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吳哥窟的歷史和傳說。
公元9世紀初,高棉國王闍耶跋摩二世統一了柬埔寨地區,自封為「神王」,這一政教合一的傳統延續了近千年,西哈努克國王是柬埔寨最後一位「神王」。印度教的三大史詩之一的神話故事,可以在大吳哥的四個城門、小吳哥迴廊的壁雕等地發現。
Ⅱ 吳哥的歷史沿革
吳哥城曾是東南亞歷史上最大、最繁榮、最文明的王國之一的高棉王朝皇家中心。從9世紀的最後10年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遷都至吳哥直到13世紀初期,吳哥諸王統治著南起中南半島南端,北至雲南,東自越南,西到孟加拉灣的大片土地。在此期間,他們動用了大量人力、財力從事大規模建設,以為自己和國都增色。自闍耶跋摩七世後,國勢逐漸衰落,1431年泰族軍隊攻佔並洗劫了吳哥,此後該城便被廢棄。
吳哥始建於公元802年,完成於1201年,前後歷時400年。在幾百年的建造過程中,吳哥三易中心。第一次王都中心建在巴肯寺(耶輸跋摩一世時代),第二次王都中心是在巴戎寺(羅因陀羅跋摩二世時代),第三次王朝中心又定在巴芳寺(烏答牙提耶跋摩二世時代)。吳哥曾先後兩次遭洗劫和破壞。第一次是在1177年占婆人侵入柬埔寨時,吳哥遭受了劫掠;第二次是1431年暹羅軍隊的入侵,攻陷了吳哥。吳哥遭到了嚴重破壞,王朝被迫遷都金邊。此後,吳哥被遺棄,逐漸淹沒在叢林莽野之中,直到19世紀60年代才被發現,據說是一個名叫亨利·穆奧的法國博物學家發現了吳哥古跡。
根據中國商務使者周達觀的生動記載,13世紀末吳哥仍是一個興盛的大城市,也是亞洲最宏偉的都城之一。然而,這時在闍耶跋摩七世王執政時達到頂點的建設狂熱顯然已經終止,一種以小乘佛教為代表的更有克制性的新宗教傾向正在興起,而且在帝國西面建立的泰族王國的軍隊開始侵入高棉心臟地區。到16世紀,當另一份可查的直接記載寫成時,這些趨勢已使這座城市被廢棄了多年,只留下叢林覆蓋的古代廟宇遺跡和一度壯觀的貯水池及水渠廢墟。
在古城滅亡和現代時期開始的4個多世紀中(即從15世紀初期至19世紀末期),人們對吳哥的興趣主要集中在吳哥窟,這處由小乘佛教僧侶接管並大致保存完好的古跡成為東南亞最重要的朝聖地之一。在此期間許多來到柬埔寨的早期歐洲旅遊者對這個「消失」的城市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法國殖民地政權建立後(1863),整個吳哥遺址成為熱心的學者們關注的焦點。他們最初是獨立研究,後來得到政府資助的遠東法國學校支持,一批有才能和獻身精神的法國考古學家及語言學家開始了一項全面研究計劃,逐漸積累並掌握的關於吳哥古城歷史,並揭露及引導它的生活的迷人宗教和政治制度方面的知識。考古學家們還堅持了一項艱巨的重建計劃,使古代廟宇群、貯水池和運河在某種程度上恢復它們原來的宏偉規模。
20世紀後半期,柬埔寨出現了政治和軍事動亂,吳哥廟宇群也遭到一些戰爭破壞和盜竊,但主要問題在於被人們忽略。由於缺乏適當管理,許多建築物已為草木所掩蓋,並受風雨侵蝕破壞了。
Ⅲ 吳哥古城的簡介
大吳哥 位於吳哥窟的北部,是耶跋摩七世統治時期建造的新都。
吳哥城規模非常宏偉壯觀,護城河環繞在周圍。城內有各式各樣非常精美的寶塔寺院和廟宇。在吳哥城中心的是巴揚廟,它和周圍象徵當時16個省的16座中塔和幾十座小塔,構成一組完美整齊的階梯式塔型建築群。
吳哥窟又名吳哥寺,是柬埔寨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古寺,也是保存最好的名剎。吳哥窟分為「大吳哥」與「小吳哥」兩處地方,其中小吳哥的建築群較為宏偉。
現時的吳哥遺跡,佔地面積達310平方公里,包括四座神廟建築。所殘留的一牆一柱,仍可窺見當年精美的雕刻工藝。鬼斧神工的技術,的確令人贊嘆,難怪吳哥窟有「雕刻出來的王城」這個美譽。它和中國萬里長城、埃及金字塔、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並列為東方四大奇跡。
