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上的周培公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正史和電視劇的區別大嗎
相信看過《康熙王朝》 的都知道周培公這號人物,那麼歷史上的周培公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正史和電視劇的區別大嗎?今天我們就詳細的來講講周培公。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是平定三藩市的大功臣,孝庄皇太後在世的時候,就被稱為孝庄,其實孝庄是死後的封號,所以活著的時候是不可能這樣叫的,電視劇中有很多虛構的人物,也有很多不符合歷史的地方。特別是周培公,歷史上周培公是圖海手下的幕僚,但是電視劇卻與歷史截然相反,電視劇中的劇情讓圖海成了周培公的手下,而且周培公還是平定三藩的大功臣。
直到康熙十五年,吳三桂聯合其他藩王起兵反叛陝西王。兩人遙相呼應,推翻了清朝的統治。面對危機,康熙派圖海將軍到陝甘地區。周培公當時只是一名幕僚 ,跟隨軍隊。面對王輔臣的軍隊,王輔臣要擁兵自重,周培公便去則投降王輔臣,因為他和王王輔臣是老鄉,一番說辭讓王輔臣動搖了,於是王輔臣投奔了清朝。
周培公因為“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貢獻,被提升為道員 。後來,周培公經圖海推薦,就職於山東登萊道。因為官職的提升,連死去的父母都被追封了。周培公也為他死去的父母重新哀悼了三年,履行了他兒子的責任。可惜西北又苦又冷,他上任後也沒多大作為,後來沒多久就病死在了任上,這就是周培公的一生,沒有什麼豐功偉業,與電視劇中的完全不一樣。
2. 清朝歷史上真的有周培公這個人嗎他真的那麼厲害嗎
歷史上的周培公真實存在,是清朝歷史上有勇有謀的名將。
翻開史書,我們發現歷史上真正的周培公,他最大的功勞是上文我們提到過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勸降了王輔臣,因此升任了道台。二月河的小說《康熙王朝》中虛構了很多人物,根據歷史所演繹的周培公的個人故事,僅僅是為了增加故事的有趣性和可讀性,也就是說虛構了這些情節,僅僅是為了讓歷史更加有趣而已,如果對真實的歷史感興趣,可以去查找相關的史書去研究。
3. 歷史上真正的周培公到底是怎麼樣的
歷史上的周培公沒有電視劇里的那麼偉大,但也是很有才華、很被康熙看重的大臣。周培公自幼喪父,十歲又因戰亂失去了母親,身世凄慘,家境貧寒,按理說孤兒總是會受到一些社會優待的,但當時是滿清社會,漢人並不會受到多少重視,更別說是一個無父無母的漢人了,因此周培公從小就過得很辛苦,長大以後做了衙門的小吏,糊口度日。
康熙想要任用周培公,又不想要打臣子們的臉,於是就折中了一下,將周培公外派到了邊境。但周培公並沒有因此就對滿清政府產生怨憤之心,而是兢兢業業守在邊關,從不懈怠,本來他都已經退休了,回到家鄉養老去了,結果聽說了蒙古犯邊,於是又主動請纓前去守關,直到病死。
4. 歷史上的周培功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周培公 周培公,名昌,字培公,今湖北省荊門市掇刀區麻城鎮官堰村人,生於明崇禎五年(1632年),卒於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終年69歲。周培公文武兼備,剛正毅勇,才智過人,恪盡職守,深諳治世之策,深得為人之道,是康熙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康熙年間刊刻的《湖北先賢詩佩》卷五記載:周昌,字培公,荊門人。父早喪。先生娠甫十歲,李自成訌荊郢間,母孫夫人殉難死,先生落魄無依。為州卒小吏,旋附顯者入都門,充內閣供奉。康熙丙辰,固原提督王輔臣叛,先生進謀曰:「關陝天下之脊也,吳逆(三桂)不從川據陝而戀棧常岳間,誠出下策。今輔臣舉足輕重,實系天下安危。