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簡介
第一批:2003年10月8日公布,共12個 ;第二批:2005年9月16日公布,共24個 ;第三批:2007年5月31日公布,共36個 ;第四批:2008年10月30日公布,共36個 ;第五批2010年07月22日公布,共61個 ;第六批:2014年3月10日公布,共107個。 2003年10月8日住建部公布名單
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
1、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底下村
2、山西省臨縣磧口鎮西灣村
3、浙江省武義縣俞源鄉俞源村
4、浙江省武義縣武陽鎮郭洞村
5、安徽省黟縣西遞鎮西遞村
6、安徽省黟縣宏村鎮宏村
7、江西省樂安縣牛田鎮流坑村
8、福建省南靖縣書洋鎮田螺坑村
9、湖南省岳陽縣張谷鎮張谷英村
10、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樂平鎮大旗頭村
11、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大鵬鎮鵬城村
12、陝西省韓城市西庄鎮黨家村 2005年9月16日住建部公布名單
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
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靈水村
河北省懷來縣雞鳴驛鄉雞鳴驛村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山西省沁水縣土沃鄉西文興村內蒙古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鎮美岱召村安徽省歙縣徽城鎮漁梁村安徽省旌德縣白地鎮江村福建省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鄉下梅村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文陂鄉渼陂村江西省婺源縣沱川鄉理坑村山東省章丘市官莊鄉朱家峪村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堂街鎮臨灃寨(村)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大余灣村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村廣東省開平市塘口鎮自力村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碧江村四川省丹巴縣梭坡鄉莫洛村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迤沙拉村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七眼橋鎮雲山屯村雲南省會澤縣娜姑鎮白霧村陝西省米脂縣楊家溝鎮楊家溝村新疆鄯善縣吐峪溝鄉麻扎村 2007年5月31日住建部公布名單
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
北京市門頭溝區龍泉鎮琉璃渠村河北省井陘縣於家鄉於家村河北省清苑縣冉庄鎮冉庄村河北省邢台縣路羅鎮英談村山西省平遙縣岳壁鄉梁村山西省高平市原村鄉良戶村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郭峪村山西省陽泉市郊區義井鎮小河村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石拐區五當召鎮五當召村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陸巷村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西山鎮明月灣村浙江省桐廬縣江南鎮深澳村浙江省永康市前倉鎮厚吳村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唐模村安徽省歙縣鄭村鎮棠樾村安徽省黟縣宏村鎮屏山村福建省晉江市金井鎮福全村福建省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福建省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江西省高安市新街鎮賈家村江西省吉水縣金灘鎮燕坊村江西省婺源縣江灣鎮汪口村山東省榮成市寧津街道辦事處東楮島村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壩鎮滾龍壩村湖南省江永縣夏層鋪鎮上甘棠村湖南省會同縣高椅鄉高椅村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富家橋鎮干岩頭村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廣東省東莞市石排鎮塘尾村廣東省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山縣佛子鎮大蘆村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玉州區城北街道辦事處高山村貴州省錦屏縣隆里鄉隆里村貴州省黎平縣肇興鄉肇興寨村雲南省雲龍縣諾鄧鎮諾鄧村青海省同仁縣年都乎鄉郭麻日村 2008年10月3日住建部公布名單
