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上張儀是怎麼去的秦國

歷史上張儀是怎麼去的秦國

發布時間:2022-07-28 13:27:02

㈠ 大秦帝國張儀經歷

大秦帝國張儀經歷:
張儀入秦前,曾游歷列國,並在楚國蒙楚相冤屈受笞,險些致死。 期間,他對戰國格局及未來消長之勢已瞭然於胸。

張儀肩負天下大任,胸藏治國良策,懷抱著非我莫屬的氣概入秦。幾番周折後,秦君贏駟委以重任。此後,犀首始布局合縱攻秦。張儀臨危受命,使楚盟姻,又使魏小舍大得,憑他機敏心智和如簧巧舌,化聚勢為無形。破解了犀首第一次合縱之舉。
龍門相王,是張儀一手操盤。此番相王大會,雖大長秦國和秦惠文王氣勢,也因為魏、齊、韓受辱而遭致犀首重啟合縱圍秦之禍端。雖秦惠文王始終全力相挺,但張儀的作為引起非議。張儀以後言行都如在刀鋒上行走。
張儀是開創戰國風雲邦交的縱橫大家。他一次次憑縱橫捭闔大才,時而避險,時而險中求勝;翻雲覆雨,機變無窮,他一次次以邦交手腕化解戰雲密布的軍事斗爭,直到遇到難以避免的戰爭時,他也能協助秦惠文王,擊退五國攻秦的險局。
邦交斗爭如戰爭,主事者機變無常。張儀第三次使楚先允諾讓商於之地六百里又改口為六里,成為後來史家熱議話題。張儀為人亦庄亦諧,使楚許地是諧在前,庄在後。秦楚大戰前張儀毅然再次使楚,頗有「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之悲壯氣勢。張子亦有庄嚴時矣!
張儀性格亦庄亦諧,在他的感情生活中也是如此。跟蘇宣,諧也,跟姬狐,庄也。張儀送姬狐嫁燕,非張子大庄嚴之舉呼!

㈡ 張儀棄楚入秦,究竟為什麼後來他死在魏國

張儀這段歷史在羋月傳裡面也是演過的,當時張儀雖然在秦國幫著秦惠文王讓秦國越來越昌盛,但是張儀畢竟是一個魏國人,他對自己的祖國還是很眷戀的。所以他在看秦國的國力日漸強大之後,他就跟秦惠文王請辭要回魏國去。秦惠文王雖然很不捨得讓張儀回到魏國,但是當時張儀是堅決要回去,他也不得不放人。

如果張儀能一直待在秦國當國相,他現在的身份和地位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可以看出來張儀當時對秦國的付出已經達到了一定境界。而且張儀也確實是懷念魏國,因為富貴對於他來說是唾手可得的,但他還是放棄了。沒想到因為自己的這個決定就讓自己病死在了魏國,實在是很遺憾。

㈢ 戰國時期,張儀是如何離間齊楚兩國,使得秦國敗楚得地的呢

張議作為秦國的國相,它的主要責任就是在各國之間游說離間,使其各國君主放棄合縱盟約,使這個國家孤立無援時,攻而占之。

秦國穩住魏國,想要攻打齊國,就想法說服楚國和齊國是撕毀盟約,各自孤立無援好一一擊破,於是,秦國派張儀前去游說楚國。

當年的韓國、蜀國、就是聽了他游說離間的苦頭,一個個滅亡或稱臣。魏國是七雄之一,不容易被全部殲滅,這時的魏國左右搖擺,一段時間依服於秦國,三年後,又背叛秦國加入合縱同盟,最後被秦國攻打佔領了曲沃,魏國又轉過頭去服待秦國。秦國打服了魏國,轉過頭來開始收拾楚國。

總體來說,楚懷王耳根子軟,一聽別人忽悠就上當,愛貪小便宜,卻不聽諫臣的勸說。也不動腦筋想想,對於虎狼之邦的秦國,哪有好心獻上六百里的土地,明顯就是坑,卻不顧一切往裡跳,最後知道上當,就要發怒攻打秦國,還是不願意聽勸,執意而行之,最後得到的結果是割地求和。

