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北魏為什麼稱為魏晉南北朝歷史

北魏為什麼稱為魏晉南北朝歷史

發布時間:2022-07-30 09:35:41

1. 什麼叫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主要分為魏朝(曹魏)、西晉、東晉和南北朝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別的影響。其突出表現則是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

在從魏至隋的三百六十餘年間,以及在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過程中,上述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響,交相滲透的結果,使這一時期儒學的發展及孔子的形象和歷史地位等問題也趨於復雜化。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主要有曹魏、蜀漢及孫吳三個政權。漢末三國戰爭不斷,使得中國人口急劇下降,經濟嚴重受到損害,因此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加上戰爭帶來的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許多進步。

魏文帝曹丕
184年漢靈帝時期爆發黃巾之亂,為了安定地方,州牧擁有地方控制權。而後朝廷因內亂被軍閥董卓控制,各 地勢力派州牧舉兵反抗董卓。190年董卓挾持朝廷遷都,地方州牧紛紛劃地一方,群雄割據。董卓最後被呂布和王允設計刺殺,長安最後被李傕佔領。漢獻帝趁機東逃,於196年被曹操迎到許昌,改元建安。曹操採納「奉天子以令不臣」(俗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策,擊敗多股勢力,於200年的官渡之戰擊敗袁紹,至208年時大致掌控了中國北方。然而於該年冬季的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擊敗,形成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立國號為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隔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亦稱帝,國號續為漢,史稱蜀漢。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後拓展勢力,為了荊州問題雙方多次發生糾紛與戰爭,最後劉備在222年的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絕大部分。劉備於隔年病死,輔佐其子劉禪的諸葛亮於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至229年才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或者東吳。三國局勢主要為蜀吳同盟對抗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漸漸被司馬氏一手掌控。263年司馬昭為建立軍功准備篡位,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西晉於280年發動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2. 魏晉南北朝是什麼意思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主要分為魏朝(曹魏)、西晉、東晉和南北朝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別的影響。其突出表現則是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統稱。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

(2)北魏為什麼稱為魏晉南北朝歷史擴展閱讀:

思想成就

南北朝時代,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不同於兩晉時期的新形勢,玄學思潮歸於沉寂,佛道二教繼續發展。佛教大量譯經,廣泛流行,滲透到政治、經濟、社會、民俗及文化的各個層面。

儒學面臨嚴峻挑戰。由於佛教的急劇膨脹,使原來儒、玄、佛、道的相互關系及其歷史格局發生新的變化。儒家學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評焦點,由老莊玄學轉向佛教,出現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經濟水平

南北經濟趨於平衡。江南迅速開發,中原發展相對緩慢。黃河流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中心,秦漢時期,南北方經濟發展差距很大。

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大規模的戰亂多發生在北方並且時間持續很長,使得北方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而南方則相對穩定,使得南方經濟得到迅速發展。這樣南北經濟開始趨於平衡,以北方黃河流域為重心的經濟格局開始改變。

3. 雖然知道為什麼叫魏晉但是不清楚為什麼叫魏晉南北朝

魏指三國的曹魏,晉指西晉和東晉及與之並立的十六國,南北南朝指之後南北對峙的政權更迭。其跨越了220到581年,共三百多年的歷史。北朝(386到581年間)指在十六國之後,北方黃河流域先後存在的幾個少數民族政權 ,包括北魏和由它分裂成的東、西魏,以後隨後代之的北齊和北周,最後由北周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大約同一時期(即420到589年),南方以建康即今天的南京為都城,先後存在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全稱南朝,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稱南北朝時期。

4. 為什麼叫魏晉南北朝

樓上回答的篇幅都很大,不知道樓主找到答案了沒有,我也簡單說說:

1、魏晉南北朝,又叫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時期,通常以魏朝(曹魏)為正統,晉朝是繼承魏朝的,分西晉和東晉,所以又叫兩晉。西晉曾實現全國統一(280年),滅亡後,北方進入十六國時期(即五胡亂華時期),皇室成員在南方重建晉朝,這就是偏安的東晉。東晉在420年被篡後,先後出現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統稱南朝;北方被鮮卑拓拔氏建立的魏國(史稱北魏)所統一(439年),北魏後來分裂為西魏和東魏,且分別被北周和北齊取代,它們統稱北朝。
以上就是魏晉南北朝,這是中國的大分裂時期。最後,是北周的外戚楊堅581年建立的隋朝,在589年滅亡南方的陳朝,再次實現了中國的大統一!

