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橫斷山脈形成有多少年歷史

橫斷山脈形成有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2-07-28 23:44:36

① 橫斷山脈被稱為中國西南最雄偉的山脈,背後究竟有多神奇

世界上沒有一處山脈,比橫斷山脈更讓人感到詫異。作為中國西北最雄偉的群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在有生之年到這里親身體驗,才能感受這個世界的壯麗。


正在建設的滇藏鐵路,就將穿過橫斷山脈,這也是我們基建工作者面臨的巨大考驗。此外還有從大理直通瑞麗的大瑞鐵路,這么一段短短的鐵路我們修了10多年依然沒有通車,僅僅一個14.5公里長的大柱山隧道,我們就挖了十多年。

② 橫斷山脈是怎麼形成的

橫斷山脈是由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擠壓而形成的褶皺山,是地質作用形成的,是內力作用不是外力作用(冰川搬運是外力作用);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多在高緯度,特別是北歐。比如阿爾卑斯山,其角峰U型谷是冰川作用的標志。芬蘭素有千湖之國的美稱,那麼多的冰磧湖也是冰川作用形成的,還有斯堪地納維亞半島的破碎海岸線,也是冰川侵蝕作用形成的。

橫斷山脈的地理位置

橫斷山脈位於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與第一級階梯交界處,是中國第一﹑第二階梯的分界線。為中國四川、雲南兩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區東部一系列南北向平行山脈的總稱。山嶺海拔多在4000~5000米,嶺谷高差一般在1000~2000米以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山高谷深,橫斷東西間交通,故名。山嶺自西而東包括伯舒拉嶺--高黎貢山、他念他翁山--怒山、、芒康山(寧靜山)--雲嶺、雀兒山--沙魯里山、大雪山--折多山--錦屏山、邛崍山--鄧殊山--大涼山等。

在北緯25°~29°40′之間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緯29°40′以北向西北展開,北緯25°以南向東南撒開。總地勢北高南低,高於5000米的山峰多有雪峰、冰川。位於北緯27°10′的玉龍雪山海拔5596米,為中國緯度最南的現代冰川分布區。山嶺褶皺緊密,斷層成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大渡河、安寧河等許多大河都沿深大斷裂發育。各條斷裂帶在第四紀都有活動。怒江以西的騰沖地區有第四紀火山群,龍陵、潞西一帶曾發生過強烈地震!21世紀的幾次地震為2008年四川汶川8級地震和2013年雅安7級地震。

橫斷山脈由於走向特殊、地理位置特殊,它在地理、地質、生物、水文等諸多科學領域有重要意義。橫斷山脈成為印度洋的暖濕氣流進入中國的通道,印度洋的暖濕氣流被喜馬拉雅山脈和岡底斯山脈兩條東西向的高大山脈所阻擋,沿南北走向的橫斷山脈進入中國,給青藏高原東南地區帶來豐沛雨水,進而對這里冰川發育、植物分布有重大影響。由於橫斷山脈的形成過程是逐漸由近東西走向變為近南北走向的,使這里的生物逐漸進化出非常特殊的適應性,成為動物、植物學研究的熱點地區。另外由於橫斷山脈的交通困難,許多地方很少受外來影響,保存了許多少數民族獨特文化和未被破壞的自然景觀。

橫斷山脈的地質地貌:

橫斷山脈位於中國西部地槽區與介於上述地槽區和中國東部地台區之間的康滇地軸。印支運動使區內褶皺隆起成陸,並形成一系列斷陷盆地。盆地中堆積有侏羅系、白堊系地層。燕山運動又發生褶皺和斷裂。直到第三紀中期,地殼緩慢上升,經受了長期剝蝕夷平,形成廣闊夷平面。第三紀末期至第四紀初期,構造運動異常活躍,統一的夷平面變形、解體,嶺谷高差趨於明顯。第四紀經歷多次冰川作用。區內丘狀高原面和山頂面可連接為一個統一的「基面」,「基面」上有山嶺,下為河谷和盆地;橫斷山脈嶺谷高差懸殊。邛崍山嶺脊海拔3000米以上,主峰四姑娘山海拔6250米,其東南坡相對高差達5000餘米。

