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山東諸城出了多少歷史人物

山東諸城出了多少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2022-07-30 07:49:19

❶ 山東諸城有哪些歷史名人

舜 舜,相傳為中國歷史上的先賢,是堯之後古帝王。
公冶長 名長,字子長(又名芝,又字子之)。諸城市馬庄鄉近賢村人。為孔子的女婿、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樊崇 字細君,琅琊(今諸城人)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
伏無忌 琅琊東武(今諸城)人。伏氏為諸城巨族,曾顯達於兩漢,被稱為「伏氏學」。
趙明誠 字德甫,宋朝密州(諸城)人,金石學家。
張擇端 字正道,又字文友,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末年畫家。
陳燁 諸城人,字光宇。嘉靖四十年(1562)舉進士。其父陳良相,為諸生,有志行。
李澄中 字渭清,號漁村,諸城市箭口鎮西辛莊子村人,清初著名文人。
丁惟寧 字汝安,又字養靜,號少濱主人,諸城城裡人,是《續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的父親。
丁耀亢 是丁惟寧之五子,字西生,號野鶴,明末清初的著名詩人、劇作家和小說家。
竇光鼐 字元調,號東皋,諸城市箭口鄉郭家埠人。素有「才子」之稱。
王盡美 原名瑞俊,又名燼美、燼梅,字灼齋,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山東黨組織最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臧克家 諸城呂標鄉臧家莊人。中國現代詩人、作家。
王太利 諸城市城關鎮人,筷子兄弟成員之一,中國內地音樂人 、演員。

❷ 諸城歷史名人有那些

虞舜(約生卒於原始社會末期),姓姚,名重華。
據《史記》記載,堯讓位於舜,踐帝位39年。
舜,相傳為中國歷史上的先賢,是堯之後古帝王,古帝王部落聯盟首領,是禪讓制的代表,以受堯的「禪讓」而稱王於天下,當時,國號為「虞」,故稱「虞舜」。虞舜待繼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視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範。
公冶長(生卒於春秋時),名長,字子長(又名芝,又字子之)。
諸城市馬庄鄉近賢村(原名公冶場)人。為孔子的女婿、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名列二十。博通書禮,德才兼備,終生治學不仕祿。相傳通鳥語,並因此無辜獲罪。孔子曰:「(公冶長)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並且「以其女妻之」。
公冶長墓坐落在馬庄鄉錫山子東南林,長墓上封土為圓錐形,高3米,底徑10米。墓上原建有公冶長祠,明弘治六年(1493年)始移建於墓前。墓前的祠,歷代曾奉祀不衰,祠內古木參天,碑渴林立,清代《諸城縣志》載有公冶長墓與祠的平面圖,並有自明代正德十年(1515年)以來三次修繕的情況。今祠已毀,墓尚存。
--------------------------------------------------------------------------------
樊崇(?-27年),字細君,琅琊(今諸城人。)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
公元25年,樊崇將赤眉軍與王匡領導的湖北綠林軍聯合,親自指揮大軍打進長安,立西漢宗室牛童劉盆子為皇帝,自任御史大夫。公元27年在赤眉軍進擊關中時,被劉秀伏擊於宜陽(今河南宜陽縣),義軍慘遭失敗,樊崇壯烈犧牲。
--------------------------------------------------------------------------------
伏無忌(生卒年不祥),琅琊東武(今諸城)人。
伏氏為諸城巨族,世傳儒學,曾顯達於兩漢,被稱為「伏氏學」
伏無忌博學多識,繼承家學,傳習儒業。永和元年(公元136年),與議郎黃景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家》;元嘉年間(公元151-152年),無忌又受詔與黃景共撰《漢紀》。此時,無忌利用校書的便利,廣為採集史料,又加以刪削,編成《伏侯注》一書。
--------------------------------------------------------------------------------
趙明誠(1081-1129),字德甫,諸城城關鎮蘭家村人。
趙明誠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金石學家,著有《金石錄》。21歲那年,趙明誠與宋朝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喜結伉儷。
李清照生於北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山東濟南人,自號「易安居士」。
--------------------------------------------------------------------------------
張擇端(1085-1145),字正道,又字文友,諸城岔道口人。北宋末年傑出的現實主義畫家。
《清明上河圖》和《金明池爭標圖》是他僅存的兩幅繪畫作品。其中《清明上河圖》是關於他的最早、最詳細也是唯一的記載。清代乾隆中修縣志,曾查訪他的居里,亦未有所獲。《清明上河圖》和《金明池爭標圖》這兩幅畫,是中國古代難得的藝術珍品,被歷代譽為「神品」,是中國繪畫史上的傑作。
--------------------------------------------------------------------------------
李澄中(1629-1700),字渭清,號漁村,諸城市箭口鎮西辛莊子村人,後遷居縣城超然台下。清初著名文人。李澄中學問淵博,詩沖和,宗盛唐,詞多比興,稚而能切。
--------------------------------------------------------------------------------
張衍(1634-1710),字溯西,一字蓬海,鄉謚恭惠先生。諸城放鶴村(今枳溝鎮普慶村)人。清初著名遺民。
--------------------------------------------------------------------------------
劉統勛(1698-1773) 字爾鈍,號延清,諸城縣逄戈庄(今屬山東高密),官至清內閣大學士,刑部尚書。宰相劉羅鍋--劉墉之父。
劉統勛一生為官,堪稱清正廉潔,秉公無私,在貪黷好貨,漁色無厭的官場之中可謂清風獨標。他為官數十年,做的幾乎都是京官,累主會試及順天鄉試,門下賓友從無一人夤緣得利,經他之手所取之士,雖已列仕版,卻多不識面,「計利應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劉統勛「神敏剛勁,終身不失其正。
1773年任《四庫全書》總裁。
--------------------------------------------------------------------------------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諸城縣逄戈庄(今屬山東高密),大學士劉統勛之子,家喻戶曉的「宰相劉羅鍋」。
劉墉出身於山東諸城劉氏家族,劉墉的曾祖父劉必顯為順治年間進士,祖父劉棨(qǐ)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親劉統勛更是一代名臣,官至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為官清廉果敢,乾隆帝說他「遇事既神敏,秉性復剛勁,得古大臣風,終身不失正」。劉墉博通百家經史,精研古文考辯,文章書法在清代皆享盛名。尤其以書法最佳,擅長小楷,曾效法董其昌,兼學顏真卿、蘇軾等名家書帖,後自成一家。與當時的翁方綱、鐵保、成親王統稱為清代四大書法家,而劉墉為最。劉墉的傳說頗多,大都是歌頌他精明強干,足智多謀。
--------------------------------------------------------------------------------
竇光鼐(1720---1795),字元調,號東皋,諸城市箭口鄉郭家埠人。
竇光鼐博學多才,精通經史,詩賦尤佳,素有「才子」之稱。他與紀昀、朱圭、翁方綱主持文運30年,極有造詣。
竇光鼐著有《省吾齋詩稿》、《省吾齋文集》等傳世。

