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代歷史上北方人口大量向南遷移所帶來的最重要的影響是 A加劇南方的混亂局面 B使北方趨於平靜
C 因為1.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以及充足的勞動力;2.南方戰亂少,社會秩序相對穩定;3.南方優越的自然條件更有利於經濟發展;4.南北方人民共同辛勤勞動。
意義:為我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
希望對你有幫助啊~
Ⅱ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遷徒在我國歷史上有什麼重要
這一時期民族遷徙在我國歷史上有什麼重要意義?
答: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和各民族間的融合.
分析:
黃河流域的人口遷徒到長江流域、長江流域的人口向更南的地方遷徒,形成我國古代第一次人口大遷徒的高潮。 這次人口遷徒,是社會動亂的結果,但它客觀上有利於遷入地區的經濟開發和社會進步,對後世經濟、政治、文化的影響深遠。
江南地區的開發: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北方戰亂,人口大量南遷,促進了江南地區經濟的開發,這是我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人口南遷.
魏晉南北朝的社會經濟的特點:
江南開發迅速,中原發展相對緩慢;士族庄園經濟和寺院經濟佔有重要地位;商品經濟水平較低;各民族經濟交流加強.伴隨著民族融合的發展,各族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促進了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
1、北方地區的戰亂,導致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西晉末年以後,上百萬北方人口的南遷,充實了江南地區的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
2、南方少數民族於漢族融合,加速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3、南方政權的一些統治者推行勸課農桑、獎勵耕織、安撫流民、興修水利等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政策.
4、由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集中在北方,南方的戰爭多為統治階級內部,為經濟發展保持了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
5、南方優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蘊含了發展農耕經濟的巨大潛力.
6、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中心的南移有影響.「永嘉南渡」不僅是北方百姓的南移,北方的士族大姓,甚至是晉朝政府的南移,也為江南的發展帶去了大批人才.
7、人民的辛勤勞動,北方的流民組要集中在荊州和揚州,其次是閩江流域及嶺南等地,為了重建家園,求得安定的生活,他們有著強烈的經濟開發願望.
Ⅲ 南北朝時期,北方人口南遷,說明了什麼問題對歷史有什麼影響
1.說明北方戰亂頻繁.
2.影響:北方人口南遷,把生產技術帶到了南方,也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有利於對南方的開發,為以後經濟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礎.
Ⅳ 中國古代歷史上三次南遷的歷程 原因 影響 啟示
我國歷史上曾進行過三次人口遷移,這三次大遷移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那麼,人口遷移的原因是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弄清楚什麼是人口遷移。所謂「人口遷移」,一般是指人口分布在空間位置上的變動,這種變動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遷出地到遷入地的永久性或長期性的變動。黃河流域是中國最早的經濟文化中心地區,中國人口最初生活和繁衍在這一片地區。引起中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包括戰亂、移民支邊和自然災害等,但戰亂往往是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人們為逃避戰亂地區而進行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下面分別對三次人口南遷情況進行介紹: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第一次人口南遷高峰
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罕見的社會大動亂時期,軍閥混戰,生靈塗炭,特別是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和西晉的「永嘉之亂」,黃河流域戰火連綿,長時間的戰亂對人民的生活造成了重大的災難,嚴重的破壞了人們經濟生產,北方人民為逃避戰亂不得舉族南遷,對於第一次的南遷描述,史稱「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
2、唐代安史之亂時期——第二次人口南遷高峰
