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非洲人移民北美洲主要指的是哪一件事
從16世紀至19世紀,怒利貿易。
⑵ 歷史上北美洲的黑人是怎樣到達澳大利亞的
澳大利亞的黑人並非是從北美洲來的
人類學家和史學家根據人類學,民族學和語言學的一般原理,結合澳大利亞近幾十年來的考古資料,對澳大利亞黑人的來源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得出了一系列的重要結論。主要有兩個結論:1.大陸上的黑人是一個不同於非洲尼格羅黑人和大洋洲黑人的人種,而是一個單獨的人種,稱黑色澳洲人種;2.黑色澳洲人的最古祖先不是在澳大利亞土生土長的,而是在遠古時代從東南亞遷移而來的。
北美洲的黑人是從非洲販運過來的奴隸
⑶ 北美洲殖民前和殖民時期的歷史
1、北美洲殖民前的歷史:
北美洲是西半球北部大洲。哥倫布於1492年—1504年間曾4次率領西班牙船隊到西印度群島探險,4次航行分別到達巴哈馬群島、安的列斯群島和中美地峽沿海地帶。
1497年,卡博特父子到達紐芬蘭島並進至聖勞倫斯河口沿岸。約40年後,卡提埃率法國軍隊沿聖勞倫斯河上溯,到達蒙特利爾一帶。
歐洲人「發現」新大陸後,相繼佔領和殖民,對印第安人殘酷掠奪、肆意屠殺,並把他們從世居的土地上趕往西部乾旱地區。
2、北美洲殖民時期的歷史:
16世紀中葉,西班牙人首先在美國和墨西哥邊界以北的大陸主體部分建立了聖奧古斯丁殖民地。17世紀初,法國人在現加拿大東海岸的新斯科舍建立第一個居留地,隨後建立了魁北克殖民地,並以此為基地,上溯聖勞倫斯河,越五大湖,順密西西比河南下,擴張至墨西哥灣沿岸地區。
英國從17世紀初才在弗吉尼亞建立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此後,荷蘭、芬蘭和瑞典在大西洋沿岸地區相繼殖民。至18世紀早期,北美大陸的殖民勢力基本上是三分天下。
英國佔領了從新斯科舍到佛羅里達的大西洋沿岸狹長地帶。法國佔領了從聖勞倫斯河、五大湖到密西西比河流域遼闊而肥沃的中部平原。西班牙佔領了佛羅里達、得克薩斯、新墨西哥以及西至太平洋沿岸的廣闊的遠西地區。
(3)非洲人遷移北美洲主要指哪個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北美洲地跨熱帶、溫帶、寒帶,氣候復雜多樣。以溫帶大陸性氣候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為主。北部在北極圈內,為冰雪世界。
南部加勒比海受赤道暖流之益,但有熱帶颶風侵襲。大陸中部廣大地區位於北溫帶,宜於作物生長和人類生存。
由於所有的山脈都是南北或近似南北走向,故從太平洋來的濕潤空氣僅達西部沿海地區。從北冰洋來的冷空氣可以經過中部平原長驅南下。
從熱帶大西洋吹來的濕潤空氣也可以經過中部平原深入到北部,故北美洲的氣候很不穩定,冬季時而寒冷,時而解凍,墨西哥灣沿岸的亞熱帶地區,冬季也會發生嚴寒和下雪的現象。
⑷ 非洲人移民北美洲主要指的是哪一歷史事件
非洲人移民美洲指的是三角貿易
⑸ 人類歷史上著名的移民,簡單得高分!!!
.歐洲人→新大陸(美洲、大洋洲):19世紀初,平均每年20-30萬歐洲人遷往美洲和大洋洲。19世紀80年代後期,平均每年外遷人口增加到60—70萬,甚至是超多100萬。
.非洲人→美洲: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殖民主義者從16世紀起到18世紀末進行了長達300多年的奴隸販賣,從非洲運往美洲、大洋洲的奴隸總數達2000萬人左右。
中國人→東南亞和北美洲:主要表現為中國勞工大批遷往南洋(馬來,菲律賓,泰國等)此外,於此同時,日本印度也有小規模的人口向拉丁美洲和東南亞遷移
⑹ 非洲人移民北美洲的路線是誰開辟的
非洲人到北美洲的航線是歐洲人開辟的!