據說,建築時所徵召的民工達1,500萬以上。寺廟全部用巨大的沙岩石塊重疊砌成。最重的石塊重量超過8噸,石塊之間沒有任何粘合物。
寺院周圍有寬190米的壕溝,四周共長5.6公里。主殿上有5座尖塔,中央塔頂離庭院地面65米,底層廊壁上布滿石刻浮雕。這些浮雕內容有反映當時人民生活的,如打獵、捕魚、送別、戰爭等;有重現古代傳說的,如「乳海翻騰」、「天神制魔」等神話故事;有跌坐的佛陀,有跳舞的女神,還有人頭、鳥獸、蟲魚的雕刻,姿態萬千,栩栩如生。寶塔外面的石塊上刻著各種姿態的佛像,有的高達幾十米,形象非常生動。
15世紀上半葉,吳哥故都廢棄,此寺院亦荒蕪冷落。19世紀中葉後重新修整,成為世界聞名的古跡。整個建築宏偉精美、鬼斧神工,充分反映了柬埔寨古代工匠們的驚人智慧和高度藝術才能。
「大吳哥」又稱吳哥城,用了二十年時間建造,特別的地方是城牆以巨石砌成,外有護城河保衛國土。五座城門之中,以南門最完整,城門入口兩旁,並列了兩排石雕,左邊是天神,右邊是魔鬼。巴戎寺是大吳哥城內最重要的建築,寺廟在城的中央,台階上有54座如群山起伏的古塔,環抱著一座高達40米的圓塔;每座石塔的頂部四邊,又刻有一尊巨大人面像,場面壯觀。另外,旁邊內外兩層的迴廊及大型浮雕,都手工精細,極具欣賞價值。
小吳哥與大吳哥只是相距十分鍾車程。五座蓮花蓓蕾形的聖塔,活像五支巨型粟米,直指天空。五座聖塔中,以中央的一座較大,每層台階四邊均有長廊,刻有佛教故事中的人物。經過陡峭的石級,走到最高處,是以前帝王祭神的地方。 1860年,法國博物學家亨利·穆奧在柬埔寨熱帶叢林中,發現了一座巨石砌成的皇城。這座城市規模宏大,建築壯麗,雕刻精美,完全可以與世界任何偉大建築相媲美,這就是9~15世紀柬埔寨國都——吳哥。經發掘、清理、修復,這顆被茫茫林海淹沒了400多年的稀世明珠終於重放異彩。
吳哥古跡位於洞里薩湖北面,離金邊240公里。主要包括大、小吳哥兩地的吳哥城和吳哥寺,共有建築約600座,都是用巨大石塊壘砌成的,其中有許多蔚為壯觀的佛寺和寶塔,散布在約45平方千米的森林中。
吳哥城是一座正方形的城市,全用赤色石塊砌成,整座城池布局合理,建築設計別具匠心。城內有各式精美的寶塔寺院和廟宇。吳哥城的中心是巴揚廟,它是王城的主體建築,高達45米,它和周圍的16座中塔和幾十座小塔,構成一組完美整齊的階梯式塔型建築群。
據史書記載,這16座寶塔象徵當時高棉的16個省。其中,被稱為「吳哥古跡明珠」的女王宮,更是以它精美絕倫的石雕著稱於世。這些雕像刻工精細,線條流暢,立體感強,堪稱石雕藝術的奇瑰。
吳哥寺是吳哥地區最主要的古跡,也是舉世聞名的建築奇觀,位於吳哥城南4公里處。它的主體建在一座石砌的3層台基上,各層四邊都有石雕門樓和石砌迴廊,最上層有形似5座蓮花蓓蕾的尖塔,中央最高離地65米。寶塔象徵著印度教和佛教神話中的宇宙中心和諸神之家,稱為「山廟」。柬埔寨將它視為國家的象徵,繪在國旗上。
吳哥寺是它的創建者蘇利耶跋摩二世的陵墓,建於1112~1201年,又叫吳哥窟,包括十多座古建築物及幾十組次要遺跡,總面積4萬平方米以上。陵墓最傑出的是5塔下面每層台基四邊石砌迴廊壁上的浮雕,最低一層迴廊上的浮雕長約800米,大多題材取自印度史詩中的神話故事,技巧高超,刻劃生動,想像力豐富,是高棉(柬埔寨古稱浮雕中最精妙的代表。
石塔、石門樓上面也都刻有大量美麗的圖案。吳哥寺是由無數塊精美浮雕的大石塊組合成的,石塊巨大,最重的有8噸,石塊之間沒有任何粘合物,雖經歷了近千年的風雨,仍巋然不動,不能不說是建築史上的奇跡。 似乎是來源於一次異族宗教的入侵,破城後他們殺了所有的男人,上至皇帝,下至剛出生的兒童。隨即帶走所有的女人們,只留下這座空城,這個城市的歷史和記憶就這樣永遠斷裂。
為什麼吳哥會如此悲慘,因為他們本族的宗教不鼓勵戰爭和暴力,純善不存。
你的夢似乎是他們歷史的某種敘說,在一片古廢墟的月夜中(他們當時是拜月教,最後為拜火教所滅),一個人蹲在牆角(所有的人都已死去,當然只有後來的孤寂的來訪者,但他們永遠穿透不了那座牆壁,不會知道那座城牆里曾經發生的一切),看著爬滿青苔的牆上慘淡的光(那裡曾經發生過大屠殺,怨氣何以能散),似乎四周的牆朝自己壓倒過來..(如果你知道他們的歷史,你當然無法承受這種悲壯.......) 雄踞在首都金邊西北三百多公里的吳哥古跡群,是柬埔寨吳哥王朝的都城遺址。
