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黃河有哪些文化歷史
作為我們的母親河,黃河流域的人類文化遺址有很多,其中最為人知道的就是半坡遺址(西安),屬仰韶文化的一種早期類型。藍田(陝西)猿人文化也是很有名的,其中公王嶺猿人距今100萬年~115萬年,陳家窩猿人距今50萬年~59萬年。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猿人文化。 除此外還有:西侯度猿人文化,距今150萬年~180萬年,為中國北方舊石器時代早期猿人文化;大荔猿人文化,距近30萬年~50萬年,為晚期猿人文化;丁村古人文化,距今7萬年~9萬年,屬於舊石器中期文化,為早期智人;河套新人文化,距今3萬年左右,為晚期智人;細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青銅器文化,鐵器文化。黃河流域有太多我們民族的歷史沉澱,一時難說完,先說這些了。 黃河流域歷代王朝建都位置: 夏朝都陽城(今河南登封),商朝都於毫(今河南商丘),後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周朝定都於鎬京(今陝西西安),秦朝定都於咸陽,西漢定都於長安(今陝西西安),東漢定都於洛陽,魏晉均定都干洛陽,隋唐均都於長安(今陝西西安),宋朝都於東京(今河南開封)
2. 黃河的歷史文化50字
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黃河,中國的母親河,若把祖國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雞,黃河便是雄雞心臟的動脈。它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偉大的發展。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長河之一,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攜帶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3. 黃河文化有哪些內容
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孕育演繹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圖譜,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心理性格。
黃河雖然作為一種自然存在,但百萬年來,依偎著這條大河形成了一個又一個流域文明,它們像散落的棋子,始終在黃河文化這幅瑰麗多姿的棋盤上演繹著一個個精彩的故事。
自舊石器時代的「藍田文化」、「丁村文化」、「下川文化」到新石器時代的「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先民們沿著這一進化的階梯,一步步走向文明社會。
種植業的出現、動植物的馴化、陶器的使用、原始宗教的興起……無不由黃河水賦予著生機。
(3)黃河有什麼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最初,黃河文化只是一個區域性的文化,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從夏商周到漢唐宋,中國進入了以「長安—洛陽—開封」為東西軸線的中國大古都的「黃河時代」,黃土—黃河—黃種人,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黃色文明」。
此後,黃河文化的基本傳統體制始終在周、秦、漢、唐的基礎上不斷發展並與歷史時期國家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社會規范、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精神面貌和價值取向,以及由此達到的社會生產力水平等等有機結合,從而演變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和象徵。
4. 黃河文化有哪些內容
黃河文化有龍山文化、周文化和農耕文化,黃河流域的文化與其地質、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的特點密切相關,黃河流域的自然環境,像大地母親般地孕育了黃河文化。
黃河簡介:
黃河從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奔騰而下,穿過蘊藏深厚的黃土高原,以其本身的活力,創造了一望無際的摜北大平原。這條川流不息的大河兩岸,孕育了我們偉大祖國的原始文化,進而迸發出燦爛多彩的人類文明。爾今回想,當初正是這樣一種心靈上的感受,促使我雖然身陷敵人的囚牢,卻含有然嚮往著那黃土高原上正在興起的民族希望。
5. 黃河有哪些文化
