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五四運動是什麼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的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新思想的傳播與社團的發展
西方思想在晚清尤其甲午戰爭之後大量傳入中國並影響年輕一族,而在民國初年這種影響隨著《新青年》等刊物的發展以及白話文運動的推展,自由、反抗傳統權威等思想,影響了學生以及一般市民。 新青年
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科學、人權、自由等大旗,從思想、政治、文化領域激發和影響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青年的愛國救國熱情,從根本上為五四運動的出現奠定了思想基礎和智力來源。 社團組織在民國的發展,包括少年中國學會、工學會、新民學會、新潮社、平民教育講演團、工讀互助團等等,為五四運動在全國的開展奠定了組織基礎。
以北京大學為首的高等教育發展
中國的教育制度在清末的新政中,學習西方及日本學制而改革。到了民初,高等教育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尤其是北京大學,在校長蔡元培的領導下,引進了開放的學風,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並包」辦學方針,李大釗、陳獨秀、章士釗、胡適、辜鴻銘(英國文學)、劉師培、魯迅(周樹人,教中國小說史)、錢玄同(教音韻學)、吳梅(教戲曲史)、劉半農(教新文學)等被聘請於北大任教,同時培養學生獨立自主開放進步的思想和精神,這種思想和精神成為五四運動的重要動力。
民國初年以來的反日以及國恥情緒
1914年8月23日,日本對德國宣戰,經70多日激戰,於11月7日全部佔領德國租借地膠州灣。1915年1月,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北洋政府在5月9日,接納了其中大多數的要求,這原本日方要求保密的協定,為新聞界所得知,並發布該協定,激起了民族主義的情緒,使中國知識分子及民眾對於日本以及「賣國」的政府強烈的不滿,被認為這是國恥,同時也引發了不少反日的活動,這種情緒在五四運動中進一步發展而發揮作用。 1917年8月14日,北京政府向德國宣戰,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參戰國"。1918年初,日本向段祺瑞控制下的北京政府提供了大量貸款,並協助組建和裝備一支中國參戰軍,其貸款還被用於安福國會龐大的賄選開支。同年9月,北京政府與日本交換了關於向日本借款的公文,作為借款的交換條件之一,又交換了關於山東問題的換文,其主要內容為: 1、膠濟鐵路沿線之日本國軍隊,除濟南留一部隊外,全部均調集於青島。2、關於膠濟鐵路沿線的警備:日軍撤走,由日本人指揮的巡警隊代替。 3、膠濟鐵路將由中日兩國合辦經營。 北京政府在換文中,對日本的提議「欣然同意」。駐日公使章宗祥向日本政府親遞換文,後被北京學生痛毆。在中國對德宣戰,與日本同為戰勝國,但德國在山東的權益沒有收回,反而被日本擴大了,這一換文成為巴黎和會上日本強佔山東的借口。
一次大戰期間工商階層的發展
清末以來,中國的工商業雖有所發展,但在西方產品的輸入情形下,中國本土工商業的發展仍然有限,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使歐洲各國產業無力東顧,中國的工商業獲得很大的發展,參與工商業的人口持續增加,民族工業,尤其是輕工業得以巨大發展,城市中的工商階層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也更顯重要,在五四運動中,他們成為聲援愛國學生的主要力量。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借口對德宣戰,攻佔青島和膠濟鐵路全線 五四運動
,控制了山東省,奪取德國在山東強占的各種權益。1918年大戰結束,德國戰敗。1919年1月18日,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北京政府和廣州軍政府聯合組成中國代表團,以戰勝國身份參加和會,提出取消列強在華的各項特權,取消日本帝國主義與袁世凱訂立的「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歸還大戰期間日本從德國手中奪去的山東各項權利等要求。巴黎和會在帝國主義列強操縱下,不但拒絕中國的要求,而且在對德合約上,明文規定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北洋政府竟准備在「合約」上簽字,從而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的反對。 從而激起青年們的「五四運動」。
『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走向復興的必由之路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不是中國走向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是中國走向復興的必由之路。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2)什麼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起點擴展閱讀:
當我國的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之時,我們必須順應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以及黨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情況,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堅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舉措。
歷史證明,改革開放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創新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動力,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叄』 五四運動的意義是什麼
一、「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是近代反帝反封建的發展和繼續。
二、五四運動倡導民主與科學革命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追求進步和光明。
三、繼往開來,把紀念「五四運動」作為繼續前進的動力。
紀念五四運動90年,以及建國60年、改革開放30年是要更好地總結歷史,探討五四精神的當代意義,發揚傳統精神,推進五四運動提出的、尚未完成的歷史任務。
30年的周期不知歷史是巧合還是確實存在著這樣的規律,總之,這距今30、60、90年的三件重大歷史事件都被永久地載入史冊。
90年前「五四運動」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務,隨著60年前新中國的建立,已經基本完成,但是,祖國尚未統一,危機意識不能忘卻。
愛國,自強,振興中華,始終是全民族的政治基礎和凝聚、鼓舞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重要的精神動力。國富民強還需要進行艱苦奮斗。
30年前,「科學、民主」在鄧小平同志倡導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得到了進一步發揚,鄧小平理論的創立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都對「科學、民主」提出了新的認識和要求。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興國需要靠科學,物質層面需要科學,精神層面也同樣需要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
(3)什麼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起點擴展閱讀
五四運動的過程介紹: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了學生群眾的反帝愛國運動。
從1919年初開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討論處理戰後的世界問題。中國政府代表在全國輿論的壓力下,提出了收回山東主權、取消「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等正當要求。
4月下旬,和會在各帝國主義國家的操縱下,悍然決定把戰前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交給日本。這個消息在中國人民中、首先是在知識界和學生中激起了強烈的憤慨。
5月4日,北京13所大專學校學生三千餘人在天安門集合,示威遊行,主張拒絕在和約上簽字,要求懲辦北洋軍閥政府的親日派官僚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北洋軍閥政府出動軍警,逮捕示威群眾32人。5月5日,北京學生總罷課,並通電全國,各地學生紛紛罷課響應。
6月3日、4日,北京學生講演團分赴全市各主要街道演講,北洋軍閥政府再次派出軍警、馬隊進行鎮壓,逮捕大批愛國學生,更加激起全國各界的義憤。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也開始加入運動。
從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罷工,支援學生的反帝愛國斗爭,參加罷工的產業工人有六七萬人。上海商人舉行罷市。滬寧鐵路和滬杭鐵路工人,京漢鐵路的長辛店工人,京奉鐵路的唐山工人相繼罷工。
漢口、長沙、蕪湖、南京、濟南等地都有工人罷工。旅法華工也參加了拒簽和約的斗爭。對於以工人為主體的群眾斗爭的迅猛發展,帝國主義者和軍閥政府感到恐慌。北洋軍閥政府在6月間被迫釋放被捕學生,免除曹、章、陸的職務。
6月28日,在全國各界群眾和旅法華工、留學生及華僑的強大斗爭壓力下,中國代表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取得重大勝利。
『肆』 為什麼說抗戰勝利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轉折點
