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司馬遷對哪個歷史人物評價最好

司馬遷對哪個歷史人物評價最好

發布時間:2022-07-28 06:57:07

1. 司馬遷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態度

1、力求真實

司馬遷撰寫史記,態度嚴謹認真,實錄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寫的每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都經過了大量的調查研究,並對史實反復作了核對。司馬遷早在二十歲時,便離開首都長安遍踏名山大川,實地考察歷史遺跡,了解到許多歷史人物的遺聞鐵事以及許多地方的民情風俗和經濟生活,開擴了眼界,擴大了胸襟。漢朝的歷史學家班固說,司馬遷 "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也就是說,他的文章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講好話,不隱瞞壞事。這便高度評價了司馬遷的科學態度和史記的記事翔實。

司馬遷要堅持"實錄"精神,就必須面對現實、記錄現實,這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忌諱"的問題。可是他在給人物作傳記時,並不為傳統歷史記載的成規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對歷史事實的思想感情記錄。從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貴族,到將相大臣,再到地方長官等等,司馬遷當然不會抹殺他們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們的腐朽、丑惡以及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尤其揭露了漢代統治階級的罪惡。他雖是漢武帝的臣子,但對於他的過失,司馬遷絲毫沒有加以隱瞞,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盛行的封禪祭祖、祈求神仙活動的虛妄。在《封禪書》中,他把漢 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計祈求不死之葯的荒謬無聊行為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出來。

司馬遷想為封建統治者提供歷史的借鑒作用,反映的是真實的歷史,這是非常可貴的。本著實錄的精神,司馬遷在選取人物時,並不是根據其官職或社會地位,而是以其實際行為表現為標准。比如,他寫了許多諸如游俠、商人、醫生、倡優等下層人物的傳記。在司馬遷心目中,這些人都有可取之處。司馬遷首創了以人載事,始終敘述一個人生平事跡的寫法。著重寫其"為人",並注意其"為人"的復雜性,是司馬遷的筆法。他在作傳時,把自己的看法寓於客觀的事實敘述之中,來表示自己對人物的愛憎態度。比如項羽這個人物,司馬遷同情他,以非常飽滿的熱情來寫這位失敗英雄。他既稱贊項羽的驍勇,又對他的胸無大志、殘暴自恃作出批評。可是,在《項羽本紀》中,司馬遷並沒有發議論,但是他對項羽的愛憎態度卻於敘事之中明顯地表現了出來。這便是司馬遷作傳的最大特點,即真實性和傾向性的統一。

2、愛憎分明

司馬遷愛憎分明的感情在史記當中表現得非常充分。他高度評價了秦末農民大起義。陳涉出身貧農,是農民起義的領導者,可司馬遷卻將他和諸侯並列,放在"世家"當中來敘述。對於一個封建史學家來說,能做到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將陳涉和古代有名的帝王--商湯和周武王相提並論,同時明確地指出,只要封建帝王暴虐無道,人民就有權利起來推翻他。陳涉領導的這支農民軍雖然沒有取得成功,但卻掀起了波瀾壯闊的秦末農民戰爭,最後終於推翻了秦朝的無道統治。對陳涉首先起義、推翻秦朝的歷史功績,司烏遷是完全持肯定態度的。

對於歷史上許多忠於祖國、熱愛人民的英雄人物,司馬遷也大加贊賞。他當年游歷時,曾到過湖南長沙北面的汨羅江,並在江畔憑吊了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次憑吊極大地影響了司馬遷,他的心靈中深深地印入了屈原的詩篇和一生的遭遇。在給屈原作傳時,他認為屈原可以同日月爭輝,並憤怒地譴責了楚國貴族統治者不辨忠奸的丑惡行徑。當年,司馬遷還曾到湖南零陵郡瞻仰舜的葬地,對舜的事跡作了實地考查。後來在寫史記時,他便把舜的事情寫在《五帝本紀》里,贊揚他憂國憂民的高貴品質。司馬遷也非常推崇"完璧歸趙"和"將相和"故事中的主人公--藺相如和廉頗,對他們的愛國行為大加贊賞。

在史記中,司馬遷還歌頌了那些為了反抗強暴,置自身性命於不顧的刺客以及救人急難、見義勇為的游俠。比如"鳳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的荊軻,為報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隻身刺秦王,最終血濺秦廷。司馬遷對這些人物進行大膽的歌頌,實際上便是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贊賞人民反抗強暴的願望。司馬遷對名醫扁鵲、諄於意等有益於人民的人,用很長的篇幅記錄了他們的生動事跡和醫學理論。這些人在當時都沒有社會地位,可在司馬遷的心目中,他們遠比某些王侯將相高貴。

對封建統治者的丑惡面貌,司馬遷也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並無情地揭露了統治階級的罪惡。比如《酷吏列傳》一共為十個殘暴冷酷的官吏作傳,其中漢武帝的臣子就有九人。漢武帝當時重用張湯,而"湯為人多詐,舞智以御人。始為小吏,乾沒,與長安富賈田甲、魚翁叔王屬交私"。所謂"乾沒",即空手得到的意思。這里描寫的是張湯為小吏時好用計謀以制服人的情況。張湯得勢後,與趙禹一起制定了各種殘的法令,其中有一條叫"腹誹之法",即不管有罪與否,只要被指控為對朝廷心存不滿,就可以據此治罪。張湯不僅善於巧立法令名目,而且還會迎合漢武帝的心意去處置"犯人"。在他的主持下,往往一個案件會使無數人家受到牽連,以致殺人如麻,視人命如草芥。這些人的罪惡活動都被司馬遷記錄了下來,他便是通過這些對漢武帝時期專制統治的殘酷和黑暗加以暴露和控訴的。

