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高淳歷史上怎麼形成的

高淳歷史上怎麼形成的

發布時間:2022-07-28 18:00:36

『壹』 高淳是哪個省哪個市

高淳屬於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位於北緯31°13'~31°26',東經118°41'~119°21',地處江蘇省西南端、蘇皖交界處,為南京市南大門。全區總面積790.2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191平方千米。東界溧陽市,東南、南、西三面與安徽省郎溪縣、宣州區、當塗縣毗連,北鄰溧水區。北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50千米,在南京1小時都市圈內。

地形地貌

高淳區在大地構造單元上屬南京凹陷的邊緣地帶,溧高褶皺隆起帶背斜一翼自北而南斜穿區境,有大面積的黃土崗地分布,在流水切割下,崗地破碎,形成區境東部丘陵起伏,崗、塝、沖交錯的特點。由於中生代燕山運動後期的斷裂作用,使溧高背斜西北翼斷裂下沉,在區境西部形成一個廣大的凹陷盆地。

因此,高淳地貌由平原和丘陵崗地組成,以平原為主。全區平原面積291平方千米,占陸地面積51.37%;丘陵崗地面積275.5平方千米,佔48.63%。平原有石臼湖、固城湖湖區平原和胥溪河河谷平原。

『貳』 高淳 地名由來

高淳原先屬於溧水縣,地處溧水縣的西南邊。全縣面積八百多平方公里,三面環水,歷來有「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說法。現境南有固城湖(又稱小南湖),西有丹陽湖、北有石臼湖。沿湖灘地圍成良田萬傾,湖中水產品更是十分豐富,當年曾被稱為溧水縣的「糧倉」、「金庫」。因溧水縣衙從開化城(今高淳境內,距固城東二十里)遷到了在城鎮(今溧水永陽鎮)。新縣城距西部的圩區相距百里之遙,又隔山隔水,來去很不方便,在明弘治四年(1491年),當地民眾越級上書應天府府丞冀綺,請求將溧水西南七鄉一鎮(即崇教、立信、永豐、永成、游山、唐昌、安興七鄉和高淳鎮)劃出另建新縣,獲明孝宗准奏。奏章上提的是「淳化」,因當時山西也有個淳化縣,兩縣重名,孝宗看到奏章上有「縣治擬設高淳鎮」一句,覺的「高淳」二字不錯,就御批「以『高淳』命名」。原高淳鎮改為「淳溪」,以鎮山下的一條溪流命名。
「高淳」二字的含義,歷來有三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街是建在鎮山之上,是一處湖濱高阜;山下有一條叫淳溪的山河,自北向南經青龍橋、大通橋流入固城湖,再向西與官溪河會合。溪水環山流過,猶如玉帶金鎖。古人認為這里依山臨水、山水相映,是一塊「活地」、風水寶地。可保財源茂盛,人丁興旺。因此便取「高阜」與「淳溪」的第一個字,命名「高淳」。
第二種說法是:居住在湖濱高阜的百姓,長年接納山水秀氣,過著清靜自在猶如世外桃源的日子,民性淳厚,風俗古樸。於是就取「地高」、「民淳」的最後一個字,命名「高淳」。
第三種說法是:居住在湖濱高阜的百姓,有丹陽、固城、石臼三湖環抱,有游山、花山、九龍山諸山依靠,既可得山利,有可享水福。人們取「高」字表示百姓居住的地方是在高崗之上,取「淳」字表示居住在高阜的百姓可以「享三湖之福」。取淳字的「三點水的偏旁」表示三湖,聯上右邊的「享」字構成「享三湖之福」的意思。

『叄』 高淳話的歷史與發展現狀怎樣

高淳話的形成
高淳歷史悠久,6300多年前,在薛城一帶,有南京地區最早的原始村落,先民們在這里建立了母系氏族,打漁、狩獵等。當1997年發掘出「薛城遺址」後,專家們意識到,高淳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用原始的語言進行交流。春秋時,吳王余祭七年(公元前541年),吳國在高淳築固城,逐漸形成了吳方言。
高淳離南京雖只有百公里,但歷史上因陸路交通不便,長久以來多靠水路與蘇錫常和安徽宣郎廣等橫向進行文化、婚嫁等交流,與南京的縱嚮往來較少,而本地人又很少外出,長期閉塞,傳統農業仍是其主要生存手段。
高淳歷史上也曾有過幾次移民事件:
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徽宗詔命蔡京募集建康五縣民夫圍墾固城湖,成田五萬余畝,賜名「永豐圩」。宣和三年(1121年)宋江受招安後,遷部分梁山士卒來永豐圩定居。
清同治三年(1864年),曾國藩率湘軍攻破天京(今南京)後,為避猜疑,上奏朝廷「臣統軍太多,擬裁撤三四萬人,以節糜費」。這些湘軍士卒大多沒能返回原籍,安置在高淳、溧水等縣,如高淳曹塘的侯、羅、曾、全等姓。
1950年,蘇南行署組織常州、無錫178名青年來高淳參加土改,後來他們大多在當地結婚生子,成為高淳首批幹部。
上世紀六十年代,高淳接受了大量南京知識青年,其中大部分於七十年代末返城,但尚有知青仍留在當地安置,紮根農村。
千百年來大批客籍人口的遷徙,卻沒能影響高淳話,倒是改變了他們自己的口音,與高淳話「同化」了,這真是一個大奇跡。

