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本歷史書大約有多少個時間點
有幾千個幾萬個時間點。見到有人說起:大概每年所讀書的數,可以有多少?換言之,就是我們讀書的速度,到底可有多快?凡事總是越快越好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讀書亦然。要不然,為什麼古之才士,總是「讀書十行俱下」呢。我聯想起前人的文字,亦有議論及此的,不妨稍為摘引,並試加討論,供學者參考。
近人瞿兌之《杶廬所聞錄》「讀史」條雲:「曾國藩通籍後買《二十三史》一部,自課每日點十葉。王闓運亦自課點 《二十四史》,每日可一本。……讀史者尤宜於諸志觀其會通,不應專以記誦人物事實為能,王夫之嘗譏陳大士自詡三個月看畢《二十一史》,正謂此也。今人看書已不似古人之拙,能看畢《二十四史》殊不為難,然肯用此功者殊不多見。惟新會陳垣曾以一年之力繙《四庫全書》一過。」
按曾國藩的讀史,是「每日十葉」,如果用武英殿本的《史記》計算,按照這個速度,讀完一篇《五帝本紀》,也要三天時間!中華書局的點校本,《五帝本紀》共48頁,也就是說,他每天只讀16頁;而整部的點校本《史記》,共有3355頁(加上三家注序),他讀完此書,那必須210天、7個月!這速度似太慢,雖說是曾國藩的,也不想討論它了。
那麼王闓運呢,他「每日可一本」,此速度又如何?線裝書的一本,並沒有幾卷,一部《史記》,有時訂成24本,有時是訂成28本或30本,相差不很大。就是說,王闓運之讀《史記》,不過一個月。其他二十四史,據此可推。中華書局的點校本 《二十四史》,共241本,《史記》只10本,以王闓運的速度,大約三天讀一本,讀完《二十四史》,那也要24個月、整2年的時間。這也必須一天不落,是否能夠堅持,姑且不論。問題是,對於這個快速度, 「不憚於讀大書」的張舜徽,卻是不以為然的。其《清人筆記條辨》批評雲:
「王氏逐日所記,雖有讀史之課,然亦粗略觀之,不求甚解。嘗自述:『閱《遼史》,全不知其事實。』『點《元史》九葉,此書必不能多看。每日以九葉計日而已,多看傷神。』……由其所自道者觀之,可以知其讀史之功,本甚草率也。」「王氏自負才大,讀書不耐仔細,大抵翻閱為多,粗加涉獵而已。嘗自記:『翻《通鑒》九本。十函畢,翻一過矣。《通鑒》當昔未點群史時,訝其浩博,今日重翻。』又記:『夜補看《唐文》八本,未甚細諦。』又記:『看《墨子》一過,未能子細。』如此讀書,豈能真有所得?徒以滑略成習,而不耐爬梳紛雜,故於難理之大書,無能為役也。」(卷九)
據《湘綺樓日記》,王闓運讀《二十四史》花了26年的時間,也並沒有卒業(見光緒十六年三月廿八日記)。這固是「作輟不恆」,有以致之,也見得讀《二十四史》,不那麼容易成功。
至於那位「橫看書」的陳大士(其人名際泰,是晚明的有數的八股文大作家;其讀《廿一史》事,見張采《知畏堂文存》卷二《陳大士集序》:「大士點次《二十一史》,不逾三月,人疑其略,則應曰:『第簡漏否?諸君自鈍,我橫看爾。』」),他的讀書速度,自又快速於王闓運。「三個月」是90天,「廿一史」不包括《明史》、《舊五代史》及《舊唐書》,點校本的本數,是共191本,也就是說,他每天讀2.1本。這比王闓運的每天0.33本,又快了6.4倍!所以讀書不太博而為王闓運不佩服的王夫之,便不很服氣了,在《夕堂永日緒論外編》中作論雲:
「陳大士自雲三月而遍讀廿一史,目力之勝可知。……大士以博敏自雄,故亂道。以此推之,大士於史,凡地理、職官、兵刑、賦役等志,俱不蒙其眄睞。若但取列傳草草看過,於可喜可恨事,或為擊節,或為按劍,則一部《鳳洲綱鑒》足矣,何必九十日功夫,繙此充棟冊子邪。」(《船山全書》第十五冊,865頁)
這一節論,固是「箭不虛發」,中到了其痛處,卻不免頗有酸意。其實呢,就算陳大士三個月看畢《廿一史》,又能怎樣?較之著作與日月爭光可也的船山先生,陳大士的那點伎倆,是可以忽略不計的,船山先生於此,又何必「形於色」?
