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南昌縣的歷史文化
黃河陣
黃河陣在南昌縣蔣巷鎮北望、白岸等地,流傳著一個古老的習俗,每年的正月初四到初六,在村落邊的河灘沙地上,擺上據說從上古流傳下來的黃河陣。燈陣由1.3長的竹竿構成,大約每間隔一米就豎著一根或紅或綠的竹竿,竹竿上面則有一盞蓮花底座的油燈。據當地傳說,黃河陣由通天教主金簫、銀簫、碧簫三姐妹所創。千百年來,三簫娘娘被視為平安、幸福的庇護神,所以黃河燈也叫幸福燈、平安燈。燈陣由99個彎,一直走完別回頭,象徵著一帆風順、幸福平安。還有人說,九曲黃河陣是因其路線三回九轉,寓意天下黃河九十九道彎而得名。
南昌採茶戲
南昌採茶戲,江西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俗稱「燈戲」、「三角班」,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清代乾隆年間,南昌縣塔城鄉鳳崗村劉蜀陡等人合辦崗下劉家戲班,編排大戲演出,演員行當由二旦(青衣、花旦)和小丑,增加了小生、老生、大花、小花彩旦等行當,一直沿用至今。1927年南昌採茶戲從鄉村進入南昌市,1953年,被正式命名為南昌採茶戲。2008年被列為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塘南賀郎歌
塘南賀郎歌流傳於南昌地區鄉村,是舉辦婚慶禮儀、洞房花燭之夜必備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其曲目眾多,歌詞文采飛揚,表現形式豐富、氣氛熱烈。既有一人獨唱部形式,也有眾人共同喝彩環節,是南昌縣地區婚慶喜事中一種不可或缺的傳統藝術表演形式。
塘南賀郎歌多為一人領歌,眾人喝彩,並有嗩吶伴奏。以唱兩首賀郎歌吹奏兩首嗩吶伴奏音樂交替進行為表演形式。賀郎歌的曲調固定,但是歌詞卻千變萬化,豐富多彩。這些優美歡快的曲調都是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智慧財富和知識結晶,是一份極其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三江抬故事
三江抬故事自唐末宋初便流傳於三江鎮南街村,每年正月十三和農歷八月十八是三江鎮南街村蔡家舉行抬故事的日子,至今已流傳近千年之久。
抬故事,用故事架(一張四方的桌面,面積約130cm*130cm,四個桌腿很短,約20cm高;四周圍了一圈矮矮的鐵柵欄,約10cm-15cm高;桌面中間豎有一到兩根木樁,用來固定站在桌面上的演員,使其保持站立姿勢不滑到;故事台左右兩邊套有麻繩,供扁擔穿過)抬起來。抬故事的內容取材於歷代傳說中的神話故事、古典戲曲及現實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或情節,是當地農民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習俗表演。
南昌燈棍節
南昌燈棍節最早起源於清乾隆年間,是村裡祭祀祖先、傳承祖業、祈求平安的一個傳統習俗。
每年的正月十二下午兩點,村裡的男丁紛紛聚集到村前廣場,用魚叉把直徑1.5尺、長約36米的燈棍平地叉起,樹立在村前廣場。燈棍共分三節,頂端一節為竹子,寓意竹保平安,來年節節高;燈棍豎起後,底部四周綁上硬木棍,用木槌夯實,最後掛上燈籠。整個儀式大約十分鍾。
儀式結束後,村裡敲鑼打鼓、燃放鞭炮,並請來戲班唱戲三天,以示慶祝。正月十六零時,放下燈棍,意思是春節已經過完,人們又要開始為一年的美好生活忙碌起來。
鑼鼓十八番
鑼鼓十八番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打擊樂器表現形式,南昌縣八一鄉胡華村、塔城鄉鳳崗村、岡上鎮黃台村等地都有鑼鼓十八番。流傳至今已經有300年歷史了。其曲牌眾多,打法多樣,氣氛熱烈,表現豐富,形式多樣。即可單獨表演,也可為民間舞蹈伴奏,是南昌縣地區歡慶節日、婚慶喜事中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