而張儀的職責是游說楚齊交惡撕毀盟約,形成孤立進而攻之,使其秦國強大。

㈣ 秦朝張儀簡介

張儀(?-前309年),姬姓,張氏,名儀,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縣王顯鄉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後裔,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早年入於鬼穀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出山之後,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游說六國入秦。得到秦惠王賞識,封為相國,奉命出使游說各國,以「橫」破「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受封為武信君。



(4)歷史上張儀是怎麼去的秦國擴展閱讀:

1、游說齊王

秦惠王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又派張儀向東游說齊國的齊湣王說:「天下強大的國家沒有超過齊國的,大臣及其父兄興旺發達、富足安樂。然而,替大王出謀劃策主張合縱的人,都為了暫時的歡樂,不顧國家長遠的利益。

如今秦、楚兩國嫁女娶婦,結成兄弟盟國。韓國獻出宜陽,魏國獻出河外,趙國在澠池朝拜秦王,割讓河間來奉事秦國。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國,秦國就會驅使韓國、魏國進攻齊國的南方,趙國的軍隊全部出動,渡過清河,直指博關、臨菑,即墨就不再為大王所擁有了。

國家一旦被進攻,即使是想要臣事秦國,也不可能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它。」齊湣王說:「齊國偏僻落後,僻處東海邊上,不曾聽到過國家長遠利益的道理。」就答應了張儀的建議。

2、游說趙王

張儀離開齊國,向西到趙國游說趙武靈王說:「如今秦國相約齊國、韓國、魏國的軍隊,准備進攻趙國。所以我不敢隱瞞真實的情況,先把它告訴大王左右親信。

我私下替大王考慮,不如與秦王在澠池會晤,面對面,口頭作個約定,請求按兵不動,不要進攻。希望大王拿定主意。」趙武靈王答應了張儀的建議,張儀才離去。

3、游說燕王

張儀又向北到了燕國,游說燕昭王說:「大王最親近的國家,莫過於趙國。趙襄子凶暴乖張,六親不認,大王是有明確見識的,那還能認為趙國可以親近嗎?趙國出動軍隊攻打燕國,兩次圍困燕國首都來劫持大王,大王還要割讓十座城池向他道歉。


㈤ 張儀是如何連橫六國的他成功了嗎

張儀成功了幫助秦王連橫六國,並且幫助秦國奪得了最後的統一,使得秦國的獨立越來越自強。

張儀四處奔走,縱橫六國

眼見著說服楚國成功,張儀後來又用這樣的方法四處奔走分別去了韓國、齊國、趙國、燕國,通過合縱來將他們破壞,改為他們和秦國交好,而正當他躊躇滿志的返回秦國的時候,在塗裝秦惠王去世,支持張儀的人倒下了,張儀成為了朝中的笑柄。新帝登基之後也不肯再用張儀,張儀害怕自己落得如同商鞅一樣的下場,於是跑到了魏國擔任相國。

所以說張儀是非常厲害的外交家,他幫助秦王合縱六國,換來了秦國一統天下。好在他本人也是很有謀略,晚年才躲過一劫,安享晚年。

㈥ 張儀是如何走向大秦帝國宰相之位的

張儀是魏國人。當初曾和蘇秦一起師事鬼穀子先生,學習游說之術,蘇秦自認為才學比不上張儀。張儀和蘇秦完成學業之後,就去游說諸侯。
後來,蘇秦說服趙肅侯,而得以去游說各國諸侯實行合縱的聯盟,但他擔心秦國趁機攻打各諸侯國,盟約還沒結締之前就遭到破壞。蘇秦考慮再三,找不到一個能派往秦國為他工作的合適人選,於是他派人去悄悄勸說張儀來投奔他。
於是張儀前往趙國,呈上名帖,請求會見蘇秦。但是,蘇秦卻對張儀不理不睬,招待張儀的時候也只是用給僕人和侍女所吃的飯食,並且還當眾羞辱張儀,說張儀那麼有才能,竟弄得窮愁潦倒到這種地步,是不值得收留的,說完就把張儀打發走了。張儀這次來見蘇秦,本以為是舊交,可以求得好處,誰知反而受到羞辱,一氣之下,想到各國諸侯中只有秦國才能威脅趙國,於是便前往秦國。
蘇秦在張儀離去後,暗中派人資助張儀到達秦國,並且幫助他見到秦惠王。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王用張儀為客卿, 與他共商攻打各國諸侯的大計。這時,幫助張儀的人才說是蘇秦故意激怒他,為的是張儀今後有更好的發展。
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王派遣公子華和張儀圍攻魏國的蒲陽,攻打並佔領了蒲陽。張儀趁機勸說秦惠王把蒲陽歸還魏國,而且派公子繇到魏國去作人質。張儀又趁機勸說魏王道:「秦國對待魏國如此地寬厚,魏國不可不以禮相報。」
魏國因此就把上郡十五縣和少梁獻給秦國,用以答謝秦惠王。於是,秦惠王就任命張儀為相,位居百官之首,參與軍政要務及外交活動。

