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烏海有海嗎
烏海位於我國的西北半乾旱、乾旱的荒漠地區,有的是「沙海」沙漠,烏海市名字是烏達市與海勃灣市合並時,各取首字命名。
「烏達」蒙語,意為「柳樹」,即有柳樹生長的地方。從康熙三十六年(1697)建阿拉善旗始,正式成為蒙古和碩特部的牧地。民國時期隸屬關系不變。1949年建國後,由阿拉善自治旗管轄。1958年從阿拉善旗析出,設立烏達鎮,隸屬巴彥淖爾盟。1961年,升為烏達(縣級)市,隸屬關系不變。
「海勃灣」一名,是由「海若布陶亥」演變而來,是蒙藏語合音名詞。「海若布」藏語,意為「雄獅」「陶亥」蒙語,意為「灣」,即雄獅之灣。相傳在成吉思罕時代,有約勒道日瑪其人,是當時著名的巧鐵匠,曾為成吉思罕做弓劍和甲胄,因此名聲傳遍四方。他有一子名海若布,生得猶如雄獅一般英武、剽悍。久而久之,蒙古族牧民遂以他的名字來稱呼他的牧地,叫做「海若布陶亥」。1958年,包蘭鐵路通車時在此地設站,簡稱作「海渤灣」。1961年,成立海勃灣市時,國務院將「海渤灣」批復為「海勃灣」。
海勃灣(包括現海南區,因在海勃灣南部而故名),歷史為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生息、繁衍之地。清天聰九年(1639年),劃歸鄂爾多斯右翼中旗(今鄂托克旗),民國時期,隸屬關系不變。建國後為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的一部分。1955年析出,設立桌子山礦區辦事處。1958年,更名為桌子山礦區人民委員會,1961年升為海勃灣(縣級)市。
1975年8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烏達市與海勃灣市合並成立烏海(地級)市,由自治區直接領導。1976年1 月10日,烏海市正式宣告成立。烏海市所轄四個區,即海勃灣區(市政府所在地)、烏達區、海南區、濱河區(在建中)。
❷ 有哪些地名有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
太多了!
拉薩(聖地---藏語)
邯鄲(邯鄲學步)
淺談中國地名
從猿到人,由野蠻到文明,造就了人類以語言、文字命名事物的稟性。試看:天上地下,宏觀微觀,似乎找不到已被人類認識而沒有名稱的事物,連古代不可能涉足的月球也被富於想像的中國人虛擬出一座「廣寒宮」。
人類把許多地理實體標記為一個地名,用來識別不同地域的符號,它是人們進行社會活動交往的工具,也是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文化寶藏。而我國存在著大量古地名和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地名。它們遍布在山嶺、溪渠、湖塘、風景名勝、文物古跡、紀念場所、古遺址、古建築及街巷等處,它是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名人輩出的地理標志和生動寫照。有的古遺存雖在歷史滄桑中湮沒了,只留下名稱,但後人能憑借這些名稱,勾起對歷史的記憶而尋覓其蹤跡。它是古老的地理座標。大量古老地名的存在,剖視了中國不同時空的文化層面,是展示中華歷史的漫漫長卷,也是活生生的時空民生畫卷,理應作為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加以保護。「地名是民族文化遺產」,這是聯合國第5屆地名標准化會議對地名的物質性、社會性和文化意義的定位。
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不僅是世界上地名數量最多的國家,而且其文化底蘊之深厚也非一般國家所能比擬,是一座地名文化資源的「富礦」。而文化的基本結構可以分為四個層面的內容:其一為物質文化,包括人類加工製造的生產、生活的器具及其相關的技術;其二為精神文化,包括人們的思想、信念、價值觀以及心態等;其三為行為文化,指人悶在社會交往中約定俗成的行文模式;其四為制度文化,表現為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確立的社會規范。地名的起因和分類,一般也都從這四個方面談起。
地名的分類和起源
地名種類繁多,意義各異。在這里只能列舉一些比較常見的種類。而且部分地名分類的界限也比較模糊,既可以說是以姓氏分,也可以說是以地貌分,所以在本文中就不細摳其類別了。
一、以地貌特徵或地物命名。
如黑龍江、大橫溝、青崖頭、石崖只、窯子門、中岔口、嶺底、坡頭、沙凹、紅土坡、萇池、紅崖底、窄門只、車箱、磁盆水、寬坪、白石、黑石窯、黃龍頭、岑峰等。有典型性的是「四龍村」,它是以背著一條南北走向如龍的山貌與村落所處的地形而命名為黃龍頭(龍王頭)、黃龍凹、龍潮灣和青龍坡。還有桂林的象鼻山等等。
還有一種格式,是姓氏與地名的結合,為第一種和第二種格式的綜合部分。在人口密集、地貌各異的地方,這樣的名稱不勝枚舉。如*家*,一般第一個*是姓氏,第二個*一般說的是地貌,如溝、梁、峪、陵、丘、阜、畈、墩、鄉、亭、聚、塢、壁、壘、戍、堡、鎮、鋪、集、市、場、務、平、坪、門、砭、鹼、寺、塔、咀、店、渠、嶺、灣、匯、堖、川、場、窯、城、台、池、坳、屯坎、墳等等。具體如:亢家溝、李家梁、戚家莊、馬家砭、肖家匯、梁家寨、蔡家坪、郭村、賀村、路家村、牛家村、傅家堖、賈家峪、鄭家溝、劉家坡、趙家岔、郭家坪、蘇家嶺、袁家梁、王家灣、朱家墳等。
其中如 「岳各庄」這種名稱,是由於發音的變化演變過來的。岳各庄其實就是岳家莊而已,這些都是由於漢語語音的發展變化而來的。
先秦時代,華北平原以「丘」、「陵」、「阜」命名的地名很多,這反映了當時的地理環境――地貌起伏不平,人們擇高地而居以避洪水,「丘」的消逝則說明它們日後被黃河等河水漫流所挾泥沙淤平;兩漢時,以「鄉」、「亭」、「聚」命名地方,表現了當時的地方基層行政制度;六朝時;塢、壁、壘、戍、堡等地名用字的出現,應與當時豪族大土地所有制以及社會動亂需要防禦有關;唐中葉以後,內地出現的「鎮」、「集」、「市」反映小商業城市的興起,「場」、「務」表明了官營手工業的發達。 「不而」、「不夜」、「不其」等沿海地名常帶「不」字,可以認為是「不」這一古代東北濱海民族的發語音造成的,這些凝聚民族、語言史料的地名,對於了解古代的部族遷徙有很大幫助。有些是姓氏+地貌詞+子這種格式的,如:牛寨子,郝窯子等。還有如八王墳、公主墳等格式的地名。與地貌和姓氏有關的地名種類繁多,是最常見的,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舉。
河北邯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名最早出現於古本《竹書紀年》。邯鄲地名之由來,現一般以《漢書·地理志》中三國時魏國人張晏的注釋為源:「邯鄲山,在東城下,單,盡也,城廓從邑,故加邑雲。」意思是說,邯鄲的地名源於邯鄲山,在邯鄲的東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單,是山脈的盡頭,邯山至此而盡,因此得名邯單,因為城廓從邑,故單旁加邑( 阝)而成為邯鄲。邯鄲二字作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國地名文化的一個特例。
我國的很多地名中都帶個「洲」或「州」字,在這里也有必要特別說明一下。
古人在製作了「川」字的基礎上,為表達「川」中的小島,才製作出「州」字。「州」的本義是河道中的小島(或稱沙洲)、水中陸地。我國最早的詩集《詩經·周南·關睢》篇中有「關關睢鳩,在河之州」句。《說文解字》:「州,水中可居曰州。周繞其旁。從重川。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或曰九州。」在上古洪荒時代,人們還沒有建立行政區劃的概念和區劃單位,帝堯曾經把「水中高土」「州」劃分為九個區域(九州)來進行管理。這就是後人把「州」作為一種行政區劃的雛型。但秦、漢前「州」的范圍很不確定,有「九州」和「十二州」之說,還有「大九州」之說`。皆傳說中的地方行政區劃制度實際上並不存在。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始於京師附近地區外,分境內為十三個監察區,稱為十三州,置刺史巡視境內。東漢末「州」始成為郡以上的一級行政區劃。後世「州」作為行政區劃或存或廢,范圍或大或小,但仍沿用至今。當「州」被用作為行政區劃名稱來表示「赤縣神州」之後,再用它表「水中陸地」似有欠妥,於是古代文人又在「州」字前面加上一個「氵」部首,用「洲」來替代「州」,讓「洲」擁有了「州」原來的涵義,而「州」在現代漢語言中只局限於作地方行政區劃名,城市地名。在我國縣級以上帶「州」或「洲」的城市名稱中,除了「株洲市」和「滿洲里市」用「洲」以外,其他一般皆用「州」。
二、以家族或族群姓氏命名。
中國古代社會結構模式是一個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根基,決定了中國社會政治結構以及其意識形態。孟子也曾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因此,以姓氏或族群姓氏命名的村落或城市在中國地名中是最多、最常見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宗法社會的人們往往按姓氏聚居,姓氏便成為地名中最富區別意義的亮點。其格式一般*村(鄉、縣)。如河南省的盧氏縣,還有部分村名如姜家、韓家、彌家、李村等。此外還有諸如秦村劉家、秦店張家等格式的村名。
