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秦始皇嬴政,他對歷史最大的貢獻是什麼
秦始皇作為我們中華歷史上有名的帝王,功勛顯赫,其多項政績在中華延綿的千年歷史中,造成了深遠影響,其中貢獻最大的一項就是大一統。建立統一的王朝
作為中華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踏滅了各諸侯國,第一次實現了華夏的大一統,為未來各代君王以大一統為目標奠定了基礎。這項戰績雖然令人側目,但在我看來,這並不是他最偉大的貢獻,真正讓人欽佩的是他後續的鐵腕手段。
除了統一文字,秦始皇還有許多意義重大的業績。廢分封,立郡縣,成為以後中國統一後管理的標准模式,歷時數千年之久,修建長城,使其成為農業民族與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長城長期成為國界等等,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⑵ 秦始皇對中國的貢獻是什麼
秦始皇的歷史貢獻主要有:
1: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
2:秦始皇建立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被延續到清朝末期。(1)他為炫耀自己統一天下的功德,確立至高無上的權威,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宣布子孫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代代承襲。(2)隨後,他在全國范圍內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3)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縣的一整套官僚機構;(4)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所有的律令都定期向御史核對,不容許錯亂和篡改。為發展全國水陸交通,又實行「車同軌」。
3:他在經濟和文化思想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措施。這進一步鞏固了統一的局勢。 (1)在經濟上,大力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即佔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農只要向政府申報土地數額,交納賦稅,其土地所有權就得到政府的承認和保護。(2)並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為標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廢止戰國時代的各國貨幣,統一全國幣制。(3)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文字為基礎制定小篆,作為標准文字,頒行全國。(4)始皇三十四年,又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下,下令銷毀民間所藏《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
4:秦始皇為維護國家疆域統一、穩定,採取了一系列措施。(1)秦始皇即位後,派蒙恬率兵出擊匈奴,收復河南地,迫使其退往陰山以北;(2)為防其進一步侵擾,還把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結起來,修築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3)在征服百越地區後,設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三十六郡增至四十餘郡,其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4)將原六國貴族豪富遷至關中、巴蜀,以防止他們的分裂復辟活動,僅遷至咸陽者即達十二萬戶。又明令禁止民間收藏武器,銷毀沒收得來的武器,鑄造十二個金人,陳列在宮殿之前。
⑶ 秦始皇的貢獻有哪些
秦始皇帝(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正),因生於趙都邯鄲(今屬河北),故又稱趙政(先秦姓氏並未統一,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故秦始皇叫趙政。);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朝的開國皇帝,秦莊襄王之子,十三歲即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共三十七年。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實施三公九卿,地方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人物簡介
[1][2]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秦莊襄王之子,漢族(原稱華夏族)[3]。出生於趙國國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 秦始皇「祖籍」甘肅 (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發現的古墓群被專家一致認定為秦始皇祖先的第一陵園———西垂陵園;禮縣也被認定是中國古代重要史書《史記》所記載的秦人發祥地「西犬丘」所在地。至此,考古學和先秦歷史學上的兩大千古謎團終於大白於世。)。
秦始皇(4張)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滅六國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定都咸陽。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 秦陽陵虎符
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自稱「始皇帝」,但卻二世而亡。秦始皇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其確立的一系列的制度,被歷代沿用兩千餘年。正是因為他,中國的朝代才有了最初的模式,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漸趨完善。 秦始皇並不是像司馬遷所寫的《史記》記載的是個暴君,想了解真正的秦始皇的話,在《真秦始皇》和《秦始皇大傳》這本書中有著詳細的介紹。可以說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帝國的創立者。
編輯本段人物身世
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秦始皇的母親趙姬原是呂不韋的姬妾,呂不韋將趙姬獻給異人(即後來的秦莊襄王子楚),後來趙姬至大期生子名政;又據《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庄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作為一個並不受寵愛的質子的兒子,趙政少年時期是在趙國都城邯鄲度過的,此時異人經呂不韋從中斡旋已經回到秦國,並認華陽夫人為母,經過多次政治斗爭終於獲得了華陽夫人的信任,呂不韋又花費大量精力與金錢將趙姬母子接回秦國,從此趙政開始了他在秦王宮里的政治生涯。民間小說和影視劇將秦始皇描寫為呂不韋的兒子,考慮到司馬遷的政治立場,和被秦國滅亡的諸國百姓對秦始皇的不滿情緒,不能排除傳言為捕風捉影的編纂,但事過千年,誰是誰非,已經無從知曉,留下千古之謎!
