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文學歷史性感染性還有什麼

文學歷史性感染性還有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30 11:15:32

A. 文學的特徵是什麼

縱觀西方文論發展史,有關文學本質的論述經歷了:模仿論——表現論

其他關於文學本質的論點:
弗洛伊德:文學是性本能的轉移與升華。
海德格爾:藝術是人類生活的家園。
卡西爾:藝術是一種符號。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基本觀點:

1﹒文學藝術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
2﹒文學作為意識形態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3﹒文學是一種藝術生產。

從文化途徑看文學,文學是文化。
從審美角度考察文學,文學是審美。
從慣例立場看文學,文學即慣例。

中國當代學者對文學本質的認識:
文學是關於生命的書寫。
文學是通往心靈的時空隧道。
文學是精神的棲息之地。
文學是靈魂的敘事,是人心的呢喃。
文學是虛構的、審美的、讓人愉悅的。

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藉助各種修辭以及表現手法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

文學以具有審美意義的形象反映生活。(曹廷華)
文學是顯現在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童慶炳)
現在通行的文學含義
文學形象的基本特徵
第一,從存在形態看,是假定性和逼真性的統一。
(假定性和虛幻性是文學形象最基本的特點)
第二,從審美認識看,是具體性與概括性的統一。
通過選擇、提煉、加工,創造典型形象去反映生活的本質。高度的概括性是文學作品形象的內在特質。
第三,從藝術功能看,是表現性和感染性的統一。
表現性:表現社會心理內容;表現作家的思想和情感。形象是情與理的統一。
感染性:形象在欣賞中要產生一定的審美效果,以此來感染讀者。