在安史之亂前,唐朝的經濟文化和軍事國力經過「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後達到鼎盛,在這段鼎盛時期內唐朝的土地制度——均田制和軍事制度——府兵制逐漸遭到破壞,由於均田制遭到破壞,府兵制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逐漸被日益盛行的募兵製取代,募兵制的形成,使軍隊開始變為私人武裝,很快發展成為強大的地方割據力量——節度使,致使唐朝的軍事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為「安史之亂」的爆發形成條件,「安史之亂」致使黃河流域的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民被迫南遷,對於戰亂後的人口遷移的描述,史稱「四海南奔似永嘉」。
3、宋代靖康之亂時期——第三次人口南遷高峰
在宋代「靖康之亂」前的五代十國時期,中原混戰,南方相對安定,人們紛紛南遷,但這一時期的南遷規模不及「靖康之亂」後的人口遷移規模。由於宋代統治者實行的是「守內虛外」的政策,同時宋朝國內的冗官、冗兵、冗費,以及由此帶來的積貧、積弱,是構成北宋中期社會危機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造成「靖康之亂」的重要因素之一。「靖康之亂」後,金兵大肆劫掠,中原戰亂又起,隨之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南遷高峰,對於這次南遷的描述,史稱「高宗南渡,民從之者如歸市」。
人口南遷對於南方地區的影響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不僅增加了勞動力,有利於開墾荒地,而且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經驗,刺激的南方經濟的增長,為南方農、工、商各業的發展帶來了生機。伴隨著三次大規模人口南遷,所帶來的是中國古代南北經濟發展的巨大變化——經濟重心南移,經濟重心南移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自東漢末年,歷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至兩宋最終完成。由於北方較南方戰亂較多,所以北方的經濟特點一般是反復的破壞和恢復,而南方社會比較安定,生產條件和自然環境比較優越,其經濟特點是持續的開發。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人民為避戰亂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南遷的歷程,北方人民的南遷為南方農業生產增加了大批勞動力,特別是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他們同南方的漢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數人民共同興修水利,開墾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術有所提高,小麥開始推廣,牛耕得到普及。長江中下游經濟迅速發展,福建地區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隋唐五代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繼續發展,「安史之亂」後伴隨著第二次人口南遷,南方經濟迎來了第二次飛躍,南方農業、手工業、商業、對外貿易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勢頭,史稱「天下大計,仰於東南」,經濟重心南移的趨勢愈加明顯。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呈現出繁榮的景象,在「靖康之亂」後,隨著第三次的人口南遷的高峰出現,南方的糧食產量、農業技術、手工業技術與規模、商業貿易、城鎮數量都超過了北方,江浙一帶已經成為全國糧倉地帶和最大的紡織中心和商業中心,同時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進程也終於完成。
北方人口南遷者絕大多數為勞動人民,他們來自封建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黃河流域,擁有比較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豐富的勞動經驗。從《呂氏春秋》、《管子》、《汜勝之書》以及《四民月令》等文獻資料中可以清楚看到,自戰國秦漢至兩宋時期,黃河流域的生產技術水平已經達到相當的高度,相比同一時期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及以南地區則要落後的多,北方人口南遷將黃河流域的先進生產技術與工具帶到長江流域,必然推動這一地區的農業與手工業生產,不論在質或量上方面均發生顯著的變化。有些南方地區開始實行區種法,並開始採取輪作復種制。這些進步雖不能完全歸功於北方移民,但是北方移民所帶來的文化影響的突出作用,是應該得到充分肯定的。
勞動是財富生產的唯一源泉。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給南方地區帶來了大量的生產力。在南遷過程中,能夠順利到達南方地區並且能生存下來的,多為一些青壯年,他們能夠承受一路南遷的顛簸與艱辛,同時他們也是廉價的勞動力。當時南方的士族地主階級具有從事土地開發的強烈沖動和積極表現,他們迫切要求開發江南,建立強大的經濟基礎,以增強南方的軍事力量。北方南遷人民來到南方地區後,兩手空空,一無所有,而政府無法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所以士族有需要勞動力來尋覓開發山川澤林的積極性,南遷人民有需要解決生計問題的積極性,在這兩個積極性的推動下,經過長期艱苦卓越的奮斗,終於使南方地區的面貌煥然一新。
