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蕪湖文化歷史有多少年歷史

蕪湖文化歷史有多少年歷史

發布時間:2022-07-30 01:49:04

⑴ 蕪湖古城的「蕪湖古城」歷史概況

蕪湖早在公元前109年就已設縣。直到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立,為拱衛都城建鄴(今南京)的安全,孫權於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將蕪湖城遷至縣內的雞毛山一帶,這也是蕪湖作為「城」的最早年代,也是「蕪湖古城」的雛形。
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5年),蕪湖建造了宋城。自宋以後,元、明、清至民國700餘年,「蕪湖古城」因戰火又屢遭焚毀,多次原址重建。明神宗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重新建造了「蕪湖古城」。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在明代城基上重修,劃長街於城外。至光緒二年,蕪湖辟為通商口岸,將殘破的城垣拓為環城馬路。城內主要由花街、南正街、薪市街、儒林街和肖家巷等歷史街區構成,街兩旁店鋪林立,多為兩層磚木結構的樓房,呈徽派民居風格,前店後場,街面材料一律為青石板和麻石條,下設陰溝,其中形成於明萬曆年間的南正街是我市最早的商業步行街,至今仍保留著江南歷史傳統步行街的風貌。
由於蕪湖城位於長江和青弋江的交匯處,在以農業為主導產業、以水運為主要運輸方式的時代,依託長江黃金水道和沿青弋江的皖南農作區的廣闊腹地,蕪湖城在唐宋時期得以生存、發展並壯大。明清時期,尤其是1876年蕪湖開埠通商後,以李鴻章家族為背景的「蕪湖米市」的興起,外來文化和蕪湖的社會經濟迅速交融,進一步發展,使得蕪湖城迅速擴張,成為安徽沿江地區最繁華的城市之一。「十里長街」和現在遺留的「蕪湖古城」就是蕪湖曾經輝煌的最好見證,它是城市的「年輪」,也是不可多得的城市文脈。
「蕪湖古城」內保留著大量的歷史信息,有行政、軍事、司法、官府、教育、宗教、書院、商業等,建制十分完整,又體現了蕪湖水陸交通和商貿的特色,雖然在明末和太平天國時期多次經歷兵燹戰火,但是始終保留著的完整的布局,行政、軍事、司法、宗教等一應俱全。

⑵ 蕪湖縣的歷史有哪些

蕪湖縣歷史歷史悠久,當代考古證明,早在四五千年前,這里應居住著皋夷人、山越人。春秋時,作為聚落邑地見於史冊,名為「鳩茲」,西漢元封二年(前109),漢武帝劉徹改鄣郡為丹陽郡,領縣十七,其中有蕪湖縣(位今蕪湖縣黃池鎮南0.5公里許的楚王城遺址)。三國吳黃武二年(223),縣治遷至今蕪湖市區雞毛山。東晉時,境內先後僑置南豫州、上黨郡及所領襄垣諸縣。義熙九年(413),以襄坦縣名取代蕪湖縣。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原蕪湖縣城降為當塗縣屬鎮。南唐升元年間(937—943),(一說唐哀帝天佑四年[907]),復立蕪湖縣,至今相沿不廢。宋、元、明、清,先後屬江寧府、宣州、太平府(州、路)。民國時屬安徽省、蕪湖道及二、五、九、六行政督察專區、皖南行署。1949年4月24日蕪湖縣解放,4月26日,蕪湖縣、市分治,同日在方村河東成立蕪湖縣行政辦事處;5月12日改為蕪湖縣人民政府。先後屬蕪當專區、皖南行署、蕪湖專區。1971年3月蕪湖縣人民政府遷治至灣沚鎮。1980年1月改屬蕪湖市。 蕪湖縣人文景觀底蘊豐厚,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旅遊資源類型有:融城鎮建設、商務和會展之趨向的經貿旅遊;集自然、農業觀光為一體的生態旅遊;獨具開發潛質的文物古跡景點旅遊;正在發展建設中的工業、科技旅遊等,主要有以下人文景觀:

一、 西河古鎮

古鎮位於蕪湖縣、南陵縣、宣州區交接處,依圩而建,蜿蜒曲折,粉牆黛瓦,青石長街,兩旁店鋪依次,電視劇《米市春秋》曾擇其為外景地,鎮中在古萬年台、文昌閣、呂祖廟等遺址,下街沙灣處立有石刻徑幢,陽刻佛像文字,俗稱八面佛,至今保存完好。