B. 談文學藝術的真實性

美學一詞來源於希臘語aesthesis。最初的意義是「對感觀的感受」。由德國哲學家亞歷山大·戈特利布·鮑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學(Aesthetica)》一書的出版標志了美學做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產生。
直到19世紀,美學在傳統古典藝術的概念中通常被被定義為研究「美」(Schönheit)的學說。現代哲學將美學定義為認識藝術,科學,設計和哲學中認知感覺的理論和哲學。一個客體的美學價值並不是簡單的被定義為「美」和「丑」,而是去認識客體的類型和本質。
[編輯本段]發展歷史
美學作為獨立的學科是從德國十八世紀的鮑姆嘉登開始的,但它的產生建立在自古希臘以來歷代思想家關於美的理論探討之上,是以往美學理論的體系化、科學化。而古希臘以來的美學理論探討又建立在人們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活動基礎之上,是人們審美活動的哲學反思。因此,我們要了解美學就必須回到它的源頭去,開始一次美的旅行。
考古學和藝術史告訴我們:人類自脫離動物以來就開始了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活動。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就用石珠、獸牙、海蚶殼等染上紅、黃、綠等各種不同的顏色佩帶在身上。不僅原始人的裝飾品能見出人類這種早期的審美活動,尤其原始藝術更是集中反映了人類早期審美活動。據文字記載和留下的圖案推測,原始藝術有詩歌、舞蹈、音樂等,但現已盪然無存。惟洞穴壁畫與陶器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兩項原始藝術記錄。前者主要以各種動物為題材,生動細致,色彩絢麗。後者不僅造型優美、圖案豐富,而且色彩對比鮮明。
人們總是先有了某種生活、某種現象,爾後才開始思考、探討,並在思考、探討的基礎上建立相應的學科。對人類早期審美現象的思考、探討始於古希臘。那時的畢達哥拉斯、赫拉克里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大哲學家都參與了美的探討和爭論。但他們關於美的觀點、見解常常和他們關於真、善的認識混在一起,成為他們哲學思想、道德思想、神學思想以及政治思想和文藝思想的附庸。另外,當時也沒有一部美學專著。思想家們的美學觀點夾雜在政治、哲學、宗教、道德、藝術甚至史傳、書札、批註等論著中。人們還沒有從那些混雜交織的思想體系中為美學尋找出一個獨立、特殊的研究對象。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18世紀中葉以前。
18世紀以後,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發展,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心理學和文藝學等近代學科進入了逐步形成和發展的時期。尤其是與美學密切相關的哲學,自近代以來發生了認識論轉向,為美學學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歷史條件。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鮑姆加登在自己的哲學體系中,第一次把美學和邏輯學區分開來。在嚴格規定了邏輯學的研究對象是形成概念和進行推理的抽象思維的同時,也給美學規定了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並寫出了美學專著,初步形成了美學學科的基本框架以及探討了美學的一些基本問題。故此,美學學科誕生,而鮑姆嘉登也因此成為美學之父。
鮑姆嘉登(A.G.Baumgarten 1714-1762)是德國普魯士哈利大學的哲學教授。他關於美學的主要觀點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他把美學規定為研究人感性認識的學科。鮑姆嘉登認為人的心理活動分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或人的理性認識有邏輯學,研究人的意志有倫理學,而研究人的情感即相當於人感性認識則應有"Aesthetic"。"Aesthetic"一詞來自希臘文,意思是"感性學",後來翻譯成漢語就成了"美學"。1750年鮑姆嘉登正式用"Aesthetic"來稱呼他研究人的感性認識的一部專著。他的這部著作就被當作歷史上的第一部美學專著。二是鮑姆嘉登認為:"美學對象就是感性認識的完善"。
美學何以與感性認識相關?鮑姆嘉登的老師的老師、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對此有一段生動的解釋,他說:畫家和其他藝術家們對於什麼好和什麼不好,盡管很清楚地意識到,卻往往不能替他們的這種審美趣味找出理由,如果有人問到他們,他們就會回答說,他們不歡喜的那種作品缺乏一點"我說不出來的什麼"。
知道作品美或不美,卻說不出個中緣由,在萊布尼茲和鮑姆嘉登看來就屬於一種模糊的、混亂的感性認識。
鮑姆嘉登之後,美學的發展經歷了德國古典美學、馬克思主義美學、西方近現代美學三個重要階段。
在德國古典美學階段,康德和黑格爾對美學卓有貢獻,形成了美學學科產生以來第一個,也是西方美學史上的第三個高峰。康德以他的三大批判著稱於世,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提出並論證了一系列美學根本問題,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美學理論體系。康德之後,黑格爾把德國古典美學推到了頂峰,成為德國古典美學以及馬克思主義美學以前的西方各美學思潮的集大成者。
馬克思雖不曾寫有專門的美學著作,但他在其他許多著作中論及了大量的美學問題,尤其是他把實驗的觀點引入美學研究,從而把關於美的探討建立在主客體辨證統一的基礎上,為美學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