雖因一時激變通吳、耿(精忠)二逆而心念國恩,猶盲之不忘乎視,痿之不忘乎起也。倘得能言士諭之,必復降。 《清史稿》也清楚地記載了周培公「說降」之事。1674年(康熙十三年)臘月,吳三桂等「三藩」起事謀反,策動陝西提督王輔臣在北方反叛呼應。在耿精忠、王輔臣先後發動叛變後,吳三桂曾試圖應援、打通與耿、王的聯絡,使叛亂地區聯成一片,迅速壓縮對清軍的包圍圈。康熙看清了吳三桂的戰略意圖,毫不遲緩地派出大軍,從江西、浙江、陝西、甘肅等地阻擊吳軍,圍剿耿、王叛軍。當時的西部戰場--陝甘地區,為西北邊防重地,又近京師;而對朝廷構成直接威脅的主要是王輔臣的叛軍,因此,康熙把注意力集中放在西部戰場,以恩威並用、剿撫結合的手段,力圖盡快撲滅王輔臣的叛亂。1676年(康熙十五年)康熙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統轄陝甘征討大軍。王輔臣擁兵自重,以驍勇善戰聞名,清將都有點怕他,不敢輕易進兵,他也沒把清兵放在眼裡,對10萬清軍圍困毫無懼色,目空一切。圖海一到平涼,諸將勇氣頓增,紛紛請命攻城。周培公向圖海上取平涼策,被召為幕僚,他認真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陝西關中地區是天下脊樑,吳三桂這次造反不及時從雲南取道四川進取陝西,而盤踞在湘鄂之間與荊襄官兵對峙,實在太不會算計。現在,王輔臣起來造反,舉足輕重,但他的反叛,是情勢所逼和捨不得高官厚祿,這好比白內障患者渴望重見光明,又恰似半身不遂者企求站立行走。如果朝廷派個能說會道的人前去勸誡,王輔臣必然會懸崖勒馬,投降朝廷。這樣也就用不著興師動眾與他們硬碰硬了。圖海聞周培公之言,正中下懷,可是眼前並無合適的人可派。王輔臣手下參將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周培公奶娘龔嬤嬤的兒子)與周均是同鄉,曾屢勸王輔臣歸降,王舉棋不定。他們設法將內部情況寫成文字,用蠟丸封閉,密送周培公。周培公利用這一有利條件,自告奮勇,主動請纓,願冒死進城勸降,說:「往而魁,公受其福,往而不繼,昌受其禍。」意思是說:如果前去說服了王輔臣,那是大學士的福份;如果遭到不測,自己則死而無怨。圖海聞聽此事後十分高興,星夜趕寫奏本送至京城。康熙皇帝當即傳諭周昌進京,並親自在乾清宮召見。聽完周培公的設想後,康熙皇帝嘉封周培公為參議道台、銜一品,賜穿黃馬褂,攜帶諭降詔書,前往平涼招撫。周培公領旨出京,單槍匹馬進入王輔臣軍營。周培公七進七出,終於說服王輔臣。王輔臣迫於勢窮糧盡,聽從了周培公的勸告,便派手下一副將隨周出城,面見圖海,表示投降。圖海派人馳報京城,康熙欣喜,頒發大赦令。次日,圖海命周培公攜帶皇帝赦詔,再次進城撫慰。王輔臣派龔榮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圖海獻平涼名冊,其子王繼貞及總兵等上繳吳三桂投遞的函札及「平遠大將軍印」、「陝西東路總管將軍印」各一顆,接受清廷招撫。平定王輔臣陝甘叛亂,不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脅,而且剪除了吳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朝廷對參戰的漢將分別論功行賞,委以重任,多方鼓勵和獎賞,使他們忠心耿耿為朝廷效力。周培公對獎賞只有一個要求:母親孫氏以父死殉節,望皇上能為母請旌。圖海奏請康熙皇帝升任周培公為山東登萊道,並對周培公母親孫氏予以嘉封。1676年(康熙十五年),朝廷誥封其母孫氏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其父封贈為朝烈大夫,加贈中奉大夫銜。康熙皇帝還親自御筆為孫氏撰寫祭文,規定了祭祀規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參政吳毓珍辦理。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後到山東任職,因與總兵官意見不合,難以繼續共事,僅在任三年,便辭官回到荊門家鄉。