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述我國古村落的特徵
古村落是指民國以前建村,保留了較大的歷史沿革,即建築環境、建築風貌、村落選址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民俗民風,雖經歷久遠年代,但至今仍為人們服務的村落。皖南古村落是指安徽省長江以南山區地域范圍內,以西遞和宏村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歷史傳統村落,有強烈的徽州文化特色。皖南山區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態相近、特色鮮明的傳統建築及其村落。皖南古村落不僅與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結合,而且加上明清時期徽商的雄厚經濟實力對家鄉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興旺發達,還鄉後以雅、文、清高、超脫的心態構思和營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環境更為豐富,村落景觀更為突出。皖南古村落與其他村落形態最大的不同之處是,皖南古村落建設和發展在相當程度脫離了對農業的依賴。古村落居民的意識、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農民思想意識和一般市民階層,而是保留和追求與文人、官宦階層相一致,因此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礎上,採用不同的裝飾手法,建小庭院,開鑿水池,安置漏窗、巧設盆景、雕梁畫棟、題蘭名匾額、創造優雅的生活環境,均體現了當地居民極高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皖南古村落選址、建設遵循的是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周易風水理論,強調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對自然環境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質和精神是雙重需求,有科學的基礎和很高的審美觀念。皖南古村落——徽派民居的建築特色是隨著明清時期徽商的興盛而發展起來的,能夠在有限地建築空間內最大程度地體現其構思的精巧以及工藝的高超,實為別具匠心的建築形式。後來徽商逐漸衰敗沒落,而這種徽派民居的建築特色卻依附在古民居村落里保留下來,因此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建築價值。江西婺源地處贛東北,與皖南、浙西毗鄰,已被國內外譽為"中國最美麗的農村"。它的美,除了山川之迷人―――峰巒、幽谷、溪澗、林木、奇峰、異石、古樹、驛道、亭台、廊橋、溶洞和鳥類奇多之外,就是古村落古民居建築堪稱九州大地之一絕。婺源古村落的建築,是當今中國古建築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全縣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明清時代的古祠堂113座、古府第28棟、古民宅36幢和古橋187座。村莊一般都選擇在前有流水、後靠青山的地方。村前的小河、水口山、水口林和村後的後龍山上的林木,歷來得到村民悉心的保護,誰要是砍了山上的一竹一木,就要受到公眾的譴責和鄉規民約的處罰。自1992年建立自然保護區後,河流、林木、古民宅、古樹、古橋、古祠堂、古府第、古樓台、古碑和珍禽飛鳥保護得更好了,成了全國"生態文化旅遊示範縣"。
2. 中國古村落的特徵
古村落是指民國以前建村,保留了較大的歷史沿革,即建築環境、建築風貌、村落選址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民俗民風,雖經歷久遠年代,但至今仍為人們服務的村落。
3. 蘇州市古村落保護辦法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古村落的保護,維護古村落傳統風貌,繼承優秀歷史文化遺產,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所稱古村落,是指具備下列條件的農村村民居住和從事各種生產的聚居點:
(一)村落形成於1911年以前,傳統風貌與格局具有特色,傳統街巷及兩側古建築保存較為完整;
(二)文物古跡比較豐富,有10處以上1911年以前形成的民居、祠堂、寺廟、義庄、會館、牌坊、橋梁、駁岸、古井、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及近現代重要史跡、優秀建築;
(三)具有傳統風貌的河道水系、地貌遺跡,古樹名木等;
(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
具備前款條件的村落,由市文物、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專家評審後,報市人民政府審定並公布為蘇州市控制保護古村落。第三條市和縣級市、區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古村落保護,應當將古村落保護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古村落所在地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下同)負責本轄區內的古村落的日常管理和具體保護項目的實施。古村落較多的鎮人民政府應當設立古村落保護管理機構。第四條市和縣級市、區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古村落的文物保護工作實施管理、監督和指導。