2、漢朝是劉邦在公元前202年建立的,定都長安(史稱西漢)。公元8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西漢滅亡;但公元25年劉邦的後裔劉秀(已經不是皇室成員),取得政權,重建了漢朝,因定都(在西安以東的)洛陽,被稱為東漢。

3、比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也即是「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西元就是公元,是台灣那邊的叫法,是基督紀年,其歷法就是我們今天用的公歷。公元(西元)元年是耶穌基督誕生之年,此前則為公元前某年。說西元是因為那是西方國家的歷法,說公元是因為它是世界通用的歷法。

以上,希望能解樓主之惑。

5. 魏晉南北朝是什麼梗

魏晉南北朝(又名: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主要分為三國(曹魏、蜀漢、東吳)、西晉、東晉和南北朝時期,在此三百六十餘年間(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共有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別的影響。其突出表現是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
歷史簡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主要有曹魏、蜀漢及孫吳三個政權。漢末三國戰爭不斷,使得中國人口急劇下降,經濟嚴重受到損害,因此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加上戰爭帶來的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許多進步。
184年漢靈帝時期爆發黃巾之亂,為了安定地方,州牧擁有地方控制權。而後朝廷因內亂被軍閥董卓控制,各地實力派州牧舉兵反抗董卓。190年董卓挾持朝廷遷都,地方州牧紛紛劃地一方,群雄割據。董卓最後被呂布和王允設計刺殺,長安最後被李傕佔領。漢獻帝趁機東逃,於196年被曹操迎到許昌,改元建安。曹操採納「奉天子以令不臣」(俗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策,擊敗多股勢力,於200年的官渡之戰擊敗袁紹,至208年時大致掌控了中國北方。然而於該年冬季的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擊敗,形成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立國號為魏,史稱曹魏,至此東漢滅亡,正式進入三國時期。隔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亦稱帝,國號續為漢,史稱蜀漢。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後拓展勢力,為了荊州問題雙方多次發生糾紛與戰爭,最後劉備在222年的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絕大部分。劉備於隔年病死,輔佐其子劉禪的諸葛亮於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至229年才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或者東吳。三國局勢主要為蜀吳同盟對抗魏,各國疆域變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漸漸被司馬氏一手掌控。263年司馬昭為建立軍功准備篡位,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國號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西晉於280年發動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晉朝(265年-420年)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屬於六朝之一。分為西晉(265年-316年)與東晉(317年-420年)。司馬氏在三國時期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變後掌握魏國政權。265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國號晉,即晉武帝。280年,西晉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是和平穩定的局面只維持了短短的十幾年。晉惠帝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王紛紛爭權,史稱八王之亂。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年,西晉滅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317年,晉朝宗室司馬睿於建康稱帝,東晉建立,據有中國南方的領土。中原的世族及平民陸續南遷,形成中國北方僑民和南方土著聚居的局面。東晉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方鎮心懷野心,先後發生了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及桓溫專政。雖然部分士族當權者有恢復之心,前後發動幾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持。383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借淝水決戰奠定勝局。謝玄等將領乘勝追擊,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發了北方軍事和政治格局的變化。然而,東晉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亂。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恩、盧循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劉裕崛起,平定諸亂,憑借軍事力量奪得帝位,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420年-589年)由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長時間對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齊、梁、陳等四朝;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等五朝。
南朝皇族主要是寒門或庶族,因為軍權逐漸由寒門或庶族掌握,所以能夠篡奪皇位。初期經濟逐漸恢復,軍力強盛。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軍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斗爭。南朝梁受到梁武帝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亂使南朝實力大減,並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朝陳的陳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已衰,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國,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多與胡人通婚,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熏陶。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並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鎮民變和農民暴動之後造成實力大衰。北魏分裂東魏及西魏後,不久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軍力強盛。北周鮮卑軍比北齊少,政治地位不如南朝陳。最後藉由宇文泰開創的關隴集團,吞並政治日趨腐敗的北齊。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通過授禪北周靜帝建立隋朝,經營八年之後,發兵滅南陳統一中國。在隋朝統一天下後,合並關東與江南人而形成新漢族,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6. 魏晉南北朝為什麼要稱魏晉