❸ 5個諸城歷史名人的事跡各100字

舜,相傳為中國歷史上的先賢,是堯之後古帝王,古帝王部落聯盟首領,是禪讓制的代
表,以受堯的「禪讓」而稱王於天下,當時,國號為「虞」,故稱「虞舜」。虞舜待繼母以
孝,待弟以仁,儒家視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範。

公冶長(生卒於春秋時),名長,字子長(又名芝,又字子之)。諸城市馬庄鄉近賢村(原
名公冶場)人。
公冶長墓座落在馬庄鄉錫山子東南林,墓前的祠,歷代曾奉祀不衰,祠內古木參天,碑
渴林立,今已全部毀沒,只有墳墓尚在。

樊崇(?-27年),字細君,琅琊(今諸城人。)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
公元25年,樊崇將赤眉軍與王匡領導的湖北綠林軍聯合,親自指揮大軍打進長安,立西
漢宗室牛童劉盆子為皇帝,自任御史大夫。公元27年在赤眉軍進擊關中時,被劉秀伏擊於宜
陽(今河南宜陽縣),義軍慘遭失敗,樊崇壯烈犧牲。

伏無忌(生卒年不祥),琅琊東武(今諸城)人。
伏氏為諸城巨族,世傳儒學,曾顯達於兩漢,被稱為「伏氏學」

伏無忌博學多識,繼承家學,傳習儒業。永和元年(公元136年),與議郎黃景校定《
中書五經》、《諸子百家》;元嘉年間(公元151-152年),無忌又受詔與黃景共撰《漢紀
》。此時,無忌利用校書的便利,廣為採集史料,又加以刪削,編成《伏侯注》一書。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祖籍漢琅琊郡諸縣(今山東諸城)葛陂。
諸葛亮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文學上著述也頗多。主要有表、治、秦、
疏、策、書、教、贊、銘、兵法、軍令等共178篇。他的文章風格多是開門見山、直抒已見
、暢曉暢達、言簡意深,具有情意真摯、純朴清新的特點。其中最著名的有《出師表》、《
誡子書》、《與群下教》等。

趙明誠(1081-1129),字德甫,諸城城關鎮蘭家村人。
趙明誠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金石學家,著有《金石錄》。21歲那年,趙明誠與宋朝著名
女詞人李清照喜結伉儷。李清照生於北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山東濟南人,自號
「易安居士」。

張擇端(1085-1145),字正道,又字文友,諸城箭口人。北宋末年傑出的現實主義畫家。
《清明上河圖》和《金明池爭標圖》是他僅存的兩幅繪畫作品。其中《清明上河圖》是
關於他的最早、最詳細也是唯一的記載。清代乾隆中修縣志,曾查訪他的居里,亦未有所獲
。《清明上河圖》和《金明池爭標圖》這兩幅畫,是中國古代難得的藝術珍品,被歷代譽為
「神品」,是我國繪畫史上的傑作。

李澄中(1629-1700),字渭清,號漁村,諸城市箭口鎮西辛莊子村人,後遷居縣城超然台
下。清初著名文人。李澄中學問淵博,詩沖和,宗盛唐,詞多比興,稚而能切。

張衍(1634-1710),字溯西,一字蓬海,鄉謚恭惠先生。諸城放鶴村(今枳溝鎮普慶村)
人。清初著名遺民。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諸城逄戈庄(今屬高密縣)人。
劉墉博通百家經史,精研古文考辯,文章書法在清代皆享盛名。尤其以書法最佳,擅長
小楷,曾效法董其昌,兼學顏真卿、蘇軾等名家書帖,後自成一家。與當時的翁方綱、鐵保
、成親王統稱為清代四大書法家,而劉墉為最。劉墉的傳說頗多,大都是歌頌他精明強干,
足智多謀。

