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鄭州的悠久歷史
5000年前,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出生並建都在鄭州這片土地上。 上古時代,鄭州屬九州中的豫州之域。
3600年前,商朝第十任君主,仲丁即位元年,都城亳(今商丘)遭遇河決之害,遂將國都自亳(今商丘)西遷於囂(亦作隞;今鄭州商城遺址),商朝自此開始遷都。仲丁二弟外壬仍建都於此。仲丁三弟河亶甲自囂(今鄭州商城)遷都於相(今安陽)。
魏晉南北朝時期,鄭州地區戰亂不斷,鄭州地區的行政建置變化較大,加之魏晉後改郡縣二級制為州、郡、縣三級制,使這一時期的建置變化更為復雜。
五代時期,鄭州轄管城、新鄭、滎陽等7縣,後梁時將陽武劃歸開封府,後晉時將中牟劃歸開封府。管城作為鄭州地區的政治中心,至唐代開元年(713-741年)以後,達到了經濟鼎盛時期。
北宋時期,公元960年,北宋朝建立,定都東京開封府,鄭州屬京畿路。皇祐五年(1038年)京畿路所轄的曹州、陳州、許州、鄭州、滑州被定為輔郡。
元初將新鄭縣劃歸鄭州,鄭州屬汴梁路。至元二年(1265年),新鄭、密縣改屬鈞州,滎澤、原武劃歸開封府。鄭州僅領管城、滎陽、汜水、河陰4縣。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全國地方建置進行改革,實行省、府(直隸州)、縣三級制,管城縣裁入鄭州。時鄭州雖仍領有滎陽、滎澤、河陰、汜水四縣,但卻是作為屬州(縣級)。同中牟、新鄭、密縣同隸屬於開封府。
清承明制實行省、府(直隸州)、縣三制,鄭州在清代曾兩次升為直隸州。第一次是在雍正二年(1724年)升為直隸州,直接隸屬於河南省,雍正十二年(1734年)仍隸於開封府。
民國三年(1914年)6月,豫東道改稱開封道。民國十一年(1922年)4月,鄭縣辟為商埠。民國十六年(1927年)4月,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在全國廢除道一級行政建制,實行省縣兩級制,鄭縣直屬河南省管轄。
1948年10月鄭州解放後,在鄭縣城區設立鄭州市,直屬河南省領導。1953年2月,鄭縣撤消,其轄區劃歸鄭州市及新鄭、中牟2縣。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政府由開封遷往鄭州,鄭州市從此成為河南省省會。
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八大古都之一 、國家六個大遺址片區之一。
鄭州歷史上曾五次為都,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里,擁有不可移動文物近萬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4處80項。
2016年12月,國家發改委批復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2017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指導意見」指出鄭州要發揮區位優勢,打造交通和物流中樞,彰顯人文特色,建設國際化現代都市。
⑵ 鄭州歷史遺跡有哪些
鄭州歷史遺跡:
1、嵩山世界
嵩山起始於36億年前,堪稱萬山之祖,擁有「五代同堂」的地質奇觀,被譽為「天然地質博物館」、「地學網路全書」。嵩山景區總面積約為450平方公里,人文景觀眾多,計有十寺、五廟、五宮、三觀、四庵、四洞、三壇及寶塔270餘座,是歷史上佛、儒、道三教薈萃之地,聞名於世的少林寺便深藏於嵩山的懷抱。
⑶ 鄭州何以成華夏文明發祥地究竟有何歷史淵源
黃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發展最早的地方,世界四大文明現在流傳下來的只有古中國文明,而中國文明的發源地是在中原地區,那麼位於中原地區的鄭州,就成了人們尋根問祖的好去處。自古中國人以龍的傳人和炎黃子孫自居,那麼在中國人的心裡,炎黃二帝的角色是沒有人可以取代的,那麼炎黃二帝所在地鄭州就成了中華文明的發源地。
三、鄭州是一座包含歷史深情的古城。唐代大詩人王維曾寫過一首《宿鄭州》,“朝與周人辭,暮投鄭人宿。他鄉絕儔侶,孤客親僮僕。”。晚唐詩人李商隱也曾在鄭州夕陽樓上,留下了自己的稀世墨寶: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這些詩句雖然今非昔比,但是可見鄭州作為一個重要的關塞要道,在歷史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表現了鄭州在文人墨客心目中的地位。