㈦ 誰能細說戰國縱橫家張儀一生的歷史從出山開始

推銷縱橫術

秦惠文王即位以後,繼續堅持孝公時代「任人唯賢」的方針,許多外國的「士」紛紛投向秦國。公元前329年,張儀來到秦國,被秦惠文王拜為客卿,直接參予謀劃討伐諸侯的大事。這時公孫衍擔任秦國的大良造。公元前328年,張儀與公子華帶兵攻打魏國,一舉拿下魏國的蒲陽城。張儀乘機推自己的連橫政策出籠,建議秦王把蒲陽歸還魏國,並且派公子繇到魏國去做人質,而他將利用護送公子繇入魏的機會與魏王接近,游說魏王投靠秦國。

入魏後,張儀對魏王說:「秦國對待魏國可是真心實意的好啊!得到城邑不要不說,反而又送人質來到魏國,魏國怎麼說也不應對秦國失去禮節呀,應該想辦法來報答一下吧?」「怎樣來報答呢?」魏王問道。「秦國只喜歡土地,魏國如果能送一些地方給秦國,秦國一定會把魏國視為兄弟之國。如果秦魏結成聯盟,合兵討伐其他諸侯國,魏國將來從別的國家取得的土地肯定會比送給秦國的土地多很多倍。」魏王被張儀說動了心,於是把上郡十五縣和河西重鎮少梁獻給了秦國,從此秦魏和好。張儀的連橫政策首戰告捷。至此,黃河以西地區全部歸秦所有。

初次相秦,破縱連橫

張儀
張儀模擬秦攻燕圖張儀回到秦國,立即被秦王提拔為相,代替了公孫衍的大良造職位。公孫衍因得不到重用遂離秦奔魏。公元前326年,惠文王任命張儀為將,率兵攻取魏國的陝,並將魏人趕走,同時在上郡築關塞。這一事件引起魏國的極大惶恐,於是在當年和下一年(前323年)接連兩次與齊威王相會,企圖依靠齊國對抗秦國。由於張儀從中挑撥離間,又極力為秦國拉攏齊國和楚國,齊國不僅不幫助魏國,反而與楚國共同打擊魏國。由秦歸魏的公孫衍趁機發動「五國相王」,使魏、韓、趙、燕、中山五國互相尊重,同時稱王,結成聯盟,藉以增強魏國的防禦力量。楚國卻迎頭給魏國澆了一頭冷水,就在「五國相王」的當年,發兵攻魏,在襄陵大敗魏軍,佔領了八個城邑。由於齊、楚的破壞。五國相王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因而魏惠王更加憎恨齊、楚二國。張儀代表秦國卻又採取了更為狡猾的手段:公元前323年,張儀約集齊、楚、魏三國執政大臣在挈桑相會,試圖為魏國調停,以討好和拉攏魏國。魏惠王在此後果然放棄公孫衍的合縱政策,而接受了張儀的聯合秦、韓以對付齊、楚的政策。次年,魏太子和韓太子入秦朝見,張儀也被魏王任命為相。