人口南遷的意義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三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和其所帶來的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過程,是南方地區逐步開發、發展的歷程,它改變了黃河流域「一枝獨秀」的歷史現象,使南方擺脫了「荊榛遍野,刀耕火種「的原始狀態,經濟得到飛躍發展,進而後來居上,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對中國經濟的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經濟重心的南移也帶動了全國經濟的發展,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向南傳播,進而向邊疆地區滲透,使各地經濟的發展趨於平衡,並且南方經濟的發展也拉動了北方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全國經濟的整體發展。同時,人口的南遷,促進了我國古代的民族融合,特別是中原地區漢族人民遷居到邊遠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少數民族內遷到內地,使各族人民交錯雜居,接觸頻繁,甚至互通婚姻,相互融合,豐富了各族經濟文化生活,大大促進了民族融合和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鞏固與發展。人口的南遷使我國人口的地理分布趨於平衡、合理,改變了古代人口布局,促進了民族融合,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建設。三次大規模人口南遷對於當代我國的經濟發展、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格局產生,具有深遠的影響和重大意義。
Ⅳ 古代北民南遷,有何積極作用
南窗北調是基於戰亂的緣故北方在南北朝時比較富裕而南方相比卻貧苦的很北方戰亂多南方大於 安樂,基於此原因北方的遷移給南方帶來了北方的生活技術和水平,促使南方經濟快速成長
Ⅵ 東漢末年以來少數民族內遷和西晉後期北方人大量南遷對當時社會有什麼影響
少數民族內遷,促進了北方各民族的交融、交往;北方中原人口的大量南遷在很大程度上客觀的促進了長江中下游的經濟發展,為之後江南一帶以及整個南方的大開發奠定了基礎。
原先在中原地區的士族、仕人、農民、手工業者、商賈等也紛紛逃亡到南方去,他們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和文化發展,使江淮和江南地區日漸富庶和繁華,最終在南北朝時期取代中原而成為全國的經濟文化中心。遷到南方的中原部族與當地的人民相融合,形成了一種飽含江南特質的新興文化。
而在北方取得了政權的胡族,在文化上被逐漸漢化,胡族和漢族的隔閡逐漸消融。這一時期,是華夏各民族大融合的時期,作為在中原具有絕對文化統治地位的漢族同樣吸取了其他各民族的文化精髓,為隋唐時期的高度繁榮,注入了文化基因。
五胡內遷的原因:
從東漢末年以來,中國西部和北部周邊的各少數民族開始不斷地向漢地遷徙。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漢王朝為彌補中原兵力和勞力不足而對各少數民族的招誘。到西晉時期,胡人已入居關中及涇水、渭水流域,對西晉首都洛陽形成包圍之勢。
世家南渡的原因:
八王之亂後,北方少數民族混戰中原,大體上自永嘉元年司馬睿移鎮建業開始,北方士民為躲避戰亂,紛紛渡江南下。有的大姓帶領宗人部曲數百,數千家南下。永嘉五年,劉曜,石勒破洛陽,「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歷史上把這一時期北方人南渡稱「永嘉南渡」。
Ⅶ 南北朝時期的民族遷徙在我國歷史上有什麼重要意義
江南地區的開發(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
江南地區的開發: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北方戰亂,人口大量南遷,促進了江南地區經濟的開發,這是我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人口南遷.
魏晉南北朝的社會經濟的特點:
江南開發迅速,中原發展相對緩慢;士族庄園經濟和寺院經濟佔有重要地位;商品經濟水平較低;各民族經濟交流加強.伴隨著民族融合的發展,各族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促進了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
1、北方地區的戰亂,導致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西晉末年以後,上百萬北方人口的南遷,充實了江南地區的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
2、南方少數民族於漢族融合,加速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3、南方政權的一些統治者推行勸課農桑、獎勵耕織、安撫流民、興修水利等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政策.
4、由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集中在北方,南方的戰爭多為統治階級內部,為經濟發展保持了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
5、南方優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蘊含了發展農耕經濟的巨大潛力.
6、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中心的南移有影響.「永嘉南渡」不僅是北方百姓的南移,北方的士族大姓,甚至是晉朝政府的南移,也為江南的發展帶去了大批人才.
7、人民的辛勤勞動,北方的流民組要集中在荊州和揚州,其次是閩江流域及嶺南等地,為了重建家園,求得安定的生活,他們有著強烈的經濟開發願望.