19世紀中葉以後,美學發展流派紛呈,但總的來說有一重要傾向,即逐漸脫離了"美是什麼"的純哲學討論,而側重於"在美感經驗中我們的心理活動如何"這種審美心理的描述,把美學逐漸變成一種經驗描述科學。這便是美學史上所說的由"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的歷史轉型。20世紀的美學更是形成一股強烈的反傳統潮流。它一方面是對傳統形而上學的反叛和對經驗實證方法的張揚,另一方面是對理性主義的反叛和對人的非理性的張揚,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科學主義美學與人本主義美學兩大思潮。近現代西方美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美學思潮有德國費希納的"實驗美學"、英國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美國杜威的"經驗美學"、義大利克羅齊的"形象直覺說"、英國布洛的"心理距離說"、德國李普斯的"移情說"、弗洛伊德的"里比多"理論以及後來的分析美學、現象學美學、存在主義美學、接受美學等等。
[編輯本段]研究對象
盡管鮑姆嘉登在歷史上第一次明確了美學的研究對象,但他的意見並沒有在學術界獲得一致響應。鮑姆嘉登之後,「美學究竟研究什麼」一直是一個引起熱烈爭議的問題。但迄今為止基本形成了三種傾向性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美本身。在持這種意見的人看來,美學要討論的問題不是具體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個美本身,那個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第二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藝術,美學就是藝術的哲學。這個觀點在西方美學史上得到了相當一批美學家的認同。
第三種意見認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審美經驗和審美心理。這種意見是隨著19世紀心理學的興起,主張用心理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解釋和研究一切審美現象,把審美心理和審美經驗置於美學研究的中心。
總之,以上關於美學研究對象的各種意見雖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亦有各自的缺陷,因而都難以取得學術界的公認。我們基本傾向於第一種意見,因為以美本身作為美學的研究對象一來比較符合美學學科的性質;二來無論是藝術還是審美經驗的解釋,都有賴於美本身的解釋。但傳統思辨美學把對美本身的研究置於主客對峙的思維模式中,套用技術理性的方法,這是我們所不能贊同的。其最終結果只會象現代西方美學那樣導致美學學科本身的危機和消解。
當代的國際美學研究更傾向於藝術研究,甚至將美學稱作藝術哲學,因為對當代的藝術不能進行研究或闡釋,是驗證當代的美學的有效性的標志之一,特別是當代藝術的形形色色已經完全不是傳統的美學含義所能定義。「美」已不是當代美學的作核心概念,這是美學需要注意的,否則將有生機的美學研究引向文字游戲。
[編輯本段]與其他學科關系
美學與哲學:
在與美學相關的學科中,美學與哲學的關系最為密切。美學本身就是一門哲學性質的學科。這是因為:
美學的基本問題就是一個哲學思辨性質的問題。任何理論的形成及其性質取決於它的提問以及提問方式。美學產生於柏拉圖之問:"美是什麼?"這里所問的美,不是具體的美的事物,而是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這種把人的注意力從雜然紛陳的感性現象引向統攝一切的抽象的本質,從變動不居的美的事物引向恆久不變的美本身,顯然是遵循了古希臘形而上的哲學傳統。同時,美學學科體系的構建也深受當時哲學的影響,其學科框架、理論範式以及思維方式都帶有同時代的哲學印記。另外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歷史上的大美學家幾乎都是大哲學家,而較少是文學家或藝術家。最後,西方現代美學與哲學的復雜關系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美學與哲學難以分割的關系。表面看西方現代美學拒斥哲學,但它所拒斥的其實只是西方傳統哲學,它所依附的仍是西方現代哲學。
美學與倫理學:
美學與倫理學的關系是由美與善的關系所決定的。真善美是人生所嚮往的理想境界,其中缺一不可。
從歷史上看,凡是美的對象在倫理學意義上亦是善的,這尤其表現在社會美領域里。社會美的內容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以美的形式來表現善。
美與善盡管聯系密切,但並非可以等同,美並不就是善。譬如雨果小說《巴黎聖母院》中的敲鍾人,外表醜陋,但內心善良。美的事物更側重於人精神的愉悅,因而具有超功利性,而善的對象與人的功利目的往往直接相聯。
美學與心理學:
劉勰說:"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英國詩人濟慈說:"美是一種永恆的愉快";
美國美學家桑塔耶納說:"美是在快感的客觀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觀化了的快感";
在人們的審美活動中總是伴隨著各種心理活動--情感、愉悅、想像等。李白的詩:"寒山一帶傷心碧",其中"寒"、"傷心",就不是純客觀的摹寫,而是心情的表達。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美的發生離不開人心理因素的參與。因而美學與心理學密切相關。
19世紀以來西方美學對審美體驗和心理功能的強調,各心理學流派對美學研究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美學研究對心理學的依賴。
美學與文藝學:
美學與文藝學有著共同的研究對象,即文學藝術。因此,它們研究的問題常常會有某些交錯,譬如文學藝術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審美意識、審美理想、審美創造和審美欣賞的一般規律等既是美學又是文藝學所要研究的問題。
但美學相對與文藝學而言,更帶有一般性,它探討文學藝術的本源,為後者提供理論範式和思維方式。而文藝學則更多的關注具體的文學藝術經驗和現象,它可以為美學研究提供豐富的經驗材料。
[編輯本段]研究任務
美學的研究任務除了它作為一門學科,應揭示和闡明審美現象,幫助人們了解美、美的欣賞和美的創造的一般特徵和規律,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美學學科本身,並從而提高人的審美欣賞能力外,針對當今社會,它尤其還要提高人的精神,促使人生審美化,亦即海德格爾所說的"詩意地棲居"。美學是一門超世俗功利的學問,它反映了人的終極關懷和追求。但它又與哲學不同,它把這種終極關懷和追求溶入詩意之中,用生動感人的形象去打動人的情感,因而它更易被人所接受。當今技術文明和商業文明,拜金主義、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盛行,使人精神日益切近形而下而疏離形而上,這無論於社會還是於人本身都是令人擔憂的。美學可以提高人的精神,使人超脫世俗的平庸和鄙陋,從而 "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編輯本段]研究方法
