知道自己過於正直,會遭到奸臣的排擠,是實現不了自己的願望的。所以他告老還鄉,去和家人在一起了。正月下旬,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帶了御醫去探望。御醫開了葯方,他照單抓葯回來煎服用,覺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塊擠壓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二月中,劉基抱病覲見朱元璋,婉轉的向他稟告胡惟庸帶著御醫來探病,以及服食御醫所開的葯之後更加不適的情形。朱元璋聽了之後,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些要他寬心養病的安慰話,這使劉基相當的心寒。劉基自知來日無多,找來兩個兒子交代後事。又對次子劉璟說:「為政的要領在寬柔與剛猛循環相濟。如今朝廷最必須做的,是在位者盡量修養道德,法律則應該盡量簡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則,以道德感化群眾,效果一定比刑罰要好,影響也比較深遠,一旦部屬或百姓犯錯,也較能以仁厚的胸懷為對方設身處地的著想,所裁定的刑罰也必定能夠達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過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盡量簡要,讓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動輒得咎無所適從,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優良形象,如此一來,上天便會更加佑我朝永命萬年。」又繼續說道:「本來我想寫一篇詳細的遺表,向皇上貢獻我最後的心意與所學,但胡惟庸還在,寫了也是枉然。不過,等胡惟庸敗了,皇上必定會想起我,會向你們詢問我臨終的遺言,那時你們再將我這番話向皇上密奏吧!」最後於四月十六卒於故里,
伍子胥本為楚國人。性格剛強,青少年時,即好文習武,勇而多謀。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楚平王懷疑太子「外交諸侯,將入為亂」,於是遷怒於太子太傅伍奢,將其父、兄騙到郢都殺害,伍子胥隻身逃往吳國。
入吳後,知公子光有大志,乃用專諸刺殺吳王僚,奪取王位,得進用為「行人」(掌朝覲聘問之官),與謀國政。輔佐吳王闔閭修法制以任賢能,獎農商以實倉廩,治城郭以設守備。又舉薦深通兵學的孫武為將,選練兵士,整軍經武,使吳成為東南地區一強國。二十六年,吳、越夫椒之戰,越慘敗幾於亡國,夫差急於圖霸中原,欲允越求和之時,伍子胥預見到兩國不能共存之勢,又洞察越王勾踐圖謀東山再起之心,力諫不可養癰遺患,而應乘勢滅越。夫差不納,坐視越國自大。 伍子胥坐像
三十六年,及見夫差欲率大軍攻齊,越王勾踐率眾朝賀,再度勸夫差暫不攻齊而先滅越,以除心腹之患,又遭夫差拒絕。知夫差昧於大勢而不可諫,吳國必為越國所破滅,為避禍而托子於齊國鮑氏,反遭太宰伯嚭誣陷,被逼自殺。伯嚭本來也是楚國人。在伍子胥來吳國之後伯嚭才到吳國,當時有個相面的人就說伯嚭這個人沒什麼本事,只會拍馬屁。讓伍子胥提防他一點,但伍子胥想他和伯嚭來自同一個楚國,而且和楚國都有深仇大恨。最後由於勾踐送給伯嚭大量財務和美女,伯嚭就在夫差面前進讒言。說伍子胥把兒子送到齊國就是背叛吳國。夫差用屬婁劍賜伍子胥死。伍子胥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死後僅十年,越滅吳,終應其言。
『玖』 有哪些被冤枉的歷史人物,比如陳世美,商紂王
歷史上被冤枉的人物非常的多,除了陳世美、商紂王以外還有趙括、周瑜等人。這些被冤枉的歷史人物中,有的是因為當時消息閉塞,以訛傳訛的把他給冤枉了。有的則是後人在寫小說的時候為了突出男一號、女一號的事跡,可以的把他給往壞處寫了。最可憐的就是因為成王敗寇的原因被當初的競爭對手給刻意的抹黑了,導致後人一直冤枉他。
龐籍龐太師不僅是被冤枉的,而且還是無意中被抹黑的。看過包公系列的影視劇或者戲曲的都知道,龐太師不僅處處與包青天作對,還一直想把包青天至於死地,所以後人都非常的痛恨龐太師這個奸臣。其實歷史上的龐籍不僅是宋朝的宰相,而且還與范仲淹、司馬光這樣的大咖玩的很好。他之所以被冤枉其實是因為和小說裡面的大反派名字讀起來發音一樣,所以後人便認為是這個龐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