山芋,學名甘薯,是價廉物美的健康食品。民間傳說山芋原產高淳,是高淳話「山遇」的諧音。明萬曆年間,高淳大水,破圩淹田,顆粒無收,災民大飢。一天,九龍山下一樵夫偶見野豬在山上拱食土中塊根,便撿來一嘗,甘甜味美,村民紛紛刨食充飢,度過災荒,便取名「山遇」,從此年年栽植,傳種各地。
早年間,商業生意是在桌面上論價成交,如一方借故離席與自家人悄商對策,是對客戶的不尊重,買賣往往告吹。而高淳人與外地人談生意,就不必擔心內容外泄。老闆與朝奉(助手)用高淳話商議,別人聽不懂,生意很快談成。
1984年,我國雲南邊境發生對越自衛反擊戰,當時越方了解我國「大後方」軍事布防,能破譯我軍用粵、閩南、客家等方言的聯絡暗語。我方「貓耳洞」(工事)被炸、公路被毀,首次戰斗失利。一天,某師長巡察前沿陣地,聽到兩位高淳老鄉對話,大惑不解,於是命他們用高淳話傳達指令,使越軍無法破解這獨特的軍事「密碼」。1985年2月,取得了松毛嶺、小尖山等戰斗的勝利,最終收復了老山前線失地。高淳籍戰士馬逢財、姜方順、謝小福、孔新華等壯烈犧牲,譜寫了一曲英勇凱歌,高淳話也為自衛反擊戰立下大功。
高淳話申報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繼中國最古老的戲劇藝術——崑曲被列入名錄後的又一次重大舉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組顧問沈澈視察了高淳,認為高淳話在全國獨無僅有,應進行科學、全面的搜集、整理,加以保護,讓這歷史悠久、底蘊豐厚的文化遺產發揚光大。
我的家鄉話,現在已經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希望滿意。

『肆』 高淳區的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吳王余祭在離今高淳區城東面十五公里的地方築「子羅城」。因城高堅固取名「固城」 ,即今固城鎮 。並以此為基礎設立「瀨渚邑」。因為古中江又名「瀨水」,固城就建在中江北岸的沙灘上,所以取名「瀨渚」。三年後楚靈王下固城。楚平王為太子時據守固城,後人又把固城叫做「楚王城」。
周景王五年(公元前540年),吳遷其邑於陵平山下,名陵平。十六年(公元前529年),楚國又攻打吳國,並奪取、佔領陵平,更名平陵。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吳國攻下固城。進城後,伍子胥下令燒毀城內所有殿宇樓閣。史書記載:「吳伐楚燒固城,大火逾月未熄。」固城成了一片焦土。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打敗吳國,固城被越軍佔領,劃到了越國的會稽郡。
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國打敗越國,固城再屬於楚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改瀨渚邑為溧陽縣,因地處瀨水的北岸,「瀨」與「溧」古音相通,古人又習慣以水之北為「陽」,這是高淳置縣開始。縣境范圍含今高淳區、溧陽市全境及溧水區南境,縣治今在固城鎮。秦初到東漢四百多年間,固城是今高淳區、溧陽市、溧水區南境所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三國吳時,廢溧陽縣建制,作為屯田之用,在原縣境東部置永平縣(今溧陽市境內),治今溧陽市城南古縣村附近,是今溧陽市內設縣之始。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除永世縣地外,又恢復設立溧陽縣,屬丹陽郡。
隋時,廢永世縣並入溧陽縣;不久溧陽縣並(古)丹陽縣(縣治在今江寧小丹陽鎮)東部區域,改稱溧水縣,最初縣治改在今高淳開化,後遷至今溧水區永陽;此時的溧水縣轄區除了包括秦置溧陽縣整個區域外,還包括(古)丹陽縣東部地區。至此高淳使用長達810年的溧陽縣之名終結。
唐朝(620年)分溧水縣東部地區異地置溧陽縣,即今溧陽市的前身,縣治初在今溧陽市舊縣村。
明孝宗朱佑樘的弘治四年(1491年)高淳建縣。
明朝弘治年間從溧水縣分出置高淳縣至今,縣治為淳溪鎮,屬應天府。縣因高淳古鎮而得名。高淳鎮即今淳溪鎮。
清,改明應天府為江寧府,高淳屬之。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期間,高淳縣屬天京省江寧郡。
清同治三年(1864年),陷天京,高淳復屬江寧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高淳縣隸江蘇省。
1914年,於省、縣兩級間設道,高淳屬江蘇省金陵道。
1927年,廢道,縣隸於江蘇省。
1934年,江蘇省實行行政區督察制,高淳縣屬溧陽行政督察區。
1935年9月,改屬第十行政督察區(駐江寧)。
1937年12月7日,侵華日軍陷高淳縣城,建立偽政權;民國高淳縣政府撤至第五區青桂塘,受江南行署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
1949年5月2日,屬於蘇南行政公署鎮江地區專員公署領導。
1953年1月,撤銷蘇南行政區,成立江蘇省,高淳縣屬江蘇省鎮江專區;1958年改為常州專區,高淳屬之。
1959年,改為鎮江專區,高淳縣屬鎮江專區。
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高淳縣由鎮江專區劃回南京市管轄。
2013年2月,經國務院、省政府批復同意:撤銷高淳縣,設立南京市高淳區,以原高淳縣的行政區域為南京市高淳區的行政區域。
2013年5月,高淳區新晉「國保」有兩處,是薛城遺址和固城遺址。
2015年7月,淳溪鎮、古柏鎮撤鎮設街:撤銷南京市高淳區淳溪鎮,以原淳溪鎮行政區域設立高淳區淳溪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駐北嶺路219號;撤銷南京市高淳區古柏鎮,以原古柏鎮行政區域設立高淳區古柏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駐韓村集鎮。

