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生應該知道哪些歷史人物
中國近代史中出現的如「李鴻章,曾國藩,洪秀全,慈禧,光緒,北洋各大派系的代表人物」 世界近代史英國工業革命,光榮革命,法國大革命,德國的俾斯麥,普法戰爭,南北戰爭,一戰(特別是那個引發一戰的刺客和被刺殺的奧匈帝國王子),二戰,軸心國的各個領袖以及好戰分子(容易忽略鄧尼茨),同盟國的各大領袖著名將領(中國抗日戰爭也是二戰的一部分)。掌握這些應該就差不多了。
2. 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一中涉及到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林則徐 李鴻章 曾國藩左宗棠 張之洞 慈禧 洪秀全 洪仁干 孫中山譚嗣同 康有為 梁起超袁世凱 廖仲凱
3. 高中歷史哪本書提到閆錫山
高中歷史中國近代史中提到了閻錫山。
閻錫山受的是舊式教育,儒家傳統影響了他的一生,這在臉譜化他的人看來,當然是一個局限,但在閻錫山那裡,這未必不是一筆財富。
閻錫山在列強環伺里能夠自立自強,絕非遺老遺少的冬烘先生可以比擬。他確實有中國的根和中國本位,他的大量講話中隨處可見"四書五經"中的句子。
(3)高中歷史經常提到什麼人擴展閱讀:
閻錫山因此表達出一個中國本位的現代進取人格,這種集思辨、事功於一體的人格是常為一般論者所忽略的。
在蔣介石之外,這個現代中國的政要也留下了大量的日記,但他的日記特點是多記理少記事。這本身就說明他的思考的精進勇猛。
4. 高中議論文中常用的歷史人物
活學活用蘇軾就好了
再加上李白
主要是背明白那些詩詞
什麼夢游天姥吟留別
什麼將進酒
什麼小軒窗正梳妝惟有淚千行
什麼寂寞沙洲冷
這兩個人都是很復雜很全面的
足夠足夠了
5. 高中語文高考有關哪些歷史人物
比如蘇軾,唐宋八大家,竹林七賢士,三國的一些人物等也會涉及
6. 高中歷史書中常考的人物言論及其作品(高考歷史選擇題中常考的中外人物)
商鞅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 李鴻章 張之洞 康有為 梁啟超 嚴復 孫中山 毛澤東 鄧小平
梭倫 克里斯提尼 伯利克里 伏爾泰 盧梭 孟德斯鳩 康德 華盛頓 羅斯福 斯大林 列寧
7. 高中歷史人物選修中都有哪些人物
甘地、華盛頓、林肯、克倫威爾、凱末爾、鄧小平、列寧、毛澤東、孫中山、愛因斯坦、牛頓、拿破崙、馬克思和恩格斯、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孔子、古希臘先哲(伯利克里、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中國科技之光(李時珍、詹天佑、李四光)
書上學的高考都不考
8. 高中歷史著名人物
政治家
管仲,子產,鄧析,申不害,李悝,西門豹,趙武靈王,商鞅,范雎,贏政,李斯,劉邦,蕭何,曹參,劉桓,劉啟, 劉徹,主父偃,張湯,汲黯,桑弘羊,劉秀,曹操,諸葛亮, 謝安,王猛,北魏馮太後,拓拔弘,楊堅,李世民,魏徵, 松贊干布,武則天,柴榮,趙匡胤,范仲淹,王安石,成吉思汗,忽必烈,朱元璋,張居正,鄭成功,努爾哈赤,康熙 (愛新覺羅 玄燁),林則徐,秋瑾
軍事家
廉頗,孫武,吳起,孫臏,李牧,白起,蒙恬,韓信,衛青, 霍去病,班超,祖遂,檀道濟,李靖,李績,李綱,岳飛, 文天祥,戚繼光,於謙,史可法,關天培,石達開 諸葛亮(孔明) 劉伯承