竇光鼐(1720-1795),字元調,號東皋,諸城市箭口鄉郭家埠人。
竇光鼐博學多才,精通經史,詩賦尤佳,素有「才子」之稱。他與紀昀、朱圭、翁方綱
主持文運30年,極有造詣。

竇光鼐著有《省吾齋詩稿》、《省吾齋文集》等傳世。

王心源(1842-1919),名祚禎,以字行,諸城城裡人。
王心源自幼受家庭的熏陶,有著良好的藝術素養。他嗜書畫,好金石,精於古琴和琵琶
,為邑中名士。他琴藝高超,與諸城另一古琴家王冷泉在山東並稱「諸城二王」。

王翔千(1888-1956),名鳴球,以字行。諸城市相州鎮相州七村人。
王翔千,1950年當選為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和省土改委員會委員。1956年5月29日
病逝。

王統照(1897-1957),字劍三,諸城相州鎮相州村人,曾化名為王恂如,筆名有劍先、鑒
發、容廬、盧生、恂子、鴻蒙、TC等。
王統照是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涌現出來的著名作家,工詩善文,一生筆耕不已,出版著述
、翻譯作品近百種。他是一位為新文學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戰士。

王盡美(1898-1925),原名王瑞俊,又名燼美、燼梅,字灼齋,諸城市枳溝鎮大北杏村人

王盡美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是山東省組織最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右國共產黨
的創建和早期革命活動中,他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陶鈍,姓徐,名寶梯,字步雲,生於1901年10月29日,諸城市昌城鎮徐家河岔村人。
退居二線後,陶鈍撰寫了50萬字的回憶錄,題為《一個知識分子的自述》,山東人民出
版社1987年出版。

孟超(1902-1976),原名憲啟,字勵吾,又名公韜,諸城城裡人。
孟超能詩善文,是一位左翼文藝運動培養起來的著名作家。出版作品有詩集《侯》,雜
文集《長夜集》、《未偃草》,長篇小說《潭子灣的故事》,戲劇《李慧娘》等。

臧克家生於1905年10月8日,諸城呂標鄉臧家莊人。
臧克家是中國當代著名詩人、作家。1933年他的處女作詩集《烙印》問世。半個多世紀
以來,一直不辭勞苦,辛勤耕耘。不但寫新詩,也寫舊體詩,還擅長散文,也嘗試著寫過小
說,詩論和文藝隨筆。50多年來,臧克家結集出版的新詩、舊體詩、散文、小說、詩論等著
作近60部。對我國新詩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國內外文壇負有盛名。

崔嵬(1912-1979),原名景文,諸城市昌城鎮王家巴山村人。
崔嵬在生命的最後旅程中,崔嵬以驚人的毅力堅持拍完了《平原作戰》、《風雨歷程》
等幾部影片。

崔嵬曾任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還曾出訪過蘇聯、日本、緬甸等
,為中外交流作出了貢獻。

諸葛亮的小故事

吃 瓜 留 子

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一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襄陽一帶曾有這么一個規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矩」也是當年請葛亮留下來的。
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來向他學種瓜的經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注意留瓜子,許多人只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他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諸葛亮把瓜子冼凈、曬干,再分給附近的瓜農。現在,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吃瓜留子」的老規矩。

❹ 諸城有什麼名人

1、公冶長

公冶長(前519—前470),又稱公冶氏,名為長,字為子長、子為芝。漢族,春秋時魯國人,今山東諸城賈悅鎮近賢村人。是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自幼家貧,勤儉節約,聰穎好學,博通書禮,德才兼備,終生治學不仕祿。

相傳通鳥語,並因此無辜獲罪。孔子出於對諸侯開政的不滿,又因對公冶長身陷囹圄而痛惜,便說:「公冶長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並將女兒許他為妻。公冶長婚後,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子犁,早亡,一個叫子耕。

2、樊崇

樊崇(?—公元27年),字細君,琅邪(今山東諸城)人,新莽末年著名農民起義領袖、赤眉軍首領。樊崇英勇善戰,富有謀略,曾發動樊崇起義,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為推翻新莽王朝做出巨大貢獻。後任御史大夫,最終樊崇和赤眉軍首領逢安等再度起義,被劉秀所殺。

3、王太利

王太利,1山東省諸城市城關鎮人,筷子兄弟成員之一,中國內地音樂人 、演員。2007年,王太利與肖央組成筷子兄弟。同年二人主演音樂電影《男藝伎回憶錄》獲得首屆播客大賽特等獎。2010年10月主演的青春勵志為題材的《11度青春系列電影》短片《老男孩》。

4、趙明誠

趙明誠(1081年-1129年),字德甫(或德父),山東諸城龍都街道蘭家村人,南宋初年官員、學者,左僕射趙挺之第三子,女詞人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青少年時期隨父居住在京都汴京,後入太學。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與禮部員外郎李格非的女兒李清照結婚。崇寧二年(1103年),趙明誠開始為官,但其仕途並不平坦,生活也受到當時朝內黨爭的沖擊。