但是,也有地方是反過來的,以居住地為姓氏,如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這四郭便成了姓氏。
三、以方位命名。
如北坡、北社、北婁、北溝、北崖灣;東寨、東堖、東坪、東園、東坡、東山、東攔;南村、南溝、南河、南嶺、南社、南流、南峪、南咀、南貝子;西村、西杜、西社、西灣、西峪、西掌、西坡、西堖、西山頭;中蘭、中庄、中社、中興道、中心梁等。方位常常還與姓氏相結合,這個在前面已經提到過了。
與「州」一樣,「陰」「陽」也是地名中常出現的。在中學語文課本中我們都知道「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中國古代根據《易經》等發端出來的風水堪輿學大有講究(並非完全迷信,參看《中國國家地理》2006年第一期)。因此將地勢的起伏等都採用陰陽五行的方式加以描述。
因此,山的南方因為能照到太陽,稱為陽,山北稱為陰;而水(河)正相反,水北為陽,而水南為陰。但也有例外,湖北漢陽卻在漢江的南面,其原因是歷史上漢水改道,由漢陽城的南面改到北面,而城市名稱未變,所以就形成了一個特例。
四、以植物命名。
如蘋果園、棗林溝、榆林堖、麻地溝、楊林窯、香草坪、柏石、蘆芽溝、椿樹底、檀山溝、杳樹坡等。
五、以動物命名。
有鹿峪、馬鄉、熊坪、鶴山、貓鋪、豹川、羊泉、鰲頭、駱駝道、獐兒坪、綿羊坡、蝦蟆堖、獅子坪等。
六、以神話命名。
有仙人、神泉、石佛、普賢、寺坪、禪房、佛堂、泥河、石牛、神頭、觀音堂、羅漢堂、降香坪、獅子神、老石神、玉女峰、望夫台等。這些地名的起源都跟某個古老的傳說有關,如:
山西神池縣——因明代在境內建有神地堡,並在堡西門外有池水,相傳其水「出無源、去無跡,旱不涸,雨不盈。名曰神池」而得名。
陝西鳳翔縣——相傳秦穆公之女弄玉善於吹笛,引來善於吹簘的華山隱士簘史,知音相遇,終成眷屬,後乘鳳凰飛翔而去,唐時取此意更名鳳翔。
獅子神村——傳說,一少女路經此地遇虎,呼救,突然跳出雄獅咬死老虎,女得救,獅無蹤。村民立獅神廟供奉,易村名為獅子神村。
寺底村——在昔日此地無水,一日忽見白鹿刨亂石,泉水湧出滔滔不絕。故村名曰神泉村。又因村落處於北寨坡「當里寺」之下故俗稱「寺底村」。
羅漢堂村——傳說,五台山文殊寺運送100尊鐵羅漢經此遺失一尊,化人借宿未留而坐化原形,村民建崖堂置其中供奉祭祀,隨即更村名為羅漢堂村。
七、源於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地名。
即以歷史人物或與其相關的歷史活動為背景而生成的地名和以一定的歷史事件以及某一歷史史實為背景形成的地名。如:長仙門、通遠門、迎恩門等。
祁縣,因春秋時晉國大夫祁奚食邑於此,而得名。
介休(市),因相傳春秋時期晉國貴族介子推偕田隱居並死於境內之綿山而。
稷山(縣),相傳後稷曾於縣境南陲的山中教民稼稿,後稱為此山為稷王山,此地又因其山而得名「稷山」。
左權(縣),古稱僚陽,後幾經改名。1942年9月,為紀念左權將軍在此殉國,改名左權縣。
聞喜(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原名左邑縣,因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劉徹經此地時,聽到官軍破南粵(今廣東)的喜訊,遂改縣為為聞喜。
靈石(縣),因隋文帝開皇十年挖河道時發現的古代隕石而得名。
八、含有寓意的地名。
這些地名要麼是有史料記載、要麼有時引詩為名。一般來說都為城市的名稱。山西有個繁峙(縣),因「城於山麓,群山環而拱之,而得名」。因此,「繁峙」,實際上就是對該縣境內高山環繞的地勢特徵的一種概括性描述。
舉例如:
成都:最早對成都二字作出解釋的是宋人樂史的《太平寰宇記》(卷七二)。樂史認為成都的得名是「以周太王從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宋人祝穆《方輿勝覽》成都府路郡名條認為「蓋取《史記》所謂三年成都之義,這種說法流傳甚廣,影響較大。還有一說是望帝杜宇新營過這座都城,所以取名『成都』,是取成功、成就、完成的意義」。再有就是根據《山海經》有「成都載天」之山、「成侯之山」的文字記載,認為成都的「成」是古族名或國名,其字形為戊與丁的合體,戊是斧鉞的形象,丁象箭或箭中靶形,成侯就是以這個字來作為部落酋王的權力的象徵。「都」字在藏語中指兩條河的交匯處 。按照這樣的的解釋,成都二字的含義就應是成侯居住的(兩河交匯的)地方。也有人則認為成都二字「不過是用中原華夏文字對蜀語『成都』這兩個音的一種對譯罷了」。這種起源飽含爭議的地名,在中國也是比較多的。
長春:關於長春地名的由來,從一些地理資料記載,有如下說法:一說是,長春之名是以長春花而命名的。此種說法,《滿洲地名考》中略加提到:即「長春之意,是薔薇的異名」;二說是:據《長春縣志》記載:長春廳「設治地點,原在長春堡較東偏數里,命名放由此起。而建置之處,土人更名之日,新立城雲。」由此得出長春之名,是因廳設於長春堡附近,而故名。然而長春堡之名由何而來呢,據1982年《長春地名》資料記載:長春堡是由新遷居此地的漢族人命名的,是吉祥之意;另則,長春堡是沿用了遼金時代的長春州的舊名,因此地原屬於長春州轄境。三說,乾隆幾次在夏季到長白山祭祖路過這里時都發現這里的氣候比盛京涼爽很多,而且風景宜人,便順口說出「長白山下春常在,伊通河畔人人愛」的詩句,於是嘉慶5年(1800年)開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機構,取其中第一句的兩字設「長春廳」。
無錫:「無錫」這一地名的由來,現存在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即現在流行的說法,認為周、秦間錫山產錫,至漢朝錫盡,故名「無錫」。另一種說法認為「無錫」是古越語地名之一。「無」是發語詞,無實義,「錫」的原義因古越語佚亡已久,無從考證。有些人認為,「無錫」和江浙地區其它許多地名,如夫椒、餘杭、句容、姑蘇等一樣,都是屬於齊頭式地名,冠首字雖然寫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語的發語詞,無實義。這些地名隨著古代吳越地區的氏族遷徙、流散和與華夏族的融合,原義漸至湮沒,但一部分卻因用漢字記錄同樣的音而保存下來,後人不知道所由來,往往望文生義,妄加解釋。又有學者認為,「無錫」是因為生活在無錫的一個古越人部落以一種「治鳥」為圖騰而得名,其本義應上「神」。
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關內道和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分秦鳳路為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為甘肅得名的開始,後改寧夏行省為甘肅行省;明為陝西行都司;清分陝西省恢復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後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後設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九、合並或更改的地名。
主要是指在建制變更中,因兩地名合並而成的新地名。如:
山西臨猗(縣):臨猗(縣)因1954年由原臨晉、猗氏兩縣合並而成,而得名。
陝西的醴泉(縣):因有泉水甘甜的醴泉得名,表明該縣擁有豐富的優質礦泉水資源。而1964年為簡化「醴」字改作「禮泉」。
內蒙古烏海市:烏達市、海勃灣市合並。
山東省淄博市:淄川縣、博山縣合稱,後設特區,轄有兩縣;後建制名屢變化,最後為地級淄博市。
遼寧省盤錦市:錦州市盤山縣升格,取盤山、錦州各一字。
通過對地名起源研究,可以了解這個地方的歷史文化以及民俗風情、特色等。四川安樂縣有個「卧佛溝」,人們沿著這個耐人尋味的地名,果真發現了一尊巨大的石佛及盛唐時期釋迦牟尼涅磐的岩刻畫像,還發現古人埋藏的40多萬字的佛經,為佛學研究和唐代文化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資料。夏、商、周是我國上古時期三個相繼的朝代,然而長期找不到夏朝的物證。1977年,考古學家以河南登封縣一個叫「王城崗」的古地名為線索,在那裡挖掘出城牆基槽,經C—14測定為夏朝遺址。
地名的簡稱
隨著漢語語匯的日益豐富,由若干單詞聯合表達復雜意思的片語大量涌現,影響了人們書寫、口述的便捷,於是許許多多地名的「簡稱」油然而生……
京、津、冀、晉、內蒙古、遼、吉、黑、滬、蘇、浙、皖、閩、贛、魯、豫、鄂、湘、粵、桂、瓊、渝、川或蜀、貴或黔、雲或滇、藏、陝或秦、甘或隴、青、寧、新、港、澳、台――這是沿襲多年的全國現行34個省級政區的「簡稱」,但其中也有可探討、可商榷的之處。其中冀、晉、滬、皖、閩、贛、魯、豫、鄂、湘、粵、桂、瓊、渝等14個只能算作是「別稱」而已,因為都不在其政區全稱的用字范圍之內。部分大、中城市也有自己的簡稱或者別稱。南京市~寧,廣州市~穗,寧波市~甬,福州市~榕,成都市~蓉,太原市~並,開封市~汴,九江市~潯。
難讀、易讀錯的地名
據說在80年前,馮玉祥手下的一個參謀在書寫作戰命令的時候,把部隊集結的地點沁陽隨手寫成泌陽。沁陽在河南北部的焦作地區,而泌陽在河南南部的駐馬店地區。只多了一筆,部隊瞎跑了幾百公里,整個戰役也就完全失敗了。
在我國的地名中有著許多易讀錯和難讀的地名。像福建廈門、廣東番禺、安徽蚌埠,雖然也含有異音字,但因為知名度高,被誤讀的幾率相對比較低。
