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一個( )的典型戰例。
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是三國時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
曹操擊敗了袁紹,統一了北方,但是在南方,東部還有一個東吳國,實力比較強大。
公元208年,曹操率領百萬大軍,向一舉擊敗東吳國。在赤壁,與周瑜的三萬駿馬隔江相望。曹軍多數是北方人,不熟悉水戰,然都站不穩,一交鋒,曹兵就大敗。曹操又下令用鐵鏈將戰船連接起來。黃蓋和周瑜密探了一番,想出了苦肉計。第二天,黃蓋家莊不服從軍令,與周瑜頂撞起來,周瑜大怒,將黃蓋痛打了一頓。。黃蓋一氣之下寫了一封投降書給曹操,黃蓋選取了十艘戰船,船上裝滿乾柴,並再上面澆上油,用布遮好。一切准備停當的黃蓋帶領戰船乘風向長江北岸駛去。滿載引火物的戰船剛駛到江心,,黃蓋下領張帆。帆一升起,戰船立刻飛一般向前疾駛。當船離曹軍還有二里時,黃蓋下令點燃戰船,而船上的官兵都跳上小船,戰船像一條條火龍向曹軍的艦隊沖去。曹軍的水軍一下就滅了一半。
東吳的將領善於利用天時和地利等自然條件。如果沒有這一關鍵條件,火攻就不可能實施。如果東南風不急,船行便不快,火攻也有可能因對方有了防備而失敗。所以,火攻計策之所以能取勝,歸根結底是東吳的將領知己知彼又懂得利用天時之利的結果。
曹操在統一了北方之後親率號稱八十萬人的水軍沿江南下,企圖消滅劉備及孫權,統一中國。孫權與劉備結成聯盟,共同抗擊曹軍,兩軍在位於長江中游的赤壁相遇。吳蜀聯軍根據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不習水戰以及他們的戰船相連行動不便等不利因素,巧設詐降火攻之計,大破曹軍。曹操軍隊死傷無數,損失慘重,倉皇敗走華容道,逃回北方。此後曹操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實力,劉備趁機奪取了益州、荊州,與魏、吳兩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幹事要動腦,不能用蠻力。
❷ 歷史上著名戰役名稱
1、巨鹿之戰
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巨鹿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2、崖山海戰
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等,是1279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
崖山海戰使得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之後明清的文明形態跟之前大不相同。宋朝的滅亡讓中國從農業帝國向商業社會轉型的一次嘗試化為泡影。正是因為宋朝嘗試放棄集權農業帝國的形態,所以才會在軍事上持續弱勢。
3、賽約河之戰
賽約河之戰是1241年4月11日,在匈牙利賽約河畔,由蒙古第二次西征軍六萬鐵騎對戰匈牙利十餘萬軍隊的戰爭。在戰爭中,蒙軍統帥拔都與速不台先採取誘敵深入之計,又從賽約河下游結筏潛渡,迂迴匈軍側後突然襲擊。
再以圍三缺一的方式殲滅匈軍七萬餘人,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單身脫逃。戰後,蒙古人控制了整個東歐。為金帳汗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此戰,是世界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圍殲戰之一。
4、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它這是武王伐紂的決勝戰,是周武王聯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進行的決戰。由於帝辛先征西北的黎,後平東南夷,雖取得勝利,但窮兵黷武,加劇了社會和階級矛盾,最後兵敗自焚,商朝滅亡。
牧野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先發制人的著名戰例,也是中國古代車戰初期的著名戰例。它終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確立了西周王朝的統治,為西周時期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辟了道路。牧野之戰中所體現的謀略和作戰藝術,也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5、涿鹿之戰
涿鹿之戰,是說距今大約4600年前,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蚩尤所進行的一場大戰。「戰爭」的目的,是雙方為了爭奪適於牧放和淺耕的中原地帶。涿鹿之戰對於古代華夏族由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的轉變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涿鹿戰爭對華夏戰爭影響最深的還是在軍事方面。由於涿鹿戰爭是部族之間的一場大規模戰爭,結局又是以黃帝之弱勢勝了蚩尤之優勢,之後黃帝又趁勢收復了中原,使華夏族各部落實現了團結統一。
❸ 中國歷史上,有什麼著名戰例
著名戰例?那就是巨鹿之戰啊,秦末陳勝吳廣起義之後,群雄並起,項梁、項羽起兵吳地,逐鹿中原,開始時屢戰屢勝,但因此日漸驕縱,後來被秦軍大將章邯攻殺,隨後章邯北上進攻趙國,楚懷王派宋義救援趙國,但是宋義領軍拖延不前,後被項羽擊殺於帳中後,奪走兵權,隨後項羽領兵北上度過漳河後到達巨鹿戰場後,命令士兵砸碎吃飯的鍋灶,鑿沉渡河的船隻,所謂「破釜沉舟」,之後項羽領兵大敗章邯於巨鹿,並將投降的20萬秦軍降卒坑殺,從此項羽奠定了霸王的地位,而秦國也再無強兵。
❹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著名戰役有哪些
有柏舉之戰、長平之戰、巨鹿之戰、淝水之戰、薩爾滸戰役等。
1、柏舉之戰
柏舉之戰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吳王闔閭率領的3萬吳國軍隊深入楚國,在柏舉(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內,一說湖北漢川北)擊敗楚軍20萬主力、繼而佔領楚都的遠程進攻戰。
在戰爭中,吳軍靈活機動,因敵用兵,以迂迴奔襲、後退疲敵、尋機決戰、深遠追擊的戰法而取勝。
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快速取勝的成功戰例。
2、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