二、 珩琅山風景(珩琅古塔)

珩琅山南北走向,海拔301.4米,是蕪湖縣最高峰,這里群山擁聚,景色怡人,冬暖夏涼,泉水叮咚悠揚,早在北宋英宗年代,珩琅佛教盛行,寺廟林立,現在已開發珩琅「十景」為:珩琅塔影、靈龜探道、華嚴寺、南山絕壁、弋江漂流、神蟆拜天、龍潭虎穴、走馬回聲、丞相冡、孤鳥望月。每年有數萬計的遊客來此朝拜游覽。

珩琅古塔是蕪湖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南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大修於明代萬曆年間,為六面七層樓圓式磚木結構,高24米,底座為方形轉角椅柱,每層塔頂各有四層磚沿疊山,呈菱角牙子形,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炮彈襲擊,塔剎傾斜,樓閣被焚。

三、 東門渡官窯址

東門渡古稱符里鎮,三國東吳時建鎮,位於蕪湖縣花橋鎮東門村,境內的東門渡官窯,建於皖唐至北宋時期,是最早的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范圍包括小山、營盤山、康王山、蛤蟆地、窯頭山、小竹園等6處,總面積達20萬平方米,陶瓷堆積厚達10餘米,遺物主要有容器、動物造型、砂質碾槽、陶樓、蓬花缽、舀子等。 「古窯址」與境內的「萬佛塔」、「寶鼎庵」、「符川

觀」、「登亥古井」、「百門潭」及「營盤山」、「康王山」等名勝古跡相映成片,與花橋鎮沿山村南村的宋代9座古窯群遙遙相望,距新豐林場甚近,可建成集旅遊、觀景、購物為一體的休閑觀光中心。

四、 楚王城
座落在蕪湖縣花橋鎮黃池村,是戰國至西漢的一座古城,西漢蕪湖縣城,亦即古鳩茲所在。古城依山構築,城廊依然留存,面積近12萬平方米,地勢東高西低,四處城門舊址赫然在目,步入城內,秦磚漢瓦俯拾皆是,唐錢宋瓷唾手可得,可謂地道的小型博物館。

