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臨海是屬於哪裡的
臨海市隸屬於浙江省台州市,位於浙江東南沿海,瀕臨東海。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繁衍,至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臨海古為章安郡,西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置回浦縣,自唐以後,歷代均為台州府治。古城牆、古街區、古廟宇、古塔群,古風蔚然。傳統儒、釋、道文化影響深遠,文脈猶存。臨海古跡,首推兩座古城,一是臨海古城,一是桃渚抗倭城。臨海古城牆始建於晉,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山水城相依相繞,雄偉壯觀,人稱"江南長城"。古城內,人文景觀星羅棋布,巾山塔影,東湖毓秀,唐代古剎,明清街衢,無不令人神往。另一座古城桃渚抗倭城,始建於明洪武年間,戚繼光曾在此屢敗倭寇,是一座英雄城,也是東南沿海保存最完好的抗倭所城。桃渚千峰競秀、怪石雄奇,桃渚珊瑚岩群佔地5平方公里,已由國家地礦部列入「浙東雁盪山—桃渚中生代火山地質自然保護區」,將建成國家級地質公園。
臨海文教,始於漢晉,興於唐,而盛於宋明,源遠流長。自唐以降,臨海即為台州文化中心,素有「小鄒魯」和「文化之邦」的美譽。人傑地靈,英才輩出,千年文脈,至今猶存。屈晃、謝靈運、顧況、駱賓王、鄭虔、朱熹、尤袤、王士性,都為一代文宗。唐鄭虔為廣文館博士,詩、書、畫被唐玄宗譽為「鄭虔三絕」,在臨海設館廣授門徒,遂成台州文教始祖。駱賓王,曾任臨海縣丞,有駱臨海之稱,他的詩集稱為《駱臨海集》。朱熹在臨海辦學講學,在東湖小瀛洲建上蔡書院,並手書書院匾額。明代傑出地理學家王士性,著述頗豐,在人文地理方面成就高於徐霞客。史載,僅宋一代臨海中進士者二百十七人,在全國各縣中居第五。
台州學院位於臨海市,是台州唯一的本科院校,現在已發展成為擁有文學、理學、工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歷史學、醫學、經濟學等九大學科門類的大學辦學基本格局。學校辦學基礎扎實,成果顯著,以2005屆畢業的01歷史本科班為例,學士學位授予率達百分之百。
臨海三百里奇山秀水,風景絕佳。宋代文天祥過臨海,賦詩贊曰:"海上仙子國,邂逅寄孤蓬,萬象圖畫里,千岩玉界中"。清代馮賡雪贊之為"風景直冠東南"。武坑峰林、石柱桃江、龍灣海濱、牛頭山湖、珊瑚岩奇觀、永安溪漂流,以及浙東南第一高峰的括蒼山,主客之景皆佳,四時之賞不絕,讓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
臨海盛產柑橘、茶葉,柑橘歷史悠久,主要品種為無核橘,產量居全國首位;「臨海蟠毫」為全國名茶之一。真絲綢衣、漆金木雕等傳統手工藝品,聞名全國。
臨海市位於浙江東南沿海,瀕臨東海。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繁衍,至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盛產柑橘、茶葉,柑橘歷史悠久,主要品種為無核橘,產量居全國首位;「臨海蟠毫」為全國名茶之一。真絲綢衣、漆金木雕等傳統手工藝品,聞名全國。境內風光秀麗,主要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有東湖、中山、古城桃渚等。桃渚千峰競秀、怪石雄奇,桃渚珊瑚岩群佔地5平方公里,已由國家地礦部列入「浙東雁盪山—桃渚中生代火山地質自然保護區」,將建成國家級地質公園
2006年9月,臨海市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市。
② 臨海的歷史
夏、商、周時,臨海屬甌地,春秋時屬越地,戰國時屬楚。
秦統一六國後,屬閩中郡。
西漢始元二年(前85年)置回浦縣,設縣治於章安,屬會稽郡。
東漢建武元年(25年)改稱章安縣。
三國吳大帝時建臨海縣(以臨海山得名)、臨海郡(治章安縣)。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章安、始豐、寧海、樂安並入臨海縣,屬處州。
