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司馬昭是誰呀
司馬昭即晉文帝,晉武帝司馬炎之父。字子上,河內溫人(今河南溫縣)。司馬懿次子。昭隨父抗蜀,多有軍識。景初二年,封新城鄉侯。正始初,遷洛陽典農中郎將。曹髦時,繼兄司馬師為大將軍。專攬國政,陰謀代魏。甘露五年,殺魏帝曹髦,另立曹奐為帝。景元四年,分兵譴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伐蜀,滅之。自稱晉公。後加晉王。咸熙二年,薨。昭死數月,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晉朝。追尊司馬昭為文帝,廟號太祖。三國後期,魏國的大權逐步被司馬氏掌握。司馬懿死後,他的兒子司馬師繼任大將軍的官職,獨專國政。司馬師死後,其弟司馬昭又繼任大將軍,朝廷大權仍然掌握在司馬氏的手裡。
曹髦見曹氏的權威日漸失去,司馬昭又越來越專橫,內心非常氣憤,於是寫了一首題為《潛龍》的詩。詩中寫道:受傷被困的龍不能躍出深淵,自由自在地上天入地。就好比龍蟠居在井底,看著泥鰍、鱔魚在面前手舞足蹈,只能藏起牙齒伏住爪甲。真可惡,我處於同樣的境地!
司馬昭見到這首詩,勃然大怒,在殿上大聲斥責曹髦說:「我司馬氏對魏有大功,你為何把我們比作泥鰍鱔魚?」曹髦聽了,嚇得渾身發抖。司馬昭見他不敢作答,冷笑一聲離去。
曹髦回到後宮,覺得司馬昭有篡奪帝位之心,所以敢於當眾侮辱他。這樣的日子無論如何過不下去了,必須除掉司馬昭。於是召集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等大臣密謀對策。他憤怒地對他們說:「司馬昭企圖篡奪帝位的野心,是人所共知的。我不能坐著受廢黜的侮辱,今天要與你們一起去討伐他。」
尚書王經提出,司馬昭重權在握已非一日,只靠少數人馬是對付不了他的,希望曹髦慎重考慮。曹髦把討伐司馬昭的詔書拋在地上,激動地說:「我已經下了決心,即使死,也沒有什麼可怕,何況也不一定死!」
侍中王沈和散騎常侍王業怕禍及自身,准備一出宮就向司馬昭報告。曹髦等不及了,拔出寶劍,登上馬車,帶領宮中侍衛、奴僕等三百多人,向司馬昭的府第進發。
途中,遇到司馬昭的親信賈充,正帶了數千衛兵過來。曹髦以為他們是來殺自己的,便沖到前面高聲喊道:「我是天子,你們想弒君嗎?」衛兵不敢阻止,也不知應採取什麼行動,便向後退卻,賈充馬上對衛兵大聲喝道:「司馬公養你們,就是為了今天之事啊!」衛兵們聽他這一喝,頓時明白過來,一齊揮戈,當場將曹髦殺死。
曹髦死後,司馬昭立曹奐為帝,即魏元帝(後被廢為陳留王)。曹奐完全聽命於司馬昭,不過是個傀儡皇帝。公元265年,司馬昭去世,長子司馬炎繼位任晉王。僅過了幾個月,司馬炎就逼曹奐退位,由他稱帝,建立晉朝。名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⑵ 司馬昭是誰
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說《三國演義》為子尚),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為晉宣帝司馬懿與宣穆皇後張春華次子、晉景帝司馬師之弟、晉武帝司馬炎之父。
司馬昭早年隨父抗擊蜀漢,多有戰功。累官洛陽典農中郎將,封新城鄉侯。正元二年(255年),繼兄司馬師為大將軍,專攬國政。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弒殺,司馬昭立曹奐為帝。景元四年(263年),分兵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滅亡蜀漢,受封晉公。次年,進爵晉王。
咸熙二年(265年),司馬昭病逝,時年五十五歲,葬於崇陽陵。數月後,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追尊司馬昭為文帝,廟號太祖。
⑶ 司馬昭是哪個朝代的人物
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說《三國演義》為子尚),河內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為晉宣帝司馬懿與宣穆皇後張春華次子、晉景帝司馬師之弟、晉武帝司馬炎之父。
⑷ 三國中司馬昭是個怎樣的人
提到司馬昭,大家第一時間想到司馬昭之心,彷彿司馬昭一直被冠以一個篡權奪位的政治家的標簽,可是盡管這樣,最終當皇帝的也不是他,他的作為只是推動了歷史進程。對於一個人物的評價,我們自然不能只看一面,實際上的司馬昭在歷史屬實算的上一個可圈可點的人物。
因此,大家不應該只記得一句俗語,更應該好好了解司馬昭的一生,世人皆稱他為人寬仁大度,降人不殺,當年壽春一戰,敵軍頭領文欽的兒子文鴦、虎不僅不殺,還封為侯,這種舉動讓吳國的民眾都佩服不已,心悅誠服。
⑸ 司馬昭是哪個朝代的
司馬昭是三國時期的。
