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池州的著名人物
杜荀鶴金喬覺費冠卿李芃黃觀周馥許世英張喬姚依林梁紅玉杜子建大左許歷農
Ⅱ 池州有什麼古老的傳說
池州包公井的傳說。
包拯,字希仁(999-1062),廬州(今安徽合肥)人。北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29歲的包拯中進士,歷任知縣、知州、按察御史、西北轉運使、天章閣待制、樞密副使等職,並出使過契丹,後封為龍圖閣直學士。他為官清正,鐵面無私,執法嚴明,敢於為民請命,歐陽修稱贊他「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在朝廷。」人稱「包公」、「包青天」、「包龍圖」,死後謚「孝肅」,至今貴池有條老街稱作孝肅街。蓋包拯曾於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因「坐失保任事」由刑部郎中降為兵部員外郎,出任池州知州,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池州人民甚傳佳話,至今,池州有一首民謠這樣寫道:
長江滾滾向東流,南岸有個古池州。
池州難有三代富,一任清官不到頭。
歌中所言「一任清官」指包拯,包拯在池州廣為百姓所稱頌,《嘉靖池州府志》記載:「包拯為治嚴而不苛,所至,縮靡費,以利民。且民多德之,立祠祀焉。」至今,在齊山冶春園有包公祠,祠東有一岩壁上書「齊山」二字,篆體,傳說為包拯所書。且包拯判案神明,《志》載:「辨浮江屍,與瘞僧冤,時稱神明。」
然而最讓池州百姓家喻戶曉、傳為佳話的是池州包公井的傳說。
包公井位於孝肅街東街,原城關糧站院內,現已被高樓大廈所包圍。井水清澈甘甜,石圈完好,是池城內倖存下來的少有的千年古井之一,可與池城最古老的古舜井(區幼兒園西側,傳為舜南巡時鑿)及秀山門外杏花村香泉井相媲美。
相傳包公在池州剛上任的那年,池州久旱成災,流經池州的秋浦河、清溪河以及平天湖都快乾涸了,城內出現水荒,百姓為爭水打得頭破血流。包公想民之所想,整日心急如焚、茶飯不思,踱著方步、捻斷胡須,也沒有想出個「轍」來。一日走在府廳牆外,見石階下有幾根小草蔥綠異常,遂親自破土刨根,終挖出一泉眼,水珠上竄,包公甚喜,忙命手下人請來磚瓦匠,鑿井面磚建欄。修成後,解燃眉之急,百姓吃水不用愁,包公頓時寬慰許多。沒想到,池州僅此井有水,其他井幾乎都乾涸了,城中百姓每天排隊到衙門前的井中取水。此井也怪,好比聚寶盆,不論怎麼乾旱,每天打水的人再多,也吃不幹用不完。城中百姓曾因無水為水而斗,現有水也為水而爭,包公遂派三個衙役輪流維持秩序。但包公更沒有想到,三個衙役竟然打起了各人的小算盤,每日到井邊看守時,收取百姓銀兩,坐收漁利,私下瓜分。
此事不久被人傳到包公耳朵里,包公火冒三丈:我挖此井為解百姓之困,沒成想三個小吏卻坐收得利。遂親自監守井口,免收銀兩,把三個衙役收來的錢還給百姓,另罰那三個衙役每人再打一口井。三個衙役知錯就改,每天用心挖井,最終四口井中皆見水,四口井連在一起形成方形,俗稱「四眼井」。奇怪的是這四口井中,包公所挖的那口井的井水始終比其他三口井要滿一些,而且特別清澈爽口,後人為紀念這四口井稱為「包公井」。
據說這四口井非常神奇,如果貪官喝了這井中水,立即頭痛,終身不愈,因此又被人稱作「廉泉井」。後來元朝兵馬打進池州,長官飲此甘泉,頭痛眼花,一氣之下派人填泥塞沙。直到明英宗正統二年(1437)葉恩任池州太守時,才重新進行疏浚,在井邊做成石欄桿護井,並立碑刻贊曰:「井無地不有,而公所鑿……數碑而不易者,豈以井哉?」為之銘曰:「泉之清兮公之潔,泉之芳兮公之烈。」
清雍正十年(1732)山西人李日章在池州任知州,又浚井,建包公亭,光緒二年(1876)池州知府襲雲綺題三個字「包公井」於碑上,一直留傳至今,為池州人民所津津樂道。
Ⅲ 池州有哪些歷史名人
