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京畿中軸線是什麼意思
京畿中軸線是指北京城的城市中軸線,也稱北京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來北京城市東西對稱布局建築物的對稱軸,北京市諸多其他建築物亦位於此條軸線上。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北至鍾鼓樓,南至永定門,直線距離長約7.8公里。
中軸線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中國建築史把中國古代大建築群平面中統率全局的軸線稱為中軸線,並且指出世界各國唯獨我國對此最強調,成就也最突出。故宮處在北京中軸線上。
北京的中軸線歷史可以追溯到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棄金中都,在其東北方擇址建設元朝國都——元大都,即明清北京城的前身,這時中軸線長3.7公里。
明朝初年,大將軍徐達將元大都北城牆拆掉南移,東、西、南仍沿用大都城牆,中軸線長4.78公里。到了明朝永樂年間,沿用了元大都的城市中軸線,並修建紫禁城,開始營建皇城,又將元大都南城牆向南推2里,至此,形成明北京內城。明嘉靖年間,為加強京城的護衛安全,開始增建北京外城。清朝定都北京之後,沒有做大的改動,只是沿襲明代格局,這時的中軸線長7.86公里。
『貳』 什麼是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是指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北京的城市規劃具有以宮城為中心左右對稱的特點,很多建築都建築在對稱軸上,稱為中軸線。北京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鍾鼓樓,長約7.8公里。 從南往北依次為,永定門,前門箭樓,正陽門,中華門,天安門,端門,午門,紫禁城,神武門,景山,地安門,後門橋,鼓樓和鍾樓。從這條中軸線的南端永定門起,就有天壇、先農壇,東便門、西便門,崇文門、宣武門,太廟、社稷壇,東華門、西華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以中軸線為軸對稱分布。中國著名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曾經說:北京的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產生。」 永定門、中華門、地安門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拆毀,而近年來又重新修建了永定門城樓。 人們在後門橋的河泥里發現了石老鼠(地支子鼠),在前門附近的河裡發現了石馬(地支午馬),據說這是北京中軸線(子午線)的標志物。
這是世界城市建設歷史上最傑出的城市設計範例之一。中國建築大師梁思成曾贊美這條中軸線是「一根長達八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線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模」。
北京比較明確的中軸線起於金代,一條御道貫穿外城的豐宜門、皇城的宣陽門和宮城的應天門。元代,中軸線正式形成,位置在今舊鼓樓大街的中心線及其向南的延伸線,越過太液池東岸的宮城中央,直抵外城正中麗正門。到了明代,統治者將北京中軸線向東移動了150米,最終形成現在的格局。
建立中軸線,目的是為強調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正如中國之名,意為「世界中央之國」一樣。城市總體布局以中軸線為中心,左面為太廟,右面為社稷壇;前面是朝廷,後面為市場,即「左祖右社」、「前朝後市」,北京因此在城市布局上成為世界上最輝煌的城市之一。