大雪山主峰貢嘎山海拔7556米,為橫斷山脈最高峰。其東坡從大渡河谷底到山頂水平距離僅29公里,而相對高差竟達6400米。沙魯里山海拔一般在5000米以上,北部的高峰雀兒山海拔6168米。其西的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即所謂三江並流),相距最近處在北緯27°30′附近,直線距離僅76公里。三江江面狹窄,兩岸陡峻,屬典型的「V」字型深切峽谷,尤以金沙江石鼓附近的虎跳峽為世界著名峽谷之一。

橫斷山脈山間盆地、湖泊眾多,古冰川侵蝕與堆積地貌廣布,現代冰川作用發育,重力地貌作用,如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屢見。同時,地震頻繁,是中國主要地震帶之一,著名的鮮水河、安寧河和小江等地震帶都分布於本區。

橫斷山脈的氣候特點:

橫斷山脈南北差異大,北緯27°40′以南的地帶性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西部受西南季風影響多地形雨,溫和濕潤;雲嶺一帶濕度減低,背風谷地更為乾旱。山地植被以雲南松為主,農業區主要在2,800米以下。2300米以下有茶、油桐、核桃、板栗等經濟林木。北緯27°40′以北垂直分帶明顯,2800~3800米分布有高山松林、雲南松林,陰坡為雲杉林;3900~4200米為冷杉、紅杉林;4200米以上為高山灌叢、草甸帶;4800~5200米植被稀疏。農作物上限約在3910米左右。北緯30°以北,3200~4200米為寒溫帶針葉林,以雲杉林為主。橫斷山脈為中國重要林區,由於山勢坡度大,採伐不當,易致水土流失。橫斷山脈各處野生植物資源豐富,盛產貝母、金蟬花、冬蟲夏草、大黃、黨參、五味子、天麻等葯材。野生動物資源、水力資源也很豐富!

橫斷山脈氣候上受高空西風環流、印度洋和太平洋季風環流的影響,冬干夏雨,干濕季非常明顯,一般5月中旬~10月中旬為濕季,降水量佔全年的85%以上,不少地區超過90%,且主要集中於6、7、8三個月;從10月中旬~翌年5月中旬為乾季,降雨少,日照長,蒸發大、空氣乾燥。氣候有明顯的垂直變化,高原面年均溫14~16℃,最冷月6~9℃,谷地年均溫可達20℃以上。南北走向的山體屏障了西部水汽的進入,如高黎貢山東坡保山,年降水量903毫米左右,年均相對濕度70%,西坡龍陵分別為2595毫米左右和83%。

植被和土壤依氣候、地勢而變,從東南到西北,可劃分為:

①邊緣熱帶季雨林-紅壤帶。

②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紅壤黃壤帶。

③暖溫帶、溫帶針闊葉林-褐色土、棕壤帶。

④寒溫帶亞高山森林草甸-暗棕壤和亞高山草甸土帶。

其中第2帶帶譜結構最完整,具有從亞熱帶

橫斷山脈景色之一

橫斷山脈景色之一

到永久冰雪帶的所有分帶。如貢嘎山東坡:

①山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黃紅壤、黃棕壤帶(海拔1000~2400米)。

②山地暖溫帶針闊葉混交林-棕壤帶(2400~2800米)。

③山地溫帶、寒溫帶暗針葉林-暗棕壤、漂灰土帶(2800~3500米)。

④亞高山亞寒帶灌叢草甸-亞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帶(3500~4400米)。

⑤高山寒帶流石灘植被-寒漠土帶(4400~4900)。

⑥極高山永久冰雪帶(4900米以上)。

③ 橫斷山脈是怎麼形成的

橫斷山脈由於走向特殊、地理位置特殊,它在地理、地質、生物、水文等諸多科學領域有重要意義。橫斷山脈成為印度洋的暖濕氣流進入我國的通道,印度洋的暖濕氣流被喜馬拉雅和岡底斯兩條東西向的高大山脈所阻擋,沿南北走向的橫斷山脈進入我國,給青藏高原東南地區帶來豐沛雨水,進而對這里冰川發育、植物分布有重大影響。由於橫斷山脈的形成過程是逐漸由近東西走向變為近南北走向的,使這里的生物逐漸進化出非常特殊的適應性,成為動物、植物學研究的熱點地區。另外由於橫斷山脈的交通困難,許多地方很少受外來影響,保存了許多少數民族獨特文化和未被破壞的自然景觀