關於池州市歷史名人:池州市位於中國安徽省西南部,北臨浩盪長江,南接雄奇黃山,是長江南岸重要的濱江港口城市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現轄貴池區、東至縣、石台縣、青陽縣和九華山風景區,總面積8272平方公里,總人口154萬。全市生態環境良好,經濟與人口、環境協調發展,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生態經濟示範區。文化積淀深厚。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設立州府建制以來,池州已有1380多年歷史,其間人文薈萃,佳話連篇。唐代大詩人李白曾經三上九華、五游秋浦,寫下了數十首贊美池州山水的不朽詩篇;晚唐詩人杜牧在任池州刺史時寫下的《清明》詩,被後人稱作千古絕唱,也使池州杏花村名播青史、蜚聲中外;此外,還有陶淵明、白居易、蘇軾、王安石、包拯、文天祥、岳飛、朱熹、陸游、李清照等許多文人雅士也曾徜徉在池州山水之間,留下了數千首膾炙人口的詩作,被稱作"千載詩人地"。以佛教文化為特色的九華山,千百年來,古剎林立,飛閣流丹,香煙繚繞,修持佛法,享有"蓮花佛國"之稱。始於母系社會的貴池儺戲被譽為"戲劇活化石"。生態環境優美。池州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帶,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6℃左右,年降雨量約1500毫米;山川秀麗,地形多樣,南部是丘陵山區,北部是長江沖積平原,襟江帶湖,江河湖泊錯落有致,山光水色天然成趣。境內有二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處是被譽為"中國鶴湖"的亞洲重要濕地自然保護區升金湖,一處是有著"華東動植物基因庫"之稱的國家級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牯牛降,此外,還有九華山國家森林公園以及多處省級自然保護區和省級風景名勝區。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6%以上。區位交通良好。池州境內有長江黃金水道160公里,沿江達海,承東接西,是長江經濟開發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緊鄰長江三角洲,有利於承接經濟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池州港是長江干線重點港口之一,現有碼頭泊位17個,可常年停靠5000噸級船舶,目前年吞吐量達300萬噸,為一類開放口岸;貫穿池州的東接上海、西連武漢的沿江高速公路和北連合肥、南通杭州的合黃高速公路已經開工,東接上海、西達重慶的沿江鐵路大動脈的銅九鐵路即將動工,並且正在籌建九華山旅遊機場。不久,池州就能形成比較完善的對外立體交通網路。物礦資源豐富。池州自古就有"江南魚米之鄉"之稱,盛產水稻、棉花、油料、竹木、茶葉、蠶繭、中葯材等農產品,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出口紅茶、繭絲綢和速生豐產林基地,特種水產品養殖和畜禽飼養也初具規模。野生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僅中葯材就有1300多種。已探明有工業開采價值的礦藏40餘種,其中鉛、鋅、銻、錳等有色金屬礦產儲量居安徽省首位,金、銀儲量可觀,特別是石灰石、方解石、白雲石、石英砂等非金屬礦產更是得天獨厚,不僅品質優,而且儲量大,開采方便。旅遊特色鮮明。池州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山水洞俱全,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是理想的旅遊休閑勝地。聞名遐邇的九華山是國家級山嶽型風景名勝區,自然景色秀美,同時有著燦爛的佛教文化,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且在寺廟、僧尼的數量上居冠,特別是自唐代以來已有15位大德高僧和比丘尼修成不腐之身,成為海內外佛教史上的奇跡,正成為國際性佛教道場。省級風景名勝區齊山-秋浦仙境、大歷山、溶洞群、大峽谷等自然景觀和珍貴的貴池儺戲、杏花村等人文景觀,各具特色,引人入勝。境內的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也正成為森林旅遊、生態觀光、漂流探險、科學考察的新熱點。經濟蓄勢待發。池州是一個撤地設市才三年的年輕城市,各方面的發展潛力很大。我們將發揮比較優勢和後發優勢,依託豐富的礦產資源、旅遊資源、生態資源,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第一要務,優化環境,改革創新,加快發展。歡迎來池州投資興業!歡迎來池州旅遊觀光!