⑷ 鄭州有多久的歷史
【仲丁遷敖】商代中期後,商王仲丁將國都自毫遷於嗷(今鄭州商城)。根據考古發現,鄭州商城城垣周長近7公里,面積3.43平方公里,城東北部有大面積宮殿建築遺址。在城內外還發現許多手工業作坊遺跡,並出土了中國最早的瓷器--原始青釉瓷尊。1974年發現的商代大銅方鼎高1米,是商代前期王室重器。鄭州商城是當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我國城市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的標志。
【分封管國】西周初期,為了統治被征服的地區,周武王將其弟姬鮮封於今鄭州一帶,稱管民管國是利用商城城垣建立起來的,作為東方重鎮,地位十分重要。周公攝政後,管叔因與蔡叔、武庚發動叛亂,被周公誅殺。西周初年,除管國外,鄭州地區還封有鄶、密(今新密)、東虢(今滎陽)、祭(今鄭州東)、闕鞏(今鞏義)等封國。
【鄭國東遷】公元前770年,鄭武公自鄭(今陝西華縣)東遷國於鄶與東虢之間。此後又兼並了這兩個國家,並在新鄭建都。春秋初年的鄭國,地近王畿,國勢興盛,在各諸侯國中地位顯赫。鄭武公、庄公曾先後為周平王卿士,執掌國政。秦統一六國後,為了區別於西周時陝西的鄭國,將春秋戰國時期鄭、韓都城稱為新鄭。
【踐土之盟】晉文公五年(前632),晉國討伐楚國獲得勝利後,在踐土(今鄭州古滎鎮西)修築王宮,迎周襄王,並大會諸侯。歷史上稱為踐土之盟。從此,晉文公稱霸諸侯。
【弦高犒師】鄭穆公元年(前627),秦國偷襲鄭國,當秦國軍隊行至滑地時,被鄭國商人弦高發現。弦高趕著自己的牛群,冒充鄭國使臣,前來犒賞秦軍,並派人回國告急。秦國軍隊以為鄭國已有所准備,便放棄偷襲鄭國的打算,滅掉滑國後返回秦國。
【必之戰】楚莊王十七年(前597),楚軍佔領鄭國,入其皇門,鄭襄公肉袒牽羊,赴楚軍請罪,楚軍因此後退30里。晉國派大將荀林父救鄭,屯兵於敖、必之間,與楚軍大戰,晉軍大敗。史稱必之戰。
【子產改革】鄭簡公十二年至鄭定公八年(前554~前522),子產在鄭國執政,推行田制改革,承認私田,按田取稅,農業生產得到了發展,國家稅收增加。他還「鑄刑書」,把刑法條文鑄在鐵鼎之上,成為我國最早公布的成文法。子產改革推動了社會進步,使鄭國國勢迅速強大起來。
【韓國滅鄭】戰國初期,鄭國處於楚、魏、韓三國之間,為三國爭奪對象。公元前375年,三國正在榆光交戰之際,韓國派兵攻鄭,鄭軍潰敗,國亡。韓國遷都於鄭。
【開鑿鴻溝】戰國中期,魏國遷都大梁後,為振興經濟,富國強兵,於公元前360年開鑿鴻溝。鴻溝自滎陽引黃河水流向東南,與濟、汝、淮、泗諸水匯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水運河網。既可用於水運,又能灌溉農田,也促進了鄭州地區的經濟發展。鴻溝與黃河交匯處的滎陽(今鄭州古滎鎮),由於水運交通方便,逐漸發展成為鄭州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
【秦滅韓國】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在秦軍進逼下,韓國被迫把南陽郡獻給秦國。次年,秦命內史騰率軍攻韓,佔領韓國首都,俘韓王安,韓國滅亡。秦在此設立穎川郡。
【鄭州市人民政府成立】1948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圍殲鄭州國民黨軍1.1萬餘人,於22日接管鄭州。10月28日,鄭州市人民政府成立,宋致和任市長。
⑸ 鄭州曾是哪些朝代的都城
商代中期,鄭州曾為都城,城址在今商城。鄭州也是夏、商、管、鄭、韓時的都城。
北宋建都汴京後,鄭州屬京畿路(今開封市),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建為西輔,成為宋代四輔郡之一。金代,隸南京路(今開封市)。
金貞祐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後復名管城縣。清雍正二年(1724)鄭州升為直隸州,隸河南省。明初,鄭州劃歸開封府。
(5)鄭州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鄭州簡史
1、西周時期,周武王封其弟管叔鮮(姬鮮)於此,稱管國,為當時周朝之東方重鎮。周公攝政後,管叔因勾結蔡叔、武庚叛亂被誅,管城由此而廢。
2、春秋時期鄭州屬鄭,稱管邑,為鄭大夫子產的采邑,又稱東里。戰國時期,鄭州初屬韓國,後屬魏國。秦統一中國後,在滎陽(今鄭州邙山區古滎鎮)設三川郡。
