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黃巢起義的背景及影響
唐朝末年,因為政治腐敗、藩鎮割據嚴重,民不聊生,
爆發了大大小小不同規模的農民起義。
其中,黃巢起義是規模最大的一次,給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動盪,
加速了唐王朝的滅亡。
黃巢起義的爆發和短暫的勝利,暴露出唐朝統治的不可救葯。
這場戰爭延續了七年之久,波及從北到南的廣大地域,嚴重動搖了唐朝的統治基礎。
但是,黃巢起義軍有著天生的局限性,無法維持長久穩定的政治局面,
所以最後不可避免地走向失敗。
❷ 評價一下黃巢起義對歷史的影響.
意義
作為一場比較成功和偉大的農民起義運動,即使是其中有巨大的錯誤和不妥,對於它的正確性和革命性,我們的史籍本應該本著歷史的客觀性給予它一個較公正的記載與評價。但是,翻閱被標榜為准確歷史的二十四史和一些封建文人的個人記錄卻幾乎一致的給予了相當惡劣的評價,完完全全地抹殺其先進性和正確性,將起義軍妖魔化,將他們描述為食人肉,飲人血的惡魔。是的,在起義過程中起義軍是做過不少濫殺無辜的事,但請問一支這樣的起義軍又如何能沉重打擊的封建統治,並且把唐統治者驅趕出長安,使其狼狽地逃亡四川?如果是像歷史記載的那樣,答案自然是不能的,但是起義軍卻做到了。這就說明歷史的記載至少來說是不完全准確的,那些被記載說是被起義軍所屠殺的百姓中,一定有一部分是被唐軍所殺,然後被強加在起義軍的頭上,反正起義軍已然失敗,在封建統治的時代,將不會有人替他們翻案,即使加在他們身上,他們也是不能辯駁的,「歷史將由勝利者寫出」、「歷史是勝利者的歷史」恐怕才會是真相吧?但那些封建統治這恐怕不會想到,有一天,當封建統治完全瓦解的時候,歷史就將會吐露深藏的真相。「三十年前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問,獨倚危欄看落暉。」,傳說中逃脫的黃巢當了和尚,在等待著唐朝吐出它的最後一口氣了。
局限性
但是,在這一系列的農民階級的優秀品質和智慧的背後,不可避免也暴露了中國古代農民階級的巨大的局限性,整個黃巢起義雖屬浩大,實際上卻只能算一次流動性的農民起義,從來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農民起義根據地,即使已經攻入唐朝的統治中心長安,建立了一個看起來體制完整的農民起義政權,但在實際上,卻只是一個空架子,沒有從事過經濟、文教建設,只進行過軍隊的建設和糧草的徵收而已,是的,你可以說,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奪取政權,盡快打敗敵人,才是最重要的任務,同時也沒有那個時間來進行經濟、文教建設,但是黃巢起義中,佔領長安後,起義軍卻沒有進行進攻敵人這個的主要任務,放任封建統治者在四川地區恢復力量,最終被其打敗。同時,黃巢起義也缺乏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革命綱領和革命計劃,致使農民起義更像是一場偉大的搶劫運動和無組織性的軍事運動,軍隊所過之地,只顧著吃糧,百姓凈盡、赤地千里,使天下百姓最終對這次寄予厚望的推翻封建殘暴統治的農民起義失去信心。另外,起義過程中,起義軍的觀念狹隘,嗜好濫殺無辜和攻克長安之後的不思進取和留戀富貴,以及起義軍內部的爭斗,不吝說也是這種局限性的體現。
❸ 黃巢起義的原因
黃巢起義
從大中十三年(859年)裘甫浙東起義開始,到中和四年(884年)黃巢起義失敗結束,歷經25年,席捲山東、河南、安徽、江西、江蘇、福建、兩廣、兩湖、陝西等12省,沉重地打擊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的世族門閥勢力和唐未藩鎮勢力,唐朝政權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唐朝後期,中央集權勢力衰微,各地藩鎮勢力興起,唐廷與地方藩鎮之間進行了長期集權與分權斗爭。朝廷內部宦官專權,政治腐敗,地方藩鎮爭戰擾攘。然而,不論是中央政權統治,還是藩鎮割據勢力統治,同樣都很黑暗。地方藩鎮與朝廷宦官、大臣相勾結,形成不同政治派別,相互傾軋,政局動盪混亂,更加深了人民的痛苦。這時的唐王朝已是百孔千瘡,凋敝不堪,人民大眾煎熬在死亡線上,最終逼得百姓揭竿而起。859年,襲甫在浙東領導起義;868年,龐勛領導徐泗地區的戍兵在桂林起義。這兩次起義雖然被唐朝鎮壓下去,但卻鼓舞了人民群眾的鬥志,為黃巢領導的唐末農民起義拉開了序幕。
黃巢起義是發生在875年至884年間的一次志在推翻唐王朝的農民起義。公元873年,唐懿宗死,僖宗立,政治更加黑暗,財政虧空年達300萬貫。這一年又逢黃河中下游遭受旱災,夏季麥收一半,秋季顆粒不收。農民只好以野菜、樹皮充飢。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徭役,賦稅仍未減輕,逼得農民無法生活。憤怒的群眾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拿起武器進行斗爭。唐末農民起義爆發了。公元874年,王仙芝在長垣(今河南長垣縣東北)聚眾起義,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兼海內諸豪都統」,發布文告,號召人民起來推翻唐朝。第二年夏天,黃巢在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北)率眾響應,舉行起義。起義軍一開始就提出了改變現狀,以推翻唐王朝為目標的口號。
❹ 黃巢起義爆發的影響是什麼
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雖然失敗,但它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領袖以天補平均大將軍、沖天大將軍為號召,反映義軍具有模糊的平均、平等要求,標志農民起義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義軍在斗爭中注意分化敵人,避實就虛,運用流動戰術,在前後十年間,經過十二個省,行程兩萬余里.這是農民戰爭史上的一個創舉.