④ 西藏的山屬於什麼山脈大概形成於多少億年前

岡底斯山,塘古拉山,喜馬拉雅山,昆倉山.塘古拉山脈,橫斷山脈.以前是大海,科學家都考證過.現在估計還能找到水生物的化石呢,過去撿幾個發財吧.關於形成時間嘛~~~不長篇大論不行啊~~~
是我在網上找的 不是教科書了~
青藏高原的形成歷史大致可以劃分為9個發展階段

(1)震旦紀時期:青藏高原分為古岡瓦納大陸與祁連海兩個主體,古岡瓦納大陸處於西邊,即現在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和唐古拉山脈一帶,祁連海位處青藏高原東部,即現在的昆侖山脈與祁連山山脈一帶;

(2)寒武紀到奧陶紀時期:古岡瓦納大陸下沉,祁連海向其擴展,原特提斯洋范圍大大收縮;

(3)奧陶紀到志留紀時期:古岡瓦納大陸進一步下沉,祁連海逐漸消失,原祁連海位置抬升;

(4)泥盆紀到二疊紀:出現岡瓦納古陸和中特提斯海洋及歐亞大陸,青藏高原中部再次下沉為海洋;

青藏高原形成
過程圖解

(5)二疊紀到三疊紀:原祁連海中部和東部一帶再次上升為大陸,西部則下沉為深海,岡瓦納古陸的淺海與其相連;

(6)侏羅紀:中特提斯海已抬升為陸地,海洋向西部和北部擴張,形成新特提斯;

(7)侏羅紀到白堊紀:新特提斯收縮,拉軌崗日首先隆起,南面形成小面積的海域;

(8)白堊紀到早第三紀:新特提斯全部閉合,歐亞大陸基本成型;

(9)第三紀:由於歐亞板塊激烈碰撞,促使大規模的火山和地震的活動,使青藏高原的抬升急劇加劇。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其邊緣的喜馬拉雅山8848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脈。但是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並不是一開始就這么高大的,據地質學家考證,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一帶原來是一片大海,後來大陸板塊碰撞抬升才變成了今天的樣子,並且這最高的高原和山脈在地質歷史時代還處在嬰兒期,還會繼續增高。
http://www.kepu.com.cn/gb/earth/icesnow/qingzang/qng403.html

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相碰撞,導致了青藏高原的形成。地質學上把高原崛起這段時間的地質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
高原地區的強烈隆起是從距今340萬年前後開始的,此後的時間里高原上升了大約3000米左右,形成當之無愧的「世界屋脊」。希夏邦馬峰北坡的高山櫟化石出現在海拔5700-5900米,而現在高山櫟卻只生長在海拔2500-3100米的地方。此為佐證。
青藏高原抬升過程是勻速的運動,不是一次性的猛增。它經歷了幾個不同的上升階段,每次上升都使高原地貌形態得以演進。
高原第一次上升,發生在距今340萬年~170萬年,青藏高原地區平均海拔從1000米左右上升到2000米以上,此時高原已經形成,這次上升運動被稱為「青藏運動」。
高原第二次強烈隆升發生在110萬年~60萬年左右,高原面在80~60萬年平均高度達到3000~2500米左右,高原的自然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高原上山地全面進入冰凍圈。高原的新舊斷裂活動活躍,高山深谷地貌形成並發展。環流形勢被打亂,氣候從溫暖濕潤轉為寒冷乾旱,地域差異性明顯增大。
高原第三次強烈隆升發生在距今15萬年左右,這段時間,高原的平均高度已達到4000米以上,一些高山超過了6000米,使高原內部的氣候更加寒冷乾燥。
地質歷史進入全新世(距今一萬年前),高原繼續抬升,形成了今天高原面平均高度達到4700米。高原的強烈降升,給亞洲東部的自然環境以深刻的影響,高原的動力作用和勢力作用改變了周圍地區的環境。