所謂的「魏晉南北朝」,它是幾個朝代統稱的復合詞,雖然只有五個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國家,可以多達幾十個。
我們不妨就先從「魏晉南北朝」一詞開始,「魏」指的是三國里的曹魏。由於曹魏受漢室禪讓,在三國時代及後世被肯定為中原王朝,而「蜀」、「吳」兩國為該時代的附屬割據王國,所以「魏」為正統,可以稱為「魏朝」。而「晉」主要指的是三國滅亡後,由司馬氏所建上的西晉王朝與後來割據在南方的半壁江山東晉王朝(此時北方是「五胡十六國」時代),「南北朝」則指晉朝正式滅亡後,南北對峙形成的幾個朝代,南方包括宋、齊、梁、陳四朝,北方則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統一中國南北方後,自東漢滅亡後,長達近四百年的「魏晉南北朝」才算正式結束。
除了魏晉南北朝一詞外,也有以「六朝」來指稱這個時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孫吳、東晉、宋、齊、梁、陳,這幾個朝代的時間基本上與魏晉南北朝相當,它的特點是這六個朝代都立國於江東地區,而且國都都在建康(或稱建業、建鄴,即今日之南京)。
三國包括了魏、蜀、吳,分別是曹操父子、劉備父子及孫權父子所建立。
曹魏的年代始於公元220年,曹丕篡漢,建都洛陽,史稱魏或曹魏。統治范圍有整個黃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長江中游的江北及甘肅、陝西、遼寧的大部分地區。亡於公元265年,共歷五帝、46年。
蜀漢為劉備所建立的國家,公元221年,劉備稱帝於成都,國號曰漢,史稱蜀或蜀漢。統治區域有今四川、雲南、貴州全部和陝西的一部分。公元263年為曹魏所滅,共歷二帝、43年。
孫吳為孫權所建立的國家,公元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稱帝,國號吳,建都於建業,史稱孫吳或東吳。統治區域有今長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兩廣地區。公元280年為晉朝所滅,共歷四帝、59年。
晉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公元265年司馬炎代魏稱帝(晉武帝),國號曰晉,建都洛陽,史稱西晉。公元280年滅吳,統一全國,秦漢以來的分裂,至此再度統一。統治疆域東、南至海,西至蔥嶺,西南至雲南、廣西,北至大漠,東至遼東。
但晉武帝死後不久,宗室之間爆發「八王之亂」,曹魏以來入徙塞內的游牧民族也乘機起兵稱帝,全國又陷入分裂混戰的局面。
匈奴人劉淵建立漢政權(後改國號曰趙,史稱前趙),公元316年,劉淵族子劉曜攻佔長安,俘晉愍帝,西晉亡國,共歷四帝、52年,北方從此進入所謂的「五胡十六國」時代。
晉朝宗室司馬睿在南方重建晉王朝,佔有今長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於建康,史稱東晉。公元420年,劉裕代晉,改國號曰宋,東晉亡,共歷十一帝、104年。兩晉共歷十五帝、156年。
五胡十六國,自公元304年劉淵稱王起,北方各民族紛紛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國,直到公元439年被鮮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統一北方為止,共歷135年。在此期間,共有六個種族各自建立王國,包括.運、
匈奴、鮮卑、氐、羌、羯;這些王國的統治區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帶,共計有成漢(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連氏)、前趙(匈奴劉氏)、後趙(羯族石氏)、前秦(氏族付氏)、後秦(羌族姚氏)、西秦(鮮卑族乞伏氏)、前燕(鮮卑族慕容氏)、後燕(鮮卑族慕容氏)、南燕(鮮卑族慕容氏)、北燕(漢族馮氏)、前涼(漢族張氏)、後涼 (氏族呂氏)、西涼(漢族李氏)、南涼(鮮卑族禿發氏)、北涼(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國。但另外還有漢人冉閔的魏、鮮卑族慕容氏的西燕、及北魏前身的代國等不被計算在內,此即史稱的「五胡十六國」時代。
這時諸國彼此混戰,僅有前秦苻堅時,曾經一度統一北方,但為時不久。
