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哪裡有歷史記載欖雕

哪裡有歷史記載欖雕

發布時間:2022-07-30 16:08:09

1. 橄欖核雕那裡的最好

蘇州舟山產的最好,比較有名的是緲小明的平安觀音、周建明麻姑獻壽、陳素英核舟記等

2. 為什麼欖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

欖雕又稱核雕。
核雕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起碼在宋代就有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核雕藝術與文化。
其次,核雕更是一種文化。首先是工藝性,需要非凡的技藝。其次,包含創作理念,反映社會生活。這些我們從《核舟記》及古今核雕中就可以看出。
第三,核雕可以陶冶情操。從雕刻者而言,要雕好,就要有文化修養和相應技藝,同時,要心神合一。對欣賞者而言,得到心身愉悅。對收藏把玩者而言,時而把玩,不啻為讀一篇美文。
第四,核雕是中國傳統文化多樣性、傳承性的一個組成和體現。似乎只有中國,華夏民族將自己的民族文化打造的如此燦爛深厚——核雕是一個例證,由此再想一想整個華夏文化,真的自豪不已。
你是不是由此更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了呢?
祝好!

3. 中國有多少橄欖核種它們都有什麼樣的發展歷史

欖雕目前已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欖雕工藝秉承了嶺南文化的風格特徵,造型秀麗、雅緻,線條流暢、動靜結合、細膩精微,其總體藝術特色可以概括為:雕刻精細 左【烏橄欖核】右【烏橄欖肉】入微, 【欖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形態小巧玲瓏,其技法以浮雕、圓雕、鏤空雕為主。花色品種也越來越多,新品種有多層花舫、通雕蟹籠、撒網漁船、吊鏈宮燈、花塔、古鼎、國際象棋等。按形式分,廣州欖雕則有座件、掛件、珠串、核舟等。現在欖雕產品的花色品種從三幾種增加到50多種,如多層花舫、通雕蟹籠、撒網漁船、吊鏈宮燈、花塔、古鼎、國際象棋等。不少新產品在參加國內外展覽時受到好評。 欖雕所採用的烏欖盛產於廣東省普寧市、增城市、番禺區、中山市等地,普寧梅林鎮、增城新塘鎮的欖核,核大仁小,是最佳的欖雕材料,適於雕刻欖核船。明、清期間,曾有寺院僧人以欖雕船售給香客,以示「普渡」之意。據查證,欖雕在新塘已流傳了300多年,在清代屬貢品。據博寶寶珍商城的專家記載說,清咸豐四年(1854),新塘藝人湛谷生(又稱菊生)創作的欖核舫,名為「蘇東坡夜遊赤壁舫」,工藝十分精巧,所雕的人物情態各異,栩栩如生;舫中置一桌、3人圍案而坐,旁邊還蹲著一個書僮煮茶,船後有船娘把舵,船的兩旁有8扇通花窗,皆可開合;船頭的小鏈條也以欖核雕成,環環相扣,船底刻有蘇東城《前赤壁賦》全文共537個字。該欖雕至今仍保存在增城文化館。

4. 欖雕難度大還是象牙雕

「做欖雕只選用烏欖,也只有增城產的烏欖才適合,一棵欖樹從種下到成材至少需要三五十年,成材後有收成還要一二十年。」
象牙雕雖然高貴但越放越黃,紫檀木雕文雅卻越戴越黑,只有橄欖核雕是越玩越紅,尤其上了年紀的核雕,更是通透有質感。
核雕(廣州欖雕),廣東省增城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廣州欖雕是流行於廣東省增城市一帶的一種傳統雕鐫藝術,其歷史可以上溯到明清時期,代表人物有清代乾隆年間的廣州籍宮廷匠人陳祖章和咸豐年間的新塘民間藝人湛谷生等。廣州欖雕以烏欖核為基本材料,刻工細膩精微,形態小巧玲瓏,造型秀麗雅緻,線條流暢生動。

5. 石雕與欖雕的簡介!!

石雕在廣東歷史悠久。在漫長的舊、新石器時代,石器加工是嶺南原始先民謀生的手段。在珠江口的香港、澳門、珠海發現多處岩刻,以復雜的抽象圖案為主,採用鑿刻的技法,尤以珠海南水鎮高欄島岩刻為巨,最大的一幅高3米、長5米,明文鑿刻,線條清晰,從復雜的線條中還可辨認出人物和船刻。

據研究,該處岩刻年代約為公元前1000年,是青銅時代的作品。南越王宮署遺址發現有多根四方基座八角稜柱形石欄桿,是中國建築史上目前已知最早的石欄桿構件。南越國御苑遺址,以石板作冰裂紋精工鋪砌的石池、婉蜒曲折的石渠、巨大石板架設的石室以及多種石構件,為中國秦漢遺址所首見。

南越王趙昧墓,是迄今所知嶺南規模最大的石室墓,墓室巨石重達2.6噸。墓中出土的244件(套)的玉器,其中包括71件玉壁以及兩件青玉圓雕舞女、l件浮雕卷雲紋的青白玉雕角杯,還有絲鏤玉衣、龍虎並體玉帶鉤,龍鳳紋重環玉佩、獸首銜壁,均可謂精美絕倫的珍品,反映了當時加工玉石的高超工藝水平,可見南越國已掌握了開料、造型、鑽孔、琢制、拋光、改制等手法以及鑲嵌工藝。在南越王墓中,還發現滑石烤爐、耳杯、豬、枕以及石硯、研石。礪石及磨製精細的石斧等。說明石雕也是被重視的工藝。

石材堅實,耐風化,因而,在嶺南建築中,除了石塔、石橋、石坊、石亭、石墓,更廣泛地應用於建築構件和裝飾上。大體分為三類:一是作為建築構件的門框、欄板、抱鼓石、台階、柱礎、梁枋、井圈等;二是作為建築物附屬體的石碑、石獅、石華表以及石像生等;三是作為建築物中的陳設,如石香爐、石五供等等。
增城市盛產烏欖和白欖,烏欖除了能製成咸欖角、油欖角、五香欖角等之外,欖核還是製作欖雕的好材料呢。