另外,非洲黑人那不叫移民,而是被販賣的奴隸。
⑺ 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亞洲有零星分布,這主要是因為歷史上什麼
黑種人的故鄉在非洲,撒哈拉以南非洲是黑種人集中分布的地區。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亞洲有零星分布,這主要是因為歷史發生過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尤其是奴隸貿易,是大量的非洲黑種人遷往北美洲和南美洲。
⑻ 除中國外,世界歷史上幾次比較大的遷徙,其時間、原因、大致經過和結局。謝謝!
歷史上第三次民族大遷徙,發生在歐洲,這場恐怖的民族大遷徙席捲了整個歐洲,結束了歐洲的希臘羅馬時代,把歐洲帶入了中世紀。
這場大規模的民族遷徙,同樣很有可能是由匈奴人引起的,歐洲人稱這群來自亞洲草原的游牧民族為Hun,即匈人。 這群匈人的來歷,我們完全無法前溯,但我們可以根據中國和羅馬史冊中對於匈奴和匈人各自外貌,作戰方式,生活習慣的描述,判斷匈人應該是匈奴的後裔。
進而,歷史學者又根據蛛絲馬跡,判斷公元4世紀後半葉突然出現在頓河左岸的匈人,就是在公元前36年在中亞楚河流域被西漢西域校尉陳湯擊潰的西匈奴郅支單於的後人,這樣就一舉解開了兩大難題,匈人的來源和西匈奴的命運。
關於這支匈人(後面就稱匈奴人)的歷史,我在《漫談匈奴和突厥的歷史概況》一文中有過介紹,這里就省略了,這里只是談談他們的進攻,所導致的東中歐平原各民族大規模遷徙的情況。
匈奴人在歐洲平原出現後,第一個倒霉的民族是阿蘭(Alani)人,我們前面說過,阿蘭人有可能是西漢西域烏孫人的後代,所以他們是伊朗也可能是突厥種族人,在大月氏的驅趕下,他們一路來到了高加索以北的庫班河和捷列克河畔,建立了阿蘭人的國家。公元360年,匈奴領袖巴拉米爾率領野蠻的匈奴人突然出現在頓河的左岸,當時的阿蘭人王國完全沒有辦法招架,在頓河沿岸阿蘭人的聯軍大敗於匈奴人,阿蘭國王被殺,阿蘭人隨後被脅迫成為匈奴的附庸,並作為同盟軍,隨匈奴人西進,西進的阿蘭人在隨匈奴人進軍的過程中逐步脫離了匈奴人的控制,並開始了他們自己的民族遷徙,最終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在約409年左右,隨著其他日耳曼部落(主要是西哥特人),進入了羅馬帝國的伊比利亞半島北部,並從此在那裡定居了下來,這支阿蘭人和哥特人的混合種族成為了後世加泰羅尼亞人(Catalonia, 從詞源分析,就是哥特-阿蘭人)的先祖。
留在庫班河和捷列克河畔臣服於匈奴的阿蘭人,後來皈依了東正教,成為現在奧塞梯人(即今天俄羅斯在高加索地區南北奧塞梯共和國的主要民族)的祖先。
匈奴降服阿蘭人後,立刻開始進攻黑海北岸第聶伯河以東的東哥特人國家。
東哥特人和後面提到的大多數蠻族都屬於日耳曼民族。
在公元前一世紀前,日耳曼人大多數生活在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到北海的廣大平原上,這塊地區因而被稱為日耳曼尼亞(Germania),公元前113年,日耳曼蠻族人越過阿爾卑斯山,侵入羅馬帝國,這是日耳曼蠻族,首次出現於歷史紀錄中。這支蠻族部落,在大約公元前102年,被羅馬人全部殲滅。
羅馬帝國隨後開始了征服日耳曼尼亞的軍事行動,前58年,傑出的羅馬統帥凱撒以武力打敗了日耳曼人,一度征服了日耳曼尼亞地區,但公元9年,由阿爾米紐斯領導的日耳曼人,在條頓堡林山戰役中,大敗羅馬人,將羅馬統治徹底趕出了日耳曼尼亞。