再具體到每個人,你可以進下面的網頁仔細看!
http://www.czdmw.com/%CE%C4%BC%FE%A1%A2%B8%E5%BC%FE/%B3%D8%D6%DD%C8%CB%CE%C4%A3%A8%C0%FA%CA%B7%C3%FB%C8%CB%A3%A9.htm
Ⅳ 池州有那些名人
杜荀鶴 (846~904) 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杜牧之子 著有《唐風集》
張喬(生卒年不詳),池州人。昭宗時進士。與許裳、鄭谷等人號稱「十哲」。
周 馥(1837~1921)字玉山。建德(今東至)人。曾任四川布政使、直隸布政使、直隸總督兼北洋 通商大臣、山東巡撫、兩江總督、兩廣總督等
許世英(1873~1964) 字靜仁,秋浦(今東至)人。清末民國政治人物,曾任中華民國總理
姚依林 祖籍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黨和國家的優秀領導人、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我國經濟工作的卓越領導人。
Ⅳ 古代的巾幗英雄
1、婦好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英雄。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時代最盛。武丁通過一連串戰爭將商朝的版圖擴大了數倍。而為武丁帶兵東征西討的大將就是他的王後婦好。甲骨文記載,有一年夏天,北方邊境發生戰爭,雙方相持不下,婦好自告奮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猶豫不決,占卜後才決定派婦好起兵,結果大勝。此後,武丁讓她擔任統帥,從此,她東征西討,打敗了周圍二十多個方國,,獨立的小國,,。婦好不但能帶兵打仗,而且還是國家的主要祭司,經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類祭典,又任占卜之官。商朝是個迷信鬼神的國家,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婦好又會打仗,又掌握了祭祀與占卜的權力,可能連武丁都要怕她三分。
2、花木蘭
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經好萊塢拍成動畫片後更是全球聞名。真正的花木蘭歷史上確有其人,生卒年不詳,魏氏女,西漢譙城,,今亳州市譙城區,,東魏村人。又名花弧,後稱花木蘭。其父名應,乃漢初材官騎士。木蘭秉承父志,自幼習武,尤工劍術。漢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單於,,冒頓單於之子,名稽粥,,大舉入塞,殺掠甚眾。文帝大征天下民以御,木蘭父當往,而年已老邁,弟尚年幼。木蘭憫其父老,便替父從征。木蘭初為戎卒,以功為小校,後晉升為將軍,守燕山南麓之曲逆。馳奔沙場,塞旗斬將,攻城略地,所向輒克捷,莫有當其鋒者。單於旋退。木蘭從軍凡十二年,屢立殊勛,人終不知其為女子。後凱還,天子嘉其功,封尚書郎,不受,懇奏省親。及擁軍還譙,釋戎衣,服巾幗,同行者皆駭之。木蘭墓位於亳州城東魏村北,冢丘高大,蒼松環護,翠竹成林,鄉人又為立祠,每年四月初八為木蘭生日致祭。木蘭戍邊之地曲逆,即今河北省順平縣,該地人民為感激木蘭的恩德,從漢代起就為其立廟建祠,歷經各代,香煙不絕。唐朝乾封元年,木蘭被追封為「孝烈將軍」。這一年唐高宗偕武則天泰山封禪還朝,路經亳州,朝亳州老君廟和木蘭祠,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封木蘭為「孝烈將軍」。
3、呂母
呂母(?~公元18),是西漢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統治的農民起義領袖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農民起義的女領袖。她是琅琊海曲(現屬日照東港區)人。子呂育,任縣游徼,掌管一方巡察緝捕。王莽新朝天鳳元年( 公元14年),呂育因沒有按縣宰吩咐去懲罰那些交納不起捐稅的百姓,以至於被縣宰所殺。呂母滿懷悲憤,發誓為兒子報仇。她把家產全部拿出來,經過一番周密策劃,很快拉起一支數百人的隊伍,演練兵馬,等待時機。天鳳四年(公元l7年),呂母登上奎山西麓的土台祭天,自稱「將軍」,率領起義大軍浩浩盪盪殺向海曲城。經過一番激戰,活捉縣宰,將其處死。從此,呂母聲名大振,遠近貧苦農民紛紛投奔於她。不久,起義軍發展到上萬人。呂母起義,點燃了反抗王莽統治的火炬,並很快形成席捲全國的燎原之勢。天鳳五年 (公元l8年),呂母病故,其部卒大部分參加了赤眉軍,其餘部分分別投奔到青犢和銅馬等農民起義軍中。