說魏事秦

為了使魏國進一步臣服於秦國,張儀於公元前322年辭掉秦國相位,前往魏國。魏王因其大名,立即用他為相。張儀當上魏相國以後,便尋機為秦國拉攏魏王。「魏國土地縱橫不到千里,士兵不超過三十萬。四周地勢平坦,各國從四面八方都可以進攻,沒有大山大河的阻隔。從新鄭到大梁只有兩百餘里,戰車馳騁,士兵奔走,不費多大力氣就到。魏國南邊跟楚國接境,西邊跟韓國接境,北邊跟趙國接境,東邊跟齊國接境,士兵駐守四面,守衛邊防堡壘的不少於十萬人。魏國的地勢,原本就是戰場。如果魏國向南親附楚國而不親附齊國,那麼齊國就會來攻打它的東面;向東親附齊國而不親附趙國,那麼趙國就會來攻打它的北面;不和韓國合作,那麼韓國就會來攻打它的西面;不和楚國親近,那麼楚國就會攻打它的南面;這就是所謂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

張儀張儀模擬秦攻趙圖「大王如果不事秦國,秦國出兵攻打黃河以南,占據卷地、衍地、燕地、酸棗,脅迫衛國,奪取陽晉,那麼趙國不能向南支援魏國,魏國就不能向北聯系趙國。魏國不能向北聯系趙國,合縱聯盟的通路就斷了,合縱聯盟的通路一斷絕。那麼大王的國家要不危險就不可能了。如果秦國說服韓國攻打魏國,魏國害怕秦國,秦、韓兩國一致對付魏國,魏國的滅亡就可以蹺起腳來等待了。這是我替大王擔憂的問題。」「我替大王著想,不如歸順秦國。歸順了秦國,楚國、韓國一定不敢亂動;沒有楚國、韓國的危害,大王就可以高枕無憂,國家一定沒有憂患了。秦國所想要削弱的莫過於楚國,而能削弱楚國的莫過於魏國。楚國雖有富足強大的名聲,但實際空虛;它的士兵雖多,但是容易敗逃潰散,不能堅持戰斗。如果全部出動魏國的軍隊,向南攻打楚國,勝利是肯定的。割裂楚國而加強魏國,虧損楚國而滿足秦國,轉嫁災禍,安定國家,這是大好事呢。大王如果不聽取我的意見,秦國將派精兵向東進攻,那時即使想歸順秦國,也不可能了。」
魏王思量再三,最後同意了張儀的觀點。不久,魏王派太子入秦朝見,向秦表示歸順。張儀在魏國擔任了四年相國,於公元前318年又回到秦國,秦惠文王仍然啟用他為相。 公元前316年,張儀與司馬錯帶兵入蜀,滅蜀為郡,接著又攻滅苴國和巴國。

一欺楚懷王

張儀張儀欺楚修魚之戰後,齊國出兵打敗了趙和魏,並與楚國結成聯盟。齊是東方的強國,楚則虎視於南方。因此,齊楚聯盟成了秦國的心腹之患,而離間齊楚聯盟,削弱齊楚力量就成為秦向東擴張過程中的關鍵一著。公元前313年;張儀再次辭掉秦國相位,向南去拜見楚王。到楚之後,他首先派人買通楚懷王的寵臣靳尚,利用其取得懷王信任,然後著手離間齊楚關系。他對懷王說:「我們秦王所敬重的人沒有誰能超過大王您,即使我張儀願意為臣下的也首推大王您;我們秦王所憎惡的人沒有誰能比得上齊王,就是我張儀也最憎恨齊王。齊國雖然和秦國曾經是婚姻之國,然而齊國對不住秦國的地方太多了。現在我們秦國想討伐齊國,所以我們秦王就不能事奉大王了,我張儀也沒法做大王您的臣子。如果大王能夠與齊國斷絕關系,臣下將請求秦王把商於六百里地方獻給楚國。這樣,齊國就一定會被削弱,齊國被削弱了,大王就可以使役齊國。這是向北削弱齊國、向西施德於秦而自己居有商於之地一計三利可得的事情啊。」楚王十分高興地應允了他。大臣們都向楚王慶賀,楚官上下皆大歡喜。