從此日耳曼人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繁衍,其生活區域也擴展到了黑海沿岸,而日耳曼人也演化成了很多部落,其中在東邊黑海沿岸的日耳曼部落被稱為哥特人,大致以第聶伯河為界,分為了西哥特人和東哥特人。
於是東哥特人成為了第一個遭遇匈奴人的日爾曼部落。
公元375年,巴蘭貝爾率領匈奴鐵騎以排山倒海之勢入侵東哥特王國,東哥特人年邁的國王亥耳曼奇的部隊被全殲,亥耳曼奇在絕望中自殺。其繼承人維塞米爾也被匈奴人打敗和殺死。亥耳曼奇之子呼哪蒙特率部投降,而其餘的部眾在阿拉修斯的帶領下逃到西哥特。並在匈奴對西哥特的掃盪後,繼續西遷,逃到了匈牙利的潘諾尼亞草原。
匈奴來到第聶伯河後,西哥特人的厄運接踵而至。
西哥特國王阿撒那立克得知東哥特滅國後立刻在第聶伯河西岸布陣,意圖阻止匈奴人渡河,不料匈奴人在遠處上游偷渡後夜襲敵營,重創西哥特軍。 西哥特人在驚恐之餘,部族潰散,一部大約二十餘萬眾,得到羅馬皇帝的許可,於公元376年,渡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國境。
公元378年,在麥西亞(近保加利亞)的西哥特人由於不滿羅馬帝國對他們的壓榨,起兵叛亂,羅馬皇帝瓦倫斯隨即調集大軍於公元378年8月9日在阿德里亞堡與西哥特人會戰,結果在西哥特人的步兵和騎兵面前,曾經縱橫歐亞的羅馬重裝步兵方陣完全不堪一擊,僅半天時間,在匈奴人面前一擊即潰的西哥特人居然全殲了羅馬四萬禁衛軍,其中包括了羅馬皇帝瓦倫斯本人。
這一戰,動搖了羅馬的根基,羅馬再也無法控制轄下的諸族和領土。蠻族人也認清了曾經無敵的羅馬帝國,原來是如此的不堪一擊,紛紛湧入羅馬帝國,羅馬帝國的末日就要到來了。
上一節講到,由於匈奴人的攻擊,公元376年春天,失去家園的西哥特人逃入了羅馬帝國境內,揭開了第三次民族大遷徙的序幕。
378年8月,阿德里亞堡會戰,西哥特的步兵和輕騎兵全殲了羅馬帝國的重裝步兵軍團,羅馬皇帝瓦倫斯陣亡。繼位的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被迫讓步,准許西哥特人定居巴爾干半島北部的色雷斯(今天的保加利亞,馬其頓和希臘東北)。395年狄奧多西一世死,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
5世紀初年,西哥特人在其首領阿拉里克(395~410在位)統率下大舉進攻兩大羅馬帝國。南下希臘,西進義大利。408年阿拉里克進軍義大利,包圍羅馬。羅馬付出5000磅黃金和 3萬磅白銀並釋放所有日耳曼族奴隸後,才得解圍。西哥特人撤退時,沿途約有4萬被釋奴隸加入阿拉里克隊伍。
410年阿拉里克再度包圍羅馬,於8月24日晚攻陷該城。隨後,阿拉里克命令西哥特人在羅馬大肆劫掠三天,這是羅馬歷史上第一次落入蠻族之手,西哥特人對羅馬的劫掠和破壞行為震驚了整個羅馬帝國,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為此痛哭不止。
阿拉里克雄心勃勃,打算繼續征服羅馬帝國的糧倉西西里和北非,但在南下途中死去,西哥特人於是改變計劃,在阿拉里克的姐夫阿陶里克的率領下回師北上,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占高盧西南部的阿基坦,418年以圖盧茲為中心建立西哥特王國。
西哥特王國,是蠻族在羅馬帝國內建立的第一個王國。
