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河南汝南郡是現代哪裡
1950年建汝南市,現為汝南縣,隸屬駐馬店市。
1965年,建立駐馬店專區,2000年改為駐馬店市。 全市轄9縣1區:汝南縣、上蔡縣、平輿縣、正陽縣、西平縣、遂平縣、泌陽縣、確山縣、新蔡縣(河南省直管縣)和驛城區。
郡,是中國古代行政區域,最開始於戰國時期。中國秦代以前比縣小,從秦代起比縣大。漢又增四十六郡,二十一國,凡郡國一百有三。河南南部一個地方,在西漢劉邦二年(前205年),建立了汝南郡,這是汝南郡稱呼的由來。
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梁祝之鄉,「梁祝傳說」成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西晉時期,汝南縣馬鄉鎮梁庄的梁山伯和祝庄的祝英台,他們的愛情故事傳頌至今,馬鄉鎮也因此改名為梁祝鎮。逢年過節,當地群眾都會到梁祝墓焚香燒紙以示紀念。
民國二年,隨著清朝的滅亡,汝寧府改為汝南縣;建國初期曾設置汝南專署,後又改為汝南縣;1965年設立駐馬店地區,汝南縣歸屬駐馬店管轄。
(1)歷史上汝南珺指現在哪裡擴展閱讀
1、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汝南為歷史古跡眾多,有亞洲最大的寺南海禪寺,有天下最小的山天中山,與顏真卿壯烈書寫的「天中山」碑刻,更是傳奇故事梁祝的發祥地和《重陽節》的起源地。
2、汝南作為地名出現於西漢初期,漢初置汝南郡,郡治位於上蔡,後前往平輿,又遷往新息(今息縣),東晉時遷到懸瓠城(今汝南縣城),隋時先後改汝南郡為豫州、溱州、蔡州。
② 三國時期的汝南今在何方
三國時期的汝南。就是現在的河南省的駐馬店市。那個時候這個名字是非常好聽的,但是現在名字改的有點不好了。
③ 唐代時候汝南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汝南,主要是指豫州汝南,豫洲為九洲之中,汝南又居豫洲之中,故有「天中」之稱。 自春秋戰國時代有建制,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上自秦、漢,下至明、清,汝南一直是郡、州、軍、府治所,為八方輻輳之地。現轄7鎮、13鄉,281個村(居)委會,總人口78萬,總面積1470平方公里。有時也指晉378年把江夏縣改為的汝南縣(今武漢市江夏區),後來隋改汝南縣為江夏縣後,「江夏」縣名沿襲不變,直至清朝滅亡。 汝南歷史 歷史沿革 汝南地處淮北平原,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她的稱謂隨著朝代的更迭屢有變化。漢高祖置汝南郡,當時已是貫通中原地區南北的水陸碼頭。公元317年,上蔡縣治所遷於此,稱「懸瓠城」。《水經注》有雲:河自東西下,屈曲而流,抱城三面。形若垂瓠,故稱懸瓠城。東晉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汝南郡治遷至於此。南北朝時,劉宋僑立司州,後周置總管府,隋仍為汝南郡治,另置汝陽縣於郡城,改懸瓠城為溱州。唐,「初置予州,寶應初以避諱改為蔡州」。宋置「淮康軍」,金設「鎮南軍」,曾建行宮。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因斷汝河上源之水經郾城入潁河,汝南水患大減,人民稍得安寧,改蔡州為汝寧府,是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英宗朱棣分封四子於汝寧府,稱崇庄王,傳十一世。清沿明制,民國三年廢府,改汝陽縣為汝南縣,是河南省第八行政區專員公署所在,解放初也曾設專署。近兩千年,她一直是豫南一代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如果說中原大地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源地,汝南就是這個發源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她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秀麗的風光,眾多的古跡,為中州大地增添了絢麗奪目的光芒! 千年滄桑 自古汝南有「負山面淮,控扼潁蔡」之險,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公元450年,奠定南北朝對峙局面的劉宋、北魏懸瓠之戰。