南朝分為宋、齊、梁、陳四代。宋乃劉裕於公元420年奪取東晉政權後所建立,國號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劉,故史稱劉宋。
強盛時統治區域有今黃河以南、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南朝當中疆域最大者,後來河南、淮北漸為北魏所奪。公元479年為蕭道成所篡,共歷八帝、60年。
齊,公元479年蕭道成所建,國號曰齊,建都建康,為了與北朝的北齊加以區別,史稱「南齊」,也因皇室姓蕭而稱「蕭齊」。
統治區域有今長江抭域和珠江流域各省,東昏侯時國內大亂,公元502年為蕭衍所篡,共歷七帝、24年。
梁,公元502年蕭衍所建,國號曰梁,建都建康,皇室姓蕭,故稱蕭梁」。梁武帝時國力頗盛,統治區域有今長江及珠江流域各地,曾一度取得淮北和漢中。公元557年為陳霸先所奪,共歷八帝、56年。
陳,公元557年陳霸先代梁稱帝,國號陳,建都建康。統治區域有今長江、珠江流域各省,是南朝當中版圖最小者,589年為隋所滅,共歷五帝、33年。
北朝主要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及隋朝。
北魏乃鮮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國時代為代國,淝水之戰後拓跋珪重建代國,後改國號曰魏,史稱北魏,或稱後魏、拓跋魏、元魏。
公元398年建都於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9年改號稱帝,逐步並吞十六國中的夏、北燕、北涼諸國。
公元439年統一北方,統治區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東部,東北至遼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嶺為界,與南方的劉宋對峙。
北魏國力頗強盛,孝文帝拓跋宏於公元493年遷都洛陽,進行一連串的漢化運動,但因種種因素,卻造成漢化與反漢化兩大陣營的對抗,引起「六鎮之亂」,瓦解了北魏王朝。
公元534年分裂 東魏與西魏,隔黃河而治,東魏後為北齊所代、西魏為北周所代。從拓跋珪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共歷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晉南北朝王國中立國最長久者。
東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常受權臣大將高歡脅迫,逃往關中。
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孝靜帝,遷都於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史稱東魏。
統治區域有原北魏領土洛陽以東的地區。公元550年為高洋(高歡子)所代,東魏共歷17年。
西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關中,將領宇文泰迎之。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寶炬為魏文帝,定都長安,史稱西魏。統治區域有今原北魏領土洛陽以西的地區及益州、襄陽等地。公元557年 宇文覺(子文泰子)所代,西魏共歷三帝、24年。
北齊,公元550年東魏大將高歡子高洋奪取東魏政權稱帝,國號齊,建都於鄴,為與南朝的蕭齊區別,史稱北齊,因皇室姓高,故亦稱高齊,統治區域相當於東魏領土。公元557年 北周所滅,共歷八帝、28年。
北周,公元557年,西魏大將禹文泰子宇文覺奪取西魏政權稱帝,建國號周,都於長安,史稱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稱宇文周。
公元577年滅北齊,統一中國北方,並繼續攻取江北、淮南,統治區域擴大到長江北岸。公元581年隋所代,共歷五帝、25年。
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楊堅受禪稱帝,國號大隋,公元583年建都大興(今陝西西安),公元589年滅南方的陳朝,結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全國再度統一。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歷代之盛,極於此矣。