大觀元年(1107年),趙挺之去世,趙明誠遭蔡京誣陷,被追奪贈官,家屬受株連,趙明誠夫婦從此屏居青州鄉里13年。宣和年間,趙明誠先後出任萊州、淄州知州。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任知江寧府,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移官湖州,未赴,病逝於建康。

5、張擇端

張擇端,字正道,漢族,琅琊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居住於東京(今河南開封)。北宋畫家。宣和年間任翰林待詔,擅畫樓觀、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風俗畫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刻畫細致,界畫精確,豆人寸馬,形象如生自幼好學,早年游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後習繪畫。

❺ 山東省諸城名人有哪些古今最具代表性的。

諸城名人輩出,古有春秋七十二賢士之一、孔子的學生公冶長,《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宋代宮廷畫家張擇端,北宋金石學家趙明誠,清代體仁閣大學士劉墉,《四庫全書》總閱竇光鼐等名士重臣;近有中國共產黨的「一大」代錶王盡美,一代詩翁臧克家,文學巨匠王統照、陶鈍、王願堅名垂青史。

❻ 諸城的著名人物

虞舜(約生卒於原始社會末期),姓姚,名重華。據《史記》記載,堯讓位於舜,踐帝位39年。舜,相傳為中國歷史上的先賢,是堯之後古帝王。
公冶長(生卒於春秋時),名長,字子長(又名芝,又字子之)。諸城市馬庄鄉近賢村人。為孔子的女婿、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名列二十。
樊崇(?-27年),字細君,琅琊(今諸城人。)西漢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
伏無忌(生卒年不祥),琅琊東武(今諸城)人。伏氏為諸城巨族,曾顯達於兩漢,被稱為「伏氏學」。
竇光鼐(1720---1795),字元調,號東皋,諸城市箭口鄉郭家埠人。素有「才子」之稱。他與紀昀、朱圭、翁方綱主持文運30年。
王盡美(1898-1925),原名瑞俊,又名燼美、燼梅,字灼齋,山東省諸城市枳溝鎮大北杏村人。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山東黨組織最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王太利(1969- )諸城市城關鎮人,高中時就讀於諸城九中,後轉入當地諸城一中美術班,筷子兄弟成員之一,中國內地音樂人 、演員 。

❼ 諸城歷史人物

虞舜

虞舜(約生卒於原始社會末期),「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是我國上古時期的明君。因其先人封於虞,又叫虞氏、虞舜。姚姓,又名重華(相傳他目中有兩個瞳子)。 據《史記》記載,堯讓位於舜,踐帝位39年。相傳為中國歷史上的先賢,是禪讓制的代表,以受堯的「禪讓」而稱王於天下。虞舜待繼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視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範。

《孟子·離婁篇》載:「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諸馮在諸城城北5公里處,現為諸城市舜王街道諸馮村,該村村頭有舜祠;村中曾有一古井,相傳舜曾飲於此,名曰「舜井」;村北有土埠丘陵,名曰「歷山」,據說舜曾耕於此。至今,諸馮一帶仍流傳著舜的傳說。

公冶長

公冶長(前519-前470),名長,字子長,春秋時齊國人,亦說魯國人。世居諸邑公冶場村(今諸城市馬庄鎮近賢村)。自幼家貧,勤儉節約,聰穎好學,博通書禮,終生治學而不仕。為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名列第20位。因德才兼備,深為孔子賞識。相傳公冶長能通鳥語,並以此無辜獲罪。孔子出於對諸侯開政的不滿,又因對公冶長身陷囹圄而痛惜,便說:」公冶長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並將女兒許他為妻。公冶長一生治學,魯君多次請他為大夫,但他一概不應,而是繼承孔子遺志,教學育人,成為著名文士。公冶長墓,座落在諸城市馬庄鎮錫山子(原名公冶山)東南麓。公冶長書院,在今安丘縣城頂山。

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禮部尚書。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刺新法下獄,遭貶。卒後追謚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文學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蘇軾於熙寧七年(1074年)知密州(州治在今諸誠市),他在密州不到兩年時間,關心百姓疾苦,在常山祈雨,今尚存雩泉為證;在超然台放歌,多有佳作,奠定了其豪放派詞風,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獵》、《超然台記》、《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名篇佳作。

趙明誠與李清照

趙明誠

(1081-1129),

字德甫,

宋朝密州(諸城)人,

著名金石學家。

父趙挺之是吏部侍郎。

趙明誠少為太學生,弱

冠時即潛心搜蓄金石書畫。

李清照生於北宋神宗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山東濟南人,自號「易安居士」。 李清照與趙明誠結婚後,夫妻曾在青州城居住十幾年,其間李清照創作了大量膾灸人口的文學作品;趙明誠在李清照協助下,完成了《金石錄》初稿。他們的收藏日益增多,於是起書庫、購大廚,分門別類置放各種書冊,滿滿裝了10餘大屋。他們孜孜不倦地閱讀、研究,每夜必燃盡一燭方休,甚至徹夜不眠,「其樂在聲犬馬之上,」終於在1117年秋寫出《金石錄》初稿,集金石刻辭2000種,分30卷,由劉趾作序。1120年,趙明誠重被朝廷起用,出知萊州。1126年,李清照隨趙明誠在淄州任上,突然聽到金兵進犯京師,夫妻「四顧茫然」,看著盈箱滿篋的珍貴文物,「知其必不為己物矣」,不勝留戀痛惜之情。1129年,趙明誠出任湖州知事,在赴朝廷述職途中染病,