公元317年,李溯雪夜入蔡州活捉吳元濟,結束唐末潘鎮叛亂;公元1234年宋、蒙聯軍滅金之戰和1601年,闖王李自成威震中原的汝寧府之戰都發生在這里。 以下是指河南的汝南: 汝南地處北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風景秀麗,資源豐富,區位優越。西臨京廣鐵路、107國道、京珠高速公路,駐新(駐馬店—新蔡)、開龔(開封—龔家棚)公路兩條省道交匯縣城,形成大「十」字架的交通框架,構成獨特的承南貫北,連東接西的區位優勢。經過多年的發展,地方鐵路橫穿全境,縣鄉公路縱橫交織,四通八達。全縣20個鄉鎮全部通國內、國際直撥電話,移動通訊與全國聯網。全縣電力總容量10470萬千瓦,能源充足。 汝南素有豫南「糧油魚米之鄉」的美譽,被國家確定為糧食生產基地縣、油料生產基地縣、生豬外貿出口基地縣、優質小麥基地縣、農業綜合開發縣,先後榮獲「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全國油料生產百強縣」、「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村民自治模範縣」、「全國溫室技術推廣協作縣」等稱號,瘦肉型豬肉質量和出口量居全國縣市前列,全縣宜漁面積18.3萬畝,被評為「河南省漁業生產十強縣」。汝南蔬菜面積超過30萬畝,日光溫室25000多座。汝南蔬菜批發市場是農業部定點市場,年交易額超8億元,輻射半徑超過500公里。汝南工業起步較早,擁有各類企業近200家,鄉鎮企業14735家,主要產品達2000多種,其中20多種產品獲省、部級以上優質產品獎,35項成果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1個項目獲國家專利。汝南商貿活躍發達,全縣對外貿易供貨額達4億元人民幣以上,出口產品主要有糧食、食品、輕工、工藝、紡織、機械、土產、畜產、蔬菜等200多個品種,遠銷美國、日本、東南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汝南文化燦爛,文物繁多,有文化遺址280多處,自然風景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縣,被省政府確定為歷史文化名城。這里有全國最大的平原人工水庫——宿鴨湖,碧波萬頃,風景如畫;有亞洲最大的的寺院——南海禪寺,寶剎雄偉,琳宮璀璨;有天下最小的山——天中山,山不在高,卻是天下之最中的標志物,也是中國古代地理中心和校核時間的地方;還是世界著名的愛情傳奇梁祝故事的發祥地——梁祝故里,纏綿凄婉,源遠流長;更有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親書的「天中山」碑刻。
④ 三國時期穎川汝南在哪裡
漢末三國時,穎川主體部分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汝南郡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河南東南部、安徽阜陽一帶。
⑤ 周氏汝南郡今天指哪個地方
汝南安城
汝南安城周氏都是西漢汝墳侯周仁的後裔,周仁生十子,徙於安成。周仁5世孫周燕,生5子,後皆至刺史、太守之職。5子號稱"五龍",各居一里,皆以儒學傳家。子孫繁盛,分衍出許多支脈. 魏晉南北朝之時,因北方長年戰亂,出現了第一次民族大遷徙,周姓族人也隨從中原的士族大舉南遷。兩晉時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門五封,此後出現了周浚。周顫,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安城周氏周瑜家族一支遷居今安徽廬江,形成旺族.隋唐時期其中一支遷徙湖南,即周敦頤家族.汝南安城周姓,自周燕始,除了其五個兒子,史志上留有姓名並立傳者多達二百三十九人,代代人才輩出,為官者甚多。
汝南安城周氏為周平王少子烈的後代,其開基始祖為周平王少子姬烈第十八代裔孫周邕。有汝南周氏遍天下之說。汝南安城周氏在漢晉南北朝隋唐宋時期發展到鼎盛階段.這支周姓人中歷代人才輩出.有漢執金吾周球.漢決曹掾周 燕.東吳大都督周 瑜.晉征西將軍尋陽侯周訪.晉梁益諸軍都督鷹揚將軍爵建城公周楚.晉龍鑲將軍周虓.梁廬桂二州刺史保城侯周靈起。唐武衛大將軍周法尚.唐左屯衛大將軍譙郡公周紹范.唐左金吾大將軍征南大元帥周如錫.唐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侍郎當朝宰相周墀.宋禮部侍郎周元孫等人.自周邕開基之始,世代文武進士及第入仕.赫顯歷代朝廷.
