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蕪湖的歷史沿革
春秋時,名鳩茲,屬吳國。戰國時,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屬越國,名鳩茲。周郝王九年(公元前306年)楚滅越,屬楚國,名鳩茲。
秦時,分全中國為三十六郡,蕪湖屬鄣郡關於鄣郡的建置問題,學術界頗有爭論,一曰為秦末或楚漢之際置,一曰秦無鄣郡,仍名鳩茲。西漢時,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改鄣郡為丹陽郡,領17縣,蕪湖為其中之一,蕪湖縣名始於此。 東漢沿襲之。三國時,吳黃武二年(223),蕪湖縣城由鳩茲遷至今市區東南雞毛山一帶,仍屬丹陽郡。西晉時,晉武帝太康二年(281),分丹陽郡置宣城邵(駐宛陵)。移丹陽郡治於建業(今南京)。蕪湖仍屬丹陽郡。
東晉時,為安置中原南渡的百姓,在沿江一帶僑置郡州縣。成帝咸和四年(329),蕪湖縣屬丹陽郡,僑立豫州於蕪湖;哀帝興寧元年(363),蕪湖屬宣城郡(郡址移駐蕪湖);孝武帝寧康二年(374)蕪湖仍屬宣城郡,並僑立上黨郡。孝武帝太元年間(376-396)僑置襄垣、定陵、逡遒等縣,均屬上黨郡;安帝義熙九年(413),宣城郡回駐宛陵,降上黨郡為縣,省陽攴(今繁昌)入蕪湖縣,後又省蕪湖縣入襄垣縣。自此蕪湖縣置被撤銷,襄垣、上黨兩縣均屬淮南僑郡。東晉咸和初年僑置淮南郡於丹陽郡的於湖(今當塗縣南19公里處) 南北朝時,劉宋文帝元嘉九年(432)並上黨縣入襄垣縣,屬淮南郡;孝武帝大明六年(462)並淮南郡入宣城郡(郡址移駐於湖),襄垣縣屬宣城郡。大明八年(464)復立淮南郡屬南豫州,襄垣屬之。明帝泰始三年(467)屬揚州淮南郡。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撤銷丹陽、淮南二郡,置蔣州駐石頭城(今南京),並襄垣等縣入當塗縣,縣治遷駐姑熟(今當塗縣城),原蕪湖(城)降為當塗縣屬鎮。唐時,將全中國分為十道後又改分為十五道,蕪湖一直為當塗縣的一個鎮,只是屬道州有變動。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屬江南道宣州;玄宗開元廿一年(733)屬江南西道宣州。肅宗乾元元年(758)屬江南東道升州。上元二年(761)屬江南西道宣州;德宗貞元三年(787)屬江南東道宣州。五代時,南唐李昪升元年間(937-943)復置蕪湖縣屬江寧府,自此以後至民國,蕪湖縣置未斷。宋時,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平江南,蕪湖屬宣州。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升南平軍為太平州,蕪湖屬江南路(後為江南東路)太平州。元時,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升太平州為太平路,蕪湖屬江浙行中書省太平路;惠宗至正十五年(1355)改太平路為府,蕪湖屬太平府。
明時,明洪武元年(1368)建都金陵,蕪湖屬中書省太平府;洪武十三年(1380)罷中書省,蕪湖直屬六部太平府;永樂十八年(1420)改京師為南京,蕪湖屬南直隸太平府。清時,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定江南,改南京為江南省,蕪湖屬江南布政使司太平府;順治十八年(1661),蕪湖屬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太平府;康熙六年(1667)改左布政使司為安徽布政使司,從此安徽省正式成立,蕪湖屬安徽省太平府。
