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古代十大經典戰役有哪些
釣魚城之戰——攻不破的堅固堡壘,固城堅守的典範
主要相關人物:蒙哥、王堅
城濮之戰——「退避三舍,後發制人」
主要相關人物:晉文公、尹子玉
.淝水之戰——以少勝多,亂中取勝
主要相關人物:謝玄、謝石、苻堅
鉅鹿之戰——「破釜沉舟」,狹路相逢勇者勝
主要相關人物:項羽、章邯、王離
順昌、郾城、穎昌之戰——抗金名將們上演的連環好戲
主要相關人物:劉琦、岳飛、岳雲、楊再興、兀術
.官渡之戰——以少勝多的經典之作
主要人物:曹操、袁紹、許攸
井陘之戰——「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
主要相關人物:韓信、陳余
赤壁之戰——以弱勝強,水戰、火攻之典範
主要相關人物:周瑜、曹操、黃蓋
桂陵、馬陵之戰——「圍魏救趙」、「避實就虛」、「減灶誘敵」……,智謀的精彩對決
主要相關人物:孫臏、田忌、龐涓
柏舉之戰——「千里破楚、五戰入郢」,擊破強國的典範
主要相關人物:孫武、伍子胥、闔閭、囊瓦
㈡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戰役
1、涿鹿之戰。
發生於大約4600年前,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蚩尤所進行的一場大戰。雙方為了爭奪適於牧放和淺耕的中原地帶而發生。涿鹿之戰對於古代華夏族由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的轉變產生過重大的影響,取得這場戰爭勝利的部落首領黃帝從此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㈢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十大戰役
阪泉之戰、涿鹿之戰、牧野之戰、巨鹿之戰、赤壁之戰、官渡之戰、淝水之戰、長勺之戰、長平之戰、鄢陵之戰。
1、阪泉之戰
創世之戰,開啟華文明!在公元前2600年,屬於中華歷史的上古時期,黃帝部落與炎帝部落在阪泉展開了一次大決戰,此戰是重要的歷史意義,開啟了華文明源泉,戰役以黃帝大敗炎帝結束。
㈣ 中國古代十大經典戰役
中國歷史十大經典戰役
NO.1 牧野之戰
「牧野洋洋,……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期清明」現代人根據史書記載的天象,甚至推算出了具體時間是公元前1106年2月4日。周武王統率兵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萬5千人,匯集各部落的兵力,大破商軍的共約17萬人於牧野。
NO.2 城濮之戰
面對鋒芒必露的楚軍,晉文公選擇「退避三舍」,然後集中優勢兵力對於楚軍3路兵馬實行各個擊破,最後戰斗以晉文公在踐土朝覲周王,會盟諸侯結束.
NO.3 長平之戰
秦趙為了上黨的歸屬展開了3年的拉鋸戰.雪球越滾越大,最後出現了百萬人大戰的局面.趙王"臨陣換將",派上了"紙上談兵"的趙括,相對應的秦派上了戰神級人物白起.白起創造了一個兵力接近而圍殺對手的奇跡,45W趙軍全軍覆沒.
NO.4 巨鹿之戰
項羽破釜沉舟,以三萬之眾帶三天的口糧打敗秦將章酣率領的三十萬大軍.此一役消滅了秦主力軍隊,為漢朝的統一奠定基礎,也成就了「霸王」之赫赫威名.
NO.5 韓信破趙之背水一戰
韓信率領3萬漢軍,面對號稱20萬的趙軍,以"背水一戰,致之死地而後生",開創了中國歷史戰爭的一場新典範.
NO.6官渡之戰
曹操以兩萬之眾擊敗原紹十萬大軍,奠定了曹操同意整個北方的基礎.
NO.7赤壁之戰
沒什麼好說了,人人皆知,只是兵力大概為3萬:20萬,沒有演義說的那麼多。
NO.8淝水之戰
什麼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還有「投鞭斷江」,皆來源於此.東晉謝玄以8萬對前秦苻堅80萬.
NO.9朱仙鎮大捷
狄雷、岳雲、嚴成方、何元慶4員小將主動請纓攻打金軍重鎮朱仙鎮。金銀銅鐵8柄大錘左揮右掄,上擋下砸,驍勇無比,直殺得金兵鬼哭狼嚎。岳家軍大獲全勝.「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飛在河南取得順昌、郾城大捷,粉碎了金「拐子馬」、「鐵浮圖」不可戰勝的神話.
