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元氏這個「史上最早女皇帝」的生平千古之謎是如何的
元氏(公元528年),女鮮卑人,北魏孝明帝元詡與宮繽潘充華的女兒,也是孝明帝唯一的骨肉。從嚴格意義上講,她才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有明確記載的第一位女皇帝,並且是北魏自道武帝拓跋珪立國以來在位的第十位皇帝。
但是,元氏卻在中國歷史上鮮為人知,至在各種史書上都找不到她的任何位置。元氏的女皇帝身份之所以普遍不被後世所承認,史書上從來也不把她列入正統皇帝系列,原因有三:一,她是其祖母胡太後一手導演的政治欺騙的傑作——以女充男;二,她是在襁褓中繼位的,她繼位時出生才不過50天,堪稱史上最小的皇帝;三,在位時間過分短暫,甚至不到一天的時間,就被導演這幕政治大戲的祖母胡太後自己揭穿。
當然,元氏之所以在歷史上沒有位置,除了上述三種原因外,還在於長大成人後,究竟從事了什麼,都有哪些作為這些問題都是歷史上的空白,後世的歷史學家們遍查各種史料,卻始終無法找到任何有關於她長大之後的事情的歷史記載,因而元氏這個「史上最早女皇帝」的生平也就成了千古之謎。
由於出生在特殊的家庭里,元氏從未出生時,就被貼上了政治標簽,也不知道在其出生前,被其祖母胡太後做過多少次精密的政治盤算繼而出生後,就被其祖母胡太後拿來冒充男孩,而其實,她卻是不折不扣的女兒之身。在皇位傳承這種大事上也敢弄虛作假,胡太後堪稱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朵奇葩。
曇花一現,元氏創下在位時間最短紀錄
孝明帝元詡突然駕崩之後的第二天,胡太後謊稱皇女元氏為皇太子,擁立元氏登基為皇帝。這樣一來,胡太後就成了太皇太後,也就可以順理成章地繼續臨朝聽政了。當時的元氏出生剛滿50天,由於沒有跨年,因此就沒有改元,仍然沿用「武泰」年號。這樣,從常理上來說,元氏成為北魏第十位皇帝,亦為中國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當然,由於這位女嬰皇帝才出生一個多月,不可能真正地行使皇帝的權力,實權仍然掌握在她的祖母、臨朝稱制的胡大後手中,元氏只不過是胡太後的傀儡。
又過了一天,胡太後見人心已定,於是便發布了一道詔書,這道書令所有人都大吃一驚。詔書上說,昨天胡太後所立的皇帝本是女兒身,因此廢昨天剛剛登基的女嬰皇帝,改立宗室臨洮王元康的世子元釗為皇帝元釗於第二天正式即位,成為了北魏王朝3天內的第二位皇帝
胡太後對這次事件的解釋是:孝明帝死得倉促,來不及指定繼承人,因此只好讓他唯一的女兒暫且以皇子身份繼承皇位。但是後來,胡太後又發現元釗是繼承皇位更加合適的人選,再加上歷史上也沒有女人做皇帝的先例,於是便廢黜了元氏女嬰皇帝而讓元釗當皇帝。當然,這一廢一立都是胡太後試圖長期掌握帝國最高權力而使出的手段,因為元釗雖然比女嬰皇帝大幾歲,但也只有3歲,胡太後立他為皇帝是因為他年幼不能管理國家,她可以繼續臨朝稱制,做事實上的女皇帝。而那位僅僅當了不到一天皇帝的女嬰元氏也就此不知所蹤。
『貳』 元氏縣的建制沿革
戰國初,元氏縣屬中山國,趙國滅中山國後屬趙國,趙王始封公子元於此,元氏縣由此而得名。西漢初設置為縣,迄今已有兩千餘年。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把邊境的地方設置作「縣」。元氏縣這一帶就是當時趙國的邊疆,北邊滹沱河對岸就是中山國的地方。公子元就將他的封地叫作元氏縣。這就是元氏縣的由來。 古代
周初分封諸侯,槐水流域建有詆國,封龍山南麓建在飛龍邑。
戰國時屬中山國都城靈壽(平山三汲);趙國時,趙國公子元封於此,元氏縣由此而得名。
秦朝屬鉅鹿郡。
西漢初設置為縣。漢代設恆山郡,郡治元氏故城,漢文帝時避文帝諱(劉恆)稱常山郡。漢景帝時稱常山國。
西晉時常山郡治由元氏遷往真定(今石家莊北東古城一帶)。
隋復置恆山郡,治真定。
近現代
1943年1月獲鹿縣路南區域並入元氏縣改稱元獲縣,1949年8月劃歸石家莊專區。
1958年5月元氏高邑兩縣合並為高元縣,同年12月改稱元氏縣。
1960年5月撤銷石家莊專區,元氏縣改屬石家莊市,1961年復設石家莊專區,元氏復屬之。
1962年3月三縣(元氏、高邑、贊皇)分置,元氏縣恢復原建置。
『叄』 邢台的歷史早還是元氏的歷史早
元氏縣名人(1)李牧 ,北褚人,戰國末期趙國名將。(2)李左車,北褚人,李牧後人,秦末謀士。(3)李治(1192-1279)元代數學家。(4)李琦 明初人 祖籍紙屯。洪武初任監察御史,後調任大理寺副御。元姓名人元宏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386年,拓跋珪在北方建立北魏政權(386-556年)日益強大,盡占長江以北地區,成南北朝對峙之勢。傳至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將皇族拓跋姓改成了元姓,自己也改名為元宏,其他庶族仍為拓跋氏。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元勰字彥和,獻文帝。
『肆』 中國千年古縣都有哪些
一、千年古縣名錄:
河北省:館陶縣、雞澤縣、元氏縣、趙縣、武強縣、武安市、遵化市、灤縣、涿鹿縣、井陘縣、涿州市、蔚縣、定州市、魏縣、贊皇縣、涉縣、易縣、行唐縣、盧龍縣、靈壽縣
天津市:薊縣
甘肅省:成縣
陝西省:韓城縣、米脂縣
山西省:安澤縣、長子縣、襄垣縣、交城縣、沁水縣[1]
山東省:(74個)青州市、博興縣、蓬萊市、平度市、平原縣、蒙陰縣、費縣、肥城市、定陶區、東平縣、東昌府區、東阿縣、寧陽縣、泰山區、滕州市、歷城區、歷下區、臨淄區、萊陽市、萊蕪市(古縣目錄中為萊蕪縣)、臨朐縣、樂陵市、高密市、廣饒縣、高唐縣、莒縣、巨野縣、鄄城縣、金鄉縣、新泰市、鄒平縣、鄒城市、周村區、茌平縣、成武縣、壽光市、單縣、任城區、嶧城區、兗州市、陽信縣、安丘市、平陰縣、牟平區、德州市(如今級別為市,但的確在冊)、陵城區、 東明縣、郯城縣、萊州市、臨清市、臨邑縣、冠縣、即墨市、膠州市曲阜市、夏津縣、淄川區、泗水縣、諸城市、章丘區、長清區、莘縣、商河縣、沂水縣、鄆城縣、陽谷縣、武城縣、文登區、平邑縣、臨沐縣、昌樂縣、昌邑市、魚台縣、禹城市、無棣縣[2]