『伍』 高淳老街的歷史沿革

高淳老街是南京著名旅遊勝地,位於南京市高淳區的商業中心,是江蘇省保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為省級文保單位,因位於高淳區淳溪鎮,故而又稱淳溪老街。
它自宋朝正式建立街市,至今已有900餘年的歷史。高淳老街始建於明代,為淳溪古鎮的主要商貿街道,歷經明、清兩代500多年的不斷建設,形成了一條長800餘米(最初為1135米)的商業街,高淳老街不僅水路運輸方便,民俗文化豐富多彩,而且周圍小橋流水,景色宜人。
高淳老街因呈「一」字形,又稱一字街,東西全長800多米,寬4.5-5.5米不等,中間用粉紅色的胭脂石橫向鋪設,兩邊用青條石縱向圍繞,整條街面色鮮艷,整齊美觀,歷經八百年風吹雨打,人行車壓,依然堅固耐用。
老街現存有314間店鋪,均為樓宇式雙層磚木結構,合面式店房,上下二層,挑檐、斗拱、垛、牆、橫桁、樓窗,風姿古樸,造型別致,多為明清所建,造型既具皖南徽派風貌,又有鮮明的地方傳統風格。
老街原名正義街,辛亥革命勝利後,為了紀念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易名「中山大街」。日軍侵佔高淳後,改稱「和平街」。日本投降後,復名「中山大街」。「文革」期間,又將其更名為「東方紅大街」。1982年進行地名普查時,又重新復名「中山大街」。
為保護這一歷史文化遺產,1984年,南京市高淳區人民政府將老街原貌保存較好的長345米片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東自東門橋,西止通賢路,南到官溪路,北達縣府路及江南聖地。通過不斷修繕和改造,稟承「修舊」如舊原則,使老街仍保持了昔日的風貌,依舊飄逸著古色古香的韻味。

『陸』 高淳石臼湖是怎麼來的

上古丹陽湖大澤,包括丹陽湖、石臼湖、固城湖、南漪湖以及周邊地區一大片低窪濕地面積達3000 余平方公里 ,後代由於地質運動從而形成星羅棋布的湖泊和縱橫交錯的河渠面貌。春秋時期伍子胥開挖胥河溝通古丹陽湖與太湖水域聯系,古丹陽湖水直瀉太湖流江入海,從而為圍湖造田創造了條件。加上歷朝歷代勞動人民的開墾,圍湖造田運動,水域面積被分割不斷變小。所以,今天還能見到很多帶「圩」的地名。由於人為的圍湖造田,歷史上高淳也是洪澇災害頻發的地區。