登上王位
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秦莊襄王駕崩,嬴政即位為秦王。即位時由於年少,故國政由相邦呂不韋所把持,並尊呂不韋為仲父。 呂 秦皇詔令銅權
不韋既把持朝廷,又與太後(趙姬)偷情。他見秦始皇日漸年長,怕被他發現,想離開太後,又怕太後怨恨,所以獻假宦官嫪毐給太後,嫪毐假施腐刑,只拔掉鬍子就進宮了。秦始皇日漸長大,於是他們就騙秦始皇,說太後寢宮風水不好,應搬離這里。秦始皇信以為真,於是他們搬到離秦始皇遠的地方,結果太後生下了兩個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秦王假父自居,在太後的幫助下封長信侯,領有山陽、太原等地,自收黨羽。嫪毐在雍城長年經營,建立了龐大的勢力,是繼呂不韋後又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嫪毐難免小人得志,在一次喝醉酒後對一個大臣斥責道:「我是秦王的假父,你 秦皇詔令銅權
竟敢惹我。」這個大臣聽後很生氣,並且暗中找了個機會告訴秦始皇。嫪毐慌了,准備叛亂。 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嫪毐動用秦王御璽及太後璽發動叛亂,攻向蘄年宮。秦始皇早已在蘄年宮布置好三千精兵,打敗叛軍。嫪毐轉打咸陽宮,那裡也早有軍隊,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沒過多久便被逮捕。秦始皇將嫪毐車裂,曝屍示眾;又把母親趙姬關進雍城的萯陽宮;摔死嫪毐與太後所生的兩個私生子。秦始皇隨後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其後,雖然他聽從秦國貴族所言,下了《逐客書》,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其後他任用尉繚、李斯等人。
秦奪九鼎
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象徵九州,一直受許多國家保護,由九州上貢的銅所制。夏、商、周時奉為國寶,擁有九鼎者就為天子。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五十一年,周赧王五十九年),攻伐趙國邯鄲的秦軍,繼續向韓、趙發動攻勢。值此之際,東方各國又發動聯合抗秦。在韓、趙等國的影響與脅迫下,不識時務的西周公也捲入這次活動。聯軍打著周王的旗號,合縱抗秦。昭王大怒。秦國早就想在地圖上抹去東周,盡快掃除統一天下的一個障礙。東周參與反秦,正好給秦國出兵以口實。公元前256年(周赧王59年,秦昭王51年),秦兵攻打東周,赧王聽東周公之言,以東周三十六城、三萬戶降秦,秦王將周赧王貶爵為君,東周公為家臣,封於梁城(今陝西省韓城縣南)。赧王至梁城一月而死,國除,置九鼎於咸陽(據說途中一鼎落於泗水,所以秦國只得到8鼎,但習慣上仍稱九鼎)。自次年起(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年),史家以秦王紀年。公元前255年,九鼎遷秦,意味著秦王將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順地討伐各諸侯國。
掃滅六國
秦始皇滅六國,在所有的歷史書中都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秦始皇滅六國不是他自己一個人的功績,而是秦 秦統一形勢圖
國上下七代皇帝(其中包括秦始皇)加起來的功績,並且他們都有自己的歷史使命,如秦昭襄王:削弱趙國等諸侯國的勢力……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連橫的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先後於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年)滅韓、十九年(前228年)滅趙、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二十五年(前222年)滅燕、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在從未屠城的戰爭中,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國家——秦朝。
總方針
秦始皇親政後,聽取李斯進獻的滅六國的建議,著手規劃統一六國的大業。其總的戰略方針,是由近及遠,集中力量,各個擊破;先北取趙,中取魏,南取韓,然後再進取燕、楚、齊—先攻克成皋,沿黃河向東推進,撕開韓趙魏楚的聯防。繼而北上,切斷韓魏聯絡,然後滅韓吞趙,伺機滅燕。
首稱皇帝
春秋戰國,各國諸侯都被稱為「君」或「王」。戰國後期,秦國與齊國曾一度稱「帝」,不過這一稱號在當時並不同行。已經一統天下的秦王政,以為過去的這些稱號都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尊崇,「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他下令左右大臣們議稱號。 經過一番商議,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認為,秦王政「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功 秦始皇