十一年(591年)移縣治於大固山。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台州。
自唐至清,臨海歷來為台州路、台州府治所。
民國初,廢府存縣,屬會稽道。
民國16年(1927年)廢道制,先後屬第六、第七行政督察專署管轄。
1949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接管臨海,建立縣人民政府。
1981年後,臨海縣章安區、黃岩縣洪家區與三甲區,陸續劃屬椒江市。
1986年3月,國務院批准撤銷臨海縣建制,設立臨海市,是台州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1994年,遷台州行署至椒江,設立台州市。臨海市為省轄市。
③ 臨海歷史
【基本概況】
臨海市位於浙江東南沿海。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經濟、文化發達,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古遺址、古建築、古墓葬和大批珍貴文物,1994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臨海素有「小鄒魯」和「文化之邦」的美譽。自唐廣文博士鄭虔來台州開辦學館、啟蒙教化之後,民重耕讀,教育發達,名人輩出。在歷代科舉中,出過3位狀元,1位榜眼,1位武探花,共有進士357人,其中最盛的宋代達217人。
清光緒年間,建有中學堂2所,高等學堂6所,初等小學堂30所。歷經漫長歲月的風雨滄桑,臨海形成了名城、名人、名跡、名特「四名」之城。古城牆歷史悠久,保存完好。台州古城、譚綸畫像、戚繼光表功碑、千佛塔、桃渚城、湧泉、溪口古窯址群、鄭虔墓、翼龍化石產地保護區等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峰、珊瑚岩群分別被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和多功能國家級地質公園。
臨海資源豐富,有鉛、鋅、銅、氟石、蠟石、珍珠岩、螢石、陶土、白土、墨汁土、花崗岩、玄武岩等礦藏,盛產木材、柑橘、茶葉、蠶繭、中葯等經濟作物,還有黃魚、大黃魚、墨魚、鯧魚、鰳魚、石斑魚、鰻魚、梭子蟹等海鮮產品,向稱「魚米之鄉,柑橘之縣」,列為全國林業基地縣和茶葉基地縣。工業生產逐步形成以摩托車、紐扣、化工、彩燈、眼鏡、汽車配件等為龍頭的企業集團和骨幹產業鏈。風景名勝繁多,旅遊資源開發條件優越,旅遊業發展迅速。
臨海是浙江東南沿海的一座古城新市,屬沿海經濟開放區。服裝、機電、化工、建材、輕紡、食品飲料成為主要產業,並逐步走上集約化經營軌道,規模效益開始顯現。杜橋眼鏡市場成為全國四大眼鏡市場之一。2008年實現生產總值260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0.0%;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為30.7億元和16.1億元,增長15.2%和18.2%;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5.7億元,增長19.3%,其中工業性投資71.1億元,增長16.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20252元和8739元,增長8.6%和11.8%。
農業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建立了38個總面積達668公頃的農業示範園區和高產示範園區,形成了以水果、蔬菜、水產、畜牧、兔業、茶葉、筍竹等七大系列為主的農業經濟產業鏈。名、優、特產項目數以百計,「臨海蟠毫」、「羊岩勾青」分別成為全國、全省名茶,有柑橘、葡萄、楊梅、枇杷、栗子等五大名果。全市1994年實現荒山綠化。總庫容2.025億立方米的牛頭山水庫通過省級驗收,正式交付使用。
