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在歷史上有哪些稱謂
中國在歷史上的稱謂有:中華、中原、九州。
中華文化,亦稱中國文化、華夏文化或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4000多年前的炎黃時代是華夏文明的初步形成時期,其中經過夏、商、周等時期的發展而日臻成熟,黃河流域中原地區是華夏文化的發源地。以後華夏文化傳播到南方長江流域等地區,和當地文化融合,並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和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交流、吸收,中華文明的地域范圍逐漸擴大。政治意義上定義的中華民族是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所有民族的統稱,因此中華文化成為這些民族文化的統稱,也稱其為中華大地於華夏民族的總謂稱。
中原是一個地域概念,是指以河南省為核心延及黃河中下游的廣大地區,這一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被華夏民族視為天下中心。古人常將「中國」、「中土」、「中州」用作中原的同義語。一般認為,古代中原系華夏族部落集中分布的區域,中心是古豫州。中原地域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有所蔓延。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族自視文明,自稱中國,以別於四夷。一些夏、商時期尚屬夷蠻狄的周邊地區,隨著中原文化的傳播,成康之治的分封,也納入中原文化區。廣義的中原是以中原六大古都群(洛陽,開封,商丘,安陽,鄭州,南陽)為中心,輻射黃河中下游一帶的廣大平原地區,狹義的中原即指天地之中、中州河南。
九州是中國古代典籍中所記載的夏、商、周時代的地域區劃,後成為中國的代稱。但這九州所反映的,可能是春秋和戰國時期人們的地域觀念,而把「州」當作實際的行政區劃,則是在東漢後期才實行的。所謂的「九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分別是:徐州、冀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㈡ 中國古代對勞動人民的稱呼
黔首、百姓、草民、黎民、黎庶、庶民
㈢ 為什麼中國叫中華人民
「中華」,即中國、華夏的意思。
「人民」是一個政治概念,相對於敵人而言。在當代中國,凡是擁護社會主義和祖國統一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是人民的范圍,人民是指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
「共和」一詞的英語republic來自於拉丁語respublica(意為人民的公共事務)。 共和一般都包含共同享有權力、共同治理的意思,只是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共和的權力主體包含的范圍不同。現代意義上的共和,強調所有公民參與國家的法律制定,政策制定和執行,包括直接參與和間接參與,比如公民表決、代議制等。
「國」即國家,邦體,指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體。
㈣ 中國古代對下層勞動人民的稱呼除百姓,黎民外還有什麼
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㈤ 有一問題不解:三國時期有沒有「中國人民」稱呼
沒有。中國的概念最早是在商周時期出現的,當時指的是都城,或者天子直接統治的地方。後來慢慢的引申為中原地區。中國人民,是近代伴隨著中國民族主義的覺醒而產生的,跟民族一樣。以前的族,值得是宗族而不是民族。
㈥ 中國古代對下層勞動人民的稱呼有哪些
黔首、庶民、白丁
㈦ 人民稱謂從何而來
在中國古籍中,人民一般泛指人,如《管子·七法》:「人民鳥獸草木之生物」;也指平民、庶民、百姓,如《周禮·官記·大司徒》:「掌建邦之生地之圖,輿其人民之數」。在古希臘、古羅馬,柏拉圖、亞里士多德、M.T.西塞羅等人的著作中也使用過人民的概念,但它是指奴隸主和自由民,不包括占人口大多數的奴隸。
近代以後,「人民」的概念被廣泛使用,但往往與公民、國民等詞混用,泛指社會的全體成員。當然,更多的是與「人民」一樣,它們的意義變得十分模糊,在何種意義下使用,全看有權使用它的人當時的需要。
㈧ 全國人民怎麼稱呼
全國人民可稱呼為「人民
群眾」、「兄弟姊妹」、「百
姓″等。
㈨ 「人們」與「人民」的區別與聯系
「人民」是一個國家的普通人
「人們」是許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