五、 九十殿大廟

九十殿建於南唐時期,為一群古建築,有前殿、後殿、偏殿,總面積708平方米,加上橫崗境內的九女墩墓、梵音庵、楚王城、妙因寺石獅,構成系列古跡,頗值沿線開發游覽。

⑶ 蕪湖的歷史

蕪湖市是建國後在原蕪湖縣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根據史料記載和北京大學歷史地理專業師生的研究,蕪湖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城址經歷了幾次變遷與擴大的過程.
蕪湖市最早的故址名鳩茲,在今市東南約四十里的水陽江南岸.《左傳》:"魯襄公三年(公元前570)楚子重伐吳,克鳩茲.至於衡山."此處記敘的衡山是當塗縣東北面的橫山.而鳩茲城址則位於水陽江南岸一帶侵蝕殘丘向北延伸的盡頭.由此往西地勢低平,多為湖塘沼澤地區,因湖沼草叢,鳩鳥雲集,而得名鳩茲,又稱"勾茲","皋茲","祝茲"等.在鳩茲附近有一長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蕪藻",故得名蕪湖.此段水陽江當時稱為中江,西連長江,東通太湖,為一條重要的東西交通水道.鳩茲是控制中江的一個渡口,位置相當重要.公元前109年即漢武帝元封二年,鳩茲已設縣,易名蕪湖,此乃早期的蕪湖城.
城市概況與地形,氣候
蕪湖市為安徽省省轄市,現下屬三縣(蕪湖,繁昌,南陵),四區(鏡湖,弋江,鳩江,三山).全市面積3317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20平方公里.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地處長江下游南岸,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9度21分,北緯31度20分.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浩浩長江自城西南向東北緩緩流過,青弋江自東南向西北,穿城而過,匯入長江.她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皖江與青弋江的交匯口.
蕪湖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16攝氏度,日照時數2000小時左右,年降雨量1200毫米,無霜期每年達219-240天.
蕪湖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呈不規則長條狀.地貌類型多樣,平原丘陵皆備,河湖水網密布,青弋江,水陽江,漳河貫穿境內,黑沙湖,龍窩湖,奎湖散布其間.全市土地面積3317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30平方公里.
魅 力 蕪 湖
素以"皖之中堅,長江巨埠"著稱的蕪湖,早在春秋時即為重鎮,農業,手工業,商業一直頗為發達,南唐時"樓台森列","煙火萬家",宋代冶煉走向鼎盛,史稱"鐵到蕪湖自成鋼",明代時成為當時的印染中心,至清代,又形成了龐大的米業市場,居"四大米市"(蕪湖,長沙,九江,無錫)之首而名聞天下.1876年,中英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煙台條約》將蕪湖辟為通商口岸,蕪湖逐步發展成為長江下游內外貿易的主要商埠和港口,也成了安徽近代工業的發祥地.
青山逶迤, 襟江帶河的蕪湖,歷史上曾是人文薈萃之地.李白,杜牧,蘇軾,陸游,張孝祥,吳敬梓等都在蕪湖留下動人的詩章佳篇和佳話,有著許多歷史文物和名勝古跡,風景勝地供遊人觀賞.
而以"半城山,半城水"著稱的市區更是盡顯江南名城之風韻.
這里,有南宋詞人張孝祥"捐田百畝,匯而成湖""邑中風景最佳處"的"鏡湖細柳"風景區;
這里,有久負盛名的"赭塔晴嵐"之景;
這里,還有佛教"金地藏玉菩薩"第一行宮--"小九華廣濟寺",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
這里更有中華一絕--蕪湖鐵畫.清代蕪湖著名鐵畫藝人湯天池和當時的姑熟畫派代表人物蕭雲從合作,以錘為筆,以砧為硯,以鐵為墨,鍛造出更是成為中國民間工藝美術中的一朵奇葩
近幾年,蕪湖發展神速.以進一步完善城市提升城市品位,逐步建成綜合環境一流,適宜興業發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為目標,現已形成了"四縱十橫"的城市交通網路,新建了長江大橋,中山路步行街,濱江景觀大道,鳳凰美食街,鳩茲廣場,九華廣場,吉和廣場,奧林匹克公園,市政公園等一批市政標志性工程.
今日的蕪湖,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市容整潔.蕪湖市先後獲得"全國衛生先進城市","全國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稱號.也是"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2003年獲國家"中國人居環境--生態保護與城市綠化建設範例獎".2007年3月發布的中國城市競爭力排序中,蕪湖市在"制度競爭力"和"企業管理競爭力"兩項指標上均排在第九位,綜合城市競爭力位列第61位,而且還成為提升城市競爭力的11個最佳案例城市之一.
作為皖江開發開放龍頭,蕪湖的經濟和社會事業的高速發展為區域城市合作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規劃面積56平方公里蕪湖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已有西門子,日立等20餘家世界500強企業和海螺型材,美的集團等幾十家國內上市公司等國內外一批著名公司紛紛落戶.
蕪湖以自己的努力與實力,再次成為改革開放中長江邊上一顆閃光的星.藍圖已經勾勒:依託新型建材,汽車及零部件,電子電器等製造業,生物葯業,高新技術產業,特色工業園區等產業,形成以蕪湖為中心的建材商業群,光機電產業群,家電製造產業群,高新技術產業群,汽車製造產業群,生物葯業產業群等.
蕪湖還將利用蕪湖交通和區位優勢,加速物流產業和市場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旅遊產業,培育發展會展經濟,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努力把蕪湖建設成為長江流域乃至全國重要的物流中心和商貿中心,形成沿江物流產業帶,沿江旅遊產業帶,並與市域正在開發建設中的"蕪湖古城","蕪湖旅遊城",以及現代農業和"二山一湖",皖南民居,徽文化的大旅遊圈相銜接,整合形成長江流域重要的旅遊區域和農業示範推廣基地.
新生的黎明於等待中降臨,無數舉首遠眺的高樓站成江城新生代的憧憬,金菊盛開沾露的花瓣,如同從輝煌的破曉中捧出的詩情……白雲和藍天,歷史和未來,將一同譜寫"放歌一曲大江東"的激越樂章!

