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半途而廢的人物事例是什麼
半途而廢的人物事例是,春秋末年吳越戰爭中,吳王夫差為替父闔閭報仇,富國強兵,終於一戰敗越,本來已經要滅了越國了。卻半途而廢,後來放虎歸山,自己則貪圖享樂,不再勵精圖治。而越王勾踐知恥後勇,卧薪嘗膽,堅持不懈,終於20年一舉滅吳,夫差身死國滅。
貝爾發明的電話由愛迪生主要研究的,愛迪生後來放棄了,貝爾將電話的某個螺母擰緊了一些就發明了電話。
做事不能半途而廢的句子
1、如果你想干出一番事業,絕不能半途而廢!在奮斗的過程中也許布滿荊棘,但是請相信自己,你的辛勤勞動將會有所回報的。
2、半途而廢的背後有千種借口,而成功背後只有一種理由,那就是堅持,舵在手中掌握,路在腳下延伸。
3、做任何事都不能半途而廢,不然什麼事都不會成功。
4、新的一年,依舊痛恨偏見、厭煩認同感的尋找、厭倦泛濫的情懷。學會珍惜愛和年輕的資本,已經做出選擇,就不要再半途而廢。
5、他做任何事都有始有終,從不半途而廢,深得大家信任。
6、人生苦短,心中苦澀讓我難以掩飾,知苦道累,歲月總把人憔悴,自己去背,哪能半途而廢。
7、做一切事情都應盡力而為,半途而廢永遠不行。
8、做事半途而廢的人,永遠嚐不到成功的果實。
9、半途而廢是永遠無法成功的,只有將夢想的翅膀插在心中,並且持之以恆,你才能自由地飛翔。
10、我既然答應你,就會堅持下去,絕不會半途而廢。
⑵ 史上有雄心壯志卻半途而廢的人物及故事
一、吳王夫差。
春秋末年吳越戰爭中,吳王夫差為替父闔閭報仇,富國強兵,終於一戰敗越,本來已經要滅了越國了。卻半途而廢,後來放虎歸山,自己則貪圖享樂,不再勵精圖治。而越王勾踐知恥後勇,卧薪嘗膽,堅持不懈,終於20年一舉滅吳,夫差身死國滅。
二、李存勖。
李存勖,是五代時後唐的開國皇帝。他的父親李克用在彌留之際,給李存勖留下三支箭:這三支箭是用來消滅李家的三個敵人。你要牢記仇人為咱家報仇。二十四歲的李存勖不負父親的遺願,馬不卸鞍,浴血奮戰,先後破燕、滅梁、亡蜀、敗契丹,最後使內憂外患交集的國家再度天下一統。
但是,李存勖並沒有守住報仇之後開辟的一番鴻圖事業。登上皇位的他,整日尋歡作樂,放任後宮,又親信宦官、伶官,致使眾叛親離,怨聲四起。登基三年後,一名普通的軍士振臂一呼,天下即分崩離析,李存勖最後落得身死國滅的悲劇下場。
三、荊軻。
秦國滅趙後,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於期首級及燕督亢(今河北涿縣、易縣、固安一帶,是一塊肥沃的土地)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
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來到秦國後,秦王在咸陽宮隆重召見了他。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刺秦王不中,被殺。
四、楊靖宇。
楊靖宇(1905年2月26日-1940年2月23日),原名馬尚德,字驥生,河南省確山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
1939年秋冬季,組織東南滿反日偽軍「討伐」作戰,指揮部隊化整為零、分散游擊,自己率警衛旅轉戰於濛江一帶,最後隻身與敵周旋5晝夜。
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壯烈犧牲,時年35歲。為紀念他,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通化支隊改名為楊靖宇支隊,濛江縣改名為靖宇縣。
五、項羽及烏江自刎。
項羽,第一次見到始皇帝時,和平常人一樣跪在路旁兩邊的人群中,等始皇帝的車駕過去,但是他嘴中卻說出了,總有一天我要代替他,這是何等的雄心壯志,的確,項羽當上了西楚霸王,但是依然沒喲統一天先,與劉幫較量很多年。
最後亥下被圍,本來突圍可以成功,只少項羽本人可以跑出去,老鄉撐船過講來接項羽,可這時曾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已經心灰意冷,跳下烏講,自刎了,半途而廢。
原文: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美人舞劍興酒,抹劍自盡。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
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
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
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
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白話譯文:
項羽的軍隊在垓下安營紮寨,士兵越來越少,糧食也吃沒了,劉邦的漢軍和韓信、彭越的軍隊又層層包圍上來。夜晚,聽到漢軍的四周都在唱著楚地的歌謠,項羽大驚失色地說:「漢軍把楚地都佔領了嗎?不然,為什麼漢軍中楚人這么多呢?」項羽連夜起來,到軍帳中喝酒。
回想過去,有美麗的虞姬,受寵愛,常陪在身邊,有寶馬騅,常騎在胯下。而今……於是項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詩道:「力能拔山啊豪氣壓倒一世,天時不利啊騅馬不馳。騅馬不馳啊怎麼辦,虞姬啊虞姬你怎麼辦!」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
項羽淚流數行,身邊侍衛也都哭了,誰也不能抬頭看項羽了。於是項羽跨上戰馬,部下壯士八百多人騎馬跟隨,當晚從南面突出重圍,縱馬奔逃。天亮的時候,漢軍才察覺,就命令騎兵將領灌嬰率領五千騎兵追擊項羽。項羽渡過淮河,能跟上項羽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項羽走到陰陵時,迷路了,向一農夫問路,老農騙他說:「往左拐。」項羽往左走,就陷入了一片低窪地里,所以又被漢軍追上了。項羽又率兵向東走,到了東城的時候,只剩下二十八個騎兵了,而追擊的漢軍騎兵有幾千人。
項羽自己估計這回不能逃脫了,對手下騎兵說:「我從起兵打仗到現在已經八年了,親身經歷七十餘次戰斗,從沒有失敗過,所以才稱霸天下。但是今天卻終於被困在這里,這是上天要我滅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錯誤啊。
我今天當然是要決一死戰,願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定要打勝三次,為各位突出重圍,斬殺漢將,砍倒帥旗,讓各位知道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錯誤。」於是就把他的隨從分為四隊,朝著四個方向。
漢軍層層包圍他們,項羽對他的騎兵說:「我再為你們斬他一將。」命令四隊騎兵一起向下沖擊,約定在山的東面分三處集合。於是項羽大聲呼喝向下直沖,漢軍都潰敗逃散,果然斬殺了漢軍一員大將。
這時赤泉侯楊喜擔任騎兵將領,負責追擊項羽,項羽瞪眼對他大喝,赤泉侯楊喜連人帶馬驚慌失措,倒退了好幾里。項羽同他的騎兵在約定的三處會合。漢軍不知道項羽在哪一處,便把軍隊分成三部分,重新包圍上來。
項羽就沖出來,又斬了漢軍的一個都尉,殺死百餘人。再一次集合他的騎兵,發現只不過損失了兩個人,便問他的隨騎道:「怎麼樣?」騎兵們都佩服地說:「真像您說的那樣!」於是項羽就想東渡烏江。
烏江的亭長撐船靠岸等待項羽,他對項羽說:「江東雖小,也還有方圓千里的土地,幾十萬的民眾,也足夠稱王的了,請大王急速過江。現在只有我有船,漢軍即使追到這,也沒有船隻可渡。」
項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還渡江干什麼?況且我項羽當初帶領江東的子弟八千人渡過烏江向西挺進,現在無一人生還,即使江東的父老兄弟憐愛我而擁我為王,我又有什麼臉見他們呢?或者即使他們不說,我項羽難道不感到內心有愧嗎?」
接著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忠厚的長者,我騎這匹馬五年了,所向無敵,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殺掉它,把它賞給你吧!」於是命令騎馬的都下馬步行,手拿短小輕便的刀劍交戰。僅項羽一人就殺死漢軍幾百人。項羽自己也負傷十多處。
忽然回頭看見了漢軍騎兵司馬呂馬童,說:「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嗎?」呂馬童背向項羽,指項羽給王翳看,說道:「這個人就是項羽。」項羽便說道:「我聽說漢王懸賞千兩黃金要買我的腦袋,並封為萬戶侯,我就送你這點好處吧!」說完就自殺身亡了。
此文出自春秋·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寫作背景: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
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
前203年(漢四年)楚漢鴻溝劃界後,項羽領兵東歸,劉邦也欲西還。這時張良、陳平對漢王說:「漢有天下大半,諸侯皆附之。楚兵疲食盡,這正是天亡楚國之時。今若勿擊,真所謂『養虎遺患』。」劉邦聽從。
作者簡介:
司馬遷,字子長,陽夏龍門(今陝西韓城縣北)人,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其父司馬談,漢武帝時作太史令。司馬遷10歲時,就在父親的指導下誦讀古文,曾向儒學大師董仲舒、孔安國學習。
青年時代曾兩次漫遊祖國,走遍大江南北、黃河上下,足跡幾遍全國。他飽覽名山大川,收集傳說史跡,考察風土人情,接觸下層人民,積累了珍貴的史料。