西漢時期形勢圖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短暫的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西漢為漢太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其間曾有王莽篡漢自立的短暫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

公元紀年,又稱西元紀年,簡稱「西元」或「公元」。公元紀年就是基督教紀年法。西元在中世紀拉丁文的寫法是Anno Domini,簡寫AD,意為「主的年代」(In the year of the Lord)。以西元525年羅馬僧侶狄歐尼休認定的耶穌生年為紀元元年。西元前則在英語中表示為BC,即基督之前的年代(Before Christ)。西元紀年採用的歷法叫西歷,也稱公歷。西歷的學名叫格里高利歷(Gregorian calendar)。格里高利歷是純粹的陽歷的一種,最初用於計算復活節。該歷法是由中世紀梵蒂岡教皇格里高利(Pope Gregory XIII )於西元1582年頒布施行的。格里高利歷法的前身儒略歷(Julian calendar)是於西元前45年1月1日執行的。儒略歷就是取代舊羅馬歷法的羅馬歷法,也是以頒布者凱撒大帝(Gaius Julius Caesar)的名字命名。公元紀年在八世紀以後才被西歐基督教國家應用。即使教皇也一直是用在位期間為紀年記錄文件的。到了十一至十四世紀的時候,西元的概念才普及。而西元成為世界主流也是歐洲殖民的結果,同時也傳播了格里高利歷,現在成為國際通行的紀年標准。現代由於西元紀年的通用和標准化,為避免非西方和非基督教徒的反感,英語的西元前和西元後從BC和AD變為BCE和CE。BCE即Before Common Era,CE即公元Common Era。但是基督教圈子裡卻認為BCE指的是基督世紀前(Before Christian Era),CE指基督世紀(Christian Era)。同時西方也有很多人反對Common Era代替AD,他們認為這種代替是想要抹殺基督教對西方的貢獻,並且無論非基督徒反感與否,Common Era仍然是基督紀年這一點是無法掩蓋的,公歷也同樣建立在基督教的格里高利歷法上,名稱再怎麼改也改不了歷法和紀年是以基督教為絕對之絕對又絕對的中心和標准。因此西方這種自大傲慢的態度仍然促使了擁有古老優秀文明的猶太人、印度人和伊朗人使用他們自己國家悠久和准確的傳統紀年和歷法。不過中國在1949年為了和世界接軌採用了公元紀年法。這是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協商決定的。會上,大家一致認為,應與世界接軌,即用公元為新中國的紀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四項決議的第二項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但是,華夏中國的歷法,夏歷仍然沿用於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等節日(華夏的元旦被篡改到了西歷新年)。