黃河流域是我國文化的發祥地。幾十萬年以前,這里就有了人類的蹤跡。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遍及黃河兩岸、大河上下。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黃河流域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人們親切地稱它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黃河流域是我國開發最早的地區。在世界各地大都還處在蒙昧狀態的時候,我們勤勞勇敢的祖先就在這塊廣闊的土地上斬荊棘、辟草萊,勞動生息,創造了燦爛奪目的古代文化。
早在舊石器時代,黃河流域就有了人類的活動。1963年在陝西藍田發現的"藍田猿人"--古猿人的頭蓋骨、牙齒和上下頜骨,據文物工作者的考證,已有八十萬年的歷史。山西襄汾發現的"丁村人",距今也有二十萬年。黃河河套地區的"河套人"及其文化,河南安陽小南海發現的洞穴遺址,都在五萬年以上。在這悠久的歲月里,我們的祖先經過艱苦的勞動,既發展了人類的體質形態,又創造了舊石器時代的文化。他 們不但發明了火,能夠製造粗糙的石器、骨器,而且經過不斷的實踐,學會了鑽磨技術,能夠從事狩獵、捕魚了。我國傳說中的燧人氏、有巢氏,可能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 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的人口急劇增加 ,生產和文化都有了飛躍發展。1920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發掘出了許多石器、骨器、陶器,其中有石斧、石刀、石杵、石鋤和紡織用的石制紡輪,有縫紉用的骨針,也有彩色陶器,這就是著名的"仰韶文化"。據考古學家考證,仰韶文化延續達千年以上,早期距今已六千年左右了。考古工作者經過廣泛挖掘,發現從青海、甘肅一直到陝西、山西、河南,到處都分布有仰韶文化的遺址。1953年開始在西安市發現的半坡村遺址,更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當時,半坡人已經開始種植穀物,飼養家畜,懂得了紡線織布,創造了規模較大的草泥土木結構的茅屋,挖掘了儲藏糧食的窖穴。圍繞居住區構築了深、寬5~6米,長300多米的大量 圍溝,改變了穴居野處原始狀態。制陶工藝已經相當發達,在出土的陶器中,有各式各樣的紅色陶器和製作精美彩陶,陶面上的動物圖案栩栩如生,反映了遠古人民的藝術才能。在彩陶上還有一些刻劃符號,很可能就是我國的原始文字。
新石器時代的晚期,黃河流域已處於氏族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的歷史時代。生產工具進一步改進了,父權取代了母權,私有制開始出現。1959年在山東大汶口的發掘,初步揭示了這一時期的面貌。據考古工作者的廣泛考查,在山東省的黃河南北,都陸續發現了大汶口文化的蹤跡,其年限約相當於仰韶文化的中、晚期,後期可能延續得更晚一些。從發掘情況看,這時的生產工具已有了穿孔石斧、扁而薄的石鏟、鹿角製成的短柄鶴嘴鋤。石斧、石鏟、石錛、石鑿都用硬度極高的石料製成,有的還用了硬度11度的蛋白石。在發掘的一些墓葬中,還發現了不少隨葬的玉制裝飾品,飲酒器具和精緻的象牙雕刻。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大汶口一號墓里,有一年孔雀綠色的骨鑿,據測定其中含有大量的銅,很可能當時已懂得用銅了。另外,從大汶口墓葬還可以看出:那時已出現了較多的一男一女合葬墓,而且墓的規模有大有小,隨葬品的多寡極為懸殊。這種情況在仰韶期的墓葬中是少見的,說明社會已過渡到以父系為中心的時代,貧富分化越來越明顯了。
在距今約四千年前,原始公社瓦解,夏禹的兒子打破過去的"禪讓"制,繼承了禹的王位,建立了世襲的奴隸制國家。根據古代文獻的記載,夏王朝存在了四五百年之久,大致活動於以河南、山西、山東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一帶。奴隸制雖然破壞了原始公社的公有和平等關系,但是打破了以往狡隘的氏族范圍,擴大了生產規模和社會分工,為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科學文化的創造,開辟了前所未有的廣闊前景。從近幾年來在河南偃師縣二里頭和河北唐山大城山的發掘看,至遲在夏代晚期就已經有了青銅器,夏代早期很可能是紅銅時代了。冶銅業的出現,使社會發生了第二次大分工,手工業和農業分離開來,標志著古代文化的繁榮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大約在三千五百年以前,我國歷史上第二個王朝--商王朝在以河南為中心的黃河兩岸建立了。它是一個高度發展的種族奴隸制國家,千百萬奴隸的辛勤勞動,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更大發展,文化藝術和自然科學都取得了較高成就。
據考古工作者的考證,偃師二里頭遺址就是商代最早的都城,所謂"商湯居毫"的亳地。在這里,除發現了東西長五里、南北寬三里的商代早期都邑和規模宏偉的宮室遺跡外,還掘出了一批銅渣、坩鍋片和銅鏃(箭頭)、銅鑿、銅刀、銅錐、銅魚鉤、銅鈴等器物,經鑒定均為青銅製品。這證明商初不僅在生產工具方面已廣泛使用了青銅器,而且在消耗量大、回收率低的箭頭方面也應用了青銅,這在世界其他地方的青銅文化中是很少見的。在河南鄭州,曾發現商代早期的另一遺址,其中有制陶場、制骨場、制銅場等較大規模的手工作坊,並有不少金飾品、玉石、瑪瑙、貝殼、青銅製品出土。此外還發現了上釉的陶器和古老的商代城牆,為研究我國原始陶器的產生和古代城池的構築提供了重要資料。