吳哥王朝輝煌鼎盛於十一世紀,是當時稱雄中南半島的大帝國,也是柬埔寨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然而,一四三一年,泰人軍隊攻佔並洗劫了吳哥,驕傲的高棉帝王棄城而逃,被迫遷都金邊。於是,盛極一時的吳哥王城便淹沒在洞里薩湖畔的森林裡,成為被世人遺忘的空城廢都。
直到一八六零年,一位法國動植物學家,在莽莽叢林里重新發現沉睡了近五百年的吳哥窟,這個「遺失」在柬埔寨熱帶叢林中的宏大建築群落才得以重見天日。現存的吳哥古跡主要包括吳哥王城(大吳哥)和吳哥窟(小吳哥),全部用巨大石頭建構以及精美絕倫的浮雕藝術,是吳哥古跡的兩大特點。吳哥古跡總共有大小建築六百餘座,組成了氣勢恢宏的古跡群,分布在四十多平方公里的叢林中。
和平回到了飽受戰亂災難的柬埔寨,自一九九八年來,吳哥古跡旅遊業迅速興起。吳哥已成為世界著名的旅遊考古勝地,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大批遊客。今天走在吳哥旅遊區,處處遊人如織。「空城」不再空,「廢都」不再廢。
吳哥魅力的重新煥發,帶旺了吳哥所在的暹粒市,帶旺了柬埔寨的經濟發展。暹粒市目前有四家五星級酒店和十七、八家四星級酒店,它們大多是近兩年來興建開業的,但在時下紅火的吳哥旅遊熱潮中,卻依然供不應求,常告爆滿。仍有十多家高級酒店在籌建和興建中,預計明年可投入使用。暹粒市的旅遊公司也以數倍的速度快速增加。
昔日吳哥城周邊的農田,如今棟棟高級酒店拔地而起,處處餐廳、歌舞廳、旅遊工藝品店臨街而建,數以萬計的暹粒百姓經營旅遊業,販賣民族風情工藝品,迅速走向致富之路。入夜,我們走進暹粒市區臨街有民族歌舞表演的風味餐廳,但見數百海外遊客樂在笙歌妙舞中,樂在美味佳餚中。可以預見,只要和平永駐,開放永續,吳哥古城乃至整個柬埔寨,必定一天天走向繁榮富足。 ·吳哥城(Angkor Thom)
·吳哥窟(Angkor Wat)
·Baksei Chamkrong
·巴孔寺(Bakong)
·班蒂喀黛(Banteay Kdei)
·班蒂色瑪寺(Banteay Samré)
·女王宮(Banteay Srei)
·巴普昂寺(Baphuon)
·巴戎寺(Bayon)
·周薩神廟(Chau Say Tevoda)
·東大人工湖(East Baray)
·西大人工湖(West Baray)
·東湄本(East Mebon)
·西湄本(West Mebon)
·豆蔻寺(Prasat Kravan)
·Kbal Spean
·the Khleangs
·Krol Ko
·羅蕾寺(Lolei)
·涅盤宮(Neak Pean)
·空中宮殿(Phimeanakas)
·巴肯山(Phnom Bakheng)
·豬山(Phnom Krom)
·亞揚寺/阿約寺(Prasat Ak Yum)
·寶劍塔(Preah Khan)
·神牛寺(Preah Ko)
·Preah Palilay
·聖皮度寺(Preah Pithu)
·變身塔(Pre Rup)
·Spean Thma
·皇家浴池(Srah Srang)
·塔普倫寺(Ta Prohm)
·達松(Ta Som)
·茶膠寺(Ta Keo)
·斗象台(Terrace of the Elephants)
·十二生肖塔(Prasats Suor Prat)
·癲王台(Terrace of the Leper King)
·塔瑪儂遺址(Thommanon)
Ⅳ 吳哥國家有著怎樣的曲折歷史遺跡