北京中軸線南起外城永定門,經內城正陽門、中華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穿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坤寧宮、神武門,越過萬歲山萬景亭,壽皇殿、鼓樓,直抵鍾樓的中心點。這條中軸線連著四重城,即外城、內城、皇城和紫禁城,好似北京城的脊樑,鮮明地突出了九重宮闕的位置,體現封建帝王居天下之中「唯我獨尊」的思想。
按照傳統的「隆廟社、崇闕壇」規制,在中軸線兩旁對稱排列各種壇廟建築物。天壇、先農壇,東便門、西便門,崇文門、宣武門,太廟、社稷壇,東華門、西華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以中軸線為軸對稱分布。所有的皇室宮殿、壇廟、政府衙署和其他重要建築都依附著這條中軸線而結合在一起。這些建築既是古都北京的象徵,又是中國文明的象徵。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中軸線上又陸續擴建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等。今天,奧林匹克公園選定在北京最具文化特色的中軸線向北延長段上,不能不說是北京「人文奧運」的集中體現,是古都文脈的延續。
『叄』 城市中軸線的介紹
城市中軸線是一個城市的景觀、功能與發展軸線,是城市的「主動脈」。置身中軸線,可以領略城市的文化底蘊,感受科技和創造,感覺城市的大氣開放,感受現代都市的繁榮。1一個偉大的城市,總是有它獨一無二的城市中軸線,城市中軸線也是歷代城市發展及其規劃、建築師的最高水平體現,是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形成的城市文化標志,一個城市的中軸線體現了這個城市的文化與歷史的傳承和變遷,體現了一個城市的精神文化生活品位。優秀的知名的城市無不有其獨特的城市中軸線,在城市中軸線那些巍峨壯美的建築上,可以發現城市發展的脈絡,也能探究城市的前世今生。
『肆』 北京中軸線申遺,這條中軸線到底有什麼來歷
北京中軸線是起源於元朝的,但現在的北京中軸線,是明朝的,和元朝的有差別,因為明朝的統治者把北京中軸線向東移了150米,從此之後,北京中軸線的格局就定下來了。接下來,我們就仔細了解一下北京中軸線。
總的來說,北京中軸線是源起元朝,始於明朝。但要注意的一點,北京中軸線這個概念是梁思成在1951年提出的,並不是在元朝或者明朝提出的。
『伍』 請教:中軸線是什麼意思
「中軸線」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中國建築史》把中國古代大建築群平面中統率全局的軸線稱為「中軸線」,並且指出「世界各國唯獨我國對此最強調,成就也最突出」。故宮處在北京中軸線上。
中國古代帝王皆自命天子,是以大建九重天庭,自元代始,至清朝亡,有33代皇帝辦公、寢居的地方,並不是「正南正北」的朝向——在左右北京城後700餘年的建築格局上,中軸線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歷史
北京的中軸線歷史可以追溯到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棄金中都,在其東北方擇址建設元朝國都——元大都,即明清北京城的前身,這時中軸線長3.7公里。明朝初年,大將軍徐達將元大都北城牆拆掉南移,東、西、南仍沿用大都城牆,中軸線長4.78公里。
到了明朝永樂年間,沿用了元大都的城市中軸線,並修建紫禁城,開始營建皇城,又將元大都南城牆向南推2里,至此,形成明北京內城。明嘉靖年間,為加強京城的護衛安全,開始增建北京外城。清朝定都北京之後,沒有做大的改動,只是沿襲明代格局,這時的中軸線長7.86公里。
