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燕皮歷史有多少年了

燕皮歷史有多少年了

發布時間:2022-08-01 03:29:22

⑴ 福州特產有哪些

1、永泰芙蓉李

永泰芙蓉李又名夫人李、浦李、永泰李,系福建省名牌農產品,屬薔薇科、李屬。芙蓉李又名中國李,是福建省特產,有700年的栽培歷史。

芙蓉李在福建閩東、閩北等地都有種植,以福建福安市、永泰縣梧桐鎮的最為出名,果實艷麗,甜酸適口,品質上乘。


⑵ 燕皮餛飩的由來

相傳,早在明朝嘉靖年間,福建浦城縣有位告老還鄉的御史大人,家居山區,吃多了山珍便覺流於平淡。於是,他家廚師取豬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摻上適量的蕃薯粉,擀成紙片般薄,切成三寸見方的小塊,包上肉餡,做成扁食,煮熟配湯吃。御史大人吃在嘴裡只覺滑嫩清脆,淳香沁人,連呼「大妙」,忙問是什麼點心,那廚師因其形如飛燕而信口說「燕皮餛飩」。後燕皮餛飩與鴨蛋共煮,因福州話里鴨蛋與「壓亂」、「壓浪」諧音,寓意「太平」,而又有「太平燕」之說。

「太平燕」是福州的一道知名地方風味小吃,也是福州風俗中的喜慶名菜。福州人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別,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肉燕亦由此成為饋贈佳品,為福州人包括海外鄉親所衷情。

在福州僻街小巷,聽到一串有節奏的「嗒、嗒」之聲,循聲而去,就可尋及燕皮店。不過,要買正宗上好的燕皮,還得到福州南後街中國澳門路上的同利肉燕老鋪,正所謂「百年同利,中華燕皮」。

同利肉燕老鋪創始於一八七六年,至今已傳承五代,是福州一家創業一百二十多年、制售燕皮的「中華***」。聽已執掌「同利」的陳君方說,他的父親、第三代傳人陳存談,現年七十多歲,而從十二歲時開始打制燕皮,至今已有六十多年。

百餘年間,陳家嚴守祖訓打制燕皮,豬肉必選後腿的精肉,配以上好的蕃薯粉,肉粉配比恰到好處;通過精細復雜的工序手工打制而成,薄如白紙,其色似玉,口感軟嫩,韌而有勁。同時,「同利」一貫遵循薄利多銷原則,節日與平日同價。正是這近於「迂腐」的生意經,使得老鋪盛名於世,燕皮遠銷北京、上海、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及東南亞一帶。

日本有位佐藤壽一先生率日本電視工作者一行特地來到福州,慕名找到「同利老鋪」,製作了電視專題節目,向日本觀眾介紹福州肉燕。以同利老鋪燕皮製作的「扁肉燕」在「中華名小吃」認定會上獲金獎的福州美食園,更是贈「同利」一方金匾,曰「相得益彰」。如今,「同利」已走出南後古街,在榕城美食街和元洪城美食大世界內新設分店。緊跟時代步伐,趨應大眾化口味,開發新產品,把燕皮推向全國乃至世界,陳君方痴心不改。他家將飛舞木槌,一槌一槌地在福州傳承著精湛的手藝。

⑶ 肉燕皮的介紹

肉燕皮,多稱作燕皮,是福建福州著名的漢族傳統小吃之一,已有數百年歷史。肉燕皮是用精肉配上澱粉等輔料精製而成,形似紙狀,潔白光滑細潤,散發出肉香,食時頗有燕窩風味,非常爽口,故被譽為肉燕皮。

⑷ 福州小吃「肉燕」的起源或歷史有哪些 越多越好。

福州肉燕

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中,「太平燕」堪稱舉國無雙,神州一絕。

要說「太平燕」,先需說「燕皮」。燕皮的製作很麻煩,首先要選上好的腿肉,去皮去筋,切成塊(刀法有講究),然後用木製的錘子敲打(兩人對站,一人一下),直至肉成肉泥,加一定比例的薯粉,製成薄薄的皮,切成三寸見方的小塊,包上肉餡,做成扁食(北方的餛飩)配以高湯。肉餡中以調有馞薺(剁碎)的為好。由於從皮到餡到湯都為精肉製成,味道特別的鮮美。

一般小吃的做法就是將包好的燕皮先上籠蒸熟,客人要吃時現煮一下,加高湯,加蔥花。還有一種就是將制燕皮的碎絲煮湯,叫燕絲湯;再一種是剁肉成丸沾上燕絲煮湯,叫燕丸湯; 又一種是將紅酒糟煮燕絲湯打荷包蛋,叫酒肉包蛋;再一種就是肉燕加煮熟的鴨蛋、腐竹、香茹、大白菜等煮成湯,這就是最有名、最流行的太平燕了。福州各種酒席上必上太平燕,無論婚喪嫁取。