板燈龍 南昌縣塔城鄉北洲村板燈龍歷史源遠流長,從明代以前一直流傳至今已有五六百年歷史,板燈龍全長800-1000m(420-500板),每板2m,4盞燈籠,演出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初七晚上,共有600多人參與演出。
以上資料來源: 鳳凰溝風景區
鳳凰溝風景區,位於南昌縣黃馬鄉,國家4A級景區,距南昌市中心35公里。景區建設面積為8平方公里,由生態茶業展示園、觀賞植物展示園、蔬菜瓜果展示園、果業展示園(百果園)、高效蠶業展示園、水產展示園(漁樂苑)、生態養豬示範園、農作物品種展示鑒定站(白浪湖度假村)、農機展示館等組成。
三江後萬古村 三江鎮後萬古村,位於南昌縣三江鎮,距省會南昌市40公里,為南昌縣望族名村,自北宋神宗年間,古兵部尚書、愛國先賢萬迪公始遷至此,迄今800餘載。歷朝金榜題名之進士有記載者就有15人。村內有萬芳園之迪公銅像,迪公古墓、道光古井、必大之門、金榜旗桿石、石堤十八坡及明朝民居建築群等名勝古跡。主要景點:後萬古村、南街古村、百花洲垂釣中心。地方戲劇、傳統工藝製作等遊客參與。
三江鎮前後萬古村是該縣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江西省政府列為歷史文化名村,同年又被南昌市評為十佳旅遊景觀古村,2013年被南昌市旅遊局評為南昌市鄉村旅遊點。
岡上「教授村」
岡上鎮月池熊村是聞名全國的「教授村」。先後走出了300餘位中科院院士、博士、碩士、副教授、教授,成為聞名遐邇的「教授村」。
月池熊氏的最早先人可追溯至清代雍正至嘉慶年間。 從古以來,熊氏家族就人才輩出。清朝月池熊氏「三代皇」(熊氏三兄弟)興盛時期,月池人考上進士、榜眼、探花、舉人和秀才的可謂不勝枚舉。當時進士以上修建的排房,在月池連成了片,統稱「大夫地」。據統計,全村竟有中科院院士1名,博士研究生11名,碩士研究生50餘人,副教授以上職稱的260餘人,僅在北京大學任副教授以上的就有十幾名。
蜚英塔
蜚英塔,俗稱寶塔,位於麻丘鎮寶塔村南。此塔建於明天啟元年(1621年),為傳統樓閣式磚石建築,座北朝南(360°),平面呈六角形,底層實測每邊長3.2米,塔基用長方形紅砂石砌築。塔身七層,層間為青石板岩,塔內有磚階,可由塔內轉至外檐旋攀至頂層,磚檐為五層平鋪疊澀出檐,含塔剎總高35米。第三層正面嵌一塔碑:右書「龍飛天啟辛酉元年正月十一日立」,中刻「蜚英塔」三字,左書「東閣大學士癸未狀元朱國祚題西川左藩伯丙戌會魁周著鼎建」。原塔左有唐建阿縟寺,早年被毀。
澄碧湖
澄碧湖,位於南昌縣蓮塘鎮,總面積1500畝,現已開辟為公園。澄碧湖是江西省南昌縣城一座以休閑娛樂為主題的多功能生態公園,於2004年6月1日建成對外開放。公園分南北兩苑,南苑又名文化廣場,面積120畝,四面環水,三橋貫通,供市民休閑娛樂。北苑緊靠澄湖北大道行政辦公區,規劃面積238畝,以集會升旗、休閑觀光等功能為主。澄碧湖公園先後被評為南昌市「十大夜景」、南昌市一級三星級公園。
塘南令公廟
塘南令公廟,座落於塘南鎮柘林街,位於撫河支流北岸。據廟內碑刻記載,該廟始建於南宋末年,是為了紀念唐代名將張巡而建。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農歷7月17日深夜,日軍分別從尤口范家(現屬高新技術開發區昌東鎮)、荷埠周家(現屬高新技術開發區麻丘鎮)兩個據點出動100多人,手持刀槍,帶著惡狗奔向20多里外的塘南地區進行殘酷的「三光」大掃盪。柘林街令公廟是日冠集中屠殺村民的主要地點。
塘南令公廟是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南昌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馬游山風景區
馬游山風景區,地處幽蘭鎮青嵐湖畔,因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在此游過戰馬而得名,總面積3000畝。旅遊區內有東禪寺、觀音廟、地藏寺三個佛教勝地。馬游山上古樹奇花飄香,湖域銀魚、白鷺成群,寺廟香客遊人不斷,堪稱南昌地區著名旅遊景點。