張儀雖然說動楚懷王,但楚國不乏有識之士。原來在秦國用事的陳軫,張儀為相後來到楚國,對張儀的意圖非常清楚。他勸懷王毋聽張儀之言,以防被欺而又和齊國斷絕關系。但楚懷王早被張儀的花言巧語所迷惑,又利慾熏心,根本聽不進陳軫的意見,而且把楚國相印交給張儀,接著一面派人去齊宣布斷交,一面派人跟隨張儀去接收土地。
回秦後,張儀稱病三月不上朝,楚懷王得不到土地,以為秦嫌楚與齊斷絕關系不夠堅決。因此特派勇士前去辱罵齊王。齊王大怒,一面與楚徹底斷交,一面派人入秦與秦王商議共同伐楚。目的達到,張儀出見楚國使者,告訴他「從某至某,廣袤六里」送給楚王。楚使回報懷王。懷王暴跳如雷,大罵張儀是出爾反爾的小人,氣沖沖地要興兵伐秦。陳軫此時又建議懷王聯秦抗齊,懷王盛怒之下,一心只想報復張儀,又一次拒絕了陳軫的正確意見,派大將軍屈句與稗將軍逢候丑等率兵進攻秦國。

公元前312年,楚國與秦齊大戰於丹陽,結果楚軍大敗,屈句、逢侯丑和受封有爵位的將領共七十餘人被俘,八萬楚軍被消滅,漢中郡也被秦奪走。戰敗消息傳來,楚懷王簡直氣得發昏。在狂熱的復仇情緒的支配下,他調動楚國全部軍隊進攻秦國。由於孤軍深入,楚繼敗於藍田。這次韓魏兩國也乘機向南進攻楚國,一直打到鄧邑。楚腹背受敵,急忙撤軍,只好割了兩個城邑向秦國求和。

再欺懷王

張儀屈原怒斥張儀秦國大敗楚國之後,與其能夠抗衡的國家就只剩下了齊國。公元前311年秦國派人與楚國談判:願分漢中之豐與楚,以同楚結盟。然而,懷王對張儀耿耿於懷,寧可不要漢中之地,而要張儀以泄私忿。張儀聞訊,欣然赴楚。張儀一到楚國,就被懷王囚禁起來,准備殺掉以祭吉先祖。但張儀使用種種手段,通過楚國大夫靳尚,向懷王夫人鄭袖說情,鄭袖請求把張儀放掉,與秦和親。懷王受夫人蠱惑,又害怕得罪秦國,加上仍貪於土地,權衡再三,最後下令把張儀釋放,並且還客客氣氣地招待他。

張儀又趁機游說懷王:「當今天下的強國,不是秦國就是楚國,不是楚國就是秦國,兩個大國交戰,當勢不兩立。大王如果不親附秦國,秦國將出兵佔領宜陽,韓國的土地就會被割斷。秦國攻下河東,奪取成皋,韓國一定會投降,魏國就會聞風而動。秦國攻打楚國的西面,韓魏攻打楚國的北面,國家怎麼會不危險?」「秦國現在據有巴蜀,大戰船順江而下,一日能行五百餘里,用不了十天就可以到達桿關,桿關受到威脅,楚國的東部地區就很難保住,西部地區的黔中、巫郡就不再屬於楚國了。秦軍如果出武關,楚國北部地區也會斷送。楚國遭到秦國的進攻只在三個月以內,而楚國要想得到諸侯的援救卻至少得半年,所以,楚國不 張儀張儀與秦國親善是不行的。再說,坐等弱國的援救而忽視秦國的威脅,這正是下臣為大王所擔心的事情。」「秦國出兵攻打衛都和陽晉,一定會堵塞天下的胸膛。大王出動全部軍隊去進攻宋國,不要幾個月宋國就可以拿下來,拿下了宋國,然後一直向東,那麼泗水邊的眾多小國就全歸大王所有了。」
「現在秦國和楚國接境連界,本來是地緣親近的鄰國。大王如果能聽取我的意見。我將讓秦國太子到楚國做人質,楚國太子到秦國做人質,把秦國女子做大王的姬妾,進獻居民萬戶的都邑作為湯沐邑,長久作為兄弟鄰邦,永世互不攻伐。我認為沒有比這更好的計策了。」