福州最有名的燕皮老字型大小為「同利老鋪」,在澳門路3號,已有百年歷史。除了同利,福州也還有許多製作燕皮的老店。各位如果來到福州,有心在小巷裡逛逛,只要聽到一串串有節奏的「嗒嗒」聲,循聲找去,那便是手工製作燕皮的所在。很早以前我就知道,出境的福州同胞只能帶出一公斤的燕皮。

肉燕的來歷

"肉燕"是浦城著名的傳統食品,細而不膩,柔而脆嫩,味鮮適口,宛若燕窩,兼有葷素風味,是本縣婚喪喜慶籠席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道名菜。相傳南宋真德秀囚浦城掃基時設宴,隨行廚師林阿榮(福州人)吩咐臨時廚師徐小春(其表兄,富嶺東湖人)搗魚丸,誤聽為搗肉丸,剔精肉搗醬和粉o林無奈,姑且壓平,薄如麵皮,切絲余熟,色質晶瑩,食如燕窩。此後浦城、福州兩地相傳仿製,稱為肉燕、燕皮o福州、閩清生產的燕皮掛牌"浦城上白燕皮"或"清水肉燕皮",省外出產的則稱"福建燕皮"。
浦城燕皮料精工細,剔取新鮮精瘦肉,用木錘搗成肉泥,撒上薯粉合成硬坯,用圓木棍反復壓碾成薄片,其薄如紙,然後折疊裁切晾乾,切成絲狀稱為"燕絲",切成片狀則稱為"燕皮"。質量最佳的燕皮,每斤約有120~130張,每張如豆腐塊大小,色白皮薄,完整元碎,不帶粉面,次等的約100張o燕皮(或燕絲)包以肉餡,名"燕扁食",燕絲包以餡心,則名"燕丸"。

太平燕
概述
「太平燕」是福州婚聚喜慶宴席上的一道「大菜」,上席時鳴放鞭炮,客人要待新郎新娘或長輩即席致謝後,方可食用。扁肉燕深受台灣同胞和海外福州僑胞喜愛,到福州來,必帶燕皮回去饋贈親友。

選材
燕皮是用精選豬後腿瘦肉,剔去肉筋和骨膜,切成細條,用木棰搗成肉泥,徐徐加入用細孔絹篩篩過的薯粉和適量清水,反復攪拌,不斷壓勻,初成硬坯,然後放在條板上,軋輾成薄片。敷上一薄層薯粉,折疊起來,略干為鮮燕皮。繼續晾乾為干燕皮,一般包裝久貯一年不壞。包餡前,用刀切燕皮成約二寸左右方片,待用。餡選瘦豬肉和蝦米、荸薺、紫菜等共剁成醬,後加少許醬油、蔥白調味,取燕皮方片包成小扁,表如石榴狀,蒸熟即成肉燕。

福州人常將「扁肉燕」與去殼鴨蛋相配作菜餚,因福州話「蛋」叫「卵」,「鴨卵」音諧「壓亂」,取「壓」了「亂」就會平安之意,故稱「太平燕」,「燕」與「宴」同音,又稱「太平宴」。

典故
福州的地方風味小吃中,能夠和鍋邊糊並列舉國無雙的,只有「太平燕」了,也稱「小長春」。

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太平燕這東西,別說是外地人,就是對現在的一些福州人,不做一點詮釋,也是搞不清楚的。要說「太平燕」,那就要先說「燕皮」的來歷,沒有「燕皮」,談何「太平燕」?

據傳,明嘉靖年間,閩北山區與江西接壤的浦城縣有位告老還鄉的御史大人,他家居山區,雖有山珍可享,但吃多了,便流於平淡。於是,那家中的廚師便出了一個新花樣,取豬腿的瘦肉用木槌打成肉泥,摻上適量的番薯粉,擀成紙片般薄,切成三寸見方的小塊,包上肉餡,做成扁肉(餛飩),煮熟配以高湯,弄了一碗點心端給主人。御史大人吃在嘴裡只覺得滑嫩清脆,淳香泌人,連呼「太妙」,忙問:「這叫什麼點心?」那廚師做點心本來是想討主人的歡心,哪來的名字?好在廚師腦筋能夠急轉彎,見碗中的扁肉形同飛燕,便信口說叫「扁肉燕」。由此推演,才有了「燕皮」一說。原先,這「燕皮」本為大戶人家獨享,後來,這打燕皮的手藝逐漸傳開流入福州,燕皮成為商品,食者日眾,反倒成了福州家喻戶曉,最負盛名的閩味名吃。

太平燕也叫「小長春」,那是因為扁肉形似長春花的緣故,「燕」、「宴」諧音,太平燕又叫「太平宴」。那麼,「太平」二字因何而起?原來太平燕里有完整的鴨蛋,在福州話里「鴨蛋」與「壓亂」「壓浪」諧音,社會生活中的各種「亂」被壓下去了,福州人去海外謀生眾多,行舟之時「浪」也被壓下去了,當然也就「太平」了。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別,民間家宴,要取一個「太平」、「平安」, 這太平宴是必吃的。