商代中期國王盤庚遷殷以後,科學文化的繁榮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河南安陽"殷墟"中,近幾十年先後出土的文物是不可勝計的。這里的"司母戊"大方銅鼎,重1500多斤,高137厘米,橫長110厘米,寬77厘米,花紋華麗,結構復雜,是世界古代青銅器中僅有的雄偉巨制。另一件商代石磬,聲色優美,悠揚動聽,長84厘米,高42厘米,上面刻有形象逼真的猛虎,是我國最古老的藝術珍品。特別是在這里先後發現的十幾萬片甲骨文,單字即在三千字以上,記述了當時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活動,並且保留了一批世界上最古老的日食、月食和星宿、風、雲、雨、雪、虹、霞等天文氣象的記錄。這一切,充分顯示了三千年前我國文化的成熟程度。
在商代,以往一直認為是只有青銅器而無鐵器的。但是,近年在河北藁城商代中期遺址發現鐵刃青銅鉞,卻打破了這一論斷。據初步研究,這件兵器出土於公元前14世紀至13世紀的一座墓葬,青銅鉞的刃部是熟鐵。黃河當時是經過藁城東面從天津附近入海的。這一武器的發現,說明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商代奴隸們不僅熟練地掌握了冶銅技術,而且也已懂得用鐵了。
西周以後的春秋戰國時期,黃河流域開始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新的生產關系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冶鐵成了一項重要的新興手工業,各諸侯國相繼使用了鐵制生產工具,把農業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隨著生產的發展,封建制的新生產關系代替了奴隸制的舊生產關系,城市經濟繁榮起來。秦國的咸陽,魏國的大梁,趙國的邯鄲,齊國的臨淄,都成了當時遠近馳名的城市,臨淄甚至達到了二十多萬人的巨大規模。思想文化生活這時也空前活躍起來,反映各階級、各階層利益的各家學派,相互展開激烈的論戰。他們競相辦私學、著書立說,形成了古代學術思想史上所謂"百家爭鳴"的局面,並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典籍。
從秦漢大統一帝國的建立到北宋皇朝,黃河流域仍然是我國歷代的都城,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生活在大河上下的各族人民,以自己的辛勤勞動和卓越才能,創造了更加絢麗多彩的文化。根據史書記載,在漢代,人們已經發明了造紙法,製成了用來測量天象和測驗地震方向的"渾天儀"、"侯風地動儀"。隋代創造出印刷術,宋代發明了活字印刷。對世界文明有巨大影響的指南針和火葯也早在11世紀以前就廣為傳播。1957年陝西省出土的"灞橋紙",經考古工作者判定,大約是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時期的遺物,比史書記載的東漢蔡倫造紙還早二百多年。
同時,城市建築的規模更為壯觀:幾代帝都的長安,西漢時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南通巴蜀西達西域的樞紐,城市范圍比西方同時期著名的羅馬城大三倍以上。唐時長安城東西十八里,南北十五里,人口一百九十六萬,街衢市坊井然有序,其規模之宏偉,尤為中外所稱道。北宋時的東京(今開封),城周五十多里,汴河、蔡河、廣濟河、金水河,穿城而過,是中古時期十分繁華的都會。今天,從宋代畫家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圖》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當時東京建築雄偉、景色綺麗、舟船雲集、車馬競馳的風貌。
在從秦漢到北宋的一千多年中,黃河兩岸的勞動人民,除從事生產勞動外,還築長城,開運河,修渠道,營造宮殿、寺院、陵墓,進行了巨大的工程建設。一直到現在,黃河流域的地上地下還保存著許多古代建築和藝術寶庫。寧夏的秦渠、漢渠、唐徠渠,西安唐代的大雁塔,河南登封的北魏嵩岳寺塔,開封的宋代鐵塔,洛陽的東漢白馬寺,山西的唐代南禪寺和佛光寺大殿,陝西的秦始皇陵和漢唐陵墓,河南龍門石窟的石佛和甘肅麥積山的泥塑像等等,都充分顯示了古代匠師高超的技術水平,傑出的藝術成就。
最近考古工作者在陝西臨潼秦始皇陵附近發現的秦俑抗,出土身高1.8米左右的大型武士俑五百八十件,和真馬大小相似,拖有戰車的陶馬二十四匹。俑坑總面積約12000多平方米,埋藏各種陶俑約六千件,還有大批實用兵器,坑內馬俑排列整齊,氣勢宏偉;武士俑身穿鎧甲,意氣昂揚。這種雄偉的軍陣場面,再現了秦始皇兵強馬壯、橫掃六國的壯麗圖景,是非常珍貴的藝術遺產。這些兵馬俑的雕塑製作,使我們再一次看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
參考資料:http://henan.yiyou.com/html/22/588.html
6. 黃河流域包括哪些文化