河南省:湯陰縣、沁陽市、修武縣、新鄭市、上蔡縣、汝南縣、項城市、長葛市、淮陽縣
江蘇省:淮陰區
浙江省:樂清縣、永嘉縣、瑞安縣
湖南省:瀏陽市、耒陽市、汝城縣
四川省:富順縣、瀘縣、閬中市、德陽市
重慶市:墊江縣
江西省:南昌縣、安義縣、進賢縣、新建縣
廣東省:增城縣、四會市、龍川縣、始興縣
福建省:德化縣、尤溪縣、寧化縣
二、簡介:
「千年古縣」是由聯合國地名專家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共同實施的國家重點文化走出去戰略項目——「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重點項目之一,依據「中國地名文化遺產鑒定標准體系」和「地名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對象鑒定標准」,在中國現存的800多個上千年的古縣中,優選出100個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地名文化內涵豐富的古縣,進行「千年古縣」的重點保護和國內外宣傳工作。
三、信息來源:http://weifang.iqilu.com/wfsh/ly/2017/0518/3548646.shtml
http://dms.mca.gov.cn/article/gzdt/201002/20100200058199.shtml
『伍』 元姓始於什麼時候
元(Yuán)姓源出有五: 1、出自殷商元銑之後,世代相傳姓元。元姓之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姓氏,最具體的證明,就是殷商名臣元銑。關於元銑,清代學者張澍在其所著的《姓氏五書》上曾有介紹說:「帝乙廢棄立受辛,太史元銑據法力爭,是商代即有元氏。」由此,元姓的具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以識之明而反對帝乙把帝位傳給紂王(受辛其名)的殷朝太史元銑,自然是後世元氏最早的始祖。不過,他並不是元氏的唯一始祖,因為,到了周代的春秋戰國時期,魏國和衛國又分別出現了兩支元姓;南北朝之際,改姓為元的外族更至少有3支以上,使得元姓的來源多端,血緣方面也不甚單純。 2、出自姬姓,為春秋時魏國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代畢萬之後,以地名為氏。據《風俗通》記載:「魏武侯公子元之邑,其後為元氏。」這一支元氏,出現於距今大約2200年以前,春秋時的魏國,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代畢萬所建,則這一支元氏,自然也是姬姓的黃帝子孫了。當時的元氏邑,據考證就是現在河北省的元氏縣,換言之,該地即為此支元氏的最初發源之地。又據《韻會》:「左傳有衛大夫元喧。」這一支元姓,也是周文王的後裔,其發源之地亦為河北、河南一帶。 3、出自拓跋姓,為鮮卑族的後代,至北魏孝文帝時下詔改姓為元氏。據《魏書·高祖紀》記載:「後魏本姓拓跋,至孝文帝更為元氏。」這一支元氏,是鮮卑族的後代,在漢末的魏晉之後,我國南北分立,鮮卑族的拓跋氏曾經雄峙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傳到孝文帝拓跋宏之時,崇尚漢族文化,於公元496年下詔改姓為元,並且遷都於洛陽。因此,後來這一支源自鮮卑族的元氏,就活躍於河南省一帶,並且世代匯為當地的望族,能人名士輩出。 4、出自復姓紇骨氏、是雲氏所改。據《魏書官氏志》記載:「紇骨氏,是雲氏,均改為元氏。」這兩支外族的元氏,後來繁衍的人數較少,主要亦活動於我國北方。 5、出自玄姓,為北宋時為避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的父親聖祖趙玄朗名諱,改姓元氏。北宋時,因為趙匡胤的父親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不能與他父親同姓。 得姓始祖①:元銑。此支元氏元氏出自商末賢人元銑,根據《姓氏五書》上的記載,商朝的帝乙廢太子棄要立受辛即紂王為帝位的繼承人,太史元銑據法極力反對,因此商代就已經有了元氏。元氏具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由以上的分析看來,我國的元氏,雖然頭緒眾多,但仍可歸劃為兩大主流:一支為漢族的周文王之後,一支則為後來被漢族所同化的鮮卑族拓跋氏之後,他們的最初活動地區,都是在黃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帶。這一點,從歷史上許多元姓名人的籍貫,也可以猜得佐證,譬如,唐代的大詩人元稹與名臣元結,就全是河南人。此支元氏奉元銑為元姓的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②:拓跋珪(北魏道武帝)。據《魏書·官氏志》記載:「黃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黃帝以土得王,北俗謂土為拓,謂後為跋,故以拓跋氏。後孝文帝改為元氏。自是拓跋降為庶姓。」另據《北史·魏本紀》、《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樣的記載。由此可知,北魏的拓跋氏的得姓歷史至今已有1600多年。鮮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內蒙古等地建立代國,後為前秦苻堅所滅。淝水之戰後,拓跋珪(字涉珪)於公元386年重建代國稱王,同年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先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後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統治區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東部,東至遼西,南至淮河、秦嶺為界。共歷17帝,171年。故此支元氏奉拓跋珪為元姓的得姓始祖。
麻煩採納,謝謝!