⑥ 三國時期的汝南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三國時期的汝南是現在的駐馬店市。
汝南縣是駐馬店下轄縣,位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東部,古屬豫州,豫州為九州之中,汝南又居豫州之中,故有「天中」之稱。自春秋戰國時代建制以來,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建城史。上自秦、漢,下至明、清,汝南一直是郡、州、軍、府治所,為八方輻輳之地。
駐馬店是河南省下轄地級市,位於河南中南部,地處淮河上游的丘陵平原地區,位於全國第三級地貌台階上,橫跨南陽盆地東緣和淮北平原,處在亞熱帶與暖溫帶的過渡地帶;總面積15083平方千米。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駐馬店市常住人口為7008427人。
⑦ 三國時期的汝南君在哪裡
汝南郡 汝南縣城,隸屬駐馬店地區。
⑧ 明朝時期的汝南郡現在指的是哪裡
明朝時期的汝南郡現在指的是汝南縣人民政府在三里店鄉十里鋪
雄偉的北城門,靜靜地守衛著古老的懸瓠城。出城門向北,是一條浩浩盪盪的河,古河三面抱城,自西向東緩緩流過。這條河,就是古老的汝河。因其形狀似垂而得名懸瓠城,就是今日的汝南縣城。
史載:公元前203年,漢高祖劉邦置汝南郡,因其大部分地域在汝河南岸而得名,系「汝南」專有地名之始。隋大業三年,置汝陽縣。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汝寧府廢汝陽縣,改為汝南市,後又改回汝南縣。從此,該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懸瓠城
懸瓠城是一座古城,酈道元《水經注》曾有記載:汝水東逕懸瓠城北,形若垂瓠,故取其名。自東晉以來,懸瓠一直是州、郡、府、縣治所所在地。這里地處古豫州之中,既能北進汴洛,又可南下荊楚,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自公元765年起,先後有李忠臣、李希烈、吳元濟等在蔡州(今汝南)叛亂。為解除這一心腹之患,經過幾年准備,唐憲宗以裴度為主帥,以節度使李愬為先鋒,討伐吳元濟。當時李愬率精兵一萬,從遂平文城出發,四更時,到達蔡州城下。蔡州守城叛軍全然不知,李愬率軍直攻內城,活捉吳元濟。割據多年的蔡州終歸於唐。「李愬雪夜入蔡州」成為中國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
南宋後期,宋蒙聯軍在蔡州城下與金作戰。1233年,金朝最後一個皇帝哀宗退到蔡州,端平元年正月初八,宋軍攻破南門,金哀宗自縊幽蘭軒,金朝滅亡。蔡州成了金國的滅亡之地。
天中山
汝南,名勝古跡眾多,這里有秦漢古城安城和宜春城,有劉備招兵買馬的點將台,有建於唐朝的開元寺、吉祥寺、悟穎寺等佛教聖地,還有遍布街市的石牌坊,然而,其中最值得圈點的還是位於古城北兩公里的天中山。
史載:「禹分天下為九州,豫為九州之中,汝又為豫州之中,故為天中。」於是,這座小小的土山和山腳下的這一小塊土地,便成了許多人朝拜的聖地。
到了周朝,周公營建東都洛陽時,派人到各地建土圭,測日影,他曾三次來到汝南。
唐德宗建中三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據蔡叛唐。唐朝重臣顏真卿身負皇命,到許昌宣慰李希烈部,李希烈將顏禁錮在蔡州。此後李希烈節節敗退,指使手下把顏勒死在蔡州龍興寺。淮西平定以後,人們為了紀念顏真卿,在汝南城內建立了「顏魯公廟」。