NO.10 淮海戰役
60萬對80萬,歷史以來在中原大地上最輝煌宏大的戰斗,堪稱大兵團運動戰的教科書,共產黨勉強湊足的60萬人馬戰勝了國民黨80萬精銳部隊並殲滅了其中的55萬。
㈤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十大戰役:誰對歷史的影響最大呢
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面對南方強大的蚩尤部族,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其在涿鹿地區展開了一場大戰。總的來說,這場戰爭不僅奠定華夏民族的基礎,也是中國歷史上見於記載的最早的“戰爭”。
十、塔兒灣大捷
明朝軍隊在洛陽的塔兒灣與元朝軍隊遭遇,常遇春單騎突入敵陣,在洛水之北擊潰元軍五萬,俘獲無算,史稱塔兒灣大捷,此戰的勝利為朱元璋攻取元大都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形勢。
㈥ 行測中考的改變中國歷史的十大戰役是哪些
改變中國歷史的十大戰役:
一、涿鹿之戰:
發生於大約4600年前,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蚩尤所進行的一場大戰。雙方為了爭奪適於牧放和淺耕的中原地帶而發生。涿鹿之戰對於古代華夏族由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的轉變產生過重大的影響,取得這場戰爭勝利的部落首領黃帝從此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
二、牧野之戰:
這是武王伐紂的決勝戰,是周武王聯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今淇縣)進行的決戰。由於商紂王先征西北的黎,後平東南夷,雖取得勝利,但窮兵黷武,加劇了社會和階級矛盾,最後兵敗自焚,商朝滅亡。它終止了殷商王朝將近600年的統治,為西周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辟了道路。其體現的謀略和作戰藝術,也對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
三、馬陵之戰
: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發生於周顯王二十八年,今山東省郯城縣馬陵山附近,這次戰役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用「減灶示弱」的方法,誘龐涓上鉤,將魏軍10萬人殺得潰不成軍,並俘虜了魏太子申。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
四、長平之戰
:發生在戰國後期約公元前260年,地點位於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秦國名將白起率軍在趙國的長平攻打趙國。趙國廉頗堅守不出,秦軍用離間計散布謠言,趙王信以為真,用趙括換下廉頗。趙括就是那位著名的「紙上談兵」將領,白起針對趙括驕傲輕敵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圍殲坑殺了趙國40萬降兵。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此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抗秦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
五、巨鹿之戰
: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40萬秦軍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他的決心和勇氣鼓舞了將士們的士氣,個個奮勇死戰,一以擋十,九戰九捷,大敗秦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六、昆陽之戰
:新朝末年(公元23年),新漢兩軍在中原地區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昆陽(今河南省葉縣)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之一,它決定了新漢兩軍的命運和未來中原王朝數百年的國運,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有深遠影響的戰略決戰。昆陽之戰不但是劉秀擊敗王莽的關鍵一戰,同時也為劉秀日後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
七、官渡之戰
: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八、赤壁之戰
: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九、淝水之戰
: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十、安史之亂
: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763年),由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㈦ 中國古代十大戰役,年份,涉及人員
1、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年代說法不一,從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都有)又稱「武王伐紂」,是周武王聯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今河南省淇縣南、衛河以北)進行的決戰。
戰爭過程
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發繼位,即周武王。前1048年,牧野之戰前兩年,周武王曾觀兵於孟津(今河南省孟津縣)。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採用「夏商周斷代工程」的觀點),周武王親率戰車三百乘,虎賁(精銳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數萬人,出兵東征。同年2月21日,周軍抵達孟津,與庸、盧、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會合,聯軍總數達4.5萬人。聯軍於2月26日冒雨繼續東進,從汜地(今河南省滎陽市汜水鎮)渡河水(黃河,一說由孟津渡河)後,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省輝縣西北)折而東行。27日清晨,周武王莊嚴誓師,歷數子辛的種種暴行,即為《尚書》所記載之「牧誓」。
28日拂曉,聯軍進至牧野。《詩經》記載:「牧野洋洋,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期清明」 。
子辛驚聞周軍來襲,因此時商軍主力遠在東南地區,無法即時征調,只好倉促武裝大批奴隸、戰俘,連同守衛國都的軍隊,開赴牧野迎戰。根《史記》記載,帝辛出動的總兵力有七十萬人,另一些文獻記載是十七萬。《詩經·大明》 稱:「殷商之旅,其會如林」。