⑤ 橫斷山是怎麼形成的

有一定關系,橫斷山不是處於大板塊邊界,現在的高原是一個古地槽(地槽是「軟性的沉積相」,「地台」是剛性的岩體,一般是非常古老的變質岩組成),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包括四川盆地,是楊子地台。印度洋板塊擠壓亞歐板塊時,讓軟的青藏地槽隆起,喜馬拉雅山和橫斷山都是處於地槽邊緣。

⑥ 橫斷山脈的人文歷史

「橫斷山域文化旅遊經濟圈」是世界上罕見的多民族、多語言、多種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的地區。 是中國境內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此地除漢族外,有阿昌族、白族、布朗族、布依族、藏族、傣族、德昂族、獨龍族、哈尼族、回族、基諾族、景頗族、拉祜族、僳僳族、門巴族、蒙古族、苗族、納西族、怒族、普米族、羌族、水族、瑤族、彝族、壯族、仡佬族、佤族、珞巴族等28個少數民族世居於此,多數地區人口密度低。 橫斷山脈是中國發現古猿化石地區之一,祿豐古猿化石和元謀猿人化石的發現,證明橫斷山脈是人類發源地之一。 他們在這里世代繁衍、交往、遷徙,為後人保留下了大量古老文化的信息,日積月累,形成一條特殊的民族走廊和歷史文化沉積帶。
橫斷山脈一方面通過高山峻嶺把這個地區的「君長以什數」,部落林立的土著文化在多元共存的基礎上阻隔橫斷起來,同時又通過四通八達的河流和山谷使此地的各種文化和生活方式緩慢或迅速融合交流著。其精神生活多元共存,並總是有力量將強勢文化創造性地本土化,其文化傳承的方式往往是非文字的、口口相傳的,通過宗教活動、舞蹈、音樂、繪畫、服飾和日常器皿來表現。從血緣上講,這個地區是古代中國血緣最混雜也最純粹的地區之一。這里是流放、逃亡、遷移、儲存的終結之地,也是原住民最密集的地區。在這個地區,與其從語焉不詳的文獻記載中尋找歷史的蛛絲馬跡,倒不如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現歷史,歷史暗藏在當下生活細節與閃爍其辭的傳說中而不是「史記」中,這是橫斷山脈地區西南夷文化的重要特徵。 西南絲綢之路是指從成都起程,經雲南西部的大理、永昌,順橫斷山脈南北向的民族走廊而下,向西跨越峻險的崇山、湍急的大河與莽莽的叢林,至緬甸後直達身毒(今印度)的古代商路,古稱蜀———身毒道。

⑦ 地理知識橫斷山脈是什麼地質時期形成的

橫斷山脈是由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擠壓而形成的褶皺山,是地質作用形成的。它的形成又分為四個時期:


橫斷山脈,世界年輕山系之一。中國最長、最寬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唯一兼有太平洋和印度洋水系的地區。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部,通常為四川、雲南兩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區東部南北向山脈的總稱。因「橫斷」東西間交通,故名。

因「橫斷」東西間交通,故名。其范圍界限有「廣義」和「狹義」之說,按「廣義」說,即東起邛崍山,西抵伯舒拉嶺,北界位於昌都、甘孜至馬爾康一線,南界抵達中緬邊境的山區。山川南北縱貫,東西駢列,自東而西有邛崍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礱江、沙魯里山、金沙江、芒康山(寧靜山)、瀾滄江、怒山、怒江和高黎貢山等。

橫斷山脈」這一名稱緣於清末江西貢生黃懋材,當時他受四川總督錫良的派遣從四川經雲南到南亞次大陸考察「黑水」源流,因看到瀾滄江、怒江間的山脈並行迤南,橫阻斷路,而給這一帶山脈取了個形象的「橫斷山」名稱。