績「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他們援引傳統的尊稱,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人皇,人皇最貴」,建議秦王政採用「泰皇」頭銜。然而,秦始皇對此並不滿意。他只採用一個「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創造出「皇帝」這個新頭銜授予自己。從此以後,「皇帝」就成為中國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謂。 「皇帝」稱謂的出現,不僅僅是簡單的名號變更,還反映了一種新的統治觀念的產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們對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時就稱「皇」。「帝」是上古人們想像中的主宰萬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將「皇」和「帝」兩個字結合起來,第一,說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是上天給予的,即「君權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覺得僅僅是做人間的統治者還不滿足,還要當神。可見,「皇帝」的稱號,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權的一個產物。 秦王政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自稱「始皇帝」。他又規定:自己死後皇位傳給子孫時,後繼者沿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秦始皇夢想皇位永遠由他一家繼承下去,「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聖化,秦始皇又採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取消謚法。謚法起於周初,是在君王死後,依其生平事跡,給予帶有評價性質的稱號。但秦始皇認為,像這樣「子議父,臣議君」,太不像話,更沒意義。他宣布廢除謚法,不準後代臣子評價自己。 天子自稱曰「朕」。「朕」字的意義與「我」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稱 玉璽上的「受命於天,暨壽永昌」
為「朕」。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詔」(命曰制,令曰詔,蓋二者效令不同也)。 文字中不準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諱。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時,都要另起一行頂格書寫。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質雕刻的大印才能稱為「璽」。 以上這些規定,目的在於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強調皇帝與眾不同,強化皇權在人們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藉助這些措施,使他的皇位千秋萬代地在其子孫後代中傳續下去。
編輯本段中央集權
為了有效地管理國家,也為了替子孫萬代奠定基業,秦始皇吸取了戰國時期設置官職的具體經驗,建立了一套相當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和政權機構。
中央機構
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員,是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軍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貳,掌圖籍秘書,監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體政務的諸卿,其中有掌宮殿掖門戶的郎中令,掌宮門衛屯兵的衛尉,掌京畿警衛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貨的治粟內史,掌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製造以供應皇室的少府,掌治宮室的將作少府,掌國內民族事務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廟禮儀的奉常,掌皇室屬籍的宗正,掌輿馬的太僕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與諸卿議論政務,皇帝作裁決。 在此之外,秦代還有一些比較重要的官職,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曉古今史以備皇帝咨詢,同時負責圖書收藏;典屬國——與典客一樣主管少數民族事務,不同的是典客掌管與秦友好的少數民族的交往,而典屬國則負責已投降秦朝的少數民族;詹事——管理皇後和太子的事務。秦王朝建立的這套中央集權機構的政權機構,以後一直被歷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漢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地方機構
秦始皇滅六國後,採納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整理經濟、文化
書同文
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一致。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於是,秦統一中原後,秦
小篆(10張)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 李斯以戰國時候秦人通用的大篆為基礎,吸取齊魯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筆劃簡省的優點,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比劃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關進雲陽的監獄,在坐牢的10年時間里,他對當時字體的演變中已出現的一種變化(後世稱為「隸變」),進行總結。此舉受到秦始皇的賞識,遂將他釋放,還提升為御史,命其「定書」,制定出一種新字體,這便是「隸書」。隸書打破了古體漢字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提高了書寫效率。 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我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我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度同制