太平天國年間(1857-1864)府、縣屬浙江省兼轄,後屬安徽省徽寧池太廣道。 1950年撤銷蕪當專區,蕪湖縣直屬皖南行署。1952年2月4日,蕪湖縣改屬皖南行署蕪湖專區。1952年8月27日,撤銷皖南、皖北行署,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蕪湖市直屬安徽省。蕪湖縣仍屬蕪湖專區,蕪湖專區及蕪湖縣均駐蕪湖市。1958年2月27日,和縣裕溪口鎮劃入蕪湖市。6月21日蕪湖市改屬蕪湖專區領導,同年11月27日專區和市合並,以蕪湖專區名義出現,直屬安徽省。1959年3月12日並蕪湖縣入蕪湖市。1960年1月14日專區和市分開設置,市屬省和專區雙重領導。1961年4月26日,蕪湖市直屬安徽省。同年12月5日復置蕪湖縣,屬蕪湖專區,專區與縣仍駐蕪湖市。1965年7月19日又劃蕪湖市歸屬蕪湖專區。1971年3月蕪湖縣遷駐灣鎮。同年3月29日蕪湖專區改名為蕪湖地區,蕪湖市、蕪湖縣同屬蕪湖地區。1973年2月25日蕪湖市直屬安徽省。1980年1月29日,蕪湖地區改名宣城地區,行署移駐宣城,蕪湖縣屬蕪湖市。1983年7月1日,當塗縣的大橋公社劃入蕪湖市。同時將原屬宣城地區的繁昌、南陵、青陽三縣及九華山管理處劃歸蕪湖市管轄。
2011年8月22日,原巢湖市無為縣、和縣沈巷鎮劃歸蕪湖市管轄。
B. 蕪湖有多少年的歷史急。。
蕪湖作為一個地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武帝元封年間,距今有2100年左右的歷史。
C. 安徽省一個縣,市縣同名,建縣歷史超2100年嗎
安徽省,簡稱“皖”,省會合肥。清朝康熙年間,安徽因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得名於“安慶府”與“徽州府”之首字。在地理位置上,安徽省東鄰江蘇、浙江,西連湖北、河南、南毗江西,北與山東接壤。作為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安徽省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截至2018年底,安徽省下轄16個省轄市,7個縣級市,54個縣,44個市轄區。其中,就蕪湖縣來說,人口超30萬,隸屬於地級蕪湖市,也即屬於“市和縣”同名的情況。在歷史上,蕪湖縣這一建制始於西漢時期,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了。清朝時,蕪湖與九江、無錫、長沙並稱全國四大米市。
四
最後,永樂十八年(1420年)改京師為南京,蕪湖縣屬南直隸太平府。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蕪湖縣屬安徽省太平府。清朝這一歷史階段,蕪湖與九江、無錫、長沙並稱全國四大米市。到了1914年,蕪湖縣屬蕪湖道。1928年,蕪湖縣直屬於安徽省。1971年1月,原宣城縣8社2鎮劃屬蕪湖縣。3月,縣治遷灣沚鎮。1980年1月,蕪湖縣屬蕪湖市至今。截至2018年底,蕪湖縣總面積達667平方千米,總人口約為35萬人,也即為安徽省人口較少的一個縣。對於市縣同名的蕪湖縣、蕪湖市,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D. 蕪湖原名叫什麼
蕪湖是一座歷史古城。最早為春秋戰國的鳩鶿邑,城址在今蕪湖縣黃池鎮。公元109年漢武帝劉徹以「地卑蓄水,而生蕪藻」因名蕪湖。西漢時,始設蕪湖縣,現在的蕪湖市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蕪湖市是建國後在原蕪湖縣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根據史料記載和北京大學歷史地理專業師生的研究,蕪湖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城址經歷了幾次變遷與擴大的過程。