『陸』 歷史沿革及其行政區劃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全面推行郡縣制,東垣(今石家莊市郊區東古城)、石邑(今鹿泉市南故邑)、井陘(今井陘礦區)先後置縣,屬恆山郡,郡治東恆。
漢高祖十年(公元前196年),劉邦親率大軍攻東恆,平定叛將趙利,改東恆縣為真定縣,治所仍在今石家莊市郊區東古城。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避文帝劉恆諱,改恆山郡為常山郡。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析常山郡一部置真定國。王莽建立新朝,為標新立異,大改地名,將常山改為「井關」,真定改為「思治」。東漢章和元年(公元87年),省關縣置欒城縣,與石邑、真定、井陘等縣皆屬常山郡。
三國時期,石家莊為魏地,仍屬常山郡。西晉初常山郡治從元氏遷真定(今石家莊市郊區東古城)。北魏始皇三年(公元398年)遷常山郡治至安樂壘。北齊時常山郡治復遷於真定(今石家莊市郊區東古城)。
隋開皇初,廢郡存州,恆州轄真定、常山、井陘等縣;大業初,又廢州立郡。直至唐初,郡、縣治所才從今石家莊市郊區東古城移於滹沱河以北,即今正定縣。
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析石邑西境置鹿泉縣(今鹿泉市)。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復置恆州(治石邑),領石邑、真定等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恆州治所遷真定。北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廢石邑並入獲鹿縣。石邑降為鎮。至晚到明朝初年,石邑鎮已不復存在,僅留下該鎮一頭的一個村落——鎮頭,至清代,「鎮頭」傳為「振頭」,又稱「枕頭」。
自隋開皇三年至宋開寶六年,振頭作為石邑縣治和恆州州治前後達390年之久。
唐宋以後,真定、石邑兩縣治所先後北遷、西移,但今石家莊市區基本上仍屬獲鹿、真定(正定)兩縣地。
明代,石家莊是一個小村。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不足0.10平方千米,僅有200戶人家、600餘口人。
1903年和1907年,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先後在石家莊建站,從此石家莊商賈雲集,日臻繁華。民國十四年(1925年)6月24日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命令直隸省建立「石家莊市」,以「石家莊為其區域」,實行市自治制;8月29日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又以1273號指令批准將石(家)庄、休門合並,取首尾各一字,更名為石門市,組建石門市政公所,籌建市制。民國十七年(1928年)南京民國政府通令全國,取消所有市政公所,廢除原來的「市自治制」。至此,建市工作遂告擱淺。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0月10日,日本軍侵佔石門市。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15日,組建了偽石門市政公署籌備處。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0月7日,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行政委員會以秘字第1027號指令,正式批准設立石門市,11月13日,舉行慶祝大會;同年,偽河北省公署民統字第5369號訓令擬定市區范圍:東至北宋、尖嶺,西至大馬村、大郭村、西王村、大談村、西崗頭,南至五里庄、塔談村、塔冢、東王村,北至大安舍、趙陵鋪、董家莊、西古城、東古城。民國三十年(1941年)3月8日,又劃入正定、獲鹿一部分村莊,加上原東北栗村、西北栗村等村,共計69個村莊,全市面積為121.80平方千米,人口為166733人。石門市共分6個區,第一、二區為市內區,余為郊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1月12日,石門市解放;12月26日,石門市更名為石家莊市,劃為8個區,市內原一、二區分為4個區,郊區4個區不變。即第一區:京廣鐵路以西,中山路以北;第二區:京廣鐵路以西,中山路以南(含中山路);第三區:京廣鐵路以東,解放路以南;第四區:京廣鐵路以東,解放路以北(含解放路);第五區:即原第三區;第六區:即原第四區;第七區:即原第五區;第八區:即原第六區。1948年9月26日,石家莊市改屬華北人民政府領導,為省轄市。
1950年6月27日,建立井陘礦區(轄39個村),劃歸石家莊市;8月22日,將郊區4個區合為兩個區,即原五、八區合為新五區;原六、七區合為新六區。
1953年12月21日,郊區兩個區合為一個郊區,後又改稱振頭區。
1955年1月14日,石家莊市第一區改稱新華區,第二區改稱永安區,第三區改稱東華區,第四區改稱和平區。
1956年4月30日,市內五個區改為3個區,即京廣鐵路以西原新華、永安兩區合為橋西區;京廣鐵路以東原東華、和平兩區合為橋東區;建設大街以東(含建設大街)為長安區。
1958年4月28日,石家莊市由省轄市改為專轄市;8月,郊區成立「衛星」、「紅星」、「東風」3個人民公社,直接歸市領導,同時撤銷振頭區建制;隨後,在3個人民公社的基礎上,又從正定縣、欒城縣、獲鹿縣劃入50個村莊,分別納入3個公社,實行鄉、社合一,使郊區范圍空前擴大;10月,市內建立「橋西」、「橋東」、「長安」3個人民公社,公社和區政府實行政、社合一,一套機構,兩個牌子;11月11日,井陘縣、獲鹿縣兩縣並為井陘縣,劃歸石家莊市,礦區撤銷並入井陘縣。