讀錯山東東阿的比較少,感謝關於阿膠的廣告;讀錯涪陵的比較少,感謝來自涪陵的榨菜;讀錯山西洪洞的也比較少,主要還是那句「蘇三離了洪洞縣」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
浙江的麗水(Lí離)被誤讀成麗(Lì立)水,台州(Tāi)被誤讀成台(Tái抬)州;
安徽的亳(Bó駁)州,幾乎經常被讀作多了一橫的毫(Háo)州;
湖北的監利(Jiàn見)被誤讀成監(Jiān尖)利;
河南的浚縣(Xùn訓)被誤讀成浚(Jùn俊)縣;
湖南的耒陽(Lěi壘) 被誤讀成來陽,而真正的萊陽在山東;
郴州(Chēn抻)被誤讀成彬(Bīn賓)州;
新疆的巴音郭楞(Léng)被誤讀成愣(Lèng);
內蒙古的巴彥淖爾(Nào鬧)被誤讀成卓(Zhuó);
河北的蔚縣,正確讀音是Yù(玉);
安徽的歙縣,正確讀音是Shè(社);六安,正確讀音是Lù(路);
山西的繁峙縣,正確讀音是Shì(是);長子縣,正確讀音是Zhǎng(掌);
山東莘(Shēn深)縣,學生們一般讀不錯,因為有莘莘學子之說;但上海有個莘庄(Xīn新)。
江西鉛山(Yán鹽),誤讀率很高,「鉛」還是多音字而且是地名專用的字音。
還有很多難讀的地名:
山西的隰縣(Xí),山東的莒縣(Jǔ),茌(Chí)平,河北的井陘(Xíng),蠡縣(Lǐ),四川的郫縣(Pí),珙縣(Gǒng),犍為(Qián前),安徽的黟縣(Yī),樅陽(Zōng),湖北的鄖縣(Yún),江西的婺源(Wù);浙江的鄞縣(Yín),江蘇的盱眙(XūYí),邗江(Hán),邳州(Pī),河南的柘城(Zhè),武陟(Zhì);
湴bàn,方言指「爛泥」,江西萍鄉市的源湴鄉以地處山間多爛泥田得名;
luó,瑤語指「茅草」,湖南洞口縣溪瑤族鄉的名稱起源,相傳是明代有瑤族在溪邊蓋茅草屋定居。
還有特定含義的自造字。例如:氵鵣chí,用於浙江永嘉縣五氵鵣鄉,相傳獵人在此發現水邊有五隻美麗的水鳥鸂鶒(xī chì),後人為此地取名五「氵鵣」――因「鸂鶒」二字書寫復雜,每字取一部分組合而成;石太tài,廣東英德市民間用以指稱一邊高一邊低的石山,高處稱上石太,下石太鎮座落低的一邊,故名。曾深入探索我國古代地名學理論並頗有建樹的金祖孟先生談到:「中國最古的地名,往往同一字包括專名、通名兩部,如『嵩』字,上半『山』字為通名,下半『高』字為專名;『汾』字,左旁『水』為通名,右旁『分』字為專名;『郿 』字,左旁『眉』字為專名,右旁『邑』字為通名。此外,如岐、岢、岱、崤、岷、崞、嶧諸山名,汝、江、汶、沁、沂、沅、河、泌、沭、泗、洛、洙、洧、浙、淮、淝、濟、淄、渭、湘、漢諸水名,邠、邢、邲、邳、邰、邽、郫、郢、鄆、鄭諸地域名,都是古代地名。這種古地名的產生,不僅是『用字命名』,而且是『造字命名』。」
淼miǎo,形容水大,江蘇常熟市淼泉鎮以境內河道縱橫、水網密布得名,而其正體字「渺」卻有微小意;甽zhèn,「山下根之受山上流水處曰甽」(《釋名,釋山》),浙江寧海縣深甽鎮起名於千年前的宋代,且「甽」原是本字,而今之正體字「圳」卻是嶺南俗寫;tún,同「坉、屯」,意為寨子,在貴州省興仁縣腳鎮則形象表現其「建村於土台之上」的地理特徵。
當然,語言是流動的,是液態的,今天的錯誤有些或許就成為明天的正音了,這一切都是人逐漸造就的,字典只是一個特定時代的語音規范。但是,讀對一個地方的地名,是對別人的起碼的尊重。
地名文化中的奇葩:北京胡同文化
在中國地名中,最具特色的,當屬北京胡同了。北京地名的以胡同相稱的居多,而且大多集中在城區,郊區的數量較少。可以說胡同是北京最具特色的地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景觀和文化景觀。老北京就是由胡同組成的,胡同是北京的精髓。所以有關胡同的研究也就成為北京地名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幾百來,有關胡同的著述數不勝數,從不同角度對胡同的起源、形成、命名、變化及文化內涵進行深層次的考證和研究,逐步形成了獨具北京特色的「胡同文化」。
對「胡同」這一地名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六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也是最通常的說法,是說「胡同」一詞的本意為蒙古語「水井」的意思,其最初的發音為「忽洞」。現在內蒙古地區用「井」做地名的也很多,「賽因忽洞」(好的井)、「哈業忽洞」(雙井)。因為城鎮居民生存離不開水井,所以有人居住的地方就必有水井,於是「井」便成為人們居住地的代稱。蒙古人建立元朝後,也將此語帶入中原,於是人們將「忽洞」逐步諧音為「胡同」。
第二種說法是說「胡同」的原意為「浩特」。蒙古語中稱城鎮為「浩特」,蒙古人進入中原後,將北京作為大都城,於是便按照他們的習慣,將中原城鎮街巷也稱為「浩特」,後被京城的漢族人訛成了「胡同」。
第三種說法是說金、元時期,中原漢人將北方少數民族稱為「胡人」。蒙古人建立元朝後,京城的漢族人仍私下裡叫他們「胡人」,並把他們居住的地方稱為「胡同」,為「胡人大同」之意。
第四種說法與第一種說法完全不同,認為「胡同」一詞的起源與水井無關,而是與火有密切的關系,即與漢語中的「火巷」有直接關系。這種「火巷」就是南宋時期人們在城市中設置的防火隔離帶。因為城市中人員密集,房屋鱗次櫛比,水源缺乏,一旦失火就會延燒百家,為了防止火災的蔓延,便設置了防火的隔離帶——「火巷」。「火巷」一詞本是漢語,但從蒙古人口中讀出,再由其讀音轉譯成漢語,就成了「胡同」了。
第五種說法是說「胡同」兩個字的正寫是「胡衕」,它是從蒙古語而來的。在蒙古人居住地,比村落稍大的部落叫「胡衕」。元朝在建大都時,最初是按片建設居民區的,每一片就是一個比村落小的居民聚落,於是便按照蒙古人的習慣,將其稱為「胡衕」。因「胡衕」書寫繁瑣,於是就簡寫成「胡同」。
第六種說法是說元朝初期,蒙古人開始興建元大都,當時城內居民的住房都是按片建設的,中間辟有通道等,這種通道在蒙古語中讀音為「火疃」,後來北京人便將那些居住區之間相通的小通道、小過通、橫街、小巷等通稱為「火疃」,以後被諧音為「胡同」。
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羅棋布,數目達到7000餘條,每條都有一段掌故傳說。胡同的名稱五花八門,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場、商品命名,如金魚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語命名,如悶葫蘆罐胡同等。如司禮監胡同、恭儉胡同(內宮監變音而來)、織染局胡同、酒醋局胡同、鍾鼓司胡同、惜薪司胡同、蠟庫胡同、瓷器庫胡同等等,都是歷代內府太監的監、局、司、庫,各衙門所在地,顯示了當時皇城的范圍。從前眾多的衙署也遺留下不少胡同地名,如東廠胡同是明代有名的錦衣衛所在地,是太監殘害忠良的地方。南、北太常胡同,是以太常寺而取名。貢院胡同,為明清的考場。許多權貴第宅所在地,也成了胡同名字,如李閣老胡同,《長安客話》說李東陽的居住所在武定侯胡同,為永樂年間功臣郭英的住宅所在。汪家胡同原清雍正、乾隆時寵臣汪由郭的居住所在。同時,手藝好的手工業者、買賣公道的商販,也因居所被人叫熟,慢慢形成了胡同。如劉蘭塑胡同、磨刀兒胡同、粉房劉胡同、豆腐陳胡同、沙鍋劉胡同等。甚至一般老百姓名字也成了胡同的名稱,如王老胡同、石老娘胡同、宋姑娘胡同,等等,據說這類以貧賤者命名的胡同大大超過權貴者命名的胡同,這是北京胡同名稱值得稱道的地方。
地名文化源源流長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情感、思想與道德、智慧與價值,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層面,地名正是一個獨具特色的層面。地名是各個歷史時代人類活動的產物。它記錄了人類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輝煌,記錄了戰爭、疾病、浩劫與磨難,記錄了民族的變遷與融合,記錄了自然環境的變化,有著豐富的歷史、地理、語言、經濟、民族、社會等科學內涵,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是人類歷史的活化石。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我們不僅要了解自己祖國深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而且還要對一些逐漸消失的地名加以保護,才能夠更好的繼承和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為使古老的地名更好地為當今、為後世服務,必須增強對地名文化資源的保護意識,從我們身邊做起……
參考資料: internet
❸ 有關中國地名的傳說
中國地名來歷
天津——意為「天子的津渡」,明代永樂帝朱棣在這里率領大軍渡過海河南下推翻建文帝
邯鄲——城市名押an韻,邯鄲意為「邯山至此而盡」,鄲同單,「單」意思是山脈的盡頭,邯鄲是中國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秦皇島——秦始皇求仙入海之島,秦皇島是中國唯一用古代帝王稱號來命名的城市
太原——取「廣大的平原」之意
大同——取自「天下大同之地」,「大同」是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長治——長治古稱上黨,明代在此地設置長治縣,取「長治久安」之意
赤峰——得名於城東北的褐色孤峰
包頭——包頭由蒙古語「包克圖」演化而來,意思是「有鹿的地方」,包頭由此別稱為鹿城