增城欖雕屬於雕刻工藝中的一種,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欖雕工藝始創於增城新塘鎮,在清代是歷年的貢品。歷史上最為出名的是清代咸豐年間新塘老藝人湛谷生雕的《蘇東坡夜遊赤壁》花船,被稱之為雕刻之王。在船底上雕刻了蘇東坡的《前赤壁賦》全文,共537字,同時人物造型非常精緻、維妙維肖。如今這件稀世珍寶珍藏在增城市博物館內。

6. 增城特產主要有那一些嗎

增城的特產是絲苗米、水南白蔗、新塘欖雕、正果臘味、小樓冬瓜、黃塘頭菜、西山烏欖、遲菜心、增城黑糯米、仙村馬蹄、石硤龍眼。1、增城絲苗米素有「中國米中之王」之稱,與增城掛綠荔枝齊名。以其米粒潔白晶瑩,油質豐富,成飯香氣濃郁、柔軟、可口而馳名嶺南,飲譽海內外。清朝嘉慶庚午年(公元1810年)出版的《增城縣志》記載:「增城市最佳稻米是絲苗米。」可見其歷史悠久,早負盛名。增城絲苗米以前是朝廷的貢品,現已為廣大市民的飯桌上必不可少的米飯了。
白水丹邱出靚米
西距增城市城區16公里的朱村白水山是增城絲苗的原產地,清代增城縣八景之一,名曰 「白水丹邱」。據《增城縣農業志》1911年清宣統版記載:「……近年早熟有楝赤,有上造絲苗,白谷仔頗佳;晚熟有泉水占絲苗最佳。」
民間流傳朱村白水山的絲苗米是明代僧人育成的,相傳在明朝嘉靖年間,法號棲雲大師的高僧,四海雲游,尋找傳經修善的好歸宿,他踏著雨後泥濘走近古增城八景之一的「白水丹邱」——白水山,只見此處山林茂盛,雨量充沛,一練瀑布從山頂飛瀉而下,蔚為壯觀,且山不高而秀雅,溪不深而清澈,鳥語花香,流水潺潺。棲雲見果然好景緻,決定在這里定居下來,修寺化緣耕田地,並把雲游各處收集的優質稻穀品種雜種於此,逐漸形成一種優質的稻種,因其米粒苗條,米泛絲光,僧人及鄉鄰稱作「絲苗米」。增城是丘陵地帶,北回歸線由境內通過,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攝氏二十一點六度,田園土壤沙質地多,水質酸鹼性度中性偏鹼。尤其是丹邱白水寨附近,灌溉用水乃白水山岩之湧泉,含多種稻類生長所需微量礦物質,結出的穗粒飽滿,米質靚,相反如果生長在肥沃的土壤里,產出的絲苗米反而變差,這又是絲苗靚米多出增城的緣故。
米中碧玉勝千米
增城絲苗米以傳統矮腳絲苗著稱。其特點是米粒晶瑩潔白,油質豐富,成飯香氣濃郁、柔軟,口感獨有風味,深受人們的喜愛。上世紀五十年代,增城絲苗米種植面積較廣,不少農家以絲苗作公糧交給國家。後因種植絲苗產量低,加上價格偏低,從六十年代起,絲苗種植面積逐年減少,至七十年代初,全增城不足500畝。進入八十年代,增城種植絲苗稻才開始復甦,特別是一九八五年,增城被原國家農牧漁業部定為優質米生產基地後,全市種植絲苗面積從原來2萬畝增至4.5萬畝,出現了千畝連片絲苗田「十里稻田,十里飄香」的誘人景象。近年來,增城絲苗米種植有了很大的發展,絲苗米佔全市水稻種植面積的98%以上。參加增城絲苗改良育種的代表人物有宋東海、李晉雲、湯達安、張紹春等。
增城絲苗稻種與其他水稻品種相比較,主要特徵是:禾苗莖葉幼細,抗旱力較強,稈較高,尤其適宜種植於山區沙質淺腳田或有山泉灌溉的梯田;谷殼金黃色,有的品種為黃褐色,谷身較修長,穀粒末端呈關刀尾狀,米粒晶瑩,泛絲光,無腹白,米行細長苗條,油分及蛋白質含量豐富;米粒爽脆、潤滑、松軟,飯味芳香而特別可口,正宗增城絲苗米飯,加入上湯水攪動後,飯團散開,湯仍然清澈見底不混濁。 揚名國際享盛譽
1992年6月,在香港舉行的國際食品博覽會上,增城「泰稷」牌絲苗米作為中國的大米食品參展,與來自世界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3000多家食品產品競高低,結果經國際食品委員會專家評鑒,一舉摘取了國際金獎,成為中國在國際食品博覽會上第一個獲得金獎的大米品種,此項殊榮載入了《世界食品大全》。此後,增城絲苗米多次在國內、國際食品展覽會、博覽會上獲獎,飲譽海內外!泰稷、市優質米基地公司還被廣州市命名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力帶動增城絲苗米產業發展。增城絲苗米除供應國內及港澳等地市場外,還出口至東南亞和歐洲、美洲等地,在國內、國際大米市場佔有重要地位。
現在,不僅增城人出門做客或探親戚朋友時以絲苗米作為鄉土特產饋贈親友,連不少外地人來增城,也會帶幾包絲苗米回去,作為珍品送給親朋好友。當然,在增城廣大市民中,豐盛的餐桌上一定也少不了香噴噴的絲苗米飯。 2、水南白蔗盛產於增城市新塘鎮水南村。該村地處珠江三角洲平原,水土肥美,適宜種植甘蔗。白蔗紮根深至3米開外,莖稈長5-6米,且冬至過後其生勢仍然壯旺。該產品的特點是:蔗汁多而清甜,皮薄肉脆,擲地即折,有「玻璃白蔗」之稱。 3、新塘欖雕源遠流長,是南國藝苑的一朵奇葩。新塘湛菊生(1802-1876年)是歷代欖雕藝人中的佼佼者。其傳人「仿古赤壁船」,「狀元遊街」,「福祿壽星」等產品,在國內外有較高的聲譽,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各地。 4、正果臘味出名,每年入冬,該鎮就有許多個體臘味廠加工臘味。正果臘味不僅在當地暢銷,而且聞名廣州、東莞等珠三角地區。正果人手工加工臘味的方法很獨特,腌制很精細,做出來的臘味不僅色澤好,而且味道特別。
近年來,正果鎮引導農民立足山區,整合利用資源,開發旅遊、農副產品加工業,僅臘味一項,全鎮就有4間專業加工廠,年產量達40多噸,產值200多萬元。 5、小樓盛產冬瓜,有「冬瓜鎮」之稱,所產的黑皮冬瓜個頭很大,肉厚清甜,做成冬瓜宴,菜式層出不窮。高明的廚師還會根據季節變化用冬瓜配以鮮魚、鮮肉、時菜,烹制數十美食,有冬瓜燜鴨、豬骨柴魚冬瓜湯、瑤柱冬瓜腩、冬瓜盅等。 6、正果鎮黃塘頭菜已有百年的歷史,黃塘頭菜屬「江南頭菜」的名貴品種,黃塘村位於東江支流增江河畔,土質疏鬆肥沃,水源豐富,光照充足,環境潔凈清新,頭菜種植均施農家基肥,因而個體適中、飽滿結實、肉質鮮嫩,採用傳統方式製作後,色澤金黃、香氣濃郁、爽甜可口、風味獨特,是餐桌上不可多得的美食,深受珠三角和港澳台胞的贊譽、喜愛。 7、烏欖,是增城市名優土特產,其中荔城街西山村所產的品質特佳,歷來聞名中外。西山烏欖因果身尾部有點偏左,故又名「左尾」。它與其他品種烏欖相比,具有皮薄、肉厚(佔全果60%以上)、肉紋幼嫩、油質適中、味道芳香等特點。它全身是寶:欖肉制欖角、榨油;欖仁可作菜餚,又是點心的上好配料;欖核是著名工藝品欖雕的原料,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用西山烏欖製成的油欖豉是一種地道的鄉土美食,享有「山蚝豉」之美稱。此外,西山烏欖出仁率高,每擔欖仁比一般品種多出半公斤多,為取欖仁的最好品種。西山烏欖始種於明朝萬曆年間,在荔城普遍種植。近年每逢收獲季節,個體商販設點收購,經過加工後出口及轉銷外地,產量供不應求。 8、增城遲菜心是遠近馳名的優質蔬菜品種。遲菜心每年立冬前才種植,用農家肥栽培,大約要經過90天~120天左右才能收割,因為比一般的菜心上市都遲,所以稱為遲菜心。遲菜心深受歡迎的原因在於其莖肥葉厚,每根大者400餘克,一般的也200餘克。霜凍季節,品質更為上乘。煮之快熟,嚼之爽脆,嘗之甜美,吃起來無渣,非一般菜心可及。將遲菜心曬至金黃色,還可以作湯料,用來煲瘦肉湯,有清熱祛濕、清肝明目的功效。
此品種在相鄰市、縣皆有,唯增城水土培育的特異,尤以增城市北部山區種植的最佳。遲菜心上市時節,酒家食肆必備此菜,港澳台同胞回鄉亦以有遲菜心佐餐為樂。 9、增城黑糯米是一種名貴水稻,俗稱黑米、葯米。據《廣州農業特產志》記載:因廣州黑糯米產地在增城,故名增城黑糯米。增城黑糯米的栽培歷史悠久,據清嘉慶《增城縣志》記載:「增城多產糯,有黃糯、白糯、焦糯(即黑糯)、對糯,又有香糯,尤以焦糯和香糯最佳。」現產於新塘、仙村、三江、石難、荔城等地。黑糯米之所以名貴就是因為它具有特殊的葯用價值和養血健脾之功效,用黑米釀酒其色味香醇,最宜產婦、年老體弱者飲用,故此而得名,是綠色環保食物的首選。 10、增城市仙村鎮所產馬蹄(即荸薺),以個大蒂小、肉厚皮薄、爽脆清甜、無渣多汁著稱。無論生吃、熟食都有清潤生津、消暑化痰的功效,是盛夏清涼解暑的佳品,遠銷國內外。 11、「石硤」是龍眼中的上品。增城石硤龍眼主要分布在荔城、新塘、三江、石灘等地。特點是高產優質,果實肉厚爽甜、核小、糖分高,鮮食味道甜美,有豐富的營養。曬干後的龍眼肉(桂圓),有鎮靜、滋補功能,是中葯滋補葯材。其中以增城夏街村境內的的石硤龍眼最佳。每年果熟時,多出口港澳和歐美市場。