3、西漢時期隸屬河南郡,改稱管城,屬中牟縣。魏晉南北朝時期,管城仍屬中牟縣。北周武成元年(559),屬滎州。
4、隋開皇三年(583)改滎州為鄭州。自此,鄭州一名開始用於今鄭州地區。開皇十六年(596),管城從中牟劃出單獨為縣。鄭州改稱管州,州治亦由成皋遷至管城,轄管城、成皋、滎陽、新鄭、苑陵等12縣。大業二年(606),復名鄭州。
5、唐武德四年(621)分置鄭州、管州。鄭州州治成皋(今滎陽西北汜水鎮),管州州治管城。貞觀元年(627)廢管州並入鄭州,州治成皋。貞觀七年(633)州治遷移管城。
6、北宋建立後,由於鄭州地近京師,屬京畿路。崇寧四年(1105)廢鄭州建置,建為西輔,從而成為宋代四輔郡之一。金代,隸南京路。
7、金貞佑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後復名管城縣,並入鄭州。
8、清雍正二年(1724)鄭州升為直隸州,隸河南省。
9、1913年改鄭州為鄭縣。1928年改鄭縣為鄭州市。1931年撤市復改鄭縣。1933年為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1948年10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鄭州,設鄭州市。
10、1954年河南省政府由開封遷入鄭州,鄭州成為河南省省會。
清雍正二年(1724)鄭州升為直隸州,隸河南省。
風景名勝
鄭州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擁有歷史人文景觀眾多,自然山水資源豐富。
有世界文化遺產2處15項(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大運河)、有「天下第一名剎」禪宗祖庭少林寺;有聞名全球的少林功夫;有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中嶽嵩山;有海內外華人的精神家園軒轅黃帝故里;有我國現存最早的天文觀星台;有最古老的道教廟宇中嶽廟;有中國四大書院之一的嵩陽書院等眾多旅遊勝地。
2017年,鄭州旅遊總收入1195億元,來鄭旅遊人數10092萬人次。年末共有旅行社301家,星級酒店84個,4A級以上景區16個(其中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15個)。
民革鄭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會在鄭州召開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鄭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會開幕式在嵩山飯店舉行。河南省政協副主席、民革河南省委主委李英傑,中共鄭州市委副書記靳磊出席開幕式並作重要講話。中共鄭州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楊福平,鄭州市人大副主任趙新中,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史占勇,鄭州市政協副主席張建國出席會議。
民盟鄭州市委主委、鄭州市政協副主席朱專興,民建鄭州市委主委、鄭州市政協副主席張冬平,民進鄭州市委主委、鄭州市政協副主席張民服,農工黨鄭州市委主委、鄭州市政協副主席李新有,鄭州市工商聯主席、鄭州市政協副主席薛景霞到會祝賀。
⑹ 鄭州是幾朝古都
鄭州是五朝古都,分別是夏、商、管、鄭、韓。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同時也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國家六個大遺址片區之一。鄭州歷史上曾五次為都,夏、商、管、鄭、韓建都於此,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設州。
3600年前,這里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之一。鄭州曾為夏、商都城之一,為管、鄭、韓等藩國的首府,為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為州。鄭州還是商朝時期重要的城邑,鄭州發現的二里崗遺址、商城城址前後相繼、規模龐大、出土文物豐富、存在時間長,經考古專家認定為商朝早、中期的都城,是具有極高學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地位的古都城遺址。