8月18日在建康(今南京)去世。

張擇端

張擇端(公元12世紀·北宋,生卒年月不詳)字正道,又字文友,

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末年畫家。他早年游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後習繪畫。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是北宋末年傑出的現實主義畫家。其作品大都失傳,存世《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為我國古代的藝術珍品,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本是貢品,流傳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其主題主要是描寫北宋都城東京市民的生活狀況和汴河上店鋪林立、市民熙來攘往的熱鬧場面。作品氣勢恢弘,畫有587個不同身份的人物,個個形神兼備。這件現實主義的傑作,是研究北宋東京城市經濟及社會生活的寶貴歷史資料。

李澄中

李澄中(1629-1700),字渭清,號漁村,

諸城市箭口鎮西辛莊子村人,後遷居縣城超然台下。清初著名文人。少穎異。弱冠為諸生,每試必冠。康熙十八年(1679),試中」博學鴻儒」,授翰林院檢討。又充明史纂修官,奮筆侃侃無所避。嘗召赴瀛台泛舟,賦詩稱旨。退居濰上,僅茅屋數椽,以蔽風雨。李澄中學問淵博,詩沖和,宗盛唐,詞多比興,稚而能切。工文,尤好為詩,著有《卧象山房集》三卷,附錄二卷及《日雲村集》八卷(均為清史列傳),並行於世。

丁惟寧與丁耀亢

丁惟寧(1542-1611),字汝安,又字養靜,號少濱主人,諸城城裡人,是《續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的父親。嘉靖甲子(1564)舉人,乙丑(1565)聯捷進士,為官清正,不阿權貴,多有政聲。於萬曆十五年(1587)十一月罷官歸里,隱居九仙山。是嘉靖年間一代鴻儒,在文學上也很有才華。連名重一時的文壇巨匠王世貞、董其昌、王稚登都尊敬他且與之為友。萬曆年間的《諸城縣志》中就收錄了他大量詩文,如散文《改建龍灣鎮巡檢司記》、詩《觀日出》、《觀潮》、《雪霽超然台步月》、《登北極台懷舊》、《吊公冶子墓》、《水心亭謠》、《山中即事》等。

丁耀亢(1599—1669),是丁惟寧之五子,字西生,號野鶴,又號紫陽道人、木雞道人、遼陽鶴等。1599年出生在諸城城裡,生長在名門世家。其祖父丁純、父親丁惟寧皆在明廷以進士仕宦。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詩人、劇作家和小說家。《續金瓶梅》是丁耀亢的小說代表作。該書承襲《金瓶梅》而來,書中雜以淫穢描寫,後來成為禁書。

劉墉

劉墉(1719-1804),字崇如,

號石庵,諸城逄戈庄(今屬高密縣)人。劉墉就是家喻戶曉的「劉羅鍋兒」, 因為他為官「忠君、愛民、清廉」, 深得百姓喜愛。比紀曉嵐年長4歲,是一位將門虎子, 自幼聰慧過人,出身於山東諸城 。

劉氏家族,祖父劉棨(qǐ)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親劉統勛更是一代名臣,官至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為官清廉果敢。嘉慶二年,劉墉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劉墉博通百家經史,精研古文考辯,文章書法在清代皆享盛名。尤其以書法最佳,擅長小楷,曾效法董其昌,兼學顏真卿、蘇軾等名家書帖,後自成一家。與當時的翁方綱、鐵保、成親王統稱為清代四大書法家,而劉墉為最。說頗多,大都是歌頌他精明強干,足智多謀。

竇光鼐

竇光鼐(1720-1795)字元調,號東臬,山東諸城市箭口鎮高家莊人(今屬山東安丘市景芝鎮)。乾隆七年(1742年)進士,由庶吉士授予翰林院編修,先後任順天府府尹、福建正考官、吏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會試大總裁等職。竇光鼐博學多才,精通經史,詩賦尤佳,素有「才子」之稱,與紀文達、朱文正、方綱等文學名流,在朝主持文運三十年,使文學藝術極盛一時。為官廉正,勤於職守,世人稱贊。其著作有《省吾齋詩稿》、《省吾齋文集》等。

諸城古琴派

近兩百年來,山東諸城縣形成了一個以王氏琴家為中心的古琴流派——後人稱之為「諸城派」或「琅琊派」——目前發現此派最早的琴家是清嘉慶年間歷城(今濟南)毛式郇先生(字伯雨、圻子,約1775-1884),其手稿《龍吟館琴譜》抄錄的八首曲目為諸城之祖譜。有理由相信諸城派的起源應更早。