思想家
老聃,莊周,墨翟,慎到,荀況,韓非,公孫龍 ,陸賈,賈誼,晁錯,桓潭,王充,阮籍,嵇康,鮑敬言,范縝,傅弈, 呂才,陳亮,葉適,鄧牧,李贄,王夫之,廖燕,唐甄,戴震,龔自珍,魏源,洪仁軒,姚瑩,譚嗣同,康有為,梁啟超, 嚴復,陶成章
教育家
孔丘,孟軻,董仲舒,馬融,邴原,顏之推,王通,胡璦,周敦頤,張載,程灝,程頤,張軾,朱熹,陸九淵,許衡,吳與弼,王守仁,顧憲成,高攀龍,孫奇逢,朱之瑜,張履祥,陸世儀,陸隴其,顏元,李恭,江永,姚鼐,張之洞,容閎,蔡元培
科學家
張衡,馬鈞,葛洪,祖沖之,賈思勰,張遂,沈括,蘇頌,秦九韶,衛朴,李誠,郭守敬,王禎,魯明善,徐光啟,明安圖 王錫闡,梅文鼎,戴煦,李善蘭,華蘅芳,鄭復光,徐壽, 王貞儀
醫學家
扁鵲,淳於意,張仲景,涪翁,華佗,王叔和,陶弘景,孫思邈, 李時珍,徐大椿,陳念祖,王惟一,宋慈,劉完素,傅山,葉桂, 王清任
工技家
魯班,李冰,趙過,蔡倫,李春,畢升,高超宇,劉愷,耿洵, 懷丙,燕肅,孫威,黃道婆,潘季馴,翟金生
歷史學家
司馬遷,班固,班昭,荀悅,常璩,陳壽,裴松之, 屈大鈞, 范曄,李延壽,杜佑,劉知幾,司馬光, 李燾,鄭樵,袁樞, 馬端臨,湖三省,談遷,查繼佐,黃宗羲
文獻學家
劉向,劉歆,鄭玄,陸德明,顏師古,孔穎達,慧琳,李善, 趙明誠,王應麟,顧炎武,朱彝尊,全祖望,陸文弨,王念孫 汪中,錢大昕,王鳴盛,趙翼,焦循,孫星衍,王昶,邵晉涵,紀昀,阮元,顧千里,黃丕烈,陳中,俞樾,王先謙,黃以周,孫詒讓,皮錫瑞
農民革命家
陳勝,王匡,樊崇,張昌,破六韓跋陵,葛榮,翟讓,竇建德,陳碩貞,黃巢,王小波,方臘,鍾相,劉福通,徐壽輝 唐賽兒,鄧茂七,李自成,洪秀全,王聰兒,張德成,白朗
地理學家
裴秀,酈道元,賈耽,李吉甫,朱思本,羅洪先,顧祖禹,劉獻廷,徐霞客,孫蘭,楊守敬
語言文字學家
史游,揚雄,許慎,劉熙,張揖,江式,呂忱,顧野王,李登,陸法言, 徐鉉,徐鍇,戴侗,桂馥,段玉裁,王筠,朱駿聲
外交家
蘇秦 張儀 蘇武 張騫 鄭和 周恩來 陳毅
文學家
屈原,宋玉,枚乘,司馬相如,蔡琰,王粲,曹植,左思,陸機,陸雲, 陶潛,庾信,劉勰,鍾嶸,陳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韓愈, 柳宗元,溫庭筠,李商隱,李煜,歐陽修,蘇軾,黃庭堅,李清照, 陸游,辛棄疾,關漢卿,王實甫,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高明, 湯顯祖,王世禎,納蘭性德,李漁,洪廷,孔尚任,袁枚,蒲松齡, 吳敬梓,曹雪芹,王闓運,黃遵憲,陳端生
書法家
蔡邑,鍾繇,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虞士南,褚遂良,顏真卿, 衛道韞,柳公權,米芾,蔡襄,趙孟頫 (兼畫家),巙巙,文徴明, (兼畫家)伊秉綬,鄧石如,張裕釗,何紹基
繪畫家
顧愷之 展子虔 李思訓,閻立本,吳道子,王維,徐熙,黃筌, 郭熙,李公麟,趙詰,馬遠,夏珪,黃公望,管道升,王冕,呂紀, 林良,沈周,徐渭,朱耷,原濟,馬守真,高其佩,惲格,吳歷,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王翬,華喦
軍事統帥
周公旦、嬴政、劉邦、曹操、李世民、成吉思汗、忽必烈、努爾哈赤、毛澤東