Ⅷ 東漢三國以後,北方人民南遷有什麼意義
東漢以後,北半球氣候變冷,北方的游牧民族失去更多草場,被迫南遷尋找生存環境,這也是少數民族頻頻南下發動戰爭的根本誘因。南遷後,中原的氣候更適合農耕,而農耕比游牧更穩定,能養活更多的人,生產力進一步提高,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此後的政治經濟中心開始南移。
Ⅸ 中國歷史上三次人口南遷的起因、意義
1、永嘉之亂:包括五胡亂華、八王之亂、五代十六國。北方地區連年戰亂造成這期間造成大量漢人南遷。
意義:這次南遷使北方的漢文化和南方的少數民族融合,也促進南方經濟發展。
2、唐末藩鎮割據:地方勢力過大,造成了北方的連年征戰,北方為各少數民族政權所控制,漢人不堪忍受,又紛紛南逃。
意義:這次人口大遷徙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地區,中國人口地理分區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3、靖康之難:靖康二年金攻陷卞京,徽、欽二宗被俘,北宋覆亡,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變。北方廣大淪陷區的人民不堪忍受金的統治被迫舉族遷移。
意義:南方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和大量尚未墾種的可耕地,吸引了各地人民,南方經濟發展迅猛,經濟發展水平,空前提高。
(9)北方人南遷在歷史上有什麼重要意義擴展閱讀:
宏觀的講,經濟重心的南移是中國古代史跨越幾個朝代,持續數百年的重要歷史現象。當然,這個發展過程主要分幾個階段。
秦漢以前,經濟重心在北方黃河流域;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到開發;唐代安史之亂後到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經濟得到穩定發展。
到了兩宋時期,南方最終成為全國經濟重心。到了兩宋之際,經濟重心南移全面實現。南宋能夠在臨安建都,說明南方經濟重心地位已經確立。
實際上南方經濟重心的確立,取決於由北方遷徙而來的掌握比較先進生產技術的勞動者的大量增加、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南方自然條件的相對優越性。
Ⅹ 中國古代人口遷徙的意義和影響是什麼
中國古代人口遷移的意義
(1)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有利於國家統一,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2)有利於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各民族經濟的進步發展。
(3)有利於江南的開發,推動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
(4)開發南洋,對世界文明發展做出貢獻。
(5)人口分布日漸合理,人口資源得到開發和利用。
(6)也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經濟文化的發展。
人口問題是當代人類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也是高考命題的熱點。每年的高考試卷都要涉及與人口有關的一些問題,如當你打開噴著油墨香的2001年廣東文理大綜合卷、全國文科綜合卷、上海高考卷時,首先映入你眼簾的就是關於人口方面的問題。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佔有資源相對不足,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人力資源豐富,這固然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條件,但人口增長過快,又是我們一個沉重的負擔,它嚴重製約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進程,影響著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素質的提高。作為當代中國學生必須了解我國人口的歷史和現狀,增強人口意識,自覺宣傳黨的人口政策。
人口對自然經濟條件下的古代中國來說,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人力是當時生產力的主體,是小農經濟的支撐。古代人口的遷移有利於民族融合,有利於生產的發展和進步,有利於中華民族的形成,同時也豐富了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
1、中國古代的人口總量的變化
(1)秦朝時全國人口約2000萬。
(2)西漢末年達到5059萬人,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5。
(3)從秦代到清康熙元年,除兩宋和明代中期,我國人口曾達到1億左右外,一般都在6000萬徘徊。東漢和帝時期5300萬,隋唐4600萬,北宋1億,
(4)從清康熙初年到鴉片戰爭爆發(1840年)的178年中,我國人口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在這期間,人口總數連闖四關:1684年達到了1億;1762年突破2億;1790年越過3億;1834年超過4億。
這組人口數據說明,
第一,人口總量的增長是中國人口發展史中最明顯的特徵;
第二,人口總量的變化為波浪型增長。可以說,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人口總量就會大幅度增長,如兩漢、隋唐、北宋、清前期等。反之,社會動盪,經濟凋敝,人口總量就會減少,如秦末、楚漢戰爭時期、兩漢之交、三國兩晉南北朝、明末清初等。因此,中國人口波浪型變化呈現出谷連著峰,峰連著谷的軌跡。