在天中山院子的東山牆,鑲嵌著一排石碑,上面記敘了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叛吳元濟這一史實。隋朝以前,從長江下游通向中原,一般都在安徽省的壽縣到鳳台一帶渡河。這一段淮河的流向是由南向北的,淮河西岸的皖北、豫東一帶統稱為淮西。
為表彰平叛吳元濟這一史實,唐憲宗在蔡州城內建立了裴晉公廟,讓韓愈撰寫碑文,刻石豎碑,歌功頌德,即「平淮西碑」。李愬部下石忠孝認為,唐憲宗為在淮西平叛的節度使立碑屬於賞罰不明,執意要推倒平淮西碑。唐憲宗隨後又命翰林院學士段文昌重寫了平淮西碑。到了宋代,蔡州知州陳向讓人磨去段文昌的碑文,仍刻上韓愈寫的碑文。
古書院
汝南,不僅是征戰廝殺的戰場,也是誕生梁祝愛情絕唱的地方。
汝南縣城南30多公里處,現存一座高出地面六七米的土山,該地便是紅羅山書院,當年梁山伯與祝英台同窗共讀的學校。在紅羅山書院東北邊,隆起兩座大墓,一條古老的官道從中穿過,一邊是梁山伯墓,一邊是祝英台墓。一對恩愛男女,生不能同室,死不能同穴,馬鄉父老遂於墓南修三孔石橋,使其能夠相會,後人謂之一步三孔橋。
董會村
汝南城西12華里有個董會村。2004年6月,在汝南縣城西三里店鄉十里鋪湖東村村民方振生家發現一碑,碑為青石質,下部稍殘。碑上橫書「仙女橋」,豎書「漢董永遇仙女口」(殘部疑為「處」),右上角豎書「道光丁末年」,現存放於汝南縣文物管理所。
《重修汝寧府志》記載:「董永,千乘人也。少失母,漢末奉父逃兵,寓居汝南。」
董母是汝南人,生下董永不久病死。董永與父親為避戰亂逃往汝南,父親給財主扛活,後來父親病死了,沒有錢下葬。孝順的董永向財主借錢,說:「如果以後沒錢還你,我願意賣身為奴,一輩子給你幹活。」財主就借給他錢,葬了父親。
董永履約去財主家幹活,走到董會村北頭的一座小橋上,忽然遇見一個年輕美貌的女子,左攔右擋不讓董永過橋。董永好生煩惱,女子卻不扭捏,說願意嫁給董永,幫他還債。董永很驚異:哪有這等好事!那女子說:「我是天上的織女,天帝看你孝順,讓我幫你還債。」兩人就讓橋邊的一個老槐樹做媒,結成夫妻。那棵媒人大槐樹早已枯死,留下一個大坑,坑內泉水清冽甘甜,四季不斷,人稱「槐樹坑」。
兩千多年來,人們依然對董永的孝行以及由此帶來的好運津津樂道。我們到董會村走訪時,村民們七嘴八舌地講述這同一個故事,卻各有各的版本,他們對董永與仙女相遇的細節糾纏不休,好象這不是千年以前的傳說,而是剛剛發生在眼前的事情,他們因站了不同的角度,看到了不同的細節。相同的是故事發展的方向。織女一夜間織成三百匹絹,替董永還了債,贖出董永,兩人男耕女織,你恩我愛,過得很幸福。誰知好景不長,結婚百日那天,天帝傳旨命七仙女立刻離開人間,返回天庭,二人悲痛欲絕,但天命難違,只得忍悲含淚,凄然作別。七仙女回到天宮,第二年生一子,取名董仲,送交董永撫養成人。
《汝寧府志》卷二十·仙釋載:「董仲,永子也。母天女,生而靈異。數篆符驅邪。嘗游京山、潼泉,鎮蛇毒,篆石尚在京山之陰。後仙去。」兒子當然繼承了母親靈異的秉性,董仲會驅鬼避邪,給人治病,手到病除。他也很孝順,常常思念母親,就在村子附近,為母親修建了衣冠冡,人稱「仙女墓」。
董會村東邊有條古老悠長的河,叫練江河,流經水屯鎮、老君廟鎮、三里店鄉、三門閘鄉,後匯入汝水入淮。這條今天看起來很平常的小河,千百年來,哺育了兩岸善良的人們,還日夜不息地講述著七仙女為百姓建橋的神奇故事。傳說練江河上沒有橋,來往行人要靠坐船擺渡或淌水過河,很是不便。鄉親們曾幾次捐款修橋,可錢都被貪心的葛員外霸佔了,橋一直沒有修成。七仙女十分同情鄉親們,決心在河上修一座石橋。怎麼修呢?七仙女就請天上的眾姐妹幫忙。一天夜裡,七仙女來到院中,從頭上撥下銀簪,朝天上一劃,一道白光攻破夜空,只見眾位姐姐踏著祥雲飄然而至.七仙女見眾位姐姐來了,非常高興,便把想建橋的事說了一遍。眾姐姐聽說鄉親們造福,都樂於相助,隨即回到天宮,把後花園石山上的石頭偷偷搬了下來。很快,一座石橋就修成了。雄雞一叫,眾仙女起身告辭,情急之中。她們的腳踏在石橋上,留下了深深的腳印。那塊印有腳印的石頭,被傳為「仙女腳印石」。這里還有個有趣的傳說:來往行人從橋上過,好奇的人們用手去量七仙女的小腳印看有多大,但是,手不能挨著腳印,如果挨著,伸開的手就合不攏了。橋北頭,人們感念七仙女的功德修了一座「仙女廟」,逢年過節,人們焚香上供,祭祀七仙女。遺憾的是,這里地勢低窪,十年九澇。1958年,修宿鴨湖水庫時將這里作為蓄洪區,古老的練江河也融入美麗的宿鴨湖,仙女橋淹於湖中。