市和縣級市、區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古村落的規劃保護工作實施管理、監督和指導。
市和縣級市、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古村落的建設保護工作實施管理、監督和指導。
發展改革、財政、旅遊、園林綠化、水務、國土、環保、公安、城管、工商、房管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古村落保護工作。第五條古村落的保護,應當堅持統籌規劃、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科學管理的原則。第六條古村落所在地人民政府和文物、教育、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部門應當做好古村落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第七條古村落所在地鎮人民政府應當配合縣級市、區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做好古村落內文物古跡、古樹名木、河道水系、地貌遺跡等古村落資源的普查工作。普查結果應當登記造冊,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公布,並設立保護標志。第八條古村落所在地縣級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在古村落公布後兩年內組織編制完成保護規劃,經市文物、規劃、建設、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共同審核後,報市人民政府批准,納入城鎮總體規劃。
古村落所在地人民政府在實施古村落保護性修復工程前,應當編制修建性詳細規劃,並進行公示,徵求公眾意見。第九條古村落保護規劃應當明確古村落的規模和發展方向,合理布局各區塊功能,保持古村落的傳統風貌和歷史文化氣息。
古村落規劃保護范圍內的土地利用和各項建設,必須符合古村落保護規劃的要求。第十條編制古村落保護規劃,應當根據古村落的歷史遺存和現實情況,劃定重點保護區和風貌協調區。重點保護區內不得進行與保護無關的建設工程。
古村落內新建建築的高度、形式、體量、色彩等必須與古村落的歷史風貌相協調,建設、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在審批前,應當徵求當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第十一條古村落的保護內容主要是:
(一)具有特色的整體空間環境和風貌;
(二)傳統的街巷格局和形態;
(三)具有文物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建築(構築)物、石刻、近現代優秀建築等;
(四)地下文物埋藏區;
(五)河道水系、地貌遺跡、古樹名木等;
(六)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傳統戲曲、傳統工藝、傳統產業、民風民俗等文化遺產。第十二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在每年的財政預算中安排一定的資金專門用於古村落的保護,並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而增加。
古村落旅遊開發的門票收入和其他旅遊收入中,每年應當安排一定的比例用於古村落的保護。
鎮人民政府應當在土地拍賣所得中,安排一定比例用於古村落的保護。對古村落較多的鎮,市人民政府可以安排專項土地拍賣指標用於古村落保護。第十三條古村落所在村村民委員會負責下列工作:
(一)宣傳古村落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參與制定古村落保護規劃,並監督其實施;
(二)組織制定村規民約,指導、督促村民按照古村落保護要求,合理使用古建築;
(三)配合有關部門做好文物古跡、古樹名木等古村落資源的普查工作;
(四)可以對有意轉讓的古建築進行儲備;
(五)對有損毀危險而無力維修的古建築進行登記,並及時上報;
(六)合理開發利用古村落資源;
(七)組織專兼職消防隊伍,明確消防職責和任務;
(八)對違反古村落保護的行為,進行制止,責令改正,對拒不改正者,及時提請有關部門處理。
4. 古村落的歷史文化價值有哪些
古村落歷史文化價值與保護利用 (演示文件)
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的古村落,是中華民族生活、生產、生存的基本載體,是社會組成的細胞,是傳統觀念、習俗、社會與家庭等多元文化孕育而生的中華本土文化。是一部擁有千姿百態、異彩紛呈、文化厚重的史書。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根。 一、中國傳統古村落構成與發展的支撐: 中國傳統古村落是在中國特定的內陸為主的地理條件下,以小農經濟、宗法社會及倫理思想三大社會支撐條件下得以構建與發展。形成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的內在機制。 1.在大陸性地理環境,造就了「以農立國」的農業社會文化特徵: 在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自然生態環境復雜多變,地勢呈西北部高,東南部逐漸地,中部為丘陵和平原,南部面海。形成一面臨海、三面陸地圍合的封閉型大陸性地理環境。構建了以土地為基礎的人生本位,珍惜土地、視土地為生命,以土地為求生載體。造就了「以農立國」、「小農經濟為主體」的農業社會體制。形成了中國傳統村鎮、城市建設的文化特徵:
(1)樹立了「天人合一」的環境觀念。 「天人合一」的環境觀念早在三千多年的周代就明確樹立。 「天」——即是客體存在的宇宙、自然及其規律。 「人」——即是主體存在的人生、社會及其規律。 中華文化觀強調二者相互依存、影響和促進的同源、同構的規律性和哲理性特徵。強調人為營造的生存環境應與自然環境相協調適應,並納入其中,成為與大環境中「和諧而統一」、「適應而共存」的有機組成部分。並廣泛應用風水學說選址,建村、鎮、城市及建築。構建了融於自然的古村落環境特色。 西方環境觀念為「天人相抗」、「人定勝天」。 經過工業革命對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教訓,強調保護生態資源與生態環境,樹立了「天人和諧共生」的環境觀念。強調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2)構建了以土地為基礎的農業國。 「以農立國」「安息於土地」為基礎,形成以農業經濟為主體價值取向封閉的、以集權制生產關系組織生產力和生產方式,也造就中國傳統村落「耕居結合」的居住形態。一個村落就有如一個小社會。形成了「勤勞自力」、「安居樂業」的價值觀。缺乏開放性奮斗的精神。構建了中國古村追求安全、安靜、功能完善的居住環境。形成中國極富地域性和鄉土氣息的傳統村落居住文化。
2.以血緣、族緣為脈絡,構建了中國宗法社會。 (1)構建了有血緣、家庭、宗族群體派生而成的群體本位。形成以宗法社會構建「大一統」古國。 (2)構建了以血緣為脈絡的社會人文網路。強調家庭、家族、民族間團結、互助、共榮辱的觀念。以「血緣」穩定支撐社會發展,甚至以「血緣」決定人的社會地位。 (3)構建了聚族而居的傳統古村。以宗族傳統建立家訓、家規、家譜,以建祠堂祭祀統領村落發展。
3.以「倫理」與「禮樂」精神,規范道德行為 歷史悠久、傳統文化深厚的文明古國——中國,是以儒家倫理為主體核心的儒、道、釋相結合的哲學體系支撐國家的發展。 以禮、仁、中和禮樂文化為核心構建社會、家庭、個人行為規范、准則。 (1)以「禮」構建人倫秩序而立國興邦,建立道德、仁義的行為模式。 (2)以「仁」構建仁愛思想、樹立道德精神。 孔子曾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強調「仁」是思想核心,就是仁的表述。 (3)以「中和」構建「天人之和」、「人際之和」、「身心之和」。 孟子常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此儒家以「尚中」之道為求「和」的「標准」與「限度」形成中國文化崇尚「中和」的審美觀。 (4)以「禮樂」構建道德情感和人的心理溝通。體現了古人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審美的標准。 倫理精神支撐著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也深深影響著中國城市、鄉村及傳統建築的構建與發展。 傳統古村構建中同樣的倫理精神所支撐。 構建以宗祠、關帝廟教化中心及公共活動中心,以施「倫理」、「禮樂」文化中心。強化道德教化與人際和諧與交往。 古村人居環境和居住建築中,強調長者為上,建立長幼、男女、內外有別的等級秩序
5. 中國傳統村落的簡介
保留了較大的歷史沿革,即建築環境、建築風貌、村落選址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民俗民風,雖經歷久遠年代,但至今仍為人們服務的村落。以突出其文明價值及傳承的意義。
傳統村落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
6. 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化保護傳統村落要求
傳統村落保護環境的基本原則。堅持因地制宜,防止千篇一律;堅持規劃先行,禁止無序建設;堅持保護優先,禁止過度開發;堅持民生為本,反對形式主義;堅持精工細作,嚴防粗製濫造;堅持民主決策,避免大包大攬。
關於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
傳統村落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生產生活智慧、文化藝術結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維系著中華文明的根,寄託著中華各族兒女的鄉愁。但是,近一個時期以來,傳統村落遭到破壞的狀況日益嚴峻,加強傳統村落保護迫在眉睫。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保護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加大傳統村落保護力度,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會議精神,遵循科學規劃、整體保護、傳承發展、注重民生、穩步推進、重在管理的方針,加強傳統村落保護,改善人居環境,實現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堅持因地制宜,防止千篇一律;堅持規劃先行,禁止無序建設;堅持保護優先,禁止過度開發;堅持民生為本,反對形式主義;堅持精工細作,嚴防粗製濫造;堅持民主決策,避免大包大攬。
(三)主要目標。通過中央、地方、村民和社會的共同努力,用3年時間,使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以下簡稱中國傳統村落)文化遺產得到基本保護,具備基本的生產生活條件、基本的防災安全保障、基本的保護管理機制,逐步增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綜合能力。