烏海——烏達與海勃灣的合稱
大連——大連舊稱青泥窪,青泥窪大部分都是山東移民,在山東有一種很流行的事物叫做褡褳,大連就是由褡褳演變而來,另一說大連來自俄語「達里尼」
阜新——取「物阜民豐,煥然一新」之意
盤錦——盤山和錦州各取一字而成,也取「盤根錯節,錦上添花」之意
本溪——本溪得名於境內的本溪湖,本溪湖古稱杯犀湖,杯犀湖因「湖底上闊下窄,狀如犀牛之角」而得名,清代雍正年間因杯犀湖名稱過雅又難寫難辨,故取其諧音改稱為本溪湖
長春——意為「長年春色的城市」,東北的春天是非常寒冷的,以長春命名城市說明了該城的氣候特點是寒冷占據主導
吉林——吉林全稱吉林烏拉,滿語意思是「沿江的城市」,吉林市是中國唯一省市同名的城市
佳木斯——佳木斯清代又稱「嘉木寺」,在滿語是「驛丞」的意思,因為佳木斯在古代地處松花江通往黑龍江江口的驛道
華東:
煙台——意為「狼煙升起的炮台」
青島——因島上「山岩聳秀,林木蓊鬱」而得名,且與「琴島」諧音
威海——明代在此地設威海衛,取「威震東海」之意
日照——取「日出初光先照」之意
淄博——淄川與博山的合稱
萊蕪——萊是植物名,俗稱灰菜,蕪指田野荒蕪,古時這里是一片荒涼的地方,故名萊蕪
菏澤——城市名押e韻,菏山與雷澤的合稱,菏澤也是中國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在此匯合而得名
蚌埠——意為「盛產蚌珠的港埠」,蚌埠由此別稱為珠城
宿遷——春秋時為鍾吾子國,後宿國遷都於此,宿遷由此得名
連雲港——意為「在連島與雲台山之間的港灣」,雲台山是江蘇省的最高峰
鎮江——唐代為鎮海軍節度使的駐地,到了宋代因地理環境的變化,此地距大海較遠,故而更名為鎮江,取「鎮守長江」之意
無錫——先秦錫山產錫,至漢朝錫盡,故名無錫
上海——得名於松江(即蘇州河)的一條支流上海浦,上海意為「通向大海的地方」
金華——意為「金星與婺女爭華之地」
寧波——寧波古稱明州,寧波得名於「海定則波寧」
莆田——取「莆口成桑田」之意,莆田是極具閩越特色的地名,莆是由蒲字演化而來
廈門——明代築廈門城,意為「國家大廈之門」
龍岩——因城南的翠屏山麓有一龍岩洞而得名,龍岩是中國唯一用洞穴名稱來命名的地級市
鷹潭——因信江南岸龍頭山下有一深潭,「急流漩其中、雄鷹舞其上」,故名鷹潭
上饒——上饒之名得於「山郁珍奇,上乘富饒」,在古代這里是物產豐饒之地
九江——九江名稱來源於「劉歆以為湖漢九水入彭蠡澤也」,九是古代中國人認為的最大數字,因而九江也有「眾水匯集的地方」之意
宜春——宜春之名源於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瑩媚如春,飲之宜人」而得名
中南:
商丘——商丘是商王朝的發祥地,傳說遠古時期這里有一座叫「閼伯台」的土丘,後來帝嚳把閼伯的封地號為商,商丘由此而得名
開封——開封古稱汴梁,開封二字取「開土封疆」之意
鶴壁——因相傳「仙鶴棲於南山峭壁」而得名
焦作——焦作的名稱來自焦作村,作指的是作坊,其村民以姓焦的為主
武漢——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相連而得名,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
襄樊——襄陽與樊城的合稱,襄陽以地處襄水之陽而得名,樊城因周宣王封樊穆仲於此而得名
孝感——因「東漢孝子董永賣身葬父,行孝感天動地」而得名
黃石——黃石港與石灰窯的合稱,黃石港得名於長江岸邊的黃石磯,磯是指長江岸邊突出的岩石,因「石色皆黃」故名黃石磯
十堰——古代此地農民為了飲水灌溉,就在這里的百二河和張灣河上修建了十個小水庫,分別取名為一堰至十堰,久而久之十堰就成了這里的地名
長沙——因長沙星而得名,長沙由此別稱為星城,另一說長沙得名於湘江中的橘子洲,取「綿長的沙洲」之意,《路史》記載曰「少昊氏始於雲陽,胙土長沙」
株洲——城市名押u韻,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兩岸為洲,株洲即出產櫧木的岸洲,株是由櫧字演變而來
婁底——因相傳是天上28個星宿中的「婁星」和「氐星」交相輝映之處而得名
汕頭——汕頭得名於海濱泥沙積聚而成的沙脊,由於韓江泥沙在海濱地帶的不斷沖積,並在潮汐風浪的作用下,在今天汕頭老市區一帶形成一條自然的沙堤,這種沙堤就叫做汕,開端處稱為汕頭
深圳——城市名押en韻,意為「深邃的水溝」,深圳是極具南粵特色的地名
東莞——因境內盛產一種叫莞草的水草而得名
清遠——意為「香清溢遠之地」
珠海——意為「出產珍珠的海灣」,另一說珠海得名於「珠江入海」
茂名——名稱來源於西晉道士潘茂名,後人為了紀念潘茂名用丹葯撲滅了此地的瘟疫,茂名是中國唯一以古代道士名字來命名的城市
湛江——古代曾在湛江境內的東海島設立椹川巡檢司,湛江即由椹川演變而來,也取「湛藍的江水」之意
香港——城市名押ang韻,香港意為「盛產香料的海港」,另一說古時此地有一條小溪被稱為香江,香江入海沖積成的港灣即為香港
澳門——澳在古代是泊口的意思,門是中國內河通往海洋的海峽總稱,澳門是因本地內港的媽閣廟隔海同灣仔的銀坑相望,形成的海峽像門
桂林——取「桂樹成林」之意
百色——由壯語中原始村落「博澀寨」的名稱演變而來,意思是「洗衣服的好地方」
河池——古時這里是一片平原,缺少大海和水,壯族的祖先莫一神就在此地修築一座山壩,並日夜灌水,終因操勞過度而逝,此地最終還是沒有形成大海,只形成了幾條河與池塘,後人為了紀念莫一神就把此地命名為河池
玉林——玉林是由鬱林演變而來,鬱林取「鬱江兩岸森林繁茂」之意
來賓——取「來者上賓」之意,一看地名就知道這里是個熱情好客的地方
西南和西北:
重慶——意為「雙重喜慶」,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因而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
成都——得名於「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宜賓——意為「適宜四方賓客之地」
自貢——自流井與貢井的合稱,自貢自古以來盛產井鹽
攀枝花——在金沙江渡口發現一株上百年的攀枝花大樹而得名
六盤水——六枝、盤縣、水城各取一字而成
昆明——昆明之名取自「雲南洪水退除,昆侖山南方有黎明景象」,另一說昆代表萬物生長的春天,昆明即「春光明媚」之意,昆明由此別稱為春城
曲靖——曲靖是唐代曲州和靖州的合稱,也取蠻夷「屈服平定」之意
玉溪——得名於珠江源頭之一的玉溪河,玉溪河因「河水澄碧透亮,如玉帶潺潺流淌在萬畝田疇之中」而得名
昭通——昭通舊稱烏蒙,清代雲貴總督鄂爾泰望文生義曲解烏蒙為「烏暗蒙敝」,因而在請示雍正皇帝改烏蒙府為昭通府的奏章中寫到「舉前之烏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敝者,易而宣通」,昭通由此得名
麗江——因元代金沙江稱作麗江而得名,麗江古城全城為世界文化遺產
寶雞——寶雞古稱陳倉,因唐代城東南的雞峰山有「石雞啼鳴」之祥兆而改稱寶雞
商洛——因境內有商山和洛水而得名
榆林——因古代此地「榆樹成林」而得名
平涼——意為「平定涼國」,前秦皇帝苻堅曾率軍經此地攻滅前涼國
白銀——早在漢代這里的采礦業就非常興盛,明代在今天白銀境內的鳳凰山和火焰山專設礦業機構「白銀廠」,白銀由此得名,白銀市也是中國唯一以金屬名稱來命名的地級市
武威——漢武帝征服河西走廊後設置武威郡,以彰顯大漢帝國的武力軍威
張掖——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
酒泉——酒泉以「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
吳忠——得名於古代鎮守邊關的將士吳忠之姓名,寧夏有很多以邊關將士來命名的村鎮,但一個堂堂地級市的名稱也是出自一位歷史小人物的姓名,這在中國僅吳忠一例
②中國大陸名稱優美且極具歷史文化內涵的縣級市:
鹿泉——相傳在楚漢戰爭期間,韓信在此地一清泉處射死一隻白鹿而得名
介休——春秋時期介子推與母親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介子推竟與母親抱樹而死,介休即因介子推休於此而得名
侯馬——侯馬古稱新田,明末李自成率軍經過此地,由於李自成睡不著覺,他索性讓馬卧下,自己則靠著馬背歇息,士兵們都學李自成的樣子過了一夜,轉天李自成對大家說道「我們伺候了一夜馬啊」,侯馬由此而得名
舒蘭——舊時舒蘭境內的霍倫川、四合川一帶盛產山果,舒蘭就是滿語果實的意思
圖們——圖們市的名稱來自圖們江,圖們江滿語原為「圖們色禽」,「圖們色禽」就是萬水之源的意思
安達——安達市的名稱來自蒙古語中的朋友一詞
即墨——因戰國時城池臨近墨水河而得名,即墨也是中國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蓬萊——蓬萊是中國神話傳說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另外兩座為方丈、瀛洲),漢武帝東巡至此望神山不遇,遂築一座小城命名為蓬萊
文登——秦始皇曾東巡至此召文人學士登山吟詩作賦,文登即「文人登山」之意
榮成——因境內有榮山和成山而得名,成山頭在古代被譽為「天之盡頭」
曲阜——曲阜二字來源於《禮記》「成王以周公有勛勞於天下,是以封周公於曲阜」,曲阜是中國儒家文化的發祥地
如皋——皋指水邊的高地,如皋為「到水邊的高地去看美麗的日出」之意
高郵——因秦始皇在此地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
儀征——西周時期一個叫「蟻」的太子封地在此,到了北宋,傳說境內的二亭山發現了王氣,皇帝便命人在此塑真武像,因儀容逼真賜名儀真,清代為避雍正皇帝胤禛的諱,改名儀征
