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陶器始於( )時代,大約已經有( )年的歷史。
陶器始於新石器時代,大約已經有1萬年的歷史。
② 陶器的誕生時間是多少
早在商代,就已出現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質的硬釉陶。陶器的表現內容多種多樣,動物、樓閣以及日常生活用器無不涉及。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③ 陶器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參考資料來自:博寶藝術網。
由於考古學的蓬勃發展,以及中國與世界各地早期陶器的不斷發現,陶器起源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許多歷史的謎團相繼解開。
最早的陶器出現在距今約1.5萬年—1萬年前。起初在日本的愛媛縣上黑岩陰遺址出土了距今約1.2萬年前的陶器,有些人不相信年代會如此久遠。近年來,在日本除北海道和沖繩以外的其他地區,相繼發現了早期陶器,於是,在日本考古學分期上單獨劃分出了一個繩紋草創期。最近在長野縣下茂內和鹿兒島縣簡仙山,都出土了經測定約為距今1.5萬年前的陶片,其中鹿兒島的陶片燒成溫度只有400度—500度,質地疏鬆,還沒有完全陶化,可謂名副其實的土器。1999 年,日本青森縣大平山元一號遺址出土了無紋飾陶器,其陶片附著碳化物的碳測校正年代為1.6520萬年—1.4920萬年,在國際考古界引起了轟動。這些處於繩紋草創期的陶器,大多為圜底和近圜底的小平底,最初階段皆為素麵無紋飾,後來有的陶器加飾隆起的線紋、豆粒紋或爪形紋。在俄羅斯遠東至西伯利亞地區的一些重要遺址中,同樣發現了早期陶器,如烏斯奇諾夫卡、格羅馬圖哈、嘎夏、富米等地,它們的年代大體在距今1.3萬年—1萬年之間,比日本列島的發現年代略遲。遠東地區的陶器多平底,素麵或飾刮條紋,西伯利亞南部的早期陶器則多為圜底。
從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尤其是近10年間,在 國的南方和北方陸續發現了一批距今萬年左右,甚至約1.4萬—1.3萬年前的遺址以及古老的陶器遺存。毫無疑問,中國已經成為探討陶器起源的重要地區。南方的重要發現有江西的萬年仙人洞、吊桶環,廣西桂林附近的甑皮岩、廟岩、大岩和湖南道縣的玉蟾岩等遺址。北方的重要發現主要集中在華北一帶,如河北陽原於家溝、徐水南庄頭與北京懷柔的轉年遺址等。南方的早期陶器大多為圜底的罐和釜形器,其中以道縣的陶釜最為引人注目。該遺址於1993年發掘時意外地發現了 3塊較大的原始陶片,1995年又在相距前發掘地1米左右的地方發現了一堆一碰即碎的陶片,陶胎厚達2厘米。經考古工作者在室內整理,將陶片精心拼對粘合,竟出人意料地復原出兩件燒煮食物的炊器——陶釜。其中較大的1件口徑31厘米、高29厘米,形制為侈口、圓唇、斜弧壁、尖圜底,通體飾繩紋。這些陶片及其附著物經北京大學考古系進行質譜加速器碳14年代測定,結果為距今1.232萬年±120年和1. 481萬年±230年。無疑,這是 國迄今出土年代最早的兩件復原陶器。北方的早期陶器則多以平底的罐形器為主,其中以陽原虎頭梁遺址群中於家溝1995 年~1997年發現的數塊夾砂罐片的年代最早,距今約1.2萬年。在時代稍晚的轉年遺址,還出土了盛放食物或水的盂形器,這表明了原始陶器不斷發展的進程。
從世界范圍來看,發明陶器的時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美洲的陶器最早距今只有5 000多年;西亞地區最早的陶器不早於距今9 000年前,這里是先產生農業,進入新石器時代後才發明了陶器,因此西亞兩河流域與埃及一帶,在考古學上有一個前陶新石器階段;巴勒斯坦的印度河流域,也存在著所謂的前陶新石器,即先有農業後有陶器;印度恆河中游的陶器出土情況與巴勒斯坦略有不同,這里最古老的陶器大約出現在距今1.1萬年~9000年,當時農業尚未出現。