司馬遷的進步歷史觀和敢於揭露帝王過失的大膽作風值得肯定。對於歷史的演進過程,他的思想也比較完整。他在給予歷史正確的評價後,又充分肯定了歷史是不斷發展進化的這一結論。

3、史家絕唱

魯迅先生曾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也就是說,作為一部規模宏大、體制完備的中國通史的史記,同時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

在司馬遷的筆下,篇幅不多的文字就能非常生動地刻畫出一個歷史事件或一個歷史人物。例如,對《田單列傳》中田單防守即墨城的描寫。田單用了六條妙計大勝燕國,使齊國得以恢復。"火牛陣"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條計策。晚上,田單將紫紅色的帶有龍紋的布帛披在一千多頭大牛身上,又在其角上綁上鋒利的刀劍,用油浸透它們的尾巴,再用火點著。於是,一千多頭牛帶著熊熊火焰,像怪獸一樣沖進了燕兵的陣地。而齊國士兵也拿著武器沖向了敵人,還有一些人敲鑼打鼓,高聲喊叫,以壯聲勢。摸不著頭腦的燕兵嚇得爭相而逃,結果被殺得丟盔棄甲,燕兵的屍體遍布於戰場上,齊國大獲全勝。司馬遷雖著墨不多,可"火牛陣"就如一幅圖畫一般出現於讀者的腦海中。

司馬遷還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不同類型的歷史人物。他對西楚霸王項羽的描寫非常精彩。巨鹿戰役中,項羽率領大軍渡河,然後沉掉所有的船隻,並下令只允許帶三天的糧食,這便形象而又具體地刻畫了項羽破釜沉舟、與秦軍決一死戰的決心和氣概。項羽的軍隊一個抵十個,消滅了數量上遠遠超過自己的秦軍,在推翻強秦統治的戰爭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項羽在戰斗結束之後,召見各路將領,當他們進入項羽的轅門時,沒有一個人敢抬起頭走路。這是對項羽威風的描寫。對項羽被圍的場景,司馬遷描繪得更是感人。項羽慷慨而歌:"力撥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司馬遷通過這歌聲,完全刻畫出了這位英雄在失敗以後時慷慨悲壯,而又無力挽回失敗命運的復雜心情。接下來,司馬遷又對項羽突圍後,在東城決戰時的勇猛作了描繪。當時項羽只剩下二十八個騎兵,當幾千名追兵迫近時,項羽圓睜雙目,怒喝一聲,把漢軍嚇得後退了好幾里。看到這樣的描寫,不禁使人覺得這位失敗的英雄似乎就在眼前。

再如,司馬遷描寫漢高祖入關時與民眾約法三章,充分表現出了一個政治家的風度。而漢高祖也具有好謾罵的流氓習氣和隨機應變的性格。有一回,韓信給漢高祖寫信,要求封自己為假齊王。漢高祖非常生氣,剛想發作,張良卻在一旁暗示他別發作,他立即轉過口風說:"大丈夫平定諸侯,要做就做真王,做什麼假王呢?"這里用字也不多,卻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了漢高祖善於隨機應變和玩弄權術的性格。

司馬遷在書中的敘述語言非常生動,人物形象鮮明。他廣泛採用口頭流傳的諺語、成語、歌謠,而且不迴避方言土語。他的語言是一種接近口語的"方言",通常敘述和人物對話和諧一致,雖明快但含蓄,話外有音,值得玩味;繁復而簡潔,不拘一格,各得其所,一般都為人物特徵的描寫服務。他刻畫人物說話口吻的描寫最令人玩味,充分表現了人物的精神態度。為了突出人物形象,他還常常適當地強調、誇張。比如,《高祖本紀》:"(五年)正月,諸侯及將相共請尊漢王為皇帝。......漢王三讓,不得已,曰:。諸君必以為便,便國家。,"這一段漢高祖讓帝位的話,是直接模擬當時的口語,生動形象地反映了漢高祖惺惺作態的樣子,讀完不禁覺得漢高祖說話的情景就在眼前似的。再者,司馬遷使用古史資料時,一般以當時通用語翻譯古語。如《五帝本紀》寫堯舜的事跡,取材於今文《尚書·堯典》,把書中的"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允厘百工,庶績咸熙"等語,翻譯為"百姓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信傷百官,眾功皆興"等,譯文與原文相比較,就會發現更容易讀懂。史記的人物傳記之所以這么出色,是與司馬遷駕馭語言的高超能力分不開的。

一個人在遭到無辜的迫害以後,通常有兩種選擇: 要麼悲觀消沉,要麼發憤圖強。而司馬遷選擇了後一條路。他秉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將自己心中所有的"憤"全部傾注到史記的創作中去。司馬遷獨創了中國歷史著作的紀傳體裁,開創了史學方法上全新的體例。司馬遷以個人傳、紀為形式,以社會為中心記載歷史,為後人展示了一部規模宏大的社會變遷史。無論在歷史上還是文學上,司馬遷都取得了光輝的成就。

2. 司馬遷對漢武帝的評價是什麼最好是史記

司馬遷:孝武纂極,四海承平。志尚奢麗,尤敬神明。壇開八道,接通五城。朝親五利,夕拜文成。祭非祀典,巡乖卜征。登嵩勒岱,望景傳聲。迎年祀日,改歷定正。疲秏中土,事彼邊兵。日不暇給,人無聊生。俯觀嬴政,幾欲齊衡。
司馬遷認為漢武帝是個殘暴的君主,在諸多酷吏的傳中可以看到每次提到漢武帝對酷吏的態度都是各種各樣的"喜".其次司馬遷對漢武的討伐匈奴導致國家弊政是持批評的態度,可以從平準書一篇看出,他十分懷念文景之時的富庶而對漢武由於戰爭導致國,民貧困十分不滿.再次,史記中對漢武帝的描寫偏重於求仙,攻伐少於談論政績,可以說史記是對漢武帝的"刺書".

