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浚縣歷史名人都葬在什麼地方

浚縣歷史名人都葬在什麼地方

發布時間:2022-07-29 12:12:04

A. 我的家鄉浚縣名人作文

地理位置:浚縣位於河南北部,北距首都北京548公里,南至省會鄭州165公里,衛河蜿蜒縱貫全境,淇河沿西部邊界南流,處於安陽、濮陽、新鄉、鶴壁等市輻射帶的中心位置。交通條件: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鶴濮高速公路橫貫縣北,境內公路四通八達。
旅遊資源介紹: 浚縣是與鄭州市一起,於1994年被國務院命名批準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河南省七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家縣級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省政府1987年首批公布的省級風景名勝區,它與城區聯為一體,交通便利,吃住方便。經過十幾年的開發建設,如今已經成為一處假日旅遊,觀光覽勝的好去處。先後接待了德國、法國、美國、加拿大、荷蘭、日本、韓國及港澳台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人,年客流量達200餘萬人次。2002年通過國際ISO9001和ISO14001質量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2003年7月被國家旅遊局公布為AAAA級旅遊景區。
大伾山風景區包括大伾山、浮丘山這兩座在千里平原上突起的秀麗青石山峰。雖然海拔只有135米,但因當年大禹治水登臨此山,被載入我國最早的史書《尚書.禹貢》篇中,歷代稱為「禹貢名山」。現有大石佛等國保級文物1處10項,省保級文物8處,歷代摩崖題刻460餘處,漢唐古柏400餘株。
景區內現有佛道建築9處,亭台樓閣、寺廟宮觀遍布兩山。北魏的天寧寺,因保存有八丈石佛七丈樓而聞名遐邇。大石佛高22.29米,已1600餘年, 全國最早, 北方最大,是河南旅遊精品。它所包含的宗教文化、石刻藝術、歷史政治等早已引起專家學者的驚嘆。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保文物,唐代的石刻瑰寶千佛洞是中原石刻藝術的精典之作。道教的聖地碧霞宮始建於明代,規模宏大,構造精美,萬仙客用懸塑、壁塑等手法、塑造出道家典籍中記載的神仙人物3千餘位成為集中國官方與民間神仙人物之大成的藝術殿堂。一處處保存完好的名勝古跡和一幅幅歷史畫卷,再現了宗教文化在中原傳播、發展的歷程。特別是一年一度的正月古廟會, 長達月余,朝拜者蜂湧而至,人如潮湧,高潮日達20萬人,為宗教文化和經濟信息的傳播推波助.浚縣古城牆始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今僅存西門北沿衛河一段,南北長700米,高12米,寬7米。城牆上有垛,有兩小門,一日"觀瀾門",一日"允淑門"(也叫水驛門)。此城牆高峻堅固,構造精細,宏偉壯觀,而且"襟山帶河",地理形勢非凡。 大佛樓是天寧寺東西軸線上的最後一座建築,因樓內依崖雕鑿跏趺式彌勒大像一軀,兩腳地面以下丈余,故有「八丈石佛七丈樓」之說,為浚縣一大奇觀。大石佛高22.29米,依崖開鑿於十六國後趙時期,距今1600餘年,是「全國最早、北方最大」的大型摩崖造像。據明代《浚縣志》記載,後趙皇帝石勒「以佛圖澄之言饞崖石為佛像,高尋丈,以鎮黃河」。大石佛又俗稱「鎮河將軍」。
天寧寺院內原存後周《准敕不停廢記》碑和金大定1180年鑄造之鐵鐸等貴重物品。中院正中為藏經閣,閣上原藏南藏經6053卷,1949年遷平原省,現存新鄉市博物館。閣下有「千手千眼佛」一尊,高4.3米,造型生動。後院即大佛樓院。北側院前為羅漢殿,東側有鍾樓,內懸明景泰四年(1453年)鑄鐵鍾,鍾高1.8米,口徑1.2米,重達5000餘斤,鍾身鑄銘文。中為大雄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殿內原塑三世佛坐像,故稱「三尊佛殿」。佛高3米,像後繪佛背光。殿內兩側牆壁上畫有24值使。殿後為水陸閣,天寧寺規模宏大,歷史悠久,為我縣價值極高的古建築群之一。高4.3米,造型生動。後院即大佛樓院。北側院前為羅漢殿,東側有鍾樓,中軍亭,是隋末瓦崗軍的遺跡,據《新唐書》記載,當年瓦崗軍首領翟讓被李密殺害後,徐懋公被砍傷臂膀,後來他自率一軍駐守黎陽,在大伾山操練兵馬,建此亭用以瞭望敵情。李密降唐後,又心存反復,被李淵父子射殺於熊耳山邢公岩下。徐懋公不計私怨,請求把李密屍身運回黎陽安葬。朝廷准許,李密即被葬於山西南五里的地方。1969年衛河清淤時,羅庄村西發現了一塊《李密墓誌銘》,為魏徵撰文,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雲溪橋始建於明正德三年(1508年),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坍塌,船渡11年。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浚縣知縣魏廉川重修。