1959年1月24日,撤銷井陘縣,劃分兩個市轄區,即:石家莊市井陘區(區人民委員會設在微水)和石家莊市獲鹿區(區人民委員會設在獲鹿城關)。
1960年3月1日,石家莊專員公署與石家莊市人民委員會合署辦公,稱河北省石家莊市人民委員會;5月10日,石家莊專員公署撤銷,原石家莊專員公署所轄的正定(含靈壽)、新樂(含行唐)、藁城(含無極、欒城)、深縣(含安平)、束鹿(含晉縣、深澤)、衡水(含武邑、棗強、冀縣)、寧晉(含新河、趙縣)、元氏(含高邑)、平山(含建屏)9個縣劃歸石家莊市。石家莊市改為省轄市;5月26日,設立井陘縣,將石家莊市原井陘、獲鹿兩區劃入,同時,將並入井陘縣的井陘礦區分出,與井陘礦務局合並成立井陘煤礦人民公社(政企合一),直屬石家莊市;6月30日,獲鹿又從井陘縣分出,劃歸市橋西區。
1961年4月28日,石家莊專區與石家莊市分設,石家莊市改為專轄市,原由專署劃歸市轄各縣,又劃歸專署;12月30日,以京廣鐵路為界,建立兩個郊區,即東郊區和西郊區。
1963年,礦區與礦務局政企分設,重新成立井陘礦區。
1964年1月11日,縮小郊區、礦區,西郊區保留54個村,東郊區保留32個村,礦區保留28個村,同年末,東、西郊區又合並為一個郊區。
1968年1月29日,河北省省會從保定市遷至石家莊市。
1978年3月11日,石家莊市改為省轄市。
1979年,紅衛區改稱橋西區。
1983年11月,石家莊地區行政公署所轄的獲鹿、井陘兩縣劃歸石家莊市。
1986年4月,石家莊地區行政公署所轄的正定、欒城兩縣劃歸石家莊市。
1990年,石家莊市轄橋東、橋西、新華、長安、郊區、礦區6個區和井陘縣、獲鹿縣、正定縣、欒城縣4個縣,計33個街道辦事處,29個鎮,69個鄉。
1993年8月,原石家莊地、市合並為石家莊市。幾經歷史變革,全市現下轄6區、5市(縣級市)、12縣,分別為新華區、橋西區、橋東區、長安區、裕華區、井陘礦區;新樂市、鹿泉市、藁城市、晉州市、辛集市;正定縣、欒城縣、行唐縣、靈壽縣、平山縣、井陘縣、贊皇縣、高邑縣、元氏縣、趙縣、深澤縣和無極縣。
『柒』 元氏縣歷史
不是北門不好聽,而是元氏故城做為常山郡時北門曾經被攻破,不吉利所以城遷到故城南邊建城也就是現在的元氏縣沒有設北門
『捌』 元氏縣哪個地方好玩
元氏縣位於河北省中南部。西倚太行山與井陘縣接壤,西南鄰贊皇縣,南與高邑縣相接,東部與趙縣、欒城縣相鄰,北與鹿泉市相鄰。東西向39千米,南北向28千米。總面積849平方千米(簡冊)/668.4平方千米。總人口39萬人(2003年)。
縣人民政府駐槐陽鎮文化路59號。郵編:051130。行政區劃代碼:130132。區號:0311。拼音:Yuanshi Xian元氏縣轄6個鎮、9個鄉:槐陽鎮、南因鎮、南佐鎮、因村鎮、姬村鎮、宋曹鎮、東張鄉、趙同鄉、馬村鄉、北褚鄉、蘇陽鄉、蘇村鄉、北正鄉、前仙鄉、黑水河鄉。
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境內交通便捷,京廣鐵路、京深高速公路縱貫南北,有3個火車站,與周圍縣市相連的公路四通八達。
元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人傑地靈,英才輩出。戰國初元氏屬中山國,趙滅中山後屬趙國,趙王始封公子元於此,元氏由此而得名。西漢初設置為縣,迄今已有兩千餘年。這里是東漢漢明帝劉庄的誕生地,是戰國名將李牧、楚漢名士李左車的故鄉。古代著名數學家李冶晚年寓居西部封龍山,潛心研究數學理論,寫出了享譽中外的數學理論專著《測園海鏡》。 悠久的歷史給元氏留下了不少名勝古跡。東韓台「古墓群」;城內屹立著的「開化寺塔」;元氏「西周墓」;封龍山「石窟」;先後被省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元氏「西周墓」出土銅器34件,玉器5件,銅器大都完整。西部山區封龍山有許多文物古跡,山色秀麗、風景宜人,流傳著諸多優美動人的傳說。封龍山漢碑有3通被納入我國百種名碑之列,,譽為「國寶」。
『玖』 「元」姓的來歷
元姓
一、姓氏源流
元(Yuán)姓源出有五:
1、出自殷商元銑之後,世代相傳姓元。元姓之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姓氏,最具體的證明,就是殷商名臣元銑。關於元銑,清代學者張澍在其所著的《姓氏五書》上曾有介紹說:「帝乙廢棄立受辛,太史元銑據法力爭,是商代即有元氏。」由此,元姓的具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以識之明而反對帝乙把帝位傳給紂王(受辛其名)的殷朝太史元銑,自然是後世元氏最早的始祖。不過,他並不是元氏的唯一始祖,因為,到了周代的春秋戰國時期,魏國和衛國又分別出現了兩支元姓;南北朝之際,改姓為元的外族更至少有3支以上,使得元姓的來源多端,血緣方面也不甚單純。
2、出自姬姓,為春秋時魏國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代畢萬之後,以地名為氏。據《風俗通》記載:「魏武侯公子元之邑,其後為元氏。」這一支元氏,出現於距今大約2200年以前,春秋時的魏國,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代畢萬所建,則這一支元氏,自然也是姬姓的黃帝子孫了。當時的元氏邑,據考證就是現在河北省的元氏縣,換言之,該地即為此支元氏的最初發源之地。又據《韻會》:「左傳有衛大夫元喧。」這一支元姓,也是周文王的後裔,其發源之地亦為河北、河南一帶。
3、出自拓跋姓,為鮮卑族的後代,至北魏孝文帝時下詔改姓為元氏。據《魏書·高祖紀》記載:「後魏本姓拓跋,至孝文帝更為元氏。」這一支元氏,是鮮卑族的後代,在漢末的魏晉之後,我國南北分立,鮮卑族的拓跋氏曾經雄峙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傳到孝文帝拓跋宏之時,崇尚漢族文化,於公元496年下詔改姓為元,並且遷都於洛陽。因此,後來這一支源自鮮卑族的元氏,就活躍於河南省一帶,並且世代匯為當地的望族,能人名士輩出。