3. 司馬遷人物評價

1、魯迅在《漢文學史納要》一書中有專篇介紹司馬遷。魯迅認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司馬遷寫文章「不拘於史法,不囿於字句,發於情,肆於心而為文」,因而《史記》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的評價成為《史記》評論中的不朽名言。

2、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文中說:「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毛澤東對司馬遷很佩服,認為「司馬遷覽瀟湘,泛西湖,歷昆侖,周覽名山大川,而其襟懷乃益廣」。

3、郭沫若特別贊賞司馬遷的文學才華。他說:「司馬遷這位史學大師實在值得我們誇耀,他的一部《史記》不啻是我們中國的一部古代的史詩,或者說它是一部歷史小說集也可以。」

1958年郭沫若在為司馬祠題寫的碑文中對司馬遷有「文章曠代雄」、「功業追尼父」的贊語。由此可見,郭沫若認為《史記》的文學成就是極高的。

司馬遷是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3)司馬遷對哪個歷史人物評價最好擴展閱讀

司馬遷(約前145年一?),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司馬遷從10歲開始閱讀古文,20歲時游歷於南北各地,考察風俗,採集傳說。由於其父司馬談曾擔任過太史令,家中藏書很多,司馬遷在此期間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從而為他以後撰寫《史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司馬遷初入仕時,擔任郎中,這是皇帝的一種侍從官。曾經奉命出使巴蜀以南,到達過今四川、雲南、貴州一帶,對當地的風土人情有所了解。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他繼承父職,擔任了太史令,從而有條件大量地閱讀官府和宮中收藏的圖書和檔案。

太初元年(前104年),他又與唐都、落下閎等人,共同編訂了太初歷,對歷法進行了改革。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生前已經收集了大量的史料,並且開始修撰史書,臨死前又叮囑司馬遷繼續完成自己未竟的事業。

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正當司馬遷全身心地投入到史書的修撰之中時,卻遇到了飛來的橫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李陵事件。這一年漢武帝派寵妃李夫人的哥哥貳師將軍李廣利率大軍討伐匈奴,另派漢代著名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率5000名步兵出居延策應。

李陵的軍隊在浚稽山與匈奴單於遭遇,被匈奴8萬騎兵包圍,激戰8晝夜,漢軍斬殺匈奴1萬余騎,自身也死傷嚴重。匈奴見漢軍作戰勇敢,難以殲滅,決定主動撤退。這時漢軍中有叛徒向匈奴告密,說漢軍糧食與弓箭已盡,死傷慘重,且並無救兵。

於是匈奴又增加兵力,全力圍攻漢軍,漢軍全軍覆沒,李陵被俘。漢武帝本來希望李陵戰死殉節,卻聽到了他投降匈奴的消息,十分憤怒。前幾天還紛紛稱贊李陵的大臣們,此時卻附和皇帝,指責李陵降敵,要求誅其三族。

當漢武帝征詢司馬遷的意見時,司馬遷卻認為李陵所率的是步兵,在外無救兵、糧箭已盡、兵疲力竭的情況下,能夠英勇作戰,殺敵數倍,已屬不易,古之名將也不過如此。

他還認為李陵之所以投降匈奴,決非出自真心,一定是想再找機會報效漢朝。同時還批評了那些見風使舵和援救不力的人,暗示李廣利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這些話激怒了漢武帝,將司馬遷下獄治罪,又草率地將李陵的母親、妻兒處死。

負責審理此案的是著名的酷吏杜周,為了討好皇帝,他判處司馬遷死刑。按照漢朝的法律,免除死刑的辦法有二:一是拿出50萬錢贖罪,二是接受「宮刑」。

司馬遷由於官小家貧,拿不出這么多錢,可是宮刑又是對人的肉體與精神極大的摧殘,他曾經想到過一死了之,但又考慮到自己未竟的事業,為了完成一部像《春秋》一樣偉大的史籍,他毅然選擇了宮刑,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

太始元年(前96年),司馬遷出獄,發憤著書,竭盡全力撰寫《史記》,終於在他55歲時完成了這部偉大的典籍。

4.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哪位漢代將軍的評價

西漢·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論》:「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意為:太史公說:《論語》說,「本身行為正,不下命令,人們也奉行;本身不正,即使下命令,人們也不奉行。」這是說的李將軍啊。我見到李將軍,朴朴實實像個鄉下人,口不善於言辭。他死的時候天下無論認識他的或不認識他的,都為他十分哀痛。他那忠實誠懇的心地實在使士大夫崇敬,諺語說:「桃李不能言語,可樹下踩出小路來。」這話雖小,卻可以使人明白大道理啊!

5. 司馬遷在史記中熱情肯定於頌贊的歷史人物主要有哪幾類

《史記》的本紀、世家、列傳記載的人物,上自帝王將相,下至三教九流、市井小民,涉及人物四千餘人。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平民如刺客、游俠、商人、方士等的入傳。這表現了司馬遷開闊的歷史視野和獨特的歷史認識。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能解決您的問題O(∩_∩)O

6. 司馬遷的《史記》有哪些對人物的評價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魯迅

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一書,留給後人許多啟示;這些啟示大多同具體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結合在一起,這是《史記》之所以受到後人傳誦、崇敬的主要原因。這里所舉出的三個方面的啟示,著重於人們為什麼要重視歷史、認識歷史、記住歷史上的經驗教訓,歷史演進的法則何在,在歷史演進中人應當有什麼作為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在司馬遷時代,在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是帶有根本性質的問題;就是在當今,也仍然是帶有根本性質的問題。總起來說,任何時代的人們,在認識與處理歷史與現實的關繫上,在對待史學與社會及人生的關繫上,都可以從《史記》中得到必要的啟示。