清道光年間有王雩門先生(字冷泉1807-1877),德高望重,博學多聞,善操古琴,傳為金陵派。其輯訂的《琴譜正律》中也只有一曲《長門怨》與諸城派《龍吟館琴譜》相吻合。同時還有王作禎先生(字心源,1842-1921),諸城城裡人。習琴自乃王溥長先生(字既甫,1807-1886)高山景行,不求顯達,以琴詩自娛,輯訂有《桐蔭山館琴譜》。其父與冷泉先生過從甚密,《琴譜子律》之《長門》一曲應自王既甫先生處得來。王心源與諸城另一古琴家王冷泉在山東並稱「諸城二王」。

清末則有王露先生(字心葵,1878-1921年)高才大德,聰穎敦厚。從心源先生習琴,兼研究冷泉先生琴譜,歷十二載,融會貫通,並蓄南北,從而形成諸城流派。又東渡扶桑習西樂六載,得學士學位,學貫東西,歸來於泉城立「德音琴社」傳琴。1919年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延先生於校授琴,琴社逐移北平。從學而有成就者甚眾,遍及神州。入室弟子為詹澄秋、張友鶴兩先生。先生精於制琴,監制250餘新琴,多精品,分贈琴友,傳播琴學,功莫大焉。亦精道律呂、作曲、長古文辭、瑟與琵琶,輯有《玉鶴軒琴譜》錄入三十曲,其中八曲首與《龍吟館琴譜》完全吻合,幾乎未動分毫,先生之淵源共有目也。同時,另一傳人王賓魯先生(字燕卿,1867-1921),另僻蹊徑,突破傳統,獨樹一幟,與諸城派風格不同,人稱「梅庵派」,1911年經康有為先生介紹到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琴,其為首次進入高等學府授琴的琴家,甚有聲望。

諸城琴派藝術風格特點大致為:剛中帶軔,密中見疏,實中有虛,一氣流轉,重而不滯,既以麗密深曲為特徵,又具空靈回盪之美。

諸城現當代文化名人

王統照

王統照(1897-1957),字劍三,

諸城相州鎮相州村人,曾化名為王恂如,筆名有劍先、鑒發、容廬、盧生、恂子、鴻蒙、TC等。

王統照是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涌現出來的著名作家,工詩善文,一生筆耕不已,出版著述、翻譯作品近百種。他是一位為新文學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戰士。曾參加五四運動,從事新文學創作。以探討人生問題開始小說創作,較早的小說表現了「美」和「愛」的思想,描寫青年男女的苦悶,筆調清新,富於主觀抒情色彩。也有些作品反映下層人民的不幸生活,具有明顯的現實主義傾向。著名的長篇小說《山雨》,反映了二三十年代北方農村的破產和農民的覺醒,風格深厚、沉鬱,表明他在思想和創作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出版有詩集《鵲華小集》、論文隨筆集《爐邊文談》、6卷本《王統照文集》等。建國後歷任全國文聯委員、山東大學中文系主任、山東省文聯主席、省文化局長等職。

陶鈍

陶鈍(1901-1996),原名徐寶梯,

字步雲。曲藝研究家、作家。諸城市昌城鎮徐家河岔村人。抗日戰爭時期,在山東抗日革命根據地從事文化教育工作,

是山東文化界救國協會的創始人之一和魯南國民抗敵協會的發起人,致力於通俗文學的創作。建國後,先後任山東省文聯副主席、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為了革命的後代》,散文集《故鄉十小記》、《在福建前線》,短篇說唱《姑嫂打水》、《小倆口算賬》等。他對文藝工作特別是曲藝工作發表了許多論述,為推動我國文藝事業尤其是曲藝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著有《陶鈍文集》和50萬字的回憶錄《一個知識分子的自述》。

孟超

孟超(1902-1976),原名憲啟,字勵吾,又名公韜,諸城城裡人。孟超能詩善文,是一位左翼文藝運動培養起來的著名作家。1926年畢業於上海大學中文系。1928年在上海與阿英等人組織太陽社,創辦春野書店及《太陽月刊》,參加左聯,與馮乃超、夏衍等人創辦藝術劇社。1947年赴香港,任《大公報》、《新民報》文藝副刊編輯,1949年後歷任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委會委員,總署圖書館副館長,出版總署圖書期刊部秘書,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室主任。1926年開始發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出版作品有詩集《侯》,雜文集《長夜集》、《未偃草》,長篇小說《潭子灣的故事》,戲劇《李慧娘》等。

臧克家

臧克家(1905—2004),諸城呂標鄉

臧家莊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作家。

18歲以前一直生活在農村,對農民

的悲慘處境有較多的了解。這段農村生活成為他以後詩歌創作的深厚基礎。1933年他的處女作詩集《烙印》問世,引起注意。抗戰爆發前,詩人又出版了《罪惡的黑手》、《自己的寫照》等詩集,進一步反映農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撻了黑暗的舊社會。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不辭勞苦,辛勤耕耘。不但寫新詩,也寫舊體詩,還擅長散文。50多年來,臧克家結集出版的新詩、舊體詩、散文、小說、詩論等著作近60部。對我國新詩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國內外文壇負有盛名。