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說《三國演義》為子尚),河內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為晉宣帝司馬懿與宣穆皇後張春華次子、晉景帝司馬師之弟、晉武帝司馬炎之父。
司馬昭早年隨父抗擊蜀漢,多有戰功。累官洛陽典農中郎將,封新城鄉侯。正元二年(255年),繼兄司馬師為大將軍,專攬國政。甘露五年(260年),魏帝曹髦被弒殺,司馬昭立曹奐為帝。景元四年(263年),分兵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滅亡蜀漢,受封晉公。次年,進爵晉王。
司馬昭繼其兄位:
正元二年(255年),毌丘儉、文欽等在淮南發起勤王,司馬師率大軍東征,司馬昭兼任中領軍,留鎮洛陽。期間,文鴦帶兵襲營,司馬師驚嚇過度,再加上本來眼睛上就有瘤疾,經常流膿,致使眼睛震出眼眶,病重時,司馬昭自京都到許昌省問,拜為衛將軍。
司馬師去世,魏帝曹髦命司馬昭鎮守許昌,令尚書傅嘏率六軍回京師。司馬昭用傅嘏及鍾會的計謀,自己率軍回京。到洛陽後,晉位為大將軍,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輔助朝政,帶劍穿履上殿,司馬昭辭讓不受。
⑹ 司馬昭是什麼朝代的
司馬昭(211年~265年)是三國時期曹魏權臣,是晉宣帝司馬懿與宣穆皇後張春華次子,司馬昭早年隨父抗擊蜀漢,多有戰功,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貢獻很大。
⑺ 司馬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司馬昭是個聰明絕頂、善於隱忍的人。
人物簡介: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司馬師的弟弟,西晉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的父親。早年隨父抗蜀,多有戰功。景初二年,封新城鄉侯。正始初,遷洛陽典農中郎將。曹髦時,繼兄司馬師為大將軍。專攬國政,走向代魏之路。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後,立曹奐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伐蜀,滅之。封晉公。咸熙元年三月丁丑加為晉王。咸熙二年,司馬昭病死,時年五十四歲。數月後,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晉朝,追尊司馬昭為文帝,廟號太祖。
⑻ 歷史上的司馬昭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說起司馬家,總會提到三馬同槽。即司馬懿、司馬師以及司馬昭。西晉王朝的基業算是這三父子打下來的,開國皇帝司馬炎更多的是和孫權一樣萌父輩福蔭。
以司馬家在魏國的勢力,殺死皇帝有一百種可行的方法,司馬昭完全可以不聲不響的殺死皇帝,然後找一個替罪羊,再號召群臣立自己為帝,名正言順的登上帝王的寶座。
但司馬昭偏偏選擇了在眾目睽睽之下刺死天子,鬧得朝野震盪、天下嘩然。
論頭鐵,司馬昭絕對可以稱之為「三國第一鐵頭」。
⑼ 歷史上的司馬昭是個什麼樣的人
1、司馬昭盡管在歷史上背負了權臣的名聲,但是在客觀實際中,司馬昭的所作所為還是在歷史上起了進步的作用,他善於主動配合友鄰部隊作戰,是三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
2、在東關戰役中,就軍事指揮特點看,諸葛誕與司馬昭以前經歷的主要戰役中表現出的軍事才能相比,明顯不是一個水平,同這次戰爭後司馬昭在平定關中,征服靈州,平定叛亂,招撫北方蒙古高原少數民族,以及在淮南戰役中的出色表現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在曹爽伐蜀戰役中,司馬昭就對夏侯玄提出險地應該謹慎、不可久留,並且判斷出了敵軍會搶占各險要防禦。
生平經歷:
(1)司馬昭是司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司馬師的弟弟,景初三年(239年),司馬昭被封為新城鄉侯。
正始元年(240年),司馬昭任洛陽典農中郎將。當時正值魏明帝大興奢侈之風以後,司馬昭免除苛捐雜稅,不誤農時,百姓大為喜悅。後轉為散騎常侍。
正始五年(244年),大將軍曹爽伐蜀時,以司馬昭為征蜀將軍,作為夏侯玄的副手,率軍出駱谷,駐扎在興勢。蜀將王林夜間偷襲司馬昭軍營,司馬昭堅持按兵不動。王林終於退走。事後,司馬昭對夏侯玄說:"費禕占據險要之地而固守,我軍前進得不到作戰的機會,攻堅而不能下,應趕快撤退,以後再作打算。"曹爽等引軍撤退,費禕果然率兵急奔三嶺,截其歸路,魏軍奪得險道才得通過。回到京都,拜為議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