『陸』 軸線是什麼軸線有什麼作用
軸線是建築工程施工圖中的軸線是定位放線的重要依據。它的作用是為了明確表示建築物的某一部分的位置並清楚表明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在牆、柱、梁、屋架等主要承重構件的中心線處作為定位軸線,並編上軸線號。
軸線是用點劃線表示的,端部畫有圓圈,圓圈內註明編號。水平方向用阿拉伯數字1、2、3、4、5……由左至右順次編號; 垂直方向用大寫的漢語拼音字母A、B、C、D、E、F…由下而上依次編號。水平方向的軸線表示開間尺寸; 垂直方向的軸線表示進深尺寸。
(6)歷史城市軸線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在平面制圖中,為主體元素定位的參照線也叫軸線。眾多軸線組成軸網,軸線用軸號來命名。一般是指把平面或立體分成對稱部分的直線;是指一個物體或一個三維圖形繞著旋轉或者可以設想著旋轉的一根直線。也叫中軸線,有時也叫中心線。
桿件的橫截面與軸線到目前為止並無嚴謹的定義,包括桿件本身也只是有一個籠統的說法。本文在承認目前不嚴謹的桿件的定義的前提下,試圖對桿件的橫截面與軸線下一個嚴謹的定義。
『柒』 建築如何呼應城市中軸線
在城市規劃設計中有著很多的手法,但是從古羅馬時期城鎮的十字軸線,到中國古代依據《周禮.考工記》中關於城市布局論述而規劃修建的城市,再到近現代城市建設中世界公認的巴黎傳統軸線、華盛頓城市軸線等等,城市軸線在中外城市規劃中的運用一直貫穿古今中外。並且許多著名的城市都由於其傳統的城市軸線而為世人所贊吧,城市軸線是組織城市空間的一個很重要的手法,它運用於許多城市規劃建設當中,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城市軸線的基本概述
1、城市軸線的基本涵義
《中國建築史》把中國古代大建築群平面中統率全局的軸線稱為中軸線。《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對城市軸線的定義是:組織城市空間的重要手段。通過軸線可以把城市空間布局組成一個有秩序的整體。
王建國認為,城市軸線通常是指一種在城市空間布局中起空間結構駕馭作用的線形空間要素。
可見,城市軸線總是一種線性的空間組織手法,由於其廣泛的內容一般把城市軸線分為廣義的城市軸線與狹義的城市軸線。廣義的城市軸線是與城市形態有關,是城市發展方向的「軸」。它可以是城市的幹道,但不是封閉的快速幹道或鐵道,除具備對外交通功能外,還成為城市拓展的方向,像許多沿路發展的城市,如巴黎:亦可以是河流,主要體現在沿河、沿海城市面上,如廣州、香港:又或者是城市的綠軸,如華盛頓。觀察城市歷史的發展和形態的變化,可以看出,城市的「軸向」發展一定是與城市的生長點給合的。
狹義的城市軸線是城市空間形體軸。這是歷史上傳統設計的軸,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無論是希臘、羅馬的古城,還是印度古城的星象方位都離不開「軸」,這是人類心理心態的意向、禮儀等帶來的建築與城市設計上的「軸」,既是建築「軸」的空間軸。當城市進入到現代化,汽車交通主宰了城市的交通。傳統的建築軸就成為人們步行觀賞建築的「軸」了,如城市廣場、主要的景觀大道等。現代城市空間往往展示出「多軸復合」的形象,我們常說的一個城市中的主軸線、次軸線、景觀軸線、交通軸線等的共存就是一個城市中多軸復合的城市空間形態。作為廣義或狹義的城市軸線,往往與城市的物質形態相結合,像城市中的主要建築、街道、廣場、綠化等實體都是構成城市軸線的核心要素。
2、城市軸線的存在形式及主要類型
從城市軸線的存在形式來區分,一般認為城市軸線包括實軸與虛軸兩種。
軸線是客觀存在的,給人以強烈的空間形象,構成城市的肌理,每條軸線都可以得出建造建築群體或城市發展的意義,稱為實軸。它是通過各種建築物的前後照應,左右對稱形成的,城市實軸帶有強烈的功能性,它是為實施而構築的軸線,中國北京的中軸線就是典型的實軸。