《逸周書·克殷》記載 :周軍先由呂尚率數百名精兵上前挑戰,震懾商軍並沖亂其陣腳,然後周武王親率主力跟進沖殺,將對方的陣形徹底打亂。商軍中的奴隸和戰俘全無鬥志,紛紛倒戈,商軍迅速崩潰。子辛見大勢己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商朝正式滅亡。周武王趕到鹿台時,用「輕呂」擊刺子辛的屍體,並親自斬其頭顱懸旗示眾。
戰爭結果
《逸周書·世俘》記載:牧野之戰周武王大獲全勝,擊斃商軍十八萬人,生俘三十三萬人,捕獵,虎、熊、犀牛、鹿等動物一萬多頭,並掠奪了大量的珠寶財物,僅佩玉就達到十八萬塊。隨後聯軍兵分四路,向東南方進發,四處征伐忠於的商朝各地諸侯,驅逐商朝大將飛廉於海濱而殺之。
但牧野之戰並沒有完全消滅商朝,商朝原領地的一部分作為子辛之子武庚的封地,建立殷國,作為商朝的延續,商朝南征的軍隊也沒有被完全消滅。周武王死後,武庚聯合周室的管叔、蔡叔、霍叔發動「三監之亂」,最終被周公旦和周成王平定,商朝的殘余勢力才被完全消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柏舉之戰
柏舉之戰是春秋末期一次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大戰,史學家稱它為「東周時期第一個大戰爭」
戰爭過程
公元前507年,蔡昭侯、唐成公為報楚令尹子常(囊瓦)的勒索和被拘三年之仇,背叛楚國,與晉、吳結盟,使楚北側失去屏障。
公元前506年春,應蔡國之請,晉、齊、魯 、宋、蔡、衛、陳、鄭、許、曹、莒、邾、頓、胡、滕、薛、杞、小邾18國諸侯在召陵(今河南省郾城縣東)會盟,共謀伐楚。
同年四月,晉國又指使蔡國出兵攻滅楚之附庸沈國。楚國於同年秋發兵圍攻蔡國。吳國君臣認為傾全力攻楚的良機已至,決定以救蔡為名,經淮道繞過大別山脈,從楚守備薄弱的東北部突入楚境,對楚國實施打擊。
公元前506年冬,吳王闔閭親率其弟夫概和伍子胥、伯嚭、孫武等,出動全國之兵,乘船溯淮水西進。至戰略要地州來,舍舟於淮汭(今河南省潢川縣,一說安徽省鳳台縣),登陸前進。以蔡、唐軍為先導,3500名精銳步卒為前鋒,穿過楚北部的大隧、直轅、冥阨三關險隘(均在今河南省信陽市以南,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處),直趨漢水,深入楚腹地,達成對楚的戰略奇襲。楚不料吳軍作此迂迴奔襲,急派令尹子常、左司馬沈尹戌、武城大夫黑及大夫史皇等倉促率軍趕至漢水西岸布防,阻止吳軍渡漢水攻楚都城。
當吳、楚兩軍在漢水對峙時,沈尹戌鑒於分散在楚國各地的兵力尚未集結,易被吳軍各個擊破,難以阻止吳軍突破漢水的防禦的特點,又針對吳軍孤軍深入,不佔地利的弱點,主張充分發揮楚國兵員眾多的優勢,變被動為主動:由令尹子常憑借漢水之障與吳軍周旋,正面牽制吳軍,自己去方城(起自今河南省葉縣西南,沿東南走向至泌陽縣東北的一條長城)調集楚國兵力,迂迴至吳軍側後,毀壞吳軍舟船,阻塞三關,斷其歸路,然後與子常軍實施前後夾擊,殲滅吳軍。
值沈尹戌趕赴方城調兵之際,武城大夫黑認為楚軍不宜進行持久戰,主張速戰速決。大夫史皇亦迎合子常貪功之心,慫恿其速戰。子常聽信二大夫之言,又錯誤地估計了戰場形勢,以為憑自己的實力可以擊敗吳軍,於是改變與沈尹戌商定的夾擊吳軍計劃,不待沈尹戌軍到達,擅自率軍渡過漢水攻擊吳軍。
吳君臣得知楚軍夾擊之謀,又見子常軍渡河來攻,為避免腹背受敵,改變原定在江、漢腹地與楚軍決戰的計劃,由漢水東岸後退,調動楚軍於不利地形。子常錯誤地認為吳軍畏楚而退,緊追不舍,企圖速勝。在小別(山名,今湖北省黃岡地區大崎山)至大別(今湖北省大別山)間,連續三戰,楚軍受挫,銳氣大減。子常意欲棄軍逃命,但受到史皇指責,只得勉強繼續作戰。
吳軍停止後退,於11月18日在柏舉與楚軍對陣。夫概認為應先發制人,擊潰子常軍,爾後以大軍繼之,必敗楚軍。闔閭慮及勝敗在此一舉,務求萬全無虞之策,不同意夫概意見。夫概見機而行,率自己所屬5000人猛攻子常部。子常軍一觸即潰,楚軍大亂。闔閭見夫概突擊成功,立即發起全面攻擊。子常棄軍逃奔鄭國,史皇及其部屬戰死,楚軍大敗。
喪失主帥的楚軍殘部紛紛向西潰逃,吳軍乘勝追擊,至清發水(今湖北省安陸市境內涢水)追上楚軍,闔閭欲立即展開攻擊,夫概認為乘其半渡而擊,必獲大勝。楚軍見吳軍追至而未進攻,急於求生,爭相渡河。待其半渡之時,闔閭揮軍攻擊,又殲楚軍一部。吳軍加快追擊,竟使楚軍在潰逃中雖炊熟而不得食。
追至雍澨(今湖北省京山縣西南),與由息(今河南省息縣西南)回援的沈尹戌軍相遇。沈尹戌率軍奮力拚殺,雖然擊敗夫概,但被吳軍包圍,楚軍突圍失敗,沈尹戌見無法獲勝,命令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級。楚軍失去主帥,慘敗潰逃。
此後,吳軍又連續五戰擊敗楚軍。楚昭王得知前線兵敗,不顧大臣子期、子西的反對,帶領家屬親信逃走。楚軍得知楚昭王已逃,全軍潰散,子期率兵趕去保護楚王,子西則率軍西逃,吳軍於公元前506年11月29日攻入楚都郢(今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城北)。
柏舉之戰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吳國與楚國在柏舉(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內)發生的一場戰爭。此戰吳國以少勝多,大敗楚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載:「(吳國)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戰爭結果
柏舉之戰是春秋末期一次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大戰,史學家稱它為「東周時期第一個大戰爭」(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
吳國在經過6年的「疲楚」戰略後,一舉戰勝強敵楚國,給楚國以巨大的創傷,使吳國聲威大振,為吳國進一步爭霸中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柏舉之戰,孫武以3萬兵力,擊敗楚軍20萬,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尉繚子曾贊道:「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巨鹿之戰
巨鹿之戰,是秦末農民大起義中,項羽率領6萬楚地義軍同秦將章邯、王離所率40餘萬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平鄉)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項羽軍隊破釜沉舟,大敗20萬秦軍,使秦軍受到嚴重損失,並迫使另20萬秦軍不久投降。而項羽則確立了在各起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名存實亡。
戰爭過程
前207年12月,項羽率楚軍到達巨鹿縣南的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將軍率2萬義軍渡過漳水,援救鉅鹿,初戰告捷。接著,項羽率領全軍渡過漳水,命令全軍破釜沉舟,只帶三日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巨鹿,斷絕秦軍糧道,包圍了王離軍隊。 項羽的決心和勇氣,對將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軍把王離的軍隊包圍起來,個個士氣振奮,越戰越勇。一個人抵得上十個秦兵,十個就可以抵上一百。經過九次激烈戰斗,活捉了王離,殺死了秦將蘇角,其他的秦軍將士有被殺的,也有逃走的,圍鉅鹿的秦軍就這樣瓦解了。