崔嵬

崔嵬(1912-1979),原名景文,曾用名崔徵暉、崔浚、瘋子,後改名崔嵬。諸城市昌城鎮

王家巴山村人。中國話劇、電影演員、導演、劇作家。從30年代初從事戲劇工作起,先後創作、改編近30部作品。代表作有《察東之夜》、《張家店》等。他在表演上戲路廣、手法多、力求形體動作的質朴、洗練和內在情感的真摯流露,並在此基礎上追求個性化表演的藝術境界。他塑造了眾多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其導演作品在堅持現實主義寫實風格的基礎上,注意融入寫意手法,逐漸形成粗獷、渾厚、朴實、自然的特點,如《人命販子》、《母親》、《十六條槍》等戲的藝術成就,對根據地早期話劇運動建立較完整的導演制度具有啟示作用。崔嵬在生命的最後旅程中,以驚人的毅力堅持拍完了《平原作戰》、《風雨歷程》等幾部影片。

王希堅

王希堅(1918-1995),又名王熹堅,諸城市相州鎮相州七村人。王希堅從事文學創作50餘年,為文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地覆天翻記》、《迎春曲》,中篇小說《變工組》,短篇小說集《東老石人社》、《前沿陣地》,詩集《民歌百首》、《黑板報上寫詩歌》、《自由詩》、《遠方集》,鼓詞《老會長》等。1976年後發表中篇小說《雨過天晴》,短篇小說《李有才之死》、《牛棚詩人》等。曾主編過《群眾文化》、《山東群眾》、《山東文學》、《歷山詩刊》等文學刊物。

王願堅

王願堅(1929-1991),諸城市相州鎮

相州村人。著名作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解放軍藝術學院藝術系(作家班)主任。自1952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其中《黨費》、《糧食的故事》、《支隊政委》等描寫了老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斗爭;《七根火柴》、《三人行》、《趕隊》等歌頌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事跡;《普通勞動者》、《媽媽》、《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輩革命家的形象。其它還有《早晨》、《征途》和改編的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等。短篇小說《足跡》獲人民文學雜志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王願堅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黨費》,多次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影響深遠。

李仁堂

李仁堂 (1930-2002),祖籍山東諸城,

生於吉林。著名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1974年,因演出影片《創業》而引起影壇注目。1980年,因在影片《淚痕》中扮演朱克實,獲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和上海電影文匯獎最佳男主角獎。1994年,因成功地扮演《被告山杠爺》中的山杠爺獲1994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最佳男主角獎。主要作品有《青松嶺》、《創業》、《淚痕》、《被告山杠爺》、《元帥之死》等電影。曾獲得第三屆電影「百花」、「 金雞」雙獎,中國電影 「華表獎」,中國大學生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1995年獲得中華影星表演成就獎、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獎和「世紀影星」中國電影百年世紀獎。其書法頗有造詣。

劉大同

劉大同(1865-1952),原名建樹,後改名大同,號芝叟,瘋道人、芝里老人,諸城芝畔(今屬安丘)人。清末秀才。曾跟隨孫中山進行革命活動。劉大同為人耿介有骨氣,是早期民主革命志士。一生擅書法、好詩詞、喜收藏。曾在天津舉辦畫展,並將收入資金捐贈山東醫院。著有詩集《嶺南吟》、彈詞 《復太古》 和《 白山經詠》等文論。其書畫作品現藏於諸城市博物館。

❽ 搜集諸城歷史上10個歷史名人簡介

1、公冶長

公冶長(前519—前470),又稱公冶氏,名萇,字子長、子芝。漢族,春秋時齊國人(一為魯國人),今山東諸城賈悅鎮近賢村人。是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七十二賢」之一。

公冶長一生治學,魯國君主多次請他為大夫,但他一概不應,而是繼承孔子遺志,教學育人,成為著名文士。

2、樊崇

樊崇(?—公元27年),字細君,琅邪(今山東諸城)人,新莽末年著名農民起義領袖、赤眉軍首領。

樊崇英勇善戰,富有謀略,曾發動樊崇起義,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為推翻新莽王朝做出巨大貢獻。後任御史大夫,最終樊崇和赤眉軍首領逢安等再度起義,被劉秀所殺。

3、伏無忌

伏無忌九世祖儒,系濟南伏勝之後,武帝時人,因其客居東武教授,後世子孫遂居於此。無忌五世祖湛,曾輔佐光武成就帝業,被功封為不其侯,食邑3600戶。

公元37年(建武十三年)去世,光武帝賜葬,其聲勢甚隆。父晨,母為高平公主,女為順帝貴人,孫完尚陽安公主,伏完有一女伏壽為獻帝皇後,世代皇親國戚,顯赫一時。至三國時,伏壽被曹操所殺,宗族受到牽連,後世因而衰敗。

伏無忌博學多識,繼承家學,傳習儒業。漢順帝時,為侍中屯騎校尉。公元136年(永和元年),受詔與議郎黃景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家》。

元嘉年間(151—152年),又受詔與黃景、崔寔等人一起撰《漢記》。此時,他自采史料,冊著事要,編成《伏侯注》(又名《伏侯古今注》)一書。《伏侯注》記事上自黃帝,下迄漢質帝,今有輯本1卷傳世。

4、趙明誠

趙明誠(1081年-1129年),字德甫(或德父),山東諸城龍都街道蘭家村人,南宋初年官員、學者,左僕射趙挺之第三子,女詞人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青少年時期隨父居住在京都汴京,後入太學。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與禮部員外郎李格非的女兒李清照結婚。崇寧二年(1103年),趙明誠開始為官,但其仕途並不平坦,生活也受到當時朝內黨爭的沖擊。