西周時期,周武王將其弟叔鮮封於管(今管城區)建立管國。春秋戰國時期,新鄭成為中原地區重要的城邑,鄭國遷都新鄭,國勢強盛,後韓國滅鄭國後,將都城由陽翟遷至新鄭,新鄭作為鄭、韓國都時間長達500年。
鄭州是在2004年由中國古都學會列為第八大古都的,我國的八大古都分別是西安、洛陽、杭州、北京、南京、開封、安陽、鄭州,現在一般認為鄭州是五朝古都。
鄭州入選中國「八大古都」是建立在多年考古和學術研究基礎上的,是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成果之一。2004年,「鄭州商都3600年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04年年會」在鄭州召開,來自全國各地180餘位專家學者經過深入討論,正式確認鄭州為「中國第八大古都」。
⑺ 鄭州是幾朝古都分別是那幾個朝代將鄭州做為國都
鄭州是五朝古都,分別是夏、商、管、鄭、韓將鄭州作為國都。
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八大古都之一 、國家六個大遺址片區之一 。鄭州歷史上曾五次為都,夏、商、管、鄭、韓建都於此,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設州。
8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遺址、6000年前的大河村文化遺址是著名的古人類活動遺址;5000年前,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出生並建都在鄭州這片土地上;3600年前,中國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朝在此建都,至今中心城區依然保留著7公里長的商代城牆遺址。
全市擁有商城遺址、裴李崗遺址、北宋皇陵、軒轅黃帝故里、杜甫故里、潘安故里等歷史名勝和文化古跡等不可移動文物近萬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4處80項,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1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46處,可移動文物近15萬件(套)。
(7)鄭州有什麼歷史擴展閱讀
夏、商、管、鄭、韓建都於鄭州的概況
1、夏朝早期,帝舜封禹建都於陽城(今鄭州登封王城崗遺址)建立夏朝,為夏伯。後夏朝遷都於陽翟(今許昌禹州)。
2、3600年前,商朝第十任君主,仲丁即位元年,都城亳(今商丘)遭遇河決之害,遂將國都自亳(今商丘)西遷於囂(亦作隞;今鄭州商城遺址),商朝自此開始遷都。
3、西周滅殷後,周武王將其弟叔鮮封於管(今鄭州市管城區)建立管國,當時周朝在鄭州地區的封國,除管國外,還有鄶國、東虢國、祭國、密國等。
4、春秋初年,鄭國向東遷都於新鄭(今鄭韓故城遺址),國勢強盛,在各諸侯國中地位顯赫。
5、韓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韓國滅鄭國,將國都自陽翟遷至新鄭(今鄭韓故城遺址)。直到公元前230年秦國滅韓國,新鄭作為鄭、韓國都長達500多年。
⑻ 鄭州的歷史沿革
夏商兩朝先後在鄭州地區建都,周朝春秋戰國時期管國、鄭國、韓國也先後建都鄭州地區。約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夏朝的元老人物禹建都於登封陽城王城崗,以嵩山為中心的伊洛河和潁河上游一帶以及山西南部是夏人的活動中心。
商部落從君主契開始至商湯共遷徙8次,公元前1675年,商湯以「弔民伐罪」的名義攻佔夏朝國都封丘,滅掉夏桀,創立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湯建都亳(今商丘),商朝第十任君主中丁遷於隞(今鄭州商城)。 現存的鄭州商城遺址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城垣呈長方形,外城城垣呈圓形圍繞著內城。其「外圓內方」的城郭布局體現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它的規模亦超過中東兩河流域的巴比倫城和亞述城,以及印度恆河流域的摩亨佐-達羅。
公元前1046年,姬發滅商殷建立西周,周王將其弟管叔封於鄭州,稱管國。周王在鄭州的封國還有鄶國、東虢國、祭國和密國等。鄭武公將鄭國國都建在滎陽,成為鄭國第二代國君。鄭國隨後吞並了鄶國、東虢國和胡國。 公元前765年,鄭武公遷都至原鄶國所在地,將都城定名新鄭。