7. 名人評價太史公自序

司馬遷 (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西南靠近龍門。所以司馬遷自稱"遷生龍門"《太史公自序》龍門,龍門山,很有名氣。傳說大禹曾在龍門開山治水。龍門山的南面是黃河。司馬遷的家正好在黃河、龍門之間。當地名勝古跡很多。司馬遷從小在飽覽山河名勝的同時,也有機會聽到許多歷史傳說和故事。)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說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於公元前87年,48歲終。現司馬遷墓祠,在韓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鎮南門外,位於黃河西岸的梁山東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遊,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
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發憤著《史記》
司馬遷從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為太史令後開始閱讀、整理史料,准備寫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全部寫作計劃,共經過十六年。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艱苦的勞動,並忍受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個生命寫成的一部永遠閃耀著光輝的偉大著作。力求真實
司馬遷撰寫史記,態度嚴謹認真,實錄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寫的每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都經過了大量的調查研究,並對史實反復作了核對。司馬遷早在二十歲時,便離開首都長安遍踏名山大川,實地考察歷史遺跡,了解到許多歷史人物的遺聞鐵事以及許多地方的民情風俗和經濟生活,開擴了眼界,擴大了胸襟。漢朝的歷史學家班固說,司馬遷 "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也就是說,他的文章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講好話,不隱瞞壞事。這便高度評價了司馬遷的科學態度和史記的記事翔實。
司馬遷要堅持"實錄"精神,就必須面對現實、記錄現實,這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忌諱"的問題。可是他在給人物作傳記時,並不為傳統歷史記載的成規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對歷史事實的思想感情記錄。從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貴族,到將相大臣,再到地方長官等等,司馬遷當然不會抹殺他們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們的腐朽、丑惡以及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尤其揭露了漢代統治階級的罪惡。他雖是漢武帝的臣子,但對於他的過失,司馬遷絲毫沒有加以隱瞞,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盛行的封禪祭祖、祈求神仙活動的虛妄。在《封禪書》中,他把漢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計祈求不死之葯的荒謬無聊行為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出來。
司馬遷想為封建統治者提供歷史的借鑒作用,反映的是真實的歷史,這是非常可貴的。本著實錄的精神,司馬遷在選取人物時,並不是根據其官職或社會地位,而是以其實際行為表現為標准。比如,他寫了許多諸如游俠、商人、醫生、倡優等下層人物的傳記。在司馬遷心目中,這些人都有可取之處。司馬遷首創了以人載事,始終敘述一個人生平事跡的寫法。著重寫其"為人",並注意其"為人"的復雜性,是司馬遷的筆法。他在作傳時,把自己的看法寓於客觀的事實敘述之中,來表示自己對人物的愛憎態度。比如項羽這個人物,司馬遷同情他,以非常飽滿的熱情來寫這位失敗英雄。他既稱贊項羽的驍勇,又對他的胸無大志、殘暴自恃作出批評。可是,在《項羽本紀》中,司馬遷並沒有發議論,但是他對項羽的愛憎態度卻於敘事之中明顯地表現了出來。這便是司馬遷作傳的最大特點,即真實性和傾向性的統一。
2、愛憎分明
司馬遷愛憎分明的感情在史記當中表現得非常充分。他高度評價了秦末農民大起義。陳涉出身貧農,是農民起義的領導者,可司馬遷卻將他和諸侯並列,放在"世家"當中來敘述。對於一個封建史學家來說,能做到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將陳涉和古代有名的帝王--商湯和周武王相提並論,同時明確地指出,只要封建帝王暴虐無道,人民就有權利起來推翻他。陳涉領導的這支農民軍雖然沒有取得成功,但卻掀起了波瀾壯闊的秦末農民戰爭,最後終於推翻了秦朝的無道統治。對陳涉首先起義、推翻秦朝的歷史功績,司馬遷是完全持肯定態度的。
對於歷史上許多忠於祖國、熱愛人民的英雄人物,司馬遷也大加贊賞。他當年游歷時,曾到過湖南長沙北面的汨羅江,並在江畔憑吊了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次憑吊極大地影響了司馬遷,他的心靈中深深地印入了屈原的詩篇和一生的遭遇。在給屈原作傳時,他認為屈原可以同日月爭輝,並憤怒地譴責了楚國貴族統治者不辨忠奸的丑惡行徑。當年,司馬遷還曾到湖南零陵郡瞻仰舜的葬地,對舜的事跡作了實地考查。後來在寫史記時,他便把舜的事情寫在《五帝本紀》里,贊揚他憂國憂民的高貴品質。司馬遷也非常推崇"完璧歸趙"和"將相和"故事中的主人公--藺相如和廉頗,對他們的愛國行為大加贊賞。
