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傳染病如何影響人類歷史

傳染病如何影響人類歷史

發布時間:2022-07-29 16:04:59

① 有哪些改變人類歷史走向的毀滅性傳染病

鼠疫是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瘟疫之一,大約在1340年散布到歐洲,因患者皮膚上會出現許多黑斑,又被稱為「黑死病」。黑死病所造成的恐怖只有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才可比擬。

② 瘟疫與環境、人類的相互關系

不可不說的環境因素3月底4月初剛在大洋彼岸發端的甲型H1N1流感,今天已經遍布全球近40個國家和地區,並有繼續蔓延的勢頭,這不禁讓人感嘆全球化在縮小了區域距離的同時,讓傳染病的流傳也變得更加便利。其實,傳染病的流傳史一直都是和人類的交往史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引發傳染病的病原體隨著人類活動而傳播,又反過來影響到了人類的活動。這樣,人類從分散到整體的全球史,同時也就成為病原體實現全球瘟疫「一體化」的歷史。
這里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這種人、疫共生的全球史的演進歷程,是與人類生存的大環境和小環境緊密相關的。其中大環境是指人類在大范圍內的交往行為,它是關繫到一般傳染病能否從一個族群傳播到另一個族群,並形成跨地區轉移進而發展成為大規模烈性傳染病——瘟疫的基本因素。小環境則指特定族群在特定地區的居住環境、生活方式和醫療條件等,它是關繫到傳染病最終是否可以發生,或者說病原體能否成功在人群之間傳播的基本因素。小環境的變遷
與瘟疫的興衰從人類的起源到約1萬年以前,人們散居各地,謀生的手段主要是採集果實,間或以狩獵作為補充。英國學者龐廷(Clive Pontine)等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人與動物、族群與族群之間的接觸機會都比較少,故而傳染病也較少發生。但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人們逐漸定居下來,並實現了對多種動物的馴養,也使得後者身上的病原體成功侵入人體,其中一些從此還在人體內安家落戶,成為典型的人類疾病。而對人類來說,幾乎所有的傳染病都源自動物攜帶的病原體。對此,美國學者戴蒙德(Jared Diamond)也指出,「人類疾病源自動物這一問題是構成人類歷史最廣泛模式的潛在原因,也是構成今天人類健康的某些最重要問題的潛在原因」。當前甲型H1N1流感的爆發,再一次證明了這一點。
人類在馴養動物的同時,也開墾耕地、種植作物,從而也拉開了人與病原體之間大規模生存博弈的序幕。從公元前5000年左右直到19世紀中葉,人類社會和病原體都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並且病原體似乎始終占據著上風。對於人類而言,小環境固然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如居住條件不斷改善、營養結構日趨豐富、醫療水平得以提高等,但醫療史學家們傾向於認為,這種改變並不能阻止病原體的侵襲,反而在某種程度上會成為其滋生和散播的介質:人類大量聚集在狹小的空間內,並且這種空間往往人畜混雜,衛生境況糟糕。人們對傳染病的醫療認識極其有限,有些應對措施如大規模的集會行為等很可能還會適得其反。大環境促使
全球瘟疫「一體化」病原體之所以得以肆虐,還要歸功於歷史學家們普遍關注的大環境因素:大規模的對外作戰是將地球變得越來越小的最主要方式,也是病原體開疆闢土的最佳途徑。此外,不間斷的土地墾殖使自然生態受到破壞,一些新興的傳染病也可能隨之發作,而日益頻繁的對外貿易也在瘟疫的流傳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正如法國史學家拉杜里所言,這些條件使得全球瘟疫「一體化」。