句容——境內有勾曲山(即茅山),山形如「已」字,勾曲而有所容,故名勾容,因古代勾句二字相通,勾容就演變成了今天的句容
金壇——因茅山華陽洞內有「金壇百丈」而得名
常熟——常熟之名取「土壤膏沃、歲無水旱」「原隰異壤,雖大水大旱,不能概之為災,則歲得常稔」之意
義烏——義烏古稱烏傷,傳說秦時有個叫顏烏的人,父死後負土築墳,一群烏鴉銜土相助,結果烏鴉嘴喙皆傷,烏傷由此得名,唐代烏傷改稱義烏
諸暨——諸暨意為「天下諸侯到達駐留議事之所」
上虞——相傳父系氏族社會後期,虞舜避丹朱之亂而來此,上虞也是中國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郭沫若曾在殷商的甲骨文中發現上虞的名稱
餘姚——舜後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名餘姚
建甌——建甌是「福建」二字中「建」的由來,由建安和甌寧兩城合並而成
石獅——相傳隋代此處建有一石亭,亭外立有一對石獅,商旅往來都以石獅為標記,久而久之這個地方原來的名字就沒有人知曉了,石獅就順理成章變成了地名
樟樹——因盛產樟樹而得名,樟樹市是著名的南國葯都,自古以來就享有「葯不到樟樹不齊,葯不過樟樹不靈」之美譽
衛輝——衛輝古稱汲邑,衛輝意為「衛河之濱,輝煌之城」
登封——因武則天登嵩山、封中嶽,故名登封
偃師——周武王伐紂,回師息戎經過此地,偃師由此得名
仙桃——仙桃古稱沔陽,相傳一仙女手捧仙桃前去為王母娘娘祝壽,驀然之間發現一片綠洲,仙女向這片綠洲撒桃祝福,轉眼之間此地桃花灼灼、仙桃累累,仙桃由此得名
鍾祥——因明代嘉靖皇帝生養發跡於此,故賜名為鍾祥,取「祥瑞鍾聚」之意
大冶——取「大興爐冶」之意
武穴——武穴是由武家穴演變而來,武家穴是古代長江九穴之一
石首——因有石孤立於城北的石首山而得名
恩施——東晉末年桓誕竄流蠻中,在此地自稱施王,清代雍正皇帝改施縣為恩施,恩施即「雍正皇帝恩賜於施縣」之意
汨羅——汨水與羅水匯合之處,汨羅市被譽為中國龍舟名城
冷水江——因境內漣溪兩岸多井,且井水極冷而得名,冷水江市被譽為世界銻都
陽春——取「漠水之陽,四季如春」之意
畢節——在夜郎國時代這里以老虎為圖騰,畢節就是彝語老虎的意思
邛崍——因邛崍山而得名,邛崍山名稱來源於一種叫「筇竹」的竹子
綿竹——因此地濱綿水兩岸,且竹林茂盛,故名綿竹
什邡——什邡古稱十方,什邡就是由十方演變而來,中國古代中原人習慣上稱邊域之地為「方」,諸如鬼方、蠻方、朔方等,十方就是四川眾多小方國之概稱
華鎣——因華鎣山而得名,華鎣山由華銀山演變而成,「雪積顛頂,遠望如瓊瑤撒地,晶玉鋪山,故名華銀山」
個舊——個舊是由彝語「果作」的音譯演化而來,意思是種蕎子、吃蕎飯的地方
楚雄——戰國末期庄蹻入滇,他的部下有一個叫南雄侯的人到過此地,東晉時期又有一個叫威楚的彝族酋長在這里建築威楚城,後世將威楚和南雄侯各取一字組成楚雄
大理——得名於歷史上的大理國,大理是白族文化的發祥地
景洪——景洪在傣語就是「黎明之城」的意思
敦煌——取「盛大輝煌」之意
青銅峽——得名於黃河上游著名峽谷名稱,黃河穿過賀蘭山與牛首山之間的谷地,山光水色相映,宛如開然銅鏡,青銅峽由此而得名
❹ 烏海沙漠叫什麼
烏海沙漠叫金沙灣。
金沙灣生態旅遊區距烏海市政府所在地海勃灣區北14公里,西瀕黃河東枕桌子山脈,北擁草原浩特,南接烏海市區。此處沙丘連綿,植被珍稀,酷似海灣大漠之地,因其沙色金黃而被人們稱為「金沙灣」。
金沙灣這片神奇的土地歷史源遠,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沙漠一般是指地面完全被沙漠所覆蓋、植物非常稀少、雨水稀少、空氣乾燥的荒蕪地區。沙漠亦作「沙幕」,乾旱缺水,植物稀少的地區。沙漠地域大多是沙灘或者沙丘,沙漠岩石也經常出現。
❺ 烏海的歷史沿革
公元前127年(漢元朔二年),漢武帝擊敗匈奴樓煩王、白羊王,收復河南地(轄境今巴彥淖爾市烏加河以南、鄂爾多斯高原),將原有九原郡改為五原郡,又增設朔方郡,郡治在三封縣(今巴盟磴口縣哈騰套海蘇木的陶升井,又稱麻彌圖庫廟古城)。朔方郡下設10縣,在今海勃灣地區設置沃野縣。
公元前120年(元狩三年)築沃野縣城(今海勃灣區北新地古城)。
公元前121年(漢元狩二年),南匈奴渾邪王附漢後,烏達地區為武威郡之北境地。 東漢末年到三國、晉朝、十六國時期,活動在北方草原的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號稱「五胡」,大多進入長城以南,移居黃河流域。他們互相爭戰或者與中原王朝較量,形成長時間戰亂局面。魏晉時,今烏海地區為西部鮮卑所據,南北朝時為前涼、後涼、北涼所割據。
公元319年(東晉大(太)興二年),羯族石勒強盛起來,盡得黃河流域中、下游廣闊地區,建立後趙國。今海勃灣地區屬後趙之朔州朔方郡。
公元366年(前秦建元二年),後趙被前秦、前燕所取代,河水以西歸前秦,為氐族苻堅所統治。海勃灣地區屬前秦朔方郡。
公元395年(後秦皇初二年),羌族姚興部興起,奪得前秦西部地區,稱為後秦。姚興在北部廣闊地區設朔方郡,轄今海勃灣地區。
公元391年(東晉太元十六年),魏王拓跋魏攻打朔方郡(轄今巴盟南部和伊盟北部)的鐵弗部劉衛辰。衛辰被打敗後部眾四散,轄地盡失,變成魏的統治地域。
公元407年(東晉義熙三年),匈奴族鐵弗部首領赫連勃勃強盛,在今鄂爾多斯市、陝西北部地區建立胡夏國,建都於統萬城(今陝西靖邊縣北,俗稱白城子),轄地曾北達黃河,置幽州於大城(今伊盟杭錦旗東南),佔有今巴盟南部、鄂爾多斯高原。
公元431年(夏勝光四年),夏國被北魏拓跋鮮卑族所滅,轄境歸北魏。 隋時,海勃灣地區屬突厥汗庭之西境,為東突厥游牧地。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分天下為十道,綏、銀、豐、勝等州屬關內道。關內道的靈州是隋朝靈武郡管轄地區,是黃河由南向北的東岸狹長地帶,包括今鄂托克旗西部、鄂托克前旗西部及海勃灣地區。
烏達地區,隋屬甘州,治所在永平(隋改名張掖,即甘肅張掖)。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屬肅州,治所在福祿(甘肅酒泉)。公元八世紀安史之亂後期至九世紀中葉曾屬吐蕃。 宋、遼時期要,西北地區興起的黨項族趁宋、遼連年交戰之際,據有銀、夏、綏、宥、靜五州之地。
公元960年(宋建隆元年)給黨項羌以李彝興太尉稱號,李彝興向宋貢馬三百匹,以示歸順。從此,今鄂爾多斯市地區的絕大部分(轄海勃灣地區)遂入宋朝版圖,但仍為黨項李所有。
1038年(宋寶元元年),黨項族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國。今海勃灣地區為西夏靈州之地,烏達地區為西夏賀蘭山防區。 明朝時,烏達地區為甘州、肅州二衛的邊外地。
1376年(明洪武九年),立寧夏衛,後升為鎮,轄今海勃灣地區,隸屬於陝西都司,歸中央右軍都督府管理。
1402年(明建文四年),蒙古韃靼、瓦剌各部強盛起來,構成對明朝北方邊境的嚴重威脅。1462年(明天順六年)蒙古韃靼酋長阿勒淖爾與毛里孩進駐鄂爾多斯市地區。
1552-1566年(明嘉靖中)達延汗之孫袞弼里克墨爾根承襲濟農爵位,名其部落為鄂爾多斯。
1635年(清天聰九年),該部首領額哲臣歸附清朝,清朝統領鄂爾多斯地區。
1649年(清順治六年),清廷將鄂爾多斯地區劃為6旗,實行盟旗制,海勃灣地區為鄂爾多斯右翼中旗(鄂托克旗)之西北境。
169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始設阿拉善和碩特旗。今烏達地區屬阿拉善旗管轄。 民國時,寧夏擴軍使兼轄阿拉善和碩特旗,後直屬中央行政院蒙藏委員會。
1914年(民國3年),鄂托克旗歸綏遠省管轄。
1929年(民國18年)1月,寧夏省政府成立後,在磴口正式設縣。隨後又擅自將沿黃河南到石嘴山、北至河套,長約200公里的狹長地帶劃入磴口縣(包括烏海地區)。
1930年(民國19年),綏遠省政府在黃河以東鄂托克旗地區設立野沃設置局,後改為沃野縣,轄今海勃灣地區。
1937年(民國26年)寧夏省主席馬鴻逵佔領沃野縣,劃歸寧夏,改名陶樂縣。
1949年(民國38年)8月23日,鄂托克旗和平解放。9月7日,鄂托克旗人民政府成立。當時,海勃灣地區屬鄂托克旗第三區(阿爾巴斯)。是年,9月23日,阿拉善和碩特旗和平解放。當時,烏達地區為該旗宗別立巴嘎的一部分。 1950年3月31日,成立阿拉善和碩特旗治區人民政府,隸屬寧夏省。
1954年4月25日,成立寧夏省蒙古自治區,轄阿拉善旗、磴口縣。是年9月,寧夏省制撤銷,自治區改歸甘肅省管轄,後又改為甘肅巴音浩特蒙古自治州。
1955年,建立桌子山礦區辦事處,隸屬於伊克昭盟。區界為:南至枯水溝以北,北至陶思圖,東至黑龍貴、棋盤井、千里山,西至黃河邊,南北長約170華里,東西寬約50餘華里,總面積約2125平方公里。
1956年4月13日,將巴音浩特蒙古自治州劃歸內蒙古自治區,改為巴彥淖爾盟,烏達地區仍歸巴盟阿拉善旗所轄。
1958年11月,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批准,建立阿拉善旗烏達鎮。鎮界為:南起寧夏石嘴山邊界,西界阿拉善旗宗別立蘇木,北至阿拉善旗巴音木仁蘇木,東以黃河為界,南北長約60公里,東西寬約20公里,總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
1959年4月,撤銷桌子山礦區辦事處,建立礦區人民委員會,隸屬伊克昭盟。
1961年7月9日,建立烏達市和海勃灣市。烏達市建立後,將阿拉善左旗的宗別立、烏素圖、巴音木仁3個牧區人民公社劃入烏達市。10月1日,正式成立烏達市和海勃灣市,分別隸屬巴彥淖爾盟和伊克昭盟。