另一種是為求得城市構圖意向的「虛軸」。它存在於規劃設計者進行創作的構思中。由於規劃要縱觀全局,有著內涵藝術的素養,因而在規劃者心態中有形無形地也存在一種軸向的意念,有時表現為草圖,有進表現為心態之所思。它使城市的總體獲得完整、穩定、均衡,使之順理成章。這種「軸」在建築設計創作上,在建築群體的組合上,在城市總體設計上都是十分重要的,巴黎市傳統的城市軸線就是典型的虛軸。
城市軸線由於貫穿於不同的城市區域而分為整體與局部的軸線,前都一般稱城市主軸,它貫穿城市大部分地域,由交通走廊串連其公共活動節點,北京市中軸線由南至北貫穿全城,即為城市主軸,後者常具特定功能,如城市規劃中常說的城市景觀軸、文化軸等只具有特定的功能。當然除了在北京、巴黎等這些大城市中,在許多中小城市中民存在著軸線,而這些軸線就不單是由宏大的人工手法,如筆直的道路、規整的廣場等形式來塑造,可能是以自然的綠地、河流水體等形在,它們的形態更多的表現為蜿蜒的、自然的、精巧的、小尺度的,通過這些元素也能形成這些城市的主軸線。
城市主軸是更常見的城市空間組織手法,有很強的整體結構,一般有三種主要模式。
(1)功能分布模式。巴黎城市軸線由東向西延伸,功能不斷拓展,形成串連模式。美國華盛頓誇市軸,由美國國會大廈向西的軸線和由白宮向南的軸線組成,兩條軸線的一端分別是國會大廈和白宮,另一端分別是美國總統林肯和傑斐遜的紀念堂,兩條軸線的交叉處則是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的紀念碑,軸線兩側安排著國家和政府機構,同時在此軸向空間布置了博物館和美術館等公共性建築,這些具有紀念意義的公共建築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都表明,城市軸線的序列性比較突出。
(2)交通給織模式。華盛頓的國會——白宮軸線都採取了交通走廊之間的發展模式,軸線中央為寬闊的林蔭帶,兩側是車行通道,地鐵線路都在紀念軸線設置車站,給集散人流提供了方便。由此可見,這一軸向空間的布置,都是採取交通走廊之間的發展模式。
(3)空間序列模式。北京市中軸線通過對城門、宮殿、對稱建築群、山體、水域的空間處理,形成了非常具有空間序列的城市格局。華盛頓國會軸線和白宮軸線,兩個區段,由國會大廈向西、白宮向南,兩條軸線的交叉處是華盛頓紀念碑作為軸線的對景節點。這一軸線區段兩側都是政府機構和公共建築作為空間界面。中央為林蔭帶。軸線從華盛頓紀念延伸,主要借林肯和傑斐遜紀念堂分別作對景來強化軸線。
3、城市軸線的構成要素
城市軸線能組織的構成要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人工的建築物和構築物,如各種建築體、廣場、道路、雕塑、小品等,也包括各種自然物,如山川、河流、樹木等。城市軸線是城市空間的結構要素,軸線可以將不同類型的構成要素組織統一起來,從而構成了豐富的城市軸線形態。
4、城市軸線的歷史發展與分析
城市軸線的發展起源與城市規劃高駐地的緣密切相關,並且與人類的文化意識和審美觀同步發展。古代城市軸線的發展更多的是受政權統治需要的影響完成的,而到近現代城市軸線的產生,除了受政治主面的影響外,還涉及到經濟、社會、自然環境各方面的內容。總的來看,城市軸線的發展是一個伴隨著社會展的步伐前進的過程,所涉及的內容也越來越廣泛,由最早的受政治干預只追求筆直的軸線大道到後來的結合了特定的地理環境富有各特徵的各種城市軸線,都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
在我國古代城市規劃設計中,軸線說已經伴隨著城市的發展而越來越明顯,大多數城市布局和建築組群都運用了中軸線對稱,通地軸線來加強城市總體布局的秩序感。許多學者通過對商代城邑考古發掘已印證了其真實性,而後的許多古代城市,如漢長安、隋唐長安和洛陽、宋東京及臨安、元大都、明清北京等,都在其傳統影響下提高與發燕尾服,它的影響還遠及日本和朝鮮。