內外交通方便,104國道和甬台溫高速公路縱貫全境,臨甬(臨海至寧波)、臨金(臨海至金華)兩條省道縱橫交錯,全市形成了以市區為中心的公路網,直達北京、天津、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全國20多個城市。水路運輸有紅光深水碼頭和對外開放的液化氣專用碼頭,內外輪可通過海門港連接上海、大連、香港及世界各地港口。路橋機場距臨海市區50餘公里,可謂水、陸、空交通俱備。程式控制電話裝機總容量已達10萬余門,電話普及率達到10.62%。順利通過全國第二批電氣化(縣)市和省第一批自力更生治水(縣)市建設項目驗收。
引人注目的古城牆修復工程、湧泉寺、三峰寺等旅遊景點建設基本完工,形成了臨海觀光旅遊熱線。現有大專院校1所,中小學616所,教育工作高標准地通過國家「兩基」評估驗收。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和市政公用事業目標管理上了新台階,成為「全國衛生城市」和「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縣市」。
【歷史沿革】
夏、商、周時,臨海屬甌地,春秋時屬越地,戰國時屬楚。
秦統一六國後,屬閩中郡。
西漢始元二年(前85年)置回浦縣,設縣治於章安,屬會稽郡。
東漢建武元年(25年)改稱章安縣。
三國吳大帝時建臨海縣(以臨海山得名)、臨海郡(治章安縣)。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章安、始豐、寧海、樂安並入臨海縣,屬處州。
十一年(591年)移縣治於大固山。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台州。
自唐至清,臨海歷來為台州路、台州府治所。
民國初,廢府存縣,屬會稽道。
民國16年(1927年)廢道制,先後屬第六、第七行政督察專署管轄。
1949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接管臨海,建立縣人民政府。
1981年後,臨海縣章安區、黃岩縣洪家區與三甲區,陸續劃屬椒江市。
1986年3月,國務院批准撤銷臨海縣建制,設立臨海市,是台州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1994年,遷台州行署至椒江,設立台州市。臨海市由台州市代管。
【風土人情】
早年,在我們的古城區內,有一個「水龍會」,水龍很多,都藏在城區各處的廟里,清河廟、魚棚廟、玄帝廟、崔王廟都有,每年不管外面有沒有發生情況,都雷打不動地照例出來聚會活動一次,比試一下本領的高低,在那些藏著水龍的廟里的漆黑木柵大門上,都顯赫地寫著「太平公所」四個大字。這就是一支由強壯的年青人組成的業余的救火隊伍,義務地擔負著城區及近郊各處救火職責。水龍就是一台人工操作的抽水機,水龍頭就是一支噴水的水槍,為了給人們有常備不懈的警覺感,水龍的渾身上下都漆著火紅的顏色;除了水龍還有很多的提水桶,這提水桶與平常用的提水桶不同,一隻只半圓桶體的形狀平穩整齊地掛在牆壁上(使用時拿下使用),那渾身火紅顏色的半圓桶體的桶面上,一隻只都寫著「太平桶」三字。
水龍會每年一次聚會活動,選擇在一個空曠的場地上。各廟里的水龍全部聚集在一起,噴射用柴草高疊起來偽裝的敵情(火堆),年輕的小夥子頭戴藤帽,腳打綁腿,動作迅速爭先恐後爭著要最先噴水,水龍是雙缸體的壓力抽水機,兩邊均有粗大的壓桿,需要七八個人一起進行上下擠壓,擠壓越快,水壓越高,水壓越高才會射得有力射得遠射得准。這么多水龍,小夥子們個個奮不顧身拚命地上下擠壓,水龍噴水,在空中交織成密密的水網,蔚為壯觀,水直射到火堆上,發出嗤啦啦的響聲,博得了圍觀群眾的一陣陣歡呼。小夥子們驚人突出的表現,還會得到姑娘們的青睞和傾慕,老年人古風依舊,笑眯眯地點劃著談論著現場的情景及自己當年的風采。水龍會的活動都在八九月份的時節舉行,其實這是對水龍是否可以正常使用的一次實地檢驗及人們對水龍的實際熟練操的一次觀摩演習。早年年關前後一般是居民發生火災的多發時期,選擇這一時期進行活動,實際上就是為居民在年關時期萬一發生火災的一個事先的准備工作,常備不懈,嚴陣以待。
在早年古城內的街坊巷間的空凹處,時常會發現築有半人高的水池,上面蓋上石板以防小孩掉下去,這就是為「水龍會」。准備用的水池,叫"太平池",如果一發生情況,隨時可打開使用。