繼西哥特人之後湧入羅馬帝國的是日耳曼民族的蘇維匯人、汪達爾人和伊朗民族的阿蘭人。 蘇維匯人是盎格魯薩克遜人的親戚,原來居住在匈牙利潘諾尼亞平原,汪達爾人最初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後來在公元4世紀初,移居在奧得河中游兩岸,阿蘭人則是作為匈奴人的僱傭軍,隨匈奴人來到了中歐平原。406年,匈奴人大舉進攻潘諾尼亞地區,蘇維匯人和近鄰汪達爾人無法抵抗,於是和脫離了匈奴人的阿蘭人一起西遷。406年底,他們在美因茨越過萊茵河,經高盧,於 409年秋進入伊比利亞半島。
西哥特人在公元415年左右進入伊比利亞半島, 蘇維匯人被擠到伊比利亞半島西北部,在420年左右建立了蘇維匯王國。
汪達爾人和部分阿蘭人則由蓋塞里克(428~477在位)率領,於429年渡海進入北非,橫掃了羅馬的北非行省,。439年攻陷迦太基,建立汪達爾-阿蘭王國。隨後,汪達爾人又征服西西里西部、科西嘉島、撒丁島和巴利阿利群島。西羅馬帝國已經名存實亡。
455年,汪達爾人沿路攻擊,再次攻陷羅馬城,大肆焚掠,全城文物毀壞殆盡。羅馬帝國一片廢墟,毀滅文化的「汪達爾主義」由此而得名。
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為了挽救西羅馬帝國,在468年出動海軍遠征,攻擊西北非洲的汪達爾佔領軍,但遭到慘敗。於是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已經無法避免。而君士坦丁堡政府也認可了西羅馬帝國政府476年最終滅亡的既成事實。
接踵而至的是法蘭克人和勃艮第人。
勃艮第人最初居住在奧得河和維斯瓦河之間的地區,5世紀初開始向萊茵河西南部遷移。他們以瓦姆斯為中心,向高盧地區進攻,436年,一度為羅馬名將阿埃齊所敗,退居薩伏依。約 457年,勃艮第人終於在高盧東南部的羅訥河和索恩河流域以里昂為中心建立起了勃艮第王國。
法蘭克人原來居住在萊茵河下游,5世紀初,進入高盧,451年,法蘭克的墨洛溫家族,協助羅馬人在卡塔勞溫原野擊退匈奴阿提拉大軍的進犯,於是墨洛溫家族取代了羅馬人,被任命為高盧的行政長官。481年墨洛溫家族的克洛維一世即位,486年在蘇瓦松打敗了東羅馬帝國的強敵西格里烏斯,占據了整個高盧北部,建立了法蘭克王國。6世紀起,法蘭克王國西南逐西哥特(507年),東南並勃艮第(534年),奄有高盧全境,逐漸成為日耳曼諸王國中力量最強的國家。
476年羅馬帝國的禁衛軍將領日耳曼人奧多亞克(476~493在位)在拉維納(西羅馬帝國的避難首都)廢西羅馬末帝羅慕洛斯*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滅亡。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並沒有結束蠻族遷徙的腳步。
453年,匈奴阿提拉死,臣服於匈奴的東哥特人在潘諾尼亞乘機擺脫匈奴的控制,488年東哥特人首領狄奧多里克在東羅馬帝國皇帝芝諾的慫恿下出兵義大利,圍困拉維納,久攻不克;遂和當時義大利半島的統治者奧多亞克訂約,共同治理義大利。493年,狄奧多里克在拉維納暗殺了奧多亞克,收編其餘部,建立東哥特王國,東哥特人占據了義大利半島、西西里島和達爾馬提亞(克羅埃西亞)一部分。
5世紀中葉,原來居住在波羅的海南岸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橫渡北海進入不列顛。在粉碎當地克爾特人的頑強抵抗後,占據該島的東部和南部,建立起了許多小王國。7世紀初,合並為7個王國。
最後移居羅馬帝國的日耳曼人是倫巴第人。 568年,原來在潘諾尼亞的倫巴第人在阿爾博因的統率下,進攻東羅馬帝國收復了的義大利半島。打敗東羅馬帝國的查士丁尼二世,佔領北部義大利,建立倫巴第王國,建都拉維納.