戰爭結果
巨鹿之戰是秦末農民戰爭所取得的一場巨大勝利。它基本上摧毀了秦軍的主力,扭轉了整個戰局,奠定了反秦斗爭勝利的基礎。而項羽以六萬破數十萬,如此懸殊的戰果令無數後世人對其充滿了好奇與景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戰爭過程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擊敗公孫瓚,佔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 官渡之戰地圖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縣,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優勢。
建安二年(197年)春,袁術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為名,進討袁術並將其消滅。接著又消滅了呂布,利用張楊部內訌取得河內郡。從此曹操勢力西達關中,東到兗、豫、徐州,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大部地區,從而與袁紹形成沿黃河下游南北對峙的局面。
袁紹的兵力在當時遠遠勝過曹操。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袁紹舉兵南下的消息傳到許都,曹操部將多認為袁軍強大不可敵。但曹操卻根據他對袁紹的了解,認為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於是決定以所能集中的數萬兵力抗擊袁紹的進攻。
為爭取戰略上的主動,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東臨沂北)入青州,佔領齊(今山東臨淄)、北海(今山東昌樂)、東安(今山東沂水縣)等地,牽制袁紹,鞏固右翼,防止袁軍從東面襲擊許都;曹操率兵進據冀州黎陽(今河南浚縣東,黃河北岸),令於禁率步騎2000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協助扼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黃河南岸)的東郡太守劉延,阻滯袁軍渡河和長驅南下,同時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一帶築壘固守,以阻擋袁紹從正面進攻;派人鎮撫關中,拉攏涼州,以穩定翼側。從以上部署看,曹操所採取的戰略方針,不是分兵把守黃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後發制人。
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當曹操正部署對袁紹作戰時,劉備起兵反曹,佔領下邳,屯據沛縣(今江蘇沛縣)。劉軍增至數萬人,並與袁紹聯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為保持許昌與青、兗二州的聯系,避免兩面作戰,於次年二月親自率精兵東擊劉備,迅速佔領沛縣,轉而進攻下邳,迫降關羽。劉備全軍潰敗,隻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紹。當曹、劉作戰正酣之時,袁紹謀士田豐建議袁紹「舉軍而襲其後」,但袁紹以幼子有病為辭拒絕採納,致使曹操從容擊敗劉備回軍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紹派陳琳書寫檄文並發布,檄文中把曹操罵得無法忍受。二月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他首先派顏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為爭取主動,求得初戰的勝利,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此時謀士荀攸認為袁紹兵多,建議聲東擊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偽裝渡河攻袁紹後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後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定可擊敗顏良。曹操採納了這一建議,袁紹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機率輕騎,派張遼、關羽為前鋒,急趨白馬。關羽迅速迫近顏良軍,沖進萬軍之中殺死顏良並斬首爾還,袁軍潰敗。
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後,遷徙白馬的百姓沿黃河向西撤退,袁紹率軍渡河追擊,軍至延津南,派大將文丑與劉備繼續率兵追擊曹軍。曹操當時只有騎兵600,駐於南阪(在白馬南)下,而袁軍達五六千騎,尚有步兵在後跟進。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馬,並故意將輜重丟棄道旁。袁軍一見果然中計,紛紛爭搶財物。曹操突然發起攻擊,終於擊敗袁軍,殺了文丑(死於亂軍,並不是關羽斬殺),順利退回官渡。
袁軍初戰失利,但兵力仍占優勢。七月,進軍陽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備南下進攻許昌。八月,袁軍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寬約數十里。曹操也立營與袁軍對峙。九月,曹軍一度出擊,沒有獲勝,退回營壘堅守。袁紹構築樓櫓,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營。曹軍依謀士劉曄之計製作了一種拋石裝置的霹靂車,發石擊毀了袁軍所築的樓櫓。袁軍又掘地道進攻,曹軍也在營內掘長塹相抵抗,粉碎了袁軍的計策。
雙方相持3個月,曹操外境困難,前方兵少糧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荀彧給予曹操方面決心,使得曹操得以堅持危局,加強防守,命負責後勤補給的任峻採取10路縱隊為一部,縮短運輸隊的前後距離,並用復陣(兩列陣),加強護衛,防止袁軍襲擊;另一方面積極尋求和捕捉戰機,擊敗袁軍,不久派曹仁、史渙截擊、燒毀袁軍數千輛糧車,增加了袁軍的補給困難。