蕪湖市最早的故址名鳩茲,在今市東南約四十里的水陽江南岸。《左傳》:「魯襄公三年(公元前570)楚子重伐吳,克鳩茲。至於衡山。」此處記敘的衡山是當塗縣東北面的橫山。而鳩茲城址則位於水陽江南岸一帶侵蝕殘丘向北延伸的盡頭。由此往西地勢低平,多為湖塘沼澤地區,因湖沼草叢,鳩鳥雲集,而得名鳩茲,又稱「勾茲」、「皋茲」、「祝茲」等。在鳩茲附近有一長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蕪藻」,故得名蕪湖。此段水陽江當時稱為中江,西連長江,東通太湖,為一條重要的東西交通水道。鳩茲是控制中江的一個渡口,位置相當重要。公元前109年即漢武帝元封二年,鳩茲已設縣,易名蕪湖,此乃早期的蕪湖城。
蕪湖設縣以後經兩漢時期的發展,到三國時因戰爭頻繁,蕪湖地位日顯重要。吳國地處江東,以長江為天險與曹魏對峙。但其主要城鎮距長江較遠,為了適應軍事上的需要,黃武二年(223)孫權將蕪湖縣治由鳩茲西遷到青弋江口不遠的今城東南隅的雞毛山一帶的高地上(古鳩茲舊治再未復用),成為今日蕪湖市最老的城區。東晉時期,蕪湖已成為臨江重鎮。公元324年,大將王敦在雞毛山屯兵築城駐守,故有「王敦城」之稱。東晉安帝義熙九年(413),省蕪湖入襄垣縣,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隋唐時期,蕪湖皆為當塗縣屬鎮。
E. 蕪湖縣的歷史有哪些
蕪湖縣歷史歷史悠久,當代考古證明,早在四五千年前,這里應居住著皋夷人、山越人。春秋時,作為聚落邑地見於史冊,名為「鳩茲」,西漢元封二年(前109),漢武帝劉徹改鄣郡為丹陽郡,領縣十七,其中有蕪湖縣(位今蕪湖縣黃池鎮南0.5公里許的楚王城遺址)。三國吳黃武二年(223),縣治遷至今蕪湖市區雞毛山。東晉時,境內先後僑置南豫州、上黨郡及所領襄垣諸縣。義熙九年(413),以襄坦縣名取代蕪湖縣。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原蕪湖縣城降為當塗縣屬鎮。南唐升元年間(937—943),(一說唐哀帝天佑四年[907]),復立蕪湖縣,至今相沿不廢。宋、元、明、清,先後屬江寧府、宣州、太平府(州、路)。民國時屬安徽省、蕪湖道及二、五、九、六行政督察專區、皖南行署。1949年4月24日蕪湖縣解放,4月26日,蕪湖縣、市分治,同日在方村河東成立蕪湖縣行政辦事處;5月12日改為蕪湖縣人民政府。先後屬蕪當專區、皖南行署、蕪湖專區。1971年3月蕪湖縣人民政府遷治至灣沚鎮。1980年1月改屬蕪湖市。 蕪湖縣人文景觀底蘊豐厚,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旅遊資源類型有:融城鎮建設、商務和會展之趨向的經貿旅遊;集自然、農業觀光為一體的生態旅遊;獨具開發潛質的文物古跡景點旅遊;正在發展建設中的工業、科技旅遊等,主要有以下人文景觀:
一、 西河古鎮
古鎮位於蕪湖縣、南陵縣、宣州區交接處,依圩而建,蜿蜒曲折,粉牆黛瓦,青石長街,兩旁店鋪依次,電視劇《米市春秋》曾擇其為外景地,鎮中在古萬年台、文昌閣、呂祖廟等遺址,下街沙灣處立有石刻徑幢,陽刻佛像文字,俗稱八面佛,至今保存完好。
二、 珩琅山風景(珩琅古塔)
珩琅山南北走向,海拔301.4米,是蕪湖縣最高峰,這里群山擁聚,景色怡人,冬暖夏涼,泉水叮咚悠揚,早在北宋英宗年代,珩琅佛教盛行,寺廟林立,現在已開發珩琅「十景」為:珩琅塔影、靈龜探道、華嚴寺、南山絕壁、弋江漂流、神蟆拜天、龍潭虎穴、走馬回聲、丞相冡、孤鳥望月。每年有數萬計的遊客來此朝拜游覽。
珩琅古塔是蕪湖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南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大修於明代萬曆年間,為六面七層樓圓式磚木結構,高24米,底座為方形轉角椅柱,每層塔頂各有四層磚沿疊山,呈菱角牙子形,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炮彈襲擊,塔剎傾斜,樓閣被焚。
三、 東門渡官窯址