美學研究的方法是多元的。既可以採取哲學思辯的方法,也可以借鑒當今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方法,比如經驗描述和心理分析的方法、人類學和社會學的方法、語言學和文化學的方法等。
[編輯本段]美的本質
美是什麼?
這是來自柏拉圖的發問。正是這一問,開啟了全部美學的歷史,它作為美學的基本理論問題,激勵著歷代美學家、哲學家們進行不懈的努力。
西方美學史上關於美的本質探討:
1.從精神方面探討美的本質
從客觀精神方面的探討:柏拉圖、普羅丁、黑格爾
從主觀精神方面的探討:休莫、康德、一些現代美學家
2.從物質方面探討美的本質:亞里士多德、荷加斯、搏克
3.從精神和物質統一方面探討美的本質:狄德羅、車爾尼雪夫斯基
中國古代關於美的本質的探討:
中國古代對這個問題的探討更多的是通過對「道」、「氣」、「妙」的探討而反映出來,與西方強烈的思辯特性相比,中國古代美學思想更強調宇宙本身的意蘊和人的精神境界。
如:「比德說」,即從不同角度聯想和想像自然事物與人之間形狀、習性的相似。把自然人格化、道德化,人的特性客觀化、自然化。
子貢問曰:「君子見大水比觀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與而無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義;淺者流行,深者不測,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綿弱而微達,似察;受惡不讓,似包;蒙不清以入,鮮潔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萬折必東,似意:是以君子見大水觀焉爾也。」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美是自然的一種最大的秘密,我們可以看到和感覺到它的所有效果,但是一種普遍而清楚的意見:它在本質上還屬於未被發現的真理。」
問題:美的本質問題是否是一個問題?是!應如何探討?不是?是否可以取消?
[編輯本段]美的特性
一、形象性
1.詩歌中形象的朔造: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更闌靜,夜色衰,月明如水浸樓台,透出了凄風一派。
2.雕塑作品:《拉奧孔》等
3.繪畫作品:《蒙娜麗莎》等
4.音樂作品:《田園》、《如歌的行板》等
5.小說:《紅樓夢》、《西遊記》、《家》、《春》、《秋》等
6.戲劇:《哈姆雷特》、《茶花女》、《屈原》、《日出》等
7.自然科學理論的美:
公式,概念、理論等的美在何處?(李政道等對美的討論)
它們必須它們所描繪的世界圖景,並且為人所感知,方可成為美的對象。(趙鑫珊有關論說)
二、感染性
美直接訴諸人的情感,或喜愛、或激動、或崇敬,使人在精神上獲得一中極大的愉悅和滿足:
配樂詩朗誦:[匈牙利]裴多菲《我願意是激流》
[俄國]西蒙諾夫:《等著我吧…》
音樂片段:貝多芬《英雄》交響曲,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
美的東西之所以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就在於他體現了人的東西,尤其是體現了人的情感生活。
三、客觀性
一切美的事物都具有客觀物性因素,這些物性因素在引起人的審美愉悅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決定了人們之所以選擇這個事物,而不是那個事物作為美的對象。
[編輯本段]美的特徵
美是人的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是真與善的內容同和諧的形式相統一的,豐富獨特的,能引起人的愉悅心情的生活形象。一般說來,美具有下列幾個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特徵:
(一)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一;
(二)形象性與理智性的統一;
(三)真實性與功利性的統一;
(四)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
現代美學概述
自從有了人類社會,美就開始萌芽,繼而產生、發展,歷經幾十萬年。
從原古人的刀傷劍痕、泥土文身、獸皮裹身,到頸部掛滿了貝殼、獸齒,頭上插滿了野雞翎,都表明人們是在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中創造了美。為原始部落的裝束。
古希臘被認為是西方古代美學思想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美學家柏拉圖(Platon,公元前427一公元前347年)在《大希庇阿斯》文章中講述了一個關於美的故事,這是人類最早開始用文字記載關於對美的思考。
故事大約發生在2400年前。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向詭辯家希庇阿斯發難說:「只要老天允許,你朗誦大作時我一定洗耳恭聽。不過我要向你請教,什麼是美?什麼又是丑?」希庇阿斯顯得有些傲慢,自鳴得意地說:「這個問題太小了,簡直是微不足道,比這個難得多的問題我都可以教你,我可以教你把一切反駁者都不放在眼裡。」蘇格拉底裝作很高興:「那麼還是先向你請教美到底是什麼?」希庇阿斯有些忘乎所以,似乎在教訓人:「我來告訴你什麼是美,請你記住了,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蘇格拉底有些哭笑不得,但卻裝出贊同的樣子說:「太美妙了。可是我的論敵如果問,凡是美的東西之所以美,是否有一個美本身的存在,才稱那些東西為美呢?如果我回答說,一個年輕漂亮小姐的美,就是使一切東西都為其美的。這樣可以嗎?」希庇阿斯答道:「他敢否認漂亮小姐的美嗎?」蘇格拉底進一步假問道:「那麼,一匹漂亮的母馬,一把漂亮的豎琴,一個美的湯罐不也是美的嗎?」希庇阿斯顯得有些招架不住了:「太不像話了,怎麼能在談正經話題時,提出這些粗魯的問題!」還嘟囔著說:「漂亮的母馬還是不如年輕的小姐美。」蘇格拉底抓住話頭,窮追不舍:「最美麗的年輕小姐與女神相比不也是丑的嗎?」希庇阿斯像泄了氣的皮球。