在史記中,司馬遷還歌頌了那些為了反抗強暴,置自身性命於不顧的刺客以及救人急難、見義勇為的游俠。比如"鳳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的荊軻,為報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隻身刺秦王,最終血濺秦廷。司馬遷對這些人物進行大膽的歌頌,實際上便是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贊賞人民反抗強暴的願望。司馬遷對名醫扁鵲、諄於意等有益於人民的人,用很長的篇幅記錄了他們的生動事跡和醫學理論。這些人在當時都沒有社會地位,可在司馬遷的心目中,他們遠比某些王侯將相高貴。
對封建統治者的丑惡面貌,司馬遷也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並無情地揭露了統治階級的罪惡。比如《酷吏列傳》一共為十個殘暴冷酷的官吏作傳,其中漢武帝的臣子就有九人。漢武帝當時重用張湯,而"湯為人多詐,舞智以御人。始為小吏,乾沒,與長安富賈田甲、魚翁叔王屬交私"。所謂"乾沒",即空手得到的意思。這里描寫的是張湯為小吏時好用計謀以制服人的情況。張湯得勢後,與趙禹一起制定了各種殘的法令,其中有一條叫"腹誹之法",即不管有罪與否,只要被指控為對朝廷心存不滿,就可以據此治罪。張湯不僅善於巧立法令名目,而且還會迎合漢武帝的心意去處置"犯人"。在他的主持下,往往一個案件會使無數人家受到牽連,以致殺人如麻,視人命如草芥。這些人的罪惡活動都被司馬遷記錄了下來,他便是通過這些對漢武帝時期專制統治的殘酷和黑暗加以暴露和控訴的。
司馬遷的進步歷史觀和敢於揭露帝王過失的大膽作風值得肯定。對於歷史的演進過程,他的思想也比較完整。他在給予歷史正確的評價後,又充分肯定了歷史是不斷發展進化的這一結論。
3、史家絕唱
魯迅先生曾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也就是說,作為一部規模宏大、體制完備的中國通史的史記,同時也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
在司馬遷的筆下,篇幅不多的文字就能非常生動地刻畫出一個歷史事件或一個歷史人物。例如,對《田單列傳》中田單防守即墨城的描寫。田單用了六條妙計大勝燕國,使齊國得以恢復。"火牛陣"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條計策。晚上,田單將紫紅色的帶有龍紋的布帛披在一千多頭大牛身上,又在其角上綁上鋒利的刀劍,用油浸透它們的尾巴,再用火點著。於是,一千多頭牛帶著熊熊火焰,像怪獸一樣沖進了燕兵的陣地。而齊國士兵也拿著武器沖向了敵人,還有一些人敲鑼打鼓,高聲喊叫,以壯聲勢。摸不著頭腦的燕兵嚇得爭相而逃,結果被殺得丟盔棄甲,燕兵的屍體遍布於戰場上,齊國大獲全勝。司馬遷雖著墨不多,可"火牛陣"就如一幅圖畫一般出現於讀者的腦海中。
司馬遷還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不同類型的歷史人物。他對西楚霸王項羽的描寫非常精彩。巨鹿戰役中,項羽率領大軍渡河,然後沉掉所有的船隻,並下令只允許帶三天的糧食,這便形象而又具體地刻畫了項羽破釜沉舟、與秦軍決一死戰的決心和氣概。項羽的軍隊一個抵十個,消滅了數量上遠遠超過自己的秦軍,在推翻強秦統治的戰爭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項羽在戰斗結束之後,召見各路將領,當他們進入項羽的轅門時,沒有一個人敢抬起頭走路。這是對項羽威風的描寫。對項羽被圍的場景,司馬遷描繪得更是感人。項羽慷慨而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司馬遷通過這歌聲,完全刻畫出了這位英雄在失敗以後時慷慨悲壯,而又無力挽回失敗命運的復雜心情。接下來,司馬遷又對項羽突圍後,在東城決戰時的勇猛作了描繪。當時項羽只剩下二十八個騎兵,當幾千名追兵迫近時,項羽圓睜雙目,怒喝一聲,把漢軍嚇得後退了好幾里。看到這樣的描寫,不禁使人覺得這位失敗的英雄似乎就在眼前。
再如,司馬遷描寫漢高祖入關時與民眾約法三章,充分表現出了一個政治家的風度。而漢高祖也具有好謾罵的流氓習氣和隨機應變的性格。有一回,韓信給漢高祖寫信,要求封自己為假齊王。漢高祖非常生氣,剛想發作,張良卻在一旁暗示他別發作,他立即轉過口風說:"大丈夫平定諸侯,要做就做真王,做什麼假王呢?"這里用字也不多,卻活靈活現地刻畫出了漢高祖善於隨機應變和玩弄權術的性格。
司馬遷在書中的敘述語言非常生動,人物形象鮮明。他廣泛採用口頭流傳的諺語、成語、歌謠,而且不迴避方言土語。他的語言是一種接近口語的"方言",通常敘述和人物對話和諧一致,雖明快但含蓄,話外有音,值得玩味;繁復而簡潔,不拘一格,各得其所,一般都為人物特徵的描寫服務。他刻畫人物說話口吻的描寫最令人玩味,充分表現了人物的精神態度。為了突出人物形象,他還常常適當地強調、誇張。比如,《高祖本紀》:"(五年)正月,諸侯及將相共請尊漢王為皇帝。......漢王三讓,不得已,曰:。諸君必以為便,便國家。,"這一段漢高祖讓帝位的話,是直接模擬當時的口語,生動形象地反映了漢高祖惺惺作態的樣子,讀完不禁覺得漢高祖說話的情景就在眼前似的。再者,司馬遷使用古史資料時,一般以當時通用語翻譯古語。如《五帝本紀》寫堯舜的事跡,取材於今文《尚書•堯典》,把書中的"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允厘百工,庶績咸熙"等語,翻譯為"百姓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信傷百官,眾功皆興"等,譯文與原文相比較,就會發現更容易讀懂。史記的人物傳記之所以這么出色,是與司馬遷駕馭語言的高超能力分不開的。
一個人在遭到無辜的迫害以後,通常有兩種選擇: 要麼悲觀消沉,要麼發憤圖強。而司馬遷選擇了後一條路。他秉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將自己心中所有的"憤"全部傾注到史記的創作中去。司馬遷獨創了中國歷史著作的紀傳體裁,開創了史學方法上全新的體例。司馬遷以個人傳、紀為形式,以社會為中心記載歷史,為後人展示了一部規模宏大的社會變遷史。無論在歷史上還是文學上,司馬遷都取得了光輝的成就。
他那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崇高的人格將永遠閃耀著不朽的光芒。
古史雜識之 不可鄙薄司馬遷