7. 廣州文化特點

廣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是嶺南文化的中心和發祥地,是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這兩千多年的文明史留下許多說不完道不盡、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它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飲食、居住、建築、商貿、語言、歲時節令、婚姻、祭祖、禮儀、娛樂等。
廣州,一個有著十分豐富的民間民俗風情的南粵名城。這里融匯中外文化之精華,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文化。嶺南畫派、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盆景、廣東音樂、粵劇、粵菜、粵語以及城市景觀、生活習俗等,都體現了嶺南文化的風格。
廣州文化藝術概覽
粵劇

粵劇是我國的一大地方劇種,紮根於廣東民間,也流行於廣西部分地區和港澳地區,以及東南亞和華人居住區,至今約有300多年的歷史.
廣東粵劇是由多種外來戲曲聲腔和本地土戲、民間說唱藝術不斷融合而成、發展起來的。同時粵劇先後把南音、粵謳、龍舟歌、木魚歌等地方說唱藝術,以及廣東流行小調、小曲先後吸收進來作這曲牌使用,形成今天粵劇以梆子、二黃為主的地方演唱和小曲小調為輔,富有地方特色和豐富多彩的唱腔體系。
嶺南畫派

嶺南畫派是指在辛亥革命前後出現的以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三人為首的一個畫派。他們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主張國畫更新,反對清末民族畫壇的摹仿守舊,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因為他們都是廣東人,所以被稱為嶺南畫派。
嶺南畫派是嶺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國優秀文化之一,其作品生活氣息濃郁,兼工帶寫,彩墨並重。嶺南畫派對推動中國畫的發展有重要貢獻,是中國傳統國畫中的革命派,它和粵劇、廣東音樂被稱為「嶺南三秀」。
廣東音樂

廣東音樂是產生於廣州方言區的器樂品種,本世紀初發源於廣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帶,風行國內外而享有盛譽和眾多的聽眾。它是以廣東民間曲調和某些粵劇音樂、牌子曲為基礎,吸收了中國古代,特別是江南地區民間音樂的養料,經過近300年的孕育,完善和發展起來的地方民間音樂。
粵綉
粵綉,又稱廣綉,中國名綉之一,是產於廣東地區的刺綉品。據傳創始於少數民族,明中後期形成特色。國