『柒』 高淳名字的來由

縣名「高淳」有三種說法
高淳原先屬於溧水縣,地處溧水縣的西南邊。全縣面積八百多平方公里,三面環水,歷來有「三山六水一分田」的說法。現境南有固城湖(又稱小南湖),西有丹陽湖、北有石臼湖。沿湖灘地圍成良田萬傾,湖中水產品更是十分豐富,當年曾被稱為溧水縣的「糧倉」、「金庫」。那時候,溧水縣衙已經從開化城(今高淳境內,距固城東二十里)遷到了在城鎮(今溧水永陽鎮)。縣城距西部圩區相距百里之遙,又隔山隔水,來去很不方便。老百姓要上縣城完糧納稅,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走陸路,向北翻過一座座山崗,穿過一條條羊腸小道。路不但難走,還要擔心野獸傷人,土匪打劫;另一條是走水路,撐船橫渡波濤滾滾的石臼湖。倘遇狂風惡浪,翻船落水,便有葬身魚腹的可能。總之,走陸路難上之難,行水路又擔驚受怕。這難那也難,難煞了當地的百姓。大家要求分縣的呼聲越來越高。溧水縣衙的老爺們捨不得放棄現成的「糧倉」、「金庫」,把西鄉百姓的呼聲當作耳邊風,根本不買帳。到了明弘治四年(1491年),本地有三位年輕的讀書人,看到家鄉父老每到完糧納稅就叫苦連天,心裡很難過,就挺身而出,聯手為民請命。他們越級上書應天府,舉出一樁樁事實,提出一條條理由,請求將溧水西南七鄉一鎮(即崇教、立信、永豐、永成、游山、唐昌、安興七鄉和高淳鎮)劃出,另建一縣。應天丞冀綺對溧水西鄉百姓要求分縣的呼聲有耳聞,這次接到****書後,格外引起重視,馬上派人下來調查。調查結果,證明****書所寫的情況屬實,建議可行。於是冀綺便以「地曠難制」為理由,向當時的明孝宗奏本,請求批准劃溧水縣西南七鄉一鎮另建一縣。到這時,溧水分縣的事總算「通了天」。消息傳來,萬眾歡騰,那三位大膽上書的熱血青年,也自然成了眾人議論的焦點。湊巧這三位青年的名字後邊都有一個「三」字,其中一位叫劉鑒三,一位叫夏佑三,另一位叫孔份三,因此高淳民間流傳著「三三分縣」的說法。 應天府丞冀綺的奏章遞上去後,孝宗皇帝覺得「地曠難制」不能不加以重視,於是就提筆簽上了「准奏」二字。關於縣名,奏章上提的是「淳化」,孝宗認為不妥,理由是當時山西也有個淳化縣,兩縣重名,會帶來不應有的麻煩。既然不妥,就得改名。改什麼好呢?孝宗看到奏章上有「縣治擬設高淳鎮」一句,覺的「高淳」二字不錯,就御批「以『高淳』命名」。因為有這個插曲,所以後代人每提起縣名,就有「初擬淳化,欽定高淳」的說法。 說到高淳鎮,確實是一座美麗富饒的水鄉古鎮。它緊靠一望無際的古丹陽湖,是湖東北的一快山丘高地,又名鎮山。古鎮何時行成,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南宋詩人范成大寫過一首《高淳道中》的詩,詩中寫道:「路人高淳麥更深,草泥沾潤馬駿駿。雨歸隴首雲凝黛,日漏石滲金。老柳不春花自蔓,古祠無壁樹空陰。一簞足屬前村店,滾滾炊煙起竹林。」從詩中所描寫的情景看,說明這里早在宋代就是一處人煙稠密的山村集市,至少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建縣後,縣名「欽定高淳」,鎮名就改為「淳溪」,以鎮山下的一條溪流命名。
原來的鎮名「高淳」二字究竟是什麼含義,歷來有三種說法。
一種說話是:街是建在鎮山之上,是一處湖濱高阜;山下有一條叫淳溪的山河,自北向南經青龍橋、大通橋流入固城湖,再向西與官溪河會合。溪水環山流過,猶如玉帶金鎖。這樣的地形地貌,古人認為是一塊「活地」,一塊風水寶地。居住在這里,倚山臨水,山水相映,可保財源茂盛,人丁興旺。因此,便取「高阜」與「淳溪」的第一個字,命名「高淳」。隨著時間一年年過去,滄海變桑田,以前的那條淳溪河,如今已找不到影蹤,只有官溪河邊的一條古街,店堂依舊,古色古香,還保留來江南古鎮的特色。
第二種說法是:居住在湖濱高阜的百姓,長年接納山水秀氣,過著清靜自在猶如世外桃源的日子,民性淳厚,風俗古樸。於是就取「地高」、「民淳」的最後一個字,命名「高淳」。 說起高淳民風淳樸,既有很深的歷史根源,也與當地獨特的自然、社會環境有關,並非自吹自擂。民國初年,有四位國民黨中央政治大學畢業生到高淳掛職鍛煉,體察民情。當他們經過一番調查考察後,得出一個共同的看法,說高淳有「三小三多」。哪「三小三多」?即「小橋渡口多,小腳女人多,小廟祠堂多」。話雖說得有點片面,但話中卻道出了高淳當時的現狀和實情。 小橋渡口多,反映了高淳依山傍水,河汊縱橫,一派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幽美環境。同時也反映出地方交通不暢、交往不便的落後一面。 小腳女人多,反映了在封建制度已被摧垮,社會風氣發生了根本變化的民國初年,地區偏僻的高淳,封建殘余、舊風陋俗,依然根深蒂固。女子「裹腳」的陋習,雖為廣大婦女所痛恨,但敢站出來反抗的畢竟少數。女孩子們拗不過封建禮教的壓力,不得不含淚讓大人用長長的白布條,將粉嫩的腳掌一層一層裹起來,硬是在承受長年累月的痛苦煎熬後,擠壓出一雙「三寸金蓮」。從此走起路來一扭一拐,十分不便。這在當時,不以為苦,反以為美,叫現代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時至民國初年,外界都在轟轟烈烈地革故鼎新,破舊俗,立新風,而高淳的女子還仍舊扭著一雙小腳在走路,可見地方訊息是咋樣的閉塞,百姓思想又是何等守舊。 小廟祠堂多,反映了舊社會高淳宗族、宗教勢力滲透極深,影響極大。首先是宗教勢力很大。高淳百姓多聚族而居,一村一姓,很少雜姓。幾乎村村有家廟,處處有祠堂。同宗的人遇到不公不法的事,大都不願上縣衙告狀申訴,而只肯到本姓祠堂里評理。祠堂里族長的權力很大,族規很嚴。觸犯族規的人,輕者受罰,重者處死,家法替代國法。其次是信教和迷信鬼神的人不少。佛、道二教傳入高淳的歷史比較長,佛教可追溯到漢代,道教最遲起願於晉代,均有史料作證。因為百姓中信佛信道的人多,所以廟宇庵堂遍布全縣各個村鎮,香火極盛。有迷信思想的人認為,人生禍福都是命中註定,一切聽天由命。抱著這種消極的處世態度,人的心理上必然發生畸變,變的遇事瑾小慎微,性情溫良恭順。性淳固然是好事,但守舊就明顯是缺陷。 再說,儒教的滲透,儒家「忠孝仁義」、「三綱五常」等封建禮教的影響,也是高淳民風淳樸的一個重要的因素。相傳孔子適楚時上過游山,在游山上設壇講學,傳播儒家思想,在當地留下很深的影響。特別是西漢末年和北宋末年,內亂外患不斷發生,大批士大夫,帶著家眷隨駕南遷,有許多就選擇在山青水秀的高淳安家落戶。這些人到高淳後,大興教育,辦儒學、建義塾,廣泛傳播孔孟之道,更使儒家思想在在高淳人民心中深深紮根。過去有不少在高淳當過縣令的文人,做起文章來,一致贊嘆高淳民風淳樸,社會安定。他們感到在高淳當縣令,只要取得地方士紳、族長的支持,就不必為審不完理不清的官司而煩惱。平時找幾個地方士紳喝茶寫寫詩,愜意得很。有的縣官一任再任,覺得在這里當官有一種難得的輕松感、悠閑感。
「高淳」二字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居住在湖濱高阜的百姓,有丹陽、固城、石臼三湖環抱,有游山、花山、九龍山諸山依靠,既可得山利,有可享水福。為了表達這個意思,人們取「高」字表示百姓居住的地方是在高崗之上,取「淳」字表示居住在高阜的百姓可以「享三湖之福」。何謂「享三湖之福」?就是取淳字的「三點水的偏旁」表示三湖,聯上右邊的「享」字構成「享三湖之福」的意思。