黃河與長江自古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沿河兩岸從古至今生活著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優秀兒女,愛著黃河,也與黃河作著不屈不撓的斗爭,由生產、生活中孕育了深厚廣博的中華古文明。因此,黃河流域的原始文化在中華文化史上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影響是十分突出和重要的。
黃河流域最著名的原始文化,包括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裴李崗文化、大地灣文化、齊家文化等,成為從新石器時代至文明時期的一個完整的體系。
7. 究竟黃河有什麼歷史
黃河的歷史 150萬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其後,100萬年前的蘭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生活繁衍,繼續為黃河文明的誕生默默耕耘。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奏響了古老黃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創造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他們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些帝王統領著中華民族把古代黃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頂峰。火葯、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唐詩、宋詞、元曲是黃河文明中閃閃發光的瑰寶,發明創造和科學成就不僅推動了中國的發展,而且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全人類的進步。 每年中華民族都要在陝西橋山的黃帝陵祭祖,每年無數的人們都要去山西洪洞大槐樹下尋根。 關於黃河的一點其他資料 一、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世界第五長河,一條5464公里長的大河,在中國北方 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一個巨大的"幾"字,又隱隱就是我 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 二、黃河的表徵 它不僅僅是一條大河。黃河,黃土地,皇帝,黃皮膚,這一切黃色表徵,把這條流經中華心臟地區的濁流升華為聖河。《漢書.溝洫 志》就把黃河尊為百川之首:"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河 為宗。" 三、黃土風成說 在久遠的地質年代,在亞洲內陸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驟冷驟 熱的嚴酷環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內陸盛行的西北氣流, 經年累月地把它們吹向東方,粗砂落於蒙古高原,最細膩的粉末隨風 飄落到今天甘肅、陝西、山西、青海、寧夏、河南6省。千百萬年的 搬運堆積,終於形成了一個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達 太行山的黃土高原。 四、深厚廣闊的黃土層 這是一片無與倫比的黃土,它的面積廣達41萬平方公里,黃土 覆蓋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隴東、陝西、晉西等地,黃土深達 100到200米,蘭州地區更厚達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園 植物學家們研究發現,雖然黃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豐沛,但養 分的淋溶損失也較少,非常適合楊樹、樺樹、櫟樹、油松、雲杉和酸 棗、黃荊條等生長。那時繁茂的植被,涵養著一個溫暖多雨的伊甸園。 今天山西、陝西、甘肅、寧夏等省份,分布著大片原始森林。地處中 原的河南省簡稱為"豫",顯示在倉頡造字的時代,它仍是大象出沒 之地。 六、歷史興盛的基礎 地質學家們發現,黃土具備優良的解理性,適合開掘窯洞居住; 農學家們發現,黃土中各種礦物營養物質豐富,具有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們漸漸在這片黃土地上開鑿窯洞居住,種植五穀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興盛起來,華夏先祖的足跡踏遍了黃土地。 隨後的日子裡,中國第一個王朝夏興盛於此,立國800年的周朝源 起於此,而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的秦帝國也勃興於此。 七、遠古時代文明的啟蒙 在160多萬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類活動遺址中,人們找到 了被火燒過的動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萬年前的山西藍田人類遺址中,人們找到了多處碳末堆積。 