內以故宮藏品最多。它以布局滿、圖案繁茂、場面熱烈、用色富麗、對比強烈、大紅大綠而著稱。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布局滿,往往少有空隙,即使有空隙,也要用山水草地樹根等補充,顯得熱鬧而緊湊;粵綉的另一個獨特現象,就是綉工多為男工,和其他地區綉工均為女子不同,在綉制大件時,綉工常手拿長針站著施綉。
粵綉用線多樣,除絲線、絨線外,也用孔雀毛績作線,或用馬尾纏絨作線。針法十分豐富,把針線起落、用力輕重、絲理走向、排列疏密、絲結捲曲形態等因素都用來強化圖像的表現力。
廣彩


彩是廣州彩瓷的簡稱,又叫廣州織金彩瓷,它是在各種白瓷器皿上彩繪而燒成的一種具有濃厚的東方特色的工藝品,大都採用我國的織錦圖案,以顏色鮮明絢麗而著稱,是我國釉上彩瓷的一個獨特的品種。
廣州彩瓷始於明代的廣州三彩,到清代發展為五彩,並在乾隆年間逐步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清乾隆年間,為了給歐洲各國加工彩繪瓷器,將江西景德鎮的白瓷器運到廣州,仿西洋畫彩繪,再售於外商。廣州十三行商開辦時已設專營廣彩出口的瓷庄和洋行。
嶺南盆景
嶺南盆景中國盆景藝術五大流派之一。范圍遍及珠江三角洲和廣西的中南部地區,而以廣州最具有代

表性。盆景始於明清,形成特有風格則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嶺南盆景的特點是:因材而就,樹胚如九里香、福建茶、水橫枝、朴樹、榆樹、入地金等,多來自山野間。造型獨特,截干蓄枝以求形態順乎自然,枝與干間比例得當;且擅長修剪,講究用盆,以及題名托意。
嶺南盆景源於自然,卻高於自然,是自然美和人工美的有機結合。嶺南人特別是廣州人,喜愛盆景,種盆景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每個家庭天台、陽台都種盆景,以此美化環境,調劑生活,既可舒眼目,怡心神,增進健康,又可陶冶情操,帶來樂趣。
嶺南古琴

嶺南古琴,至遲在漢代便逐漸發展起來,歷代都出現不少有名的琴人,寫作了不少琴學的典籍,創造和保藏了不少有名的古琴樂器和琴譜。
嶺南琴派的創始人是清代道光年間的廣東新會人黃景星。另外,影響較大的琴人還有:雲志高、何洛書、何耀琨、楊錫泉等人;藏琴方面,有 「天蠁」、「松雪」、「振玉」、「水仙」等名琴;琴譜和琴學論著方面,有雲志高的《蓼懷堂琴譜》、黃景星的《悟雪山房琴譜》、何斌襄的《琴學匯成》。
粵曲

廣東曲藝首推粵曲演唱。粵曲是廣州方言區流行最廣的一大麴種,約有150年歷史。粵曲原為粵劇的曲調,後形成獨立的曲種。粵曲音樂性強,注重聽覺藝術,講究唱工,不長念表,其唱腔屬於皮黃系統的板腔體,梆子、二黃、牌子曲、小曲、歌謠構成其整體,分平喉、子喉、大喉三種主要喉腔。粵曲流行區域極廣,以廣東省及港澳地區為主要活動基地。凡在粵籍華僑聚居的世界各地均有粵曲的演唱。
增城欖雕

廣州增城一帶自古盛產烏欖,此欖核大而仁小,適合雕刻,從而孕育了廣州欖雕這門精妙的民間手工藝。它的發展歷史可以上溯到明清時期,代表人物有清乾隆時代的廣州籍宮廷匠人陳祖章以及清咸豐四年(1854)增城新塘民間藝人湛谷生 。
廣州欖雕工藝秉承了嶺南文化的風格特徵,造型秀麗、雅緻,線條流暢、動靜結合、細膩精微,其總體藝術特色可以概括為:雕刻精細入微,形態小巧玲瓏,其技法以浮雕、圓雕、鏤空雕為主。
廣州灰塑
廣州灰塑主要分布在廣

州市區以及增城、從化,是廣州傳統的建築裝飾工藝。根據《廣州市志》,始建於南宋慶元三年(1197年)的增城證果寺就有灰塑作品——灰塑龍船脊。廣州灰塑在明清兩代最盛,尤以祠堂、廟庵、寺觀和豪門大宅用之最多。
廣州灰塑的特點鮮明,色彩艷麗,以大紅大綠為主。選材上,灰塑藝人因地制宜,採用適合廣州濕熱氣候的石灰材料——耐酸,耐鹼,還耐溫。製作流程上,廣州灰塑必須到雕塑建築的現場,於常溫下製作,不需燒制。製作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藝人會在景物之中或每組圖案之間,巧妙地留出裝飾性通風孔,從而減輕台風對脊飾的猛烈沖擊。傳承方面,灰塑學藝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出師,即獨立施工。
廣州木雕

廣州木雕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據《廣州漢墓》著錄,它作為工藝品出現,始見於廣州三元里馬鵬崗西漢前期漢墓出土的武士俑和騎馬俑。唐代,由於外貿發達,東南亞國家的貴重木材經廣州入口,刺激了廣州木雕業的興起。
明清兩代,廣州木雕作為建築裝飾更受重視,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已經形成,技藝也日臻完善。清末,由於對外貿易進一步發展,受外來文化影響,吸取西式傢具的造型結構、裝飾紋樣的風格,形成了廣州木雕的地方特色。
廣州磚雕

廣州磚雕主要分布在番禺區。早在漢初,古南越王宮御苑中(現在廣州市中山四路)便已出現了磚雕的雛形¬——刻有花紋的漢磚。廣州磚雕到了明代運用已非常廣泛,形成了嶺南水鄉民間建築的獨特風格。影響所及,直達東南亞各地。清代更是受到了宮廷的賞識。
清代後期,隨著現代建築的興盛,磚雕藝術逐漸被現代雕塑工藝裝飾所取代。至民國初期,採用磚雕裝飾已較為罕見。目前,沙灣磚雕藝人也是寥寥無幾,僅有何世良一人仍在執著地追求著。
廣州玉雕