同年十月,袁紹又派車運糧,並令淳於瓊率兵萬人護送,屯積在袁軍大營以北約20 公里的故市(河 曹操南延津縣內)、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壘,親自率領步騎5000,冒用袁軍旗號,人銜枚馬縛口,各帶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袁紹獲知曹操襲擊烏巢後,只派輕騎救援,主力則猛攻曹軍大營。可曹營堅固,攻打不下。當曹軍急攻烏巢淳於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迫近。曹操勵士死戰,大破袁軍,殺淳於瓊等,並將其糧草全數燒毀。袁軍前線聞得烏巢被破,導致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遂潰。袁紹倉惶帶800騎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7萬餘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三國形成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帶大勝曹操軍隊,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著名戰役。戰爭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
戰爭過程
赤壁之戰前前後後有很多膾炙人口的經典細節,這里只揀「火燒赤壁」一節——
十二月,周瑜率領軍隊在樊口與劉備會合。然後兩軍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正在渡江的曹軍相遇。曹軍當時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編水軍及新附荊州水軍難以磨合,士氣明顯不足,因此初戰被周瑜水軍打敗。曹操不得不把水軍「引次江北」與陸軍會合,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操練水軍,等待良機。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隔長江與曹軍對峙。
當時曹操為了北士卒不習慣坐船,於是將艦船首尾連接起來,人馬於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將黃蓋於是建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周瑜採納了黃蓋的火攻計策,並讓黃蓋向曹操寫信詐降,以接近曹操戰船。
至戰日,黃蓋准備了十艘輕利之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赤幔偽裝,上插旌旗龍幡。當時東南風急,十艘船在中江順風而前,黃蓋手鋸火把,使眾兵齊聲大叫:「降焉!」曹軍官兵毫無戒備,「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離曹軍二里許,黃蓋遂令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頃刻之間,煙炎張天,曹軍人馬燒、溺死者無數。在對岸的孫劉聯軍橫渡長江,趁亂大敗曹軍。
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回,當即自焚剩下的戰船,引軍沿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卻,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一直尾隨追擊。此戰中曹軍傷亡過半,曹操回到江陵後,恐赤壁失利而使後方政權不穩,立即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繼續留守南郡(治所江陵),而後委任樂進守襄陽、滿寵代理奮威將軍,屯於當陽。孫劉聯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戰爭結果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曹、劉、孫三家爭奪荊州之戰揭開序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又稱肥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當時中國北方的前秦欲滅南方的東晉,並於淝水(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戰爭過程
「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等成語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戰。
公元383年8月,苻堅親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羽林郎(禁衛軍)3萬,共90萬大軍從長安南下,同時,苻堅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師7萬從巴蜀順流東下,向建康進軍。近百萬行軍隊伍「前後千里,旗鼓相望。東西萬里,水陸齊進。」苻堅驕狂地宣稱:「以吾之眾旅,投鞭於江,足斷其流。」
東晉王朝在強敵壓境,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以丞相謝安為首的主戰派決意奮起抵禦。經謝安舉薦,晉帝任命謝安之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經過7年訓練,有較強戰鬥力的「北府兵」(在北方的流亡移民當中選拔精壯者,加以嚴格訓練培育出的一支軍隊,為東晉時期戰力最強的主力軍)8萬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派胡彬率領水軍5千增援戰略要地壽陽(今安徽壽縣)。又任命桓沖為江州刺史,率10萬晉軍控制長江中游,阻止秦巴蜀軍順江東下。
10月18日,苻堅之弟苻融率秦前鋒部隊攻佔了壽陽(今壽縣),俘虜晉軍守將徐元喜。與此同時,秦軍慕容垂部攻佔了鄖城(今湖北鄖縣)。奉命率水軍馳援壽陽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壽陽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硤石(今安徽鳳台西南),等待與謝石、謝玄的大軍會合。
苻融又率軍攻打硤石。苻融部將梁成率兵5萬進攻洛澗(在今安徽淮南東),截斷淮河交通,阻斷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硤石,糧草用盡,難以支撐,寫信向謝石告急,但送信的晉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裡。苻融立刻向苻堅報告了晉軍兵少,糧草缺乏的情況,建議迅速起兵,以防晉軍逃遁。苻堅得報,把大軍留在項城,親率8千騎兵疾趨壽陽。
苻堅一到壽陽,立即派原東晉襄陽守將朱序到晉軍大營去勸降。朱序到晉營後,不但沒有勸降,反而向謝石提供了秦軍的情況。他說:「秦軍雖有百萬之眾,但還在進軍中,如果兵力集中起來,晉軍將難以抵禦。現在情況不同,應趁秦軍沒能全部抵達的時機,迅速發動進攻,只要能擊敗其前鋒部隊,挫其銳氣,就能擊破秦百萬大軍。」謝石起初認為秦軍兵強大,打算堅守不戰,待敵疲憊再伺機反攻。聽了朱序的話後,認為很有道理,便改變了作戰方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
11月,謝玄派譴勇將劉牢之率精兵5千奔襲洛澗,揭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秦將梁成率部5萬在洛澗邊上列陣迎擊。劉牢之分兵一部迂迴到秦軍陣後,斷其歸路;自己率兵強渡洛水,猛攻秦軍。秦軍驚慌失措,勉強抵擋一陣,就土崩瓦解,主將梁成和其弟梁雲戰死,官兵爭先恐後渡過淮河逃命,1.5萬餘人喪生。洛澗大捷,極大鼓舞了晉軍的士氣。