『捌』 為什麼高淳人是日本人

高淳人不是日本人。

高淳區歷史文化悠久,是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境內的薛城遺址是6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古村落,伍子胥率部開鑿的胥河是世界上最早並且仍在發揮航運作用的人工運河,高淳老街是華東地區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街,是全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高淳區常住人口為429173人。

相關內容:

學術界通常的說法是,大約從新石器時代日本島才開始有居民,最早的日本居民是從北方大陸移來的通古斯人,以後有馬來人從南方渡海而來,大約從公元前一千紀後半開始,就不斷有中國和朝鮮人移居日本。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到公元前2世紀的日本,考古學上稱為繩紋式文化時代,使用石器、骨器,捕獵、捕魚,居住在豎穴中,出土有女性土偶。

關於日本人自稱和族(大和民族)的來源,《辭海》注謂:大和,日本之別稱,簡稱和,本畿內五國之一,在今奈良縣轄境平安奠都,(公元794年)以前世世都此,故名。

『玖』 請問有誰聽說過高淳嗎,去過嗎

江蘇省高淳縣是個盛產大閘蟹的故鄉,以蟹為媒,第三屆中國南京固城湖螃蟹節於9月26日至10月6日在高淳隆重舉辦。

「高淳是中國民俗文化的『富礦區』」!來到這個被譽為中國第一蟹鄉的地方,除了能品嘗到鮮美無比的大閘蟹外,還能感受這里獨特的民俗文化,游覽秀美的自然風光和眾多的名勝古跡。