廣州玉雕工藝歷史悠久,廣州飛鵝嶺發現的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中已有完整玉環及殘玉環各1件,距今約4000多年。漢代廣州官辦玉器手工作坊直接由少府或工官掌管,根據皇帝喜愛或宮廷需要進行生產。唐、宋時期的玉雕工藝品主要用於祭祀神器、宮廷裝潢、玩物珍寶佩飾。明、清兩代,玉石雕刻業漸趨繁榮。清初廢除「匠籍」管理制度後,各地能工巧匠集中到廣州,民間玉器生產蓬勃發展,並出現了行會組織,制定了嚴格的行規和學師制度。
粵語講古

「講古」即說書、講故事。粵語講古是藝人用廣州方言對小說或民間故事進行再創作和講演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這種民間技藝來源於古代的說唱藝術;形式上而言,當是直接承繼元明以來的評話、評書,並結合粵語方言而產生。據說明朝末年,江蘇泰州說書大師柳敬亭(1587~1679)出任抗清將領左良玉的幕客,在隨軍南征時把說書藝術傳來廣東。
沙灣飄色
沙灣飄色是流傳

於廣州民間的一種傳統藝術活動,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據說清朝咸豐年間,廣東各地流浪藝人每逢酬神廟會,便打扮成戲曲人物,造型表演,稱「賽聲」或「彩色」。後來發展成為馬匹上裝扮的「馬色」、水上裝扮的「水色」,而裝扮在托上由多人抬著遊行的稱為「飄色」。沙灣飄色以「板」為單位,每板由2-3個小孩扮演,一板一個故事,多以神話、歷史故事為題材。在結構上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色櫃,即活動小舞台;二是色梗,即支持用的鋼枝;三是扮演「色」的演員,坐在下面的叫「屏」,一般由10-12歲的小演員扮演,上面凌空的叫「飄」,一般由3歲上下的小孩扮演。
番禺水色
番禺水色是一種以木筏為載體、以戲劇或民間傳說故事為主要內容的水上表演活動,主要流傳於番

禺區市橋鎮、沙灣鎮等地。古時,屈大均《廣東新語》里有大洲龍舟水上扮故事的記載;清人檀萃所著《楚庭稗珠錄》里比較詳細的記載了有關市橋鳳船表演的情況;清同治版《番禺縣志》中敘述有關鳳船情況時寫道:「船後則彩艇絡繹,綴引水色,皆用孌童扮演故事。」這是目前明確有「水色」二字記載的最早文獻。
番禺水色是在水上進行的巡遊活動,以水上表演為主,體現出嶺南水鄉的地方性特色。其人物固定在木排上,凌波而立,隨波飄動,如幻如真。其表演,與越南水傀儡藝術有異曲同工之妙。番禺水色藝術結合了戲劇、繪畫、雜技、造型等多種藝術,這種造型藝術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
廣式傢具

廣式傢具工藝是廣州傳統民間手工技藝的代表。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明末朝廷已有廣式傢具出現。清初,廣式傢具的豪華造型滿足了統治者對富貴的追求,成為清廷傢具的主要來源。清中期,廣式傢具受歐洲巴羅克式和洛可可式的藝術風格影響,在造型和裝飾上達到鼎盛時期。民國後期戰亂使廣式傢具行業蕭條中落,抗戰勝利以後,傢具行業逐漸復甦。
中華老字型大小-"陳李濟"葯業

陳李濟由陳體全、李升佐兩公創建於1600年,至今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從創始初期一直到清末民初,都處於小規模的前店後廠狀態。但其「火兼文武調元手,葯辨君臣濟世心」的制葯傳統卻一直得以流傳。1900年英法聯軍入侵,廣州老鋪毀於炮火,暫遷佛山,戰火平息後,復廠廣州。後陸續開設香港、上海、澳門等分店,規模不斷擴大。解放後,經「公私合營」,組成「廣州陳李濟聯合制葯廠」。1998年易地擴建,新廠落成在廣州市海珠區。
中華老字型大小-"潘高壽"葯業

作為嶺南醫葯文化的傑出代表,潘高壽以立足傳統、大膽革新為主要特徵。潘高壽首創了獨特的川貝枇杷露製作工藝。同時,名列「中華老字型大小」的潘高壽,又是嶺南商業文化的代表,是目前所知嶺南地區最突出的維護知識產權的百年老店.
廣州民俗風情概覽
迎春花市

迎春花市廣州有春節逛花市的習俗。它是由古代的花市、夜花市逐漸發展形成的。廣州的年宵花市形成於19世紀

清咸豐、同治年間。當時設兩個花市,一個在藩署前(今中山路與北京路交界處),另一個在十八甫。除夕花市,又稱迎春花市,在每年農歷年的最後三天舉行。在這三天里,花市從清晨到午夜向公眾開放,除夕之夜達到高潮,正月初一早晨2時結束。花市期間,教育路、多寶路、濱江西路、東川路、芳村陸居路和荔灣路一帶,長街如錦,百花爭艷,遊人如潮,摩肩接踵,歡聲笑話,熱鬧非凡。市上一般出售枝頭、盆頭和散花三類。枝頭以桃花、梅花為主,吊鍾花居多;盆頭的名目繁多,諸如金桔、四季桔、大紅桔、硃砂桔、金蛋果、代代果、茶花、蘭花、芍葯、玫瑰、含笑、水仙花、牡丹、海棠等;散花則有菊花、雞冠花、劍花、銀柳等。
廣州飲茶習俗

廣州飲茶習

俗,以早茶為中心,飲茶與廣州特色的茶點結合,包括一系列茶禮茶俗、民風民情、民間文化。
東漢時,已經有廣州人以茶敬客的文字記載。清代出現的各種茶館茶居茶樓,特別是由於社會交往、生意洽談需要,在出口貿易繁盛的十三行地區產生的三元樓、陶陶居等一批茶樓,承擔了飲食、交流、休閑、娛樂等多種功能,作為飲茶習俗的載體,成為廣州人重要的民間習俗和生活方式。
生菜會
生菜會流行於廣州、南海、順德一帶,起源於明末清初,