由於秦軍緊逼淝水西岸布陣,晉軍無法渡河,只能隔岸對峙。謝玄就派使者去見苻融,用激將法對他說:「君懸軍深入,而置陣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陣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軍諸將都表示反對,但苻堅認為可以將計就計,讓軍隊稍向後退,待晉軍半渡過河時,再以騎兵沖殺,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
苻融對苻堅的計劃也表示贊同,於是就答應了謝玄的要求,指揮秦軍後撤。但秦兵士氣低落,結果一後撤就失去控制,陣勢大亂。謝玄率領8千多騎兵,趁勢搶渡淝水,向秦軍猛攻。朱序則在秦軍陣後大叫:「秦兵敗矣!秦兵敗矣!」秦兵信以為真,於是轉身競相奔逃。
苻融眼見大勢不妙,急忙騎馬前去阻止,以圖穩住陣腳,不料戰馬被亂兵沖倒,被晉軍追兵殺死。失去主將的秦兵越發混亂,徹底崩潰。前鋒的潰敗,引起後續部隊的驚恐,也隨之潰逃,行成連鎖反應,結果全軍潰逃,向北敗退。
秦軍潰兵沿途不敢停留,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是晉軍追來。晉軍乘勝追擊,一直到達壽陽附近的青岡。秦兵人馬相踏而死的,滿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堅本人也中箭負傷,逃回至洛陽時僅剩10餘萬。
晉軍收復壽陽,謝石和謝玄派飛馬往建康報捷。當時謝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謝石送來的捷報,不露聲色,隨手把捷報放在旁邊,照樣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來的戰報,忍不住問謝安:「戰況怎樣?」謝安慢吞吞地說:「孩子們到底把秦人打敗了。」(「小兒輩已破賊!」)客人聽了,高興得不想再下棋,想趕快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別人,就告別走了。
謝安送走客人,回到內宅去,他的興奮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過門檻的時候,踉踉蹌蹌的,把腳上的木屐的齒也碰斷了。這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齒」的來歷。
戰爭結果
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等其他貴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
此戰的勝利者東晉王朝雖無力恢復全中國的統治權,但卻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淝水之戰也成為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載入軍事史,對後世兵家的戰爭觀念和決戰思想產生著久遠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完。。。。請繼續看下一條回復
㈧ 《三國演義》中的十大戰爭是哪些
分別為:北方統一戰、江東統一戰、西川統一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潼關之戰、合肥之戰、漢中之戰、荊州之戰、夷陵之戰。
1、北方統一戰
曹操統一北方之戰,是指東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後消滅長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據勢力,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地區的戰爭。
曹操在統一北方的戰爭歷時17年,是曹魏的立國之戰,並為後來西晉統一中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2、江東統一戰
江東統一戰是中國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的一場戰爭,發生於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建安元年(196年)。
發生原因為袁術多次失信於孫策,使孫策有自立門戶的方向,並以助袁術攻劉繇為藉口,得到袁術派出的兵馬,在發生戰爭前,孫策擁有士兵五六千人,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
孫策最後把在江東的諸割據勢力消滅,成功統一江東,為日後孫權建立東吳作了基礎。
3、西川統一戰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聽從張松建議,派法正邀請劉備入川襄助自己對付張魯,法正、龐統在此時勸劉備圖取益州。
劉備遂留諸葛亮、關羽等守荊州,自將數萬步卒入蜀,與劉璋會於涪。期間張松、法正、龐統皆勸劉備襲殺劉璋,劉備以初來到蜀地,人心尚未信服,不宜輕舉妄動為由拒絕。
劉璋上表推薦劉備代理大司馬,兼領司隸校尉,配給劉備士兵,督白水軍,令他攻擊張魯。劉備北至葭萌,駐軍不前,厚樹恩德以收眾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張松事情敗露被殺,劉備於是與劉璋反目。劉備依龐統提出的計謀,召白水軍的楊懷到來並將其斬殺,吞並其部隊。派黃忠、卓膺率軍南下進攻劉璋,佔領涪城。
建安十八年(213年), 劉璋派遣劉璝、泠苞、張任、鄧賢、吳懿等在涪阻擊劉備,都被劉備打敗,吳懿投降。劉璋又派李嚴、費觀統帥綿竹諸軍阻擊劉備,李嚴率眾投降。
劉備軍力益強,分軍平定各縣。同時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等率軍入蜀。張任、劉循退守雒城,劉備率軍進攻,張任出擊,被劉備軍斬殺,劉循遂堅守不出,龐統率軍攻打雒城時為流矢所中戰死城下。
建安十九年(214年),雒城被圍近一年才被攻克,劉備乃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共圍成都。時劉備派建寧督郵李恢說降馬超。
馬超來到成都,劉備命他率軍屯城北,一時城中震怖。劉備於是派簡雍勸降了劉璋,遂領益州牧,啟用蜀中諸多人才。至此劉備一統西川。
4、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
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5、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
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志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
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回,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6、潼關之戰
潼關之戰是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年),丞相曹操擊破馬超、韓遂等關中聯軍的作戰。當時曹操在南方戰線失利,所以決定向涼州拓展。