4、出自復姓紇骨氏、是雲氏所改。據《魏書官氏志》記載:「紇骨氏,是雲氏,均改為元氏。」這兩支外族的元氏,後來繁衍的人數較少,主要亦活動於我國北方。
5、出自玄姓,為北宋時為避開國皇帝太祖趙匡胤的父親聖祖趙玄朗名諱,改姓元氏。北宋時,因為趙匡胤的父親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不能與他父親同姓。
得姓始祖①:元銑。此支元氏元氏出自商末賢人元銑,根據《姓氏五書》上的記載,商朝的帝乙廢太子棄要立受辛即紂王為帝位的繼承人,太史元銑據法極力反對,因此商代就已經有了元氏。元氏具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由以上的分析看來,我國的元氏,雖然頭緒眾多,但仍可歸劃為兩大主流:一支為漢族的周文王之後,一支則為後來被漢族所同化的鮮卑族拓跋氏之後,他們的最初活動地區,都是在黃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帶。這一點,從歷史上許多元姓名人的籍貫,也可以猜得佐證,譬如,唐代的大詩人元稹與名臣元結,就全是河南人。此支元氏奉元銑為元姓的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②:拓跋珪(北魏道武帝)。據《魏書·官氏志》記載:「黃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黃帝以土得王,北俗謂土為拓,謂後為跋,故以拓跋氏。後孝文帝改為元氏。自是拓跋降為庶姓。」另據《北史·魏本紀》、《通志·氏族略》上也有同樣的記載。由此可知,北魏的拓跋氏的得姓歷史至今已有1600多年。鮮卑族的拓跋部在今西北部的內蒙古等地建立代國,後為前秦苻堅所滅。淝水之戰後,拓跋珪(字涉珪)於公元386年重建代國稱王,同年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先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後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統治區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東部,東至遼西,南至淮河、秦嶺為界。共歷17帝,171年。故此支元氏奉拓跋珪為元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缺)元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根據清代學者張澍著《姓氏五書》上說:「帝乙廢棄立受辛,太史元銑據法力爭,是商代即有元氏。」到周代的春秋戰國時期,魏國和衛國又分別出現兩支元姓;南北朝之際,改姓為元的外族更至少有三支以上。我國的元氏可歸劃為兩大主流:一支為漢族的周文王後,一支為後來被漢族所同化的鮮卑族拓跋氏之後,他們最初都是在黃河流域的河南和河北一帶活動。根據《風俗通》上說,起源於春秋時期,元本來是一地名,是魏武侯的公子元的邑,他的後代稱為元氏。這支元氏出現於距今2000年以前春秋的魏國,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代畢萬所建。當時的元氏邑,據考證就是今河北省的元氏縣。該地即是這支元氏的最初發源之地。還有一支元氏是少數民族的後裔,根據《魏書·高祖紀》的記載,這支元氏是鮮卑族的後代,在漢末的魏晉之後,我國南北分立,拓跋氏雄峙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傳到孝文帝時,崇尚漢族文化,於公元496年下詔改姓元氏,並且遷都到洛陽。元氏的最初發祥地,是在黃河域的河南、河北兩省一帶。望族居於河南郡,就是現在的河南洛陽市。
三、歷史名人
元 宏: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公元386年,拓跋圭在北方建立北魏政權(386-556年)日益強大,盡占長江以北地區,成南北朝對峙之勢。傳至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將皇族拓跋姓改成了元姓,自己也改名為元宏,其他庶族仍為拓跋氏。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元 勰:字彥和,獻文帝第六子,孝文帝之弟。太和九年(485年),封始平王,轉中書令,改封彭城王。宣武永平元年(508年)被殺,追贈使持節、侍中、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太師領司徒公,謚曰武宣王。其年十一月六日葬於長陵北山。
元 結:字次山。唐朝時河南(今洛陽市)人。天寶進士。他繼承陳子昂反對六朝驕儷文風,致力於古文寫作,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著有《浪說》7篇、《漫記》7篇等。
元 稹:字微之。唐朝時河南(今洛陽市)人。元和元年,對策舉制科第一。任左拾遺。早期反對權貴宦官,但後轉而依附宦官。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共同提倡新樂府,兩人齊名,世稱元白;詩稱元和體。著有《元氏長慶集》100卷,今存60卷。所作傳奇《會真記》,記張生與崔鶯鶯之事,為後來《西廂記》所本。終年52歲。