吳哥是公元9~15世紀東南亞高棉王國的都城。9世紀初始,吳哥王朝先後25位國王,統治著中南半島南端以及越南和孟加拉灣之間的大片土地,其勢力范圍遠遠超出了今天柬埔寨的領土,盛極一時。其間大興土木,留下了吳哥城、吳哥窟和女王宮等600多座印度教與佛教建築風格的寺塔。1431年泰族軍隊攻佔並洗劫了吳哥,該城廢棄。隨後,繁華的吳哥就湮沒於方圓45平方千米的叢林榛莽之中,到16世紀已成為一片雜木叢生的廢墟,逐漸被人們遺忘。1860年1月22日,法國博物學家姆奧為了尋找珍奇異獸,來到金邊西北2504千米處的洞里沙湖岸。34歲的他,就在這個蠻荒的密林深處,發現了震驚世界的吳哥遺址。姆奧花了3個星期的時間在遺跡群中到處察看,從當地建築宏偉的、傳神的浮雕以及秀麗絕倫的雕像,他斷定吳哥地方以往曾經出現具有高度文明化的王朝。姆奧將眼前的景觀巨細無遺地記錄下來,然後趕回法國,把他所看到的一切一五一十通過新聞界發布出來。1863年時,姆奧的調查記錄在學術雜志刊載出來,西方考古學術界終於開始相信的確有吳哥遺跡的存在。1866年,法國的勢力侵入中南半島,法國人開始對這些神話般的廢墟進行系統性的研究,並且於1885年編了一份歷代國王的年表,人們才知道姆奧只不過是一個「再發現者」而已。根據考古學家找到的史料,人們知道高棉(即柬埔寨)在放棄都城吳哥之後,經歷了幾世紀的內訌和戰亂,不過,吳哥都城的建築卻保存得十分完善,絲毫未受戰火波及。1546年,高棉王安強一世曾修復吳哥窟,1576年,沙塔王曾經把宮廷的一部分遷至吳哥附近,以便就近維護。1551年,葡萄牙傳教士發現了吳哥都城,並且作成記錄,這份記錄目前還珍藏於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中央圖書館。到了17世紀,吳哥城已人跡罕至,逐漸被四周茂密的熱帶樹林吞噬。法國人在1898年,投入大量資金來維護吳哥遺跡,考古學家和一隊又一隊雇自當地的工人,逐次把枝椏纏繞的樹林砍掉,使廢棄了兩百多年的石廟群建築重見天日,恢復了昔日迷人的面貌。
Ⅳ 吳哥窟的歷史和傳說
柬埔寨吳哥窟,又稱吳哥寺,中國古籍稱為「桑香佛舍」。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廟宇,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致聞名於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
1992年,聯合國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此後吳哥窟作為吳哥古跡的重中之重,成為了柬埔寨旅遊勝地。從1993年不到一萬人次,迄至2007年已達二百萬人次,吳哥窟已成為旅遊勝地。一百多年來,世界各國投入大量資金在吳哥窟的維護工程上,以保護這份世界文化遺產。
吳哥窟塔尖頂端日出現象,就是太陽升起時正對吳哥窟塔尖頂端,顯得非常壯觀和美麗。這種現象每年會出現兩次,即分別在3月和9月出現。
吳哥窟會出現這種現象不是偶然,而是建造吳哥窟的高棉祖先智慧非凡,他們根據天文地理原理來建設吳哥窟,將吳哥窟與大自然結合得如此巧妙,使日出剛好出現在塔的尖端,美輪美奐。
(5)小吳哥有多少歷史擴展閱讀
吳哥古城是柬埔寨的象徵,也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明珠。與埃及的金字塔、中國的長城、印度尼西亞的波羅浮屠並稱為「東方四大奇觀」。
吳哥窟作為舉世聞名的建築奇觀,每年吸引了超過百萬的遊客到訪。很多人親眼見識到了吳哥窟的宏偉壯麗,然而卻不知道吳哥窟還隱藏著偉大歷史和值得探索的奧秘。
Ⅵ 吳哥窟建造時候是中國什麼朝代
吳哥窟的建造時間在(1113—1150年),當時中國處在宋朝時期(960年—1279年)。
吳哥窟(Angkor Wat),又稱吳哥寺,位於柬埔寨,被稱作柬埔寨國寶,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築。吳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中國佛學古籍稱之為「桑香佛舍」。
是吳哥古跡重要組成部分,又稱吳哥寺,或小吳哥,梵語意為「寺之都」。蘇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年在位)時為供奉毗濕奴而建,三十多年才完工。吳哥窟是吳哥古跡最精華的部分,也是柬埔寨早期建築風格的代表。
(6)小吳哥有多少歷史擴展閱讀:
紹興二十年(1150)正月,秦檜入朝,殿前司前後軍使臣施全持刀行刺,為轎子所擋,沒有砍中,施全被捕。秦檜又驚又怒,親自審訊。