戲劇音樂家
珠簾秀 柳敬亭 成兆才
軍事理論家
姜尚、孫武、吳起、孫臏、諸葛亮、李靖、戚繼光、蔣百里、毛澤東
宗教家
張道陵 法顯 僧佑 智凱 隆琦 道宣 玄奘 鑒真
沙場名將
白起、樂毅、廉頗、王翦、項羽、韓信、周亞夫、衛青、趙充國、祖逖、周瑜、謝玄、韓擒虎、郭子儀、徐達、袁崇煥、多爾袞、劉永福、黃興、馮玉祥、朱德、彭德懷、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農民起義將領
陳勝、張角、黃巢、方臘、李自成、楊秀清、石達開
貨殖家
范蠡 徐潤 胡光墉 張謇
愛國將領
楊業、韓世忠、岳飛、梁紅玉、於謙、左宗棠、馮子材、關天培、鄧世昌、聶士成、張自忠
唐朝詩詞文人
萬楚上官儀於鵠於良史於武陵馬戴元結元稹方干無可 王建王駕王勃王涯王績王惟王灣王韓王之渙王昌齡 韋庄韋應物丘為盧綸盧汝弼盧照鄰司馬札司空圖司空曙白居易 皮日休劉叉劉滄劉皂劉駕劉商劉方平劉長卿劉希夷劉采春 劉禹錫呂溫權德輿許渾齊己嚴武嚴惟吳融宋之問張喬 張旭張孜張泌張說張繼張謂張潮張籍張九齡張仲素 張若虛張敬忠李白李華李約李冶李紳李洞李賀李涉 李益李頎李頻李端李適之李商隱李群玉李德裕杜甫杜牧 杜審言來鵠楊巨源楊敬之沈如筠蘇味道陸龜蒙陳羽陳陶陳玉蘭 陳子昂孟郊孟雲卿孟賓於孟浩然武元衡暢當羅虯羅隱貫休 郎士元鄭裕金昌緒魚玄機姚合施肩吾柳中庸柳宗元皇甫松祖詠 胡令能賀知章項斯駱賓王唐彥謙徐凝秦韜玉翁宏聶荑中賈至 賈島郭震錢起顧況高適高駢高蟾崔護崔郊崔鈺 崔塗崔櫓崔灝崔國輔崔道融常建捧劍仆曹鄴曹松皎然 黃巢儲光曦寒山景雲溫庭筠葛鴉兒韓琮韓愈虞世南雍陶 雍裕之譚用之薛濤薛逢戴叔倫花蕊夫人
宋朝詩詞文人
詹本 丁開 孔文仲尤袤 文兆 文同 文及翁 文天祥文彥博方鳳 方澤 方惟深王令 王邁 王炎 王質 王奕 王琮 王十朋王安石 王安國鄧肅 樂雷法馮山 馮去飛馮取洽葉適 葉紹翁 葉夢得司馬光 司馬池左緯 石介 劉過 劉次庄 劉克庄華岳 危稹 呂頂 呂本中 呂南公孫覿 宇紹 安如山朱弁 朱松 朱熹 朱淑真江端友 米芾 許月卿嚴宇 何應龍何夢桂余靖 利登 吳濤 吳儆 吳錫疇宋祈 宋庠 張先 張耒 張泳 張俞 張琰 張舜民張道洽李鋼 李唐 李彭 李之儀李彭老李清照杜常 楊億 楊朴 楊蟠 楊萬里楊徽之 汪莘 汪藻 汪元量沈與求 蘇庠 蘇洵 蘇軾 蘇轍 蘇舜欽辛棄疾 連文鳳邵定 紹雍 鄒浩 陸游 陸壑 陳均 陳亮 陳起 陳造 陳煥 陳與義陳允平陳文龍陳師道 陳傅良周莘 周密 周弼 周必大 周邦彥周敦熙 周紫芝宗澤 宗珂 林升 林逋 林希逸林景怡 歐陽修 武衍 羅與之羅公升范仲淹范成大鄭協 鄭震 鄭獬 鄭文寶鄭思肖 俞桂 俞紫芝俞德鄰 寇準 寇國寶姚鏞 姜夔 柯茂謙柳開 柳永 洪炎 洪咨夔魏了翁胡直孺賀鑄 魏野 趙蕃 趙師秀趙汝燧饒節 菁桃 唐庚 家鉉翁徐璣 徐俯 徐積 徐鉉 徐照 敖陶孫柴望 真山民秦觀 翁卷 郭祥正錢惟演陶弼 高荷 曹勛 梁棟 潘大林 章甫 蕭立之蕭德藻黃公度黃庭堅 龔開 彭秋宇惠洪 惠崇 曾幾 曾公亮程俱 葛天民葛起耕董穎 謝逸 謝翱 謝枋得道潛 道璨 韓駒 韓元吉韓希孟樓鑰裘萬頃潘閬 穆修 薛季宣戴復古魏泰 曾鞏 朱槔 皇甫明子
明朝文人