論到讀書之快捷,而稍遜於陳大士的,還有錢基博。錢基博的用功,是我們都知道的,這雖比不得他的兒子,但在近代的學者,要亦為有數之人。他不是說過:「余父子集部之學,當繼嘉定錢氏(大昕)之史學以後先照映,非誇語也。」其自信可想。張舜徽《壯議軒日記》1943年1月1日記之雲:「至錢子泉處稍坐,先生自言居湘四載,讀書三千六百冊,亦雲富矣。」(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50頁)張舜徽雖不服王闓運,「嘖有煩言」,但於錢基博是認可的。錢基博本人的《金玉緣譜》亦書此事雲:「吾雖老病,未嘗一日廢書;而來湘三年,讀書三千六百餘冊,提要鉤玄,皆有日記。」(傅宏星編《精忠柏石室教育文選》,203頁)所言差一年,以致精確算之,有一些困難,但他的讀書速度,是不容懷疑的。
這里另有一件事,必須提出,那就是:錢基博在三十六歲時,讀書的總量,還只是三千冊。這是見於其《國學必讀序言》的:「余文質無底,然自計六歲授書,迄今三十年,所讀巨細字本,亡慮三千冊;四書五經之外,其中多有四五過者;少亦一再過;提要鉤元,厪乃得此。」(見《國學必讀》卷首)
此序作於民國十二年二月十八日,即1923年,那時他在江蘇省立第三師范學校任教,年三十六歲。他之居湘,執教藍田國立師范學院,——也就是《圍城》所影射的「三閭大學」——是在1938年的年底,至1943年年初,他是已經「居湘四載」;而《金玉緣譜》之作,是在1942年,說「來湘三年」,也是不算錯的。那時他57歲,「人學俱老」了。這里的問題是:他此前的三十年,只讀了三千冊,而來湘後的三年(或四年),卻又忽然讀了三千六百冊。其前後之速度,何乃相懸若是?因為一般而言,一個人的讀書速度,是必較為恆定的,即有所變化,也必相差無多。又據他的著作觀之,也不像那麼的博覽,這當然也許只是因為他不長於貫穿,而只能「提要鉤元」之故。無論如何,老錢先生的讀書日記已毀,我們對此已無法深論,所以於老先生的自述,只能姑妄聽之。
有日記可資討論的,可以舉文廷式。文廷式是晚清最博學的人之一,也許僅次於沈曾植,他的讀書速度,那當然是必須快的。文廷式有一卷《丙子(1876)日記》,記他21歲這年的春夏所讀之書,具體的日期,是從正月初一始,至閏五月初二訖,為時5個月、150餘日。在這段時間里,他所讀大書為:《隋書》85卷,《明史》332卷,《元史》210卷,《金史》135卷,《舊五代史》150卷,共5種912卷。此外所讀的雜書,還另有《通典》、《日知錄》、 《南漢春秋》、 《大清會典》、《海國圖志》、《蕉軒隨錄》、《禹貢圖說》、《四庫提要》、《文選》、《論語註疏》、《史通通釋》、《國朝先正事略》、 《十國春秋》、 《鮚埼亭外集》等,各盡十餘卷或數卷不等,雖多未終卷,而加起來,卻也不下於百卷。也就是說,在此五個月中,文廷式所讀的書,共達千卷之多。這還不算他於正月二十七日作的十首、二十八日作的四十首、二十九日又作的二十八首的《三國志小樂府》,諸如此類。他的精力之盛,確實是驚人的。但他每日的讀書,有時多、有時少,並不是很統一,多者如正月十八日:「點《隋書》十四卷。」二月二十一日:「讀《元史》一卷、《明史》十七卷、《論語》三章。閱《史通通釋》一卷。」三十日:「讀《明史》十三卷。閱趙甌北《廿二史札記》數十頁。」三月二十二日、二十三日,各讀《明史》十五卷、十六卷。四月初九:「讀《元史》十五卷。」十六日:「讀《元史》二十餘卷。」二十二日:「閱《金史》十四卷。」五月二十三日:「讀《舊五代史》二十卷。」二十四日、二十五日,各讀十八卷。二十九日:「閱《五代史》二十卷。」閏五月初一:「閱《五代史》二十五卷。」讀得最多的,是二月十九日:「讀《明史》四十一卷、《通典》二卷。」其次為五月三十日的:「閱《五代史》三十五卷。」一般的日子,則是日讀五六卷。
看了這個,近人袁昶所說的:「全榭山與曉嵐學士約共讀 《永樂大全(典)》,日盡二十本,可畏可畏。」(《袁昶日記》上冊112頁。按,《永樂大典》的每本卷數,一般為2卷,但亦有每本1卷、3卷的,並不一定;其原本為11095本、22937卷,至四庫開館,已頗有缺佚,所存共9671本、20663卷,據此以算之,平均1本可2.14卷,20本也就是42.7卷,比文廷式讀的最多的43卷,尚有所不及)就沒多麼了不起了。康有為之為人說法:「『廿四史』宜全讀,新學讀史,日一二卷,其後漸習,日可三四卷。……是一年半,可讀十九史。其《宋》、《遼》、《金》、《元》、《明史》,一年半年,無不閱遍。此皆為中人之資言之,計日程功,無不可至。若異敏之士,尚不待此。即資質稍魯者,加倍其日,亦三年可通全史矣。」又:「諸子一二月可畢」,《國策》、《逸周書》、《水經注》等,「十數日可畢」;《資治通鑒》、《續通鑒》及《紀事本末》等五書,亦「數月可畢」。也只好算作「小巫見大巫」了。而著了《桐城文學淵源考》、《撰述考》聞名的劉聲木,卻詫為:「姑無論其言之是否,此等自欺欺人之說,竟出自坐擁皋比,手執教鞭之口,試問古今天下讀書,有如此容易者乎?」(見《萇楚齋隨筆》四筆卷五「論《桂學答問》」條)是不免有些「少見多怪」的。而曹聚仁《中國學術思想史隨筆》所自誇的:「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先先後後總讀了一百多遍。我看《紅樓夢》,不如俞平伯師那麼多,只有七十多遍。《水滸》呢,我只看了二十多遍。……《三國演義》,我只看了二三遍,覺得大不如陳壽《三國志》的引人入勝。說來,也許朋友們不相信,我把《資治通鑒》『正續』讀了兩遍半,當然比不上顧頡剛先生。文言體小說,蒲松齡的《聊齋》,我讀了四五十遍。」(381頁,三聯書店版)真的是「淺陋可憫」!我們簡直想問:這種白話小說,你讀它個數十百遍,「占畢咿嚘」,又有什麼意思?