公元前375年,韓國滅掉鄭國遷都新鄭。
公元前230年,秦軍滅韓。
新鄭做為鄭國和韓國國都達500年之久。
秦漢時期,今鄭州地域以滎陽為中心,因處交通和運河要道,經濟日趨繁榮。秦代,鄭州境內始置滎陽縣、鞏縣和京縣,屬於三川郡;新鄭縣、苑陵縣、陽城縣屬潁川郡。西漢改三川郡為河南郡,又置密縣、成皋等縣,並將新鄭、苑陵二縣劃入河南郡。
西漢時期,鞏義和滎陽成為國內重要的冶鐵基地,滎陽在漢代設有鐵官,從古滎漢代冶鐵遺址發掘出的大型煉鋼高爐爐基和球墨鑄鐵遺物,反映了漢代已達到最高的黑金屬冶鑄技術水平。東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故市、中牟兩個侯國合並為中牟縣。 隋開皇元年(581年),改滎州為鄭州。開皇十六年(596年)從鄭州分出管州。唐初武德四年(621年),從鄭州分出管城。貞觀七年(633年)鄭州從武牢移治管城縣。天寶元年(742年)改鄭州為滎陽郡,仍治管城縣。開明元年(619年),太尉王世充廢楊侗自立為帝,國號鄭。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鄭國。
北宋建都東京開封後,鄭州於公元1105年被建為西輔,成為東京四輔州之一,屬京西北路。國內各地選山林名聲之地建立書院,位於登封峻極峰下的嵩陽書院是當時的四大書院之一。
金代和元代時期,郭守敬和王恂主持在全國設立了27個天文觀測台,登封觀測台則是全國觀測中心之一。
明朝建立後,鄭州劃歸開封府。清末,平漢和隴海兩條鐵路在鄭州交匯,鄭州成為中國東西、南北大動脈的紐帶,經濟地位不斷提升。 1912年,日本經濟學者林重次郎在其著作《河南省鄭州商情》中稱鄭州為:中國的芝加哥。
1913年,鄭州被撤銷市制改為鄭縣,但依舊保留市級規模。
1920年,河南省議會通過了在鄭縣設立商埠的議案。
1923年2月,京漢鐵路二七大罷工在鄭縣發起。
1923年3月,北洋政府正式下文將鄭縣開辟為商埠,在鄭縣設立商埠督辦公署。
1927年,上海《旅行雜志》把鄭州(縣)稱為華北大都會。
1928年,馮玉祥將鄭縣改為鄭州市。
1931年,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大戰之後,將鄭州撤市復改為鄭縣。
1933年為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
1938年6月9日,國民政府為了阻止日軍沿隴海鐵路西進,選擇將花園口黃河南岸的堤防炸毀以造成決堤,史稱花園口決堤事件。
1948年10月22日,鄭縣解放,設置鄭州市。
1953年,鄭州成為河南省經濟中心。
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會由開封遷往鄭州,鄭州成為河南省省會。
⑼ 鄭州的歷史發展有哪些
早在3600年前,這里就是商王朝的都邑,夏、商、管、鄭、韓5次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在此設州。
3600年前,這里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之一。
春秋戰國時期,鄭、韓先後在新鄭建都,長達500多年。
秦漢時期,鄭州地區始置滎陽、鞏、京、新鄭等縣。
之後,歷代先後在鄭州地區設置滎陽郡、北豫州、滎州等。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將滎州改為鄭州。
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管州治所,州治位於今天的管城區。
北宋建都汴京後,鄭州屬京畿路(今開封市),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建為西輔,成為宋代四輔郡之一。
金代,隸南京路(今開封市)。
金貞祐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後復名管城縣。
清雍正二年(1724)鄭州升為直隸州,隸河南省。
明初,鄭州劃歸開封府。
清代,鄭州為兩次升為直隸州。
1913年改鄭州為鄭縣。
1928年改鄭縣為鄭州市。
1931年撤市復改鄭縣。
1933年為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
1948年10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鄭州,設鄭州市。
195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由開封遷入鄭州,鄭州成為河南省省會。