雲溪橋為五孔橋,式樣美觀,堅固耐久。長60米,高10米,寬12米。中孔高大,便於舟通行,券額上雕一"虎頭",兩側飾以花卉圖案。橋兩端墩基四角各置卧姿態水獸,形象兇猛逼真,藝術價呂祖祠建築群之部分,院內有"三豐嘯台"為明初太極拳創始人之一張三豐所建,院西北角有小石坊,小巧玲瓏,完整無損,坊橫額一面書"到此心清",一面書"引人入勝"。呂祖祠,院內有"三豐嘯台"為明初太極拳創始人之一張三豐所建,院西北角有小石坊,小巧玲瓏,完整無損,坊橫額一面書"到此心清",一面書"引人入勝"
東門面對陡壁懸崖,摩崖題記遍布其間,諸如"舊地重遊"、"瞻彼淇澳"、"千仞崗"等等,內容豐富,字體蒼勁雋秀。崖下有一長方形水池,入夏積水於此,明麗如鏡。據雲:"池中沿崖下有一水泉,雖小且水流時斷時續,後乾涸而泉絕"。院內古柏參天,詩詞歌賦之碑碣林立,顏、柳、歐、趙各具風格。北牆壁嵌有劉德新書之"似瀛洲"硅刻。院內存有王守仁(號陽明)的"大伾山賦","大伾山詩"和王陽明畫像碑等石刻。故後人稱之"陽明書院"。值較高,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治閣始建年代失考,明萬曆三十年(1615年)移鍾於閣上,又稱鍾鼓樓。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重修,改名"文治閣",取"以文為治"意。
文治閣通高約20米,上下分樓、台兩部分。四面券洞,相對通行。平台上建築,高10米,分兩層,為重檐四角攢尖頂。挑角花脊,琉璃瓦剪邊,頂鑲寶瓶。平台上有水泥欄桿,憑欄四望,市鎮景象,指顧盡畢。文治閣高峻壯麗,莊重典雅,為浚縣古老文明的標志,是省級重點保護單位。又稱"孔廟"、"文府"明洪武六年(1373年)建於縣衙東。明、清各有擴建,規模逐漸宏大完整。文廟座北向南,院落宏敞,布局緊湊。門前牆上嵌有"以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石碑,以示尊孔。頭門之內有唐槐一棵,干粗4米余,中空,生機盎然,鬱郁蔥蔥,內生一徑尺榆樹,俗稱"槐抱榆"。院正中為"大成殿",殿中供奉孔子、四配、十二賢諸牌位,東西廊房內供奉孔子72弟子牌位太極宮是大伾山的標志,為八角攢尖建築,樓高33米,三層,八面,每面寬2.5米,八面牆上按方位飾以八卦符號。故又稱"八卦樓"。宮門為卷形,門額上刻"眾妙之門"。樓內有梯可供攀登,底層塑呂洞賓像,中層為文昌帝君,上層為三清列真。
萬仙閣為硬山灰板瓦建築。閣分二層,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牆壁及梁、檁、椽、柱上嵌掛大小塑像萬余,疏疏密密,錯落有致。這些塑像,高的1米有餘,小的只有幾寸,但個個形神兼備,呼之欲出。太上老君、原始天尊、通天教主、玉皇大帝、東王公、西王母、南極仙翁率領著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二十八星宿以及萬仙陣群仙爭斗。原始天尊渡五方天帝,八仙過海赴瑤池盛宴,囚文王、進妲己、訪姜尚、三仙島借寶,姜太公封神等傳說中的神仙故事,也在萬仙閣里展現的淋漓盡致。玉皇大帝執圭端坐,身穿蟒龍袍,腰系紫玉帶,頭戴峨冠冕旒,神態安祥,二目炯炯,一派君臨天下,主宰萬物的王者之氣。他的身後,彩雲繚繞,玉宇仙闕,笙蕭悠揚,白鶴齊舞,十方天帝,八洞仙人或品茶下棋,或談經論道,或爭強鬥法,天上人間,其樂融融。千佛寺建於勝唐。因寺內有千佛洞而得名。窟之洞有佛像千餘,故稱"千佛洞"。內供三世佛,仰覆蓮花須彌座,洞壁有唐代唐高宗、武後年間的題詞,洞口有書法家程淓題"佛國"二字。洞前有卷棚頂拜殿為清代所建。
千佛寺前院,有一孤山有石峰,高約4米,面積150平方米,南北兩端鑿石階數級。供遊人攀登。峰西南下建有一石坊,橫額書"即武當"三字。石峰巔有舊廟一間,內訖真武。