從大約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500年,是城邦、國家初步建立並彼此傾軋、建立地方霸權的時期,我們也在亞述和巴比倫的記載中發現了發熱病、肺結核和鼠疫。從公元前500年左右開始,地區性的強國紛紛向周邊地區開戰,建立了第一批大帝國。病原體隨之跨地區作業,如在羅馬帝國東征西擴建立巨大版圖的過程中,大瘟疫不可避免地數次爆發。在西羅馬帝國的衰亡中,來自東方的匈奴人所攜帶的病原體或許發揮了不小的作用,但真正實現了瘟疫在歐亞大陸一體化還是在中世紀。14世紀的「黑死病」發源於中亞,然後隨著蒙古鐵騎和東西方商人的足跡傳遍了歐洲,造成了歐洲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損失。15—17世紀的地理大發現讓人類在空間上基本完成了全球化之旅,而天花也成為病原體一統天下的代表。從來沒有接觸過這種病菌(還包括其他病原體)的印第安人觸之即亡,總人口在一兩個世紀內減少了95%。近世環境變遷下的
瘟疫圖景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和殖民主義的擴展,「最令人害怕、最引人注目的19世紀世界病」出現了,這便是霍亂。究其原因,從大環境上來說,殖民行為和民族沖突讓區域間的交往變得更加復雜和緊密,城市化的進程則加速了城鄉之間的人口流動。從小環境來說,工業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污染特別是河流污染,衛生條件變得更差了。這種局面讓消化道病原體活躍異常,並最終發展成了世界性瘟疫。幸運的是,這些傳染病引發了19世紀中葉開始的公共衛生變革。細菌學的飛速發展帶來了醫學思想上的革命,一種又一種病原體在顯微鏡下現身,人們逐漸掌握了傳染病的傳播機制,並有意採取措施控制。其中,大環境中的檢疫制度與小環境中的隔離措施有力遏制了瘟疫的傳播,而疫苗和抗生素的研發則為人類增加了一套「人造」免疫系統。
進入20世紀以來,在人類對大環境和小環境的干預中,更多的衛生因素被考慮進來。盡管隨著交通工具不斷地更新換代,地球逐漸「村莊化」,但人口的流動特別是長距離的流動卻漸趨規范化,這使得大環境在加快了病原體傳播速度的同時,卻有效控制了它們的傳播途徑。而對於小環境來說,人們的居住環境更加整潔,衛生設施愈發健全,清除了許多病原地的聚集死角。隨著這一系列公共衛生體制的不斷健全,鼠疫、天花、霍亂等傳統傳染病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這絕不意味著人類對病原體的勝利。當人類的免疫系統和醫療水平可以有效控制傳統病原體時,後者往往以變體的形式進行反擊,如在1918—1919年間,被稱為西班牙流感的世界性大瘟疫,導致了1500萬到2000萬人的死亡,超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而這一瘟疫便是由特定惡性流感族群的演化所導致,這種演化後的流感病毒,正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一種變體。另外,在1980年代才首次被確認的艾滋病今天已是世界公敵,據研究,其HIV病毒可能來自於非洲野猴。這不禁讓人感嘆,到底還有多少病原體,還將從動物身上襲擊人類!在大環境與小環境
兩方面努力瘟疫史就是病原體與人之間的生存博弈史,人類的大、小環境的不良狀態,使瘟疫的傳播成為可能,而人類對大、小環境的改善又把瘟疫的生存范圍壓縮在了有限的范圍之內,但瘟疫也在為謀取生存空間而不斷產生新的變體。西班牙流感爆發90年後的今天,我們又處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變體的危險之下。一方面,我們不應該過於恐慌,因為西班牙流感的高死亡率要部分歸因於當時小環境的不良影響,以及大環境中戰亂所帶來的交往混亂。而今天高水平的公共衛生體制和醫療救治水平,已經在控制瘟疫流傳和救治患者方面初見成效。但另一方面,對全球瘟疫一體化歷程的回顧警示我們,不可盲目樂觀。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瘟疫,減緩甚至阻斷病原體的傳播,就必須在大環境方面加強出入境檢驗和全球協作,並努力維護和平,避免戰爭之類非常規交往方式的出現。在小環境上,我們要繼續改善民眾的飲食、居住、醫療等條件,注意生活方式的文明化,特別是要努力彌補地區差異,減少瘟疫發源地的數量。唯有如此,我們才可以在面對病原體的進攻時,保持審慎的樂觀。 復制的,你自己再改改吧