現在,「水龍會」隨著歷史時代發展已經消失了,但是它在對古城早年的消防方面的作用還是功不可沒的。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臨海是中國股份合作經濟重要發源地之一,1982年該市鄉鎮組織最早實踐探索創辦股份制企業。目前,臨海經濟正迅速轉向現代工業型,處於台州市區域經濟北翼中心的地位。臨海發展環境優越,區位優勢明顯,產業政策完善,文化底蘊深厚,人文素質較高。臨海發展潛力巨大,特別是省委作出「港航強省」、打造溫台沿海產業帶的戰略部署後,臨海審時度勢,積極啟動頭門港的開發建設,這將引領我市經濟實現從內陸時代向陸海聯動時代的戰略性轉變。2008年實現生產總值260億元,比上一年增長10.0%;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為30.7億元和16.1億元,增長15.2%和18.2%;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5.7億元,增長19.3%,其中工業性投資71.1億元,增長16.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20252元和8739元,增長8.6%和11.8%。臨海經濟開發區綜合實力躍居全省開發區第14位,東部區塊成為我市經濟的重要增長極,西部道口經濟集聚區建設穩步推進,沿靈江產業帶發展迅速。注重可持續發展,重抓招商引資工作,著力增強發展後勁,實際利用外資居台州市第一位。同時,品牌建設取得新突破,「臨亞」、「彪馬」、「盈昌」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我市成為中國唯一的優質柑橘基地重點縣(市)。
農業:臨海是浙江省小康縣市。臨海無核蜜桔生產居浙江首位,「臨海宮川」牌、「岩魚頭」牌柑桔是名牌產品。楊梅、枇杷、水蜜桃、葡萄等果品也量大質優。臨海是中國茶葉基地,古代貢品「臨海蟠毫」現為中國名茶。2001年中國農業博覽會上,臨海的羊岩勾青、臨海蟠毫、西蘭花、臨海蜜桔、聚丙烯繩索繩纜等5個農產品再次榮獲中國名牌農產品稱號。農業龍頭企業已發展到78家,其中年產值超千萬的有12家,銷售收入達4.2億元。
工業:有機械電子、建築材料、醫葯化工、工藝美術和旅遊用品等主導產業。建築材料、旅遊用品、機械電子、醫葯化工等主導產業增長速度強勁。全市銷售收入上億元的工業企業達11家。偉星集團已通過股票上市輔導期驗收,德仁竹木、華海葯業進入股票上市輔導期。臨海還擁有亞洲最大的紐扣生產基地和中國最大的眼鏡產銷地。集裝箱底板、自毀式一次性注射器等產品的生產填補國內空白,微型汽車生產填補省內空白。
建築材料:浙江德仁集團為中國復合板生產行業最大企業。
醫葯化工:浙江華海葯業集團為省級企業集團。
第三產業:臨海的第三產業以旅遊業為龍頭。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台州府城牆和桃渚古城,國家AAAA級江南長城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及眾多省級旅遊度假區。
園區建設:省級臨海經濟開發區和市級四大工業園區規劃已全面完成編制,其中沿海工業園區已列入國家級浙江省化學原料葯基地,規劃面積從4平方公里擴大到20.7平方公里。
對外經濟:偉星集團、台州立發、春和公司、德仁集團等分別在美國、中東、香港、印尼等地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
④ 台州臨海歷史變遷
夏、商、周時,臨海屬甌地,春秋時屬越地,戰國時屬楚。
秦統一六國後,屬閩中郡。
西漢始元二年(前85年)置回浦縣,設縣治於章安,屬會稽郡。
東漢建武元年(25年)改稱章安縣。
三國吳大帝時建臨海縣(以臨海山得名)、臨海郡(治章安縣)。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章安、始豐、寧海、樂安並入臨海縣,屬處州。
十一年(591年)移縣治於大固山。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台州。
自唐至清,臨海歷來為台州路、台州府治所。
民國初,廢府存縣,屬會稽道。
民國16年(1927年)廢道制,先後屬第六、第七行政督察專署管轄。
1949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接管臨海,建立縣人民政府。