⑷ 蕪湖是不是被稱為小上海

蕪湖歷來商賈雲集,被很多人譽為安徽的「小上海」,憑借其濃厚的商業氛圍和良好的投資環境,成為眾多省內外企業家投資發展的沃土。

⑸ 蕪湖有多少年的歷史急。。

蕪湖作為一個地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武帝元封年間,距今有2100年左右的歷史。

⑹ 安徽省蕪湖市

蕪湖位於安徽東南部,中心地理座標為東經119度21分、北緯31度20分,全市面積3317平方公里,人口215萬,其中市區人口63萬。蕪湖歷史悠久,春秋時代為吳國的鳩鶿邑,作為縣名始於公元前109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歷史上蕪湖的農業、手工業、商業頗為發達。南唐時即"樓台森列","煙火萬家"。南宋以後,特別是到了元朝,蕪湖已是一個相當繁榮的市鎮,從明代開始,逐漸成為長江下游地區的重要商埠。漿染等手工業已聞名遐邇,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中就有"織造尚淞江(上海),漿染尚蕪湖"之說,形成號稱"蕪湖巨店"的大型漿染工場。近年,蕪湖境內人字洞發現的遠古人類製作的石器、骨器和品種多樣的哺乳動物化石,時間斷代約在距今200萬至250萬年之間,把人類在亞洲活動的歷史上溯了四五十萬年。境內大工山古銅礦遺址是春秋和漢唐時期中國最大的銅生產基地,9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76年,中英簽訂的"煙台條約"將蕪湖與浙江的溫州等四個城市辟為通商口岸,這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在給蕪湖民族經濟帶來巨大沖擊並造成畸形發展的同時,也從此打開了蕪湖對外開放的大門。1918年蕪湖海關進出口貨值就達當年全國對外貿易的3.5%,成為長江通商巨埠之一。以蕪湖和上海為起迄點的蕪申運河,更把蕪湖和蘇、錫、寧、杭的經濟、文化緊密地連在一起。蕪湖開放通商口岸後,大批外國洋行、公司進入蕪湖的同時,先進科學技術的傳播,也刺激了蕪湖近代工業的發展。安徽省最早的一批民族工業在蕪湖建立。1883年蕪湖架設了有線電報線路,為全省第一個使用電報的城市;1897年投產的益新(機磨)米面公司,規模居當時全國同類工廠首位;30年代還曾開通民航,飛上海和武漢兩市。步入20世紀後,蕪湖工商業發展到百餘種,五、六千家,成為安徽現代工業的發祥地,長江流域經濟中心之一。由於位置優越、商業鼎盛,歷史上曾被譽為"皖之中堅"、"長江巨埠"。
蕪湖素有全國"四大米市"之首的美譽,而米市的啟動點和發祥地是今日的馬塘區。馬塘區因為地處青弋江注入長江的南岸,俗稱河南。沿岸人煙密集,集市貿易相當繁榮,管轄皖南地區的"徽寧池太廣道"也設在這里。1948年蕪湖《江廣米行重建會所紀念碑》:"遜清光緒八年,李文忠公(李鴻章謚號文忠)請准將糧食市場,由鎮江七浩口移到此地。"李鴻章扶植米市是事實,但具體操作者是張樵野(張蔭桓),同治年間他就結識了廣東督糧道李瀚章(鴻章之兄)。光緒八年(1882),李瀚章任湖廣總督,李鴻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張蔭桓任蕪湖關道。李瀚章慫恿張蔭桓出面,打著繁榮蕪湖商埠的旗號,向李鴻章獻策,依靠朝廷的力量,令鎮江米市遷至蕪湖。李鴻章主張讓米商自遷才是上策。商量結果,定下具體優惠措施,使米商有利可圖,自會見利爭遷。張蔭桓親自到鎮江,利用同鄉情誼大拉關系,對廣潮米幫許諾:由蕪湖關道發給專營米業執照,在蕪有代辦專利;米糧打包費用由賣方支付;外輪水腳銀不另加價,即由蕪運來至滬仍按照鎮江運滬力資計算。果然引動廣潮米幫紛然至蕪投資開設米號。接踵而來的是寧、煙幫共20多家。四大米幫是支柱,促使"堆則如山,銷則如江"的米市興起。
李鴻章之子李經方立即抓住這大好機遇,在沿河路開設源德裕礱坊;在河南富民橋(今中山橋)建恆豐糧倉,可堆存二、三萬擔租稻。李瀚章之子李仲浩開有鼎玉典當鋪,寶善長錢庄,在上海、漢口、廣州設立分支機構,幾乎包攬了米商借貸、匯兌申票、粵票的業務。李仲浩又是蕪湖招商局總辦。大宗米糧經其輪運出口,而且壟斷了漕運。在八百里皖江地區,尤其是江北一帶,李氏家族擁有數以萬畝計的莊田,租稻轉化為商品糧,水到渠成。總之,米市給李氏家族帶來商機和巨額利潤,也拉動了相關行業的勃興。場面盛大的米市是沿著長河兩岸鋪展開的,城南米市尤其繁榮,縣志雲:"自南關至浮橋皆米行,謂之南市"。從富民橋南口東至蕪關監督署,糧食倉庫林立,還有道台衙庫房,形成一條街,庫子街之名由此而來。 "地址在來遠鋪南街,前至官街,後至陽明書院地。"在江口北岸橫街也有個"米業公所",是以客籍四大米幫為主幹的米商組織。張蔭桓坐鎮河南關道署,採取有效的公關措施,制訂並落實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啟動了蕪湖米市,有益於地方經濟的發展,其功不可沒。
現代蕪湖大米市場於一九九四年一月十日由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蕪湖大米市場位於蕪湖市九華北路金灣米市大廈內。西鄰蕪湖長江大橋、東鄰蕪湖機場、區內有5000噸糧食專用碼頭,交通便利,佔地2.1公頃,建築面積1.6平方米,年服務成交糧食500萬噸。
蕪湖地處長江下游,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山環水繞、襟江帶河的大自然環境,風光宜人,人文景觀,星羅棋布。早在南朝梁,梁元帝(蕭繹)即寫下了《泛蕪湖》詩,歌詠蕪湖山水。唐代詩人李白、溫庭筠、杜牧等,宋代文學家梅堯臣、王安石、沈括等,都有詠蕪湖的傳世之作。宋、元時傳統"蕪湖八景"已經形成。近年,蕪湖人繼往開來,又創建了新"蕪湖十景"。 新世紀初始,蕪湖經濟建設已駛入快車道,諸如汽車及汽車零部件、新型建材、電子電器等均呈興旺發達的趨勢。以境內青弋江為界,北片有經濟技術開發區,眾多知名大企業雲集於此。南片有蕪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文教、科技為重點項目建設已全方位推進。在南、北兩大片之間,以鳩茲廣場、中山路步行街為軸心輻射的商業區,店鋪林立,商機無限。蕪湖人的思想觀念與時俱進,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的城市,必將在中國的長江之濱閃亮登