二、主要任務
(一)保護文化遺產。保護村落的傳統選址、格局、風貌以及自然和田園景觀等整體空間形態與環境。全面保護文物古跡、歷史建築、傳統民居等傳統建築,重點修復傳統建築集中連片區。保護古路橋涵垣、古井塘樹藤等歷史環境要素。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與其相關的實物和場所。
(二)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環境。整治和完善村內道路、供水、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基礎設施。完善消防、防災避險等必要的安全設施。整治文化遺產周邊、公共場地、河塘溝渠等公共環境。
(三)合理利用文化遺產。挖掘社會、情感價值,延續和拓展使用功能。挖掘歷史科學藝術價值,開展研究和教育實踐活動。挖掘經濟價值,發展傳統特色產業和旅遊。
(四)建立保護管理機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規,落實責任義務,制定保護發展規劃,出台支持政策,鼓勵村民和公眾參與,建立檔案和信息管理系統,實施預警和退出機制。
三、基本要求
(一)保持傳統村落的完整性。注重村落空間的完整性,保持建築、村落以及周邊環境的整體空間形態和內在關系,避免「插花」混建和新舊村不協調。注重村落歷史的完整性,保護各個時期的歷史記憶,防止盲目塑造特定時期的風貌。注重村落價值的完整性,挖掘和保護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經濟、社會等價值,防止片面追求經濟價值。
(二)保持傳統村落的真實性。注重文化遺產存在的真實性,杜絕無中生有、照搬抄襲。注重文化遺 產形態的真實性,避免填塘、拉直道路等改變歷史格局和風貌的行為,禁止沒有依據的重建和仿製。注重文化遺產內涵的真實性,防止一味娛樂化等現象。注重村民生產生活的真實性,合理控制商業開發面積比例,嚴禁以保護利用為由將村民全部遷出。
(三)保持傳統村落的延續性。注重經濟發展的延續性,提高村民收入,讓村民享受現代文明成果,實現安居樂業。注重傳統文化的延續性,傳承優秀的傳統價值觀、傳統習俗和傳統技藝。注重生態環境的延續性,尊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產生活方式,嚴禁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過度開發。
四、保護措施
(一)完善名錄。繼續開展補充調查,摸清傳統村落底數,抓緊將有重要價值的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做好村落文化遺產詳細調查,按照「一村一檔」要求建立中國傳統村落檔案。統一設置中國傳統村落的保護標志,實行掛牌保護。
(二)制定保護發展規劃。各地要按照《城鄉規劃法》以及《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編制基本要求》(建村〔2013〕130號)抓緊編制和審批傳統村落保護發 展規劃。規劃審批前應通過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以下簡稱四部局)組織的技術審查。涉及文物保護單位的,要編制文物保護規劃並履行相關程序後納入保護發展規劃。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的,要由保護單位制定保護措施,報經評定該項目的文化主管部門同意後,納入保護發展規 劃。
(三)加強建設管理。規劃區內新建、修繕和改造等建設活動,要經鄉鎮人民政府初審後報縣級住房 城鄉建設部門同意,並取得鄉村建設規劃許可,涉及文物保護單位的應徵得文物行政部門的同意。嚴禁拆並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未經批准前,影響整體風貌和傳統建築的建設活動一律暫停。涉及文物保護單位區劃內相關建設及文物遷移的,應依法履行報批手續。傳統建築工匠應持證上崗,修繕文物建築的應同時取得文 物保護工程施工專業人員資格證書。
(四)加大資金投入。中央財政考慮傳統村落的保護緊迫性、現有條件和規模等差異,在明確各級政府事權和支出責任的基礎上,統籌農村環境保護、「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及美麗鄉村建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中央補助地方文化體育與傳媒事業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專項資金,分年度支持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支持范圍包括傳統建築保護利用示範、防災減災設施建設、歷史環境要素修復、衛生等基礎設施完善和公共環境整治、文物保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鼓勵地方各級財政在中央補助基礎上加大投入力度。引導社會力量通過捐資捐贈、投資、入股、租賃等方式參與保護。探索建立傳統建築認領保護制度。
(五)做好技術指導。四部局制定全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組織保護技術開發研究、示範和技術指南編制工作,組織培訓和宣傳教育。省級住房城鄉建設、文化、文物、財政部門(以下簡稱省級四部門)做好本地區 的技術指導工作,成立省級專家組並報四部局備案。每個中國傳統村落要確定一名省級專家組成員,參與村內建設項目決策,現場指導傳統建築保護修繕等。
五、組織領導和監督管理