丁雄 萬壽祺 於達真 於謙 於慎行 馬中錫 馬如玉 馬致遠 孔鏞 文安之 文徵明 方孝孺 王九思 王九清 王士禎 王之浩 王少華 王世貞 王世懋 王守仁 王廷 王廷相 王問 王陽明 王叔承 王尚 王英 王蘋 王彥泓 王思任 王洙 王遜 王恭 王致中 王冕 王漁洋 王維 王鴻儒 王慎中 王稚瑩 王稚登 王錫袞 王嘉謨 王磐 王翰 王鏊 王驥德 鄧子龍 丘睿 馮小青 馮時可 馮惟敏 馮夢龍 葉於奇 葉先登 葉敬平 歸有光 田汝成 田榮超 田琯 艾南英 邊貢 伍福 劉汝南 劉璣 劉侗 劉寬 劉效祖 劉基 劉端 呂天成 呂寅 孫永思 孫綱 孫國 孫鍾齡 朱多 朱有□ 朱昶 朱格 朱秩 江盈科 湯式 湯顯祖 芒文縝 許九皋 許邦才 許炎 阮大鋮 嚴震直 何白 何孟春 何景明 余同麓 吳國倫 吳承恩 吳寬 吳隱 宋琬 宋琰 宋源 宋濂 張元凱 張方賢 張以寧 張廷美 張崗 張志遙 張時徹 張岱 張岳 張旻 張謝 張溥 張煌言 張寰 張鏊 張鰲 李於鱗 李元陽 李化龍 李開先 李日華 李東陽 李先芳 李江 李時行 李岱毓 李庚 李昌祺 李流芳 李袞 李贄 李輅 李夢陽 李湛 李錫 李濂 李攀龍 杜肇勛 楊萬里 楊士雲 楊升庵 楊文驄 楊龍友 楊光溥 楊觀浩 楊訥 楊宏 楊承鯤 楊桂樓 楊基 楊循吉 楊慎 楊黼 楊巍 汪大年 汪玄錫 汪道令 汪道昆 沈□ 沈以潛 沈慶 沈自晉 沈周 沈青崖 沈野 蘇平 邱□ 邱兆鱗 邱浚 邵燦 鄒迪光 鄒亮 陸銓 陳大綱 陳子龍 陳中 陳鳳悟 陳日貞 陳漢霞 陳忱 陳宗 陳誠 陳繼儒 陳袁凱 陳鐸 陳淳 陳獻章 陳襄古 周南老 周洪謨 周朝俊 周鼎 周履靖 宗臣 屈大均 歐陽宏 祈順 經仁恆 羅庄 羅貫中 苗蕃 茅坤 茅瑞徵 金鑾 俞安期 婁堅 施紹莘 洪翼聖 皇甫沖 祝允明 胡奎 胡墩 胡纘宗 賀士 趙慶 趙南星 趙崡 趙裁 鍾惺 鍾禧 凌登名 凌濛初 唐果 唐順之 唐皋 寅 夏完淳 夏言 徐中行 徐興公 徐禎卿 徐通 徐維超 徐渭 徐霖 徐霞客 晏璧 桑悅 殷士詹 聶大年 莫止 袁子讓 袁中郎 袁中道 袁宏道 袁凱 袁宗道 賈仲明 郭文 郭祖翼 郭登 錢希言 錢秉鐙 錢福 顧大典 顧應祥 顧炎武 高出 高啟 高應冕 高叔嗣 高明 高該 高廉 高濂 高攀龍 屠達 屠隆 康海 曹佺 曹學全 曹棟 梁喬升 梁有譽 梁辰魚 梅之煥 梅鼎祚 鹿善繼 黃一鵬 黃仲昭 黃伯善 黃虎臣 黃瑾 傅若金 儲良材 喻棟 彭繼 普輝 曾迪 湛若水 葛成 董傳策 董說 謝榛 謝肇制 越英 魯南豐 解縉 雷思霈 蔡升 蔡文 譚元春 黎淳 薛論道 戴九靈 戴弁 戴重 魏允貞 瞿式耜 瞿佑
翁同和:同治和光緒兩位皇帝的老師。向光緒帝引薦康有為,維新變法時期支持光緒帝進行改革,後被慈禧罷黜歸家。其主要著作有《翁同和日記》。是一部具有極高史料價值的研究清末歷史的著作。翁氏家族的藏書在學界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概就在前幾年被上海圖書館(貌似)購得。
光緒帝:這是我最喜歡的一位清朝皇帝。四歲入宮,接受皇帝教育,在慈禧太後的淫威下逐漸成長。經過帝師翁同和的細心教導,雖居深宮卻能夠關心民間疾苦,較早接受西方科技文化。一位美國學者稱其為「他是第一位身座龍椅,卻面向未來的開明皇帝」後主持維新變法,雖有救國之心,卻無救國之力,變法失敗後被軟禁。1908年「因病去世」,不到二十四小時後,慈溪也去世。光緒帝真正死因成為一個迷案。
晚清政府中,這些人物也是應該注意的: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李鴻章,陳寶箴。
民國:
錢穆:近代史學家。一生著述頗豐研究范圍甚廣。主張對「本國以往歷史滿懷溫情與敬故」。
呂思勉:近代史學家。曾是上面錢穆先生的老師。和錢穆先生一樣,也頗有點自學成才的味道。是一位中國通史與斷代史皆精通的學者。