千佛寺石窟歷史悠久,為我國石窟藝術瑰寶。196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郭沫若同志親筆指示,要保護好千佛寺石窟,2001年與大石佛一起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伾山風景區薈萃了佛、儒、道三教文化,隨著歷史的變遷,大伾山風景區目前完好無缺的保存460餘摩崖石刻。年代最早的是唐代。大伾山東麓偉觀亭處無代劉題"大伾偉觀"四字,字徑95厘米。為石刻題字之最。"鷺濤虎岫"和"仙崿"為明代著名法家王鐸題,筆法遒勁,風格獨特,書法藝術價值極高。它和"大伾山唐代銘文"、"大伾山後周准敕不停廢記碑"、"大伾山宋代唐顯候告碑"、"大伾山明代王陽明詩刻"被國務院公布為國保。
這些石刻除露著珍貴的歷史文化內涵外,充分體現了中華書法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展示了浚縣歷史文化的燦爛。是先人留下的一筆寶貴的財富。浚縣古廟會歷史悠久。明代中期,浮丘山正月會興起並逐漸發展。浮丘山正月大會,會期半月有餘,高峰日趕會人數達二十餘萬,現為「鶴壁市中原文化節」主要會址. 2007年,浚縣正月古廟會被評為「河南省十大民俗經典」
名優特產:浚縣民間藝術源遠流長,工藝品久負盛名,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泥玩距今有1200餘年的歷史,以種類繁多、造型奇特、風格各異著稱,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均有收藏。主要土特產有小河白菜、新鎮韭菜、善堂花生大棗、王莊茄子、義興蔣燒雞、吳記花生米、王橋豆腐等起源於隋末的「泥咕咕」是浚縣特產,泥咕咕是浚縣民間對泥塑小玩具的俗稱,因為能用嘴吹出不同的聲音,所以形象地稱之為「咕咕」。二○○六年五月二十日,泥咕咕列入國務院頒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史文化背景:夏初大禹治水到大伾山《尚書·禹貢》載:禹疏河,「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大伾山始著於世。始皇三十三年始皇東巡經黎地,於今白寺山祭祀西嶽,立無字巨碑。此山遂名白祀山,後改今名。建武元年劉秀鎮壓河北王郎農民起義軍後,返軍經黎陽,在大伾山築青壇祭告天地。後人曾一度稱大伾山為青壇山。今大伾山仍留有青壇路。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紹還軍攻白馬(今滑縣東北)。四月,曹操遣關羽迎戰,斬袁將顏良於白馬坡(今善堂鄉朱村南),袁軍大敗,遂解白馬之圍。建安八年(203年)曹丕從征自鄴城至黎陽,寫《黎陽作》詩四首,?太元十三年(388年)翟遼殺太守滕恬之據黎陽稱王,僭號「大魏天王」。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宇文化及於江都殺楊廣後,擁兵十餘萬至東郡,留輜重於滑台,引兵北攻黎陽。徐世盇(懋功)據黎陽,避其鋒,棄黎陽城以固守倉城。 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後周世宗柴榮令天下廢除佛寺,寺僧還俗。相州節度掌書記馬去非與大伾山寺僧眾具表請求保留大伾山寺。柴榮下詔敕準保留。次年,鐫石記其事。今存《准敕不停廢記》碑,為國家級文物,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陽明於大伾山講學。所作《游大伾山賦》和《登大伾山詩》鐫刻於大伾山巔。王講學處後人稱「陽明書院」(又名東山書院)。…浚縣也有過許多歷史文化名人。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春秋衛國黎(今浚縣)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生於周景王二十五年(前520年),卒年不詳,終於齊。?李崇(454—525),字繼長,小名繼伯,北魏頓丘(今浚縣)人。文成皇後第二兄李誕之子。14歲拜主文中散,襲爵陳留公。後為高祖、世宗、肅宗三朝元老,歷治8州,5拜都督將軍,政績顯赫,戰功卓著,堪稱一代名臣。王梵志,一名梵天,隋唐時衛州黎陽縣(今浚縣)人,著名白話詩人。謝偃,衛縣人,本姓直勒氏。嘗奉詔撰《述聖賦》,又獻《惟皇誡德賦》以申諷。時李百葯工五言詩,偃善作賦,時人稱為李詩、謝賦。出為湘潭令。集十卷,今存詩四首。盧楠,字次,又字子木,今浚縣城關鎮人。明代著名文學家。生年不詳,卒於隆慶三年。著有《蠛蠓集》五卷。王越(1423—1498年),字世昌,今浚縣鉅橋鄉崗坡村人,明朝兵部尚書,文武雙全,死時皇帝贈太傅,謚號襄敏。