上述發現說明,世界各地的陶器發明並沒有一個大致統一的時間,最早的與最晚的前後相差萬年左右,這同時表明,各地有著不同的陶器發展歷程,因此,陶器的起源應該是多元化的。
④ 陶器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制陶的發明與人類知道用火有密切的關系,被火焙燒的土地或者粘土因落入火堆而變得堅硬定型,可能促使原始先民有意識地用泥土製作他們需要的器物。因此,就一般意義來說,制陶完全可能由不同地區的原始先民各自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發現、發明,而不一定需要其他地方人群的傳授與教導。我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裴李崗文化與磁山文化的陶器和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不論形制、器類、工藝與裝飾都不一樣,顯然都是各自獨立發生的。
第三種說法是虞舜發明了陶器。《史記》中就有虞舜在河濱制陶的記載,這種說法看來比較可信。
此外,還有不少學者指出,陶器並不是具體某人發明的,而是無數先民在生產實踐中逐步改進的產物。
⑤ 陶瓷中的陶器最早起源於何時,距今多少年
最古老的陶器出現在埃及,早在公元前三千年初期,這里已經製作了呈銅色、閃耀著土耳其阿齊布爾的鹼性釉彩的陶器,距今約五千年。
中國最早出現陶器,為時遠比埃及要晚,當在公元前二千年後半期的商朝。當時的陶器,其性質與埃及完全不同,是呈鐵色的灰釉陶器。
這種陶器表面呈褐色或暗褐色的素淡顏色,其色調有中國風味的感覺。這種性質的陶器,以後一直繼續製造,成為古代和中世紀中國陶瓷的主流。」
環顧世界,陶器發明於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是在考古學分期中人們對石器時代最後一個階段的稱呼。其年代大約為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
這個時代的文化幾乎遍布於世界各地。學術界一般把新石器時代分為早、中、晚三期。就其所處社會發展階段來說。
這個時代經歷了母系氏族公社階段、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過渡階段、父系氏族公社階段。穀物農業、磨製石器和陶器製作是新石器朝代最重要的文化成就。
(5)黃正興陶器歷史多久擴展閱讀:
最早已知的陶瓷器是格拉維特文化小雕像,例如在現今捷克下維斯特尼采境內發現的陶器:(下圖)維斯特尼采愛神。
這是一個愛神維納斯的小雕像,可以追溯到前29,000年至前25,000年(格拉維特文化),表現為一個裸露女性的形態雕像。
而最古老陶制容器是中國江西仙人洞文化的陶器罐碎片,於2012年發現的。大約追溯到前20,000年至前19,000年。
在之前2004年中國江西仙人洞文化中3B1層就出土的條紋陶,其燒制年代至少在13000年以上。而日本早期繩文人約在前10,500年也製造陶器罐。
繩文指的是在黏土容器及塑像上利用繩纏繞棒子所加上的記號。在前10,000年製造的陶器亦在中國出土。
有跡象顯示北非的陶器在距今10,000年前獨立發展出來的,而南美的陶器則是在距今7,000年前。
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距今2萬余年、華南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穿孔蚌器,而出土的距今1.7萬年的陶片。
仰韶文化陶器仰韶文化陶器陶器前6,000年至前3,500年的發展陶輪在美索不達米亞約在前6,000年至前4,000年(歐貝德時期(Udperiod))發明,為陶器生產帶來革命。