秦國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占長平,此戰共斬首坑殺趙軍約45萬。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秦國由於連年戰爭,國內糧草消耗嚴重,戰場上的相持對峙局面對其不利,再加上廉頗用兵老道無懈可擊,遂用反間計。
趙王由於初戰失利,見無利可圖,遂求和秦國,不成被戲耍,年輕氣盛的趙王遂要出擊,但廉頗堅守不出不聽趙王令,再加上秦國反間計,遂棄用名將廉頗,而起用趙括代替廉頗;
趙括遵照趙王意圖,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秦國見有機可乘,暗中換帥名將白起,白起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長平之戰是戰國歷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3、巨鹿之戰
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4、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5、薩爾滸戰役
薩爾滸戰役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
薩爾滸之戰中,努爾哈赤決定「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明軍除行動遲緩的李如柏一路敗退倖存外,其餘幾路被後金全殲。薩爾滸大戰以後金全勝、明軍大敗而結束。
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柏舉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巨鹿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平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淝水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薩爾滸戰役
❺ 赤壁之戰時間起因發展結果這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什麼戰例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一。
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水陸大軍,號稱百萬,發起荊州戰役,然後討伐孫權。孫權和劉備組成聯軍,由周瑜指揮,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說今嘉魚東北)一帶大破曹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赤壁之戰是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也是孫、曹、劉各家都派出主力參加的唯一的戰事。
❻ 風聲鶴唳 草木皆兵這是歷史上第一個什麼的著名戰例故事的主人公是誰,他組織
苻堅,組織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❼ 馬陵之戰/桂陵之戰分別是什麼典故
魏惠王派將軍龐涓伐趙,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救兵在桂陵擊敗魏軍。數年後魏國伐韓,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在馬陵擊敗魏軍。具體過程如下:
桂陵之戰
魏國國君魏惠王遷都大梁(今中國中部河南省開封市)後,與齊爭雄中原。齊威王竭力拉攏韓、趙兩國,與魏國對抗。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趙國在齊國支持下,迫使歸服於魏的衛國向趙屈服。
魏惠王派將軍龐涓率兵8萬攻衛伐趙,圍困趙國首都邯鄲(今屬中國中北部的河北省)。次年,趙向齊求救,齊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領兵8萬救趙。田忌企圖率軍赴趙進攻魏軍主力以解趙圍,但孫臏認為,魏國長期攻趙,主力消耗於外,老弱疲憊於內,齊軍應乘魏國內防務空虛,直趨大梁,迫使魏軍回師自救,並於歸途截擊,以達到既援救趙又打擊魏的目的。
田忌採納孫臏圍魏救趙的計謀,以一部兵力南下,聯合宋、衛軍圍攻位於大梁東南的魏邑襄陵(今河南睢縣),顯示齊軍已攻魏救趙,堅定趙國抗魏的決心;主力則進至大梁東面的軍事重鎮平陵(今山東定陶東北)附近。由於平陵本不易攻取,且齊軍有糧道被斷絕的危險,魏軍因此產生齊軍指揮無能的錯覺,齊軍由此成功隱蔽了爾後進軍大梁的企圖。
齊軍將主力隱蔽,派不懂軍事的齊城、高唐二都邑大夫率師一部攻平陵城,結果兵敗戰死,更使龐涓認為齊軍戰鬥力弱,不以為慮。等到邯鄲城破,魏軍也實力大損。田忌、孫臏就派輕車銳卒直撲大梁城郊,主力則分路跟進,造成兵力單薄的假象,龐涓果然中計,撤離邯鄲。
田忌、孫臏判定魏軍回師必經桂陵,即率主力先期到達該地。魏軍進至桂陵,突遭齊軍截擊,倉皇應戰,終致慘敗,龐涓被擒。
孫臏是兵聖孫武的後代,出生於齊國。他曾拜兵學家鬼穀子為師,與魏國大將龐涓是同窗好友。但龐涓做了魏國大將後,十分嫉妒孫臏的才能,將他騙到魏國施以臏刑(去膝蓋骨),欲使其永遠不能領兵打仗。後孫臏千方百計才逃出回齊國,並被齊威王重用。
孫臏終於得到一個向龐涓復仇的機會。但他並沒有急於與龐涓在戰場上相見。他勸田忌放棄領兵直趨邯鄲,與魏軍決戰的計劃,趁魏軍主力出兵在外,國內防務空虛之際,直搗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迫使遠在異國的魏軍「釋趙而自救」。等龐涓回兵時,中途予以截擊,這樣既救了趙,又能給魏國以沉重打擊,是一舉而兩得。
❽ 簡要介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等著名戰役
喜歡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戰爭的殘酷,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戰爭有很多,比如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那麼這幾次戰爭都發生在哪幾個國家之間呢?本文就來簡單分享一下:
此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秦國針對趙括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切斷趙軍糧道,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長平之戰是戰國歷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見戰國歷史分期)。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