東門渡古稱符里鎮,三國東吳時建鎮,位於蕪湖縣花橋鎮東門村,境內的東門渡官窯,建於皖唐至北宋時期,是最早的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范圍包括小山、營盤山、康王山、蛤蟆地、窯頭山、小竹園等6處,總面積達20萬平方米,陶瓷堆積厚達10餘米,遺物主要有容器、動物造型、砂質碾槽、陶樓、蓬花缽、舀子等。 「古窯址」與境內的「萬佛塔」、「寶鼎庵」、「符川
觀」、「登亥古井」、「百門潭」及「營盤山」、「康王山」等名勝古跡相映成片,與花橋鎮沿山村南村的宋代9座古窯群遙遙相望,距新豐林場甚近,可建成集旅遊、觀景、購物為一體的休閑觀光中心。
四、 楚王城
座落在蕪湖縣花橋鎮黃池村,是戰國至西漢的一座古城,西漢蕪湖縣城,亦即古鳩茲所在。古城依山構築,城廊依然留存,面積近12萬平方米,地勢東高西低,四處城門舊址赫然在目,步入城內,秦磚漢瓦俯拾皆是,唐錢宋瓷唾手可得,可謂地道的小型博物館。
五、 九十殿大廟
九十殿建於南唐時期,為一群古建築,有前殿、後殿、偏殿,總面積708平方米,加上橫崗境內的九女墩墓、梵音庵、楚王城、妙因寺石獅,構成系列古跡,頗值沿線開發游覽。
F. 自秦朝至今,安徽蕪湖在各朝代的名稱以及其管轄機構
搜索詞條
蕪湖
安徽省省轄市
更多義項
更多圖片(67張)
蕪湖,簡稱為「蕪」,安徽省省轄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處在長江南岸,青弋江與長江匯合處。下設鳩江區、鏡湖區、弋江區、三山區四個市轄區,管轄蕪湖縣、繁昌縣、南陵縣、無為縣四個縣。蕪湖是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與省會合肥並稱為安徽省「雙核"城市。
蕪湖有文字記載已逾2500年,素有「江東名邑」、「吳楚名區」之稱,近代為「江南四大米市」之一。因「長江巨埠、皖之中堅」(孫中山語)名譽華夏,有「雲開看樹色,江靜聽潮聲」之美譽。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把蕪湖辟為通商口岸,成為近代安徽開放先鋒。
蕪湖特產有三刀三畫、傻子瓜子、弋江貢籃、無為剔墨紗燈、蕪湖鐵畫;蕪湖小吃有南陵老鴨湯、百善貢酥、大閘蟹、弋江羊肉、無為板鴨、小籠湯包等。
蕪湖是沿江重點開放城市,長江流域區域中心和重要港口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核心城市,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城市。
中文名稱:蕪湖市
外文名稱:Wuhu
別名:鳩茲,江城
行政區類別:地級市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安徽省
下轄地區:鏡湖區、弋江區、鳩江區、三山區;蕪湖、繁昌、南陵、無為4個縣
政府駐地:蕪湖市政通路66號(政務文化中心)
電話區號:(+86)0553
郵政區碼:241000
地理位置:安徽省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平原腹地
面積:5988平方公里
人口:361.7萬人(2014年末戶籍)
方言:江淮官話、吳語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1
著名景點:方特,鳩茲廣場,赭山,中山路步行街,廣濟寺,丫山,馬仁奇峰
機場:蕪湖灣里軍用機場,蕪湖民用機場
火車站:蕪湖站、寧安城際弋江站、商杭高鐵蕪湖北站
車牌代碼:皖B
市樹:垂柳
市花:月季
城市精神:開放、誠信、務實、創新、自由
城市名片:皖江明珠,創新之城
中心坐標:東經119度21分、北緯31度20分
地區生產總值:2307.90億(2014年)
現任領導:市委書記高登榜,市長潘朝暉
高等學府:安師大、安工程、皖醫
分享
歷史沿革
名字由來
蕪湖已經有2600多年歷史,最早的故址名鳩茲,
醉美濱江