戰國時期,各國的度量衡制度和貨幣制度很不一致。秦統一後,規定貨幣分金和銅兩種:黃金稱上幣,以鎰(秦制20兩為鎰)為單位;銅錢萬下幣,統一為圓
貨幣(3張)形方孔,以半兩為單位。金幣主要供皇帝賞賜,銅幣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 秦始皇以原秦國的度、量、衡為單位標准,淘汰與此不合的制度。秦廷在原商鞅頒布的標准器上再加刻詔書銘文,或另行製作相同的標准器刻上銘文,發到全國。與標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在田制上,秦王朝規定6尺(合今230厘米)為步,240步為一畝。這一畝制以後沿用千年而不變。
改良貨幣制度
秦始皇採取了兩種統一貨幣的主要途徑: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二是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改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並明確鑄金幣明「半兩」二字。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原來六國通行的珠玉、龜貝、銀錫等不得再充當貨幣(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整治交通
從公元前222年開始,秦始皇開始大幅修築以國都咸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類似現代的高速公路。馳道並實行「車同軌」,均寬五十步。馳道的作用有數項,一說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國舊地,一說主要目的為方便北方戰爭前線的補給,還有一說是方便始皇出巡時能暢通無阻。除秦直道和秦棧道外大多在秦故地與六國舊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國時修建的道路上基礎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馳道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秦棧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掃滅六國後,為方便運送征討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於是命史祿開鑿河渠以溝通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灕江。運河在最終在始皇二十年(前219年)至二十三年(前215年)修成。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自貫通後,二千多年來就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因此,此項工程在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車同軌
戰國時期,各國車輛形制不一。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定車寬以六尺為制,一車可通行全國。
行同倫
「行同倫」就是端正風俗,建立起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范。在這方面,秦王朝也給予相當的重視。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來到泰山下。這里原是齊國故地,號稱「禮儀之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記下「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糜不清凈,施於後嗣」(意謂男女之間界限分明,以禮相待,女治內,男治外,各盡其責,從而給後代樹立好的榜樣),予以表彰。而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會稽刻石上留的銘文,則對當地盛行的淫泆之風,大加鞭笞,以殺姦夫無罪的條文來矯正吳越地區男女之大防不嚴的習俗。
制傳國璽
「傳國玉璽」就材於「和氏璧」。為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嗣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大地二千餘年。然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輒令人扼腕嘆息。
評價
如上的統一性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古代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和鞏固發展國家的統一,以及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起了重要作用。促進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第一次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
編輯本段開疆拓土