B. 很多名人死後都想葬在八寶山,八寶山到底有何特殊

八寶山其實和尋常的墓地沒有太大的差距,但是這個地方的景色比較優美,環境條件好,並且設計的比較合理,所以讓很多的名人都想死後葬在八寶山。試問誰不想在魂歸故土之時,可以有一個好的住宿,這樣一個適宜人們死後入葬的地方也讓很多平常的百姓為之嚮往。八寶山之前的名字並非是八寶山,而是黑山。在之後流傳著一個傳說,黑山的一個洞穴當中有八件寶貝,這八件寶貝也讓黑山更名為八寶山。

不過現在的墓地有很多都是景色宜人的地區,倘若要是真的想說他們和八寶山之間的不同,不如說八寶山的名聲上面要好一點。再加上和優秀的人埋葬在一起,也會間接性提高自己的身份。

C. 知道浚縣的詳細歷史介紹下

浚縣是河南唯一一座縣級歷史文化名城。

浚縣歷史沿革

夏代,浚地處冀、兗、豫三州之交。商代稱黎,遷都殷後為畿內地。周武王克殷,分其畿內為邶、鄘、衛,浚地屬邶、衛,後康叔封衛,領浚地。�
春秋時,浚地有牽城、雍榆、頓丘,分屬晉、衛。戰國時,屬魏國。秦置郡縣,分屬東郡、河內郡和邯鄲郡。�
西漢高祖年間(前206——前195年),始置黎陽縣、頓丘縣。黎陽縣治在今大伾山東北,屬冀州魏郡;頓丘縣治在今屯子鄉蔣村附近,屬兗州東郡。王莽時(9——20年),改黎陽曰黎蒸,改頓丘曰順丘。東漢復原,隸屬依舊。�
三國時,浚地屬魏國,黎陽縣屬冀州魏郡,頓丘縣屬兗州東郡。�
西晉泰始二年(266年),黎陽縣改屬司州魏郡。置頓丘郡,轄頓丘、衛國、臨黃、陰安四縣。東晉時,浚地先後屬晉、後趙、冉魏、前燕、前秦、翟魏、後燕。永和七年(351年),置黎陽郡,轄黎陽縣,屬司州。太元十一年(386年),丁零族翟遼襲據黎陽,太元十三年(388年)在此稱王,號大魏天王,轄七郡。後遷滑台。太元十四年至二十一年(389——396年)間,廢黎陽郡,黎陽縣屬汲郡。�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廢頓丘郡,頓丘縣屬汲郡(郡治在朝歌城)。孝昌年間(525——528年),分汲郡置黎陽郡,轄黎陽、頓丘二縣,屬司州。永安元年(528年),分黎陽縣置東黎縣,縣治在今善堂鄉臨河村南,屬黎陽郡。�
東魏天平元年至武定八年(534——550年)間,置黎州,轄黎陽郡。移朝歌縣治於今衛賢集,置汲郡,轄朝歌、獲嘉、汲縣、北修武、南修武、山陰六縣。後郡治移至枋頭城(今新鎮鄉前枋城)。天平(534——537年)年間罷頓丘縣。
北齊天保元年至承光元年(550——577年)間,廢黎州,黎陽郡屬司州,廢東黎縣。�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復置黎州,轄黎陽郡。改汲郡為衛州,仍治枋頭城。�
隋開皇三年(583年),黎州、黎陽郡俱罷,黎陽縣屬衛州。開皇六年(586年),於原東黎縣置臨河縣。十六年(596年),置黎州,轄黎陽縣、臨河縣。於枋頭城置清淇縣,屬衛州。大業二年(606年),廢清淇縣。改朝歌縣為衛縣。改衛州為汲郡,移治衛縣。廢黎州,黎陽縣、臨河縣屬汲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置黎州總管府,治所在今大伾山北麓,轄殷、衛、澶、洹四州,領黎陽、臨河、內黃、湯陰、頓丘、觀城、繁陽、澶水八縣。武德四年,又置清淇縣,屬衛州。六年,罷黎州總管府,黎州屬相州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年),設道,黎州屬河北道,轄黎陽、臨河、澶水、內黃四縣。衛州治由衛縣遷至汲縣,衛縣仍屬衛州。十七年(643年)廢黎州,黎陽縣屬衛州,澶水縣並入臨河縣,臨河、內黃二縣屬相州。清淇縣並入衛縣,屬衛州。長安三年(703年)復置清淇縣,縣治在枋頭城,神龍元年(705年)廢,入衛縣。�
五代後晉天福元年(937年),黎陽縣改屬滑州。九年(944年),臨河縣改屬澶州。�
北宋雍熙四年(987年),黎陽縣改屬河北道澶州。端拱元年(988年),於黎陽置通利軍,治所在今縣城東大伾與居山之間,轄黎陽縣,縣治仍舊。至道三年(997年),改道為路,通利軍屬河北路。天聖元年(1023年),改通利軍為安利軍,軍治遷至浮丘山西。四年,衛縣屬安利軍。天聖七年(1029年),地震,軍城陷為湖,移治浮丘山顛。熙寧三年(1070年),廢軍,黎陽、衛縣屬河北路衛州。熙寧六年,廢衛縣為鎮,入黎陽縣,改屬河北西路衛州。元年(1086年),復置通利軍,分黎陽縣復置衛縣,屬衛州。政和五年(1115年),軍升為浚州,號浚川軍節度,旋又改平川軍節度,州治在浮丘山顛,轄黎陽縣、衛縣。崇寧四年(1105年),臨河縣鎮寧軍,隸河北東路。宣和二年(1120年),湯陰縣屬浚州,旋復屬相州。�
金天會七年(1129年),河北路分為東西兩路,浚州屬河北西路。皇統八年(1148年),嫌與宗峻音同,改浚州為通州。天德三年(1151年)復名浚州。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臨河縣治沒於黃河水患,縣廢。�
元初,設省轄路,浚州屬中書省(腹里)真定路,省黎陽縣、衛縣入州。至元二年(1265年),改屬中書省大名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為府,浚州屬中書省大名府。是年十月,改屬河南行中書省(簡稱河南行省)大名府。二年三月,改屬直隸(京師)大名府。四月,州降為縣,始稱浚縣,縣治徙浮丘山東北平坡。永樂元年(1403年),改屬北直隸(簡稱北直)大名府。�
清順治元年(1644年),浚縣屬直隸省大名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屬河南省衛輝府。�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三月,廢府設道,浚縣屬河南省河北道。十六年(1927年)廢道設行署(行政公署),浚縣屬河南省第三行署(駐安陽)。�
抗日戰爭時期,浚境三權鼎立。1938年7月,國民黨河南省政府重劃政區,浚縣屬第十三行署(駐輝縣平羅鎮)。1939年2月,浚縣日偽政府建立,屬日偽河南省豫北道(道尹公署駐新鄉)。1940年秋,中共浚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屬冀魯豫邊區行署。1941年6月,國民黨河南省政府撤銷第十三行署,國民黨浚縣政府改屬第三行署(駐安陽)。1945年8月,日偽浚縣政府投降告終。�
解放戰爭時期,中共浚縣民主政府隸屬仍舊。1947年7月,國民黨浚縣政府改屬第四行署,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時期,浚縣處於「拉鋸」戰爭局面,兩個政府駐地及轄區變動頻繁。1949年5月,浚縣全境解放,國民黨浚縣政府不復存在。�
1949年10月中旬,浚縣民主政府改為人民政府,隸屬平原省安陽行署。1952年10月撤銷平原省,浚縣改屬河南省安陽行署。1957年11月,安陽行署並入新鄉行署,浚縣隨之改屬。1962年12月,復置安陽行署,浚縣復屬安陽行署。1983年10月,撤銷安陽行署,浚縣改屬安陽市至1986年1月8日,後劃歸鶴壁至今。