式微於解放初期,有300多年的歷史。生菜會吃生菜,起初是為了「迎生氣」。《廣州府志》記載,「迎春日……啖生菜、春餅,以迎生氣。」許多人會後還購買「盈盈滿筐」的嫩綠生菜回家,「以取其生機」(見1884年創刊的《點石齋畫報》)。後來,生菜會與觀音信仰聯系在一起,並「在珠江三角洲務實重商的社會氣氛中發展,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4(中山大學教授葉春生先生語)。開生菜會的目的變成求財和求子。生菜會的日期定在白衣觀音誕——農歷正月二十六,地點在觀音廟附近,活動除觀戲、聽曲之外,就是朝拜觀音、摸螺求子,食生菜包更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活動。
盤古王誕
盤古王是神話中開天闢地的人。傳說他生於天地渾沌中,後來天地開辟,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他日長一丈,如此一萬八千歲,天就極高,地就極低。所有日月、星辰、風雲、山川、田

地、草木、金石,都是他死後,由身體各部分變成。後人為紀念他,於是選風水寶地,大興土木,請能工巧匠,畫棟雕梁,建盤古王廟。
盤古王廟歷年香火不絕,遠近聞名。每逢農歷八月十二日的盤古王誕,南海、番禺、順德、廣州、清遠、三水等地民眾,成群結隊,擂鼓舞獅,前來慶賀,場面十分熱鬧。朝拜者沿盤古王廟後面的山路拾級而上,廟後山腰上建有半山亭。其西側有巨石異突,名為乾坤石,俗稱盤古王卧石。乾坤石高約4米,平面三十多平方米,正中有一條裂縫,裂口寬三十多厘米,深一十多。鄰近有幾塊錯疊的大石,石底終年湧泉,名龍口泉,人們稱此泉水為「聖水」。凡上山朝拜者,皆取水回家,以祈求驅邪消災,合家平安。
波羅誕

波羅誕始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直到今天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每年農歷二月十一、十二、十三為波羅誕時間。二月十三為正誕。這幾天,南海神廟的四周,包括水上的,陸上的,鄰村的都熱騰起來。
舞火狗
相傳在

石灘鎮麻車建村之初,人們為了祈求平安,消除災害,家家戶戶便紮起草人,插上香火,放在門口熏煙,以祈消災辟邪。此後,有人又用番薯藤,或用「火芡」藤、麻繩等模擬龍、鳳、麒麟,插上香火,在村頭巷尾舞動,祝福吉祥。並在每年九月都舉行,一直沿襲至今。民間童謠道:「火狗到門來,添福又添財。」形成獨具特色的火色遊行活動。

8. [高分求助]廣州有什麼特產/地方特色的東西

·番石榴

原產美洲,引入廣州有200多年歷史。主要分布在海珠區、番禺和增城市等地。品種有下?種、早熟日、宮粉紅、金紅、出世紅、七月熟等。果多成葫蘆形,青色或淺黃色,清爽香甜,風味獨特。既可鮮食,也可製成石榴汁罐頭或軟包裝飲料。著名的有大塘番石榴。

·楊桃

楊桃,又名"陽桃"、"羊桃",學名"五斂子",又因橫切面如五角星,故國外又稱之為"星梨"。是素負盛名的嶺南佳果之一。楊桃果實形狀特殊,顏色呈翠綠鵝黃色,皮薄如膜,肉脆滑汁,甜酸可口。除含糖10%外,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C 。其主要品種有"崛督(平頂)甜楊桃""尖督(尖頂)甜楊桃"、"酸楊桃"三種。而最負盛名的當數芳村區花地所產的楊桃。

楊桃是常綠小喬木或灌木,漿果一年四季交替互生,但品質以7月開花,秋分果熟的為最佳,產量也最高。中秋前後為楊桃的旺產期。

·芒果

芒果是漆樹科芒果屬,享有"熱帶果王"的美稱。芒果樹是常綠喬木,樹高10-20米,主根粗大,樹冠圓頭形。果實呈球狀或腎臟形,淡綠或淡黃色。其果肉汁多味甜,可鮮食或製成果脯、榨制芒果汁。廣州芒果品種主要有紫花芒『桂香芒、串芒、綠皮芒、土芒等。其中,白雲區石井鎮夏茅村出產的"夏茅香芒",是馳名中外的優質芒果品種。"夏茅香芒"除果肉柔軟香甜外,剝去皮後,肉質乾爽,易於貯存和攜帶。據說,夏茅香芒於清康熙年間從外地引進種植,後來因質量上乘而被定為貢品。現在,真正的名牌香芒樹只有數株,每年收果只有一千數百斤,極為珍貴。

·白欖

增城還出產白欖,可以製成各種涼果小食,如我們平日愛食的甘草欖,化皮欖,桂花欖和衛生欖等,就是用鹽漬,用糖腌,或加上香料與食用色素等,經一系列工序加工而成的。

·烏欖

烏欖和白欖合稱橄欖,是增城市的特產。

烏欖是"增城四寶"之一(另三寶是掛綠荔枝、絲苗米、涼粉草),它全身是寶:欖肉制欖角、榨油;欖仁可作菜餚,又是點心的上好配料;欖核是著名工藝品欖雕的原料,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烏欖共有30多個品種,其中以西山、羊角、黃肉、鵝膏、三方、油欖仔最為著名。

·萬頃沙的香蕉

香蕉是嶺南四大名果之一。栽培中數量僅次於柑橘、荔枝、菠蘿。

我國栽種香蕉有2000多年歷史,廣東除東莞、中山、新會、順德之外,還有番禹和廣州市郊。

香蕉是芭蕉科多年生常綠大型草本果樹,每株抽蕾結果一次,每株香蕉生十餘梳,每梳果實10一15隻。其果肉軟甜可口,獨具香氣,有潤腸通便、降低血壓、防止血管硬化等功效。番禹萬頃沙的香蕉產在沙質泥土上,其果具有濃郁的香味。廣州名水果中,同屬蕉類還有大蕉,萬頃沙除盛產香蕉外,也盛產大蕉,其「紅嘴綠鸚哥大蕉」是大蕉名貴品種之一。其蕉果色澤金黃,蕉邊有一條綠線,熟透時蕉柄仍保持青綠色,果實頂端呈紫紅色,故得此名。

·潭州白蔗

番禺市盛產甘蔗,有「糖都」之稱,而潭州鎮所產的白蔗更是馳名中外。潭州白蔗色澤青白,皮薄肉脆,汁多清甜,纖維少,可作水果食用,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

·嶺南盆景

嶺南盆景是以樹木、山石等為素材,經藝術處理和精心培養,在盆中再現嶺南大自然神態的藝術品。嶺南盆景是我國盆景藝術的五大流派之一,它風格獨特,多姿多彩,順乎自然,以富於自然美而見長,生活情趣十分濃厚。