南征百越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滅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原的大業之後,就著手制定北討匈奴、南平百越的戰略。經過一系列的准備,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大將屠睢和趙佗率50萬大軍,發動了征服嶺南越族的戰爭。秦軍兵分五路,經廣西北部的越城嶺、湖南南部的九嶷山以及江西南康和余乾等地,向今天兩廣地區的越族進軍。其中,攻佔番禺的這支秦軍最為迅速。他們經九嶷要塞,順北江而下,直達珠江三角洲地區,並佔領了番禺。而進攻今廣西地區越族人的兩支大軍,由於以屠睢為首的一些秦軍軍官採取歧視越人的政策,推行暴政,引起了越人的全面反抗。越人由於熟悉地形,善於爬山涉水,夜間偷襲秦軍,擾得秦軍苦不堪言。越人一度獲勝,秦軍糧道被斷,供給不足,主帥之一的屠睢也被殺害。由於糧食匱乏、主帥被殺、數十萬的秦軍傷亡,使戰爭陷入了對峙階段,前後相持達三年之久。 為了扭轉兵力不足、糧草供給的困難局面,公元前217年,秦始皇命監御史史祿在今廣西興安縣境內開鑿溝通湘水和灕水的靈渠。由於靈渠總長僅34公里,工程的勞動量不大,秦軍很快就完成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珠江水系,秦軍的糧餉能夠絡繹不絕地運到嶺南,為秦始皇完成嶺南的統一大業提供了可靠的物質保障。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任囂和趙佗再次進攻百越各部族。秦軍勢如破竹,很快擊潰了今廣西等地的西甌族和今越南中、北部的雒越族的反抗,整個嶺南地區從此劃入了秦朝的版圖。 為了保持嶺南的穩定,秦始皇命進軍嶺南的將士留守當地「屯戍」。另外,還從中原向嶺南地區大批移民。留守的將士和移民,除少數與中原移民女子結婚外,其餘多娶越女為妻。他們為嶺南地區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農業、手工業技術,為嶺南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秦平嶺南的戰爭是秦始皇統一中國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將嶺南納入了中國的版圖,使越族正式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它對促進漢越民族的融合及嶺南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北擊匈奴
秦始皇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公元前214年—前213年),秦始皇遣將軍蒙恬率軍北擊匈奴的一次大規模進攻戰。 戰國時期,居住在中國北部的匈奴,已經進入奴隸制社會。佔有今內蒙古、寧夏一帶的廣大草原地區。當時,中原各國忙於征戰,無暇北顧,匈奴經常襲掠與其接壤的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地。秦始皇兼並六國後,為解除匈奴對秦的威脅,命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三十三年春,蒙恬統主力軍從上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市南)北出長城攻其東;楊翁子率偏師由肖關(今寧夏固原東南)出長城攻其西。匈奴敗逃。秦遂取河南地(今內蒙古烏加河以南及伊克昭盟地)。沿河置44縣,移民墾守。因匈奴不斷來攻,次年秋,秦始皇復命蒙恬軍又北渡黃河,取高闕(今內蒙古狼山中部計蘭山口),攻佔陽山(今內蒙古烏加河北的狼山、陰山)、北假(今烏加河以南夾山帶河地區)。匈奴不敵,向北遷徙。為鞏固河南地區,秦置九原郡(郡治九原,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北)。為防匈奴南下,蒙恬奉命征發大量民工在燕、趙、秦長城基礎上,修築了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對鞏固秦北部邊地發揮了重要作用。
修築長城
秦滅六國之後,即開始北築長城。 可是大規模的徭役多數是出於當時的形勢所迫。 當時中原剛統一,各地原來的貴族勢力還很強,若不保持中央各地之間的交通和聯系,國家隨時會處於再次分裂的局面,所以必須盡快改善中央到各地及
秦長城(4張)其他各郡、縣之間的交通和聯系,因此須盡快建設道路。 由於多年的戰爭,原各國的農業設施受到相當大的破壞,或因戰爭而年久失修;在統一後必須盡快恢復農業生產;因此花相當大的人力來疏通河道,修復水渠,對水路交通和農業灌溉都有利,是很有必要的。 修建長城,是為了保護北部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其目的也是為了減少人民的負擔;由於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騎兵活動范圍很大,沒有長城的話,要很多軍隊來防守,這會給人民增加很大的負擔。秦始皇修長城不是他開創的,他只是把原來秦國,趙國和燕國北邊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而史書上卻把修長城造成的苦難全歸罪於秦始皇,這是不符合事實的。 原來各國之間都有一些長城,但北方的長城不完整;統一後他下令把原來國之間的長城拆除,再把原來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接起來,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
總結
秦始皇南征南越,將福建、浙江、兩廣納入中國版圖。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回歸線以南),北據為塞,並陰山至遼東。」此外,秦始皇還開了通往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賓至雲南曲靖一線,控制了當地的部族國家,將政治勢力伸入了雲貴高原。 至此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