馬超、韓遂等受消息影響,起兵抵抗,在關中潼關、渭南與曹軍發生大戰,最後曹操用計取勝,壓制關中。渭南之戰是一場講求深謀遠略,靈活用兵以智取勝的精彩戰役。
7、合肥之戰
合肥之戰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軍與曹軍以合肥為目標的爭奪戰。建安四年,孫策取合肥,以顧雍為合肥長。建安五年,孫策遇刺身亡。後曹操表劉馥為揚州刺史, 劉馥佔領合肥。
自後孫權屢攻合肥不克,太和六年,滿寵更治新城。終吳之世,不能有淮南尺寸之土。合肥是曹操命劉馥建設的一座東南方重要、繁榮的城市,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敵人的寨壘,所以守備能力對曹軍極為重要。
而東吳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個障礙點及補給點,所以雙方於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過五次較大型的沖突。
在215年(第二次)、253年(第五次),曹魏大勝,東吳敗逃。在208年、233年、234年,東吳攻城不克,從容撤軍,未分勝負。
8、漢中之戰
漢中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此戰由劉備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結束,戰爭持續近兩年之久。
交戰雙方主帥分別為劉備、曹操。劉備方參戰將領主要有張飛、馬超、趙雲、黃忠、法正、黃權等,曹操方參戰將領主要有夏侯淵、曹休、曹真、曹洪、張郃、徐晃、郭淮等。
此戰劉備占據漢中,領土得到擴張,進而稱王。
9、荊州之戰
東漢末年的襄樊之戰,亦稱為關羽北伐、襄樊戰役或荊州爭奪戰,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部將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占據的襄陽、樊城的一次重要戰役。
此戰中,關羽先是圍困襄陽、樊城。於禁前來救援樊城,卻遭遇了「霖雨」、「漢水泛溢」,發生了水淹七軍。
關羽趁機乘船進攻,俘獲於禁等人,重創曹魏,威震華夏,接著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最後關羽父子被東吳俘殺。
襄樊之戰,使得曹魏、蜀漢的實力受損,尤其是蜀漢,不但損兵折將、還丟失荊州,成為三國形勢的重要轉折點。此戰還導致蜀漢與東吳十餘年的同盟關系被打破、反目成仇,最後發生夷陵之戰。
10、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
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國十大戰役
㈨ 歷史上有名的戰役
一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統治,點燃起我國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的烈火。一時間,"天下從者如流水"。項梁、項羽起兵於江東,立楚懷王的孫子心為帝,也稱作楚懷王,定都於盱眙。張耳、陳余參加了起義,立趙歇為王,在信都(即邢台市附近)定都,建趙國。秦朝統治者對農民起義進行殘酷鎮壓。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率軍北上擊趙,軍於邯鄲。趙軍不支,退保巨鹿,為秦將王離部所圍困。當時,在河北攻趙的秦軍,不下三十萬之眾。而這時在巨鹿城中的兵力不多,糧草將盡。趙將陳余雖領兵數萬屯巨鹿之北,但不敢出兵,築營壁自保。其它援趙的齊、燕諸軍,也震懾於秦兵的聲勢,皆築壘固守,不敢出戰。
巨鹿被圍之際,趙使求救於楚。楚懷王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軍北上救趙。但宋義為秦軍的氣焰所嚇倒,在妄陽(今山東曹縣)逗留四十六天而不敢前進。項羽憤而殺宋義,楚懷王便命項羽為上將軍。
項羽先遣英布和蒲將軍率兵二萬渡漳攻秦。繼而親率主力渡河,為了表示與秦決一死戰的決心,他命令士兵把船隻沉沒,把飯鍋砸破,燒掉營舍,只帶三天的干糧。項羽先以雷霆之勢包圍王離,經過往返九次沖殺,切斷秦軍通道,獲得巨大戰果。秦將蘇角被打死,王離作了俘虜,涉聞自焚而死。在交戰中,楚軍"以一當十"、"呼聲震天"。而援趙的其它諸軍則在營壁上觀看,驚恐而不敢出戰。之後,項羽又不斷擊敗秦軍,章邯不得不豎起降旗,項羽聲威從而大振。
巨鹿之戰,全殲了秦軍主力三十萬人。這對最後推翻暴秦統治起了決定性作用。大文學家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詳細地描述和記裁了這一巨大戰役,成為名傳千古的不朽之筆。"破釜沉舟"、"作壁上觀",漸漸成為流傳極廣的兩個成語。
二 昆陽之戰
昆陽之戰,爆發於更始元年(23年),它是綠林起義軍推翻王莽政權的一次戰略性 決戰,也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一個典型戰例。在這次決戰中,劉秀等人領導的農民 起義軍,以大無畏的勇敢精神和靈活機動的戰法,一舉全殲王莽軍的主力,撞響了新莽 王朝徹底覆滅的喪鍾。它在歷史上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西漢末年,政治腐朽,經濟凋敝,民不聊生,危機四起。 外戚王莽利用這一形勢,玩弄權術,奪取政權,建立新朝。但王莽上台後「托古改 制」的做法,不僅沒有使情況有所起色,反而導致階級矛盾更趨激化。廣大民眾在忍無 可忍的情況下,紛紛揭竿而起,以武力反抗新莽的統治。一時間起義烈火燃遍黃河南北 和江漢地區,新莽王朝完全處於眾叛親離、風雨飄搖的境地。
在當時的眾多農民起義軍隊伍中,尤以綠林、赤眉兩支聲勢最為浩大。他們在軍事 上不斷打擊新莽勢力,逐漸向王莽統治腹心地區推進。新莽王朝不甘心退出歷史舞台, 拚湊力量進行垂死的掙扎,農民起義於是進入了最後進攻階段。昆陽之戰正是這一歷史 背景下的產物。
新莽地皇四年(23年)初,綠林軍各部乘王莽主力東攻赤眉,中原空虛之際,揮兵 北上,在沘水(今河南泌陽境)擊滅莽王荊州兵甄阜、梁丘賜部。接著又在淯陽(今河 南新野東北)擊敗嚴尤、陳茂所部,勢力迅速發展到十餘萬人。在勝利進軍的形勢下, 農民軍開始萌發了建立政權的要求,於是在二月間,推舉漢室後裔劉玄為帝,恢復漢制, 年號更始。 更始政權的建立,標志著農民起義進入新的階段,王莽在政治、軍事各個方面日益 趨於被動。
更始政權建立後,即以主力北上圍攻戰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陽),並開進到滍川 一帶。為了阻止王莽軍的南下,保障主力展開行動,更始政權另派王鳳、王常和劉秀等 人統率部分兵力,乘敵嚴尤和陳茂軍滯留於潁川郡一帶之際,迅速攻下昆陽(今河南葉 縣)、定陵(今河南舞陽北)、郾縣(今河南郾城南)等地,與圍攻宛城的主力形成犄 角之勢。這為下一步進擊洛陽,與赤眉軍會師以及經武關西入長安,消滅王莽政權創造 了有利的條件。
王莽政權對更始農民起義軍的戰略動向十分不安,於是就慌忙改變軍事部署,將主 力由對付赤眉轉而對付更始軍。三月間,王莽派遣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尋奔赴洛陽,在 那裡征發各郡精兵42萬,號稱百萬南進攻打更始軍,企圖以優勢的兵力與農民軍進行決 戰,一舉而勝,以確保宛城,安定荊州,保障長安、洛陽的安全。