③ 從黑死病到西班牙大流感,傳染病為何也會跟著人類進步

人們對傳染病的認識其實是在不斷的與疾病抗爭、不斷深入的,我們也必須接受,人類還要和傳染病長期共存這樣的一個現實。同時我們也能看到,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醫學的進步,我們已經具備了很多應對傳染病的手段。 我們要相信,依靠科學,依靠人們的聰明才智和團結友愛,我們肯定能夠應對各種要發生的來自傳染病的挑戰,也能不斷的提升我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④ 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流行病是如何改變世界

流行病沒有改變世界,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流行病只能說是影響了世界,淘汰了一部分人,刺激了醫療的發展,推進了社會制度,法律制度的完善等等。沒有流行病,世界也在變,世界在時間里不停的變化。

⑤ 病毒和病菌可以影響世界歷史嗎如果有,請列舉一種分析之.

黑死病
過去兩千年裡,三場大規模的鼠疫給世界帶來了任何一場戰亂或傳染病都無法比擬的空前絕後的社會和經濟動盪。 第一場鼠疫(542到543年間)發生在還是東羅馬帝國都城的君士坦丁堡,它打破了查士丁尼一世恢復帝國統一的夢想。 第二場鼠疫肇始於1346年。 截至到1352年鼠疫消退,它讓中古時代的歐洲和中東的人口在極短時間內從一億減少到八千萬。 這場被後世稱作「黑死病(Black Death)」、「大滅絕(Great Dying)」或「大瘟疫(Great Pestilence)」的浩劫給從公元前5000年開始的地球人口長期增長的進程橫切了一刀,其造成的人口損失要一百五十年才得以恢復。 有學者認為這就是馬爾薩斯預言中所說的大自然的調節機制;另一些學者則認為大瘟疫不僅是人口增長的積極抑制因素,更是打破馬爾薩斯僵局的一個外生因素,為歐洲社會格局沿著全新的方向發展提供了契機。

⑥ 傳染病在人類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次,每次的情況是怎樣的

每次的情況一開始都非常的棘手,但是後來人類成功的戰勝了傳染病。

⑦ 人類歷史上比較出名的幾大傳染病,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所謂瘟疫,其實就是指由某些強烈致病因素引發的大規模的傳染病。不管是在我國歷史上,還是在外國諸國的歷史上,幾乎都能找到它們存在過的證據。而且每次暴發傳染病後,都會有大量人因此而喪生。

由此可見,瘟疫算得上是人類自出現至今遇到過的一大勁敵了。不過你知道嗎?其實瘟疫並非只有一種,它是符合上述概念的各種傳染病的一種統稱罷了。若要細分一下的話,我們完全能以不同名稱來給不同種的傳染病命名。比如下面這些傳染病,就都曾橫行過一時,且給人類造成了莫大的傷亡。


除了上述這些之外,還有其他類型的傳染病存在。別看現在我們人類的醫療技術和醫療水平都有了非常明顯的提升,但是在與傳染病做對抗時,我們依然處於比較弱勢的狀態。不過,既然我們曾經有過打敗這些傳染病的經驗,那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我們一定能夠完全征服它們,讓它們在還處於萌芽狀態的時候就被消滅殆盡。希望這一天能夠盡快到來,那樣我們人類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和健康。

⑧ 病毒對人類的影響

微生物是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卻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謂「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涵蓋了有益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健康、醫葯、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

微生物對人類最重要的影響之一是導致傳染病的流行。在人類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衛生組織公布資料顯示:傳染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據第一位。微生物導致人類疾病的歷史,也就是人類與之不斷斗爭的歷史。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人類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新現和再現的微生物感染還是不斷發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機制並不清楚。大量的廣譜抗生素的濫用造成了強大的選擇壓力,使許多菌株發生變異,導致耐葯性的產生,人類健康受到新的威脅。一些分節段的病毒之間可以通過重組或重配發生變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與前次導致感染的株型發生了變異,這種快速的變異給疫苗的設計和治療造成了很大的障礙。而耐葯性結核桿菌的出現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結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圍內猖獗起來。

微生物能夠致病,能夠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發霉腐爛,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萊明從青黴菌抑制其它細菌的生長中發現了青黴素,這對醫葯界來講是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後來大量的抗生素從放線菌等的代謝產物中篩選出來。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發酵,生產乙醇、食品及各種酶制劑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夠降解塑料、處理廢水廢氣等等,並且可再生資源的潛力極大,稱為環保微生物;還有一些能在極端環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溫、低溫、高鹽、高鹼以及高輻射等普通生命體不能生存的環境,依然存在著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們發現的微生物已經很多,但實際上由於培養方式等技術手段的限制,人類現今發現的微生物還只佔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間的相互作用機制也相當奧秘。例如健康人腸道中即有大量細菌存在,稱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細菌種類高達上百種。在腸道環境中這些細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質甚至葯物的分解與吸收,菌群在這些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以及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還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調,就會引起腹瀉。

隨著醫學研究進入分子水平,人們對基因、遺傳物質等專業術語也日漸熟悉。人們認識到,是遺傳信息決定了生物體具有的生命特徵,包括外部形態以及從事的生命活動等等,而生物體的基因組正是這些遺傳信息的攜帶者。因此闡明生物體基因組攜帶的遺傳信息,將大大有助於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奧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體的變異規律、毒力和致病性,對於傳統微生物學來說是一場革命。

以人類基因組計劃為代表的生物體基因組研究成為整個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權威性雜志《科學》曾將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評為世界重大科學進展之一。通過基因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遺傳機制,發現重要的功能基因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疫苗,開發新型抗病毒、抗細菌、真菌葯物,將對有效地控制新老傳染病的流行,促進醫療健康事業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牛痘疫苗的應用使人類歷史上首次成功消滅了一種疾病——天花,而目前的基因工程疫苗也為疾病的有效預防發揮了巨大作用,如乙肝病毒的預防等。