1986年3月,國務院批准撤銷臨海縣建制,設立臨海市,是台州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⑤ 臨海市在哪裡,臨海市在哪個省,臨海屬於哪個市
臨海市在浙江省,由台州市代管。
臨海,簡稱「臨」,浙江省台州市代管縣級市,位於浙江省沿海中部,長三角經濟圈南翼,是浙江省轄市,台州副中心城市。介於北緯28°40′~29°04′,東經120°49′~121°41′之間。三面環山,一面靠海,陸域「七山一水兩分田」地貌,全市森林覆蓋率64.2%。
臨海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早在10萬年前,就有「靈江人」在此繁衍生息。漢昭帝始元二年(前85),置回浦縣,孫吳會稽王太平二年(257),設臨海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台州,置縣設郡已有2000年,是浙江省首個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縣級市。
歷史上曾留下了文武五狀元、同朝五宰輔、兄弟四進士、父子三巡撫等千古佳話,謝靈運、鄭虔、駱賓王、朱熹、戚繼光、徐霞客、朱自清等諸多名人大家都在臨海留下了歷史印記。
素有「小鄒魯」和「千年台州府,滿街文化人」的美譽,「江南長城」台州府城牆、戚繼光抗倭衛所桃渚城、明清紫陽古街、唐朝龍興古寺、宋代東湖園林、唐宋元巾山群塔及駱賓王祠、鄭廣文祠、文廟等古跡星羅棋布。
(5)臨海人歷史從哪裡遷入擴展閱讀
臨海市歷史沿革
夏、商、西周,為甌地,為揚州之域。春秋,為越國甌地。戰國,約在公元前306年(一說為公元前333年),越被楚滅,臨海屬楚,為甌越自治區域。秦,全國統一,推行郡縣制,仍為甌越地,屬閩中郡。
漢初,為閩越地。惠帝三年(前192),立搖為東海王,屬東海國(東甌國)地。建元六年(前135)為東越地。元封元年(前110)十月,東越國滅。元封二年,原東越國民內遷,其地置回浦鄉,屬鄞縣、隸會稽郡。
昭帝始元二年(前85),以東甌地回浦鄉建回浦縣,治回浦(今章安),並為東部都尉治所,屬會稽郡,隸揚州。漢章帝章和元年(87)七月,回浦縣改名為章安縣。
三國吳大帝時,析章安地置臨海縣,屬會稽郡。會稽王太平二年(257),分會稽郡東部置臨海郡,轄章安、臨海、始豐、永寧、松陽、羅陽、羅江7縣。隸揚州。
晉太康元年(280),析臨海北部置寧海縣。晉太寧元年(323),分臨海郡南部4縣置永嘉郡,至此,臨海郡轄章安、臨海、寧海、始豐4縣。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廢臨海郡。章安、始豐、寧海、樂安均並入臨海縣,屬處州。十一年(591)置臨海鎮於大固山,移縣於鎮。十二年處州改稱括州。煬帝大業初年,處州改稱永嘉郡。
唐武德四年(621)十一月,唐將杜伏威平李子通,原臨海郡地置台州,治臨海,隋代的臨海縣分設臨海、章安、始豐、寧海、樂安5縣。八年,始豐、樂安、章安(寧海於七年並入章安)並入臨海。
太宗貞觀八年(634)復分臨海地置始豐縣。高宗上元二年(675),分臨海置永寧(今黃岩)。武後永昌元年(689)復分臨海置寧海縣。玄宗天寶元年(742),台州改稱臨海郡。至肅宗乾元元年(758),又改臨海郡為台州。僖宗光啟三年(887)設德化軍。
五代,台州屬吳越國,軍、州、縣名仍舊,縣屬之。宋屬台州,隸兩浙東路。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改台州為台州路,置總管府,治臨海,縣屬之。
明太祖時改台州路為台州府,治臨海,縣屬之。清沿襲明制,府治臨海。康熙七年(1668)置寧紹台道,治臨海。至二十四年(1685)道治移寧波。
民國元年,廢府、州、廳制,存道,縣屬會稽道。16年(1927)廢道,縣直屬省。21年6月置台州為第六行政督察區,駐臨海。9月改為第五行政督察特區。22年改為第四特區,駐海門。24年改台州為臨海區,駐臨海。
25年再改台州為第七行政督察區,駐臨海,26年移駐海門,29年,回駐臨海。同年7月,撤南田縣,劃臨海東北部山場、小雄、浬浦、沿江等鄉鎮和寧海一部分置三門縣。30年,督察區又駐海門。31年,駐臨海。37年5月,再改台州為第六行政督察區,駐地臨海,縣屬之。