葛劍雄先生《貨殖何罪》(《讀書》一九九六年第九期)縱橫恣肆,古今事例信手點化,可謂文理俱佳,令人獲益匪淺。但說「深感太史公的遠見卓識,不僅在一般學者之上,也比當代某些史家高明」,很有模擬不當的意味。司馬遷何止比現在某些史家高明。關於為史一道,司馬遷無人可及大概已是古今共識。再往寬泛處看,司馬遷身後還沒有任何學人能在對歷史、社會、人事諸多方面的綜合把握上可與之比肩,這恐怕也不算妄言
司馬遷說過:「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詔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太史公自序》)司馬遷向來將其著述之舉視為同《春秋》等量齊觀的事業,這一點應該說也做到了。恕筆者孤陋,似乎還沒看到什麼人對司馬遷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的自許說三道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司馬遷應該算是完成了聖人般的事業。既然司馬遷功同《春秋》,他是否享有過哪怕片刻,如同孔聖人般的社會崇敬呢?答案是,從來沒有。於是,司馬遷又給後人留下了一個沉重的命題:為何寫出過「聖人級」專著的作者,得不到聖人級的待遇?之所以要這樣說,是因為葛先生的上述句式,絕不會轉換成「才深感孔夫子的遠見卓識……也比當代的某些……高明」。而且從古至今,也沒有出現過類似的轉換句式。
其實,司馬遷留下的這個命題,他自己已先行破解過,他說:「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所從來遠矣……自古而恥之。」(《報任安書》)原來大質已虧的刑餘之人已失去了受人尊敬的資格。所以,司馬遷又說:「雖累百世,垢彌甚耳。」看來司馬遷椎心疾首還不僅僅是因為塵世間的屈辱以腐刑為最,更重要的是經此一創,其人其書再也不會被後人視為聖人聖物。果不其然,不僅後世學人每每發出「史遷不察」之類的詞句,即使高明如葛先生者,也不自覺地將他所不值之人以司馬遷這桿大秤掂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司馬遷的偉大不僅在於能打理前史,也在於其能預見其身後之事。當人們為司馬遷驚天地泣鬼神般的文思欷噓不已的同時,又免不了墮入其生前已存在、身後仍延綿不去的世俗觀念中去,從而不會以虔誠的崇敬面對司馬遷。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司馬遷已先行預見了兩千年之後的世態,但也無法料定自己的命運。或許會有人說,司馬遷受宮刑是咎由自取。這種認識無疑是指責司馬遷燒糊過洗腳水,完全是厚顏無恥地替統治者的殘暴張目。且不說司馬遷受刑時李陵降否不明,即使坐實,兩國交兵,叛來降去,在漢代也是尋常之事,至少在司馬遷時代還不是當局用以定罪的名目。在《衛將軍驃騎列傳》里就記有一個趙破奴,曾被匈奴俘去十年,未聞失侯奪爵。所以對司馬遷的受刑原由還應當遵從他本人的說法,即「上以為仆沮貳師」,也就是蒙受了莫須有的腹誹罪。因此,可以斷言,兩千年前司馬遷蒙受的冤屈,是.的罪過。
當然,葛先生絲毫沒有認為司馬遷是罪有應得。這可以從文章處處表現出來的對.統治的厭惡及對司馬遷的崇敬之情上得出結論。但葛先生的無意識還是受了世俗觀念的影響,以至於他把自己不以為然的人和現象與司馬遷扯到了一起。須知,不論對什麼人來說,只要能與司馬遷放在一處較高下,都是一種抬舉,而不是相反。另外,有關貨殖問題,胡適先生曾有過與葛先生類似的結論,這就是所謂的英雄所見略同!
司馬遷祠墓
坐落在韓城市南10公里芝川鎮的韓奕坡懸崖上,始建於西晉永嘉4年。1982年2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位。司馬遷祠墓建築自坡下至頂端,依崖就勢,層遞而上。登其巔,可東望滔滔黃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長城,北觀芝水長流,可謂山環水抱,氣象萬千。壯觀的自然形式和秀麗的風光,映襯出司馬遷的高尚人格和偉大的業績。
祠墓建築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坡下東北方豎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上書「漢太史司馬祠」六個大字。由此沿坡上行,經太公廟至岔道口,坡南有平台之地,建有新遷的元代建築「禹王廟」、「彰耀寺」、「三聖廟」等,現已辟為展室。自岔道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築物,上書「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馬遷德高如山,世人至為敬仰,從此迤邐而上,牌坊上書「河山之陽」四字,語出《太史公自序》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走完99級台階登道就進入了祠院,祠院大門上書 「太史祠」寢宮,古柏參天,環境幽靜,置身其中,如登青雲,如臨仙境。
司馬遷留給後人的啟示
中國歷史悠久,史籍浩如煙海,歷史內容豐富多彩,歷史人物風姿萬千。我們中華民族有一部令子子孫孫為之驕傲、為之神往的歷史。
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面對悠久而豐富的歷史,究竟怎樣去了解它、認識它並從中獲得教益,受到啟迪與鼓舞?這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了。看來,怎樣讀史,確是值得認真思考、認真研究的。依我的膚淺看法,首先是了解和認識最基本的歷史事實和歷史過程,其次是著眼於從歷史中獲得思想上的啟示。這種啟示,一是可以通過對歷史事實和歷史過程的認識而獲得,一是可以從歷代史學家對歷史和史學的評論中去發掘。這兩個方面都很重要,而對於後一個方面我們似乎還有許多事情可做,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去深入思考。