『貳』 南昌縣特色文化
南昌縣特色文化有南昌祭轎、南昌鑼鼓十八番、南昌向塘燈棍節、南昌蔣巷黃河燈、南昌採茶戲等。
1、南昌祭轎:祭轎是流傳在南昌縣八一、蓮塘、向塘、武陽等地的一個人生禮俗。它流傳至今大約200年歷史。男方在迎娶新娘的那天,對即將去接新娘的轎子的一種祭祀儀式。
2、南昌鑼鼓十八番:鑼鼓十八番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打擊樂器表現形式,南昌縣八一鄉胡華村、塔城鄉鳳崗村、岡上鎮黃台村等地都有鑼鼓十八番。流傳至今已經有300年歷史了。
3、南昌向塘燈棍節:向塘燈棍節,江西地方民俗之一,俗稱「豎神燈」。源起南昌縣境內港頭胡氏,距今已有320多年歷史。主要流傳分布在南昌、新建、安義等縣。
4、南昌蔣巷黃河燈:黃河燈也叫幸福燈、平安燈。燈陣由99個彎,一直走完別回頭,象徵著一帆風順、幸福平安。
5、南昌採茶戲:南昌採茶戲,江西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俗稱「燈戲」「三角班」,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
『叄』 蔣巷鎮的歷史沿革
1955年設蔣巷區,1958年屬東方紅公社,1968年改紅旗公社,1972年改稱蔣巷公社,1984年改鄉,1996年建鎮。1997年,面積241平方千米,人口6.8萬,轄蔣巷居委會及勝利、五豐、立新、聯圩、三洞、滁北、山尾、蔣尾、白岸、北旺、柏崗山、洲頭、葉樓、高梧、翷上、河邊、玉豐1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蔣巷街,距市區中心15公里。
『肆』 無錫市有哪些寺廟
1、無錫南禪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它位於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中心地段,屬無錫南隅、古運河畔獨具特色的古寺廟建築,距今一千四百五十年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
(4)蔣巷有多少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寺廟是佛教建築之一,漢傳佛教的寺廟均是中式建築風格,藏傳佛教的寺廟以中式建築風格為主。中國寺廟建築則恰好相反,它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
『伍』 蔣巷村的評價
蔣巷村全村800人,村轄面積約3平方公里。全村圍繞實踐「三個代表」,實現「兩個率先」的目標,著力打造「四園一基地」(生態種養園,村民新家園、常盛工業園、村民蔬菜園和無公害糧油生產基地),建設獨具水鄉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186幢別墅和100套老年公寓組成村民新家園,被省建設廳評為「江蘇省村鎮文明住宅小區」。 老年人按「老」取酬,每月享有200--500元養老金。,村民家庭的電話、有線電視、氣化灶具、太陽能熱水器等安裝建設均由集體投資,26公里村級公路主幹道全部水泥化,居住區綠化覆蓋超過50%,實現了「學校像花園、工廠像公園、村前宅後像果園、公墓像陵園,全村像個天然大公園」的總體目標。社會穩定和諧、村民安居樂業。
村主體經濟龍頭企業江蘇常盛集團,1997年被批准為省級企業集團,同年躋身全國鄉鎮企業集團行列。2003年11月被評為全國「誠信守法鄉鎮企業」,江蘇省先進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免檢企業,「常盛」商標被評為省著名商標。輕、重鋼構件及輕質建材系列產品,連年被評為江蘇省同行業唯一的名牌產品,鋼結構工程連年獲上海鋼結構建築工程「金鋼獎」。
2006年全村社會總產值12億元,主體工業產值11.5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1.6萬元(不包括集體福利和別墅房補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持續超過2萬美元。