⑶ 半途而廢的名人事例是什麼
是漢朝時樂羊的故事。
東漢時,河南郡有一位賢惠的女子,人們都不知她叫什麼名字,只知道是樂羊子的妻子。樂羊子自幼家裡就很貧窮,婚後日子更是艱難。
有一天,樂羊子在外面拾到一錠黃金,跑回家交給妻子。
妻子知道金子的來歷後,不但不高興,反而生氣地對丈夫說:「我聽說有志氣的人絕不能接受帶有侮辱性的施捨,品德高尚的人連盜泉的水都不喝,因為討厭它的名字不雅。你怎麼能白白拿別人家丟失的東西,讓品質受到玷污呢?我看這黃金還是送回去好!」
樂羊子聽了妻子的話,羞愧無比,將黃金送到原處,然後外出拜師求學去了。轉眼一年過去了,樂羊子回到家中,妻子驚奇地問道:「僅僅一年的時間,你就學到本領了?到底是為什麼回來啊?」
樂羊子不好意思地說:「沒什麼別的原因,只是在外一年,我十分想你,所以回來看看你。」
妻子聽了樂羊子的話,拿起一把剪刀,指著織布機上的絹帛,說:織絹先是用蠶繭抽成絲,再由絲紡成線,然後由線一根根織成寸,寸再積成尺,尺再積成丈,最後才成匹。如果我現在一剪刀下去,便會前功盡棄。
你在外面求學與我織布是一個道理,你積累學問,就應當『每天都學到自己不懂的東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現在你半途歸來,和我剪斷織機上的絹帛有什麼兩樣?你還是馬上離家,學成再回來吧。
樂羊子聽了妻子的話,深受觸動,於是又繼續求學,一連七年沒有回過家。
故事寓意:
做事如果每次做到一半就放棄,那麼最後肯定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功,只有堅持到底,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完成,才能一步一步前進,在勝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立下了目標,就要敢於實踐,努力完成,只會空想是不對的。俗話說:天才出自勤奮。任何一個人,縱然你有再好的天賦,如果不抓緊大好時光去努力學習,也是成不了才的。
樂羊子妻用「斷織」的方法勸夫成才給我們很深的啟示,那就是:僅僅有空洞的說教還不行,還必須有一些讓人警醒的方法。
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樣,如果想說服一個人,講一千句大道理,不如做一件實際的事讓他終生銘記,那樣的效果才是驚人的。
⑷ 半途而廢的名人事例
半途而廢的名人事例
(1)春秋末年吳越戰爭中,吳王夫差為替父闔閭報仇,富國強兵,終於一戰敗越,本來已經要滅了越國了。卻半途而廢,後來放虎歸山,自己則貪圖享樂,不再勵精圖治。而越王勾踐知恥後勇,卧薪嘗膽,堅持不懈,終於20年一舉滅吳,夫差身死國滅。
(4)半途而廢講述的是哪個歷史人物的故事擴展閱讀:
半途而廢,最後成功的名人的例子
魯迅棄醫從文。他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所有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於是魯迅棄醫從文。不過這個故事太多人知道了。
唐駿素,有中國「打工皇帝」之稱,從微軟到盛大,再從盛大到新華都,他完成了職業生涯的「三級跳」。可以說,他的每一次起跳時間、機會都把握得恰到好處,每一次都能跳到一個更高的平台。
⑸ 半途而廢的名人例子
尤斯圖斯·馮· 李比希,德國著名的化學家,他最重要的貢獻在於農業和生物化學,他創立了有機化學。因此被稱為「化學之父」。
李比希曾經試著把海藻燒成灰,用熱水浸泡,再往裡面通氯氣,這樣就能提取出海藻裡面的碘。但是他發現,在剩餘的殘渣底部,沉澱著一層褐色的液體,收集起這些液體,會聞到一股刺鼻的臭味。他重復做這個實驗,都得到了同樣的結果。這種液體是什麼呢? 李比希想,這些液體是通了氯氣後得到的,說明氯氣和海藻中的碘起了化學反應,生成了氯化碘。
於是,他在盛著這些液體的瓶子上貼了一個標簽,上面寫著「氯化碘」。 幾年後,晉中之窗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論文——《海藻中的新元素》,他屏著呼吸,細細地閱讀,讀完懊悔莫及。原來,論文的作者,法國的青年波拉德也做了和李比希同樣的實驗,也發現了那種褐色的液體。和李比希不同的是,波拉德沒有中止實驗,他繼續深入研究這褐色的液體有什麼樣的性質,與當時已經發現的元素有什麼異同。最後,他判斷,這是一種還未發現的新元素。
波拉德為它起名「鹽水」。波拉德把自己的發現通知了巴黎科學院,科學院把這個新元素改名為「溴」。
⑹ 與半途而廢相關的歷史人物
項羽。
楚國滅亡後,項羽就一直跟著叔叔項梁,項梁對這個侄子可是寄予厚望的,希望將他培養成一個傑出人才。
剛開始,項梁讓他學點文化,多讀點書,但從寫字開始,項羽就沒有堅持到底,學了一點點,就不情願了,半途而廢。後來又學習劍術,結果又感覺難度大,最後只學了皮毛,還是放棄了。叔叔當然很生氣了,對他的表現不甚滿意,這般不上進的侄子如何能成大器?