此時期的學者還有很多,陳寅恪,傅斯年,吳宓,胡適,顧頡剛,費孝通,王國維等。
此時期的傑出女性有宋氏三姐妹,林徽因等。
日本的伊藤博文也應該好好研究。
處境尷尬的英雄——施琅
施琅才是真正被有關方面作為「民族英雄」包裝後推出的,當年高中歷史課上,老師也是把施琅作為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的英雄來講的。現在紀念施琅的活動不少:拍攝了電視劇《施琅大將軍》,又搞了「詩歌萬首頌施琅」,少先隊員們也掀起了學習施琅將軍事跡的熱潮,一時間,靖海侯炙手可熱也。
施琅的主要是低層次憤青的偶像,這些憤青不但認為滿清等於中國,同時還覺得海峽對岸的華夏同胞是外國人,「寧可台灣不長草,也要解放台灣島」便是此輩口頭禪。現在鐵血論壇、愛國者同盟論壇都有不少這樣的憤青。
不過施琅有個缺點,就是他赤裸裸為滿清效力,並攻打鄭明。在民族主義思潮日益覺醒的今天,他便遭來了民族主義者們罵聲一片。而當局在力捧施琅引來強烈反效果後,終於感覺到了民族主義的影響力,於是不再大肆宣傳施琅。力捧施琅的陳明大師此時又被人告黑狀,說他獻計捧施琅是故意的,因此受陳明連累,施琅也處境尷尬,「民族英雄」的地位漸漸不保。
如日中天的英雄——袁崇煥
隨著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施琅如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但袁崇煥卻大紅大紫起來。袁崇煥在明朝時被國人認為是漢奸賣國賊,到了滿清,乾隆便親自為他平反,造出「反間計」的故事,將之樹立為民族英雄。後經過梁啟超、孟森、吳晗、金庸、閻崇年等幾代人的努力,今天終於被打造成「民族英雄」。
如果說對施琅的宣傳主要來自於行政力量,那麼對袁崇煥的力捧則基本上是滿遺和滿清文人了(當然也有不少憤青自發力捧)。袁崇煥的光輝事跡,比如轟死奴爾哈赤,又或者廣渠門9000對10萬,歷史上並不存在,不但中國人的史書沒有,滿清為美化袁崇煥而修的《明史》也不載,基本是金庸、閻崇年這些包衣們杜撰出來的神話,用以欺騙不學無術的憤青。
袁崇煥的特點就在於:滿遺知道正面歌頌滿清惹反感,因此曲線救國,力捧出一位力抗滿清的孤膽英雄,並用他的「枉死」來將明朝黑暗,活該滅亡的思想悄悄地滲透入憤青們的潛意識。他們的吹捧頗具成效,至少目前看來,大量仇恨滿清,但缺少思考的憤青們被迷惑,足見三百年愚民政策毒害之深,也顯示出憤青確實大多水平不高。
一方面,要肯定袁崇煥是一位被包裝得毫無缺點的民族英雄,另一方面,袁崇煥卻也起了試金石的作用。畢竟,未來復興漢族的偉大事業不能依仗那些只有激情沒有大腦的憤青,所以袁崇煥可以用來鑒別民族主義者們的智商和判斷力,讓民族主義達到更高的層次,不再像憤青們搞的反日運動那樣流於淺薄。
隨著網路明史學派的興起,對袁崇煥的反思引發了一系列對滿清篡改中國歷史文化的撥亂反正、正本清源,雖然還不成熟,但畢竟走上了正確的道路。滿遺力捧袁崇煥,雖然現在仍然騙著大多數人,但從長遠意義上看,過度的吹捧反而刺激了民族意識向更高層次發展,誰會笑到最後,還未可知。
不可動搖的英雄——林則徐
袁崇煥作為試金石的作用,是考驗著民族主義者的智商;而林則徐作為試金石,則是考驗著民族主義者的立場。林則徐作為主流意識形態所謳歌的「民族英雄」,已由來已久。在感情上,大多數人還無法接受林則徐是漢奸這樣的論斷,雖然你問他,滿清是不是中國,他會回答:「不是」。