4、遲昭平
西漢農民起義的巾幗英雄。遲昭平,平原縣城南人,生卒年月無考。遲昭平也於呂母起義的同年秋,聚眾數千人在河阻中,,現平原城西南,,舉行起義,抗官稅,盪府衙,殺豪紳,掠貴族,扶危濟弱,分糧與貧苦百姓,一時聲威大震,成為眾豪傑中一位傑出的農民起義女領袖。由於斗爭形勢的發展,於地皇三年,,公元22年,,夏,遲昭平部與徐異卿部匯合,戰斗在平原、富平、樂陵、無棣、鹽山等地,隊伍很快發展到10萬之眾。這支農民起義軍,不但攻縣郡,殺貪官污吏,搶府衙官庫,砸地方牢獄,拯求身隱囹圄的無辜百姓,給王莽統治集團以沉重打擊;同時,他們也襲擊地方豪強的營堡、鄉聚,,鄉鎮民團,,,無情的打擊那些宦官、王孫、公侯,沒收他們剝削的糧食和財物,分散給貧苦百姓,深受廣大貧民的擁護。起義軍的風暴,動搖了王莽統治集團的政治基礎,於地皇四年,,公元23年,,徹底崩潰了。由此,遲昭平的名子和業績,也載入秦漢農民起義史。
5、冼夫人
周恩來總理曾稱頌冼夫人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約520—601,,是嶺南俚族,,百越的一支,,傑出的政治領袖。她出身於首領世家,「幼賢明,多籌略」,善於「撫循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從青年時代起就是一個卓越不凡的領袖人物。她常規勸親族為善,以「信義結於本鄉」,且為人秉公處事,不徇私情,因而在鄉里很有威信,深得當地百姓擁護和愛戴。隋開皇九年,,589,,,隋文帝進軍嶺南,遭到陳朝舊臣和部分少數民族的抵抗,冼夫人獲悉後立即派其孫馮魂前往迎接隋軍,並以自己所轄八州歸附隋朝,使隋軍得以進至廣州,最後完成嶺南地區的統一。冼夫人也因此受封為譙國夫人。冼夫人是嶺南少數民族首領,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具備稱雄割據的條件。但她在全國處於混亂分裂之時,不搞割裂分治,而始終擁護封建朝廷和維護祖國的統一,成為支持南朝梁、陳兩代和隋與唐初穩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為促進當地政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外,冼夫人還為海南島俚人地區郡縣制度的重新設立起過積極作用。由於梁朝採納了冼夫人的建議,在海南島俚人地區重新恢復了郡縣制度,使中原地區與海南島的關系日益密切,有利於祖國統一和俚人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冼夫人始終維護中央集權和祖國統一,反對分裂割據的行為,深深影響了她的後代。後來她的孫子馮盎堅決不稱王割據,並歸附唐朝,對唐朝統一嶺南地區做出了巨大貢獻。這都與她以身作則,教育兒孫以國家為重有直接關系。後人為了紀念她的豐功偉業,高風亮節,在兩廣的高、雷、化、欽、廉等州建造了很多廟宇,其中茂名、化縣、電白等地一縣往往就有一二十處。海南島的崖州建有郡王夫人廟,儋縣等地也立了冼夫人廟。
6、平陽公主
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個女兒,也是李淵嫡妻竇氏的愛女。她是一個真正的巾幗英雄,才識膽略絲毫不遜色於她的兄弟們。李淵將自己的三女兒嫁給了武將柴紹為妻。這位柴紹在唐朝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十四,謀略出眾,善於以少勝多,消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都有他一份功勞。消滅唐朝最後一個對手梁師都他還是主將。李淵起兵的消息就傳來,平陽公主到處聯絡反隋的義軍。這個年紀輕輕的女子,以其超人的膽略和才識,在三個多月的時間里,就招納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當規模的起義軍。平陽公主率領的義軍勢如破竹,連續攻佔了戶縣、周至、武功、始平等地。這支由女人做主帥的義軍,軍紀非常的嚴明,平陽公主令出必行,整支軍隊都對她肅然起敬。在那亂兵蜂起的年月里,這支軍隊得到了廣泛的擁護。老百姓將平陽公主稱為「李娘子」,將她的軍隊稱為「娘子軍」。平陽公主這時的主要任務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營山西,她駐守的地方就是娘子關。娘子關位於今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上,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葦澤關,因平陽公主率數萬「娘子軍」駐守於此才更名娘子關。