城市軸線是城市規劃高駐地的一種手段,因此它的產生與城市設計的起源與發展有關。尢其當人類科學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並人美學角度去思考空間的時候,城市軸線作為一種表現空間序列的手段,成為城市設計的重要手法。一方面從政權統冶的需要體現禮制,另一方面作為強化城市標志景觀物眯而存在。認識城市軸線的起源和發展有利於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軸線的作用和存在的意義,從而科學地總結城市軸線的城市設計手法。城市軸線和城市的發展過程密切相關,因而它是一種歷史性的城市空間組織與設計的思想和方法。
2、北京市城市軸線的基本概況
北京市城市軸線的產生與現狀概況:幾千年來,中國都城北京城之內南北向形成了一條長約7.8KM中軸線,縱貫正陽門、天安門、故宮、鼓樓、鍾樓等大型建築,以金、紅二色為主色調與四合院灰與綠營造的安謐,構成強烈對的視覺反差,給人極具震撼的審美感受。這條長7.8KM的中軸線是古北都北京的中心標志,也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城市中軸線,縱貫北京城市的中心,使得中國的古都北京庄嚴肅穆,充滿了禮儀的規范和神聖的氣氛。
梁思成先生也曾這樣贊嘆北京中軸線:「北京在布署上最出色的是它的南北中軸線,由南至北全長7KM余,在它的中心立著一座座紀念性的大建築,由外城正南的永定門直穿進城,一線引直,通過整一個紫禁城到它北面的鍾鼓樓,在景山巔上看得最為清楚。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城市有這樣大的氣魄能夠這樣從容地掌握這樣的一種空間概念」。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者說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條中軸線為依據的。
北京市的規劃建設與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建設一樣,是以整體平面布局、建築群的巧妙地聯結、組合為特徵著稱於世的。這些連接組合的重要原則之一,就是明朗、對稱。其指導思想就是風水地理的陰陽協調與對稱平衡以及中國傳統的宗法制度,是以中國傳統的營國制度為基礎設計的。
北京市軸線的發展展望:北京市新一版總規特別強調了「兩軸兩帶多中心」的城市未來發展模式,其中一軸就是對北京市傳統中軸線進行全新的規劃設計將中軸線南延北伸。為了恢復和保護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完整性,北京市未來夫劃提出重塑中軸線的規劃目標。
北京市新中軸線全長25千米左右,核心區寬度約1000米,是北京市的脊樑,也是形成北京市空間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北京市中軸線分為3部分,即從永定門至鼓樓的7.8千米舊城中軸線,從永定站到南除了對傳統中軸線的保護,文物和規劃部門還將傳統的中軸線進行了南延北伸,提出了南、北中軸線的保護發展規劃。北中軸線從北二環到奧林匹克分園中心區節點,作為北中軸線的端點,端點以北地區為森林公園,作為北中軸線的背景:二是北土城節點,結合北土城遺址與北中軸80米寬道路中央綠化帶,創造肯有一定意義的城市公共空間,強化和豐富北中軸線:三是北二環路北節點,在北二環路至安德路之間,中軸線兩側用地規劃為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間。南中軸線從永定門到南苑。規劃部門提出,南中軸線兩側在做好用地功能調整的同時,應注意豐富中軸線的空間結構,重點規劃3個結點:一是木樨園節點,結全木樨園商業中心區的建設,形成城市的公共空間;二是大紅站節點,在中軸路與南四環路交叉口處,塑造重要的城市景觀;三是南苑節點,作為南中軸線的端點,以大片森林公園相襯托。