1964年,烏達市於1961年劃入的3個牧區人民公社重新劃歸阿拉善旗,地界縮小為原烏達鎮管轄范圍。 1975年8月30日,國務院批准建立烏海市。翌年1月10日,烏達市和海勃灣市正式合並成立烏海市,為內蒙古自治區直轄市。市人民政府設在海勃灣。下轄烏達、海勃灣、拉僧廟3個縣級辦事處。
1979年12月,將3個辦事處改設為區,同時,將拉僧廟辦事處更名為海南區。
❻ 中國各城市的古稱謂及得名由來,美得不要不要的
中國各城市的古稱謂及得名由來
華北和東北:
天津——意為「天子的津渡」,明代永樂帝朱棣在這里率領大軍渡過海河南下推翻建文帝
邯鄲——城市名押an韻,邯鄲意為「邯山至此而盡」,鄲同單,「單」意思是山脈的盡頭,邯鄲是中國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秦皇島——秦始皇求仙入海之島,秦皇島是中國唯一用古代帝王稱號來命名的城市
大同——取自「天下大同之地」,「大同」是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長治——長治古稱上黨,明代在此地設置長治縣,取「長治久安」之意
赤峰——得名於城東北的褐色孤峰
包頭——包頭由蒙古語「包克圖」演化而來,意思是「有鹿的地方」,包頭由此別稱為鹿城
烏海——烏達與海勃灣的合稱
大連——大連舊稱青泥窪,青泥窪大部分都是山東移民,在山東有一種很流行的事物叫做褡褳,大連就是由褡褳演變而來,另一說大連來自俄語「達里尼」
盤錦——盤山和錦州各取一字而成,也取「盤根錯節,錦上添花」之意
本溪——本溪得名於境內的本溪湖,本溪湖古稱杯犀湖,杯犀湖因「湖底上闊下窄,狀如犀牛之角」而得名,清代雍正年間因杯犀湖名稱過雅又難寫難辨,故取其諧音改稱為本溪湖
長春——意為「長年春色的城市」,東北的春天是非常寒冷的,以長春命名城市說明了該城的氣候特點是寒冷占據主導
吉林——吉林全稱吉林烏拉,滿語意思是「沿江的城市」,吉林市是中國唯一省市同名的城市
佳木斯——佳木斯清代又稱「嘉木寺」,在滿語是「驛丞」的意思,因為佳木斯在古代地處松花江通往黑龍江江口的驛道
華東:
青島——因島上「山岩聳秀,林木蓊鬱」而得名,且與「琴島」諧音
威海——明代在此地設威海衛,取「威震東海」之意
淄博——淄川與博山的合稱
萊蕪——萊是植物名,俗稱灰菜,蕪指田野荒蕪,古時這里是一片荒涼的地方,故名萊蕪
菏澤——城市名押e韻,菏山與雷澤的合稱,菏澤也是中國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在此匯合而得名
宿遷——春秋時為鍾吾子國,後宿國遷都於此,宿遷由此得名
連雲港——意為「在連島與雲台山之間的港灣」,雲台山是江蘇省的最高峰
鎮江——唐代為鎮海軍節度使的駐地,到了宋代因地理環境的變化,此地距大海較遠,故而更名為鎮江,取「鎮守長江」之意
無錫——先秦錫山產錫,至漢朝錫盡,故名無錫
上海——得名於松江(即蘇州河)的一條支流上海浦,上海意為「通向大海的地方」
金華——意為「金星與婺女爭華之地」
寧波——寧波古稱明州,寧波得名於「海定則波寧」
莆田——取「莆口成桑田」之意,莆田是極具閩越特色的地名,莆是由蒲字演化而來
廈門——明代築廈門城,意為「國家大廈之門」
龍岩——因城南的翠屏山麓有一龍岩洞而得名,龍岩是中國唯一用洞穴名稱來命名的地級市
鷹潭——因信江南岸龍頭山下有一深潭,「急流漩其中、雄鷹舞其上」,故名鷹潭
上饒——上饒之名得於「山郁珍奇,上乘富饒」,在古代這里是物產豐饒之地
九江——九江名稱來源於「劉歆以為湖漢九水入彭蠡澤也」,九是古代中國人認為的最大數字,因而九江也有「眾水匯集的地方」之意
宜春——宜春之名源於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瑩媚如春,飲之宜人」而得名
中南:
商丘——商丘是商王朝的發祥地,傳說遠古時期這里有一座叫「閼伯台」的土丘,後來帝嚳把閼伯的封地號為商,商丘由此而得名
開封——開封古稱汴梁,開封二字取「開土封疆」之意
鶴壁——因相傳「仙鶴棲於南山峭壁」而得名
焦作——焦作的名稱來自焦作村,作指的是作坊,其村民以姓焦的為主
武漢——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相連而得名,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
襄樊——襄陽與樊城的合稱,襄陽以地處襄水之陽而得名,樊城因周宣王封樊穆仲於此而得名
孝感——因「東漢孝子董永賣身葬父,行孝感天動地」而得名
黃石——黃石港與石灰窯的合稱,黃石港得名於長江岸邊的黃石磯,磯是指長江岸邊突出的岩石,因「石色皆黃」故名黃石磯
十堰——古代此地農民為了飲水灌溉,就在這里的百二河和張灣河上修建了十個小水庫,分別取名為一堰至十堰,久而久之十堰就成了這里的地名
長沙——因長沙星而得名,長沙由此別稱為星城,另一說長沙得名於湘江中的橘子洲取「綿長的沙洲」之意,《路史》記載曰「少昊氏始於雲陽,胙土長沙」
株洲——城市名押u韻,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兩岸為洲,株洲即出產櫧木的岸洲,株是由櫧字演變而來
婁底——因相傳是天上28個星宿中的「婁星」和「氐星」交相輝映之處而得名
汕頭——汕頭得名於海濱泥沙積聚而成的沙嵴,由於韓江泥沙在海濱地帶的不斷沖積並在潮汐風浪的作用下,在今天汕頭老市區一帶形成一條自然的沙堤,這種沙堤就叫做汕,開端處稱為汕頭
深圳——城市名押en韻,意為「深邃的水溝」,深圳是極具南粵特色的地名
東莞——因境內盛產一種叫莞草的水草而得名清遠——意為「香清溢遠之地」
珠海——意為「出產珍珠的海灣」,另一說珠海得名於「珠江入海」
茂名——名稱來源於西晉道士潘茂名,後人為了紀念潘茂名用丹撲滅了此地的瘟疫,茂名是中國唯一以古代道士名字來命名的城市
湛江——古代曾在湛江境內的東海島設立椹川巡檢司,湛江即由椹川演變而來,也取「湛藍的江水」之意
香港——城市名押ang韻,香港意為「盛產香料的海港」,另一說古時此地有一條小溪被稱為香江,香江入海沖積成的港灣即為香港
澳門——澳在古代是泊口的意思,門是中國內河通往海洋的海峽總稱,澳門是因本地內港的媽閣廟隔海同灣仔的銀坑相望,形成的海峽像門
百色——由壯語中原始村落「博澀寨」的名稱演變而來,意思是「洗衣服的好地方」
河池——古時這里是一片平原,缺少大海和水,壯族的祖先莫一神就在此地修築一座山壩,並日夜灌水,終因操勞過度而逝,此地最終還是沒有形成大海,只形成了幾條河與池塘,後人為了紀念莫一神就把此地命名為河池
玉林——玉林是由鬱林演變而來,鬱林取「鬱江兩岸森林繁茂」之意
來賓——取「來者上賓」之意,一看地名就知道這里是個熱情好客的地方。
西南和西北:
重慶——意為「雙重喜慶」,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因而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
成都——得名於「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自貢——自流井與貢井的合稱,自貢自古以來盛產井鹽
攀枝花——在金沙江渡口發現一株上百年的攀枝花大樹而得名
六盤水——六枝、盤縣、水城各取一字而成
昆明——昆明之名取自「雲南洪水退除,昆侖山南方有黎明景象」,另一說昆代表萬物生長的春天,昆明即「春光明媚」之意,昆明由此別稱為春城
曲靖——曲靖是唐代曲州和靖州的合稱,也取蠻夷「屈服平定」之意
玉溪——得名於珠江源頭之一的玉溪河,玉溪河因「河水澄碧透亮,如玉帶潺潺流淌在萬畝田疇之中」而得名
昭通——昭通舊稱烏蒙,清代雲貴總督鄂爾泰望文生義曲解烏蒙為「烏暗蒙敝」,因而在請示雍正改烏蒙府為昭通府的奏章中寫到「舉前之烏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敝者,易而宣通」,昭通由此得名
麗江——因元代金沙江稱作麗江而得名,麗江古城全城為世界文化遺產
寶雞——寶雞古稱陳倉,因唐代城東南的雞峰山有「石雞啼鳴」之祥兆而改稱寶雞
商洛——因境內有商山和洛水而得名
榆林——因古代此地「榆樹成林」而得名
平涼——意為「平定涼國」,前秦苻堅曾率軍經此地攻滅前涼國
白銀——早在漢代這里的采礦業就非常興盛,明代在今天白銀境內的鳳凰山和火焰山專設礦業「白銀廠」,白銀由此得名,白銀市也是中國唯一以金屬名稱來命名的地級市
武威——漢武帝征服河西走廊後設置武威郡,以彰顯大漢帝國的武力軍威
張掖——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
酒泉——酒泉以「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
吳忠——得名於古代鎮守邊關的將士吳忠之姓名,寧夏有很多以邊關將士來命名的村鎮,但一個堂堂地級市的名稱也是出自一位歷史小人物的姓名,這在中國僅吳忠一例②中國大陸名稱優美且極具歷史文化內涵的縣級市:
鹿泉——相傳在楚漢戰爭期間,韓信在此地一清泉處射死一隻白鹿而得名
介休——春秋時期介子推與母親隱居綿山,晉文公焚林求賢,介子推竟與母親抱樹而死,介休即因介子推休於此而得名
侯馬——侯馬古稱新田,明末李自成率軍經過此地,由於李自成睡不著覺,他索性讓馬卧下,自己則靠著馬背歇息,士兵們都學李自成的樣子過了一夜,轉天李自成對大家說道「我們伺候了一夜馬啊」,侯馬由此而得名
舒蘭——舊時舒蘭境內的霍倫川、四合川一帶盛產山果,舒蘭就是滿語果實的意思
圖們——圖們市的名稱來自圖們江,圖們江滿語原為「圖們色禽」,「圖們色禽」就是萬水之源的意思
安達——安達市的名稱來自蒙古語中的朋友一詞