因為它的出現,專門化的陶藝家可以滿足世界一級城市的發展需要。而在中國的跨湖橋文化(前6000年至前5200年)中也發現了使用陶輪的痕跡。
陶器在古印度梅赫爾格爾(Mehrgarh)時期二期(前5500年-前4800年)及三期(前4800年-前3500年)被使用,當時為陶瓷新石器時代或紅銅時代。
陶器,包括那些稱為ed-Dur容器的,源自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不同的地點發現。
陶器前1,500年至前300年的發展在地中海地區希臘黑暗時代時期(前1100年-前800年),藝術家利用幾何圖案如正方形、圓形及直線去裝飾雙耳細頸瓶(amphora)及其他陶器。
陶器前500年至100年的發展羅馬共和國(前509年-前27年)的陶器以伊特魯里亞的陶器為基礎發展出自己的風格,當時的陶器主要為單一的黑色。
到了羅馬帝國初期,大型陶器工場的出現令陶器的質素及產量上升,陶器的顏色亦由黑色轉變為紅色。
而此技術亦約在70年期間在整個歐洲,包括北至英國、丹麥,東至希臘完全傳播開來。而北非亦得到此技術,形成其獨特的非洲赤色陶器。因為北非較佳的陶器質素而被歐洲商人帶回歐洲販賣。
在中國,陶俑在春秋戰國時開始出現,於秦漢時達到高峰。著名的有秦始皇陵中的秦始皇兵馬俑。
秦漢時期的陶器主要為硬陶,出現了陶磚、陶瓦和瓦當,製作工藝精美,故後人有「秦磚漢瓦」之說。
漢代,出現了在釉中加鉛的技術。鉛能使陶器的釉面光滑度和平整度增加,還能使鐵、銅等著色劑呈現美麗的綠、黃、褐等顏色。
⑥ 陶器是由誰發明的
中國是世界著名的陶都。英國文化史家羅伯特·路威精闢地指出:"陶器是文明的指數。"早在6000年前我國原始社會的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就有了品種極為豐富的彩陶、紅陶、灰陶、黑陶、白陶、印紋陶等。這些陶器,無論選擇原料、成型技術、藝術加工和燒成溫度方面,都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最早通過化學變化將一種物質改變成另一種物質的創造性活動.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劃時代的界標,表徵了新石器時代的開始。因此,考古學上,各文化階段往往是以當時藝術家製造的陶器形狀和花紋來命名的。關於陶器的發明時間及發明者,歷代有著諸多不同的傳說。 一、神農制陶說。據說是孔子刪《尚書》所剩的資料編成的《逸周書》記載了"神農耕而作陶"的故事。這一說法得到了後世許多人的贊同。明代山陽人羅欣在《物原》一書寫道:"神農作瓮。"明萬曆年間,黃一正撰有《事物紺珠》,確認陶器造於神農。近人吳仁敬、辛安潮的《中國陶瓷史》中指出"及神農伏羲時,......以火燒土,使成為素燒之陶器"。一部分學者認為,陶器的發明不僅成為人們生活和生產的必需品,特別是對於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們,陶制紡輪、陶刀、陶銼之類的工具在生產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神農耕而作陶"的傳說,正是把製作陶器和農耕威系在一起的。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逸周書》系戰國、秦、漢之間的著作,其中真贗參半。傳說中的神農是生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離《逸周書》撰成至少有2000多年,這些記述顯然是難以令人置信的。 二、燧人氏之前制陶說。南宋羅泌撰有《路史》一種,其中《前紀》記傳說時代三皇及陰康、無懷等事跡,《後紀》記太昊至夏朝的事跡。書中認為陶釜的發明者是鑽木取火和結繩記事發明者的燧人氏,因此,陶器的發明似乎要更早一些了。但是,由於《路史》大都取材於緯書及《太平經》、《洞神經》、《丹壺記》等道家依託之言,駁雜不純,多不可信。 