(一)明確責任義務。四部局按照職責分工共同開展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公布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制定保護發展政策和支持措施,組織、指導和監督保護發展規劃的編制和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文物保護和利用,會同有關部門審核、下達中央財政補助資金。
省級四部門負責本地區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編制本地區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制定支持措施。地市級人民政府負責編制本地區傳統村落保護整體實施方案,制定支持措施,建立健全項目庫。縣級人民政府對本地區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負主要責任,負責傳統村落保護項目的具體實施。鄉鎮人民政府要配備專門工作人員,配合做好監督管理。
村集體要根據保護發展規劃,將保護要求納入村規民約,發揮村民民主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主體作用。村兩委主要負責人要承擔村落保護管理的具體工作,應成為保護發展規劃編制組主要成員。傳統建築所有者和使用者應當按規劃要求進行維護和修繕。
(二)建立保護管理信息系統。四部局建立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管理信息系統,登記村落各類文化遺產的數量、分布、現狀等情況,記錄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村內基礎設施整治等項目的實施情況。推動建立健全項目庫,為傳統村落保護項目選擇、組織實施、考核驗收和監督管理奠定基礎。
(三)加強監督檢查。四部局組織保護工作的年度檢查和不定期抽查,通報檢查結果並抄送省級人民政府。省級四部門要組織開展本地區的檢查,並於每年2月底前將上年度檢查報告報送四部局。四部局將利用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管理信息系統和中國傳統村落網站公開重要信息,鼓勵社會監督。項目實施主體應公開項目內容、合同和投資額等,保障村民參與規劃、建設、管理和監督的權利。
(四)建立退出機制。村落文化遺產發生較嚴重破壞時,省級四部門應向村落所在縣級人民政府提出瀕危警示通報。破壞情況嚴重並經四部局認定不再符合中國傳統村落入選條件的,四部局將該村落從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予以除名並進行通報。
六、中央補助資金申請、核定與撥付
中央補助資金申請原則上以地級市為單位。省級四部門匯總初審後向四部局提供如下申請材料:申請文件、各地級市整體實施方案(編制要求見附件1)、本地區項目需求匯總表(格式見附件2)、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相關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有明確要求的,應當同時按照要求另行上報。2014年申請中央補助的地區,省級四部門應於5月20日前完成報送工作。
四部局根據各地申請材料,研究確定納入支持的村落范圍,結合有關專項資金年度預算安排和項目庫的情況,核定各地補助資金額度,並按照原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下達資金。各地要按照資金原支持方向使用資金,將中央補助資金用好用實用出成效。
7. 鄉土中國村落的特點
人口稀少,居民點分散在農業生產的環境之中,具有田園風光,人口相對稀少。
中國傳統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民國以前所建的村。2012年9月,經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專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將習慣稱謂「古村落」改為「傳統村落」。
傳統村落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
基本信息保留了較大的歷史沿革,即建築環境、建築風貌、村落選址未有大的變動,具有獨特民俗民風,雖經歷久遠年代,但至今仍為人們服務的村落。以突出其文明價值及傳承的意義。
認定標准
1、現存建築有一定的久遠度,文物保護單位的等級達到標准,傳統建築的佔地規模、現存傳統建築(群)和周邊環境保存有一定的完整性,建築的造型、結構、材料及裝飾有一定的美學價值,並有對傳統技藝的傳承。
2、傳統村落在選址、規劃等方面,代表了所在地域、民族及特定歷史時期的典型特徵,並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歷史以及考古的價值,並與周邊的自然環境相協調,承載了一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8. 什麼是古村落
關於古村落的界定,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劉沛林認為,古村落是古代保存下來村落地域基本未變,村落環境、建築、歷史文脈、傳統氛圍等均保存較好的村落,是現代環境里所能見到的古代村落(村落的主體——人除外)。
9. 徽州古村落景觀的構成要素有哪些
灰瓦白牆 馬頭牆 古村落
10. 歷史環境要素包括哪些
歷史環境要素,是指除文物古跡、歷史建築之外,... 2020-10-21 22:48:32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