元 載:字公輔,岐山人。唐代天下元帥行軍司馬。嗜學好屬文,以明庄、老、文、列四子之學,策入高科。初授新平尉,歷度支郎中。肅宗嘉其奏對,委以國計。充使江淮,都領漕輓。俄遷戶部侍郎度支使,並諸道轉運使。以附李輔國,遷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排去忠良,引用貪猥。大歷中,以賄敗,伏誅。集十卷,今存詩一首。
元 絳:字厚之(1008-1083),祖籍南城縣東興鄉蘇源村(今黎川縣荷源鄉蘇源村),祖父元德昭為五代吳越丞相,遂為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北宋大臣、文學家。元絳從小聰穎好學,5歲時便能作詩,9歲時拜見荊南(今湖北省江陵)太守,太守試以三題,並將其文章呈進於朝。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及第。初授江寧推官,攝上元令(現均屬江蘇江寧)。當地有一豪強王豹子,欺男霸女橫行鄉里。元絳不懼豪紳,依法將其捕獲,予以斬首。元絳善於斷案,有一婦人狀告鄰居與其夫嗜酒爭吵,乘黑入室砍斷其夫腳。元絳見該婦哭而不哀,言其夜與夫同眠卻衣裙無血污、該婦回去後與一僧私語談笑。即令捕回婦、僧,審出實為姦情殺夫。百姓無不稱頌。安撫使范仲淹將其調任永新知縣,後改任通州海門縣(今江蘇省啟東東北)。該地民眾多以販鹽為生,按律鹽為官辦,百姓販鹽犯法,制置使欲治鹽販罪。元絳認為該地產鹽,並以此為生,超過規定存鹽數,情有可原,宜略施懲戒放之。後升江西轉運判官、知台州(今屬浙江省),轉為度支判官。皇佑四年(1053年)為廣東轉運使,遷工部郎中,歷兩浙、河北轉運使,召拜鹽鐵副使,擢天章閣待制、知福州,進龍圖閣直學士,調廣、越、荊南,為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熙寧八年(1075年)十二月,自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判太常寺兼群牧使、工部侍郎拜參知政事。元豐二年(1079年)五月,受耆寧(神宗子)事牽連,貶知亳州,改穎州。三年,加資政殿學士、知青州。四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元絳在官期間,操持有當,支持王安石變法。工於詩文,「景靈宮」作神御11殿,令其作《上樑文》,一夜之間完成。朝廷頒給少數民族首領及外國詔書亦多出自其手。著有《玉堂集》,《全宋詞》存其詞2首,《宋詩紀事》存其詩6首。卒後,贈太子少師,謚號「章簡」。
元景皓:公元550年,高洋廢掉了東魏的孝靜帝,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齊朝,歷史上稱為北齊。在原來的東魏政權中,元氏貴族勢力龐大。高洋奪權後,為了鞏固他的統治,就盡力削減和限制元氏貴族的勢力,這樣一來,與元氏貴族的矛盾就非常尖銳了。有一次,高洋要到晉陽巡行,擔心元氏貴族趁機謀反,就對元氏貴族大加殺害。當時的定襄縣令叫元景安,他為了逃避被殺的厄運,想改成高姓。他的堂兄元景皓聽說後,怒斥元景安:「為了保全自己,竟拋棄祖宗,換成別人的姓,太可恥了!大丈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意思是說,大丈夫寧可為玉器而被打碎,怎麼能求做完整的瓦片,苟且偷生?貪生怕死、一心保命保官的元景安竟把堂兄的話告訴了高洋。高洋對元氏貴族本來就懷有戒心,聽到這事,更是火冒三丈,立刻下令殺了元景皓。後來常用「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比喻寧願為正義而死,不願苟且偷生。
元德昭:本姓危,字明遠,五代時江西省南城縣東興鄉蘇源村(今黎川縣荷源鄉蘇源村)人。吳越王重其才,忌「危」字刀下有「厄」,改姓元,後由於戰功卓著,拜為丞相。
元奉宗:字知禮(961-1038),北宋餘杭(治今浙江省杭州)人。景德二年(1005年)進士,釋褐知歙州績溪縣,徙常州武進令;為漳州從事,除忠正軍節度掌書記,俄改淮南幕、擢太子中允,領廬州榷酤,又知蜀州晉原縣。仁宗時,遷太常丞,賜五品服,知通州海門縣,又遷太常博士。入拜尚書屯田員外郎,有監郡之行,請餘杭一閑局,求分務南都,旋即告老歸姑蘇,終官都官員外郎。子絳。仲淹「以公年德,嘗修鄉丈之禮」;又因其「孝友之風」、「抱道於身」而加敬,為撰墓誌。
元好問:字裕之(1190-1257),號遺山,金代秀容(今山西省忻縣)人。系出元魏,七歲能詩,興定三年進士,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古文繼承韓柳,結構嚴密。詩主風骨,反對浮艷。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編有中州集。著有遺山集、續夷堅志。金庸小說中的「問世間,情是何物」正是出自他的詞《摸魚兒》。
此外,還有元浩、元跬、元康、元崇,均為唐代高僧,對推動佛教文化起了巨大作用……等元氏名人。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湖南郡:漢置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陽(現在河南省洛陽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
2、堂號(缺)
============================================================
【元姓宗祠通用對聯】
〖元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源自商代;
望出河南。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典出元姓的源流和郡望。
宮中才子;