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
河北省涉縣偏城鎮偏城村
河北省蔚縣湧泉庄鄉北方城村
山西省汾西縣僧念鎮師家溝村
山西省臨縣磧口鎮李家山村
山西省靈石縣夏門鎮夏門村
山西省沁水縣嘉峰鎮竇庄村
山西省陽城縣潤城鎮上庄村
浙江省龍游縣石佛鄉三門源村
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呈坎村
安徽省涇縣桃花潭鎮查濟村
安徽省黔縣碧陽鎮南屏村
福建省福安市溪潭鎮廉村
福建省屏南縣甘棠鄉漈下村
福建省清流縣賴坊鄉賴坊村
江西省安義縣石鼻鎮羅田村
江西省浮梁縣江村鄉嚴台村
江西省贛縣白鷺鄉白鷺村
江西省吉安市富田鎮陂下村
江西省婺源縣思口鎮延村
江西省宜豐縣天寶鄉天寶村
山東省即墨市豐城鎮雄崖所村
河南省郊縣李口鄉張店村
湖北省宣恩縣沙道溝鎮兩河口村
廣東省恩平市聖堂鎮歇馬村
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排鎮南崗古排村
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前美村
廣西壯族自治區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秀水村
四川省汶川縣雁門鄉蘿卜寨村
貴州省赤水市丙安鄉丙安村
貴州省從江縣往洞鄉增沖村
貴州省開陽縣禾豐布依族苗族鄉馬頭村
雲南省石屏縣寶秀鎮鄭營村
雲南省巍山縣永建鎮東蓮花村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香山鄉南長灘村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回城鄉阿勒屯村
貴州省石阡縣國榮鄉樓上古寨村 2010年07月22日建設部公布名單
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單
01 北京市順義區龍灣屯鎮焦庄戶村
02 天津市薊縣漁陽鎮西井峪村
03 河北省井陘縣南障城鎮大梁江村
04 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源鎮店頭村
05 山西省陽泉市義井鎮大陽泉村
06 山西省澤州縣北義城鎮西黃石村
07 山西省高平市河西鎮蘇庄村
08 山西省沁水縣鄭村鎮湘峪村
09 山西省寧武縣涔山鄉王化溝村
10 山西省太谷縣北洸鎮北洸村
11 山西省靈石縣兩渡鎮冷泉村
12 山西省萬榮縣高村鄉閻景村
13 山西省新絳縣澤掌鎮光村
14 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玉祁鎮禮社村
15 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鎮新葉村
16 浙江省永嘉縣岩坦鎮嶼北村
17 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傅村鎮山頭下村
18 浙江省仙居市白塔鎮高遷村
19 浙江省慶元縣松源鎮大濟村
20 浙江省樂清市仙溪鎮南閣村
21 浙江省寧海縣茶院鄉許家山村
22 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湯溪鎮寺平村
23 浙江省紹興縣稽東鎮冢斜村
24 安徽省休寧縣商山鄉黃村
25 安徽省黟縣碧陽鎮關麓村
26 福建省長汀縣三洲鄉三洲村
27 福建省龍岩市新羅區適中鎮中心村
28 福建省屏南縣棠口鄉漈頭村
29 福建省連城縣廟前鎮芷溪村
30 福建省長樂市航城街道琴江村
31 福建省泰寧縣新橋鄉大源村
32 福建省福州市馬尾區亭江鎮閩安村
33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釣源村
34 江西省金溪縣雙塘鎮竹橋村
35 江西省龍南縣關西鎮關西村
36 江西省婺源縣浙源鄉虹關村
37 江西省浮梁縣勒功鄉滄溪村
38 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王村鎮李家疃村
39 湖北省赤壁市趙李橋鎮羊樓洞村
40 湖北省宣恩縣椒園鎮慶陽壩村
41 湖南省雙牌縣理家坪鄉坦田村
42 湖南省祁陽縣潘市鎮龍溪村
43 湖南省永興縣高亭鄉板梁村
44 湖南省辰溪縣上蒲溪瑤族鄉五寶田村
45 廣東省仁化縣石塘鎮石塘村