一席話說得楚懷王連連點頭稱是,馬上同意與秦和好,並送走了張儀。不久屈原出使歸來,問及懷王為什麼不殺張儀時,懷王又後悔了。派人去追卻為時已晚。

封武信君

張儀離開楚國,接著就前往韓國,游說韓王道:「韓國土地不到九百里,儲糧不夠吃兩年,大王的士兵全部動員也不足三十萬。秦國有武裝士兵一百多萬,戰車千輛,戰馬萬匹,勇猛的士兵飛奔前進,不戴頭盔,拿起武器,憤怒沖入敵陣的,不可勝數。山東各國的射手披著鐵甲,戴著頭盔去參加決戰,秦國人丟下甲衣,光著膀子,打著赤腳沖向敵人,左手提著人頭,右手捉住俘虜。秦國的士兵跟山東各國士兵相比,正像大力士孟賁跟膽小鬼一樣;用巨大的威力壓下去,正像大力士烏獲對嬰兒一樣。在戰斗中,讓孟賁、烏獲式的勇士去攻打不服從的弱國,無異於把千鈞的重量壓在鳥蛋上,一定沒有倖存的了」。

「大王如果不歸順秦國,秦國將出兵占據宜陽,隔斷韓國的上地,東進奪取成皋、榮陽,那麼鴻台的宮殿、桑林的苑囿都將不屬大王所有了。秦軍阻塞成皋,隔斷上地,大王的國土就被分割了。先歸順秦國就安全,不歸順秦國就危險。」

「所以我替大王策劃,韓國應該幫助秦國。秦國所希望的莫過於削弱楚國,而能夠削弱楚國的莫過於韓國。這不是因為韓國比楚國強,而是它的地勢是這樣。如果大王向西歸順秦國,攻打楚國,秦王一定高興。攻打楚國,利用它的土地,轉嫁禍害而使秦國高興,沒有比這更適應的計策了。」

韓王聽信了張儀的計策,表示與秦通好。張儀這才回到了秦國,向秦惠文王稟報了情況,秦惠文王念其功勞卓著,遂封其為「武信君」,並賜封給他五座城邑。其後不久,秦惠王死亡,其子盪繼位,稱武王。武王自幼討厭張儀,群臣忌妒張儀的又趁機向武王進讒言,張儀也害怕大禍遲早降臨,因而用計辭掉相位,奔魏。

公元前310年,張儀病死。至此,一代縱橫家張儀的歷史劃上了句號。

張儀 - 史書記載
原文
張儀者,魏人也。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蘇秦自以不及張儀。

張儀已學,游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壁,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釋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游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

蘇秦已說趙王而得相約從親,然恐秦之攻諸侯,敗約後負,念莫可使用於秦者,乃使人微感張儀曰:「子始與蘇秦善,今秦已當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願?」張儀於是之趙,上謁求見蘇秦。蘇秦乃誡門下人不為通,又使不得去者數日。已而見之,坐之堂下,賜仆妾之食。因而數讓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寧不能言而富貴子,子不足收也。」謝去之。張儀之來也,自以為故人,求益,反見辱,怒,念諸侯莫可事,獨秦能苦趙,乃遂入秦。

蘇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張儀,天下賢士,吾殆弗如也。今吾秦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獨張儀可耳。然貧,無因以進。吾恐其樂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為我陰奉之。」乃言趙王發金幣車馬使人微隨張儀與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車馬金錢所欲用為取給而弗告。張儀遂得以見秦惠王。
惠王以為客卿,與謀伐諸侯。

蘇秦之舍人乃辭去。張儀曰:「賴子得顯,方且報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蘇君。蘇君憂秦伐趙敗從約,以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陰奉給君資,盡蘇君之計謀。今君已用,請歸報。」張儀曰:「嗟乎,此在吾術中而不悟,吾不及蘇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謀趙乎?為吾謝蘇君,蘇君之時,儀何敢言。且蘇君在,儀寧渠能乎!」張儀既相秦,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從若飲,我不盜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而城!」(《史記張儀列傳》節選)