哪知項羽這時卻對叔叔說了一番豪言壯語:「識字有何用?最多隻能記住別人的姓名。劍術,不過只能殺死幾個人,我要學習能與上萬人對敵的本事。」
這話聽起來倒是有板有眼的,似乎項羽志向遠大,項梁還真讓他忽悠住了,真以為這個侄兒是個可造之材。就決定教他兵法,項羽那是心花怒放,終於可以學習萬人敵的絕技了。
哪知他剛學一點,又開始煩躁,不願意堅持下去,又一個半途而廢,所以他的兵法也只能叫做略知一二。
項羽少年時代經歷完全可以證明他是個優柔寡斷,做事不能專一,缺少深厚兵家修養的人,是個典型的半吊子,志大才疏。雖說他有些蠻力,頗有膽色,但若不是家族顯赫,還有叔叔項梁這棵大樹罩著,起點高,哪有將來西楚霸王的高位呢?
項羽這一致命的性格體現在他一生所做的很多關鍵事件之中。
最有名的當是鴻門宴了,項羽只要堅持一下,就可以殺掉劉邦,但他竟然讓劉邦在眼皮子底下溜掉,失去了解決對手的最佳機遇。
當時的謀士范增再三建議,都沒有讓項羽相信劉邦將是他最大的敵人,而設宴的目的就是要幹掉劉邦,項羽再次半途而廢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難道這一切不是命中註定。
(6)半途而廢講述的是哪個歷史人物的故事擴展閱讀:
項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區)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勇猛好武,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巨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領軍滅亡秦國。自稱西楚霸王,定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掀起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
項羽在正面戰場屢破劉邦。彭越不斷後方破壞楚軍補給。韓信統一了黃河以北,揮師南下。項羽剛愎自用,猜疑亞父范增,終為劉邦所敗。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最後霸王別姬,自刎於烏江旁。
⑺ 《半途而廢》這則寓言講的是哪位人物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ㄍ伊索寓言》這本書是世界上家喻戶曉的寓言集,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淺顯的小故事中常常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爆發出機智的火花,有著深刻的寓意ο它不僅是向少年兒童灌輸善惡美醜觀念的啟蒙教材,而且是一本生活的教科書,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ο ㄍ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個小故事,寓言通過描寫動物之間的關系來表現當時的社會關系,主要是壓迫者和被壓迫者之間的不平等關系ο寓言作者譴責當時社會上人壓迫人的現象,號召受欺凌的人團結起來與惡人進行斗爭ο 非常喜歡ㄍ伊索寓言》里的故事,篇篇都有著深刻的寓意ο如對富人貪婪自私的揭露;對惡人殘忍本性的鞭韃;對勞動創造財富的肯定;對社會不平等的抨擊;對懦弱、懶惰的諷刺;對勇敢斗爭的贊美ο還有許多寓言,教人如何處世,如何做人,怎樣辨別是非好壞,怎樣變得聰明、智慧ο 例如,ㄍ農夫和蛇》的故事勸告人們不要對敵人仁慈;ㄍ狗和公雞與狐狸》告訴人們要善於運用智慧,戰勝敵人;在ㄍ獅子與鹿》、ㄍ捕鳥人與冠雀》、ㄍ兩個鍋》等故事裡,作者揭露出當政權掌握在貪婪殘暴的統治者手中時,貧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ο 我最喜歡的是ㄍ龜兔賽跑》、ㄍ烏鴉找水喝》的故事,相信這兩個故事也是人人都耳熟能詳的,可是生活中又有幾人能有烏龜的毅力,卻有很多人一不小心就變成了那個兔子,在學習上或生活中比別人聰明一點點,或者是比加人跑得快一點點時就有驕傲自滿的情緒ο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你想永遠比別人快一點、聰明一點,那你得戒驕戒躁,如果比別人'笨」一點或是慢一點也沒關系,你只要向烏龜學習那種一刻不停始終堅持到最後的堅韌毅力和精神ο 