⑧ 西藏的山屬於什麼山脈大概形成於多少億年前 [西

岡底斯山,塘古拉山,喜馬拉雅山,昆倉山.塘古拉山脈,橫斷山脈.以前是大海,科學家都考證過.現在估計還能找到水生物的化石呢,過去撿幾個發財吧.關於形成時間嘛~~~不長篇大論不行啊~~~
是我在網上找的 不是教科書了~
青藏高原的形成歷史大致可以劃分為9個發展階段

(1)震旦紀時期:青藏高原分為古岡瓦納大陸與祁連海兩個主體,古岡瓦納大陸處於西邊,即現在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和唐古拉山脈一帶,祁連海位處青藏高原東部,即現在的昆侖山脈與祁連山山脈一帶;

(2)寒武紀到奧陶紀時期:古岡瓦納大陸下沉,祁連海向其擴展,原特提斯洋范圍大大收縮;

(3)奧陶紀到志留紀時期:古岡瓦納大陸進一步下沉,祁連海逐漸消失,原祁連海位置抬升;

(4)泥盆紀到二疊紀:出現岡瓦納古陸和中特提斯海洋及歐亞大陸,青藏高原中部再次下沉為海洋;

青藏高原形成
過程圖解

(5)二疊紀到三疊紀:原祁連海中部和東部一帶再次上升為大陸,西部則下沉為深海,岡瓦納古陸的淺海與其相連;

(6)侏羅紀:中特提斯海已抬升為陸地,海洋向西部和北部擴張,形成新特提斯;

(7)侏羅紀到白堊紀:新特提斯收縮,拉軌崗日首先隆起,南面形成小面積的海域;

(8)白堊紀到早第三紀:新特提斯全部閉合,歐亞大陸基本成型;

(9)第三紀:由於歐亞板塊激烈碰撞,促使大規模的火山和地震的活動,使青藏高原的抬升急劇加劇。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其邊緣的喜馬拉雅山8848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脈。但是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並不是一開始就這么高大的,據地質學家考證,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一帶原來是一片大海,後來大陸板塊碰撞抬升才變成了今天的樣子,並且這最高的高原和山脈在地質歷史時代還處在嬰兒期,還會繼續增高。
http://www.kepu.com.cn/gb/earth/icesnow/qingzang/qng403.html

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相碰撞,導致了青藏高原的形成。地質學上把高原崛起這段時間的地質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
高原地區的強烈隆起是從距今340萬年前後開始的,此後的時間里高原上升了大約3000米左右,形成當之無愧的「世界屋脊」。希夏邦馬峰北坡的高山櫟化石出現在海拔5700-5900米,而現在高山櫟卻只生長在海拔2500-3100米的地方。此為佐證。
青藏高原抬升過程是勻速的運動,不是一次性的猛增。它經歷了幾個不同的上升階段,每次上升都使高原地貌形態得以演進。
高原第一次上升,發生在距今340萬年~170萬年,青藏高原地區平均海拔從1000米左右上升到2000米以上,此時高原已經形成,這次上升運動被稱為「青藏運動」。
高原第二次強烈隆升發生在110萬年~60萬年左右,高原面在80~60萬年平均高度達到3000~2500米左右,高原的自然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高原上山地全面進入冰凍圈。高原的新舊斷裂活動活躍,高山深谷地貌形成並發展。環流形勢被打亂,氣候從溫暖濕潤轉為寒冷乾旱,地域差異性明顯增大。
高原第三次強烈隆升發生在距今15萬年左右,這段時間,高原的平均高度已達到4000米以上,一些高山超過了6000米,使高原內部的氣候更加寒冷乾燥。
地質歷史進入全新世(距今一萬年前),高原繼續抬升,形成了今天高原面平均高度達到4700米。高原的強烈降升,給亞洲東部的自然環境以深刻的影響,高原的動力作用和勢力作用改變了周圍地區的環境。
參考資料:初中地理書

閱讀全文

與橫斷山脈形成有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