嶺南盆景的製作多選用亞熱帶和熱帶常綠細葉樹種,品種有月桶(九里香)、雀梅(酸味)、福建茶、山桔、榆樹、梳子花(水橫枝)、滿天星等,廣州人稱這些為"樹仔頭"。

嶺南盆景的構圖形式有多樣:單干大樹型,雙乾式,懸崖式,水影式,一頭多乾式,附石式,合植式等。除了樹樁盆景之外,還有製作石山盆景的。石山盆景中的石材主要是英石、方解石、珊湖石、砂積石等,尤以取自英德市的英石為多。英石是廣東的特產,其石具有皺、瘦、透的特點。 嶺南盆景在廣州地區有著廣泛基礎,在居民家中廳堂或陽台上,在公園長廊或道路兩旁,在清平市場的盆景集市裡,到處都可見到嶺南盆景的藝術。值得一提的是,位於流花湖畔的廣州西苑,被稱為"盆景之家",這里芸草了代表嶺南派盆景風格的許多精品,供遊人觀賞與購買。此外,廣州不少旅遊景點都有盆景展覽並出售,如蘭圃、陳家祠、廣州文化公園、光孝寺、華南植物園等。廣州著名園林酒家如甫園、北園和泮溪酒家,擺放著各式盆景,姿態萬千,使酒家更顯得古樸雅緻。

·廣州木雕

木雕廣州雕刻的一種,素以工藝精巧細膩而聞名。木雕分為建築裝飾和傢具雕刻兩類。建築雕刻多採用棒木製成,有廳堂花榻.門窗、屏風、神案等,如陳家祠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里的屏風、樑柱、門窗便處處體現著廣州木雕工藝的特色。傢具雕刻以紅木傢具和棒木箱最為有名。以紅木傢具為例,它繼承了我國傳統的雕刻工藝和木質結構工藝,具有造型古樸典雅、雕刻精細、打磨光滑、油漆明亮、結構堅固、經久耐用等特點,是東方式廳堂的高檔實用藝術品。

紅木分為酸技和花梨木兩大類。紅木傢具的製作是用入棒方法,不用釘子。雕工主要有浮雕(凸花)、通雕(通花)和刻線沉雕(凹花)三種q紅木傢具也有花瓶、瓶座、宮燈籌工藝產品,習慣稱為"紅木小件"。紅木工藝九龍床是近年來創新產品的代表作之一,其雕刻設計別出心裁,靠背上雕刻的九條游龍大宵呼之欲出之勢,真可謂是鬼斧神工,令人拍案叫絕。

·廣州玉雕

工藝形成於唐代中後期,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其玉雕工藝品主要分為玉器首飾和玉雕擺件兩大類。玉器首飾以名貴的緬甸翡翠玉料製作,目前已經形成光身碎件、花草和玉鐲等三大類產品。玉雕擺件多採用緬甸蒲翠玉、新疆白玉、珊湖、孔雀石、水膽瑪瑞和蛐玉、信宜玉等名貴玉料雕琢而成。玉雕擺件主要有人物、花卉、鳥獸、瓶罐,還有獨具風格的玉球、花航、寶塔、素爐等高級工藝品。尤其是玉球,其構思獨特,大球套小球,厚薄均勻,層層自由轉動,並雕上山水、花卉、人物、魚蟲、花鳥等精細的襯花,形象極其逼真生動。目前,玉雕球已雕至20層,形成一組球雕系統。廣州南方玉雕工藝廠是一間專門生產各類玉雕製品的廠家。

·廣州牙雕

該工藝始於晉代,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廣州牙雕製品主要有人物、飾品、山水盆景、花鳥蟲負和文房四寶等。其傳統的名品有:牙球、牙筋、花瓶等,而以牙球最為著名。從雕刻手法上分,廣州牙雕主要分為圓雕和通雕兩大類:圓雕用以製作實心、立體工藝品,如人物、動物.山石風景等;通雕用以製作花肪、花瓶、花塔、蟹籠、牙球等通透玲瓏的品種。大新路廣州象牙工藝廠是馳名中外的象牙雕刻廠家之一,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廣彩

廣彩是廣州彩瓷的簡稱,又叫廣州織金彩瓷,它是在各種白瓷器皿上彩繪而燒製成的一種具有濃厚的東方特色的工藝品,大都採用我國的織錦圖案,以顏色鮮明絢麗而著稱,是我國軸上彩瓷的一個獨特的品種。

廣州彩瓷始於明代的廣州三彩,到清代發展為五彩,並在乾隆年間逐步形成袖特的藝術風格,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廣彩以色彩絢麗、構圖嚴謹、繪工精細而著稱。在潔白的瓷器上手工藝人織上金線,如萬縷金絲織在寶石上,給人以雍容華貴之感。生產廣彩用的自瓷胎主要來自江西、湖南、廣東各大瓷區。廣彩有大紅、水青、大綠、鶴春、艷黑、雙黃等20多種顏色,採用織、填、染、洗、描、堆.刻、刷等多種彩繪技巧,在自瓷胎上繪制出優美的花紋圖案,然後放進電窯中在800℃左右的高溫中燒制完成。

廣彩的彩繪工藝工序有七道:描線、填色、織金、填綠、鬥彩、包金口、燒花。廣彩的圖案設計有人物、花鳥蟲魚、山水風景等。廣彩的產品主要分陳列藝術瓷、日用欣賞瓷、工藝瓷三大類。廣彩中的工藝瓷共有500多個品種2000多個花式。

·絨綉

絨綉以綉畫為主,現有其代表作、大型綉畫《孔雀紫荊》懸掛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廣東廳。

金銀線綉是將金、銀絲盤繞出圖案後以絨線固定,有的還將主要圖案如龍、鳳等用棉條墊高,使之突出,金碧耀眼,且動物逼真生動,其中釘金龍風褂裙;是長盛不衰的出口產品。珠綉產品常見的有掛畫、手袋、服裝、王藝鞋、腰帶等,頗具實用與藝術價值。機綉是以衣車代替手工的綉法,產品多為枕套、床罩、檯布等日用品,其中機綉的"女蟒裙"曾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中的「優秀新產品獎」。