46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水車鎮茶山村
47 廣東省佛岡縣龍山鎮上岳古圍村
48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松塘村
49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江南區江西鎮揚美村
50 海南省三亞市崖城鎮保平村
51 海南省文昌市會文鎮十八行村
52 海南省定安縣龍湖鎮高林村
53 四川省閬中市天宮鄉天宮院村
54 貴州省三都縣都江鎮怎雷村
55 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大西橋鎮鮑屯村
56 貴州省雷山縣郞德鎮上郞德村
57 貴州省務川縣大坪鎮龍潭村
58 雲南省祥雲縣雲南驛鎮雲南驛村
59 青海省玉樹縣仲達鄉電達村
60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五堡鄉博斯坦村
6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特克斯縣喀拉達拉鄉瓊庫什台村 2014年3月10日住建部公布名單
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單
1.北京市房山區南窖鄉水峪村
2.河北省沙河市柴關鄉王硇村
3.河北省蔚縣宋家莊鎮上蘇庄村
4.河北省井陘縣天長鎮小龍窩村
5.河北省磁縣陶泉鄉花駝村
6.河北省陽原縣浮圖講鄉開陽村
7.山西省襄汾縣新城鎮丁村
8.山西省沁水縣嘉峰鎮郭壁村
9.山西省高平市馬村鎮大周村
10.山西省澤州縣晉廟鋪鎮攔車村
11.山西省澤州縣南村鎮冶底村
12.山西省平順縣陽高鄉奧治村
13.山西省祁縣賈令鎮谷戀村
14.山西省高平市寺庄鎮伯方村
15.山西省陽城縣潤城鎮屯城村
16.吉林省圖們市月晴鎮白龍村
17.上海市松江區泗涇鎮下塘村
18.上海市閔行區浦江鎮革新村
19.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楊灣村
20.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金庭鎮東村
21.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鄭陸鎮焦溪村
22.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三山村
23.江蘇省高淳縣漆橋鎮漆橋村
24.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二甲鎮余西村
25.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湖熟街道楊柳村
26.浙江省蒼南縣橋墩鎮碗窯村
27.浙江省浦江縣白馬鎮嵩溪村
28.浙江省縉雲縣新建鎮河陽村
29.浙江省江山市大陳鄉大陳村
30.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和孚鎮荻港村
31.浙江省磐安縣盤峰鄉櫸溪村
32.浙江省淳安縣浪川鄉芹川村
33.浙江省蒼南縣礬山鎮福德灣村
34.浙江省龍泉市西街街道下樟村
35.浙江省開化縣馬金鎮霞山村
36.浙江省遂昌縣焦灘鄉獨山村
37.浙江省安吉縣鄣吳鎮鄣吳村
38.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雅溪鎮西溪村
39.浙江省寧海縣深甽鎮龍宮村
40.安徽省涇縣榔橋鎮黃田村
41.安徽省績溪縣瀛洲鎮龍川村
42.安徽省歙縣雄村鄉雄村
43.安徽省天長市銅城鎮龍崗村
44.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靈山村
45.安徽省祁門縣閃里鎮坑口村
46.安徽省黟縣宏村鎮盧村
47.福建省龍岩市新羅區萬安鎮竹貫村
48.福建省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
49.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後龍鎮土坑村
50.福建省龍海市東園鎮埭尾村
51.福建省周寧縣浦源鎮浦源村
52.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鎮仙蒲村
53.福建省霞浦縣溪南鎮半月里村
54.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岩前鎮忠山村
55.福建省將樂縣萬全鄉良地村
56.福建省仙游縣石蒼鄉濟川村
57.福建省漳平市雙洋鎮東洋村
58.福建省平和縣霞寨鎮鍾騰村
59.福建省明溪縣夏陽鄉御簾村
60.江西省婺源縣思口鎮思溪村
61.江西省寧都縣田埠鄉東龍村
62.江西省吉水縣金灘鎮桑園村
63.江西省金溪縣琉璃鄉東源曾家村
64.江西省安福縣洲湖鎮塘邊村