第三,人口增長呈現加速增長態勢。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中國人口達到1億用了幾千年,達到3.6億用了幾百年,達到5億多隻用一百多年。
2、中國人口分布格局的變化。
遠古以來相當長的時間里,黃河流域成為我國經濟、政治的重心,人口分布呈現北重南輕的格局。
三國兩晉南北朝以來,北方政局動盪長期戰亂,因此,中原人口多次大規模南遷,北重南輕的人口分布格局逐漸被打破。特別是西晉八王之亂,持續時間長,破壞嚴重,加劇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導致中原人口大量南遷,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流徙人口在耶90萬以上。
唐朝安史之亂後,北人再次大舉南遷。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混戰不已,北人繼續南遷。於是,南方逐漸成為全國經濟的先進地區,人口數量也隨之超過北方,南重北輕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終形成。
3、影響中國人口歷史變化的重要因素。
(1)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
自然環境包括地理、氣候、水文、土壤等。只要有可能,人們總是尋求氣候良好、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生存。中國歷史人口起源於兩河中下游地區,東南人口密度高於西北人口密度,這充分說明了自然環境對人口變化的重要影響。
(2)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影響人口的變化。
在農業生產力水平沒有明顯提高的情況下,擴大耕地面積,增加農作物品種和提高畝產量,都是增加糧食的重要途徑。我們雖然不能將人口變遷完全歸因於糧食的多少和農業生產的興衰,但農業發展和糧食豐收肯定有利於人口增殖。每個朝代前期社會安定,農業發展,糧食豐收,都伴隨著人口的興盛。北宋人口劇增,與南方農業發展,水稻品種增加不無關系。清朝前期人口的增長也與高產作物甘薯、玉米的廣泛種植有密切關系。
(3)社會環境與人口的變化休戚相關。
社會環境中戰爭、政策和人口統計制度等,對人口變化有較大影響。縱觀中國歷史上戰爭對人口的影響有三個方面,一是直接造成人口死亡和人口總量的減少。三國時期的「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就充分說明了戰爭的殘酷性以及對人口的摧殘。二是直接造成人口生存環境的破壞。翻開史書,屢有「室廬焚毀,田畝無主,荒棄不耕」。「人相食啖」的記載。三是造成在籍人口下降。長期戰亂,造成大量人口遷徙。遷徙人口脫離原籍,使國家在籍人口減少。反之,社會安定有利於人民休養生息,增殖人口。前面所講人口波浪型變化,就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戰爭與和平環境對人口興衰的影響。
就政策而言,對廣大農民來說土地政策和賦稅政策是最重要的。只要政府將農民與土地結合,輕徭薄賦,放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就有利於人口增殖。如均田制、租庸調制以及攤丁入畝的實施,對人口增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反之,土地兼並,賦稅苛重,人身依附加強,人口總量就會減少,其中有飢俄而死,也有人口逃散和隱匿人口現象。前面所講人口波浪型變化,又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政府經濟政策變化對人口興衰的影響。
中國很早就建立了人口登記和調查制度。人口統計制度經歷了歷代的發展,不斷完善,也成為影響歷史人口變化的重要因素。雖然歷代的人口統計或殘缺不全,或有可能失真,但它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歷史人口資料,成為我們了解中國人口歷史變遷概貌的重要依據。
人口變動的途徑有兩條:
一條自然增加,另一條,則是遷移。
2、中國古代人口的流向(軌跡)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遷移。如東漢以後的五族內遷;元朝時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2)北方人民南遷,由人口眾多的黃河流域遷向人口稀少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如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南遷;五代十國時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內地人口向邊疆遷移,大多由政府組織軍民遷移,從事戍守、開發、屯田等。。如秦朝遷50萬中原人去越族地區;元統一後許多漢族人到邊疆去。
(4)華人外流。我國古代有很多人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謀生、居住,形成華人外流。如唐朝時有人到南洋;鄭和下西洋後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內流。在長期的中外經濟文化交往過程中,不少外國人來華經商定居,形成外族內流。如唐朝時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國一些地區居住;元朝時形成回族。
人口遷移的原因:
少數民族生產方式的落後和中原地區先進的經濟文化吸引少數民族內遷;
北方戰亂不斷,南方相對安定導致大量北人南遷;
統治階級出於政治、經濟、軍事目的組織軍民遷移;
統治階級專制統治、土地兼並等,也使農民流離失所,導致人口被迫遷移。
3、人口遷移的史實
第一、秦漢時期人口從東向西遷移,如秦始皇命令12萬戶富豪遷咸陽(60萬人),漢高祖遷大量人民到長安。秦始皇遷移內地人民去河套地區居住生活;遷移50萬中原人到越族雜居。