1949年5月29日臨海解放,建立臨海縣人民政府,屬台州專員公署。1954年6月,台州專署撤銷,縣屬寧波專署。1957年7月13日,復置台州專署,駐臨海。1958年10月4日,台州專署復撤,三門縣分別並入臨海、象山兩縣。12月縣屬溫州專署。
1961年7月3日,雙港區劃仙居縣。1962年4月,復置台州專署,駐臨海,縣屬之,並分置三門縣。1963年6月14日,雙港區劃回臨海。1980年7月,前所公社劃歸海門特區(後改椒江市)。1982年1月,沿海公社劃歸椒江市。
1984年12月19日,章安、黃礁、梓林、楊司4個鄉(鎮)及大汾鄉的橫田、橫蔣、五四、七年4個行政村劃歸椒江市。1986年3月,撤銷臨海縣設臨海市。
⑥ 臨海地名的由來
臨海古為章安郡,西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置回浦縣,自唐以後,歷代均為台州府治。古城牆、古街區、古廟宇、古塔群,古風蔚然。傳統儒、釋、道文化影響深遠,文脈猶存。臨海古跡,首推兩座古城,一是臨海古城,一是桃渚抗倭城。臨海古城牆始建於晉,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山水城相依相繞,雄偉壯觀,人稱"江南長城"。古城內,人文景觀星羅棋布,巾山塔影,東湖毓秀,唐代古剎,明清街衢,無不令人神往。另一座古城桃渚抗倭城,始建於明洪武年間,戚繼光曾在此屢敗倭寇,是一座英雄城,也是東南沿海保存最完好的抗倭所城。桃渚千峰競秀、怪石雄奇,桃渚珊瑚岩群佔地5平方公里,已由國家地礦部列入「浙東雁盪山—桃渚中生代火山地質自然保護區」,將建成國家級地質公園。
臨海文教,始於漢晉,興於唐,而盛於宋明,源遠流長。自唐以降,臨海即為台州文化中心,素有「小鄒魯」和「文化之邦」的美譽。人傑地靈,英才輩出,千年文脈,至今猶存。屈晃、謝靈運、顧況、駱賓王、鄭虔、朱熹、尤袤、王士性,都為一代文宗。唐鄭虔為廣文館博士,詩、書、畫被唐玄宗譽為「鄭虔三絕」,在臨海設館廣授門徒,遂成台州文教始祖。駱賓王,曾任臨海縣丞,有駱臨海之稱,他的詩集稱為《駱臨海集》。朱熹在臨海辦學講學,在東湖小瀛洲建上蔡書院,並手書書院匾額。明代傑出地理學家王士性,著述頗豐,在人文地理方面成就高於徐霞客。史載,僅宋一代臨海中進士者二百十七人,在全國各縣中居第五。
台州學院位於臨海市,是台州唯一的本科院校,現在已發展成為擁有文學、理學、工學、管理學、法學、教育學、歷史學、醫學、經濟學等九大學科門類的大學辦學基本格局。學校辦學基礎扎實,成果顯著,以2005屆畢業的01歷史本科班為例,學士學位授予率達百分之百。
臨海三百里奇山秀水,風景絕佳。宋代文天祥過臨海,賦詩贊曰:"海上仙子國,邂逅寄孤蓬,萬象圖畫里,千岩玉界中"。清代馮賡雪贊之為"風景直冠東南"。武坑峰林、石柱桃江、龍灣海濱、牛頭山湖、珊瑚岩奇觀、永安溪漂流,以及浙東南第一高峰的括蒼山,主客之景皆佳,四時之賞不絕,讓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
臨海盛產柑橘、茶葉,柑橘歷史悠久,主要品種為無核橘,產量居全國首位;「臨海蟠毫」為全國名茶之一。真絲綢衣、漆金木雕等傳統手工藝品,聞名全國。
臨海市位於浙江東南沿海,瀕臨東海。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繁衍,至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盛產柑橘、茶葉,柑橘歷史悠久,主要品種為無核橘,產量居全國首位;「臨海蟠毫」為全國名茶之一。真絲綢衣、漆金木雕等傳統手工藝品,聞名全國。境內風光秀麗,主要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有東湖、中山、古城桃渚等。桃渚千峰競秀、怪石雄奇,桃渚珊瑚岩群佔地5平方公里,已由國家地礦部列入「浙東雁盪山—桃渚中生代火山地質自然保護區」,將建成國家級地質公
⑦ 請問有人知道明朝萬曆年間的浙江台州府臨海縣是現在的哪 原來任家是沈家河對岸的,現在可以聯繫上任家嗎
查到了,明朝行政區劃有三級,「浙江台州府臨海縣」所在地區是
第一級行政區劃(省) 明朝:浙江行省(明洪武一年設立) 現在: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浙江省
第二級行政區劃(府) 明朝: 台州府(明洪武一年設立) 現在:臨海市區、台州市黃岩區..