從那以後,藍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黃河的臂灣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黃土地上出現了以半坡文明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們的祖先,就在這樣一片綠野間狩獵採集,度過了華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歷史記述改造自然的功績 這里確實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這里也難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傳說,神農氏曾教民稼穡。耐人尋味的是,神農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傳授的實際上是焚林墾殖。 《孟子》中記載了三皇五帝燒山林的"功績": "當堯之時...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 在詩經中,我們聽到了先民們砍伐時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伐木叮叮, 鳥鳴嚶嚶。" 九、黃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損 始皇帝統一六國,大量人口隨之進入關中,墾殖面積大增。與此同 時,他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寢,大肆砍伐關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 年(公元前214年),蒙恬擊潰匈奴,取得河套地區大片土地,隨後 實行屯墾戍邊,多次向鄂爾多斯高原地區移民,每次人數多達數十萬, 原本一望無際的草原變成了農耕區。 十、黃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損 西漢時期,天下大治,中國人口激增至6000萬。向西北開拓移 民成為解決人口膨脹壓力的主要手段,僅漢武帝時期,就向西北邊塞遷 徙了70餘萬人口。西漢將匈奴趕到遙遠的漠北,將大片林牧區變成了 農耕區。西漢在河套開發的引黃灌溉工程,是以寧夏內蒙的賀蘭山森林 和陝北森林的大破壞為代價的。 十一、揭河底 日前,黃河小北幹流(山西和陝西河段)山西河津段大、小石嘴區間出現了百年奇觀「揭河底」,河底的淤積物如同地毯一樣被水流捲起。 「揭河底」現象是黃河上獨有的一種泥沙運動規律,主要發生在黃河小北幹流的龍門及支流渭河河段,其表現是當高含沙的洪峰通過時,短期內河床遭受劇烈的沖刷,將河底的成塊、成片的淤積物像地毯一樣捲起,然後被水流沖散帶走。這樣強烈的沖刷,在幾小時至幾十小時內能將該段河床沖深幾米至十幾米。因為「揭河底」現象形成條件比較特殊,「揭河底」被稱為黃河百年奇觀。 據悉,黃河上一次出現「揭河底」還是在1977年7月6日。此次「揭河底」自7月5日8時10分開始,一直持續到8時40分,其間,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號丁壩段,伴隨著洶涌的水聲,先後掀起高約1米、長約7-9米左右的兩塊大的掀起物,1號至5號丁壩間還有一些小的掀起物。 7月初,黃河中游吳堡-龍門區間支流普降暴雨,洪水挾帶大量泥沙洶涌而下。7月4日晚,位於河津上首的龍門水文站洪峰流量達460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700多公斤,從而具備了局部「揭河底」現象的形成條件。 十二、昆陽古戰場 昆陽古戰場在今河南省葉縣。西漢末年,王莽奪漢室皇位,為鞏固統治,公元23年,王莽派40萬軍隊包圍了由劉玄率領的農民起義軍佔領的昆陽,農民起義軍只有8 000多人,雙方兵力十分懸殊。但起義軍在太常偏將軍劉秀的巧妙指揮下,打敗了新王朝的軍隊,起義軍光打掃戰場就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 十三、官渡古戰場 官渡古戰場在今河南省中牟縣東北。公元200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基本占據了中原,便開始與強敵袁紹較量。袁紹的10萬大軍從鄴出發進攻許昌,曹操率1萬多人進駐官渡迎敵,因雙方力量懸殊,曹操採取避實就虛,聲東擊西的戰術,兩次小勝袁軍。袁紹自恃兵多,率大軍直逼官渡要與曹操決戰,曹操堅守官渡,袁紹無法前進,兩軍相持半年之久。後曹操採納袁紹的謀士的建議,率精兵5 000偷襲了袁紹的糧倉,袁紹氣急敗壞,要去偷襲曹操的大本營,結果受到早有準 備的曹軍的兩面夾擊。最後將袁紹的10萬大軍消滅得只剩800餘人。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 這就是黃河。! 登鸛鵲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使至塞上 唐�6�1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