在市東南約四十里的水陽江南岸。《左傳》:「魯襄公三年(公元前570)楚子重伐吳,克鳩茲。至於衡山。」此處記敘的衡山是當塗縣東北面的橫山。而鳩茲城址則位於水陽江南岸一帶侵蝕殘丘向北延伸的盡頭。由此往西地勢低平,多為湖塘沼澤地區,因湖沼草叢,鳩鳥雲集,而得名鳩茲,又稱「勾茲」、「皋茲」、「祝茲」等。在鳩茲附近有一長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蕪藻」,故得名蕪湖。此段水陽江當時稱為中江,西連長江,東通太湖,為一條重要的東西交通水道。鳩茲是控制中江的一個渡口,位置相當重要。戰國時期,周元王四年(前472年),吳國為越國所滅,鳩茲屬越。秦時,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鳩茲屬鄣郡。公元前109年即漢武帝元封二年,鳩茲已設縣,易名蕪湖,此乃早期的蕪湖城了。
古代
春秋時,名鳩茲,屬吳國。戰國時,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
濱江掠影
圖冊 22張
滅吳,屬越國,名鳩茲。周郝王九年(公元前306年)楚滅越,屬楚國,名鳩茲。
秦時,分全中國為三十六郡,蕪湖屬鄣郡關於鄣郡的建置問題,學術界頗有爭論,一曰為秦末或楚漢之際置,一曰秦無鄣郡,仍名鳩茲。西漢時,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改鄣郡為丹陽郡,領17縣,蕪湖為其中之一,蕪湖縣名始於此。東漢沿襲之。三國時,吳黃武二年(223),蕪湖縣城由鳩茲遷至今市區東南雞毛山一帶,仍屬丹陽郡。西晉時,晉武帝太康二年(281),分丹陽郡置宣城邵(駐宛陵)。移丹陽郡治於建業(今南京)。蕪湖仍屬丹陽郡。
東晉時,為安置中原南渡的百姓,在沿江一帶僑置郡州縣。成帝咸和
蕪湖濱江大劇院
四年(329),蕪湖縣屬丹陽郡,僑立豫州於蕪湖;哀帝興寧元年(363),蕪湖屬宣城郡(郡址移駐蕪湖);孝武帝寧康二年(374)蕪湖仍屬宣城郡,並僑立上黨郡。孝武帝太元年間(376-396)僑置襄垣、定陵、逡遒等縣,均屬上黨郡;安帝義熙九年(413),宣城郡回駐宛陵,降上黨郡為縣,省陽攴(今繁昌)入蕪湖縣,後又省蕪湖縣入襄垣縣。自此蕪湖縣置被撤銷,襄垣、上黨兩縣均屬淮南僑郡。東晉咸和初年僑置淮南郡於丹陽郡的於湖(今當塗縣南19公里處) 南北朝時,劉宋文帝元嘉九年(432)並上黨縣入襄垣縣,屬淮南郡;孝武帝大明六年(462)並淮南郡入宣城郡(郡址移駐於湖),襄垣縣屬宣城郡。大明八年(464)復立淮南郡屬南豫州,襄垣屬之。明帝泰始三年(467)屬揚州淮南郡。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撤銷丹陽、淮南二郡,置蔣州駐石頭城(今南京),並襄垣等縣入當塗縣,縣治遷駐姑熟(今當塗縣城),原蕪湖(城)降為當塗縣屬鎮。
唐時,將全中國分為十道後
G. 蕪湖的歷史。
歷史沿革
蕪湖市是建國後在原蕪湖縣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根據史料記載和北京大學歷史地理專業師生的研究,蕪湖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城址經歷了幾次變遷與擴大的過程。
蕪湖市最早的故址名鳩茲,在今市東南約四十里的水陽江南岸。《左傳》:「魯襄公三年(公元前570年)楚子重伐吳,克鳩茲。至於衡山。」此處記敘的衡山是當塗縣東北面的橫山。而鳩茲城址則位於水陽江南岸一帶侵蝕殘丘向北延伸的盡頭。由此往西地勢低平,多為湖塘沼澤地區,因湖沼草叢,鳩鳥雲集,而得名鳩茲,又稱「勾茲」、「皋茲」、「祝茲」等。在鳩茲附近有一長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蕪藻」,故得名蕪湖。此段水陽江當時稱為中江,西連長江,東通太湖,為一條重要的東西交通水道。鳩茲是控制中江的一個渡口,位置相當重要。公元前109年即漢武帝元封二年,鳩茲已設縣,易名蕪湖,此乃早期的蕪湖城。