7、梁紅玉
梁紅玉(1102—1153),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丈夫為抗金名將韓世忠。淮安北辰坊人,原籍池州,也就是現在安徽省貴池縣。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侍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梁紅玉擊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為人們所傳誦。建炎四年春,金軍從杭州飽掠北歸。韓世忠的部隊已緊急出動,沿運河水陸兩岸齊頭並進,搶先佔領京口一帶的金山、焦山,專截金兀術的歸路。當天金兀術就給韓世忠下了戰書,約定第二天開戰。第二天早晨,梁紅玉早已結束停當,戴著雉尾八寶嵌金珠金鳳冠,穿一領鎖子黃金甲,圍著盤龍白玉帶,端坐在中軍的樓船上面指揮戰斗,在最激烈的時候,梁紅玉親自擂鼓助威,宋軍士氣百倍,一天戰鬥打下來打得金軍心膽俱寒,把金兀術的軍隊困在了黃天盪內。韓世忠用梁紅玉的計謀,以少於敵軍十倍的兵力,,8000宋軍對10萬金軍,,包圍敵軍達四十八天之久,名震華夏。黃天盪一戰使金軍喪膽,再也不敢隨便過長江南侵。後來韓世忠和岳飛、張俊一起三路大軍北伐,梁紅玉專門訓練出一支女兵隊伍,屢立奇功。岳飛被害後,韓世忠憤然辭官,與梁紅玉歸隱杭州西湖。1151年,韓世忠病逝。不到兩年,梁紅玉也悒鬱而逝。夫婦合葬於蘇堤靈岩山下。
8、唐賽兒
明朝農民起義領袖。明初唐賽兒領導的農民起義發生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起義中心在山東益都一帶。唐賽兒(生卒年不詳)為山東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識文字。永樂年間,明朝為營建北京、修治會通河、北征蒙古,耗資巨大。山東是負擔最重的地區之一,加之連年水旱,農民以樹皮、草根為食,賣妻鬻子,老幼流移,無以為生。唐賽兒於十八年二月與劉信、賓鴻、董彥升等率數百人起義,占據益都的卸石棚寨,迅速發展至數萬人。明青州衛指揮高鳳領兵鎮壓,被打死。明成祖朱棣以安遠侯柳升為總兵官,派都指揮僉事劉忠佐之,率京營五千人星夜馳赴山東,圍卸石棚寨。唐賽兒遣人詭降,言寨中食盡水缺,謀從汲道撤逃。柳升信以為真,統重兵防守汲道。起義軍乘夜突圍,殺死劉忠,轉戰安丘、諸城等地。但終因官軍眾多,又遭山東都指揮衛青、鰲山衛指揮同知王真的突然偷襲,於三月失敗。朱明廷為搜捕唐賽兒,竟逮捕了山東、北京等地的數萬名出家婦女,而唐賽兒等人還是安然逃走,不知所終。當地人民為了紀念她,稱卸石棚寨為唐賽寨。
9、秦良玉
提起歷史上的巾幗英雄,人人都會想到替父從軍的花木蘭;而中國歷史上,正式列入國家編制的女將軍,實際上只有秦良玉一位。秦良玉(1574或1584~1648) 字貞素,土家族,,也有說是苗族,,,四川忠州(今忠縣)人。自幼從父習文練武,善騎射,通詩文,有智謀。丈夫死後,繼任其職,她曾派出族人救援沈陽抗擊後金,更曾親率3000精兵北上,鎮守山海關。清軍入關南下,她堅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加封太子太保、忠貞侯。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正史登錄的巾幗英雄。明思宗見過女將軍後,感慨萬千,曾寫下了四首詩,誇贊她的功跡,並御筆親謄,賜給了秦良玉:「學就四川作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蜀錦征袍自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上萬里行。」「 露宿風餐誓不辭,忍將鮮血代胭脂;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憑將箕帚掃匈奴,一片歡聲動地呼; 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皇帝親題的四首贊美詩,給予了秦良玉極高的評價。
