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敬畏史筆的意思快點快點
敬重畏懼書寫歷史的那支筆。就是害怕自己在歷史上留下臭名。寫史是件神聖的事業,必須懷著一顆敬畏嚴謹是態度去做,寫史的人通常在對某種事物懷敬畏之心,才能嚴肅認真地對待。比如祭祀天地。而一般人怕被寫史人的文筆寫入反派,也會敬畏寫史的人。
(1)敬畏歷史是什麼擴展閱讀:
寫史是件神聖的事業,必須懷著一顆敬畏嚴謹是態度去做。 寫史的人通常在對某種事物懷敬畏之心,才能嚴肅認真地對待。比如祭祀天地!而一般人怕被寫史人的文筆寫入反派, 也會敬畏寫史的人;
每當我們民族處於危亡之秋,總會出現兩類人。一類人有邦國而無自身, 敬畏史筆 ,體恤民苦,壯懷激烈,視死如歸。另一類人則重私利而輕大義,寡廉鮮恥,戕害同胞,賣身求榮,置世世代代之唾罵於不顧。一想到這里,我就感慨萬分,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
② 結合西漢和唐朝的初期歷史,談談對「敬畏歷史」的認識
以西漢初期為例:漢初的統治者既看到秦朝統一、建立中央集權體制的長處,採取「漢承秦制」的執政措施。又看到秦朝沒有因時改變執政策略,過分「有為」,勞民不止,民怨沸騰,暴政而亡的教訓。採用「與民休養」,「清靜無為」的政策,帶來了政局穩定,經濟恢復和發展。據此,我們要正確地面對歷史,尊重歷史,不被歷史中的榮耀所迷惑,也不為歷史衰落而沮喪,從歷史中汲取營養,變歷史為寶貴的財富。
或,唐太宗李世民等在總結前人(隋朝)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調整統治政策(具體略),在其統治時期,出現了貞觀之治。
③ 「心存敬畏」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敬畏」,這是一個狀態的兩面,敬對內心,畏對外部;
但這個畏不是「怕」而是一種清晰認知後的震驚、尊重和自持的心理狀態,是和敬融合在一起的「驚-敬-信」一體的東西;
而「敬畏」里的敬也是面向人類內心那種萬象森嚴,持有的一樣的心理狀態。
--
《寫在語文邊上》之《心存敬畏》
本帖最後由 袁衛星 於 2012-12-13 12:35 編輯
引言 定義敬畏
近代西方哲學史上劃時代的哲學家康德有一句名言:
「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日新月異、有加無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
這句話橫跨東西屏障,穿越時間長河,至今仍然是人們精神生活的座右銘。
在這句話中,我們需要把握一個關鍵詞:敬畏。
「敬畏」是什麼?就是「既敬重又畏懼」。這是人對待事物的情感態度,它囊括了「敬」與「畏」的雙重情感內涵:「敬」是指恭敬、敬重、彬彬有禮,「畏」是指懼怕、畏怯、戰戰兢兢。在這里,「敬」,體現的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價值追求,是對事物人格化的一種尊重;「畏」,是一種行為的警示界限,是一種對自身言行的自律,是一種對萌生不規行為的自我約束。敬畏是一種態度、一種觀念、一種品德、一種境界、一種自省、一種約束,也是一種憂患、一種睿智、一種敏銳、一種原則、一種覺悟。一句話,是內在精神境界和價值追求的自然外化。
翻開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人們就會明白,敬畏是中華倫理道德的精髓,是做人之基、成事之道、從政之德、治國之本。在我國,古人對「敬畏」早有精闢論述:有「君子以恐慌修省」之良言;有「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的名言;有「有所畏者,其家必齊;無所畏者,必怠其睽」的警告;有「畏法度者最快樂」之達觀;有「君子觀洊雷威震之象,以恐懼自修飭循省也。君子畏天之威,則修正其身,思省其過,咎而改之」之告誡;有「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的勸解;有「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的操守;有「君子大心則敬天而道,小心則畏義而節」,「小人則不然,大心則慢而暴,小心則淫而傾」的界限;有「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之習慣......