⑺ 自秦朝至今,安徽蕪湖在各朝代的名稱以及其管轄機構

搜索詞條
蕪湖
安徽省省轄市
更多義項

更多圖片(67張)
蕪湖,簡稱為「蕪」,安徽省省轄市,位於安徽省東南部,處在長江南岸,青弋江與長江匯合處。下設鳩江區、鏡湖區、弋江區、三山區四個市轄區,管轄蕪湖縣、繁昌縣、南陵縣、無為縣四個縣。蕪湖是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與省會合肥並稱為安徽省「雙核"城市。

蕪湖有文字記載已逾2500年,素有「江東名邑」、「吳楚名區」之稱,近代為「江南四大米市」之一。因「長江巨埠、皖之中堅」(孫中山語)名譽華夏,有「雲開看樹色,江靜聽潮聲」之美譽。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把蕪湖辟為通商口岸,成為近代安徽開放先鋒。

蕪湖特產有三刀三畫、傻子瓜子、弋江貢籃、無為剔墨紗燈、蕪湖鐵畫;蕪湖小吃有南陵老鴨湯、百善貢酥、大閘蟹、弋江羊肉、無為板鴨、小籠湯包等。

蕪湖是沿江重點開放城市,長江流域區域中心和重要港口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核心城市,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合蕪蚌自主創新試驗區城市。

中文名稱:蕪湖市
外文名稱:Wuhu
別名:鳩茲,江城
行政區類別:地級市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安徽省
下轄地區:鏡湖區、弋江區、鳩江區、三山區;蕪湖、繁昌、南陵、無為4個縣
政府駐地:蕪湖市政通路66號(政務文化中心)
電話區號:(+86)0553
郵政區碼:241000
地理位置:安徽省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平原腹地
面積:5988平方公里
人口:361.7萬人(2014年末戶籍)
方言:江淮官話、吳語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1
著名景點:方特,鳩茲廣場,赭山,中山路步行街,廣濟寺,丫山,馬仁奇峰
機場:蕪湖灣里軍用機場,蕪湖民用機場
火車站:蕪湖站、寧安城際弋江站、商杭高鐵蕪湖北站
車牌代碼:皖B
市樹:垂柳
市花:月季
城市精神:開放、誠信、務實、創新、自由
城市名片:皖江明珠,創新之城
中心坐標:東經119度21分、北緯31度20分
地區生產總值:2307.90億(2014年)
現任領導:市委書記高登榜,市長潘朝暉
高等學府:安師大、安工程、皖醫
分享
歷史沿革