三、虞舜制陶說。先秦史官檔案記錄匯編《世本》的"作篇"講:"舜始陶"即虞舜這位傳說中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是陶器的發明者。《周禮·考工記》中也有"有虞氏上陶"的說法。這一見解也為後代許多論著轉相引用,《史記·五帝本紀》有"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唐代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確認舜是在"曹州濱河作瓦器"。 四、昆吾制陶說。戰國末由秦相呂不韋招集門下賓客輯合百家之說而成的《呂氏春秋》,認為黃帝時才創設專官陶正昆吾來管理制陶。《墨子·耕柱篇》有"陶鑄於昆吾"的記載。相傳昆吾是顓頊的後裔,傳說他"製作陶冶,埏埴為器",發明了制陶技術。蜀漢時的史學家譙周著《古史考》,認為神農時食谷,是把放在石頭上之谷燒烤後食之,直到黃帝時才有了陶制的釜甑。中國硅酸鹽學會編的《中國陶瓷史》一書認為昆吾實際上是夏代的昆吾族,以善於燒制陶器和鑄造青銅器著稱,相當於夏代時期的二里頭文化早期出土的遺物就有用普通黏土作原料燒制的大量黑灰陶器。 不少學者指出古文獻里關於早期具體人物發明陶器的傳說是不可信的。不能把早期傳說當做真實的歷史,把某種發明歸功於假想中某一有名的人物。陶器的創制,不是某一個人的發明,而是無數先民從生產實踐中逐步改善的產物。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中描繪了19世紀美洲印第安人用泥塗在樹枝做的筐里,曬幹了盛物品,由曬乾的泥器到燒成陶器,這是累積了生產經驗所得到的進步,必然是集體智慧的產物,而不能歸功於某一個人。 但是任何傳說都是有一定的歷史事實做根據的。探究這些古文獻記載的傳說,從這種紛繁雜陳的矛盾敘述中,是完全有可能理出對陶器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的史實來的。 (鄒振環)
⑦ 黃正興陶器是哪個時期的黃正興何許人也我有銘刻著「黃正興」的陶缸,有收藏價值嗎
黃正興師傅正在木房矯正龍舟的龍頭。
龍喜文化館里擺放著刻有俯字的石雕。
百里長廊萬頃花,九灣瀏水繞東霞。說的是九曲瀏陽河流經長沙縣黃興鎮呈現出的壯美景觀,30多公里瀏河水,日夜奔流,在黃興鎮劃出一道大灣。在《瀏陽河九道灣》一書中,瀏陽河流至長沙縣黃興鎮早禾村後,往西南彎回至瀏陽市柏加鎮渡頭村,再折返西北至長沙縣黃興鎮仙人市境,為第四道灣(古稱「螽斯港」)。12日,本報「美麗鄉愁——瀏陽河九道灣」大型探訪活動走進長沙縣黃興鎮,感受昔日瀏陽河灣端午龍舟賽的擂擂鼓聲,還原傳頌百年的龍舟精神,品讀河灣歲月滄桑的滋味。
灣之奇
造龍舟沒有圖紙
形狀尺寸全裝在腦袋裡
冬日的黃興鎮東山碼頭,草木凋零,瀏陽河水靜靜地流淌而過,不時傳來潺潺的流水聲。在河堤百米外的光達村塘灣子組,一處石棉瓦作坊簡陋卻格外引人注目:就在這不起眼的作坊里,手工做出的龍舟不僅遍布瀏陽河,更是走向全國,劃進了2010年廣州亞運會賽場。
微風抖落歲月的塵埃,寒風中的作坊里,61歲的主人黃正興正在整理著成型的龍舟。「咯一帶古來就做龍舟,我13歲就跟著二哥學做龍舟,邊做邊學。」說起光達村造龍舟的歷史,黃正興也說不出究竟來,只曉得二哥的手藝是從附近仙人市學來的。3年前,二哥黃樹華去世,他成為瀏陽河手工做龍舟的傳人。
「杉木輕巧,樟樹韌性好,口條木要硬度大。」黃正興說製作龍舟用材很講究,龍舟的外殼選材一般用杉木,船艙的橫梁選樟木,兩側船舷的木材選用的是進口杉柏利木料。選好木材,備好船槳和龍頭,龍舟的製作才開始。作坊內並沒有什麼高精尖的工具和設備,能看到的是墨線盒、拉鋸、鉛筆、角尺、錘頭以及木刨等傳統工具。黃正興告訴記者,傳統龍舟的建造沒有圖紙,所有的形狀、尺寸全都裝在一代又一代龍舟師傅的腦袋裡。
