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慶的歷史
可以參考網路安慶詞條
[4]北宋設德慶軍,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置安慶軍,「安慶」自此得名。安慶城始建於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東晉詩人郭璞曾稱「此地宜城」,故安慶又別名「宜城」。慶元元年(1195年)升安慶府,元改安慶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寧移治安慶。民國初,安慶為省、道、縣同城而治。1927年設安慶市。
1949年設安慶專區,屬皖北行署區,專署駐安慶市,轄安慶市及懷寧(駐石牌鎮)、望江、宿松、太湖(駐晉熙鎮)、岳西(駐衙前鎮)、潛山(駐梅城鎮)、桐城、桐廬(由桐城縣析置,駐湯家溝)等8縣。1951年桐廬縣改名為湖東縣。
1952年安慶專區屬安徽省領導。安慶市改由省直轄。原池州專區所屬銅陵、貴池(駐池州鎮)、青陽(駐蓉城鎮)、至德(駐秋浦)、東流等5縣劃入安慶專區。1954年湖東縣由湯溝鎮遷駐樅陽鎮,1955年湖東縣改稱樅陽縣。1956年至德縣遷駐堯度鎮。1958年撤銷銅陵縣,並入銅官山市,原由省直轄的銅官山市改名為銅陵市,劃歸安慶專署領導。1959年東流、至德2縣合並為東至縣(駐堯度鎮)。1960年,原由省直轄的安慶市委託安慶專署領導,以銅陵市部分地區復設銅陵縣(駐原縣城)。1961年安慶、銅陵2市改由省直轄。1965年安慶市劃歸安慶專署領導,將銅陵、貴池、青陽、東至4縣劃歸池州專區。
1970年安慶專區改稱安慶地區,地區駐安慶市。轄安慶市及桐城、樅陽、懷寧(駐石牌鎮)、望江、宿松、太湖、岳西、潛山(駐梅城鎮)等8縣。
1979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1988年,撤銷安慶地區,所屬的桐城縣、懷寧縣、樅陽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望江縣、岳西縣劃歸安慶市。1996年,撤銷桐城縣,設立桐城市。1998年9月25日,國務院批准將懷寧縣人民政府駐地由石牌鎮遷至高河鎮。
2. 安慶是哪個朝代的首都
不是首都。
安慶之名始於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改德慶軍為安慶軍」作軍號名稱出現,由「同安郡」(隋代大業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慶軍」(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懷寧,今潛山縣梅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慶」意。
安慶,古稱舒州,別稱宜城,簡稱「宜」。位於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處,安慶素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譽。
介紹
安慶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禪宗聖地」的美譽,是「桐城派」的故里,京劇鼻祖徽班成長的搖籃。
古皖文化、禪宗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安慶文化。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製造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
3. 安徽安慶有什麼特色
安徽安慶的地方文化特色是黃梅戲和徽劇。
黃梅戲:安慶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的美譽,是中國國粹京劇的發源地之一,中國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的發源地和傳承地。
清乾隆年間,發源於皖鄂交界處的採茶調傳至安慶地區,後與本地方言相結合,經嚴鳳英等老一輩藝術家的繼承與發揚,逐漸成為蜚聲海內外的劇種——黃梅戲。
成長於安慶地區、興盛於安慶地區。其中《天仙配》、《女駙馬》等著名曲目膾炙人口,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徽劇:徽劇的形成,融匯著西部的秦腔和東南的弋陽腔、崑腔。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相繼進京,使徽劇紮根京城,進而風靡全國,並最終演化成京劇。潛山人程長庚,是促進這種演化的主要人物,人稱「京劇鼻祖」。
美食特色有胡玉美蠶豆辣醬、墨子酥、柏兆記、天柱劍毫、懷寧貢糕(石牌貢糕)等。
1、胡玉美蠶豆辣醬:
中華百年老字型大小,清朝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胡玉美醬園採用川中辣醬風味,試製成「胡玉美蠶豆辣醬」,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金質國際榮譽獎章,並先後在上海國際展覽會、西湖博覽會上,獲「國光」銀質獎章,被評為安徽省優質產品和輕工業部優質產品。「振風牌」胡玉美蠶豆辣醬為暢銷國內外的名牌食品。