中國歷史上每一個有責任感的、有成就的史學家,都會以他們的心血凝聚起來的思想,留給後人許多有益的啟示。對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馬遷。司馬遷寫的《太史公書》--後人稱作《史記》,一方面展示了他那時的一部輝煌的中國通史,一方面凝聚了他對史學和歷史的深刻的理解與認識。2000多年來,贊嘆它、研究它的人不絕於時,證明它有巨大的魅力和不朽的地位。對於這樣一部宏偉的歷史著作所展示的歷史長卷來說,在歷史運動中的個人,都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這些角色和他們所活動的歷史舞台及其背景,對今天的人們有些什麼樣的重要啟示呢?對於這樣的問題,不同時代的人都會有他那個時代的思想范圍內的一些認識,而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人也會有屬於他那個領域或視角范圍內的一些認識,這是一部說不盡的"史家之絕唱"。盡管如此,在太史公的深邃的思想領域中,必有一些最根本的、對不同時代的不同的人們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思想觀念。
比方說,人們為什麼要學習歷史?人們應該用什麼方法或態度對待歷史和現實的關系?這是有關社會公眾同歷史學之關系的最根本的問題,直至今天,還不斷有人提出類似的問題來。其實,關於這個問題,太史公早已作了精闢的回答。他寫道:"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未必盡同。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為統紀,豈可緄乎?"(《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這幾句話是非常深刻、非常重要的。第一,他指出現實中的人們之所以要了解歷史、認識歷史,是把歷史作為現實的一面鏡子來看待,加以對照,作為借鑒,既不是把歷史與現實等同起來,也不是要現實去模仿歷史,二者是不應當混同的。這是明確地指出了古今的聯系和區別:因有聯系,故可"自鏡";因有區別,故"未必盡同"。第二,他指出了以往帝王"各殊禮而異務",他們的制度、政策往往是不同的,但都是要達到治理國家的根本目的。可見"自鏡"決不是混同古今。這兩點,很辯證地闡明了"居今之士"何以要"志古之道"。可見,拒絕歷史經驗,是愚昧的;生搬硬套歷史經驗,也是不高明的。
又如,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是否有自身的法則(即今天我們所說的規律)?如果有的話,人們認識這種法則有什麼意義?這是人們學習歷史、研究歷史一個帶根本性質的問題,而首先是認識歷史之本質屬性的一個帶根本性的問題。應當坦率地承認,這也是千百年來人們為之爭論不休的問題之一。這個問題,太史公司馬遷也觸及到了。他從對社會經濟生活的考察中,得到了如下的認識?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征期會哉?(《史記·貨殖列傳》序)這是把耕種、開采、加工、交換,以及交換中的貴賤變化等人們的分工及相互關系,視為符合於"道"的自然現象。太史公在講到類似的經濟現象時還說:"事變多故而亦反是。是以物盛則衰,時極而轉,一質一文,終始之變也。"又說:"無異故雲,事勢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史記-平準書》後論)他認識到:事物發展到極盛就會轉向衰落,有利的客觀形勢發展到了頂頭也會轉向不利的方面,這是各種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沖突而造成的,是沒有什麼值得奇怪的。顯然,人們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其重要意義不僅在於對過往歷史有一個大致正確的看法,而且還在於對現實的歷史運動和未來的歷史前景,會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和比較客觀的態度。
再如,歷史運動主要是由人的活動組成的;離開了人的活動也無從討論人類社會歷史運動的各種問題。那末,作為一個個體的人,究竟應當在歷史活動中扮演什麼角色呢?這不僅涉及到人對自身生命價值的認識,還涉及到作為個體的人在社會生活、歷史運動中所具有的價值。歷史上的思想家、教育家們對此有種種說法,都給人以有益的啟迪。他們所論大多是理性的闡說,這無疑能夠提高人們的認識,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在這方面,太史公從史學家的角度,冷靜地觀察那些經過歷史潮流洶涌澎湃沖刷之後(如大浪淘沙之後),仍然沒有逝去的歷史人物,並對他們的精神世界、社會活動進行分析和綜合,從而提出了撰寫歷史人物的基本原則;這原則既是太史公評價歷史人物的標准,又是他告誡後人如何做人的准則。太史公在綜論他為《史記》作人物列傳時是這樣說的:"扶義倜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史記-太史公自序》)" 扶義倜儻",主要是講德行、風采;"不令己失時",是講善於把握時機、機遇;"立功名於天下",是講以天下為己任的事功目標。顯然,在太史公看來,他所要寫進《史記》的歷史人物,一般都是屬於這種類型的人。然而,太史公卻又並不是用絕對的觀點來對待這個准則的;他的史筆之下,也活畫出一些世儈小人,而正因為有這些人的存在,才更襯托出那些寫入歷史書的傑出人物的真正本色。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所謂"扶義倜儻"等等,這正是太史公所希望於後人的,後人應以為"自鏡",做一個正派的、適應歷史潮流的、有益於天下的人。
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一書,留給後人許多啟示;這些啟示大多同具體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結合在一起,這是《史記》之所以受到後人傳誦、崇敬的主要原因。這里所舉出的三個方面的啟示,著重於人們為什麼要重視歷史、認識歷史、記住歷史上的經驗教訓,歷史演進的法則何在,在歷史演進中人應當有什麼作為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在司馬遷時代,在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是帶有根本性質的問題;就是在當今,也仍然是帶有根本性質的問題。總起來說,任何時代的人們,在認識與處理歷史與現實的關繫上,在對待史學與社會及人生的關繫上,都可以從《史記》中得到必要的啟示。