大觀元年(1107年),趙挺之去世,趙明誠遭蔡京誣陷,被追奪贈官,家屬受株連,趙明誠夫婦從此屏居青州鄉里13年。

宣和年間,趙明誠先後出任萊州、淄州知州。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任知江寧府,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移官湖州,未赴,病逝於建康。

5、張擇端

張擇端,字正道,漢族,琅琊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居住於東京(今河南開封)。北宋畫家。宣和年間任翰林待詔,擅畫樓觀、屋宇、林木、人物。

所作風俗畫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刻畫細致,界畫精確,豆人寸馬,形象如生自幼好學,早年游學汴京(今河南開封),後習繪畫。

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攻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後「以失位家居,賣畫為生,寫有《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

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尚存爭議)等,皆為我國古代的藝術珍品。

6、陳燁

諸城人,字光宇。嘉靖四十年(1562)舉進士。

為諸生,有志行。嘉靖三十一年(1553),赴鄉試,知縣楊繼盛張宴餞送於稠眾中,深器之。四十一年(1562),舉進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榷浙江南新關商稅,力除夙弊。

歷屯田司,進員外郎中,奉使督修永陵,以勞績著,翟正定府知府。被劾,將同州知州,遷南刑部郎中,出為延安知府,陝西巡撫曹疏薦之,稱為三邊不群之才,諸郡循良之最,升延寧兵備副使。

悉力飭政,捕妖僧法曉、巨盜劉江等,皆置之法,數百里倚為長城,璽書褒嘉。年七十,致仕去。

7、李澄中

李澄中(1629.8.7—1700.6.22)字渭清,號雷田,又號漁村、怡堂,晚號「秋水老人」、「艮齋老人」。山東諸城箭口鎮辛莊子村人,後遷居縣城超然台下。

諸城無忌李氏十世祖。康熙版《東武李氏族譜》主修人。生於明思宗崇禎二年,卒於清聖祖康熙四十年,年七十二歲。清初著名文人、史學家、詩人、藏書家。一生著作頗豐。其詩、賦墨跡部分珍藏於諸城市博物館。

8、丁耀亢

丁耀亢,生於明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卒於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享年七十一歲。 字西生,號野鶴,自稱紫陽道人,後又稱木雞道人,山東諸城人。明末清初小說家。

丁耀亢出身於一官僚家庭,祖父純,父惟寧都中過進士,父官至湖廣勛襄兵備按察副使,弟兄六人中也有數人科舉獲名。

代聰穎過人,頗有智謀。但他在科場屢試不第,後得進充任教習,鬱郁不得志。

明末清初,國事腐敗,弊政多端,階段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激烈。清入關前後的戰火燃及山東,丁耀亢飽嘗了戰亂之苦。

丁耀亢懷才不遇,倜儻不羈,把這些情感志趣流於筆端,撰寫了一系列較有影響的作品,成為一頗具個性的文化人。

9、竇光鼐

竇光鼐(1720~1795)清代官員、學者。字元調(一說符調),號東皋,山東省諸城市舜王街道西郭家埠村人。乾隆七年進士,授編修,官至左都御史、上書房總師傅。

歷督學政,所得士位至公卿者眾。竇氏立朝五十年,風節挺勁,無所阿附,清高宗深器重之。詩文宗韓杜,制義則自成一家,著有《省吾齋詩文集》。

10、王盡美

王盡美,原名王瑞俊,1898年出生在山東省莒縣大北杏村(今屬諸城市),是山東黨組織早期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1918年,考入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期間積極投身五四愛國運動,被推舉為山東學生聯合會負責人之一。

1920年3月,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立後,他被發展為外埠會員。同年11月,他與鄧恩銘等發起成立勵新學會,創辦《勵新》半月刊,任主編。

1922年1月,他和鄧恩銘、高君宇等人參加在莫斯科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同年6月,為適應工人運動發展需要,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山東分部建立,王盡美任主任。7月,他赴上海出席黨的二大。

1923年1月,他領導建立京奉鐵路總工會及山海關分會,任總工會秘書。同年2月,被反動軍警逮捕,後被工人營救獲釋。繼續主持山東黨的全面工作。

黨的三大後,王盡美根據黨的決議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並於1924年1月出席在廣州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2月,去北京參加李大釗組織的國民會議運動講演大會。

1925年春節前夕,因疲勞過度吐血暈倒,進院治療。時值工人運動蓬勃發展之際,他毅然出院,抱病赴青島投入戰斗。

他與鄧恩銘等一起組織領導膠濟鐵路全線、四方機廠工人大罷工,並成立了膠濟鐵路總工會。4月,他去青島與鄧恩銘等一起領導青島日商紗廠工人同盟大罷工,迫使日本資本家簽訂了9項復工條件。

同年6月,因肺病復發,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回到家鄉養病,後到青島治療。病重期間,他請青島黨組織負責人筆錄了他的遺囑:「全體同志要好好工作,為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和共產主義的徹底實現而奮斗到底。」8月19日,王盡美在青島逝世,終年27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諸城

閱讀全文

與山東諸城出了多少歷史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