2、墨子酥:安慶糕點名坊「麥隴香」的傳統特產。麥隴香墨子酥製作須經過九道工序,精心配料。主要原料是上等黑芝麻、小磨麻油、精細白糖等。產品形同烏墨,油而不膩,香甜爽口,具有潤肺補腎利肝等功效。
3、柏兆記:是清末柏紹卿創牌的專營清真名糕細點的老店,始建於1904年,是安徽省唯一一家專業加工生產清真食品的企業。其創始人柏紹卿從一根扁擔開始,一爐餅、一壺漿、沐清風、踏明月,朴實誠毅。最終成就了百年品牌「柏兆記」。
4、天柱劍毫:特種綠茶,葉披白毫,形如寶劍,生長於安慶市潛山縣天柱山。早在唐代就享有「天柱茶甘香芳美」之美譽。被全國名茶評比會評為全國「十大新名茶」之一,獲部優新產品稱號。
5、懷寧貢糕(石牌貢糕):是安慶市石牌地區漢族傳統糕類名特產品,相傳此糕在大明永樂年間曾作為貢品上貢給皇帝朱棣品嘗,因其色如高山之巔白雪,故名頂雪貢糕。
(3)安慶為什麼是國家歷史名城擴展閱讀:
安慶簡介:
安慶位於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處,西接湖北,南鄰江西,西北靠大別山主峰,東南倚黃山余脈,素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的美稱。
全市現轄懷寧、桐城、望江、太湖、岳西、宿松、潛山7縣(市)及迎江、大觀、宜秀3區。全市總面積13589.99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821平方公里。2015年末全市總人口數為524.1萬人,其中市區常住人口80萬人。
2015年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被中國城市協會評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城市」之一(2010年);
是全省唯一「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城市」、中國十佳綠色城市,積極推進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範市和全國文明城市。
網路安慶
4. 安慶的由來
安慶城始建於南宋時期。南宋嘉定十年金人破光山,而沿邊多警。知府黃干在舒州舊址建城安慶以備戰守。後因戰亂,安慶府於南宋端平二年移治羅剎洲、楊槎洲,及至南宋景定元年,沿江置制大使馬光祖。
為了阻止蒙古大軍從水路進攻南宋國都臨安廢舒州府利用原舒州府城牆磚石改築於宜城為新安慶府,並遷懷寧縣治附郭。此地瀕臨長江,易守難攻。從此以後,安慶府治穩定不移,「安慶」才作城鎮地名,並與行政區名稱相一致,沿用至今。
安慶,古稱舒州,別稱宜城,簡稱「宜」。位於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處,安慶素有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素有中國「黃梅戲鄉」之稱,國粹京劇的起源地。
5. 安慶有什麼歷史故事
1、東周時期安慶是古皖國所在地,安徽省簡稱「皖」即由此而來。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改舒州德慶軍為舒州安慶軍,「安慶」自此得名。安慶城始建於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東晉詩人郭璞曾稱「此地宜城」,故安慶又別名「宜城」。
2、安慶振風塔是為振興安慶文風而建。在明代以前,安慶沒有出過狀元,文風凋敝。一些星相家端詳安慶地形後,煞有其事地認為,安慶一帶江水滔滔,文采難以在此紮根,須建塔鎮之,才不能讓文采東流。
此說雖然荒誕,但安慶自建成振風塔之後,境內文風果然昌盛,才人輩出,明清兩代,不僅出了大思想家方以智、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狀元趙文楷和書法大家鄧石如等。文人、作家更是數不勝數,以桐城籍文人為開創者和主要作家的散文流派——桐城派。
3、據史料記載,歷史上迎江寺被賜予的匾額不少,明光宗賜「護國永昌禪寺」匾額,乾隆皇帝賜「善獅子吼」匾額,慈禧太後賜「妙明園」匾額,光緒皇帝賜「迎江寺」匾額。正是在光緒皇帝賜的匾額——「迎江寺」中,「寺」字少了下面那一個點。這自然是逃不過老百姓的眼睛的。
4、據說,蓮湖的前身是明朝邑人黃某開辟的花園,名「黃家園」。到清代,「郡人治以為園,種蓮蓄魚,游釣其中。湖水以鑿渠出水門入州河(丹江)」
《直隸商州志》載: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秋和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兩次暴雨,丹江溢漲,洪水進水門入城,窪地蓮湖屢遭水淹,汪洋一片,水面擴大,魚雁生棲,荷紅魚躍,為一天然湖泊。
5、關於小南門,歷史上有段傳奇故事。說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長江大水,「江潮入郭,漂溺民居」,安徽巡撫托庸先以禮相待,百般求祈,但沒有效果。
萬不得已,便親自率官兵出康濟門,「命隸迎潮頭拋鐵索,杖之三十」,這江水也屬「打」的,居然老老實實向下退了數尺。事聞天子,龍顏大悅,當即賜題「江國風清」為康濟門城樓匾額。此事雖為傳說,但老《懷寧縣志》有載,也不由人不信。
6. 安慶因為什麼被評為了歷史文化名城
