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哪一位歷史人物的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我國古代哪一位歷史人物的?端午節紀念屈原是最常見的說法。公元前278年秦國將領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都城郢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心如刀割,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就把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
⑵ 你知道哪一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我國一位名人名人而設立的這位名人是誰查查資料中國的傳統節日,哪個是為了
這個節日是「端午節」,它是為了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楚辭之祖」。他的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
希望能幫到你。
註:屈原的資料來自網路,引用時有編輯
⑶ 傳統節日據說是紀念我國一位名人而設立的,你知道是哪個節日嗎
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寒食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裡面有兩個節日是幾年名人的,其中寒食節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介子推的,而端午節是紀念楚國詩人屈原的。
⑷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誰傳說很多,具體有以下三種:
1、紀念屈原說。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都,屈原投江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天正是農歷五月初五,因此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等習俗,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紀念伍子胥說。此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忠良之臣,原為楚國人,後投奔吳國,因被人陷害,被吳王賜死。臨死前,伍子胥說:「我死後,將我雙眼挖出掛在吳國都城上,以看越國滅吳。」吳王聞聽大怒,讓人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馬革里,在五月初五這天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紀念孝女曹娥說。傳說東漢時期有一個著名的孝女曹娥,其父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曹娥年僅14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七天七夜仍不見屍體,於是她在五月初五跳江尋找父親,後來抱出父屍。人們被她的精神所感動,為了紀念她的孝義建了一座廟,稱為曹娥廟。
(4)哪個節日為了紀念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端午節節日習俗:
1、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紀念之。
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2、端午食粽: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3、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⑸ 一個紀念歷史人物的節日,也是一個要掛艾草的節日,你知道是什麼節日嗎
端午節,要紀念屈原,在家門口掛艾草。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掛艾草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在端午這一天,大家把插艾草和蒲草作為重要內容之一。「艾」,別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帶有揮發物芳香油。它所產生的獨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室內空氣。中醫葯學內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濕寒的作用。將艾草葉生產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掛艾草的這種行為主要是大家為了更好地祛除「五毒」、驅邪避邪等多種多樣功效,以確保大家的身體健康。
3.招福治病
艾草的功效功效十分多,還能夠入葯醫治許多病症。艾草能芳香通竅,常聞能讓人大腦清楚、耳聰目明、記憶力提高,可預防流感,還能靈活通筋。與此同時,還能夠著火點艾條作為治病,稱之為艾灸法。因此在端午將大門口掛上艾草也是因為達到身體健康的功效。
⑹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哪位歷史人物
1、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2、伍子胥
夫差賜予伍子胥寶劍,讓他自我了斷,伍子胥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4、介子推
介子推是寒食節與清明節由來傳說的主角,可也有認為端午節的由來與介子推有關。據東漢時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說,端午節系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⑺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哪幾為名人
依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神話小說《續齊諧記》及宗檁的《荊楚歲時記》,認為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還有認為是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紀念介子推等。
1、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2、伍子胥
夫差賜予伍子胥寶劍,讓他自我了斷,伍子胥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4、介子推
介子推是寒食節與清明節由來傳說的主角,可也有認為端午節的由來與介子推有關。據東漢時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說,端午節系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7)哪個節日為了紀念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各地端午節習俗:
1、秭歸屈原故里
一個端午三次過,五月初五小端午掛菖蒲、艾蒿,飲雄黃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龍舟競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親友團聚。尤為獨特的是,秭歸農民自發組織騷壇詩社,於端午時吟詩唱和,四百餘年傳承不息。
2、黃石
西塞神舟會以製作神舟、唱大戲、祭祀、巡遊、送神舟下水等活動為主,從農歷四月初八佛祖誕生之日舉行龍舟開光,到五月十五至十八的正式會期,整個活動歷時40天,是目前國內端午節時間較長的祈福和祭祀活動。
3、汨羅江畔
一般從五月初一開始,十五結束。沿江一帶除了辦盛宴、吃粽子、插艾掛菖、喝雄黃酒、賽龍舟外,還有雕龍頭、偷神木、唱贊詞、龍舟下水、龍頭上紅、朝廟、祭龍和祭祀屈原等特殊風俗,這些民俗儀式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留下了如「寧荒一年田,不輸五月船」等許多端午民謠。
⑻ 有誰知道清明節的來歷為了紀念那個歷史人物
清明節最早是為了紀念介子推,後來廣泛用於祭祀。
清明節的來歷:
春秋時晉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為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後感激涕零。晉文公即位後封賞群臣時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則不慕名利隱居綿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燒綿山以尋找,事後卻發現介子推背著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並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⑼ 清明節是為了紀念那位歷史人物
清明節不是為了紀念某位歷史人物,而是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的禮俗。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
(9)哪個節日為了紀念歷史人物擴展閱讀:
在廣東的清明節時期有行清與踏青的習俗。行清與踏青不同,踏青是郊遊、親近自然,行清則是一家或一族人約定時間齊齊去掃山。
在每年拜山時,首先將祖墓周圍的雜草清除,然後扎紙,擺上祭祖金豬、雞鴨魚肉、鮮果糕點、酒水等貢品進行拜祭。
完成了拜祭儀式後,就地切燒豬配以鮮果茶點聚宴,或野炊,又或回家聚宴。清明節在廣東是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一些地方自古就有舉行清明會、吃清明宴的習俗,全族男女老少都參加,場面宏大、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