未來對北京市中軸線的規劃定位是:北軸線是現代中軸線,體現時代精神,是首都形象的活力中軸線,中軸線是傳統中軸線,體現古都風貌,是民族精神的遺產中軸線,南軸線是未來中軸線,是國際公園,是大國氣度的國際中軸線。北京中軸線的規劃設計總體體現出北京中軸線的整體氣質。
3、巴黎市軸線的基本概況
巴黎城市軸線的產生與現狀概況:巴黎的規劃設計是世界城市設計的典範之一,而巴黎城市軸線更是西方城市軸線中的典型代表。
巴黎以最初的城島為城市雛形,到後來在塞納河兩岸擴展了城市,隨後城市夫模不斷擴大,城市的文脈同樣也在延續伸展。經過了多個世紀的不斷完善,在今日的巴黎城市中心區塞納河的兩岸,形成了若干條以歷史建築為主題,在城市空間上呼應相聯的城市軸線。
巴黎兩條主要的城市軸線,一條是南北向的,一條是東西向的。以盧浮宮、丟勒里宮、協和廣場、香榭麗舍大道、凱旋門和德方斯副中心構成的東西約8KM長的城市主軸線,是巴黎城市軸線中最主要的一條,它充分利用開闊的水面、綠地,使城市空間更加開闊明快。軸線上串連著豐富的活動內容和開放空間,每段景色各異,是巴黎的城市設計藝術的精華所在。
巴黎城市中軸線在路易十五時期,著名景園建築師勒。諾物提出了丟勒里花園軸線伸長的概念,並將其作為巴黎後來城市發展的一項支配性要素,而這一軸向延長與塞納河密切相關,這種軸向延伸概念通過實地建築和種植一經建立,就成為巴黎此後發展的一項支配因素。
到巴洛克時期,巴黎城市發展曾經歷了一段君權擴張,更值得一提的是,18世紀法國拿破化時期實施的,由塞納區行政長宮歐斯曼主持的巴黎改建設計,當時採用了一系列典型的巴洛克城市設計手法。經過一個對城市來說是輝煌壯麗的「大拆大建」階段,逐漸形成了主次相間、層次分明的軸線群,相應的城市景觀也隨之塑造出來,同時也便捷和有效地控制了較大的城市版圖范圍。
巴黎南北向的城市軸線是經過巴黎天文台的經線,這條城市軸線由天文台向北,一路穿過優美怡人的盧森堡公園、宏偉的參議院、法蘭西學院、越過美麗的塞納河,繼續向前經過巴黎歌劇院,一直延伸到蒙馬特高地的北塔,還有一個南塔位於巴黎南部的大學城對面的蒙蘇里公園內。巴黎的另一條城市軸線是以埃菲爾鐵塔為中心的軍校——鐵塔——夏洛特宮軸線,這條軸線上有更多的綠地,更像是聚集人群的綠色廣場。
巴黎城市軸線的發展:20世紀下半葉巴黎德方斯城中心的建設進一步將原有的城市空間軸線向西延伸,並形成了新舊並存,在繼承的基礎上又形成了發展的新巴黎城市空間軸線。
德方斯地區曾經是巴黎市郊一處衰敗的貧民窟,經過幾十年的建設演變成今日歐洲最大的商務辦公區之一,其規劃與實施經歷了一段曲折而又艱難的歷史。20世紀50年代,巴黎日漸增長的辦公樓需求促使法國政府做出了擴大巴黎市區范圍、新建商務中心區的決策。從盧浮宮到凱門4。8KM的歷史軸線繼續向西延伸,跨越3個市鎮范圍,佔地面積750公頃的德方斯副中心區的規劃建設就此拉開了序幕。
1980年代末落成的德方斯大拱門為這一歐洲最大商務中心區的整體形象帶來了新的魅力,同時,這座與巴黎城市歷史軸線上的星形廣場、凱旋門遙相呼應的偉大建築也成為巴黎城市靈魂的再生之地。當香榭麗舍大街一直延續到新城德方斯區,直至大拱六下,隨著大拱門後面建築的漸漸淡化,這種建築和城市軸線似有一種無限延伸的趨勢,法蘭西的浪漫也得以無限延伸,且不斷向四周彌散開來。
按照巴黎市未來城市規劃,巴黎城市的這條東西向發展主軸線還將繼續建設延伸,近期計劃是重點建設朗代爾大學園區和修建大量的住宅區。
4、結論
縱觀中外城市規劃建設,軸線所起的作用和其自身存在的意義是很明顯的,古今中外許多傑出的城市規劃高駐地都與城市軸線的存在是不可分割的,正因為城市軸線的存在和運用,不但造就了每個城市獨一無二的城市景觀形態,而且為我們今天的城市規劃建設提供了最重要最豐富的思想寶庫。據此,可以認為城市軸線在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有如下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4.1、形成城市獨特的人工標志