2004年11月,曾慶紅副主席視察蔣巷村時被這里的景色深深吸引,說到:「多好的地方啊,這就是現代化新農村。」 「農業起家,工業發家,旅遊旺家」。富起來的蔣巷人並沒有滿足現有的成績。2005年蔣巷村順利通過了國家旅遊局組織的考察,成為常熟市第一個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蔣巷村在村黨委書記常德勝的帶領下主動接受沙家浜紅色旅遊及周邊旅遊風景區的輻射,積極開發綠色生態旅遊。3平方公里的蔣巷村被劃分為常盛工業園、農民新家園、村民蔬菜園、蔣巷生態園和千畝五公害生產基地等五大主要板塊,以及村史展覽館等附屬參觀游覽區域。
漫步在廣闊的生態園中,三兩成群的小動物遊走在古色古香的農具旁。放眼遠處,採用現代化的設計的老年公寓和別墅群,房型精緻,依水而建,環境優美呈現出一幅江南富庶新農村的恬靜畫面。有著新農村的現代化設施又很好的保留了農村原本的古色古香,特別是生態園里的展覽館,傳統的農具原型,人物雕像總是能勾起老人們回想到他們曾經走過的那個年代,是個很好的懷舊場所。再加上蔣巷村離上海路程也不遠,交通方便,自然成為了他們旅行社的首選之地。
發展中的蔣巷村依託著富裕的經濟實力,勤勞肯乾的村民,堅持著「窮不會生根,富不是天生「的信念,在鄉村旅遊方面開拓出新的成績,不斷創造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輝煌。 全村圍繞實踐「三個代表」,實現「兩個率先」的目標,著力打造「 蔣巷村科普館 四園一基地」(生態種養園,村民新家園、常盛工業園、村民蔬菜園和無公害糧油生產基地)。建設獨具水鄉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186幢別墅和100套老年公寓組成村民新家園,被省建設廳評為「江蘇省村鎮文明住宅小區」。 老年人按「老」取酬,每月享有200--500元養老金,並統一提供優質糧食。已建成的文化體育、娛樂休閑、醫療服務、各類人群活動場所以及農民樂園、綠化廣場、荷塘長廊、蘇州市農村第一家生活污水處理站等為村民新家園的配套設施,村民家庭的電話、有線電視、有線廣播、氣化灶具、太陽能熱水器、衛生潔具、小水井等安裝建設均由集體投資,26公里村級公路主幹道全部水泥化,居住區綠化覆蓋超過50%,實現了「學校像花園、工廠像公園、村前宅後像果園、公墓像陵園,全村像個天然大公園」的總體目標。社會穩定和諧、村民安居樂業。堅持科學發展,走上了人、自然與環境和諧發展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路。
『陸』 請廣大網友幫忙查一下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蔣巷鎮共有幾個名叫蔣焱紅的人(1974年生)
給多少鈔票啊
『柒』 南昌蔣巷出了一個清華大學的嗎
蔣巷二中直升生塗凌君同學,今年高考成為全縣理科狀元,被清華大學錄取。
南昌縣蔣巷第二中學創建於一九八六年,現校址已於2003年8月22日搬遷至原蔣巷中學校園內,校園佔地面積約為33000平方米,校址設在蔣巷鎮政府東約500M的彭家山,西距原蔣巷中學僅200M。
由於學校發展的需要,新校園的佔地面積為65667平方米。其中普通教室面積5286平方米,實驗室面積2057平方米,圖書室面積314平方米,微機室320平方米,教師生活用房12404平方米,體育場20600平方米。
學生成績
幾年來,蔣巷二中中考成績上省重點高中蓮塘一中分數線的同學2014年有69人、2015年有72人、2016年有79人、2017年有124人,連年邁上新的台階。
蔣巷二中2011屆直升生塗凌君在2014年以676分成為全縣高考理科狀元,被清華大學錄取;2013屆直升生胡世揚2016年考取北京大學。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南昌縣蔣巷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