中國語境中的「敬畏」常和「道德典範」聯系在一起。孔子曾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天命」對人而言是神聖而不可輕易達致的東西;「大人」是「天命」的承載者,是社會政治秩序的代表;「聖人」是「天命」的闡釋者,是人心秩序話語的表述者。由對「天」的敬畏在現實中轉變為對「大人」、「聖人」之敬畏,中國人的敬畏對象是指向道德典範的,是現實的、具體的,人們相信只要表達了對大人、聖人之敬畏必然就表達了對天之敬畏,因為大人、聖人是其現實中的代言人。這里的「畏」具有主動性,「畏」由「敬」生。在「敬」和「畏」之間,「敬」是因,「畏」是果。「畏」在這里不單純是指一種害怕、順從,而是指一種為了實現人生理想、信念而對自己行為的主動限制、反省,是一種道德自律,表達的是一種有所不為的精神。
而在西方語境中,「敬畏」往往從「敬畏上帝」開始。英文欽定版《聖經·箴言》中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聖經·希伯來書》中則說,「所以我們既得了不能震動的國、就當感恩、照神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神」。神、上帝、耶和華,那是隱秘的,這就使敬畏沒有了具體可觀的意向對象。由於意向對象是不可觀的,因而其不可能成為敬畏者的價值取向,對上帝敬畏並不是希望自己成為上帝,而是因為懼怕上帝的懲罰而按照上帝的要求去約束自己的言行。當然,這種怕是與敬相聯系的怕,如果不與敬相聯系,那麼這種怕和動物本能的恐懼也就沒有二致了。在西方語境中,「敬」和「畏」之間,「畏」是因,「敬」是果,順序不可逆轉。
然而,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人類自步入工業社會以來,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科學技術作為一種極具創造力的生產力要素,將人們的生活送上了現代化的道路。與此同時,受科學技術進步的影響,人們的精神世界也發生了一些根本性的變化,表現得比較明顯的就是「唯科技至上」、「唯自我至上」的觀念逐步占據人們的心靈,人們盲目地將征服自然,改造社會作為自身唯一的價值追求。在這種價值觀念的引導下,人們變得狹隘和自私,工具性的思維方式橫行,他們開始只關注自我、只關注自身所能控制、掌握的內容,卻忽視了對內心的審視,對情感價值的追尋,以及對自我以外的他者的傾聽和關注,人們開始顯得「肆無忌憚」,無法堅守內心的價值秩序。這給個體心理成長、道德情感發展造成的沖擊突出地表現為敬畏意識淡薄,敬畏感缺失。
從前有句老話,常人都知道,說的是:「舉頭三尺有青天。」還有:「頭頂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進一步,話更重,道是「人可欺,天不可欺」,或者說「人在做,天在看」。這么多警句,就一個意思,指的是做人做事要有敬畏。我們可以不相信天地神靈,但我們必須相信道德規律。我們要敬畏生命。生命是宇宙間最偉大的奇跡。世界上最大的罪過,就是將生命無辜地剝奪。
我們要敬畏自然。人是自然之子,在總體上只能順應自然,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無論人類創造出怎樣偉大的文明,自然永遠比人類偉大。
我們要敬畏律令規則。律令規則是人類社會發展基本保障。沒有它們,我們的社會就像沒有約束的泛濫洪水,將會淹沒一切。
我們要敬畏社會公德。社會公德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一個群體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積淀下來的道德准則、文化觀念和思想傳統的集中體現,其對人們行為的約束力的下降,會導致社會基礎秩序的混亂。
我們要敬畏傳統文化。世界各國、各地之間的區別除了自然環境和人種的區別之外,主要就是傳統和文化的區別。我們應當敬畏我們的傳統和文化,因為它們構成了我們作為中國人的特質。
我們要敬畏歷史。歷史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整體發展的過程,也指某種事物的發展和個人的經歷。換言之,歷史就是過去的事實。敬畏歷史,就是敬畏當下。敬畏歷史,就會對當下負責。你對歷史負責,歷史就會對你負責。
我們要敬畏民意。民意就是民眾的願望,民眾的需求,民眾的評判,民眾的心聲,民眾的輿論,民眾的信任。民意不是官員手中揉捏的玩物,民意不是水,隨著盛它的容器變化而相應變化,它是不可塑造、不可欺詐的。
我們要敬畏信仰。信仰就是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某人極度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或榜樣。這個世界上,總有一種信仰讓我們充滿力量,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奮進前行。
總而言之,時代需要我們心存敬畏。
④ 領導幹部對待政績,要堅持實踐觀點,把什麼作為實現政績的基本途徑
領導幹部對待政績,要堅持實踐觀點,要把求真務實作為實現政績的基本途徑。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關鍵在於落實》一文中指出:政績,就是為政之績,即為政的成績、功績、實績。而政績觀則是指領導幹部對如何履行職責、追求何種政績的根本認識和態度。