北京市城市建設受中國傳統禮制思想的影響,巴黎市也是受當時的政治因素的影響進行規劃建設的。它們都是通過人工進行改造建設,都貫徹於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一方面城市最主要的人工建築都分布於城市的軸線上,另一方面城市的軸線也成為城市獨特的人工標志。北京市許多大型建築物,如正陽門、天安門及廣場、故宮、鼓樓、鍾樓都位於北京市軸線上,同樣巴黎市的許多建築,如盧浮宮、香榭麗舍大街、新舊凱旋門等也都位於這條城市軸線。
4.2、包含城市成長的記憶、城市文脈的延續
從最初的建城到城市的發展,城市軸線始終是這兩座城市的脊樑。北京市的規劃建設首先是以故宮的中軸線為起點,隨著城市的發展,傳統中軸線分別向北、向南延伸,直至現在還在發展,整個北京市的成長歷程都包含於這條城市軸線中。城市文脈是一城市長期發展積淀形成的特質,所以城市軸線又是一座城市文脈的延續發展軸,從涎生到發展,從古老到現代,城市的文脈都體現在城市軸線上。
4.3、城市建設的主旋律,形成城市規劃設計的秩序
北京市的建設始終以中軸線為主旋律,城市最初的選址和建設到後來的城市擴展都是以中軸線為基礎的,巴黎市的規劃建設同樣是以傳統的中軸線為基礎的,從城市選址到中世紀的發展再到歐斯曼的改建都是圍繞巴黎傳統中軸線為基礎的,新城區的建設也是對傳統軸線的延伸,甚至巴黎未來城市規劃也提出了對中軸的繼承延伸。
4.4、形成了城市設計中的軸向構圖原則
以一條有力的軸線作為建築群體的組織准則,是布局的一種普通方法,憑借這種普通的布局形式,建築物和景觀要素的布置對稱也圍繞一條軸線,通過向觀察者表達沿著軸向街景上受到預置的各個視點,整體感被建立起來。
北京市軸線的形成就是利用了軸線構圖原則,通過建造大量的重要節點建築,通過高低起伏、開敞圍合等一系列手法,形成宏偉的城市軸線構釁形態。巴黎市的城市軸線也是運用了宏大的街景以及大尺度上的軸向規劃,形成一個宏大的城市空間。
總之,通過軸向構釁,適當地進行軸線的改變,並讓軸線穿過一些不同用途的城市空間就會賦予城市景觀以性格。北京市軸線不僅貫穿了城市核心歷史古城區,而且還與北面的奧林匹克公園,南面的森林公園緊密相聯。巴黎城市軸線同樣起源於歷史城區向西與著名的商業街區香榭麗舍大道相貫通,再往西又與新城區相接。城市軸線可以通過軸向構釁原則把城市中的不同功能分布區以串連模式連接起來,突出了城市軸線的序列性,形成了城市獨特的景觀風貌。
『捌』 北京中軸線為何是中華文明獨特的見證
北京城中軸線及其建築,蘊含著深厚的民族傳統及歷史文化,與我國延續數千年的古都城市發展史一脈相承,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獨具魅力的古都城市營造體系,是幾千年來中華文化孕育的一種特殊的文化成果。它是我國古代社會政治、文化和城市建設的有機統一。從文化意義上概括,北京城中軸線是我國幾千年來,古都城市歷史文化發展的縮影。
以建築形式展示了東方特有的城市歷史文化內涵。與國際城市相比較,中國古代城市中軸線的一個突出特色是以城市中軸線及建築表達對城市及社會的人文理念。如北京中軸線就包含了在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思想意識中占統治地位的儒家學說的「中庸之道」和「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等傳統觀念,特別是通過皇宮、六部衙門在城市中的獨特位置和特殊的建築等級與形制,充分表達了封建皇權至高無上的威嚴和中央集權的國家統治方式。
中軸線承載了古都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坐落在長達7.8公里中軸延長線上的各類建築群及不同區段內的沿街建築,都承載著多種歷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濃縮了古都城市歷史上豐富多彩的都市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