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北方少數民族首領葛爾丹率眾叛清。賦閑在家的周培公仍不時關注朝廷政事,聞訊後連忙趕寫平叛「條呈」送到京城,亦被康熙皇帝採納,任命周培公為盛京(今沈陽)提督,負責戌邊,1701年(康熙四十年),卒於任上。周培公一生寫過不少詩,曾在當時廣泛流傳。在其陝西軍旅時寫有:「老去辭家事遠游,幽年何故久淹留,燕關秦塞長為客,露竹蟬風早報秋。半壁燈昏人破夢,一聲雞唱月當樓。此時離愁添多少,不見歸鞍到郢州。」晚年,他寫有一首詩寄朋友、兵部左侍郎張可前,詩雲:「青山作障水環洲,遙念名園花事稠。別後孤舟對明月,歸來卧病又新秋。門無剝啄皆因懶,邑有流亡徒抱愁。何會與君重會面,晚風同上仲宣樓。」周培公的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5. 康熙為什麼貶周培公 周培公歷史上評價如何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康熙內心始終認為皇權第一,任何人都必須服從他的領導!康熙擔心如果周培公叛變,那麼周手中的幾十萬大軍將是康熙致命的威脅!再加上周培公又是漢人,沒有背景,朝中的滿族大臣自然而然對他也嫉妒加仇恨;所以,康熙順水推舟,貶謫周培公,使得無論是滿族大臣還是康熙自己都覺得合情合理,不過周培公就悲劇了!
周培公歷史上評價如何
周培公,湖北荊門人。他自幼喪父,母親是在李自成進攻荊郢間時殉難死了。在明末清初那個年代,社會還是動盪不安的。了解到戰爭只會給老百姓帶來水深火熱的災難,周培公知道只有建立統一而強大的國家,才能使社會安定下來。因此周培公積極參軍,他敢於沖鋒陷陣,憑著過人的勇氣,加上足智多謀,因此很快受到了朝廷重用,並一步一步的高升,最後官至參議道台、盛京提督。
那麼,官運亨通的周培公歷史上評價如何呢?曾經和周培公一起共事的圖海評價他:為母捨身之孝,為國忘軀之忠。從圖海的評價中可以斷定周培公是個忠孝之人。他一生為清朝嘔心瀝血,即便後來因為漢人身份受到朝廷忌憚,沒有受到重用,他依然不改初衷,竭心為國。
《清史稿》評價周培公為:好奇計。他的多謀可以從三藩動亂中看出。周培公向圖海上取平涼策,並分析了實際形勢,提出主動去勸降王輔臣,而且最後成功勸服王輔臣,可見他有勇有謀。周培公是忠孝兩全之人,為國獻出畢生心血,因此歷史上對他的評價也是極高的。
6. 歷史上對周培公的評價是怎樣的
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荊門人,是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官至參議道台、山東登萊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亂時,曾勸降割據平涼的王輔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7. 歷史上有周培公這個人嗎
歷史上有周培公這個人。
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荊門人,是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官至參議道台、山東登萊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亂時,曾勸降割據平涼的王輔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人物生平
周培公幼年喪父,十歲時,李自成進攻荊郢間,其母孫夫人殉難而死,周培公落魄無依。成為州卒小吏,不久依附顯赫者進入京城,擔任內閣供奉。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統轄陝甘征討大軍。王輔臣擁兵自重,以驍勇善戰聞名,清將都有點怕他,不敢輕易進兵,他也沒把清兵放在眼裡,對10萬清軍圍困毫無懼色,目空一切。