10、馮婉貞
馮婉貞,,清咸豐年間人,,,北京謝庄人,祖籍山東,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1860年英法侵略軍佔領北京以後,四處擄掠,十九歲的馮婉貞與父親馮三保一起,帶領民團打敗英法軍隊,保護了謝庄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1860年,,清咸豐十年,,,英法侵略軍佔領了北京以後,到處殺人放火,搶奪財物。這種暴行很快擴大到郊區。離圓明園5公里光景,有一個小村子,叫謝庄。莊上有個精通武藝的馮三保,他18歲的女兒婉貞,從小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也學得一身好武藝,騎馬射箭,舞刀弄槍,樣樣精通。馮婉貞向父親提出:敵人有洋槍洋炮,咱們應當利用自己使用大刀長矛的優勢,沖到敵人跟前去拼殺,讓洋人的槍炮發揮不了作用。馮婉貞率領青年們在距離村子兩公里的一片茂密的樹林里隱蔽起來。下午四點鍾,剛在謝庄吃過虧的侵略軍果然抬著大炮來了,這次他們來了約600人。當敵人來到樹林旁邊的時候,馮婉貞拔出大刀,奮勇當先,率領青年們向侵略軍沖去。侵略軍遭到這突然的襲擊,非常驚慌,隊伍立即大亂。他們想放槍,可是距離太近,不能放,只好勉強用槍上的刺刀與青年們進行搏鬥。馮婉貞帶領大家,揮舞著大刀、長矛勇猛砍殺,侵略者招架不住,就紛紛敗退。狡猾的敵人急於想擺脫這短兵相接的困境,以便用洋槍射擊。馮婉貞看出了敵人的詭計,率領謝庄的青年步步進逼,迫使侵略軍始終不能用洋槍來射擊。這一仗,一直打到黃昏,英勇的謝庄青年打死侵略軍100多人。剩下的敵人,不得不丟下長槍大炮,倉皇逃跑了。侵略軍受到這次打擊後,再也不敢來侵擾謝庄了。正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中國女性的吃苦耐勞是世界聞名的,但是她們的英雄事跡卻很少為世人所知。在國難當頭時,她們巾幗不讓須眉,指揮千軍萬馬,馳騁在刀光劍影的疆場,勇氣可欽可敬,事跡可歌可泣。正如近代革命志士、巾幗英雄秋瑾詩中所說的「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
還有~~~~~~~~~~
穆桂英:
傳說故事人物。生長於山東穆柯寨,寨主木羽之女,武藝高強,有勇有謀。因在陣前自招楊宗保為婿,歸於宋營。在抗擊遼的入侵時,她颯爽英姿,躍馬橫刀,與楊家諸將領一道,所向披靡,屢建戰功。宗保在抗擊西夏的戰爭中死去後,佘太君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征西時,她已五十歲,但她銳氣不減,仍掛先鋒印,一馬當先,力戰番將。是古代流傳的巾幗英雄形象,深為群眾所喜愛。民間以「穆桂英掛帥」 、「大破天門陣」等故事流傳最廣。
樊梨花:
「薛家將」中人物。原為寒江關關主樊洪之女。後投唐,與薛丁山結為夫婦。二人智勇雙全,登壇掛帥。在薛家滿門抄斬後,她率子薛剛殺進長安,除奸報仇。在民間傳說中,她是一個富於反抗精神,武藝高強,神通廣大的女英雄。
Ⅵ 安徽東至縣出過那麼名人
1,丁常青
丁常青,男,1973年出生於安徽池州東至縣,中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棒球協會青少部副主任、安徽省青年創業者協會副會長、北京池州籍同鄉獎學助學基金監管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北京貝盟國際建築裝飾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
2,王恆
王恆,1983年12月25日出生於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2010年受邀上海世博會,參加生命陽光展示館活動,向五大洲朋友現場展示中國書畫藝術;2009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廣告系藝術設計專業,入選中國大學生年度百強人物。
3,馮永利