汝南城西十里鋪村,位於宿鴨湖東岸大堤旁,村南遺留有汝寧府至駐馬店驛站的古官道。據村裡老人講,「仙女橋」就坐落在由此向西的官道上,距十里鋪村1.5公里。
宿鴨湖西岸羅店鄉有個村莊,叫大石磙庄。這個村名與仙女橋有關。這里群眾講述的是七仙女修橋的另一個神奇版本。說是織女想給鄉親們修橋。趁夜裡往西山神仙老頭兒那兒借石頭。石頭怎麼運呢?織女說:「把它變成羊吧,我趕回去。」於是織女就趕了九隻羊往回走,走到一座橋上,一隻羊別了腿,走不動了。這座橋就叫了「別橋」。織女看看天快亮了,趕緊趕著其它的羊往前走,終於趕在雞叫前修好了橋,但是這座橋少了一個橋墩。那隻落在別橋的羊,雞一叫就變成了一個特大號的石磙,再也沒人能搬得動了。於是,它就上千年地留在那兒了。它所在的村莊也因為大石磙出了名,就叫大石磙庄了。這個石磙上,至今還能看見一個綿羊蓋(羊尾巴)樣的東西呢。
《汝寧府志》卷二十七 · 文詩記載了明傅振商的詩作《仙橋夕照》:「二孝庄前跡已陳,董姑解佩舊河津。年年七夕通靈會,曾憶橋邊合巹人。」傅振商是明朝萬曆年間的兵部尚書,汝南人。他與眾多的汝南籍重臣一起鑄造了「汝半朝」的輝煌。
2005年,汝南縣人民政府在三里店鄉十里鋪湖東村西宿鴨湖畔,修建了董永遇仙亭。該亭建在汝寧府至駐馬店驛站的古官道上,西距仙女橋舊址1公里,亭內立有董永遇仙碑。矗立的碑亭,向人們講述著董永遇仙的美麗傳說,也昭示著董永為父盡孝的孝義,寄託著人們對甜蜜愛情的不懈追求
⑨ 古代的河南省汝南縣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古代的河南省汝南縣現在的地理位置:河南省中南部,黃淮平原。
汝南縣,隸屬於河南省駐馬店市,東臨平輿縣,北臨上蔡縣,南臨正陽縣,西臨驛城區。介於東經114°21′—114°53′、北緯 33°00′—33°33′之間,總面積1475平方千米。
汝南(中國古地名)一般指汝南縣(中國古地名),西周時,這里屬於沈國封地;春秋戰國時,先後歸蔡國和楚國管轄;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並推行郡縣制,汝南一帶又短暫地歸屬潁川郡。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置汝南郡,這是「汝南」作為地理專屬名詞首次出現,其轄潁水、淮河之間的37縣,屬豫州刺史監察范圍,因為大部分轄地都在「汝河之南」而得名。
汝南縣的行政區劃
2009年底,汝南縣轄3個街道、7個鎮、13個鄉、281個村(居)委會。
即汝寧街道、古塔街道、三門閘街道、王崗鎮、梁祝鎮、和孝鎮、老君廟鎮、留盆鎮、金鋪鎮、羅店鎮、三里店鄉、梁祝鎮、官莊鄉、三橋鎮、南余店鄉、常興鄉、韓庄鄉、張樓鎮、三門閘鄉、韓庄鄉、金鋪鄉、羅店鄉、板店鄉。
2011年,經省政府批准,同意撤銷汝南縣羅店鄉建立羅店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原轄區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2014年,汝南縣下轄3個街道、12個鎮、2個鄉。2014年7月,經河南省政府批准,汝南縣對城區周邊部分行政區劃進行調整,設立宿鴨湖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