歷時約兩個世紀的日耳曼民族大遷徙,終於落下了帷幕。
在日耳曼人的大遷徙的尾聲中,第四次民族大遷徙接踵而至,這次民族大遷徙的發起者,依然來自漠北高原的游牧部落向西的進攻。而主角成了阿瓦爾人,斯拉夫人,保加爾人和馬扎爾人(匈牙利人)。
公元552年,阿史那部突厥首領土門(伊利可汗)求婚於柔然阿那瓌可汗被拒絕,西魏政權立刻將自己的公主嫁給土門,慫恿土門反叛柔然,於是土門聯合高車,發兵擊柔然,瓌兵敗自殺。而留在漠北的柔然分成東西兩部分,東部柔然復為突厥擊敗投奔北齊。
555年,突厥木桿可汗率軍擊潰西部柔然,西柔然首領鄧叔子領余眾數千投奔西魏。西魏雖優遇鄧叔子,但在突厥使者一再威逼下,遂將鄧叔子以下3000餘人交與突厥使者,慘殺之於長安城外,柔然汗國滅亡。
西柔然滅國後,余眾輾轉西遷。
蒙古人種的柔然人西遷後,在東羅馬帝國查士丁尼一世統治的末期(查士丁尼死於565年),度過了伏爾加河,來到了歐洲,在拜占庭歷史上,他們被稱為阿瓦爾人(Avar)。
中國的部分學者認為阿瓦爾人是西遷的回鶻部落人,回鶻是突厥人種,但歐洲的阿瓦爾人顯然是蒙古人種,(這里筆者再次強調,突厥人種和蒙古人種的區別)他們的外貌和生活習俗和一百多年前的阿提拉匈奴人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他們有結長辮的習俗,類似於後世蒙古人種的滿人(不同的是,阿瓦爾人結的辮子是結成兩根拖在後面的。)
557年,阿瓦爾人的使者在受到查士丁尼一世接見時向他索求土地和貢賦,於是查士丁尼派使者瓦倫丁去鼓動他們的部落,與在頓河河口及亞速海沿岸的匈奴人打仗以爭奪土地。(這兩支匈奴人被稱為庫特利格爾和烏特格爾匈奴人,都是阿提拉死後,匈奴帝國向東退卻的後代,參見筆者的《漫談匈奴和突厥的歷史概況》),大約在560年左右,阿瓦爾人消滅了這里的匈奴王國,其版圖從伏爾加河擴張到了多瑙河河口。隨後,阿瓦爾可汗向北攻打斯拉夫各部的斯洛維尼亞人、安特人和文德人。其中斯洛維尼亞人是今日斯洛維尼亞人的先祖,安特人是東斯拉夫人包括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的祖先,而文德人則是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人的源頭。斯拉夫人在阿瓦爾的攻擊下,四散遷徙,逐漸形成了東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的分布格局,這是後話。
565年,在拜占庭失去了查士丁尼大帝的同年,阿瓦爾人迎來了他們的著名可汗巴顏可汗(從巴顏的名字,就可以看出阿瓦爾人是明確的蒙古人)。
567年,巴顏可汗消滅了定居在匈牙利和特蘭西瓦尼亞(羅馬尼亞)的另一支日耳曼哥特人吉別達伊人,阿瓦爾人佔領了匈牙利。