⑷ 秦始皇的主要功績是什麼
秦始皇他最大的功績就是結束了幾百年的春秋戰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1個封建王朝,開始了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這個是秦始皇一生中最大的功績,也是最為傑出的功績。秦始皇之所以能被我們這樣的尊崇,就是因為他是我國封建社會歷史當中的真正第一人。
除了修築長城,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統一了貨幣,統一文字,車同軌等一系列關於生活文化的改革。在春秋戰國時代,比較出名的是七國,但是在那個年代還有很多國家,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文字,文化風俗。這樣非常不利於文化的發展以及流傳,就導致了許多著作的流失。秦始皇粗暴的將天下的文字統一成秦國小篆,對於後世的意義還是比較重大的,因為這是我國歷史上第1次比較正式的文字體系。對於後世的史學家了解古代歷史有很大的幫助。
⑸ 秦始皇的主要成就是什麼
秦始皇的主要成就有統一六國,建立專制集權統治,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奪取河套地區、防禦匈奴,開發越族地區、溝通水系,修建交通,承認土地私有制等等。
1、統一六國
戰國後期,秦國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通過戰爭,不斷兼並東方鄰國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空前激烈的長平之戰。趙軍40多萬人降秦,絕大部分被坑殺。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陸續滅掉東方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的統一,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
2、建立專制集權統治
嬴政統一六國以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專制集權。他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國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議,實行郡縣制,把全國劃公為36郡,郡下高縣。郡縣制度在我國長期沿用下來。
3、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響各地經濟文化交流。秦統一後,把小篆作為全國規范的文字,以後又在民間流行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秦始皇還規定,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的秦國銅線;同時,統一了度、量、衡。這些措施,有利於鞏國秦朝的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也有深遠影響。
4、奪取河套地區、防禦匈奴
匈奴是我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游牧發族,原先分布在蒙古草原上。戰國末年,他們逐漸強大起來,占據了水草豐美聯社的河套地區,並不斷南下。北方各國的農業生產經常遭到破壞。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強大國家。他們的首領稱為「單於」。
秦統一以後,將軍蒙恬率領軍隊,從匈奴手中奪取河套地區。政府還遷徙內地人民到那裡耕田戍守。秦始皇又征發農民,修築了西成臨洮、東到遼東的一道城防,用來抵禦匈奴。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5、開發越族地區、溝通水系
越族是我國南方古老的民族,分布在東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統一六國以後,派兵征服越族地區。在那裡設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數郡,遷移中原50萬人,到那裡戍守,和越人雜居。為解決運輸困難,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6、修建交通
秦在原來六國車馬道路之基礎上,修建寬闊一律之馳道,以首都咸陽為中心。
7、承認土地私有制
秦自商鞅時廢井田、開阡陌以來,即逐漸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統一全國後,秦室更加重視農業生產,讓佔有土地之百姓呈報占田數並納稅,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之合法。
⑹ 秦始皇做了哪些偉大的貢獻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210年)生於趙國首都邯鄲,是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在247年,秦莊襄王去世,年僅13歲的嬴政被立為秦王,但當時呂不韋為秦朝丞相,獨攬大權,所有朝中事務皆有呂不韋決斷,更明目張膽與太後趙姬偷情,直到嬴政逐漸長大,在嬴政21歲時開始親政,237年,嬴政利用計謀罷免了呂不韋的職位,將其流放到巴蜀,隨後呂不韋飲毒自殺,後又重用李斯、尉繚,自此,嬴政開始了要一統天下的布局。
⑺ 秦始皇在歷史上最大的功績是什麼
秦始皇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秦始皇是中國2000餘年中央集權封建帝制的主要設計者,影響之深廣,為任何其他帝王所難以相比。世界歷史上,開創了一個龐大帝國的帝王還有很多,但他們的實際影響卻無法同秦始皇相比。