C. 文學的三個基本特徵是什麼

文學的三個基本特徵分別是:文化性、歷史性、現實性

1、文化性

文學的發展是受文學內部和外部各種因素影響的復雜過程。

2、歷史性

文學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而發展。

3、現實性

文學的社會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認識作用,二是教育作用,三是美感作用。三種作用同時發生,構成了文學的社會功能。

除了三個基本特徵之外,文學還有全人類性、社會性、民族性、人民性、階級性等特徵。


(3)文學歷史性感染性還有什麼擴展閱讀:

文學的體裁:

1、根據創作量與市場IP價值程度,主要的文學五大體裁為:詩歌、散文、劇本、劇小說、小說。

2、在近代:詩歌與散文是創作量是最多的,當時的創作家有魯迅、老舍、矛盾等等。

3、在現代:劇本、劇小說、小說的創作量是最多的。劇本在影視劇的出品中,是最基層的,也是對創作者扶持最高的,所以現代的小說家,大多不但會小說創作,也會劇本的創作,有時也會直接參與劇本的編輯小組里。有的作家直接寫劇小說,既可以出版小說市場,也為了方便以後直接劇本化。

D. 報告文學一般都具有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性兩個特徵

報告文學是一種介於新聞報導和文學作品之間的文學樣式。

它的基本特徵是新聞性、文學性。

所謂新聞性,即指報告文學含有新聞報導的特點,不僅具備及時性,而且具備新聞報導意義上的真實性。

所謂文學性,即指報告文學又不同於一般新聞報導的簡單實錄,而是通過選擇提煉,在保證真實性的前提下突出反映對象的典型意義,形象化地加以表現,並體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傾向,從而使之具有較高的可讀性、感染力和說服力。


【同學您好,如果問題已解決,請好評~~~】

E. 文學作品具有四個性質,它們分別是什麼

學生作文多以就事論事,邏輯思維推敲小議論文章居多。以思想認識,評論科學,事物具詳作為學生作文質量,高低的唯一評判標准。學生作文目的是在單位時間內,用800多字呈現寫作文采,嚴謹的結構,巧妙的構思,敏銳的思辨,整潔美觀的書寫,合乎語法規范的語句,征服閱卷老師,贏得高分,考上大學。