手下敗將阿瓦爾人的成功,讓東方的突厥人非常不快。西突厥汗國因為東羅馬帝國和阿瓦爾人結盟,而和東羅馬帝國翻臉,並長期圍困東羅馬帝國在克里米亞的領土刻赤半島(這段在筆者的突厥歷史概況中有介紹。)
570年,巴顏可汗和日耳曼的法蘭克人爆發戰爭,他打敗了法蘭克墨洛溫王朝的國王希爾佩里克,其勢力侵入了奧地利。
582 年,巴顏可汗與拜占庭人正式展開敵對行動,他奪取了薩瓦河上的橋頭堡米特羅維察(在比薩拉比亞),隨後他脅迫原來活動在高加索西北的保加爾人遷徙到了比薩拉比亞(後來匈牙利馬扎爾人的到來,又迫使保加爾人遷徙到了拜占庭的麥西亞,而保加爾人後來將麥西亞變成了他們的國家--保加利亞。)
接著,巴顏再次進攻拜占庭帝國,佔領辛吉杜蒙(即貝爾格萊德),洗劫了麥西亞。587年,他在亞德里亞堡附近被拜占庭人打敗,暫時偃旗息鼓。592年,巴顏發起新的進攻,佔領安齊阿盧斯(在麥西亞),劫掠色雷斯,直接威脅君士坦丁堡。但拜占庭名將普利斯卡斯終於堵住了巴顏,普利斯卡斯隨後一舉渡過了多瑙河,一直攻到巴顏可汗帝國的腹地--匈牙利,在蒂薩河岸徹底地打敗了他,並殺死他的4個兒子(601年)。巴顏可汗於這次災難後不久去世(602年)。
巴顏可汗後的阿瓦爾帝國,依然四處劫掠。605年,阿瓦爾人趁倫巴德人從潘諾尼亞遷往倫巴底之機佔領了潘諾尼亞。610年,佔領並洗劫了達爾巴提亞(克羅埃西亞)的弗留利。619年,阿瓦爾人在和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會談之際,背信棄義地襲擊了拜占庭皇帝,隨即向君士坦丁堡進攻,但被擊退。
626 年六七月間,阿瓦爾人和薩珊波斯帝國海陸軍聯合進攻君士坦丁堡,而此時的拜占庭文明面臨著和中華文明在383年東晉淝水之戰前同樣的危險處境。很難想像,如果當時這支蒙古游牧部落攻陷了基督教世界的都城君士坦丁堡,西方文明將會是什麼樣。然而,在拜占庭的行政官波努斯的戍守下,拜占庭海軍在海上擊敗了波斯海軍,而在艱苦卓絕的守城戰中,拜占庭人以驚人的代價打敗了阿瓦爾人的每一次瘋狂進攻,阿瓦爾可汗撤圍,退回匈牙利。西方世界贏得了和中國的淝水之戰同樣意義深遠的偉大勝利。
從此阿瓦爾人逐漸式微,保加爾人擺脫了阿瓦爾人的控制。斯拉夫的克羅地人(克羅埃西亞人祖先)佔領了多瑙河和薩瓦河之間的領土,而阿瓦爾人只能受困於匈牙利平原中。
最後對付這支蒙古部落的任務留給了日耳曼民族的查理曼大帝。791年8月,他在第一仗中親自入侵阿瓦爾汗國,一直打到多瑙河和拉布河的合流處。795年和796年查理曼之子丕平兩次出征阿瓦爾汗國,阿瓦爾人的城堡被拆,財富被洗劫,阿瓦爾汗國瓦解。
隨後阿瓦爾人只能作為查理曼帝國的屬國了,然而國力衰微的阿瓦爾人已經無力抵抗由它引起的其他各民族的遷徙浪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