薛家崗和張四墩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見證了安慶的祖先自古就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東周時期,安慶地區的潛山縣是古皖國所在地,安徽省簡稱「皖」即由此而來。公元1217年將安慶城移到今天的宜城渡,至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
安慶地區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禪宗聖地」的美譽。是《孔雀東南飛》、「大喬小喬」、「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發生地。古皖文化、禪宗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7. 安徽安慶的歷史由來
安慶,顧名思義,平安吉慶。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這里已是古皖國所在地,安徽簡稱皖,即由此而來。相傳東晉詩人郭璞,精巫之術,來這里游覽,備加贊美:此地宜城。故安慶又稱宜城,美麗動聽,人傑地靈。安慶城池,始建於宋代。
8. 介紹下安慶
安慶市情簡介 安慶市位於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是長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現轄桐城市、懷寧、樅陽、潛山、岳西、太湖、望江、宿松7縣及迎江、大觀、宜秀3區,總面積1.5 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 6 1 0萬人。其中市區面積8 2 1平方公里,人口7 3萬。
安慶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薛家崗和張四墩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見證了安慶的祖先自古就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東周時期安慶是古皖國所在地,安徽省簡稱「皖」即由此而來。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改舒州德慶軍為舒州安慶軍,「安慶」自此得名。安慶城始建於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東晉詩人郭璞曾稱「此地宜城」,故安慶又別名「宜城」。
從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民國二十六年(1938),安慶一直是安徽省省會和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清咸豐十一(1861)年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製造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清光緒年間陳獨秀在安慶舉辦藏書樓演說、創辦《安徽俗話報》,第一次試舉起「新文化」的旗幟;光緒三十三年(1907)、三十四年(1908)先後發生在安慶的徐錫麟巡警學堂起義和熊成基炮馬營起義,接連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和新軍起義的第一槍;安徽省的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座自來水廠、第一家電報局、第一部電話、第一條官辦公路、第一個飛機場、第一個現代圖書館、第一所大學、第一張報紙……都誕生在這里。安慶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禪宗聖地」的美譽。是《孔雀東南飛》、「大喬小喬」、「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發生地,是統治中國文壇近三百年的「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劇鼻祖程長庚為代表的徽班成長的搖籃,是黃梅戲形成和發展的地方,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陳獨秀、佛教領袖趙朴初、道教領袖陳攖寧、「兩彈元勛」鄧稼先、中國「計算機之父」慈雲桂、「將軍外交家」黃鎮、「雜技皇後」夏菊花、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等影響中國、聞名世界的傑出人物的故鄉。古皖文化、禪宗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安慶生態優良,環境優美,是國家園林城市。安慶城北枕龍山,南臨長江,西依皖河,東接石塘、破罡諸湖,獅子山、鳳凰山、菱湖、秦潭湖等鑲嵌其間,整個就像是一座大園林。城北的大龍山—石塘湖風景區,山景、水景、石景、樹景、洞景融為一體,別具特色;城西的陳獨秀陵園,林郁山靜,幽雅肅穆,令人嘆止;城南沿江岸建設的外灘公園、橋頭公園綿延近十公里,形成一條靚麗的風景線;城內的「世太史第」、「探花第」、「太平天國英王府」等古建築,保持了典型的明清建築風貌;特別是歷史悠久的菱湖公園與近年建設的蓮湖公園、市民公園、大湖風景區已連成一片,總面積近五平方公里,堪與杭州西湖媲美;建設在景區內的文化廣場、黃梅戲藝術中心、鄧石如碑館、黃梅閣、血衣亭、日本櫻花園、徽派盆景園、黃鎮紀念館和科技館、體育館、圖書館等建築物,以及程長庚、鄧石如、嚴鳳英、鄧稼先、陳延年等塑像,更是增添了一層文化的氛圍。城區綠化覆蓋率已達3 8.2 6%,綠地率達3 5.6 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為8.O3平方米。