1、抗戰勝利,是中國人民近百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的完全勝利,是中華民族由危亡走向振興的歷史轉折點。抗日戰爭中,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掀起全民族大團結大聯合的浪潮,是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2、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供了一個弱國戰勝帝國主義強國侵略的經驗和範例,也促進了民族覺醒和喚起了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採用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在打敗日本侵略者。
3、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牽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軍隊,使其不能北攻蘇聯,又大大減輕了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對美英的壓力,在戰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4)什麼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起點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作為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是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首要條件。在民族矛盾日益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並堅持實行全民族的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實行了以弱勝強的戰爭指導策略;
抗日戰爭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戰精神成為鼓舞中國人民奪取勝利的強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抗日戰爭不僅是一場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的較量,而且是一場精神和意志的較量。
『伍』 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分別是什麼。
「四個偉大」是習近平總書記於2017年10月18日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治國理政方針理論。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作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1、「進行偉大斗爭」明確宣示了我們「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治國理政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前所未有」,「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准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
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就是我們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帶領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敢於斗爭的精神狀態,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攻堅克難,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頑強奮斗、艱苦奮斗、不懈奮斗。
2、「建設偉大工程」明確宣示了我們「以什麼樣的主體力量」治國理政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要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毫不動搖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團結帶領人民來完成。歷史一再證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最怕的就是一盤散沙、四分五裂。
而能夠把中國各地區、各民族十幾億人的力量凝聚起來,除了中國共產黨,沒有任何一個政治組織具有這樣的條件和能力。96年來的實踐證明,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風險、危機和艱難險阻,我們黨都能帶領人民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3、「推進偉大事業」明確宣示了我們治國理政要「舉什麼旗,走什麼路」
無論搞革命、搞建設、搞改革,道路問題都是最根本的問題。我們之所以能夠創造出人類歷史上前無古人的發展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全黨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確保黨和國家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勝利前進。」
現在,最關鍵的是堅定不移走這條道路、與時俱進拓展這條道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
4、「實現偉大夢想」明確宣示了我們「朝著什麼樣的目標」治國理政
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既承擔著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又承擔著當代中國的使命,也承擔著未來中國發展走向的使命。中國夢的孕育昭示近代中國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兩大歷史任務作出的不懈努力。我們的民族是偉大的民族。
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近代以來,我們的民族歷經磨難,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無數仁人志士奮起抗爭,但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團結帶領人民前仆後繼、頑強奮斗,把貧窮落後的舊中國變成日益走向繁榮富強的新中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5)什麼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起點擴展閱讀
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作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推進偉大工程,要結合偉大斗爭、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的實踐來進行,確保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個偉大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問: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什麼?】
『陸』 什麼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
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
『柒』 什麼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當前任務
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作用,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推進偉大工程,要結合偉大斗爭、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的實踐來進行,確保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
『捌』 中國共產黨是如何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根本改變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中國人民走向社會主義的政治基礎,開啟了中國人民邁向社會主義的實踐進程。在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過程中,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准備、物質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四十餘年的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
(8)什麼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起點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所指出的「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 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終於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三個偉大飛躍生動地概括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