浚縣歷史
商代稱「黎」。西周屬邶、衛。春秋屬晉。戰國屬魏。秦分屬河內郡。西漢高祖年間始置黎陽縣,東漢、魏、晉沿襲。東晉永和七年置黎陽郡,墨守成規黎陽縣。東魏置黎州,延至隋。唐初置黎州總管府,轄4州8縣。宋代置通利軍,後改安勝軍、平川軍、浚川軍,政和五年升浚州。洪武二年 (1369年) 降州為縣,稱謂浚 縣至今。
保存至今的黎陽古城,建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初時城垣只有東、南、北三面,西以衛河作阻。弘治十年(1497年),在原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全面整修。後又屢經修繕,於崇禎十一年(1638年)已形成今黎陽古城之規模。
黎陽古城的布局有其獨特的風格,她既繼承了中國早期築城的傳統,卻又不是在有完整規劃和設計下,按規則布局營造起來的,而是從防禦、防洪的角度出發,因地制宜,這些都對黎陽城的布局產生了重大影響。古人雲:「浚城如舟在水中,則所謂舟居非水矣,雖然天如倚,蓋地若浮舟,寧惟此城哉。」
黎陽古城的布局是以中心閣為中心,縣署設在距中心閣二百餘米處的西北位置。設東西與南北兩條中軸線,以兩條中軸線為東、西、南、北主要街道,並分別連接四城門。在東、西、南、北四條大街上設有許多規則的直角相交的大街、小巷,住宅區均分布在巷道內,採用臨街設店的規則結構。為了古城經濟的繁榮,在水路交通的城西門外建立碼頭,大小船隻來往於南北,貨物裝卸不停,客商川流不息。有金石記
曰:「浚城西有衛河環帶,河與城相距咫尺,河向東北而逝於天津,直至燕都,商人藉此以通貿易,得息不啻三倍此利也。」許多商店、茶樓、酒館、旅店等布滿大街兩旁,手工業作坊到處可見。由於南北經濟交流,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城內及城周先後增修和重修了許多亭、台、樓、閣及各種廟宇,既點綴了市容,又迎合了市民心理。
黎陽古城所處的地理位置,在軍事上十分重要。由於社會動盪、戰爭頻繁,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就以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城採取了完善的軍事防禦措施,她西以衛河為池,南抱浮丘於半。從西門向南沿山崖而築,背山面水,地勢險要,內稍平而外陡峭,易守難攻。
黎陽古城的建置規劃和管理制度,沿襲了傳統的封建「禮法」。她是古代政權的象徵,軍事防禦的要塞,又是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同時也體現了古代黎陽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藝術水平。
黎陽有古廟會,據傳始於明代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前後,當時主要以浮丘山為中心,朝拜的是東岳大帝黃飛虎之女碧霞元君。隨著時間的推移,廟會發展越來越大,逐漸擴展到南關、大伾山。兩山香火日盛,到清代便形成了浩大的廟會。
每到農歷正月初九、十六兩日,當旭日初生之際,縣城、兩山已籠罩在一片淡紫色的煙霧里。一對對花船、高蹺、獅子、秧歌、背閣,扭著跳著爭向觀眾獻藝。粗捍徹底鼓手,挺胸曲背,手落處「咚咚咚」一陣暴風雨般的鼓點掠過人們的心頭。布棚小攤、泥玩書畫、刀槍劍戟、南北佳餚、風味小吃等,將兩山間的道路遮了個風雨不透。「山水簇仙居,仰碧榭丹台,一闕清音半天繞;香火酬眾願,看酒旗歌扇,千秋盛會里中傳」。這幅清代楹聯生動地描繪了黎陽廟會的盛況。