不過,一般的讀書速度,也用不到多麼快,就以《史記》、《左傳》為例,陳垣說的:「《史記》著成已二千年,前人要三個月讀完,我們今日仍要三個月才能讀完。」 (見 《中國史料的整理》,《陳垣全集》第七冊457頁)以及:「念《左傳》不易,須一年多才能背,才知出處。」(見《史源學實習及清代史學考證法》23頁。又據宋人的統計, 《左傳》雖是 「大經」,也只196845字;若每日背539字,則一年可畢)這也就夠了,這也就是標準的速度,而陳氏本人的讀書速度,自亦不過如此。考慮陳垣為近代屈指可數的大史學家,又是從頭繙過36277冊、2291100頁的《四庫全書》的人,假如我們的讀書,不慢於他的速度,那也就大可不必「捉急」了。
❷ 各位高中同學,你們背一本高中政治書,歷史書,地理書中的知識點,最短用多長時間
兩三天,第一天自己找重點,第二天死背重點,第三天把次重點看一下,如果有一個星期准備就更好了
❸ 讀完二十四史需要多長時間
若不是達到十分痴迷的程度,建議僅僅看看《史記》和《三國志》就行,因為二十四史裡面,最屬《史記》的文采最好,《三國志》則是文筆極其簡練傳神,使人不忍釋卷,若是讀此二史覺得難度很大,建議《史記》看三家注的版本,《三國志》看裴松之注的版本,這些版本都是古代名家做的注,大大降低了閱讀的難度。
讀二十四有什麼好處?
我們聽過這樣一句話,讀史使人明智。那麼讀史為什麼使人明智呢?因為在浩瀚的歷史長河裡,無數人成功了,無數人失敗了,這就是經驗啊,讀史可以學習別人的長處,學習古人的謀略,經驗,為人處世,可以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一個人的修養和文化,以及韜略和情商,可謂是至寶學問,因為自古以來,大商人,大政治家,都對歷史趨之若鶩。尤其在當今浮躁快速的時代下,讀史讓自己的心靈徹底沉澱冷靜下來,也是很不錯的。
讀二十四是得多長時間?
通讀原版的話,至少十年,但是先看前四史,然而對其它選擇性研究的話,還是用不上十年的,畢竟通讀和精讀是很痴迷的人或者是專家才有這樣的時間和精力的。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加之《清史稿》可以稱得上是二十五史。
❹ 背完一本歷史書你最少要多久
一下午,呵呵,我記憶力不錯,就是要經常復習,否則會忘了。
❺ 讀熟一本書要多久呢,我指朗讀,不是看
這得分哪類書,不同類型的閱讀時間也不定:
1.
比如一些快餐文化的書籍,比如介紹類的、娛樂類的,就是簡單帶過,用不了一天就讀一本;
2.
對於文學類的,白話文的,可能要花一周到半個月,才能讀一本,如果是有歷史內容的,那時間會更長一些;
3.
對於古典類型的,可能就要讀上幾個月,因為很多時候一邊讀一類理解。
❻ 大約多長時間讀一本書合適呢
多長時間讀完一本書,要根據書的內容和篇幅來定,對我來說,如果是小說、散文、歷史,或相對熟悉的領域的書籍,閱讀的速度會很快,因為閱讀時的思考相對較少,主要是體驗閱讀的愉悅感。很多時候,這類書一天能讀完一本,300-400頁左右。我記得村上春樹的《1Q84》,一共3部,每部都很厚,但一周就讀完了,有種一氣呵成的暢快感。高曉松的《魚羊野史》這么多部,也讀得很快,大概不到兩周就讀完了。讀這類書,讀書筆記相對較少,有些確實有啟發的地方會標記。但對於新書、不太熟悉的領域的書,閱讀速度會慢很多,而且一般也會讀2遍以上,並且會做讀書筆記和思維導圖,目的是把書讀懂,把書中得概念和觀點內化為自己真正的理解。
❼ 150萬字的歷史書大概需要多少天看完
看自己的閱讀速度和習慣(如果不記筆記,4天左右時間)嘍,另外你的閱讀目的(精度耗費一個月未必能讀完)也會影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