施全憤然說,全國都與金人為仇,你卻要事金賣國,我便要殺你。壬辰,秦檜以磔刑處死施全。此後,秦檜平時不敢出門,居家戒備森嚴,外出即以衛兵隨身護衛。
宋代史學發達,私人著史風氣盛行。秦檜專權,為防其罪惡載入私史,屢次求禁私史而興文字獄。李光因主張抗金而忤秦檜。
紹興十一年(1141),責授建寧軍節度副使、藤州(今廣東藤縣東)安置,後移瓊州(今海南海口)。紹興二十年(1150)正月,秦檜借口李光在貶所寫私史,其子李孟堅傳誦之,語涉譏謗,命送大理寺查訊。三月,獄成。
李光被移至昌化軍(今廣東儋縣西北)安置,永不檢舉;李孟堅被除名,峽州(今湖北宜昌)編管。胡寅、程瑀等與李光有聯系的八名官員也被牽連,受到不同的處分。
Ⅶ 吳哥古跡的歷史
1.吳哥古跡,又名吳哥考古園,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的柬埔寨西北方暹粒省,吳哥(Angkor)是高棉語「城市」的意思。古跡群分布在40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包括高棉王國從9世紀到15世紀歷代都城和寺廟,如吳哥窟、吳哥城、巴戎寺、女王宮等遺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2年將吳哥古跡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吳哥地區最主要的寺廟建築吳哥窟(Angkor Wat),由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於1113年至1150年間建造。打破傳統設計,吳哥窟是一座獻給毗濕奴神的須彌山寺,也是當時的國寺。以五塔和三層迴廊構成,外有灌水的壕溝做為鹹海,牆面浮雕神話故事與蘇耶跋摩二世個人的皇室生活。建築佔地廣闊,宏偉壯麗,牆面雕刻生動自然,為高棉古典藝術代表作,是世界第一大宗教建築。
Ⅷ 吳哥王朝盛極一時,為何在歷史上突然消失了幾百年呢
在我國古代史書中,記載有真臘國,真臘國自秦漢起就與我國交往密切,從隋朝起向中國朝貢,唐朝時改稱“閣蔑”或“吉蔑”,到了宋朝時又改回了“真臘”,元朝稱為“真臘”或“甘勃智”,到了明朝變更為“甘武者”,明萬曆後稱為“柬埔寨”。是的,真臘國就是今天的柬埔寨。早在公元7世紀,真臘國就有了自己的文字,在公元802建立吳哥王朝後,進入了黃金時代,於11、12世紀發展到了頂峰,其標志就是盛極一時的吳哥城。因其主體民族是高棉族,所以其文化也被稱之為高棉文化或吳哥文化。
在這里的每一塊石頭、每一個雕塑都是歷經千年的文物,至今吳哥窟迴廊內的浮雕仍然清晰、細膩,浮雕上載歌載舞的場面讓人聯想到征戰勝利,也讓我們窺見了吳哥王朝昔日的輝煌。
Ⅸ 吳哥遺址在哪裡
吳哥古跡,位於柬埔寨暹粒省金邊湖北面,距首都金邊240公里。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古跡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與印度的泰姬陵、中國的萬里長城和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並稱為"東方四大奇跡"的吳哥古跡在面積約45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中,分散有各種建築遺跡600多處,主要包括吳哥窟、吳哥城和附近一些廟宇。這是一組巨大的石建築群,主要由大量宏偉的石塔、石屋扣許多精美玲瓏的石刻浮雕組成。全部結構幾乎都用很大的石塊堆砌而成吳哥窟即吳哥寺,又稱小吳哥。如果按照婆羅門教的習俗坐西朝東的話,吳哥 窟就會背對王城大道,面臨暹粒河那滾滾不息的河水。這樣,就沒有舉行各種盛大典禮的開闊廣場。於是,出於舉行盛大宗教活動的目的,吳哥窟就成了吳哥古跡建築群中惟一一座坐東朝西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