南京遠祖在高淳

1997年8月,薛城鄉(現為淳溪鎮)在新建衛生院挖地基時意外出土了部分文物,縣文保所了解這一情況後,立即控制了施工現場,並同南京市博物館一道對此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這個地方就是後來被評為「全國考古重要發現提名榮譽獎」的薛城遺址。它佔地約6 萬平方米,被專家推定為南京地區目前已知面積最大、年代最早的一處史前古文化遺存,距今約6 3 0 0 年。

薛城遺址的文化堆積分為上、中、下三個階段,均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時代約相當於馬家浜文化中、晚期,中期約相當於或略早於北陰陽營文化第三期,晚期約相當於崧澤文化中、晚期。其上層為氏族墓地,下層為居住址,遺址位於皖南青弋江,水陽江泄入長江口的「古蕪湖」之濱,豐富的遺存頗具有特色,代表了蘇、淅、皖交匯地帶,山地與沼澤地交界區的一個新文化類型。

6000多年前,當土生土長的高淳人在這里生活時,就開始用原始的高淳方言交流,至今這里還流傳著不少唐音,不少唐詩用現代普通話朗誦沒有了韻感,但用高淳方言則句句押韻。目前高淳縣專門成立了縣長掛帥的申報小組,並抽調一批教育、文化界的老同志對高淳方言進行科學、全面、典型的搜集整理,以早日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在高淳,除了有古老的遺址和方言外,吳國宰相伍子胥兩千多年前率部在這里開鑿的胥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並仍在發揮航運作用的人工運河;古固城遺址乃是春秋吳瀨渚邑所在地,比南京古代的金陵邑還早兩個多世紀;總數達320幅的清末道教神像畫,是國內保留最完整、內涵最豐富的道教文化遺產;東壩戲樓、滄溪戲樓為蘇南地區罕見,折射出當時多姿的民間娛樂活動和鮮明的建築文化特色。另外,雙女抗婚的美麗傳說和韓國大詩人崔致遠的動人詩人令人鬼共泣,在韓國流傳甚廣,北京大學、揚州大學、南師大都因此而舉行過崔致遠學術暨中韓文化交流研討會……

「高淳四寶」耀江南

高淳,除了名聞遐邇的「固城煙雨」、「石臼漁歌」、「保聖晚鍾」、「官溪夜泊」等高淳八景外,「四方寶塔一字街,倒栽柏樹白牡丹」的高淳四寶更是眾口皆碑,千秋光彩。難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唯獨把「江南聖地「的美譽賜於了高淳。

列為「四寶「之首的「保聖寺塔「相傳建於三國時期的吳赤烏二年(239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據說是孫權為慶賀其母八十壽誕而建。亦說周瑜英年早逝後,孫權之母痛憐周瑜之愛妻小喬,親自到當時的周城(今磚牆鎮)接她回建業〈今南京〉遊玩解悶,當八牛車駕行至高淳鎮〈今淳溪鎮〉東龍城山時,被兩個打架的醉道士擋住去路。孫母喝令拿下,不料兩道士受驚而死。孫母一生信佛,待人寬厚仁慈。於是令人在龍城山建造了一座「七級浮屠「(即保聖寺塔),以超度兩位死去道士的亡靈。這座寺塔別具一格,國內罕見。歷代地方官吏都視該塔為鎮縣之寶。塔高31米,塔身用特製的青磚疊砌。「近看似玉筍拔地,遠眺若健筆凌雲「。登塔鳥瞰,縣城風貌,一覽無余,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早已消失在固城湖底的「一字街「,始建於南宋,因明正德七年〈1512年〉東壩被加高三丈,致使流淌了數千年的三湖之水不復東流,高淳被沉田10萬畝,固城湖區60餘座圩堤盡被淹沒,作為高淳四寶之一的「一字街「也被淹沒在浩瀚的固城湖中,直到明嘉靖年間,人們仍可在枯水季節看到湖中裸露出來的磚、石、木料、水井等。