D. 歷史上的名人都埋葬在哪

諸葛亮埋在定軍山~!

E. 浚縣歷史名人——邢登雲

邢登雲,字秀岩,明代河南省鶴壁市浚縣人。浚縣縣城《邢氏家譜》記載:邢登雲系浚縣城內邢氏第八代世祖。明代萬曆辛卯科(1591年)舉人。赦授中憲大夫鳳翔府正堂,累官苑馬寺卿兼陝西按察司加五級記錄二十次。與邢登雲當時同輩有:騰雲、步雲、升雲、凌雲等。
清代嘉慶《浚縣志》載:邢登雲,其父邢三省,鄉里稱為長著,登雲,明神宗19年舉人,先後任中憲大夫陝西鳳翔府知府等,累官苑馬寺卿兼陝西按察司僉事,當了20餘年明朝的官,為官勤政清廉,一貧如洗,兩手空空,和一般的窮人沒有什麼區別。 清代《鳳翔府志》載:邢登雲為明代陝西鳳翔府第24任知府,官4品,北直隸浚縣人。
有關邢登雲的記載和文獻不多,遠沒有邢雲路的文獻豐富,因為邢登雲和邢雲路的經歷很接近,一般很容易將邢登雲和邢雲路誤為一人,普遍認為家譜和浚縣志有誤,將邢雲路寫成邢登雲。1997年父親邢長存在「邢門祖先墓誌銘」中將「邢登雲」誤認:又名「雲路」。這主要是兩人同是明代萬曆年中的舉人,累官都是按察史(按察司僉事)。
為了弄清兩人的基本情況,本人相繼查找了清嘉慶、光緒和現代版《浚縣志》等資料,查找了邢雲路、邢登雲曾經任職的地方縣志府志《徐水縣志》、《安肅縣志》、《臨汾縣志》、《鳳翔府志》、《鳳翔縣志》等,基本查清了兩人的情況。經查閱資料,本人認為兩人的經歷和仕途區別很大,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派輩字不同。邢雲路在家譜上的派輩字是「雲路」,同輩有「雲溪」;邢登雲派輩字是「登雲」,同輩有「騰雲、步雲、升雲、凌雲」等。
二、中舉人的時間不同。邢雲路是明萬曆4年(1576年)中舉,邢登雲是明萬曆19年(1591年)中舉。中舉時間兩人相差15年。但是邢雲路萬曆8年又中了進士,而邢登雲沒有再中進士。
三、任職地點和職務不同。邢雲路出任過繁昌、汲、臨汾知縣,升兵部主事,由員外出為河南僉事,歷參議副使,終按察史。而邢登雲被赦授中憲大夫鳳翔府正堂,累官苑馬寺卿兼陝西按察司僉事。
四、其他不同。據清《安肅縣志》(今河北徐水縣)和1997年版《徐水縣新志》記載,邢雲路為邢鏸曾孫,河北安肅(今徐水縣)龍山人。河南浚縣縣城《邢氏家譜》記載:邢鏸與子邢時暘先後任知縣,曾先後在直隸一帶任職。由此推斷出明代嘉靖年間邢雲路隨家人遷到河北安肅(今徐水縣)龍山的。清代嘉慶《浚縣志》和清代《鳳翔府志》均載:邢登雲為北直隸浚縣人。