安慶山川秀美,物產豐饒,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不僅有天柱山、花亭湖等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有大龍山、小孤山、浮山、白崖寨、鷂落坪、妙道山、薛家崗等數十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或國家文物保護單位,而且是黃山、九華山、廬山等世界著名風景區之間的交通樞紐。潛山縣境的古南嶽天柱山,一柱擎天,萬岳歸宗,以雄奇靈秀著稱;岳西縣境的司空山,為佛教禪宗二祖慧可「遁跡修禪」之處,是著名的佛教聖地;宿松縣境的小孤山,聳立大江之中,世稱「海門天柱」;「白崖寨」則有「南國小長城」之名;樅陽縣境的浮山,幻若水上蓬萊,是典型的火山地質公園;市區的迎江寺振風塔,塔影橫江,有「過了安慶不說塔」之譽。安慶交通便捷,旅遊服務設施齊全。住宿優雅方便,傳統食品和風味小吃自古聞名。鰣魚、鱭刀魚、大閘蟹、墨子酥、油酥餅、桐城豐糕、懷寧貢糕、江毛水餃、雞湯炒米等特色食品讓人回味無窮,望江挑花、潛山舒席、宿松蠟染、岳西翠蘭茶葉等傳統工藝品或土特產品令人愛不釋手。滬蓉、東香、安合、合銅黃等高速公路干線、1 0 5、2 0 6、3 1 8三條國道和合九鐵路在市境交匯,已建成通車的安慶長江公路大橋和建設中的安慶鐵路大橋,跨江與建設中的南京——安慶城際鐵路、沿江高速公路、安慶——景德鎮高速公路連接。安慶天柱山民航機場先期已開通至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航線,目前又在擴建之中。安慶集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為一體的立體交通網路已經形成。
安慶充滿生機,蓄勢待發,是一座潛力巨大、大有希望的城市。安慶區位優勢明顯,地處皖鄂贛三省交界處,是溝通三省並連接上海、武漢兩大經濟區的紐帶,是3000噸級海輪入江的終點港口。安慶作為全國重要的糧棉油、水產品和畜禽生產基地,作為安徽省重要的石油化工、汽車零部件製造和紡織加工業基地,又被省列為皖江開發的重點開放城市之一,社會經濟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農業繼續保持較高的發展水平,工業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輕紡、建材、機械四大支柱產業,涌現了安慶石化、華茂、環新、海螺、全力、鴻潤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基礎教育成為品牌,文化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城市供水、供電、供氣、公共交通通訊和商業服務等基礎設施有了很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安慶已與世界上1OO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關系,出口商品達2 0 O多種。
黨中央國務院頒布實施的《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規劃》中明確了對安慶的定位,是全省三大區域中心城市之一、三大產業集團之一、六大交通樞紐之一,打造帶動皖西南、輻射皖贛鄂交界地區的區域中心城市,建造全國重要的石化和輕紡產業基地;安慶的發展,不僅納入皖江城市帶中的重要一軸,也納入到面向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中。
新的一年,在全面實施「十一五」規劃、建設和諧安慶的征途上,安慶市委市政府決心圍繞建設「千億安慶」、「活力安慶」、「和諧安慶」和文化強市的目標,以追趕跨越、奮力崛起為主題,以改革開放、自主創新為動力,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五大戰略」,強力推進「3231」工程,加快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發展質量,改善人民生活,扎扎實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保持和擴大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進一步加快建設全面小康社會進程。安慶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身於改革和建設事業。
開放的安慶正敞開胸懷,竭誠歡迎海內外人士前來觀光旅遊、投資興業、共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