65.江西省峽江縣水邊鎮湖洲村
66.山東省招遠市辛庄鎮高家莊子村
67.湖北省利川市謀道鎮魚木村
68.湖北省麻城市歧亭鎮杏花村
69.湖南省永順縣靈溪鎮老司城村
70.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雙江鎮芋頭村
71.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坪坦鄉坪坦村
72.湖南省綏寧縣黃桑坪苗族鄉上堡村
73.湖南省綏寧縣關峽苗族鄉大園村
74.湖南省江永縣蘭溪瑤族鄉蘭溪村
75.湖南省龍山縣苗兒灘鎮撈車村
76.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塱頭村
77.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良溪村
78.廣東省台山市斗山鎮浮石村
79.廣東省遂溪縣建新鎮蘇二村
80.廣東省和平縣林寨鎮林寨村
81.廣東省蕉嶺縣南磜鎮石寨村
82.廣東省陸豐市大安鎮石寨村
83.廣西壯族自治區陽朔縣白沙鎮舊縣村
84.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青獅潭鎮江頭村
85.廣西壯族自治區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福溪村
86.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漠川鄉榜上村
87.廣西壯族自治區灌陽縣文市鎮月嶺村
88.重慶市涪陵區青羊鎮安鎮村
89.四川省瀘縣兆雅鎮新溪村
90.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天仙鎮樂道街村
91.貴州省江口縣太平鎮雲舍村
92.貴州省從江縣丙妹鎮岜沙村
93.貴州省黎平縣茅貢鄉地捫村
94.貴州省榕江縣栽麻鄉大利村
95.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金雞鄉金雞村
96.雲南省彌渡縣密祉鄉文盛街村
97.雲南省永平縣博南鎮曲硐村
98.雲南省永勝縣期納鎮清水村
99.西藏自治區吉隆縣吉隆鎮幫興村
100.西藏自治區尼木縣吞巴鄉吞達村
101.西藏自治區工布江達縣錯高鄉錯高村
102.陝西省三原縣新興鎮柏社村
103.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麥積鎮街亭村
104.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新陽鎮胡家大庄村
105.青海省班瑪縣燈塔鄉班前村
106.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清水鄉大庄村
107.青海省玉樹縣安沖鄉拉則村
⑵ 新建村的歷史沿革
成村於明朝上德年間,建村於栢峪口溝峽谷的河灘上,村名栢峪飩(又名栢峪坤),有碑文可證。有上村、下街、上井、南井、老井之說,後因洪水之患,全村遷至溝口的北台之上,重建村落,村名隨之改為栢峪口村。毗鄰復興庄,是白羊城村由於洪水之患分遷至此成村,建村於清朝乾隆年間。解放以後,栢峪口村、復興庄,同隸屬的白羊城鄉「一五」期間由於國防工程建設需要,於1956年4月合並遷至現在的村址,距老村址(栢峪口村)1.5公里。遷移時,栢峪口村共150餘戶,人口450餘人,復興庄共30餘戶,人口120餘人。因屬於新建設的村落,所以取名:新建村,屬流村鎮轄村。
⑶ 大河苗族鄉興旺村歷史文化簡介
摘要 興旺村是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大河苗族鄉下轄的行政村,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劃代碼為511528205231,居民身份證號碼前6位為511528。郵政編碼為644400,長途電話區號為0831 ,車牌號碼為川Q。興旺村與關口村、落白亮村、金鵝池村、半邊山村、鑼瓦溝村、三道河村、回龍村、龍山村、峰岩村、長征社區、大河村、永革村、李子關社區、九龍山村相鄰。
⑷ 學術史 關於古村落 怎麼寫
古村落是指民國以前建村,保留了較大的歷史沿革,即建築環境、建築風貌、村落選址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民俗民風,雖經歷久遠年代,但至今仍為人們服務的村落。
例如,皖南古村落是指安徽省長江以南山區地域范圍內,以西遞和宏村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歷史傳統村落,有強烈的徽州文化特色。皖南山區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態相近、特色鮮明的傳統建築及其村落。