F. 范蠡、項王、梁王、戚姬為何都葬在山東定陶

范蠡一代商聖《南陽五嶽》之一,葬在天下之中定陶。

還有梁王台距離范蠡墓東一千米

難道這一切都是偶然嗎?他們都在天下之中現位於山東定陶。商聖戚夫人項王還有戚夫人之子劉如意全部位於這個地方。當年發生了什麼,全部葬在在這個充滿神奇的地方。

G. 浚縣的名人

子貢,孔子高徒,曾任春秋魯國、衛國兩國之相,是孔門十二哲、七十二賢之一,孔子稱其為瑚璉之器。因善於經商,被後世尊為華夏儒商始祖。
李崇(454—525)),字繼長,小名繼伯,北魏頓丘(今浚縣)人。文成皇後第二兄李誕之子。14歲拜主文中散,襲爵陳留公。後為高祖、世宗、肅宗三朝元老,歷治8州,5拜都督將軍,政績顯赫,戰功卓著,堪稱一代名臣。
王梵志,一名梵天,隋唐時衛州黎陽縣(今浚縣)人,著名白話詩人。
謝偃,衛縣人,本姓直勒氏。仕隋為散從正員外。貞觀初,應詔對策及第。駕幸東都,詔求直諫,偃極言得失,太宗稱美,引為弘文館直學士。為塵、影二賦甚工,嘗奉詔撰《述聖賦》,又獻《惟皇誡德賦》以申諷。時李百葯工五言詩,偃善作賦,時人稱為李詩、謝賦。出為湘潭令。集十卷,今存詩四首。
盧楠,字次,又字子木,今浚縣城關鎮人。明代著名文學家,有才壓江南之譽。著有《蠛蠓集》五卷。
王越(1423—1498年),字世昌,今浚縣鉅橋崗坡村人。景泰二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總制大同及延綏甘寧軍務。以功封威寧伯。越嘗三次出塞,收河套地。身經十餘戰,出奇取勝,動有成算。著有《襄敏集》二卷。
李欽聃(1929年——今),字老聃,號稱大伾山人,台灣著名書畫家,河南浚縣城關鎮人。他的畫路很廣,無論山水、花卉、翎毛、人物、草蟲等,樣樣都有深厚的功力,是一位極有創造潛力的畫家。 李欽聃自1952年拜名畫家梁鼎銘教授學素描,之後又隨黃君壁等名家學山水、花鳥和草蟲。
賈連朝(1946年——今),河南浚縣人,2001年1月—2006年1月,擔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2006年1月—2013年1月,任河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
朱彥民(1964年——今),藝名朱楨,號美髯公,齋號冰醋齋、懷醑堂、後素軒,河南浚縣人,當代著名學者,書法家,師從王玉哲,范曾先生,懷醑堂乃范曾先生所命賞。現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先秦史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畫法研究院兼職教授。任國際易學聯合會理事,中國殷商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等多所學術機構負責人和高級研究員。
李學同(1964年——今),河南浚縣人,1984年7月參加工作,1984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學歷在職研究生(天津大學系統工程專業),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副教授。現任廣東省直機關工委常務副書記、中國共產黨廣東省第十一屆委員會候補委員。
王遠,著名編劇,河南浚縣人,電視劇代表作有《水滸後傳》、《春光燦爛豬八戒》、《仙劍奇俠傳》、《向周星馳致敬先》、《殷商傳奇》等;電影代表作為《我和喬丹的日子》。

閱讀全文

與浚縣歷史名人都葬在什麼地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