林則徐的英雄事跡,一是「虎門銷煙」,二是所謂「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第一點是事實,第二點純粹是篡改歷史的胡說,主要是因為明朝的歷史被篡改嚴重,使得憤青們普遍認為明朝是閉關鎖國的國家,對明朝中西方科學文化交流一無所知。
而林則徐禁鴉片,禁的是滿清國鴉片,對大清有功,對中國呢?只要潛意識里還有一點滿清等於中國的殘留,就永遠無法否定林則徐。這樣的憤青會找各種理由為林開脫,比如林禁煙是為了中國人民,不是為了滿清貴族等自欺欺人的說辭,卻全然不顧老林奏則上在擔心滿清「無御敵之兵,且無充餉之銀」道出禁煙的真正動機。
林則徐的英雄形象,是長期主流歷史觀教育給憤青們帶來的心魔、心障,走過去,才能成為真正的民族主義者。
抗擊列強的英雄——鄧世昌
鄧世昌的情況基本類似於林則徐,他是效忠滿清的漢族官員,也是滿遺們今天極力歌頌的明星級「民族英雄」。鄧世昌為滿清侵略者和其他侵略者交戰,在滿清是中國的觀念下,他的行為是愛國的,他是「民族英雄」。
不過鄧世昌也有自己的特色:第一、老林雖然效忠滿清,私人品德倒還不錯;而鄧世昌據現在喜歡翻案的一幫學者考證,根本就是個兵痞,貪污軍餉、毆打士兵,無惡不作,對本職工作卻一無所知,所以打仗時怎麼也打不中鬼子的船。而所謂撞向吉野艦,也非事實,而是李鴻章造典型,人為編的傳奇故事。當然這只是一幫喜歡翻案的學者「考證」,有真有假。
第二、鄧世昌涉及到非常敏感的日本問題。我們知道,憤青最恨小日本,據說將來和日本開戰,他們都要捐一條命的。很多人對鄧世昌非常崇拜,就因為他反日。卻不知日俄戰爭在中國土地上打響時,是否該去崇拜那打日本的老毛子。
所以,對鄧世昌「民族英雄」地位的否定更難,這涉及到「日清戰爭」的定位問題:是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戰爭,還是和「日俄戰爭」一樣,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的強盜爭奪戰。很多人敢說林則徐不是「民族英雄」,卻不敢說鄧世昌不是「民族英雄」,就因為涉及到日本問題而心結解不開,亦可見民族主義依然任重道遠。
懺悔的英雄——張學良
現在說張學良是「民族英雄」,也許很多人已經不感冒了,雖然他還是正面人物,不過「民族英雄」的光環已經很黯淡了。不過記得十幾年前,誰要敢說張學良不是「民族英雄」,那是要犯錯誤的。
張學良,就是現代版的袁崇煥,一個被用來攻擊和醜化前朝的工具,也因此被拚命歌頌,直至成為民族英雄。當年「嬌妾重於愛國」,扔下三千萬父老逃命的他,不抵抗的責任被推給了萬惡的GMD政府,而為了自己的利益,給國家前途帶來嚴重危害的軍事政變,被美化成義舉,這一切都是為了說明GMD不抗日,GMD破壞抗日。
不過幸運的是,事件的主角良心尚在,他拒絕了高官厚祿的引誘;他勇敢地承認了自己的賣國行為,「不抵抗」的命令,正是自己下的;他懺悔著「西安事變」的錯誤,所以他依然是一個英雄,但不是民族英雄。
隨著抗戰正面戰場的事跡越來越多被國人所知,GMD不抗日的說法不攻自破,張學良也就失去了「民族英雄」的意義,也許張學良會是我列舉的五大「民族英雄」中,會最早一個走下神壇的,施琅是第二個,不過其他三位袁崇煥、林則徐、鄧世昌,就未可知了,不過若真有那麼一天,必定是我華夏民族全面復興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