正確政績觀的要義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謀求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此,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就必須做到三個「敬畏」。即:敬畏群眾、敬畏人生、敬畏歷史。
敬畏群眾就是要堅持群眾觀點,把維護群眾利益作為追求政績的根本目的。敬畏人生就是要堅持實踐觀點,把求真務實作為實現政績的基本途徑。敬畏歷史就是要堅持歷史觀點,把科學發展作為衡量政績的主要標准。
(4)敬畏歷史是什麼擴展閱讀
把求真務實作為實現政績的基本途徑的實踐觀點:
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也是我們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實踐是正確思想產生的源泉,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又是發展理論的動力,學習理論的目的。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這就告訴各級領導幹部,正確的政績觀要靠工作來體現,靠落實來保證,因為真正的政績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實績。
抓落實,既是工作方法問題,也是工作能力問題,更是工作作風問題,落實抓得越徹底,工作成效就越大,政績就越突出。
⑤ 領導幹部為什麼要有敬畏意識
李源潮同志指出:領導幹部要有三個敬畏,即敬畏歷史、敬畏百姓、敬畏人生。
什麼要敬畏歷史呢?因為,歷史是人造就的,歷史又是人們生存與發展的平台,人是在歷史的延續中成就著自己,發展著自己。任何人,無論其好壞、善惡,都要被歷史予以審判、評價。作為領導幹部,強調敬畏歷史,應該把握幾點:一是要尊重歷史。我們敬畏歷史,對歷史要尊重,對創造歷史的前人要尊重。這是前提,也是我們應有的態度。二是要遵循歷史。歷史是一種智慧,歷史是一種思維方式。因為歷史是客觀的,公正的,歷史中的經驗,歷史所提供的規律,正是後人做人做事的前提和借鑒。三是要在歷史的長河中書寫自己的歷史。
敬畏百姓,讓自己做的事情對得起養育我們的人民。我們的黨,我們的幹部,都是人民的兒子。我們說什麼話,干什麼事,老百姓都看著,都評論著。對於幹部的所作所為,老百姓都是最有權威的審判官,心裡都有一筆帳。
為什麼要敬畏百姓?第一,老百姓最可愛。他們付出的創造性最多,最忍辱負重。就是今天,他們有許多困難,許多問題,但他們對黨信任,非常體諒黨和政府,第二,很多業績都應該歸功於老百姓。他們是新社會的主人,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世界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我們黨執政已經有了60年的歷史,之所以能受到人民的擁戴,根本的原因就於我們同人民群眾保持了血肉聯系,第三,老百姓最可畏。黨以及黨員幹部,是人民的兒子。
敬畏人生,就是將來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感到後悔。敬畏人生,就要珍惜自己的一生。首先,要對自己負責。其次,敬畏人生,要對自己的家庭負責。第三,敬畏人生,就要對社會負責。幹部的職責,就是為社會辦好事的,自己的言行,必須對社會負責。身為領導幹部,只有敬畏人生,才能邁好自己當下的每一步,做一個對黨和人民負責、對自己負責的人,避免在慾海中迷失方向。
⑥ 我們為什麼要對歷史有敬畏
對歷史有敬畏之心,就要不斷加強對歷史的了解和學習,挖掘歷史文化的豐富內涵,切身體會「高山仰止,心嚮往之」的感受,對於歷史文化遺存視若珍寶、倍加珍惜,傳承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汲取其中積極的養分。
對歷史有敬畏之心,就要把歷史文物保護利用從樸素的自發行為變成有意識的自覺,讓祖先與歷史留下的印記代代相傳。
對歷史有敬畏之心,我們的文化自信才能因為得到內生的滋養而愈發強大,萬涓細流匯聚成湯湯大河,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⑦ 用自己的話說說敬畏歷史 敬畏文化 敬畏生態的意思
要尊敬歷史、文化和生態。
「三個敬畏」的理念,是來自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對自然界客觀規律的深刻認識。
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領導幹部要加強經濟學知識、科技知識學習,特別是要悟透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正確政績觀,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慎重決策、慎重用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