中國人口歷史上一直佔世界人口的20%以上,對中國有重要影響就可視為對世界有重要影響,而且由於中央集權和忠君思想,帝王對中國歷史的影響遠大於對其他許多國家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到秦始皇對於中國乃至世界所起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7)歷史秦始皇主要貢獻是什麼擴展閱讀:
秦始皇是兩千年之前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他在公元前221年一統六國,建立第一個封建性質的大一統王朝,也是將我國疆域擴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偉大的人。他創立的秦朝也被稱作為大秦帝國。
不僅如此,秦始皇在經濟上還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大理扶植封建社會土地私有制的發展;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國通行的小篆為基礎,向全國推行,有人說焚書坑儒,其實坑的是方士,燒的書籍在皇宮也有備份。
在對外關繫上,秦始皇派兵南定百越,增設閩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更是派蒙恬收復了今內蒙古河套地區。始皇末年,秦郡數由統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餘郡,使秦朝的疆域,東到大海,西至隴西,北到長城一帶,南到象郡。
不可避免的是,因為秦始皇的暴政,所以使得秦國特別早的就毀滅掉,甚至還沒有經歷過兩世朝代,就使得秦國被其他的起義軍推翻。
歷史是由人書寫的,其中夾雜著很多作者的情感,以及統治者的意志。秦始皇雖然有大功於中國,但同時也為秦朝迅速滅亡埋下了火種,對他的評價必然是褒貶參半。
⑻ 秦始皇的主要功績有哪些
1、統一全國。春秋戰國的幾百年時間,是分裂的中國,是大動盪的時代,兼並和爭霸不斷,可謂民不聊生。而秦始皇繼位後,僅用了短短十年就吞並了其他六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完成統一的人,這是他政治和軍事才能的體現。後世對他統一中國評價極高,「功齊三代」、「功如丘山,名傳後世」等。
2、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一條包含的措施是很多的,有創立「皇帝」稱號、建立三公九卿的中央集權制、廢分封改郡縣制等。而這一制度也遠遠不止是「漢承秦制」,應該是之後兩千年中國封建朝代都是繼承了它。柳宗元在《封建論》里評價說「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所以,秦始皇不僅是皇帝的發明者,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開創者。
3、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等。貨幣和度量衡的統一是經濟制度建立的首要前提,而統一文字則是促進交流發展文化之必需,這都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秦始皇統一的東西還包括倫理道德、車輛形制等。
4、奪取河套地區 防禦匈奴
匈奴是我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游牧發族,原先分布在蒙古草原上。戰國末年,他們逐漸強大起來,占據了水草豐美聯社的河套地區,並不斷南下。北方各國的農業生產經常遭到破壞。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強大國家。他們的首領稱為「單於」。
秦統一以後,將軍蒙恬率領軍隊,從匈奴手中奪取河套地區。政府還遷徙內地人民到那裡耕田戍守。秦始皇又征發農民,修築了西成臨洮、東到遼東的一道城防,用來抵禦匈奴。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5、越族地區的開發 溝通水系
越族是我國南方古老的民族,分布在東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統一六國以後,派兵征服越族地區。在那裡設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數郡,遷移中原50萬人,到那裡戍守,和越人雜居。為解決運輸困難,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⑼ 秦始皇的主要歷史貢獻是什麼
⒈統一文字,使其成為一個民族的基礎,並延用至今;
⒉廢分封,立郡縣,成為以後中國統一後管理的標准模式,歷時數千年之久;
⒊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在商業上大大便利國內交流.;
⒋車同軌,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國內交通;
⒌焚六國史書,客觀來講統一了思想,避免因為歷史問題而導致國家分裂;但是毀掉的各國古籍都有副本保存,其後被毀是由於項羽火燒秦都造成的;
⒍修建靈渠,加強了對珠江流域的控制,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⒎修建長城,抵禦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線,長城長期成為國界;
8,南征南越,將福建、浙江、兩廣納入中國版圖。
9.北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並使該地區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至此奠定了中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的基本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