譯文
張儀是魏國人。起初曾經和蘇秦一起侍奉鬼谷先生,學習謀略,蘇秦自己認為比不上張儀。

張儀學習完了之後,在諸侯間進行游說。曾經跟隨楚國的相國赴宴,後來楚國的相國丟失玉璧,門下的人猜疑是張儀,說:「張儀貧窮沒有德行,一定是這人偷盜相公的玉璧。」一起抓住張儀,打了幾百下,張儀不承認,放了他。他的妻子說:
「唉!你要是不讀書游說,怎麼受這樣的侮辱呢?」張儀對他的妻子說:「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他的妻子笑說:「舌頭在。」張儀說:「夠了。」

蘇秦勸說趙王之後而得到相互約定結成和從的盟約,然而擔心秦攻打諸候,破壞了盟約之後失敗,想想沒有可以讓秦重用的人了,於是派人悄悄知會張儀說:「您當初和蘇秦交好,現在蘇秦已經當權,您為什麼不前往拜訪,來謀求達到您的願望呢?」張儀因此到趙國去,向上要求拜見蘇秦。蘇秦於是告誡門下人不為他通報,又使他不能離開,這樣過了好幾天。後來接見他,讓他坐在堂下,賜給僕人婢妾的食物。趁機幾次責備他說:「憑借您的才能,竟然讓自己困窘羞辱到這樣地步。我實在不能說話而使你得到富貴,您不值得接納。」拒絕他並離開了。張儀來,自己認為是蘇秦的老朋友,求他提拔栽培,反而被他羞辱,很生氣,想到諸侯沒有可以侍奉的,惟獨秦能使趙為難,於是就到秦國去了。

蘇秦後來告訴他的舍人說:「張儀是天下賢士,我大概不如他。現在我幸而先被重用,但能掌握秦國權柄,只有張儀可以。然而貧窮,沒有機會進入。我擔心他喜歡小利而不成功,所以召見他羞辱他,來激發他的意志。您替我暗地裡提供金錢給他。」於是對趙王說,拿出金錢車馬,派人悄悄跟隨張儀,和他同住一起,稍微接近他,給他車馬金錢,他想要用的就給他,而不告訴他。張儀於是能夠拜見秦惠王。
惠王任命他為客卿,和他商量討伐諸侯。

蘇秦的舍人於是告辭離開。張儀說:「依靠您才能夠顯達,剛要報答您的恩德,為什麼要離開呢?」舍人說:「我不是了解您,了解您的是蘇先生。蘇先生擔心秦攻打趙破壞從約,認為除了您沒有人能夠掌握秦的權柄,所以觸怒您,派我暗地裡提供給您金錢,都是蘇先生的計謀。現在您已經被重用,請允許我回去報告。」張儀說:「哎呀,這些計謀本來都是我研習過的而我卻沒有察覺到,我比不上蘇先生英明啊!我又剛剛被重用,怎麼可能圖謀趙國呢?替我向蘇先生致意,蘇先生在的時候,張儀怎麼敢說話。況且蘇先生在,張儀怎麼敢奢談攻趙呢?」張儀做了秦的相國之後,發布文告告訴楚的相國說:「當初我跟從你赴宴,我沒有偷盜你的玉璧,你打我。你好好守著你的國家,我就要偷走你的城!」

張儀 - 評價
張儀張儀從公元前328年開始,張儀運用縱橫之術,游說於魏、楚、韓等國之間,利用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矛盾,或為秦國拉攏,使其歸附於秦;或拆散其連盟,使其力量削弱。但總的來說,他是以秦國的利益為出發點的。在整個秦惠王時期,他不僅使秦國在外交上連連取得勝利,而且幫助秦國開拓了疆土,因此可以說他為秦國的強大和以後統一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盡管張儀不講信義,在外交場上運用欺騙伎倆,為人們所不齒,但僅從一個使者的角度來看,他是出色地完成了每一次外交任務。而且作為縱橫家的一代鼻祖,他開創了一個局面,為後世的外交家們在辭令和外交技巧等方面提供了一種範式。

閱讀全文

與歷史上張儀是怎麼去的秦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