8. 評價司馬遷的第一位古人是誰

歷史評價

揚雄在《法言》一書中寫道:「太史遷,曰實錄」。「子長多愛,愛奇也。」楊雄是贊揚司馬遷實錄精神的第一人。他提出的實錄與愛奇,為歷人者所贊同,直到現在。

班固是漢代系統評論司馬遷的第一人。《漢書》中有《司馬遷傳》。班固在贊語中說:「自劉向、楊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狀況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說司馬遷「不虛美、不隱惡」,可謂一語中的,世稱其當,後人皆服。司馬遷的「實錄」精神已成為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

韓愈十分推崇司馬遷的文學才華。他說:「漢朝人莫不能文,獨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楊雄之為最。」他認為司馬遷作品的風格是「雄深雅健」。《史記》成為韓愈作文的樣本。

柳宗元認為《史記》文章寫得樸素凝煉、簡潔利落,無枝蔓之疾;渾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詞造句,煞費苦心,減一字不能。

宋人贊司馬遷,其著名者為馬存贊司馬遷的壯游和鄭樵贊司馬遷的五體結構。

馬存認為司馬遷平生喜游,足跡不肯一日休。司馬遷壯游不是一般的旅遊,而是盡天下大觀以助吾氣,然後吐而為書。所以他的文章或為狂瀾驚濤,奔放浩盪;或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春妝如濃,靡蔓綽約;或龍騰虎躍,千軍萬馬。司馬遷世家龍門,念神禹立大功;西使巴蜀,跨劍閣之鳥道;彷徨齊魯,睹天子之遺風。所以,天地之間,萬物之變,可驚可愕,可以娛心,使人憂,使人悲者,子長盡取為文章,因而子長的文章變化無窮。

南宋史學家鄭樵認為:諸子百家,空言著書,歷代實跡,無所紀系。而司馬遷父子世司典籍,工於製作,上自黃帝,下迄秦漢,勒成一書,分為五體:本紀紀年,世家傳代,表以正歷,書以類事,傳以蓍人。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易其書。六經之後,惟有此書。可見鄭樵對《史記》評價之高。

金聖嘆把《史記》作為「六才子書」之一,評論《史記》序贊九十多篇。他在評《水滸傳》、《西廂記》中多次贊揚司馬遷,發表了不少真知灼見。他說:「隱忍以就功名,為史公一生之心。」在評《屈原賈生列傳》中說司馬遷「借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淚。」金聖嘆可謂司馬遷的知音。他對《史記》與小說關系的探討獨樹一幟。「《水滸傳》方法即從《史記》出來」,「《水滸傳》一個人出來,分明是一篇列傳。」清人張竹波更直言:「《金瓶梅》是一部《史記》。」可見《史記》對後世小說寫作技巧的廣泛影響。

錢謙益在《物齋有學集》中說:「司馬氏以命世之才、曠代之識、高視千載,創立《史記》。」他認為司馬遷創立的五體結構,成為歷代史學家編史的樣本,發凡起例之功「炳如日星矣」!

章學誠在史學理論名著《文史通義》中說:「夫史遷絕學,《春秋》之後一人而已。」他認為《史記》一書「范圍千古、牢籠百家」,司馬遷有卓見絕識之能,《史記》有發凡創例之功。由於司馬遷有卓絕千古的識力和筆力,《史記》是「經緯乎天人之際」的一家之言,章學誠儼然比於後無來者。

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說:「司馬遷參酌古今,發凡起例,創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系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專人物。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匯於一篇之中。自此例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圍,信史家之極則也。」司馬遷的五體結構史學框架,一經創立,即為經典。縱觀廿四史,無一例外。趙翼稱為「史家之極則」,可謂精當之至。

梁啟超認為:「史界太祖,端推司馬遷」,「太史公誠史界之造物主也」。梁啟超對《史記》評價頗高,認為《史記》實為中國通史之創始者,是一部博謹嚴著作。他認為:史記之列傳,借人以明史;《史記》之行文,敘一人能將其面目活現;《史記》敘事,能剖析條理,縝密而清晰。因此他主張對於《史記》,「凡屬學人,必須一讀」。

魯迅在《漢文學史納要》一書中有專篇介紹司馬遷。魯迅認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司馬遷寫文章「不拘於史法,不囿於字句,發於情,肆於心而為文」,因而《史記》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的評價成為《史記》評論中的不朽名言。

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文中說:「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毛澤東對司馬遷很佩服,認為「司馬遷覽瀟湘,泛西湖,歷昆侖,周覽名山大川,而其襟懷乃益廣」。

郭沫若特別贊賞司馬遷的文學才華。他說:「司馬遷這位史學大師實在值得我們誇耀,他的一部《史記》不啻是我們中國的一部古代的史詩,或者說它是一部歷史小說集也可以。」1958年郭沫若在為司馬祠題寫的碑文中對司馬遷有「文章曠代雄」、「功業追尼父」的贊語。由此可見,郭沫若認為《史記》的文學成就是極高的。

翦伯贊認為司馬遷是中國歷史學的開山祖師,《史記》是一部以社會為中心的歷史。他說:「中國的歷史學之成為一種獨立的學問,是從西漢起,這種學問之開山祖師是大史學家司馬遷。《史記》是中國歷史學出發點上一座不朽的紀念碑。」他還說:「《史記》雖系紀傳體,卻是一部以社會為中心的歷史。」司馬遷「幾乎注意到歷史上社會之每一個階層,每一個角落,每一方面的動態,而皆予以具體生動的描寫。所以我以為,《史記》是中國第一部大規模的社會史」。

鄭振鐸認為:自司馬遷以來,便視歷史為時代的網路全書,所以司馬遷取的材料,范圍極廣,自政治以至經濟,自戰爭以至學術,無不包括在內,其所網路的范圍是極其廣大的。所謂「文學史」也常常被網路在這個無所不包的「時代的網路全書」之中。

杜鵬程在《韓城市志》序中說:「韓城素稱文史之鄉,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司馬遷的故里,一向文化較為發達。歷朝各代,名人輩出,其中以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最為著名,其宏偉巨著《史記》聞名中外,影響深遠。」

9. 陳涉世家司馬遷對著一歷史人物持什麼態度

作者司馬遷對陳涉是肯定和贊揚的。「世家」是《史記》中為那些對全國政局有影響的王侯將相所作的傳記,司馬遷將陳涉與一般的王侯齊觀,可見對他首先發難的功績是予以充分肯定的。

閱讀全文

與司馬遷對哪個歷史人物評價最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