這樣到最後你一定會成功,一定會勝利ο ㄍ烏鴉找水喝》的故事又讓我們明白了另外一個道理,不管是在學習中還是生活中,遇到了困難,不害怕不氣餒,要勇於面對困難,運用你的智慧,只要你開動腦筋積極面對,困難一定能迎刃而解ο 我想每個人的成功都是來之不易的,在人的一生中會有各式各樣的際遇,有失意的困惑,也有收獲的喜悅ο失意的時候要堅持不懈的努力面對,不被一時的失意或失敗打到,意志一定要堅強;跌倒了沒有關系,爬起來拍拍身上的塵土,繼續頑強的前行,成功和勝利就在你前面ο在你嘗到勝利的果實時,也請你不要驕傲自滿,不要沾沾自喜,不要因為一次的成功或勝利,而讓你陷入驕兵必敗的境地ο 讓我們每個人都記得時時提醒自己,不害怕困難,具有和困難作斗爭的勇氣和信心;在成功的喜悅面前也懂得時時自律,永做一個清醒的成功人ο
⑻ 成語半途而廢的歷史故事
解釋:
半路上停下來不再前進。比喻做事有始無終。
這個成語來源於《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塗(即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東漢時,河南郡有一位賢慧的女子,人們都不知她叫什麼名字,只知道是樂羊子的妻子。
一天,樂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塊金子,回家後把它交給妻子。妻子說:「我聽說有志向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因為它的名字令人厭惡;也不吃別人施捨而呼喚過來吃的食物,寧可餓死。更何況拾取別人失去的樂西。這樣會玷污品行。」樂羊子聽了妻子的話,非常慚愧,就把那塊金子扔到野外,然後到遠方去尋師求學。
一年後,樂羊子歸來。妻子跪著問他為何回家,樂羊子說:「出門時間長了想家,沒有其他緣故。」妻子聽罷,操起一把刀走到織布機前說:「這機上織的絹帛產自蠶繭,成於織機。一根絲一根絲地積累起來,才有一寸長;一寸寸地積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將它割斷,就會前功盡棄,從前的時間也就白白浪費掉。」
妻子接著又說:「讀書也是這樣,你積累學問,應該每天獲得新的知識,從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歸,和割斷織絲有什麼兩樣呢?」
樂羊子被妻子說的話深深感動,於是又去完成學業,一連七年沒有回過家。
⑼ 半途而廢的主人翁是誰
我們都知道半途而廢這個成語,那麼這個典故的主人翁是誰?是樂羊子,但此人並非戰國時魏國名將樂羊。
為何又有史料把這兩個人混為一談呢?想要知曉答案,我們還得從兩個人各自的故事說起。
戰國時期攻滅中山國的樂羊。
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後,各自成為諸侯,這是戰國的起點,按理來說,一個國家被分裂了,那麼分裂的幾部分都會相應地被削弱,但魏國卻打破了這個常理,因為它是戰國初期最先稱霸的諸侯國。
魏國經過李悝的變法而強極一時,既然強大了自然要對外擴張,魏文侯環顧四周的諸侯,發現沒有適合攻打的地方,因為周邊沒有軟柿子,自己是要立威的,當然要挑穩勝的戰役來打,萬一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上,那就不好玩了。
魏文侯
因為箱子里都是樂羊攻打中山不利,群臣彈劾樂羊的奏摺,整整兩大箱,樂羊感激涕零,對著魏文侯的方向,拜了兩拜並說,攻滅中山並不是他的功勞,而是魏文侯的用人不疑(《呂氏春秋》記載:中山之舉,非臣之力,君之功也)。
由此可見,戰國初期魏國的強大,其實是因為有魏文侯這樣的明主,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而反觀魏文侯的子孫後代,那真是一代更比一代昏,不僅不能知人,還處處懷疑臣下之心叵測,這也是魏國自魏文侯後一直走下坡路的根源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