第三級行政區劃(縣) 明朝: 臨海縣(明洪武一年設立) 現在:臨海市的一部分
這三級行政區劃都是明朝開國之初即設立的,到了萬曆年間,就算范圍有細微變動也不會大幅度更改。而且根據信息,三級區劃確實在明朝一直不曾取消。
根據「中國歷史地名查詢系統」和「明朝台州府介紹」可知:
台州府作為明朝的二級行政區域范圍包括今天的臨海市區、台州市黃岩區、天台縣、溫嶺市等;而臨海縣作為明朝的三級行政區域則在今天的臨海市范圍內。因為兩者是互相隸屬的關系(臨海縣屬於台州府),所以把兩者的范圍重合起來,可得出:題主所問地區就在今天的臨海市市區。
至於臨海市任家,我查找任氏族譜,確實有很多任氏宗族在浙江,但沒有找到」臨海任氏「,請見浙江任氏族譜。
「臨海任氏」倒是很早就有了,歷史上最早記載的臨海人就姓任,是《晉書·隱逸傳》中記載的任旭。但晉朝與明朝相隔將近一千年,除了如孔家這樣舉世顯赫的大家,很少有宗族能傳承一千年以上,能傳承四百年在古代就值得一提了,更何況上千,所以任旭對你要找的」明朝萬曆年間臨海任氏」可能沒有什麼關系,就算有,也基本難以查詢。
假如任氏確實是大宗並且傳衍了下來,那麼早已人口眾多、枝葉廣布,查到了也意義不大;而如果是小宗則可能族譜已經失傳,子孫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明朝時就有當官的先祖。
具體的查詢,可以參照我給出的網站,或者其他網上族譜的發布地址。如果明朝時「臨海任氏」確實延續了下來,但不把族譜發布到網上,也很正常。這種情況就很難找到了。
⑧ 聽有人說山口百惠的祖籍是浙江台州的,真的嗎不是說她是楊玉環後衣嗎
山口百惠的祖籍據查是浙江省台州三門縣的。
⑨ 台州溫嶺人祖先是誰
溫嶺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夏、商、周為東甌地,秦屬閩中郡,漢屬會稽郡,三國屬臨海郡,東晉分屬臨海郡、永嘉郡。唐至明代為台州之黃岩、溫州之樂清二縣,明成化五年(1469年),置太平縣(縣以境內太平岩得名),屬台州府,治所設太平鄉泉溪。成化十二年,溫州府樂清縣之山門鄉、玉環鄉,劃歸太平縣。民國三年,因與山西、四川、安徽等省的太平縣同名,改以縣西溫嶠之別稱「溫嶺」為名,稱溫嶺縣。1949年5月28日,溫嶺縣城解放,溫嶺縣人民政府隨之成立。1994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始稱溫嶺市。 全市轄太平、城東、城西、城北、橫峰5個街道,澤國、大溪、松門、箬橫、新河、石塘、濱海、溫嶠、城南、石橋頭、塢根11個鎮,97個社區(居)委會,832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