造龍舟是個繁雜的精細活,不算最初的選料、開料以及最後的拋光和進水,單是造船工序就有龍骨、龍底、船舷、坐板和龍頭等1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極為講究。「造龍舟就好像建房子一樣,由底造起,用木頭一層一層往上蓋。每條龍舟都先經過師傅精心設計,各個部位的尺寸都經過精密計算,絲毫偏差都會影響到龍舟的性能。」黃正興快言快語,過去純手工製作,一條龍舟要60多個工日。如今實現了半機械化,還得要30多個工日。
每年3月份開始,黃正興便忙不過來,忙得沒時間吃飯。那時,他從村裡請來伙計幫忙,一直忙到下半年。如今,在他的作坊里,兩條半成品龍舟已基本成型,這一批龍舟是別人早已定製好的,他必須按時交貨。在他的記憶里,做過的龍舟多為17.8米長,供22人劃。22.6米的也做過,36米長的龍舟最長,需要60個人一起劃。
時過境遷。如今,龍舟的工藝日趨實用化,龍舟製作實現半機械化後,工人數量大大減少。黃正興介紹,過去做龍舟,將每顆鐵釘錘進船身,用螺絲將木料鉚緊,再用桐油給船防腐。如今通過凹凸槽木料咬合,塗上一層樹脂膠,船體就會變得質量更可靠,防水性更強,整條龍舟也更輕,浮力更大;而平底構造的船底,後來成了括弧形,現在的龍舟底部演變成了內凹流線型,劃起來更快。
俏龍舟
客戶遍訪國內各地
硬是找到了瀏陽河邊
黃興鎮的手工龍舟,憑借著傳統「腦袋」技藝走俏四方。
「如今瀏陽河裡劃的龍舟都是出自我的手,湘江、溈水河、撈刀河裡也有,遠的銷到了廣州。」言語間,黃正興一臉興奮。一條龍舟做完後,客戶要用大卡車拖走,而在瀏陽河、溈水、撈刀河等地,客戶可直接從東山碼頭把船劃回去。黃正興說,龍舟按米計價,做一條龍舟的利潤並不高。今年他已做了8條龍舟,算少的,一年做40多條的也有,40多年下來,已經做了千條龍舟。
2010年廣州亞運會,中國女子龍舟隊需定製29條龍舟。當時,該采購業務由一個浙江商家落實。浙江商家遍訪國內各地選購龍舟。那個老闆來湖南後,看過汨羅江一帶龍舟,最後硬是找到了黃正興,一口氣定製了29條龍舟。
日夜趕工,29條龍舟完工後,一排大卡車開到黃正興的作坊,把「瀏陽河造」龍舟運到了廣州的國際賽場。在亞運會的比賽中,中國女子龍舟隊在500米賽制中,憑借1分41秒的成績,打破該項目世界紀錄。
賽後,黃正興還被特邀赴廣州,參加中國女子龍舟隊慶功會。「咯一世人,就那一次最出風頭啦!」黃正興至今引以為豪。
賽龍舟
同舟共濟成黃興人骨子裡的龍舟精神
龍獅隊、秧歌隊、腰鼓隊……每年端午前後,黃興鎮東山碼頭、鹿芝嶺一帶鑼鼓喧天,獅舞雲霞。在東山碼頭,兩岸觀看龍舟賽的村民更是成千上萬。在這里,各龍舟隊與外鄉隊,或村與村、組與組比試一番。聽得號令一聲,瀏陽河上擂鼓震天,龍舟射浪,楫棹吞波,河面翻騰著競相追逐的浪花,托起勁頭十足的龍舟勇往直前。「同舟共濟、在船言船、不畏強悍、拼爭一流」已是黃興人骨子裡的龍舟精神。
而在光達村,最有名的是「老鳳」、「二鳳」、「三鳳」等6支龍舟隊。60歲的李大華原是二鳳龍舟隊隊員。他和隊員每次沒過節就下瀏陽河劃船,「就是圖個好玩,也健身。」李大華回憶,村民端午節期間就聚集在瀏陽河邊,河邊頭人山人海,草都被踩死一大片。李大華打趣地說,他劃過最遠的地方足足有10多里路,直到「手起泡、屁股痛、晚上回來睡不著」。李大華16歲就下河劃龍舟,他清楚地記得,村民每年自發以村或組為單位,湊份子錢買龍舟比賽,每年都不間斷。
「今後,光達村將在瀏陽河上籌建一個用來存放龍舟的龍王廟,以提高村民保護龍舟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光達村委會組織委員謝虎軍說,同時對村民自發組建的龍舟隊進行訓練,舉辦村民運動會,引導村民開展健康高雅的文體活動。
灣之憶
百年前黃興賣田舍籌革命活動經費
瀏陽河三面環抱黃興鎮,從南向北形成一個30公里長的巨型河灣,將整個鄉鎮擁抱在懷里。使得黃興鎮這個以革命先賢命名的地方,天然形成了剛柔相濟、通達開放的性格。100多年前,長沙城東約15公里的長沙縣楊托鄉(今黃興鎮)涼塘,一所泥磚青瓦平房的民居里,走出一位文武兼修的青年,他跨出瀏陽河灣,出入湖廣,游歷東瀛,打破了一個舊世界,成為一代革命先賢,並讓他的家鄉以他的名字命名——黃興鎮。