7. 魏晉南北朝具體指什麼求大神幫助

魏晉時期是指東漢政權瓦解,魏到兩晉的時期, 也就是公元220年到公元420年, 但我們通常把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一說589年) 的這段歷史稱為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 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 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別的影響。 其突出表現則是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及波斯、 希臘文化的羼入。在從魏至隋的三百六十餘年間, 以及在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過程中, 上述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響,交相滲透的結果, 使這一時期儒學的發展及孔子的形象和歷史地位等問題也趨於復雜化 。 漢魏之際,曹操崛起於北方, 其所遵循的思想和採取的政治措施皆為名法之治而重道德名節, 從而影響了整個時代。在思想理論上, 體現道法結合的刑名之學曾一度占據主導地位。 魏晉之際,道法的結合逐漸趨於破裂, 以道家思想為骨架的玄學思潮開始揚棄魏晉早期的名法思想, 轉而批評儒法之士。這樣, 魏初在道法結合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玄學進一步得到強化。 西晉後期,玄學思潮同極端發展,至此,玄學所主張的放達, 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行為上,都對封建政權構成破壞瓦解的作用, 故引起玄學內部及儒家學者的不滿, 從而掀起對道家和玄學的批判思潮。 東晉時期,佛教的流行,特別是般若學的發展, 在很大程度上是藉助於道家、玄學的思想、語言及方法, 故出現玄佛合流的趨向。因此,這一時期的儒家學者, 除繼續批判道家、玄學外, 又以儒家的入世主義和人文傳統批評佛教。 他們站在維護儒家名教的立場上,分別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 倫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響,力圖恢復儒學的正統地位, 但都缺乏足夠的理論系統和創造性。 南北朝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不同於兩晉時期的新形勢, 玄學思潮歸於沉寂,佛道二教繼續發展。佛教大量譯經,廣泛流行, 滲透到政治、經濟、社會、民俗及文化的各個層面。 儒學面臨嚴峻挑戰。由於佛教的急劇膨脹,使原來儒、玄、佛、 道的相互關系及其歷史格局發生新的變化。儒家學者在思想、 文化上的批評焦點,由老莊玄學轉向佛教,出現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盡管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趨於復雜化, 但儒學不但沒有中斷,相反,卻有較大發展。 孔子的地位及其學說經過玄、佛、道的猛烈沖擊, 脫去了由於兩漢造神運動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學外衣, 開始表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就魏晉南北朝的學術思潮和玄學思潮來說, 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改革、 發展和補充儒學的願望。他們不滿意把儒學凝固化、 教條化和神學化,故提出有無、體用、 本末等哲學概念來論證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們雖然倡導玄學, 實際上卻在玄談中不斷滲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於老莊, 名教符合自然。此時期雖然出現儒佛之爭,但由於儒學與政權結合, 使儒不始終處於正統地位, 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倫理作認同, 逐漸形成以儒學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趨勢。 所謂的「魏晉南北朝」,它是一個朝代名稱的復合詞, 雖然只有五個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國家,可以多達幾十個。 我們不妨就先從「魏晉南北朝」一詞開始,「魏」 指的是三國里的曹魏,「晉」 主要指的是司馬氏所建上的西晉與東晉(此時北方是「五胡十六國」 時代),「南北朝」則指當時南北對峙的幾個朝代,南方包括宋、 齊、梁、陳四朝,北方則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 北周及最後統一全國的隋朝。 除了魏晉南北朝一詞外,也有以「六朝」來指稱這個時期的用法, 六朝指的是孫吳、東晉、宋、齊、梁、陳, 這幾個朝代的時間基本上與魏晉南北朝相當, 它的特點是這六個朝代都立國於江東地區,而且國都都在建康( 或稱建業、建鄴,即今日之南京)。 三國包括了魏、蜀、吳,分別是曹操父子、 劉備父子及孫權父子所建立。 曹魏的年代始於西元220年,曹丕篡漢,建都洛陽, 史稱魏或曹魏。統治范圍有整個黃河流域、淮河流域, 以及長江中游的江北及甘肅、陝西、遼寧的大部分地區。 亡於西元265年,共歷五帝、46年。 蜀漢為劉備所建立的國家,西元221年,劉備稱帝於成都, 國號曰漢,史稱蜀或蜀漢。統治區域有今四州、雲南、 貴州全部和陝西的一部分。西元263年為曹魏所滅,共歷二帝、 43年。 孫吳為孫權所建立的國家,西元222年孫權稱吳王, 229年稱帝,國號吳,建都於建業,史稱孫吳或東吳。 統治區域有今長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兩廣地區。 西元280年為晉朝所滅,共歷四帝、59年。 晉朝分為西晉與東晉。西元265年司馬炎代魏稱帝(晉武帝), 國號曰晉,建都洛陽,史稱西晉。