雖然,學生作文的過程和文學創作的過程,都是改造一個人的過程;每一篇習作(作品)的完成,創作者的思想認識、道德認知和價值取向都會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但就事情的性質來看,存在較大差別。發表了近千萬字的文學作品,獲得過諾貝爾獎提名,還會寫歌,當初與韓寒、唐家三少、郭敬明並稱「新四大才子」,有「張一韓二唐三郭四」之稱。

另外,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文學作品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解讀的不確定性。常言道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萊特,假如你真的寫了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人家閱卷老師讀出了A,A不切題怎麼辦?你有機會辯解嗎?小學生把作文寫好,就是文學作品。比如高玉寶,自己名子都不會寫,在別人幫助下,寫出了「半夜雞叫」。奈何奈何,無知無識編導演,不解影視之「現實批判」、「人性勃發」風情,沉湎娛樂無可自拔。

F. 文學閱讀的性質關鍵點包括

文化性、歷史性、現實性。
1、文學閱讀的性質關鍵點包括文化性,文學的發展是受文學內部和外部各種因素影響的復雜過程。
2、文學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而發展。
3、文學的社會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認識作用,二是教育作用,三是美感作用,三種作用同時發生,構成了文學的社會功能。

G. 文學的特點有哪些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論說文盛極一時,諸子的文章,思想開闊,語言生動,文辭多采,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莊子的文章氣勢磅礴,想像豐富;荀子語言生動,說理透徹;韓非子峻峭尖刻,鋒芒畢露。如莊子用「望洋興嘆」的故事來比喻見認少而又自高自大的人,韓非子用「守株待兔」來比喻政治上的保守派。這些寓言寓意深刻,有極強的感染力。 漢朝文學的主要成就是漢賦。 漢賦是在漢代涌現出的一種有韻的散文,它的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從賦的形式上看,在於「鋪采擒文」;從賦的內容上說,側重「體物寫志」。漢賦的內容可分為5類:一是渲染宮殿城市;二是描寫帝王游獵;三是敘述旅行經歷;四是抒發不遇之情;五是雜談禽獸草木。而以前二者為漢賦之代表。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體。在兩漢400年間,一般文人多致力於這種文體的寫作,因而盛極一時,後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漢代文學的代表。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特點以魏晉南北朝又是繼戰國「百家爭鳴」以後,我國歷史上又一個思想解放的時代。各種學說同時並興,某些異端思想也得以流行,帶來了社會思想和學術文化的相對自由及多元化。有力地促進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藝術的發展。音樂、舞蹈、繪畫、雕塑、書法乃至園林建築尤其是詩歌,在這一時期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這一時期社會的上層人士普遍熱心於文學創作,並影響到整個社會。文學作品的日見豐富,使得文學逐漸與其他學術相區別,成為一種獨立的學科。在這樣的背景下,從理論上探討關於文學創作的各種問題,評價歷代作家的得失,也就提到日程上來,帶來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的空前繁榮。這一時期文學繁榮的另一標志是文學集團的空前活躍。先後出現了以曹氏父子為中心的「鄴下集團」,以阮籍、嵇康為代表的「竹林七賢」,包括陸機、左思在內的「二十四友」,包括沈約、謝朓在內的「竟陵八友」等。這些文學集團的出現促進了文學的興盛,造成一些新的文學現象的產生,促進了文學風格的多樣化。 文學的審美追求,帶來了詩歌的變化。題材方面,出現了詠懷詩、詠史詩、遊仙詩、玄言詩、宮體詩,以及陶淵明創造的田園詩,謝靈運開創的山水詩等;詩體方面,五古更加豐富多采,七古也有明顯進步,還出現了作為律詩開端的「永明體」,中國古代詩歌的幾種基本形式如五律、五絕、七律、七絕等,在這一時期都有了雛形;辭藻方面,追求華美的風氣愈來愈甚。藻飾、駢偶、聲律、用典,成為普遍使用的手段。 除文人詩外,還有南北朝樂府民歌,辭賦,小說、文論等。魏晉南北朝也是文的重要發展階段。 唐代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盡管離現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許多詩篇還是為我們所廣為流傳。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其他的無數詩人,象滿天的星斗一般。這些詩人,今天知名的就還有二千三百多人。他們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詩》中的也還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有的從側面反映當時社會的階級狀況和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有的歌頌正義戰爭,抒發愛國思想;有的描繪祖國河山的秀麗多嬌;此外,還有抒寫個人抱負和遭遇的,有表達兒女愛慕之情的,有訴說朋友交情、人生悲歡的等等。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逃不過詩人敏銳的目光,成為他們寫作的題材。在創作方法上,既有現實主義的流派,也有浪漫主義的流派,而許多偉大的作品,則又是這兩種創作方法相結合的典範,形成了我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 宋詞是繼唐詩之後的又一種文學體裁,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後主李煜.宋代詞人:李清照、柳永、秦觀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棄疾、蘇軾、岳飛、陳亮等。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鑽,在古代文學的閬苑裡,她是一塊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豐神,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妍,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勝。遠從《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里汲取營養,又為後來的明清戲劇小說輸送了有機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我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時期。一般來說,雜劇和散曲合稱為元曲,是元代文學主體。在元明時期發展,乃是集少數民族之樂曲,南北各地小調。因是元朝盛行,故稱為元曲。 明清是中國小說史上的繁榮時期。從明代始,小說這種文學形式充分顯示出其社會作用和文學價值,打破了正統詩文的壟斷,在文學史上,取得與唐詩、宋詞、元曲並列的地位。清代則是中國古典小說盛極而衰並向近現代小說轉變的時期。 明代的長篇小說按題材和思想內容,又可概分為四類,即講史小說、神魔小說、世情小說和公案小說,代表性作品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等。 清代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思想文化領域里的斗爭,給小說創作以深刻影響。清初至乾隆時期是清小說發展的全盛時期,數量和質量、內容和形式、風格和流派與前代相比都有較大發展。清代小說基本是文人的創作,雖有歷史、傳說等素材的借鑒,但作品多取材於現實生活,較充分地體現了作者個人的意願,在結構、敘述和描寫人物各方面也多臻於成熟的境界。乾隆年間產生的《聊齋志異》和《紅樓夢》,分別把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的創作推向頂峰。