「倒栽柏樹「相傳是晉朝著名道士許遜〈字敬之〉所植。許是江西南昌人,生於三國時期吳赤烏二年(239年)。許遜年青時就從師於大洞真君吳猛,晉末大亂時,他棄官同吳猛共游天下。公元374年,許遜從南昌西山拔地飛升,落在高淳,成為轉世靈童,自小就讀於高淳縣東20里外的南道觀(即尋真觀)。一天,塾師因事外出,學生們進行拔小柏比賽,許遜一連拔起兩棵幼柏。正在這時,老師回來了。他害怕老師責罪,匆忙地將兩棵小柏分別擲入兩口井中,由於慌張,將樹枝朝下樹根朝上了。老師酒後回觀也未曾注意。數月後,發現插在井中的小柏,根上抽出了新枝綠葉,而且生機盎然,都以為是神仙所為。於是妥加保護,不幾年功夫就長大成材,成了遠近聞名的「倒栽柏樹「。現存於古柏鎮的那棵千年古柏,樹圍1丈3尺7寸。此樹挺拔如鐵,倔強似剛,盤根錯節,彎彎曲曲,青枝綠葉,生機勃勃,顯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白牡丹「生長在花山石坡上的石隙中。傳說古時候,有一姓魯的青年,上山砍柴時,不小心被毒蛇咬傷,昏迷不醒。恰逢神仙鐵拐李路過此地,他忙取出葫蘆中的仙丹喂其服下,但毫無效果。這時,樹上掛下一隻蜘蛛,趴在那青年被毒蛇咬傷的傷口上吸毒。青年得救,蜘蛛無恙。鐵拐李既驚奇又慚愧,覺得自己悉心煉丹,竟毫無用處,一怒之下,就把葫蘆砸了,說:「白費煉丹千年,石上開花一時「。恰巧被砸碎的葫蘆中還有一粒仙丹,滾落到石隙之中。日久天長,長出一棵色彩鮮艷、花香四溢的白牡丹花來。

高淳民俗知多少

在高淳縣定埠鎮韓橋村的一個曬場上,記者再度看到了「跳五猖」的熱鬧場面:身著古裝的村民或挑籃,或扛旗,或敲鑼,或打鼓,一派歡騰景象。不一會,主要角色入場了:先是5個手持華蓋的壯漢入場站定,接著4位衣著光鮮、頭戴面具、步態不一的表演者排成一字上了場。他們分別代表道士、土地爺、和尚、判官等4位為民請命的「地神」。而隨後又入場的身穿鎧甲、肩插金翎、手執雙刀的5位,才是真正的主角——「五猖」。他們的華蓋、面具與服飾都以五色相配,紅、藍、黃、黑、白分別代表東、南、西、北、中五方天帝,又暗合木、火、金、水、土五行。「五猖」與眾多表演者在場上或行或舞,或趴或躍,跳著不知名的舞蹈,整個表演過程要持續兩個多小時,上場演員達100餘人。

「跳五猖」的神奇,不僅在於它是中國民間舞蹈的起源,更在於它作為一種傳統的民俗活動,已在中國大地上消失60餘年,正瀕臨絕跡。據《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記載,「跳五猖」起源於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主要流傳於高淳縣、溧陽縣及安徽郎溪縣等地。在「破四舊」時期普遍被禁止。如今,表演者們多半離世,即使是當年稍諳人事的「小觀眾」,也已是耄耋老人。

在高淳縣,除「跳五猖」之外,還留有不少鮮為人知的民俗,如花台會、打水滸、大馬燈等。 花台會又稱社戲(魯迅散文《社戲》中曾有介紹),是高淳縣原薛城鄉的保留節目。三年一小戲,九年一大戲。在水邊或土地廟旁一草台班子,上演各路戲文,觀眾全為村民,很有韻味。而打水滸則為高淳縣獨有的民間武術。它起源於宋代,真意在於表演水滸人物的武術技藝,以傳說中被譽為三十六天罡星的梁山好漢為原型,以各位所使器械為道具,用真刀真槍十八般武器輪流械鬥。打起來刀光劍影,險象環生。什麼武松十八棍、孫二娘雙刀、魯智深醉拳等,既可強身健體,又極富欣賞價值。「江南一絕」大馬燈則較為人所熟知:兩人共演,前者戴道具扮馬頭,後者屈身緊抓前者腰扮馬身,兩人互相牽制,表演難度相當大,1993年,大馬燈就獲得沈陽國際秧歌節金玫瑰獎,並在中央電視台春節文藝晚會頒獎晚會上亮相。「打水滸」、「疊羅漢」融民間武術和民間文藝表演於一體,國內獨樹一幟。薛城板龍直徑達1米,長百餘米,表演者達數百人,堪稱中華龍之最。「龍吟車」高十數米,出遊時,其隊伍浩浩盪盪,伴之以民間文藝活動,令人嘆為觀止。