樊上酒徒。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詩人元稹,字微之,河南郡人,早年家貧,貞元年間舉明經科,歷官左拾遺、監察御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其詩以平易取勝,與白居易齊名,時稱「元白」,宮中稱他為「元才子」。著有《元氏長慶集》。下聯說唐代文學家元結,字次山,號漫郎,河南郡人,天寶年間進士,曾參與抗擊史思明叛軍,立有戰功,歷官道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水部員外郎。其詩能反映社會現實,散文也多涉及時政,有《元次山文集》。代宗時以親老退居樊上,著書自娛,自稱「酒徒」。
紫芝眉宇;
露竹霜條。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元德秀,字紫芝,元結族兄。少年喪父,事母至孝,考進士時,背著母親入京城。母親去世,他在墓側築室而居,食不加鹽,睡不鋪席。任魯山縣令,一年後辭去,住在山水俱佳的陸渾,彈琴自娛。宰相房琯曾嘆息曰:「見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盡。」下聯典指北魏皇族元志,從小博覽書傳,頗有文才。任洛陽令時,不畏強暴兇悍;任荊州刺史,威名享譽荊楚;後任雍州刺史、西征都督。尚書邢巒曾稱他「露竹霜條,故多勁節。」
金釵沽酒;
翠腕成闌。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唐·元稹悼亡詩:「泥他沽酒拔金釵。」陶宗儀《元氏掖庭記》:「元靜懿皇後誕日,南朝宮人獻柳金翠腕闌,似手鐲類,但扁而用於臂境。」
河南世澤;
元和家聲。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元稹,河南人,詩以平易勝,與白居易齊名,時稱「元白」,號元和體。
-----------------------------------------------------------------
〖元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寶岳行軍元帥;
長壽光祿大夫。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隋初名將元景山,字寶岳,洛陽人。勇猛善戰,仕周,擊敗吐谷渾;平齊,斬宇文亮,官拜大將軍。文帝即位,拜上柱國。伐陳,為行軍元帥,威名顯赫一時。下聯典指隋代右光祿大夫元壽,字長壽,洛陽人。性仁孝。煬帝立,為楊素行軍長史,又從帝西討吐谷渾,以功累官右光祿大無。從征遼東,道卒,謚景。
邕內神明之譽;
宮中才子之呼。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元絳。下聯典指唐·元稹。
-----------------------------------------------------------------
〖元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邕州使威名馳譽;
烈女傳學士增修。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南城人元絳,字厚之,天聖年間進士,任廣東轉運使時,儂智高(廣源州壯族首領)反宋攻邕州,建大南國,元絳駐軍邕州,享有威名。後歷官翰林學士、參知政事。下聯典指唐代元萬頃,拓跋氏後裔,敏於文詞、性情放達。曾跟從李勛征伐高麗,管書記,後任著作郎、鳳閣侍郎。著有《烈女傳》等。
才子詩宮嬪喜詠;
列女傳學士增修。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元稹,宮中妃嬪多誦其詩,號「元才子」。下聯典指唐·元萬頃,號「北門學士」,增修《烈女傳》等。
四面常時對屏障;
一家終日在樓台。
——唐·元稹撰元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元稹《以州宅誇於樂天》詩句聯。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此聯為元稹《以州宅誇於樂天》詩句聯。
搖筆尚堪凌浩盪;
題詩端為發幽妍。
——唐·元稹撰元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詩人元稹詩句聯。
白雪任教春事晚;
貞松惟有歲知寒。
——宋·元好問撰元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金末文學家元好問詩句聯。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秀容(今山西省忻縣)人。號遺山。七歲能詩,二十歲成學,名聞京師。興定進士,任內鄉令。正大中,為南陽令。天興初,轉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有《遺山集》。
百年人物存公論;
四海虛名只汗顏。
——宋·元好問撰元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元好問自題聯。
-----------------------------------------------------------------
〖元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七歲神童,詩文名世;
一時才子,元白流芳。
——佚名撰元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金末文學家元好問。下聯典指唐代詩人元稹。元稹與白居易常相唱和,世稱「元白」,號「元和體」。