從分子水平上對微生物進行基因組研究為探索微生物個體以及群體間作用的奧秘提供了新的線索和思路。為了充分開發微生物(特別是細菌)資源,1994年美國發起了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計劃(MGP)。通過研究完整的基因組信息開發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僅能夠加深對微生物的致病機制、重要代謝和調控機制的認識,更能在此基礎上發展一系列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基因工程產品,包括:接種用的疫苗、治療用的新葯、診斷試劑和應用於工農業生產的各種酶制劑等等。通過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進新型菌株的構建和傳統菌株的改造,全面促進微生物工業時代的來臨。
工業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葯、冶金、采礦、石油、皮革、輕化工等多種行業。通過微生物發酵途徑生產抗生素、丁醇、維生素C以及一些風味食品的制備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參與皮革脫毛、冶金、採油采礦等生產過程,甚至直接作為洗衣粉等的添加劑;另外還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可以作為天然的微生物殺蟲劑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通過對枯草芽孢桿菌的基因組研究,發現了一系列與抗生素及重要工業用酶的產生相關的基因。乳酸桿菌作為一種重要的微生態調節劑參與食品發酵過程,對其進行的基因組學研究將有利於找到關鍵的功能基因,然後對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適於工業化的生產過程。國內維生素C兩步發酵法生產過程中的關鍵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桿菌的基因組研究,將在基因組測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與維生素C生產相關的重要代謝功能基因,經基因工程改造,實現新的工程菌株的構建,簡化生產步驟,降低生產成本,繼而實現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對工業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不斷發現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謝過程和代謝產物生成相關的功能基因,並將其應用於生產以及傳統工業、工藝的改造,同時推動現代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

農業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認清致病機制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

據資料統計,全球每年因病害導致的農作物減產可高達20%,其中植物的細菌性病害最為嚴重。除了培植在遺傳上對病害有抗性的品種以及加強園藝管理外,似乎沒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積極開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組研究,認清其致病機制並由此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顯得十分緊迫。

經濟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國際上第一個發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還有一些在分類學、生理學和經濟價值上非常重要的農業微生物,例如:胡蘿卜歐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單胞菌以及我國正在開展的黃單胞菌的研究等正在進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剛剛測定完成。借鑒已經較為成熟的從人類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組學信息篩選治療性葯物的方案,可以嘗試性地應用到植物病原體上。特別像柑橘的致病菌這種需要昆蟲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種類,除了殺蟲劑能阻斷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過遺傳學研究找到毒力相關因子,尋找抗性靶位以發展更有效的控制對策。固氮菌全部遺傳信息的解析對於開發利用其固氮關鍵基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環境保護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找到關鍵基因降解不同污染物

在全面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濫用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也日益嚴重。面對全球環境的一再惡化,提倡環保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聲。而生物除污在環境污染治理中潛力巨大,微生物參與治理則是生物除污的主流。微生物可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機物;還能處理工業廢水中的磷酸鹽、含硫廢氣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微生物能夠分解纖維素等物質,並促進資源的再生利用。對這些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謝過程的遺傳背景的前提下,有選擇性的加以利用,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關鍵基因,將其在某一菌株中組合,構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時降解不同的環境污染物質,極大發揮其改善環境、排除污染的潛力。美國基因組研究所結合生物晶元方法對微生物進行了特殊條件下的表達譜的研究,以期找到其降解有機物的關鍵基因,為開發及利用確定目標。

極端環境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深入認識生命本質應用潛力極大

在極端環境下能夠生長的微生物稱為極端微生物,又稱嗜極菌。嗜極菌對極端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極端微生物基因組的研究有助於從分子水平研究極限條件下微生物的適應性,加深對生命本質的認識。

有一種嗜極菌,它能夠暴露於數千倍強度的輻射下仍能存活,而人類一個劑量強度就會死亡。該細菌的染色體在接受幾百萬拉德a射線後粉碎為數百個片段,但能在一天內將其恢復。研究其DNA修復機制對於發展在輻射污染區進行環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義。開發利用嗜極菌的極限特性可以突破當前生物技術領域中的一些局限,建立新的技術手段,使環境、能源、農業、健康、輕化工等領域的生物技術能力發生革命。來自極端微生物的極端酶,可在極端環境下行使功能,將極大地拓展酶的應用空間,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術加工過程的基礎,例如PCR技術中的TagDNA聚合酶、洗滌劑中的鹼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義。極端微生物的研究與應用將是取得現代生物技術優勢的重要途徑,其在新酶、新葯開發及環境整治方面應用潛力極大。

閱讀全文

與傳染病如何影響人類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