五月間,王邑、王尋率軍西出洛陽,南下潁川,在那裡與嚴尤、陳茂兩部會合,並 迫使先期進抵陽關(今河南禹縣西北)的更始軍劉秀部撤回昆陽。爾後,繼續推進,迫 近昆陽。
當42萬王莽軍逼近昆陽之時,昆陽城中的更始軍僅有八九千人。如何對付氣勢洶洶 的強敵,更始農民軍意見開始時並不統一。有的將領認為敵我兵力眾寡懸殊,不易取勝, 因而主張避免決戰,化整為零,先回根據地,再圖後舉。但劉秀則反對這種消極做法, 主張集中兵力,堅守昆陽,遲滯、消耗王邑軍的兵力,掩護主力攻取宛城,然後伺機破 敵。這時王邑的先頭部隊已逼近昆陽城北,在這緊急關頭,諸將同意了劉秀的建議。決 定由王鳳、王常等率眾堅守城邑,另派劉秀、李軼等率13騎乘夜出城,趕赴郾縣、定陵 一帶調集援兵。
王邑、王尋等人統率新莽軍蜂湧抵至昆陽城下,將其團團圍困。這時曾與綠林軍交 過手,深知其厲害的嚴尤向王邑建議說:昆陽城易守難攻,而且更始農民軍主力正在宛 城一帶,我軍應當繞過昆陽,迅速趕往宛城,先擊敗更始軍在那裡的主力,屆時昆陽城 即可不戰而下。然而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強大,根本聽不進這一適宜的意見,堅持先攻下 昆陽,再進擊更始農民軍主力。於是動用全部兵力列營百餘座,猛攻昆陽不已。並傲慢 地揚言:「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耶!」
40餘萬王邑軍輪番向昆陽城發起進攻,並挖掘地道,製造雲車,企圖強攻取勝。昆 陽守軍別無退路,遂依靠城內人民的支持,合力抵抗,堅守危城,多次擊退王邑軍的進 攻,予敵人以很大的消耗和挫折。
嚴尤眼見昆陽城屢攻不下,己軍日趨被動,遂再次向王邑建議:「圍城必須網開一 面,使城中守軍逃出一部分到宛陽城下,去散布恐怖情緒,以動搖敵軍的軍心,瓦解敵 軍的士氣。」可是剛愎自用的王邑依然未能採納。
劉秀等人抵定陵、郾縣後,說服不願出兵的諸營守將,於六月初一率領步騎萬餘人 馳援昆陽。此時王邑軍久戰疲憊,銳氣早已喪失殆盡,這就為更始軍擊破它提供了機遇。 劉秀親率千餘援軍步騎為前鋒,在距王邑軍二、三公里處列成陣勢,准備接戰。王 邑、王尋等人自恃兵力雄厚,驕妄輕敵,只派出數千人迎戰。劉秀率眾奮勇進攻,反復 猛沖,當場斬殺王邑軍數十人,取得了初戰的勝利,大大振奮了士氣。
這時候,更始起義軍主力已攻佔宛城三日,但捷報還未傳到昆陽。劉秀為了鼓舞全 軍士氣,動搖敵人軍心,便製造了攻克宛城的戰報,用箭射入昆陽城中;又故意將戰報 遺失,讓王邑軍拾去傳播。這一消息一經散布,昆陽城中的守軍士氣更為高漲,守城更 為堅決;而王邑軍則由於頓兵昆陽堅城,久攻不下,且聞宛城失陷,士氣更為沮喪。勝 利的天平開始向起義軍這一邊傾斜了。
劉秀在取得初戰勝利後,又善於捕捉戰機,乘敵人士氣沮喪和主帥妄狂輕敵的弱點, 精選勇士三千人,出敵不意地迂迴到敵軍的側後,偷偷地涉過昆水(今河南葉縣輝河), 向王邑大本營發起極其猛烈的攻擊。在此時王邑等人依舊輕視漢軍,未把劉秀放在眼裡, 同時又擔心州郡兵失去控制,遂下令各營勒卒自持,不準擅自出兵,而由自己和王尋率 領萬人迎戰劉秀的沖殺。然而,王邑這一做法造成嚴重的惡果:在劉秀所率的精兵的猛 烈進攻下,王邑手下的萬餘人馬很快陷入被動挨打的困境、陣勢大亂。可諸將卻又因王 邑有令在先,誰也未敢去救援,致使王邑軍敗潰,王尋也做了刀下之鬼。昆陽城內的守 軍見敵軍主帥已脫離部隊,敵軍陣勢已亂,也乘勢及時出擊,內外夾攻,殺聲震天動地, 打得王邑全軍一敗塗地。王邑軍的將卒們見大勢已去,遂紛紛逃命,互相踐踏,積屍遍 野。這時又恰遇大風飛瓦,暴雨如注,滍水劇漲,王邑軍涉水逃跑而被淹死的不計其數, 使得滍水為之不流,只有王邑、嚴尤等少數人狼狽逃脫,竄入洛陽。至北,昆陽之戰就 在更始起義軍殲滅王莽軍主力,並盡獲其全部裝備和輜重的輝煌勝利中結束了。
昆陽之戰,是綠林、赤眉起義中的決定性一戰。它聚殲了王莽賴以維持統治的軍隊 主力,為起義軍勝利進軍洛陽、長安,最終推翻新莽統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在昆陽之戰中,王莽軍的兵力有42萬人,而更始起義軍守城和外援的總兵力加在一 起也不過2萬人。然而在兵力對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起義軍竟能取得全殲敵人的輝煌 勝利,這決不是偶然的。歸結其要旨,大約有這么幾條:政治上反抗王莽暴政統治,符 合廣大民眾的願望和要求,因而得到民眾的擁護和支持,這是昆陽之戰中起義軍取勝的 深厚政治根源。軍事上,起義軍實施了堅守昆陽,牽制敵人,調集兵力,積極反攻的正 確做法,嚴重遲滯了王邑軍的行動,消耗了它的實力,牢牢地掌握了戰場攻守的主動權。 在作戰指導的具體運用方面,起義軍敢於拼殺,士氣高昂,又善於利用敵軍的弱點,攻 心打擊和軍事進攻雙管齊下,摧毀敵人的戰斗意志,積小勝為大勝;並且能夠把握戰機, 選擇敵軍指揮部為首要進攻目標,將其一舉搗掉,使得敵軍陷於群龍無首的境地,最終 難以逃脫失敗的命運。
三 官渡大戰
公元200年,袁紹挑選10萬精銳步兵、1萬騎兵,以黎陽為大本營;命令顏良為先鋒,渡河進攻白馬。曹操用荀攸之計,揚言渡河抄襲袁紹後路,袁紹命令顏良分兵一半到延津阻擊曹操渡河;曹操命令於禁固守延津,以張遼、關羽為先鋒,自己親自領主力直撲白馬,與東郡太守劉延夾擊顏良,顏良遂陣亡。
袁紹大怒,命令全軍渡河;又命另一心腹大將文丑與劉備為先鋒,直撲白馬。曹操放棄白馬,向延津撤退,並親自帥精銳殿後,並故意放輜重;文丑、劉備帶6000多騎兵追擊,四散搶輜重;曹操乘機命令攻擊,袁軍大亂,文丑本人也被殺;曹操為誘敵深入,退回官渡。袁紹又不聽田豐的計謀,並將他押送到鄴城。袁紹擺開聯營,步步進逼;曹操作出反應,命令於禁、樂進攻擊兩翼,大勝。袁紹為贏得勝利,在南方向李通、劉辟策反;李通不背叛反而領兵消滅暗通袁紹的地方豪強;曹操又命令曹仁、徐晃帶領騎兵星夜前往鎮壓劉辟、劉備。
袁紹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寫書讓江東孫策北上偷襲許昌;曹操謀士郭嘉認為孫策過於輕佻,必死於刺客之手,果然不久,孫策受到仇人阻擊,傷重而亡(一說乃郭嘉暗中派遣曹操手下猛士殺孫策)。曹操與袁紹相持日久,軍糧不足,意欲退回許昌,荀文若力勸曹操堅守,並最大限度支援前線。公元200年10月,曹操命令曹仁、徐晃等偷襲袁紹大將韓猛,燒毀韓猛押運的幾千車糧草。袁紹謀士許攸建議袁紹派偏師偷襲許昌,搶走漢帝,遭到拒絕後又因為家屬被審配收監,許攸無奈投靠曹操,並建議曹操偷襲袁軍糧草堆放地烏巢;曹操留下曹洪等守大營,自己領夏侯淵、張遼、曹仁等直撲烏巢,同時命令徐晃偷襲袁軍另外一糧草堆放地故市;曹軍假裝袁軍,騙過袁軍的盤查,偷襲烏巢。
消息傳到袁紹耳中,袁紹不聽從大將張合應重兵救烏巢的建議;卻聽從謀士郭圖意見命張合、高覽率重兵強攻曹軍大營,只派出少量騎兵救烏巢。救兵到達烏巢,曹操先集中全力攻下烏巢袁軍營,擒守將淳於瓊,燒毀所有物資;再回頭擊敗來救的袁軍騎兵;同時徐晃也攻下故市,燒毀所有的物資。消息傳到袁軍大營,郭圖為免獲罪,造謠說張合為烏巢之敗而幸災樂禍,同時派人通知張合說袁紹要殺張合,張合無奈投降曹軍。曹操遂大舉反攻,袁軍毫無鬥志,大部分投降曹軍;袁紹等人僅僅與800親兵逃走;後7萬多投降的士兵被曹操下令活埋,天才謀士沮授為曹操誠意所動而投降,後得知家屬在河北安好意欲北逃而被殺;袁紹另一重要謀士田豐被聽信讒言的袁紹所殺。
官渡大戰,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最精彩的戰役,也是戰爭史上著名的範例;它標志著曹操正式稱雄於北方,為北方的統一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