如今,風雲際會的
歷史已經遠去,而故鄉的那邊白牆青瓦依然俊朗,濃鬱江南風格的農家大院里彌漫著濃厚的書卷氣,迎來送往著四面八方前來懷古的客人。黃興故居右濱瀏陽河,前朝鹿芝嶺,四望平疇,阡陌縱橫。1903年後,為籌集革命活動經費,黃興先後將故居連田產賣掉,隨後幾易其主。新中國成立後,故居房屋收歸政府,分配給7戶農民居住。1980年,成立黃興故居紀念館。而在故居右側,一座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的湖南辛亥革命人物紀念館已經竣工,正在向海內外徵集文物藏品。
黃興鎮自古留下了眾多濃墨重彩的歷史文化印記,這里不僅流傳著仙人市仙人弈棋,而且鎮政府所在地接駕嶺的地名也印證著大明正德皇帝、清朝乾隆皇帝游龍喜古縣城的壯觀場景,連接江西的古驛道印證著千年古鎮的歷史滄桑。4600年前的鹿芝嶺月亮山一帶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曾出土了石斧、石矛、石鏟、石錛、紅陶、灰陶等70餘件石器陶器,緊鄰該遺址的龍喜古縣城遺址系古龍喜縣治所在地,1050年前的唐末宋初,龍喜縣城即建造於此,曾由護城河、老街、驛道等形成古城格局。據清光緒《湖南通志》湖南古城考註:「按府城東四十里六子嶺有古城址,中有城隍廟,城隍坪諸遺跡。相傳有古城址,亦在府城東,疑即漢龍喜,宋常豐二縣故城。」而今,古城已經只留下一個兩米高、刻有「佳城」的石柱和若干殘破石碑斷面,和月亮山博物館里的石器和陶器一道構成千年的文化碎片。
灣之變
未來將成高鐵新城核心區域
鹿芝嶺村,這座位於瀏陽河畔的小村落,「九曲」瀏陽河在這里彎了「一曲」,不僅讓這里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還留下一個「滿山跑麋鹿,遍地長靈芝」的傳說,小村因此得名鹿芝嶺。
上世紀90年代初,黃興鎮成為亞洲最大的硫酸生產基地,化工廠也進駐到鹿芝嶺村。人們忙於賺錢時,這些化工企業也給鄉村的空氣、水源、土壤帶來了嚴重破壞。隨後長沙縣提出把黃興鎮建成「省會城市後花園、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生態農業樣板點」的新發展思路,黃興鎮13家化工廠被全部關停。
10年多過去,瀏陽河不但恢復了生態,倚靠在河灣旁的鹿芝嶺、仙人市等鄉村也已經成為長沙百里花木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鹿芝嶺村,富起來的村民回報鄉親的方式就是建公園。 如今,步入村莊,路在林中穿,人打林蔭過,散落的農舍,外表不顯富麗,到處都是開放式花園與苗圃,與柏油路和太陽能路燈一起構成新農村建設的理想畫卷。
48歲的村民黃春茂有了自己的苗木工程公司,投入2000多萬元,在村裡建起面積近600畝的楊梅湖公園。黃春茂在自家門前建的小公園完全開放,數十棵古樁紫薇、原生紅楓、「桂花之王」丹桂等樹木和廣場磚鋪就的道路,與防腐木構成的露台一起組成精緻的農家公園。「為了四季不衰,我們在公園一年要換三次鮮花。」黃春茂80歲的老父親黃培其驕傲地告訴記者。
黃興鎮依託靠近長沙城區的優勢開辟會展經濟區,發展會展、物流等服務業。光達村的龍舟造船人周正興的家距離瀏陽河岸只有三百米遠。走上他家屋後的小坡向西看去,瀏陽河對岸的京廣高鐵長沙南站里,白色的列車不停穿梭;向東望,長沙國際會展中心巨大的工地正在如火如荼建設;地鐵2號線在地下穿行到達光達站。周圍新建築不斷拔起,天際線一天天長高,不久的將來,瀏陽河畔的這塊土地將成為高鐵新城的核心區域,和城市融為一體。
⑧ 黃正興陶器是哪個時期的黃正興何許人也我有銘刻著「黃正興」的陶缸,有收藏價值嗎
摘要 您好,我正在根據您提的問題整理答案,請稍等一會兒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