名字由來
蕪湖已經有2600多年歷史,最早的故址名鳩茲,

醉美濱江
在市東南約四十里的水陽江南岸。《左傳》:「魯襄公三年(公元前570)楚子重伐吳,克鳩茲。至於衡山。」此處記敘的衡山是當塗縣東北面的橫山。而鳩茲城址則位於水陽江南岸一帶侵蝕殘丘向北延伸的盡頭。由此往西地勢低平,多為湖塘沼澤地區,因湖沼草叢,鳩鳥雲集,而得名鳩茲,又稱「勾茲」、「皋茲」、「祝茲」等。在鳩茲附近有一長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蕪藻」,故得名蕪湖。此段水陽江當時稱為中江,西連長江,東通太湖,為一條重要的東西交通水道。鳩茲是控制中江的一個渡口,位置相當重要。戰國時期,周元王四年(前472年),吳國為越國所滅,鳩茲屬越。秦時,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鳩茲屬鄣郡。公元前109年即漢武帝元封二年,鳩茲已設縣,易名蕪湖,此乃早期的蕪湖城了。

古代
春秋時,名鳩茲,屬吳國。戰國時,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

濱江掠影
圖冊 22張
滅吳,屬越國,名鳩茲。周郝王九年(公元前306年)楚滅越,屬楚國,名鳩茲。

秦時,分全中國為三十六郡,蕪湖屬鄣郡關於鄣郡的建置問題,學術界頗有爭論,一曰為秦末或楚漢之際置,一曰秦無鄣郡,仍名鳩茲。西漢時,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改鄣郡為丹陽郡,領17縣,蕪湖為其中之一,蕪湖縣名始於此。東漢沿襲之。三國時,吳黃武二年(223),蕪湖縣城由鳩茲遷至今市區東南雞毛山一帶,仍屬丹陽郡。西晉時,晉武帝太康二年(281),分丹陽郡置宣城邵(駐宛陵)。移丹陽郡治於建業(今南京)。蕪湖仍屬丹陽郡。

東晉時,為安置中原南渡的百姓,在沿江一帶僑置郡州縣。成帝咸和

蕪湖濱江大劇院
四年(329),蕪湖縣屬丹陽郡,僑立豫州於蕪湖;哀帝興寧元年(363),蕪湖屬宣城郡(郡址移駐蕪湖);孝武帝寧康二年(374)蕪湖仍屬宣城郡,並僑立上黨郡。孝武帝太元年間(376-396)僑置襄垣、定陵、逡遒等縣,均屬上黨郡;安帝義熙九年(413),宣城郡回駐宛陵,降上黨郡為縣,省陽攴(今繁昌)入蕪湖縣,後又省蕪湖縣入襄垣縣。自此蕪湖縣置被撤銷,襄垣、上黨兩縣均屬淮南僑郡。東晉咸和初年僑置淮南郡於丹陽郡的於湖(今當塗縣南19公里處) 南北朝時,劉宋文帝元嘉九年(432)並上黨縣入襄垣縣,屬淮南郡;孝武帝大明六年(462)並淮南郡入宣城郡(郡址移駐於湖),襄垣縣屬宣城郡。大明八年(464)復立淮南郡屬南豫州,襄垣屬之。明帝泰始三年(467)屬揚州淮南郡。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撤銷丹陽、淮南二郡,置蔣州駐石頭城(今南京),並襄垣等縣入當塗縣,縣治遷駐姑熟(今當塗縣城),原蕪湖(城)降為當塗縣屬鎮。
唐時,將全中國分為十道後

⑻ 蕪湖的歷史。

歷史沿革
蕪湖市是建國後在原蕪湖縣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根據史料記載和北京大學歷史地理專業師生的研究,蕪湖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城址經歷了幾次變遷與擴大的過程。