馮永利,出生於安徽東至,影視製片人、出品人,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安徽省電影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安徽電影電視評論學會執行會長,代表作品《大餅的莎士比亞》、《天堂的禮物》、《拳來拳往》等。
4,沈傑松
沈傑松,字松子,號黃山松,齋號松雲軒,安徽東至人。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聯誼會會員,中國青年實力派書畫家。
5,朱峰
朱峰,出生於安徽省東至縣,中國大陸知名青年男演員、製片人。職業歌手出身的朱峰,曾榮獲第三屆全國金號獎青年歌手大賽通俗組冠軍。
Ⅶ 宋朝歷史人物梁紅玉
梁紅玉(1102—1135),原籍安徽池州,生於江蘇淮安,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史書中不見其名,只稱梁氏。「紅玉」是其戰死後各類野史和話本中所取的名字,首見於明朝張四維所寫傳奇《雙烈記》:「奴家梁氏,小字紅玉。父亡母在,占籍教坊,東京人也。」後結識韓世忠,兩人初次見面,是在平定方臘後的慶功宴上,梁紅玉感其恩義,以身相許,韓贖其為妾,原配白氏死後成為韓的正妻。建炎三年,在平定苗傅叛亂中立下殊勛,一夜賓士數百里召韓世忠入衛平叛,因此被封為安國夫人和護國夫人。後多次隨夫出征,在建炎四年長江阻擊戰中親執桴鼓,和韓世忠共同指揮作戰,將入侵的金軍阻擊在長江南岸達48天之久,從此名震天下。後獨領一軍與韓世忠轉戰各地,多次擊敗金軍,紹興五年隨夫出鎮楚州,「披荊棘以立軍府,與士卒同力役,親織薄以為屋。」於當年八月二十六日死於楚州抗金前線,1151年,韓世忠病逝,夫婦合葬於蘇州靈岩山下。
詳情和更多人物事跡 參看網路 梁紅玉
Ⅷ 歷史上的愛國人物及事跡
1.馬援:老當益壯 平定叛亂
馬援字文淵,扶風茂陵(今楊凌西北)人。馬援一生,主要功績有三件:二定交趾、助破隗囂、撫平羌亂。如今2000年過去了,留在當世的,桂林有座伏波樓,湘西有座漢伏波將軍廟,扶風縣有伏波祠。而在馬援墓之東西,各有一個伏波村。
2.蘇則:體恤百姓 鄙視佞臣
東漢名臣蘇則自幼品德端正、操行優良。當時正值東漢末年,朝廷動盪,叛亂頻發,蘇則立志報國濟民,無論鄉里推舉他出仕,還是州郡徵聘他做官,他都推辭不就。
一日,董昭跟蘇則同席議事,董昭睏倦,順勢枕在蘇則腿上休息。董昭先為袁紹效力,後來投奔曹操,蘇則看不慣他一臣事二主的行為,便不願與他為友,直言:「蘇則之膝蓋非佞人之枕也!」
3.段秀實:正直不阿 精忠報國
唐玄宗後期,政治日益腐化。境外東突厥、大食國等時有侵擾。天寶九年(750年),高仙芝率唐軍遠征大食國,結果大敗。正當全軍要潰敗之際,段秀實向副將李嗣業大呼:「憚敵而奔,非勇也。免己而陷眾,非仁也。軍敗而求免,非丈夫也。」 李嗣業聽到後倍感慚愧,便和段秀實收拾殘兵,退還安西,減少了唐軍的損失。
4.吳玠 吳璘:守衛川陝 抗擊金兵
在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西北抗金戰場上活躍著一對兄弟,他們驍勇善戰,打得金兵聞風喪膽,終不敢入侵四川。這兩兄弟就是吳玠和吳璘。在寶雞人心目中,吳玠吳璘有膽有謀,拚死保衛國家,是當之無愧的抗金英雄。
5.南宋愛國重臣王剛中
王剛中自幼酷愛讀書,以博覽強記聞名鄉里,後跟隨兄長王必中進高陽書院攻讀,研究經史文學。青少年時代即與同鄉羅鞏(曾任南宋大理寺少卿)以藝文稱雄一方,20歲時,他參加鄉校考試,名列第一,與羅鞏同選為饒州貢士。
紹興十五年(1145),剛中又與羅鞏同登進士。據說,剛中在集英殿試對策時,「不識忌諱」,淋漓慷慨地抒發自己的政治主張,對略雲:「法祖宗厚風俗,願事事以太祖太宗真宗為鑒……」高宗趙構贊賞,稱他是「可謂練達故事者矣。」親擢為進士第二名,授秦國推官。
(8)歷史上安徽池州有什麼人物擴展閱讀:
馬援平定外亂鎮守邊關,蘇則諫言君主憐惜百姓,段秀實為國效命捨身取義,吳玠吳璘兄弟守土有責抗擊金兵……自古以來,西府大地上,從不缺少愛國愛民的忠臣良將,他們把個人前途與國家、人民的利益聯系在一起,甘願為國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赴湯蹈火,留下了一個個正義的身影,也留下了一串串動人的故事,值得後世去紀念、去弘揚、去學習。
網路-愛國主義歷史人物故事1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