即墨——因戰國時城池臨近墨水河而得名,即墨也是中國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蓬萊——蓬萊是中國神話傳說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另外兩座為方丈、瀛洲),漢武帝東巡至此望神山不遇,遂築一座小城命名為蓬萊
文登——秦始皇曾東巡至此召文人學士登山吟詩作賦,文登即「文人登山」之意
榮成——因境內有榮山和成山而得名,成山頭在古代被譽為「天之盡頭」
曲阜——曲阜二字來源於《禮記》「成王以周公有勛勞於天下,是以封周公於曲阜」,曲阜是中國儒家文化的發祥地
如皋——皋指水邊的高地,如皋為「到水邊的高地去看美麗的日出」之意
高郵——因秦始皇在此地築高台、置郵亭,故名高郵
儀征——西周時期一個叫「蟻」的太子封地在此,到了北宋,傳說境內的二亭山發現了王氣,便命人在此塑真武像,因儀容逼真賜名儀真,清代為避雍正胤禛的諱,改名儀征
句容——境內有勾曲山(即茅山),山形如「已」字,勾曲而有所容,故名勾容,因古代勾句二字相通,勾容就演變成了今天的句容
金壇——因茅山華陽洞內有「金壇百丈」而得名
常熟——常熟之名取「土壤膏沃、歲無水旱」「原隰異壤,雖大水大旱,不能概之為災,則歲得常稔」之意
義烏——義烏古稱烏傷,傳說秦時有個叫顏烏的人,父死後負土築墳,一群烏鴉銜土相助,結果烏鴉嘴喙皆傷,烏傷由此得名,唐代烏傷改稱義烏諸暨——諸暨意為「天下諸侯到達駐留議事之所」
上虞——相傳父系氏族社會後期,虞舜避丹朱之亂而來此,上虞也是中國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郭沫若曾在殷商的甲骨文中發現上虞的名稱
餘姚——舜後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名餘姚
建甌——建甌是「福建」二字中「建」的由來,由建安和甌寧兩城合並而成
石獅——相傳隋代此處建有一石亭,亭外立有一對石獅,商旅往來都以石獅為標記,久而久之這個地方原來的名字就沒有人知曉了,石獅就順理成章變成了地名
樟樹——因盛產樟樹而得名,樟樹市是著名的南國都,自古以來就享有「不到樟樹不齊,不過樟樹不靈」之美譽
衛輝——衛輝古稱汲邑,衛輝意為「衛河之濱,輝煌之城」
登封——因武則天登嵩山、封中嶽,故名登封
偃師——周武王伐紂,回師息戎經過此地,偃師由此得名
仙桃——仙桃古稱沔陽,相傳一仙女手捧仙桃前去為王母娘娘祝壽,驀然之間發現一片綠洲,仙女向這片綠洲撒桃祝福,轉眼之間此地桃花灼灼、仙桃累累,仙桃由此得名
鍾祥——因明代嘉靖生養發跡於此,故賜名為鍾祥,取「祥瑞鍾聚」之意
大冶——取「大興爐冶」之意
武穴——武穴是由武家穴演變而來,武家穴是古代長江九穴之一
石首——因有石孤立於城北的石首山而得名
恩施——東晉末年桓誕竄流蠻中,在此地自稱施王,清代雍正改施縣為恩施,恩施即「雍正恩賜於施縣」之意
汨羅——汨水與羅水匯合之處,汨羅市被譽為中國龍舟名城
冷水江——因境內漣溪兩岸多井,且井水極冷而得名,冷水江市被譽為世界銻都
陽春——取「漠水之陽,四季如春」之意
畢節——在夜郎國時代這里以老虎為圖騰,畢節就是彝語老虎的意思
邛崍——因邛崍山而得名,邛崍山名稱來源於一種叫「筇竹」的竹子
綿竹——因此地濱綿水兩岸,且竹林茂盛,故名綿竹
什邡——什邡古稱十方,什邡就是由十方演變而來,中國古代中原人習慣上稱邊域之地為「方」,諸如鬼方、蠻方、朔方等,十方就是四川眾多小方國之概稱
華鎣——因華鎣山而得名,華鎣山由華銀山演變而成,「雪積顛頂,遠望如瓊瑤撒地,晶玉鋪山,故名華銀山」
個舊——個舊是由彝語「果作」的音譯演化而來,意思是種蕎子、吃蕎飯的地方 .
楚雄——戰國末期庄蹻入滇,他的部下有一個叫南雄侯的人到過此地,東晉時期又有一個叫威楚的彝族酋長在這里建築威楚城,後世將威楚和南雄侯各取一字組成楚雄.
大理——得名於歷史上的大理國,大理是白族文化的發祥地
景洪——景洪在傣語就是「黎明之城」的意思
敦煌——取「盛大輝煌」之意
青銅峽——得名於黃河上游著名峽谷名稱,黃河穿過賀蘭山與牛首山之間的谷地,山光水色相映,宛如開然銅鏡,青銅峽由此而得名
❼ 烏海有害麽.
你好:
「烏海」沒有海··· 其是周總理欽定的市名
烏海位於我國的西北半乾旱、乾旱的荒漠地區,有的是「沙海」沙漠,烏海市名字是烏達市與海勃灣市合並時,各取首字命名。
「烏達」蒙語,意為「柳樹」,即有柳樹生長的地方。從康熙三十六年(1697)建阿拉善旗始,正式成為蒙古和碩特部的牧地。民國時期隸屬關系不變。1949年建國後,由阿拉善自治旗管轄。1958年從阿拉善旗析出,設立烏達鎮,隸屬巴彥淖爾盟。1961年,升為烏達(縣級)市,隸屬關系不變。
「海勃灣」一名,是由「海若布陶亥」演變而來,是蒙藏語合音名詞。「海若布」藏語,意為「雄獅」「陶亥」蒙語,意為「灣」,即雄獅之灣。相傳在成吉思罕時代,有約勒道日瑪其人,是當時著名的巧鐵匠,曾為成吉思罕做弓劍和甲胄,因此名聲傳遍四方。他有一子名海若布,生得猶如雄獅一般英武、剽悍。久而久之,蒙古族牧民遂以他的名字來稱呼他的牧地,叫做「海若布陶亥」。1958年,包蘭鐵路通車時在此地設站,簡稱作「海渤灣」。1961年,成立海勃灣市時,國務院將「海渤灣」批復為「海勃灣」。
海勃灣(包括現海南區,因在海勃灣南部而故名),歷史為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生息、繁衍之地。清天聰九年(1639年),劃歸鄂爾多斯右翼中旗(今鄂托克旗),民國時期,隸屬關系不變。建國後為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的一部分。1955年析出,設立桌子山礦區辦事處。1958年,更名為桌子山礦區人民委員會,1961年升為海勃灣(縣級)市。
1975年8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烏達市與海勃灣市合並成立烏海(地級)市,由自治區直接領導。1976年1 月10日,烏海市正式宣告成立。烏海市所轄四個區,即海勃灣區(市政府所在地)、烏達區、海南區、濱河區(在建中)。
全手打原創費神費力,歡迎點擊贊同/評論 祝您愉快 =,=~ 愛生活 愛知道 愛拼搏 愛燕趙。
❽ 烏海是座什麼樣的城市啊工業發達嗎
改革開放以來,烏海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速度加快,特別是「十五」期間,烏海高載能產業發展迅速,形成了新的資源轉化格局;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一個經濟上發展迅猛,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的局面,正吸引著八方來客。
烏海的成立始於煤炭資源的開發,而煤炭資源又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當時烏海地區只有幾家舊中國時西北軍閥馬鴻逵留下的地方小煤窯。1958年,隨著包蘭鐵路的開通,特別是包鋼創立後對煤炭、煤焦的需求,這里開始了大規模的煤炭資源開發。
這年10月,為保證包頭鋼鐵公司生產對煤炭的需要,內蒙古黨委和政府要求巴彥淖爾盟和伊克昭盟集中力量大搞煤炭生產。其時,正值全民總動員「超英」、「趕美」的大躍進年代,四面八方的建設者開始源源不斷地匯集到這里,黃河西岸,卓子山下出現了亘古未有的建設場面。當時,由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抽調巴盟和包頭礦務局的一大批幹部和技術骨幹來到烏達組成了烏達礦務局,先後動工新建了黃白茨煤礦,蘇海圖煤礦、五虎山煤礦、改造擴建梁家溝煤礦、教子溝煤礦,1963年至1970年陸續建成投產或局部投產,設計能力年產366萬噸,1975年實產原煤301萬噸。
與此同時,由國家煤炭部協調,從黑龍江省雞西煤礦等地調配整編的建井處、綜采隊以及大量的工程技術人員,來到了隸屬於伊盟的海勃灣,成立了海勃灣礦務局的前身——卓子山礦務局。1959至1970年陸續新建或改擴建平溝煤礦、舊洞溝煤礦、老石旦煤礦、公務素煤礦、公務素露天煤礦、設計能力277萬噸,1975年實產原煤125萬噸。此外烏達市和海勃灣市(均為縣級市)還新建或改建紅旗煤礦和摩爾溝煤礦。
與煤炭資源大開發同時進行的其它企業建設項目也在進行之中。1958年10月,由國家投資建設的西卓子山水泥廠動工興建,1971年10月1日,一、二號窯開始試生產;1958年9月,包剛石灰石基地從山西朔縣洪濤山轉到卓子山礦區卡布其,並於第二年開始建設,年設計生產能力150噸石灰石;1958年伊盟開始對甘德爾鉛礦進行開發。經過「邊找礦、邊生產」「土 法上馬、土洋並舉」的2000 人100多天苦戰,硬是用鎬頭、鐵鍬生產出2780噸鉛砂和70噸鉛礦,並用小土爐煉出粗鉛45噸。1975年生產鉛純金屬383.5噸,鋅純金屬628.09噸;1969年5月,由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在海勃灣投資300萬元興建一座小型平板玻璃廠。這就是後來的海晶玻璃集團和藍星玻璃集團的前身。
從1958年開始,烏海地區相繼興建起了海勃灣民用陶瓷廠、海勃灣市磚瓦廠、灰砂磚廠、烏達磚瓦廠、烏達耐火材料廠、海勃灣建陶廠、烏達市水泥廠等一批建材企業。
在煤炭資源深開發和建材企業興建的過程中,1964年,根據中央關於開發三線建設備戰的指示,自治區決定在海勃灣地區卓子山區建立能生產輕型武器的軍工企業。1965年4月,內蒙古第一、第二、第三軍用機械廠以及配套的工具製造廠、機床大修廠、木件生產廠、鑄鍛廠等企業開始動工興建,7 個軍工企業到1984年,累計投資4335.5萬元,擁有工程技術人員297人。