西元280年滅吳,統一全國, 秦漢以來的分裂,至此再度統一。統治疆域東、南至海,西至蔥嶺, 西南至雲南、廣西,北至大漠,東至遼東。 但晉武帝死後不久,宗室之間爆發「八王之亂」, 曹魏以來入徙塞內的游牧民族也乘機起兵稱帝, 全國又陷入分裂混戰的局面。 匈奴人劉淵建立漢政權(後改國號曰趙,史稱前趙), 西元316年,劉淵族子劉曜攻佔長安,俘晉愍帝,西晉亡國, 共歷四帝、52年,北方從此進入所謂的「五胡十六國」時代。 晉朝宗室司馬睿在南方重建晉王朝,佔有今長江、珠江及淮河流域, 建都於建康,史稱東晉。西元420年,劉裕代晉,改國號曰宋, 東晉亡,共歷十一帝、104年。兩晉共歷十五帝、156年。 五胡十六國,自西元304年劉淵稱王起, 北方各民族紛紛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國, 直到西元439年被鮮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統一北方為止, 共歷135年。在此期間,共有六個種族各自建立王國,包括.運、 匈奴、鮮卑、氐、羌、羯; 這些王國的統治區域分佈在北方和四川一帶,共計有成漢( 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連氏)、前趙(匈奴劉氏)、後趙( 羯族石氏)、前秦(氏族付氏)、後秦(羌族姚氏)、西秦( 鮮卑族乞伏氏)、前燕(鮮卑族慕容氏)、後燕(鮮卑族慕容氏)、 南燕(鮮卑族慕容氏)、北燕(漢族馮氏)、前涼(漢族張氏)、 後涼(氏族呂氏)、西涼(漢族李氏)、南涼(鮮卑族禿髮氏)、北涼( 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國。但另外還有漢人冉閔的魏、 鮮卑族慕容氏的西燕、及北魏前身的代國等不被計算在內, 此即史稱的「五胡十六國」時代。 這時諸國彼此混戰,僅有前秦苻堅時,曾經一度統一北方, 但為時不久。 南朝分為宋、齊、梁、陳四代。 宋乃劉裕於西元420年奪取東晉政權後所建立,國號曰宋, 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劉,故史稱劉宋。 犟盛時統治區域有今黃河以南、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是南朝當中疆域最大者,後來河南、淮北漸為北魏所奪。 西元479年為蕭道成所篡,共歷八帝、60年。 齊,西元479年蕭道成所建,國號曰齊,建都建康, 為了與北朝的北齊加以區別,史稱「南齊」,也因皇室姓蕭而稱「 蕭齊」。 統治區域有今長江抭域和珠江流域各省,東昏侯時國內大亂, 西元502年為蕭衍所篡,共歷七帝、24年。 梁,西元502年蕭衍所建,國號曰梁,建都建康,皇室姓蕭, 故稱蕭梁」。梁武帝時國力頗盛, 統治區域有今長江及珠江流域各地,曾一度取得淮北和漢中。 西元557年為陳霸先所奪,共歷八帝、56年。 陳,西元557年陳霸先代梁稱帝,國號陳,建都建康。 統治區域有今長江、珠江流域各省,是南朝當中版圖罪小者, 589年為隋所滅,共歷五帝、33年。 北朝主要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及隋朝。 北魏乃鮮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國時代為代國, 淝水之戰後拓跋珪重建代國,後改國號曰魏,史稱北魏,或稱後魏、 拓跋魏、元魏。 西元398年建都於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元399年改號稱帝, 逐步併吞十六國中的夏、北燕、北涼諸國。 西元439年統一北方,統治區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東部, 東北至遼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嶺為界,與南方的劉宋對峙。 北魏國力頗犟盛,孝文帝拓跋宏於西元493年遷都洛陽, 進行一連串的漢化運動,但因種種因素, 卻造成漢化與反漢化兩大陣營的對抗,引起「六鎮之亂」, 瓦解了北魏王朝。 西元534年分裂 東魏與西魏,隔黃河而治,東魏後為北齊所代、西魏為北周所代。 從拓跋珪建魏,到西元557年西魏亡,共歷十七帝、171年, 是所有魏晉南北朝王國中立國最長久者。 東魏,西元534年,北魏孝武常受權臣大將高歡脅迫,逃往關中。 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孝靜帝,遷都於鄴(今河北臨漳西南), 史稱東魏。 統治區域有原北魏領土洛陽以東的地區。西元550年為高洋( 高歡子)所代,東魏共歷17年。 西魏,西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關中,將領宇文泰迎之。 西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寶炬為魏文帝,定都長安, 史稱西魏。統治區域有今原北魏領土洛陽以西的地區及益州、 襄陽等地。西元557年 宇文覺(子文泰子)所代,西魏共歷三帝、24年。 北齊,西元550年東魏大將高歡子高洋奪取東魏政權稱帝, 國號齊,建都於鄴,為與南朝的蕭齊區別,史稱北齊,因皇室姓高, 故亦稱高齊,統治區域相當於東魏領土。西元557年 北周所滅,共歷八帝、28年。 北周,西元557年,西魏大將禹文泰子宇文覺奪取西魏政權稱帝, 建國號周,都於長安,史稱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稱宇文周。 西元557年滅北齊,統一中國北方,並繼續攻取江北、淮南, 統治區域擴大到長江北岸。西元581年 隋所代,共歷五帝、25年。 隋,西元581年,北周大臣楊堅篡奪稱帝,國號曰隋, 西元583年建都大興(今陝西西安), 西元589年滅南方的陳朝,結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 全國再度統一。 統治疆域東、南至海,西到新疆東部,西南至雲南、廣西, 北到大漠,東至遼河。西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今江蘇揚州) 被殺,隋亡,共歷二帝、38年。

閱讀全文

與北魏為什麼稱為魏晉南北朝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