唐末農民戰爭基本上瓦解了唐政府的腐朽統治,打擊了大地主莊田經濟,掃盪了門閥殘余,使殘存的士族門閥「喪亡且盡」.土地集中和農民逃亡的問題因而緩和,自耕農增多,佃客的身份地位稍有改變.這就為五代、北宋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❺ 黃巢起義的影響
黃巢起義沉重打擊了唐朝腐朽統治,加速了唐朝的滅亡。唐朝自此四分五裂,名存實亡。中國歷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間的過渡往往滿是篡位奪權,戰火狼煙。
一個氣數既盡的朝代的衰落往往伴隨著新生政權的產生,最後取唐而代之的雖然不是黃巢,但他在朝代的更迭中無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黃巢的背景:
黃巢出生於販賣私鹽之家,家境富裕。所以他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從書本中汲取營養,想要走上仕途。但由於晚唐政治腐敗,士人入仕途十分苦難,於是黃巢的幾次科舉考試都以落榜而告終。於是,他在最後一次落榜之後懷恨在心,寫下了《不第後賦菊》,便離開了長安,回家繼承了祖業。
公元874年,全國各地發生了水災旱災,民不聊生,於是王仙芝等人揭竿而起,攻佔了許多城池,而黃巢也加入了他們。隨著農民起義軍的不斷壯大,實力也越來越強勁,他們接連攻下城池,轉戰全國各地,用計謀攻克下了長安。
❻ 黃巢起義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黃巢起義,指的是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黃巢領導的民變,是王仙芝起義的後續。也是唐末民變中,歷時最久,遍及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場農民起義。黃巢之亂轉戰近半唐朝江山,導致唐末國力大衰。
黃巢起義,採用流動作戰的方式,避實攻虛,走遍今天山東、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陝西等省廣大地區,動搖了唐朝的統治。但由於長期流動作戰,沒有穩定的後方,缺乏經濟上的保障和群眾基礎,故而很難持久下去,使起義軍最後失敗。
❼ 黃巢起義為什麼會失敗你怎麼評價這次起義呢
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英勇奮戰十年,轉戰人江南北,經過山東、河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十二個省區,行程數萬里,席捲大半個中國。
義軍人數由數千發展到五六十萬,攻佔帝京長安,建立政權,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在農民戰爭史上都是空前的。
在政治上,促使門閥觀念消除,五代以後取士、婚姻不以家世、門閥作為標准;經濟上,削弱了大土地所有制,使土地高度集中的情況有所緩和。
而且在唐末的農民戰爭中,農民軍領袖都在自己的稱號上冠以“均平”兩字,這雖然不是明確的斗爭綱領與口號,但畢竟是我國農民戰爭史上農民均平意識的第一次表達,對後世的農民戰爭的影響意義深遠。
❽ 黃巢起義是怎麼回事給唐朝造成了怎樣不可挽回的影響
在黃巢起義下,中央朝臣、宮廷宦官和地方藩鎮三股勢力終於完全失衡,朝臣、宦官勢力衰落,地方藩鎮勢力完全自成一家,迅速出現以朱溫、李克用等為首的足以開國建國的藩鎮,歷史上藩鎮歷經五代十國,走向宋代的重新統一唐朝主要依附中央廷臣、宮廷宦官和地方藩鎮三股勢力,三者相互制衡,不能代替唐朝破局。 黃巢起義爆發後,唐朝鎮壓起義也取決於這三股勢力。
歷史上唐宣宗去世以來,唐朝內部的局勢,已經表現出了求水不可接受的跡象。 這樣,晚唐時代因為邊疆問題每年都用兵,所以唐朝的財力幾乎沒有持續。 再加上土地合並嚴重,唐朝流民四起,這些流民也成了起義的中堅力量。
❾ 黃巢起義的背景意義
起義背景:
黃巢出身鹽商家庭,善於騎射,粗通筆墨,少有詩才,「黃巢五歲侍翁,父為菊花連句,翁思索未至,巢隨口應曰:『堪於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赫黃衣。』巢父怪,欲擊巢。乃翁曰:『孫能詩,但未知輕重,可令再賦一篇。』巢應之曰:『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下》) ,但成年後卻屢試不第。王仙芝起義前一年,關東發生了大旱,官吏強迫百姓繳租稅,服差役,百姓走投無路,聚集黃巢周圍,與唐廷官吏進行過多次武裝沖突。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王仙芝、尚讓等在長垣(今河南長垣東北)起兵。黃巢在冤句(今山東菏澤市西南)與子侄黃揆和黃恩鄴等八人起兵,響應王仙芝。
黃巢起義指的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由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是王仙芝起義的後續。也是唐末民變中,歷時最久,遍及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場農民起義。黃巢之亂禍延大唐半壁江山,導致唐末國力大衰。
從公元859年的裘甫發動浙東叛亂開始,到公元884年黃巢之亂被平定而結束,歷時25年,農民軍席捲了現在的山東、河南、兩江、福建、浙江、兩廣、兩湖、陝西等十二行省,沉重地打擊了唐朝的統治,加速了唐朝的滅亡。
從公元七世紀初隋末農民戰爭之後,至公元十四世紀中葉元末農民戰爭以前,在這長達七個多世紀的歷史時期中,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從未間斷,然而真正具有農民戰爭規模的卻只有唐末農民大起義。它是這一時期中階級斗爭的高潮和頂峰。這次農民戰爭爆發在中國封建社會前後期發展的轉折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