蕪湖設縣以後經兩漢時期的發展,到三國時因戰爭頻繁,蕪湖地位日顯重要。吳國地處江東,以長江為天險與曹魏對峙。但其主要城鎮距長江較遠,為了適應軍事上的需要,黃武二年(223年)孫權將蕪湖縣治由鳩茲西遷到青弋江口不遠的今城東南隅的雞毛山一帶的高地上(古鳩茲舊治再未復用),成為今日蕪湖市最老的城區。東晉時期,蕪湖已成為臨江重鎮。公元324年,大將王敦在雞毛山屯兵築城駐守,故有「王敦城」之稱。東晉安帝義熙九年(413年),省蕪湖入襄垣縣,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隋唐時期,蕪湖皆為當塗縣屬鎮。五代十國時南唐升元(937-943年)年間復置蕪湖縣。從此蕪湖作為縣一級行政建置直至1949年。
兩宋時期,全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為促使農業的發展,大興築圩,大片湖沼變成良田。在蕪湖地區修築了政和圩、行春圩、陶辛圩和萬春圩等。農業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的興起,城區也迅速擴大,蕪湖成為當時沿江的一座名城。約在十一世紀初,蕪湖築城垣即宋城。今北門外高城板,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金兵不斷南侵,蕪湖城遭兵焚毀成廢墟。淳熙七年(1180年)又築城,但已不如以前繁榮。元初蕪湖縣城又行恢復,人口曾達五萬人左右,但在元末又遭兵火毀壞。明代蕪湖的經濟又逐步恢復發展起來,各地商人和工匠紛至經營各業,以染漿業和煉鋼業尤為發達,南北貨物匯集。明萬曆三年(1575年)蕪湖再次築城,大部分與宋城重合。清代200多年間(1876年以前),蕪湖商業同手工業不斷發展,成為新興的工商業城市,沿青弋江到江口形成商業中心地帶,號稱「十里長街」,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鴉片戰爭以後,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蕪湖因交通位置和經濟條件重要而成為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重要據點之一。光緒二年(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將蕪湖列為通商口岸之一。次年英國在范羅山建立了領事行署,劃定沿江灘地為租界。接著美、俄、法、日等帝國主義相繼侵入,又於1902年將南起陶溝,北至弋磯山,東至普潼山,西至長江岸邊的46.5公頃土地劃為公共租界。從此大量洋貨涌進蕪湖市場,既嚴重摧殘了傳統的民族工業,又刺激了商業的畸開發展,同時大量糧食、農副產品及礦產原料被廉價掠奪運走。他們在租界內修馬路,建碼頭、倉庫、堆棧、樓房,開辦教堂、醫院、學校等,使蕪湖市區由青弋江兩岸一帶向西北沿長江右岸發展,擴大了市區范圍。
開埠通商以後,由於地理、經濟條件和李鴻章為代表的官僚買辦採取政治手段等,使米商雲集蕪湖開設米號,米市中心遂由鎮江遷來蕪湖,並發展成為全國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每年「經蕪湖輸出之米糧數五六百萬石至一千萬石」,有「堆則如山,銷則如江」之說。同時官僚買辦資本及民族資本開辦了「裕中紗廠」、「明遠電廠」、「益新麵粉廠」等新式工廠及其它一些小工廠,後因帝國主義侵略、壓榨加劇等原因大都被迫停辦、倒閉。由於經濟的畸形發展,老城區與外國租界之間的大片空地辟為新的街道,使市區進一步擴大。人口由1745年的1萬多人增加到1915年的10萬多人。
1949年4月蕪湖市獲得解放。幾十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及全市人民的努力下,蕪湖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性的畸形發展的消費性城市,改造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