當年,伴隨著煤炭資源開發興建的這些企業,成為烏海建市前的工業雛形。也正是因為這些企業的出現,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和管理上的協調,1976年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烏達和海勃灣合並建立烏海市。烏海市的成立對烏海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當年人口不過20萬的烏達和海勃灣地區,經過建市的以後近30 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座初具規模、工業基礎完備的新興城市。這座40多萬人口的城市,已經形成能源、化工、建材、冶金四大支柱型產業。推行市場經濟以後,盡管這里當年創辦的一批中小型企業先後破產轉型,被甚至兼並或重組改造,但卻煥發出了新的活力;一批以資源轉換為重點的載能企業迅速崛起,成為烏海新的經濟增長點。去年烏海的工業產值實現300多億元,財政收入突破50億大關,是建市初期的10 多倍。
[編輯本段]【發展及文化】
在大力推進市場經濟,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烏海正以自己獨特的經濟優勢,優惠的配套政策,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著國內外的企業家前來這里投資興業。目前,烏達工業園區、海勃灣千里山工業園區和海南西來峰工業園區,入住的上百家企業中,有60%以上是外地投資者。這些企業藉助烏海煤電資源充足的能源優勢,生產煤炭深加工產品,為延伸資源產業鏈大膽實踐著。烏海正以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實現著工業強市的宏偉藍圖。
烏海的文化是伴隨著煤炭資源的開發和城市的建立而發展興盛起來的。因此,與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相比,烏海的文化具有濃厚的企業文化、移民文化和新興的城市文化相結合的色彩。
從大文化的范疇審視烏海,這里最具特點的文化是企業文化。經濟中占絕對比重的工業,遍布全市的大中小型企業以及從業者一半以上的企業職工,使得當地的文化構成上,企業文化佔有重要的地位。圍繞著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企業承包、轉制、兼並、破產、重組形成的企業文化,內容豐富,影響廣泛,特色鮮明,並且逐漸形成不同類型的企業共有的一種企業精神:創業、爭先、奉獻。
烏海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四面八方的建設者源源不斷來到這里創業安居,給這里帶來了原居住地的文化和習俗,也帶來了新的觀念。因此,烏海盡管沒有自己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積淀,也沒有自己普遍使用的方言,甚至沒有固有的地域性傳統習俗,但文化融合能力卻非常強大,不保守,不排外,不墨守成規;任何新生事物都可以在這里生根開花,任何新觀念都可以在這里被接受。由此帶來文化上的兼容並蓄,形成了自己沒有地域局限,不受傳統束縛的文化特徵——勇於創新,善於吸收,多元並存。
伴隨著烏海市的成立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新興城市的各種文化開始孕育、發展,商業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結合了烏海的地方特點在去求新求變的過程中得以發展。而這幾年興起的社區文化、老年文化、群眾性的演唱文化又漸成時尚,並且打著鮮明的烏海烙印。企業文化、移民文化、城市文化相互交融,衍生出的是具有當地特色的本地文化。比如烏海獨樹一幟的書法文化,就是這一特徵的最好體現。
發端於煤礦企業,有著廣泛群眾基礎的書法文化,經過20多年的普及和發展,已經成為烏海聞名區內外,最具影響力的一種文化現象,甚至外地人一提起烏海,首先想到的是這里的書法文化。從未到過烏海的著名作家張賢亮,對烏海的書法藝術有著很高的評價。目前,烏海擁有10多位中國書法協會會員,100多位內蒙古書協會員,近4000名書法愛好者,這在全國地級城市中也是少見的。
書法這一古老的文化藝術,能在烏海這樣一個建市不過30年的城市裡得到普及和提高,決非偶然。她與煤炭企業職工豪放的性格,移民人口文化上的多元融合和創新能力有著密切的關系。除了書法之外,在文學藝術的其它方面,如文學、繪畫、攝影等方面,烏海也自己城市的特點。
始於60年代煤炭資源開發,興盛於改革開放以來的烏海文學事業,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一代又一代的創業者,在他們勤奮工作的同時,也在文學的土地上辛勤的耕耘。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的煤礦工人作家、教師作家、領導幹部作家。他們以詩歌、散文、小說、隨筆等文學形式,嘔歌生活;刻畫人生。他們是建設者,同時也是文學的愛好者;在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中,也創造了精神財富。喬澍聲的小說、尹君的詩歌、張志升的兒童文學、孫甲的雜文、鄭達的文藝評論風格獨特,噲炙人口,在當地乃至自治區都較有影響,是烏海老一代作家的代表。而近些年涌現出的文學新人更是成果斐然。其中,青年女作家包麗英創作的功史長篇小說《縱馬天下——我的祖先成吉思汗》(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為烏海的文學創作樹立了新的高度。
與文學創作同樣繁榮的是烏海的繪畫和攝影藝術。這兩個藝術門類愛好者眾多,其中不乏造詣深厚的本地名家,國畫家靳文藝、王章一、李福祥、白占榮,油畫家黨祥、張德育等自成風格,不斷有新作問世。其中,王章一去年夏天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畫展,成為烏海第一位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畫展的唯一一位烏海籍畫家。他的作品,風格雋永,富予創新,題材均取自烏海和西北地區。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被稱為最耗費財力的貴族藝術的攝影藝術,近些年在烏海迅速普及。目前,全市有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3人,內蒙攝協15人,烏海攝協40餘人。愛好者估計有1000多人。其中邱志遠、明鋼、金解放、康小林、楊慧遠等人的攝影藝術功力深厚,風格各有所長,攝影協會每年都要舉辦多次展覽。
此外,烏海的傳媒文化近年也有較快的發展。目前,全市有日報、晚報、電視報、海勃灣礦工報等四家平面媒體;有無線電視和有線電視台各一家,廣播電台和調頻立體聲廣播各一家。這些傳媒逐漸引入競爭機制,努力在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上作文章,成為引領全市輿論導向的重要陣地。
2008年烏海市被納入全國相對發達地區。這是號稱中國縣域經濟第一所——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的調查結果。
經過兩年多調查,中郡縣域經濟研究所完成了全國首次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監測評價工作,並於日前揭曉結果。在此次接受調查的318個地市州盟中,相對發達地區有38個,接近總數的12%。其中,內蒙古的包頭市、烏海市、呼和浩特市、鄂爾多斯市被納入相對發達地區,阿拉善盟、呼倫貝爾市位列中等偏上地區。
據了解,全國地市州盟相對富裕程度監測評價採用人口、居民收入、公共服務、地區發展和財政統籌五大類22個公開客觀數據,將指標分為居民富裕集合(居民收支類、公共服務類)和統籌發展集合(地區發展類、財政統籌類)。此次監測評價以人均收入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核心,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基礎,以政府公共財政為主要調控手段,根據地區相對富裕程度的等級和類型為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時確定基本的保障性等級標准,並進行保障性財政轉移支付,消除絕對落後現象。
❾ 內蒙古烏海沙城水沙共生,沙、島、綠洲一體,如此奇妙的景象是如何形成的
在內蒙古有這樣一處神奇的沙漠景觀,它被遊客們稱之為「沙中有湖泊,湖中有沙島」,這就是烏海這個地方。它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境西南部、黃河上游,這里可以說是景色優美,甚至在我看來可以說這里有江南的青山和綠水。
如果說是黃河造就了它,那麼我認為更是歷史造就了如今的烏海。因為這里的景觀看起來實在是太好看了,更擁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這里的景觀是很特別的,但是國內知道的不是很多,我相信這里將會成為一座網紅旅遊城市。烏海水沙共生,能夠帶給我們別致的體驗。以上說法,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