·廣綉

廣綉又叫粵綉,是廣州及鄰近的南海、番禹、順德等地民間刺綉工藝品的統稱,它與蘇綉、湘綉、蜀綉合稱中國四大名綉,《百鳥朝鳳》和雙面綉《金魚》是其代表作。

廣綉已有2000多年的生產歷史,相傳始創於古代的黎族,與黎族的織錦同出一源。廣綉以構圖飽滿、色彩富麗、形象傳神的風格和紋理清晰、針法善變的特色聞名於世。

廣綉的品種有服裝、日用品、裝飾品、欣賞畫、戲服等幾種。通常說來,廣綉可分為絨綉、金銀線綉(即盤金綉,俗稱釘金)、珠綉、機綉四大類。

現在,廣州綉品工藝廠、中華戲服工藝廠、廣州機綉廠等是廣綉的主要專業生產廠家。而廣綉發展到了今天,品種目趨增多,例如有刺綉、織錦、抽紗、機綉、綉衣、通錦綉、珠綉、手工編織等品類。尤其是珠綉中的珠綉鞋和珠綉晚禮服在國際市場上頗具競爭力,產品遠銷歐、美、澳、亞洲等50多個國家與地區。

·石硤龍眼

龍眼,正名叫做桂圓,是多年生常綠喬木植物,春天開花夏日結果。其果球形,殼淡黃色或褐色,果肉白色透明,汁多味甜。是嶺南佳果之一。連殼的龍眼還可加工焙曬成龍眼乾 (即桂圓肉),是一種具有鎮靜、滋補功能的葯材。

龍眼原產中國,已有2000多年種植歷史,現廣州白雲區、海珠區,增城、番禹和花都市都廣種龍眼,其品種有烏圓、石峽、水眼、米仔眼、圓眼等,其中尤以海珠區新沼鎮小洲村出品的石硤龍眼最為出名。

石峽龍眼果實大,產量高,清甜之中帶有蜜糖的味道。傳說,「石硤」最早是"石夾"的意思,最早的龍眼樹是從大石縫中長出來的,由於樹根被大石夾住,只好往深土層里鑽,樹根吸收了地下的"精氣",結出來的龍眼果特別好吃。

·木瓜

又名番木瓜,又名萬壽果,是嶺南四大名果之一,素有"嶺峭南果枉王"的稱號。

木瓜原產墨西哥,17世紀時傳入我國,現廣東各地均有栽培,而以廣州市郊最為集中。

木瓜是番木瓜科常綠軟木性喬木,與香蕉、菠蘿同稱為"熱帶三大草本果樹"。廣州所產較好的品種有嶺南種、穗中紅、泰國紅肉等,品質以嶺南種為最佳。其果形長圓豐滿,肉厚籽少,有桂花香味。木瓜果實碩大,其果重一二公斤,大的可達六七公斤。其果鮮食,口味美好,營養豐富;還可燉食,冰糖燉木瓜可清心潤肺,醫治喉炎等疾患;未成熟的木瓜可糖漬,作蔬菜煲湯食用,或掩製成"咸酸木瓜"等。

·糖心菠蘿

「糖心菠蘿」屬沙撈越種。沙撈越種又名「夏威夷」,果實重兩三公斤,果眼大而淺,一般削皮後即可食用。其果形端正,果肉柔滑多汁,甜酸適中,是鮮食和制罐頭的優良品種。「糖心菠蘿」中,尤以廣州黃埔區黃登村出產的「黃登菠蘿」為最佳,它以個大肉厚汁多,甜似蜜,芳香異常而聞名遠近。

·增城掛綠

「增城掛綠」外殼紅中帶綠,四分微綠六分紅,每個荔枝都環繞有一圈綠線,果肉潔白晶瑩,清甜爽口,掛齒留香,風味獨特。現存活在增城荔城鎮掛綠園的那株掛綠是掛綠荔枝品種的老祖宗,有四百多年樹齡,高五米多,已由它成功培育了好幾代的掛綠子孫樹種,共一百多株,在增城幾個鄉種植。

·菠蘿

原名鳳梨,原產巴西,16世紀時傳入中國,有那多個品種嶺南四大名果之一。

菠蘿是鳳梨科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每株只在中心結一個果實。其果實呈圓筒形,由許多子房和花軸聚合而長成,是一種復合果。菠蘿果皮有眾多的花器(俗稱果眼或菠蘿雞),堅硬棘手,食用前必須削皮後挖去。

菠蘿一年有三次結果期,品質以6至8月成熟為最佳。鮮食以果色新鮮,果形端正,果身堅實,熟度八成的為好。菠蘿常見品種有神灣種、巴厘種和沙撈越種三種,而以近年廣州果農精心培育的「糖心菠蘿」為最佳。

·柑橙

柑、橘、檸檬、橙與抽子是水果中的一大類。柑橙是廣州名果之一,在廣州廣為栽培。早在五世紀南朝時期,廣州已有很多的橘柚園。今天美國的花旗蜜橘,就是廣州甜橙當年由歐洲間接引種去的。

柑橙是一種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春末、夏、秋開白色花,果扁圓,紅或橙黃色,味甜酸。盛產我國,有4000多年的栽培歷史。廣州地區柑橙類主要的優良品種有:暗柳橙、蕉柑、檢柑、大紅柑、四會柑、蜜柑、年楠、新會甜橙等。廣州人稱:高身橙,光身橘,扁身柑,形象地說明了橙、橘、柑的外形。其中,白雲區羅崗鎮生產的羅崗暗柳甜橙最負盛名。

·荔枝

有"果王"之稱的荔枝,盛產於廣州從化、增城二市和市內幾個城郊結合區。其果形別致,顏紅悅目,果肉狀如凝脂,清甜濃郁。優良品種有糯米糍、妃子笑、掛綠等,而以淮枝數量最多,大約占總產量的七八成。荔枝是亞熱帶珍貴水果,嶺南四大名果之一。它原產我國南部,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目前我國荔從化荔枝枝品種有100多個,僅廣州就有60多個。品質則以桂味和糯米糍最佳。桂味以肉脆清甜誘人,而糯米糍則以核小肉厚汁多味濃著稱。舊以"筆村糯米糍"、"羅崗桂味"、"增城掛綠"號稱"荔枝三傑"。三傑中以"增城掛綠"至為珍貴,歷來被朝廷列為貢品。

閱讀全文

與哪裡有歷史記載欖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