⑽ 河南鄭州有什麼歷史
3600年前,這里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之一。鄭州曾為夏、商都城之一,為管、鄭、韓等藩國的首府,為隋、唐、五代、黃帝故里--鄭州新鄭宋、金、元、明、清8代為州。 轄區內發現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崗文化,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種類型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遺址。據史籍記載,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為「有熊氏」生於軒轅之丘,部分學者認為軒轅之丘指現在鄭州下轄新鄭市。部分學者認為夏代曾建都於陽城(今登封市)。春秋戰國時期,鄭、韓先後在新鄭建都(為當時周帝國的二級行政單位),長達500多年。秦漢時期,鄭州地區始置滎陽、鞏、京、新鄭等縣。之後,歷代先後在鄭州地區設置滎陽郡、北豫州、滎州等。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將滎州改為鄭州。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管州治所,州治位於今天的管城區。北宋建都汴京後,鄭州屬京畿路(今開封市),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建為西輔,成為宋代四輔郡之一。金代,隸南京路(今開封市)。金貞祐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後復名管城縣。清雍正二年(1724)鄭州升為直隸州,隸河南省。明初,鄭州劃歸開封府。清代,鄭州為兩次升為直隸州。
20世紀初,由於平漢和隴海鐵路在鄭州交匯,鄭縣經濟得到較快發展。1923年,鄭州爆發了「二七大罷工」。這次大罷工,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團結戰斗的偉大力量和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在中國工人運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為了紀念這次大罷工,在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建有「二七」紀念堂;市中心建有「二七」廣場和「二七「紀念塔。這是這座英雄城市的光輝象徵。因此,鄭州就以「『二七』城」著稱。現在市中心已經形成『二七商圈』,是鄭州市內商業活動最發達的地區。1913年改鄭州為鄭縣。1928年改鄭縣為鄭州市。1931年撤市復改鄭縣。1933年為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1948年10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鄭州,設鄭州市。195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由開封遷入鄭州,鄭州成為河南省省會。
悠久的歷史給鄭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積淀,全市有各類文物古跡1400多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6處。嵩山風景名勝區是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和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就坐落在嵩山腳下,威震海內外的少林功夫從這里走向世界。這里還有我國最早的天文建築周公測景台和元代觀星台、中國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嵩陽書院、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建築群中嶽廟等。在鄭州周圍,還有星羅棋布的古城、古文化、古墓葬、古建築、古關隘和古戰場遺址,著名歷史人物軒轅黃帝、列子、子產、韓非子、杜甫、白居易、高拱、李誡等出生在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