圖海命周培公攜帶康熙帝赦詔,再次進城撫慰。王輔臣派龔榮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圖海獻平涼名冊,其子王吉貞及總兵等上繳吳三桂投遞的函札及「平遠大將軍印」、「陝西東路總管將軍印」各一顆,接受清廷招撫。
康熙十五年(1676年),朝廷誥封其母孫氏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其父封贈為朝烈大夫,加贈中奉大夫銜。康熙皇帝還親自御筆為孫氏撰寫祭文,規定了祭祀規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參政吳毓珍辦理。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後到山東任職,因與總兵官意見不合,難以繼續共事,僅在任三年,便辭官回到荊門家鄉。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西北蒙古族首領噶爾丹率眾反清。賦閑在家的周培公仍不時關注朝廷政事,希望復起,聞訊後連忙趕寫平叛「條呈」送到京城,亦被康熙帝採納,任命周培公為盛京(今沈陽)提督,負責戍邊。
(7)歷史上怎麼評價周培公擴展閱讀:
1、歷史評價
《清史稿》:(周培公)好奇計。
圖海:為母捨身之孝,為國忘軀之忠。
2、個人作品
周培公一生寫過不少詩,曾在當時廣泛流傳。在其陝西軍旅時寫有:「老去辭家事遠游,幽年何故久淹留,燕關秦塞長為客,露竹蟬風早報秋。半壁燈昏人破夢,一聲雞唱月當樓。此時離愁添多少,不見歸鞍到郢州。」
晚年,他寫有一首詩寄朋友、兵部左侍郎張可前,詩雲:「青山作障水環洲,遙念名園花事稠。別後孤舟對明月,歸來卧病又新秋。門無剝啄皆因懶,邑有流亡徒抱愁。何會與君重會面,晚風同上仲宣樓。」周培公的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8. 歷史上的周培公是個怎樣的人
歷史上的周培公是個為母捨身之孝,為國忘軀之忠的人。
周培公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荊門人,是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官至參議道台、山東登萊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亂時,曾勸降割據平涼的王輔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8)歷史上怎麼評價周培公擴展閱讀:
文學作品
周培公的文學形象主要出現在二月河的小說《康熙大帝》中。小說中的康熙帝少年時代之良師益友——虛構角色伍次友向納蘭明珠推薦其進京尋求功名。
然周耿直,不屑曲於權貴而望殿試入朝參政。終因試中未避諱康熙之名「玄」字而被趕出考場,卻在流落街頭時得康熙偶然發現並舉任,成為康熙身邊最重要的謀臣,立下諸多功勛。最終康熙因滿臣不滿將其調往盛京,多年後因病身故。
9. 平定三藩有功的周培公,為何最後沒能得到善終
康熙王朝"熱播以後,原本默默無聞的周培公一躍成為新晉網紅,他的才華橫溢,以及忠心赤膽,被無限拔高,甚至有人將其與諸葛亮並列,認為如果康熙重用他,就能開創更加宏偉的盛世。
電視劇為了增加矛盾沖突,提高收視率,刻意美化一些人的歷史功績可以理解, 但真實歷史上的周培公沒有那麼神,也沒有那麼慘。
2016年,湖北省荊門市對周培公家族墓地做了考古發掘,清理出神道、祠堂等祭祀建築牆基和部分構件,對他的家族成員也有了進一步發現,據家譜記載,其父周化龍兄弟四人,分別為:周成龍、周化龍、周從龍、周雲龍,但家族墓地中並沒有尋見周化龍的墓碑,且周培公的墓碑重立於大清道光七年,即公元1827年,周培公卒於1707年,其墓碑於120年後重建,令人生疑,當地學者推斷,可能在其死後,牽連到某些案件,墓碑遭到損壞,家人礙於形勢,不敢妄動,直到百餘年後,時過境遷,又重新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