============================================================
附錄:【元姓典故、趣事】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出處:語出《北齊書·元景安傳》:「初永(元景安父)兄祚襲爵陳留王;祚卒,子景皓嗣。天保(齊文宣帝高洋年號)時,諸元帝室親近者多被誅戮。疏宗如景安之徒,議欲請姓高氏。景皓曰:『豈得棄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景安遂以此言白顯祖(指高洋),乃收景皓誅之,家屬徙彭城。由是景安獨賜姓高氏。」
寓義: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做泥瓦而保全自己。
典故:南北朝時的東魏,孝靜帝是名義上的皇帝,朝廷大權掌握在丞相高洋手中。武定八年(公元550年),高洋代魏自立,建立了北齊王朝,年號天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高洋殺害了孝靜帝和他的三個兒子。就這樣,高洋還不放心,擔心自己篡奪來的皇位得而復失。
公元559年6月20日,天空出現日食。掌管天文的太史對高洋說:「今年應當除舊布新。」高洋聽後十分疑慮,他把彭城公元韶召來問道:「西漢末年王莽奪取了劉家的天下,為什麼很快就讓劉秀奪了回去?」元韶說:「因為當初王莽沒把劉氏宗室全部殺光。」一句話,勾起了高洋的殺心。他下令把原皇室的宗室近親44家逮捕下獄,押到東市處死,前後共殺掉700多人,連嬰兒也無一倖免。
高洋的凶暴殘忍,使原魏帝的遠房宗族非常恐慌,他們聚在一起,商量對策。定襄令元景安提出,脫離元氏,請求高洋賜姓高。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堅決反對。他說:大丈夫寧願玉碎,不為瓦全,怎麼能拋棄自己的宗族,改從別人的姓氏呢?誰知元景安膽小怕死,他卑鄙無恥地把元景皓的這些話都報告了高洋。結果,景皓被處死,元景安得以苟且偷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即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泥瓦得保全。人們常用這句成語比喻寧願保持高尚的氣節死去,不願屈辱地活著。
後來,這一典故被抽象出來,含義也得到升華,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操,用以比喻寧願為了正義高尚的事業而獻身,不願屈從失節而苟全。
-----------------------------------------------------------------
〖元勰之死〗
關於彭城王勰的死因,《資治通鑒》上是這么記載的:北魏立高皇後之時,彭城武宣王元勰再三勸諫不可,宣武帝不聽。高肇由此而怨恨元勰,數次在宣武帝面前進讒言詆毀元勰,宣武帝不聽信。元勰崐推薦自己的舅舅潘僧固為長樂太守,京兆王元愉反叛,脅迫潘僧固與他同夥,高肇因此而誣告元勰北與元愉勾結相通,南招蠻賊。彭城武宣王元勰手下的郎中令魏偃、原先的防閣高祖珍希望高肇提拔他們,就與高肇勾結一起陷害元勰。高肇命令侍中元暉上報宣武帝,元暉不從,又命令左衛元珍去報告了。宣武帝就此事詢問元暉,元暉說明元勰不會如此;宣武帝又以此事問高肇,高肇叫來魏偃和高祖珍作證,宣武帝就相信了高肇的誣陷。
戊戌(十八日),宣武帝召元勰以及高陽王元雍、廣陽王元嘉、清河王元懌、廣平王元懷、高肇一起入宴。元勰的妃子李氏正在生產,因此他再三推辭不去赴宴。中使相繼而來宣召,元勰萬不得已,只好與李氏訣別,然後登車而去,進入東掖門,過小橋,拉車的牛不肯向前,打了它很久還是不向前邁進,又有使者責備元勰來的遲了,於是只好去掉牛,由人把車拉進去。
宴會在宮中舉行,到了夜間,全都喝醉了,宣武帝令他們各就方便之處休息。不一會兒,元珍帶著武士送毒酒來了,元勰說:「我沒有罪,希望能一見聖上,死而元恨!」元珍說:「聖上怎麼可以復見呢?」元勰說:「皇上對明,不應該沒有事就把我殺掉,乞求與誣告我的人當面對質!」武士用刀環向元勰的臉上打去,元勰大聲呼喊道:「冤枉啊!老天爺!我如此忠心反而被殺!」武士又打,元勰只好飲喝毒酒,武士上前殺了元勰,天亮之後,用褥子裹了屍體裝在車上送回他的府第,聲稱大王因酒醉而死去。李妃放聲大哭,高聲喊道:「高肇冤枉殺人,傷天害理,老天爺有靈,你怎麼能得到好死呢?」宣武帝在東堂為元勰舉哀,贈官和葬禮莫不優厚加倍。朝廷之內的大小官員,無不喪氣嘆息,行路男女都流著眼淚說:「高令公冤枉地殺害了賢德的彭城王。」從此朝廷內外對高肇更加憎恨得更厲害了。
『拾』 中國的千年古縣是
在中國現存的800多個上千年的古縣中,優選出100個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地名文化內涵豐富的古縣,進行「千年古縣」的重點保護和國內外宣傳工作。如今已被評定為「千年古縣」(此處「縣」指如今縣、區以及縣級市一級行政單位)的有:
河北省:雞澤縣、元氏縣、趙縣、武強縣、武安市、遵化市、灤縣、涿鹿縣、井陘縣、涿州市、蔚縣、定州市、魏縣、贊皇縣、涉縣、易縣、行唐縣、盧龍縣、靈壽縣
天津市:薊縣
甘肅省:成縣
陝西省:韓城縣
山西省:安澤縣、長子縣、襄垣縣、交城縣、沁水縣[1]
山東省:莒縣、鄒城市、鄄城縣、臨清市、蓬萊市、文登市、章丘市、青州市、沂水縣,原【蒼山縣】改名蘭陵縣 ,即墨市,廣饒縣
河南省:湯陰縣、沁陽市、修武縣、新鄭市、上蔡縣、汝南縣、項城市、長葛市、淮陽縣
江蘇省:淮陰區
浙江省:樂清縣、永嘉縣、瑞安縣
湖南省:瀏陽市、耒陽市、汝城縣
四川省:富順縣、瀘縣、閬中市
重慶市:墊江縣
江西省:南昌縣、安義縣、進賢縣、新建縣
廣東省:增城縣、四會市、龍川縣、始興縣
福建省:德化縣、尤溪縣、寧化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