皖南古村落不僅與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結合,而且加上明清時期徽商的雄厚經濟實力對家鄉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興旺發達,還鄉後以雅、文、清高、超脫的心態構思和營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環境更為豐富,村落景觀更為突出。
⑸ 臨汝鎮東營村的歷史簡介誰知道
東營村一、村莊由來
東營村始稱鄭家營子,位於膠澳西北岸,即今大沽河入海口西北側3公里處。有史考證乃從明代約嘉靖、萬曆年間(約16世紀)有鄭江、鄭海兩兄弟由海曲、今五蓮的後長城嶺到郯城輾轉而來,其兄鄭江又赴遼寧的沙河子(今營口)定居,鄭海落入此地定居,為鄭氏始祖。又有邱姓氏等共建村落,因在明清時期膠州水師營的駐地設在此地,又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膠州邊防舊址、原南峰台遺跡為證,其西側的徐家營子、東側大沽河東岸的羅家營子等也都因此(水師營)而取名沿用至今。
二、政區人口
東營村隸屬膠州市營海鎮,北靠營房村、鄧家莊村,西鄰西營村、小後旺村,南連東營鹽場,東接大沽河,是依山瀕海、自然景觀壯闊優雅又具有船舶漁鹽之利、倉廩豐實、文事昌盛之地(古帆船100餘艘),總面積26.50平方公里。近年來隨著漁業生產和養殖業的發展,原來的荒灘、海岸逐步開發建設了多家以養魚、蝦、蟹、貝類等養殖區,事業繁榮,人口增長,現全村有538戶,1765人,可耕地1300畝。
三、經濟狀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營村的經濟生活基本是以農、漁為主,70年代後期,工、副、漁業始有發展,先後建起了皮鞋廠、木根廠、紙箱廠等多家企業,建造漁業捕撈機船編隊出海,工、副、漁業興旺發達。1980年後,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形勢的發展,分田到戶,村民自發開發養殖,建造大馬力漁船100餘艘,開發灘塗養殖戶60餘戶,帶動了村莊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村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巨大變化,成為膠州市的魚米之鄉、漁業龍頭村。
四、社會事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經濟形勢的不斷發展,村兩委更進一步完善加強了村莊建設,並先後建起了村民文化大院、幼兒園、敬老院、村兩委辦公室、黨員活動室、計生服務室,購置了健身、娛樂、籃球、乒乓球台等器材,建綠化園等公共事業場所,開展了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等有益事業,先後被評為膠州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平安村莊」、青島市兩個文明建設「文明村莊」、「百花村莊」等榮譽稱號。
五、規劃發展
東營村將以獨特的地域優勢、豐富的資源條件、優美的社會環境、鮮明的時代性、人生觀,建設成一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型農村。
⑹ 古城村的村情概況
2011年人均收入2965元,經濟總收入680萬元。黨員30名,黨小組2個,新建村級組織活動場所358平方米,五條主要街道奎郎硬化,安裝路燈16盞,閉路電視200戶,電話210戶,通自來水208戶,移動、聯通通訊基站各一座;栽種環境綠化樹木3000株,綠化草坪1300平方米,健身活動場所二處,安裝備類健身器材18件,建設環境優美。村容整潔的新農村初具雛形。
古城村歷史悠久。這里曾是羊舌氏的食邑,可上溯3000多年,潛藏著遺址憑吊旅遊的價值。據《沁縣志》記載,周定王十四年(公元前593),晉景公在這里置銅鞮邑。周定王二十一年(前586)後,晉平公置銅鞮邑為晉國的陪都,並在古城村南建銅鞮宮。周靈王十二年(前560),晉悼公將銅鞮封給晉大夫羊舌氏為食邑。周敬王六年(前514),晉大夫魏獻子執政,滅羊舌氏家族,建立了晉銅鞮縣,這大概是我國早期行政置縣之一 。而村南曾經的春秋晉國行宮銅鞮宮、漢代銅鞮縣城遺址,給了古城村名字的由來。羊舌氏三賢,指的是春秋時期羊舌職及他的兒子羊舌赤、羊舌肸。羊舌赤的思想和治國方略深受孔子稱贊,因此,羊舌氏族食邑之地和設縣1213年的歷史,也就應該讓古城村在現代訪古游中身價百倍。晉大夫羊舌氏的食邑曾是聞名四方的八朝縣城。到近代歷史時期,這個古城村成了共產黨冀豫晉省委機關駐扎地。
古城村又是革命老區。1938年5月,中共冀豫晉省委機關在這里指揮了北方數省中共黨組織的建設及抗日救亡運動。6月4日,在古城村召開的中共冀豫晉省委擴大會議,有朱德、彭德懷等出席,通過了《新形勢下省委工作的新任務》,在黨史上被稱為「六月會議」,會議舊址古城村又是紅色革命紀念地之一。
⑺ 寫村史的題目應該怎麼擬定
寫村史:xx村的歷史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