H. 文學的特徵

文學的特徵是:可以表達感情,增長知識,詮釋歷史,是時代精神和感情的結晶,是一種語言藝術形式。

文學體現心量,歷史體現知量(識量),哲學體現智量。文學體現心量,指的是文學體現豐富的情感量、情思量、良知量。也可以說是詩量、「氣」量、歌哭量、淚水量。

《老殘游記》的作者劉鶚說「文學是哭泣」,文學擁有最多的歌哭,最多的喜怒哀樂,歷史、哲學都不能歌哭。法國作家福樓拜寫《包法利夫人》,表現了人性的豐富;巴爾扎克寫《高老頭》,表現了人性的凄涼,寫到了極致。這些都是「心量」。

(8)文學歷史性感染性還有什麼擴展閱讀

關於文學與藝術的關系:

第一,與音樂、繪畫、雕塑等其他的藝術形式相比,文學的想像力更強。雖然繪畫、雕塑等也有「想像」,但它們無法天馬行空。只有文學才擁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所謂「賦四海於一瞬,挫萬物於筆端」(陸機),唯有文學才可能做到。

第二,文學能夠進入人的內心世界,但其他藝術不能或只能部分地表現人的內心。比如達·芬奇的《蒙娜莉薩的微笑》,只能部分地表現人的心靈,但如果通過文學作品來寫蒙娜莉薩,就可以盡情地表現她豐富的內心世界。

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可以說正是文學作品中的「蒙娜莉薩」。我們從安娜·卡列尼娜這個形象中,可以讀到更加豐富、更加復雜,即更加深廣的內心圖像,也就是更豐富復雜的人性內涵。

安娜·卡列尼娜內心所展示的人性多方面的沖突,包括妻性、母性、情性(情人性)的沖突,是蒙娜莉薩的藝術形象難以企及的。

閱讀全文

與文學歷史性感染性還有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