為何高淳多民俗

對高淳民俗作了長達12年研究的東南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第一個民俗學博士陶思炎陶思炎博士稱高淳為江蘇民俗文化的「富礦區」。而這一「富礦區」的形成也是有其歷史與地域原因的。 高淳雖離南京不遠,但因交通不便,長久以來多靠水、陸兩路與溧陽、安徽宣州等橫向地帶進行文化、婚嫁等方面的密切交流。而與南京的縱向來往就少多了,幾乎沒受到什麼六朝都市文化的輻射。歷史上高淳也無大量的外地人員流入,本地人也很少到南京來,直至今日,其語言體系仍屬於吳語區,其封閉性可見一斑。
近年來,高淳縣委、縣政府認識到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組織當年親身經歷的老人們回憶、整理,同時對民間文藝表演形式、套路、音樂等方面加強指導改進,克服了原來程式化、單純以跑「字」(一般按「天下太平」四個字的筆劃進行表演)為主的表演模式,豐富了表演內容,並在指導中注重對民間文藝特色的保留,強調原始性、民間化。全縣各級各部門對高淳民俗文化的認定與保護力度在逐步增強,但把民間宗教活動上升到傳統文化的高度,加以開發利用,轉化成文化資源、旅遊資源,對民俗區的開放與進步、傳統文化的保持與發揚,高淳僅還只是開了一個頭。

『拾』 高淳屬於哪個省

高淳縣屬於江蘇省南京市。
高淳縣歷史上是原隸屬於南京市管轄的一個縣,現已撤縣設區。該縣地處南京南部,被譽為南京後花園,是世界慢城聯盟授予的「國際慢城」,國家園林縣城、中國最佳生態休閑旅遊名縣、全國百強縣,被乾隆皇帝譽為「江南聖地」,素有「日出斗金、日落斗銀」的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境內西部為水網圩區,東部為丘陵山區,全境為固城湖、石臼湖和水陽江環抱,是首批「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已形成精品陶瓷、機械製造、新型材料、出口服裝、生物制葯、保健食品等六大支柱產業,9家高新技術企業和23個高新技術產品享譽國內外市場。2013年2月2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高淳縣,設立高淳區。

附註:
簡介
2013年2月2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秦淮區、白下區,設立新的秦淮區;撤銷鼓樓區、下關區,設立新的鼓樓區;撤銷溧水縣,設立南京市溧水區;撤銷高淳縣,設立南京市高淳區。[1]2013年3月28日南京市高淳區正式揭牌成立,從此建縣制522年的高淳縣成為歷史。[2]

© 2013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高淳區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高淳縣是原屬於南京市管轄的一個縣,地處蘇南板塊,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先後創成國家生態區、國家園林縣城、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範區、中國最佳生態休閑旅遊名縣[1],被乾隆皇帝譽為「江南聖地」。[3]2011年再次跨入全國百強縣。2011年底,戶籍總人口[4]431057人。
在明孝宗朱佑樘的弘治四年(1491年)高淳建縣,現今高淳縣人民政府駐淳溪鎮鎮興路228號。[5]
高淳地處江蘇南部長江以南、為南京市郊,東鄰蘇、錫、常,西接安徽的宣城、馬鞍山;總面積802平方公里,下轄8個鎮,1個省級開發區,人口43萬。境內地勢西低東高,西部為水網平原區,東部為低山丘陵區。屬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過度季風氣候區,年降水量1157mm,年平均氣溫15.9℃,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氣候宜人,生態優越,風光秀麗,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和全國環保優秀縣。高淳農業資源豐富,特色物產豐饒。全區有固城湖、石臼湖兩大天然淡水湖和長江支流水陽江。是清朝乾隆皇帝欽賜的「江南聖地」,素有「日出斗金、日落斗銀」的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先後被列為國家商品糧基地區、商品油基地區、省淡水魚類重點生產基地。56萬畝耕地盛產優質糧油,26萬畝優質水面,年產螃蟹、甲魚、青蝦、銀魚、珍珠等名特優水產品3.5萬噸,以及各種水生蔬菜萬余噸。10萬畝山地竹林鬱郁蔥蔥,林、桑、茶、果等土特產久負盛名。
高淳工業經濟迅速崛起,競爭優勢明顯。已形成精品陶瓷、機械製造、新型材料、出口服裝、生物制葯、保健食品等六大支柱產業。9家高新技術企業和23個高新技術產品享譽國內外市場,科技進步對經濟的貢獻份額高達48%;建築、水運、水產三大特色經濟聞名全國,支撐起農村經濟的「半璧江山」。薛城古人類遺址、春秋古固城遺址、古老的人工運河——胥河,明清古街、玉泉古寺等大批名勝古跡保存完好;孔子周遊、吳楚爭霸、陳毅東征等大批人文景觀交相輝映;跳五猖、大馬燈、打水滸等民間藝術流光溢彩。先後開發建設成高淳老街、遊子山、迎湖桃源等三大景區,使高淳成為南京及周邊城市市民觀光、休閑、度假的優選之地。

希望可以幫到你!

閱讀全文

與高淳歷史上怎麼形成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