蕪湖市最早的故址名鳩茲,在今市東南約四十里的水陽江南岸。《左傳》:「魯襄公三年(公元前570年)楚子重伐吳,克鳩茲。至於衡山。」此處記敘的衡山是當塗縣東北面的橫山。而鳩茲城址則位於水陽江南岸一帶侵蝕殘丘向北延伸的盡頭。由此往西地勢低平,多為湖塘沼澤地區,因湖沼草叢,鳩鳥雲集,而得名鳩茲,又稱「勾茲」、「皋茲」、「祝茲」等。在鳩茲附近有一長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蕪藻」,故得名蕪湖。此段水陽江當時稱為中江,西連長江,東通太湖,為一條重要的東西交通水道。鳩茲是控制中江的一個渡口,位置相當重要。公元前109年即漢武帝元封二年,鳩茲已設縣,易名蕪湖,此乃早期的蕪湖城。

蕪湖設縣以後經兩漢時期的發展,到三國時因戰爭頻繁,蕪湖地位日顯重要。吳國地處江東,以長江為天險與曹魏對峙。但其主要城鎮距長江較遠,為了適應軍事上的需要,黃武二年(223年)孫權將蕪湖縣治由鳩茲西遷到青弋江口不遠的今城東南隅的雞毛山一帶的高地上(古鳩茲舊治再未復用),成為今日蕪湖市最老的城區。東晉時期,蕪湖已成為臨江重鎮。公元324年,大將王敦在雞毛山屯兵築城駐守,故有「王敦城」之稱。東晉安帝義熙九年(413年),省蕪湖入襄垣縣,蕪湖縣級行政建置被撤銷。隋唐時期,蕪湖皆為當塗縣屬鎮。五代十國時南唐升元(937-943年)年間復置蕪湖縣。從此蕪湖作為縣一級行政建置直至1949年。

兩宋時期,全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為促使農業的發展,大興築圩,大片湖沼變成良田。在蕪湖地區修築了政和圩、行春圩、陶辛圩和萬春圩等。農業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和商業的興起,城區也迅速擴大,蕪湖成為當時沿江的一座名城。約在十一世紀初,蕪湖築城垣即宋城。今北門外高城板,東門外鼓樓崗等皆為宋城遺址。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金兵不斷南侵,蕪湖城遭兵焚毀成廢墟。淳熙七年(1180年)又築城,但已不如以前繁榮。元初蕪湖縣城又行恢復,人口曾達五萬人左右,但在元末又遭兵火毀壞。明代蕪湖的經濟又逐步恢復發展起來,各地商人和工匠紛至經營各業,以染漿業和煉鋼業尤為發達,南北貨物匯集。明萬曆三年(1575年)蕪湖再次築城,大部分與宋城重合。清代200多年間(1876年以前),蕪湖商業同手工業不斷發展,成為新興的工商業城市,沿青弋江到江口形成商業中心地帶,號稱「十里長街」,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

鴉片戰爭以後,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蕪湖因交通位置和經濟條件重要而成為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重要據點之一。光緒二年(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將蕪湖列為通商口岸之一。次年英國在范羅山建立了領事行署,劃定沿江灘地為租界。接著美、俄、法、日等帝國主義相繼侵入,又於1902年將南起陶溝,北至弋磯山,東至普潼山,西至長江岸邊的46.5公頃土地劃為公共租界。從此大量洋貨涌進蕪湖市場,既嚴重摧殘了傳統的民族工業,又刺激了商業的畸開發展,同時大量糧食、農副產品及礦產原料被廉價掠奪運走。他們在租界內修馬路,建碼頭、倉庫、堆棧、樓房,開辦教堂、醫院、學校等,使蕪湖市區由青弋江兩岸一帶向西北沿長江右岸發展,擴大了市區范圍。

開埠通商以後,由於地理、經濟條件和李鴻章為代表的官僚買辦採取政治手段等,使米商雲集蕪湖開設米號,米市中心遂由鎮江遷來蕪湖,並發展成為全國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每年「經蕪湖輸出之米糧數五六百萬石至一千萬石」,有「堆則如山,銷則如江」之說。同時官僚買辦資本及民族資本開辦了「裕中紗廠」、「明遠電廠」、「益新麵粉廠」等新式工廠及其它一些小工廠,後因帝國主義侵略、壓榨加劇等原因大都被迫停辦、倒閉。由於經濟的畸形發展,老城區與外國租界之間的大片空地辟為新的街道,使市區進一步擴大。人口由1745年的1萬多人增加到1915年的10萬多人。

1949年4月蕪湖市獲得解放。幾十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及全市人民的努力下,蕪湖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性的畸形發展的消費性城市,改造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新城市。

閱讀全文

與蕪湖文化歷史有多少年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