第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人口從北向南遷移,如少數民族內遷(西北部的匈奴、鮮卑、羯、氐、羌從東漢起陸續內遷。),黃河流域人民因戰亂南遷。
第三、五代十國宋元及明末清初因北方戰亂人口繼續向南遷移。
第四、明清人口從國內向海外遷移。如鄭和下西洋後,大量華僑到東南亞;大量華工向美洲的輸人。
第五、內地居民向邊疆遷移,如秦朝時漢族人民向河套地區和越族地區的遷移;唐朝時向藏族地區、南詔地區等地區遷移;五代十國兩宋時期,北方人民不堪金人統治紛紛南遷。元朝時期漢族向邊疆地區遷移;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遷入中原和江南。明清時期內地人口向西南、東北、西北的遷移 。從唐朝開始,我國就有很多人到東南亞一帶謀生。明朝鄭和下西洋後,我國人民移居東南亞的就更多了。
3、中國古代人口遷移的意義
(1)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有利於國家統一,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2)有利於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各民族經濟的進步發展。
(3)有利於江南的開發,推動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
(4)開發南洋,對世界文明發展做出貢獻。
(5)人口分布日漸合理,人口資源得到開發和利用。
(6)也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經濟文化的發展。
4、中國古代的人口政策及其經驗教訓:
勞動者和生產資料是生產力的構成因素。人類社會迄今已存在三代生產力:手工生產力、機器生產力和信息生產力。在第一次產業革命以前的漫長歷史中,人類所獲得的是第一代生產力,其基本特徵是:以簡陋的手工工具為整個生產力基礎。與此相聯系,人的體力成了操作工具的主要動力,勞動者為體力型。整個中國古代的生產力,基本上屬於這種第一代的生產力。顯然在這種情況下,勞動者或勞動人手的增加,對於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就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為此,中國古代國家往往採取鼓勵人口增殖的政策,眾多的人口是國民經濟的支柱,人既是生產者,又是征稅和服兵役的對象,因此人力資源倍受重視。國家鼓勵人口增殖的政策,具體表現在:(1)對生育子女者,免徵賦稅。(2)對晚婚子女,課以重稅。(3)對世代同居的大戶徵收重稅。
中國古代,一般把人口和勞動力的增長當作發展社會經濟的先決條件。不僅如此,還往往把人口和勞動力的增長當作社會繁榮昌盛和國力強大的象徵。而從實際情況來看,在歷代封建王朝的前期,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一般說來是與人口和勞動力的增長相同步的。如漢初漢高祖為恢復經濟,一面號召流離的勞動力回到生產上,一面鼓勵生育,人口和勞動力開始有了增殖,此時社會經濟也開始得到初步恢復。惠帝、文帝、景帝時,人口增殖的速度也相應加快,並形成「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國家促進、鼓勵人口和勞動力增長的政策,在一定時期內直接促進了經濟的興盛。但人口的過多增長,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必將產生消極後果。如濫墾濫伐、盲目開荒、與水爭地等給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破壞,反過來又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5、清代前期我國人口為什麼急劇增長?
從清康熙初年到鴉片戰爭爆發(1840年)的178年中,我國人口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在這期間,人口總數連闖四關:1684年達到了1億;1762年突破2億;1790年越過3億;1834年超過4億。為什麼清康熙以後,我國人口會這樣迅速增長呢?首先,是因為康熙即位後,社會安定,出現了一百多年「丁男不知兵革之患」的穩定局面;農業的精耕細作有了新的發展,糧食生產跨上了新的台階,平均畝產由兩宋時的100公斤提高到125公斤;而且,清朝最後奠定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疆域,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聯系與交流,農業地區擴展到了雲南、內蒙、西北和東北,使全國耕地面積迅速擴大,為人口的快速增長提供了較大的空間和較強的物質基礎。同時,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宣布取消新增人口的人頭稅,雍正又進一步實行「攤丁入畝」,將丁銀(人頭稅)平均攤入田畝中,全部按土地多少納稅,徹底廢除了自秦漢以來延續了兩千多年的人頭稅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勞動者的負擔,促進了人口的增長,並使長期隱瞞不報的戶口陸續報了上來。實行「攤丁入畝」的辦法後,還使城鎮居民全部免除了人頭稅,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增加了人口的容量。再加上清政府比較重視醫葯衛生事業,從而提高了人們對疾病的防治能力,使人口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6、建國後我國的人口遷移和流動:
建國初期,我國省區之間的人口遷移,一是國家有組織地從東部地區城市,調出各種人員支援西部內地和邊疆地區建設;二是東部農村大量人口自發移向廣大地廣人稀的東北、西北等地。農村人口在省區之間的遷移主流是人口自發的流動。我國的人口遷移主要是由於經濟原因引起的。我國東南部人多地少,勞動力剩餘,西部、北部地廣人稀,勞動力不足。所以解放前河北、山東的貧苦農民就向東北遷移,山西向內蒙古遷移,甘肅向新疆遷移。建國後,全國人口主要移出地區是黃河、長河下游地區。這種人口的遷移,對於調整全國人口的分布,開發荒地和礦產資源,發展落後地區經濟、文化,建設邊疆地區都有積極作用。
7、當前民工流動的成因、特點和利弊:
1)成因:
①農村剩餘勞動力多,經濟收入低。
②農村生態環境壓力大。
③農村勞動艱辛,文化落後。
④農村體制改革。
⑤城市的吸引力。
(2)特點:
①流動據經濟定向:
主要從山區流向平原,從農村流向城市,從貧困地區流向發達地區。四川、江西、安徽、貴州、湖南等農業人口多的省是民工主要的輸出地,上海、北京、廣東等大城市和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是民工的主要輸入地。
②季節性流動以成年民工為主,「外籍工人」以年青人居多。
③流動不穩定。
④文化素質偏低。
(3)利弊:
民工的流動有效調整了我國各地區勞動力的餘缺,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許多外來民工承擔了城市建築、環衛、商業、飲食業、服務業工作,對城市的發展和繁榮起了積極作用。民工的勞務收入、文化技術水平的提高,對改善農村經濟,促進鄉鎮企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利」是主要的。
但民工盲目無序流動也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最為突出的是城鎮民工的違法犯罪率有所上升,對社會治安和當地居民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其他社會問題還有:違反計劃生育,城市人口急劇增多,住房緊張,交通擁擠,增加了城市就業壓力,損害環境等。
8、人口的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人口的發展受社會政治、經濟的制約,同時對社會發展起促進或延緩的作用。人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人口的發展要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同資源的利用和環境保護相協調。因為當人類自身的生產同物質資料生產互成比例協調發展時,人口的增長就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反之,則出現嚴重的人口問題,人口偏多或偏少,對社會的發展都起延緩作用。
9、我國的人口問題:
人口問題是指人口增長速度和人口數量與物質資料的生產不相適應,並且阻礙了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人口問題主要表現在:
(1)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人均國民收入低。
(2)人口增長快,使得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低。
(3)我國資料的擁有的絕對量大,但人均相對量小。
(4)勞動力過剩,勞動就業問題相當嚴重。
(5)增加勞動就業與提高勞動生產率之間的矛盾突出。
(6)國家用於建設的資金積累困難,影響經濟的發展。
(7)學齡人口比重大,教育經費增長緩慢,從而影響教育的發展,人口素質的提高。
(8)人口的消費水平增長緩慢。
(9)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
10、我國的人口政策:
「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是我國人口政策的基本內容。我國人口政策的具體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優育。少生是控制人口的關鍵,優育是提高人口素質的先決條件。計劃生育已使我國人口再生產狀況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轉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類型。
11、認識:
1、一般說來,人口遷移最基本的動因在於不同地區的人口同生活資料在數量上的不平衡。而人口遷移正是調節這兩者關系的重要杠桿之一。
2、北方人口的南移(包括兩方面:A由北方草原遷入黃河流域,B、由黃河流域遷入長江流域,珠江流域)軌跡明晰而有力,歷時長久,為中國古代人口遷移的主流,其動力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策馬南下逐中原,促使黃河流域人口遷移到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從而使三大流域人口得到均勻分布,推動區域經濟向前發展,也推動了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北方人民南遷有三次高潮:(1)三國兩晉南北朝。(2)五代十國(3)南宋。
3、中國古代內地居民向邊疆地區遷移往往發生在統一王朝;遷移有由政府組織和老百姓自發進行兩種方式;通過遷移,把內地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傳到邊疆地區,促進了邊疆地區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鞏固了邊防。
4、清代人口比明代人口成倍增長,近代中國大門被西方打開,這為國內過剩人口移居海外提供了條件(如東南亞美洲),但由於中國向海外大量移民的機會已經錯過,故內地貧困人民只好向邊遠地區移動(西北、西北等 )。
5.影響我國人口正常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戰亂,以及隨之而來的各種天災人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