烹飪
食材

主料:豬戈肉300克、肉燕皮 150克;

配料:蝦仁50克、鴨蛋一粒;

調料:精鹽10克、味精10克、芝麻油0.5克、蕃薯粉10克、蔥花5克、熟豬油10克、高湯750克。

製法

1、將豬戈肉、蝦仁洗凈,剁成泥,加精鹽5克、味精5克、蕃薯粉、芝麻油等,並打入鴨蛋(起粘固劑的作用)攪拌勻成肉餡。

2、肉燕應切成每張長、寬各8厘米的方塊,配上一份肉餡包成圓頭散尾形,裝在已抹好底油的盤上,上蒸籠用旺火蒸5分鍾至熟。

3、煮沸的高湯,放上少許蔥花、油,投入剝殼的鴨蛋若干個,配以粉絲、香菇、腐竹等,加上蒸熟的扁肉燕就是一碗熱氣騰騰、滑嫩可口的「太平燕」了。

小貼士

1、燕皮有新鮮的和干制的,乾的肉燕可以在冰箱里貯藏半年不壞。

2、起鍋時可以根據你的喜歡放入蔥花、芹菜丁、香菜丁。只可以選放一種,要不就串味了。

3、如果你不想浪費時間包肉燕丸,那你就可以把燕皮切成一厘米寬的長條,就像煮清湯面一樣做來吃,也非常的爽脆和潤滑!

⑸ 燕皮雲吞是福建名點,這個燕皮是用什麼製作出來的

福建的肉燕又稱為「太平燕」,是福建福州的一道風味小吃,可以說只要是逢年過節,婚喪喜慶,在福州,太平燕是必備的一道菜,其寓意是太平、平安之意。主要是以瘦肉,將兩者食物混淆,其實說起肉燕,在福建的火爆程度那真是難以想像,不僅是當地風俗中的喜慶名菜,一些有年頭的老店,一天就能賣出上千碗肉燕,那麼它到底特別在哪呢?選擇的是福州老字型大小同利肉燕皮,取出一卷 從中間對半切,再依次在聯結點切斷 一卷大概能做四十多個。放在菜板上依次排好後澆水淋濕 泡軟就可以包了。

⑹ 燕皮的具體做法

肉燕皮是福州著名的傳統食品,已有數百年歷史。

肉燕皮是用精肉配上澱粉等輔料精製而成,形似紙狀,潔白光滑細潤,散發出肉香,食時頗有燕窩風味,非常爽口,故被譽為肉燕皮。

原料配方 精肉50千克 澱粉50千克 糯米4千克 植物灰鹼0.5千克

製作方法 1.選料:選用豬後腿精肉,要現宰現用,力求新鮮。

2.剔肉:原料肉須剔凈筋膜、碎骨等,然後將精肉塊軟硬搭配分組(習慣上稱為坯),每坯重750~1000克。

3.捶肉:將精肉坯放置在砧板上,用木棰反復捶打,並加入適量糯米糊、植物鹼以增強粘性,捶打時用力要均勻有節奏,肉坯要反復翻轉,邊捶打邊挑除細小筋膜、直至肉坯打成膠狀肉泥。

4.制燕:將膠狀肉泥放在木板上,均勻地撒上薯粉,輕輕拍打壓延,直至成型,稱為鮮燕。

5.晾乾:將鮮燕切成寬16厘米的長條疊卷,懸掛於通風處晾乾,即成干燕皮。

產品特點 厚薄均勻,破損少,表面無明顯皺紋,富有營養,每千克干肉燕皮可切成八厘米見方的片約600張。

附:肉燕皮加工食品

一、「肉燕」(又名「小長春」):是將鮮魚肉、豬腿肉,一起剁為肉泥,蝦干、荸薺剁成末狀,加適量骨湯、蛋液、味精、紹酒、蝦油(或精鹽),用筷子拌勻為餡。每張干肉燕皮用水浸濕放入餡一份。然後把燕皮中間捏緊,使邊緣自然彎曲成長春花形,故名「小長春」;擺在籠屜中用旺火蒸5分鍾取出,加入沸水鍋中,用旺火煮沸,撈起放在湯碗里,撒上芹菜末。骨湯下鍋燒沸,加入適量蝦油(或精鹽),紹酒、味精攪勻,倒在「小長春」上,隨後灑上麻油即成。

二、 「燕丸」:用料與肉燕相似。將豬肉、魚剁為肉泥,加上味精、紹酒、骨湯、芹菜末(或蔥末)、蝦油(或精鹽)、澱粉,用筷子拌勻。另將干肉燕皮切成絲條狀,把肉泥捏成球形,置燕絲中滾動,用手捏緊,使燕絲均勻摻入肉泥球中,再擺在籠屜中,用旺火煮熟,即成燕丸。將燕丸放在湯碗中,撒上芹菜末等,將骨湯下鍋燒沸,調味後沖入燕丸中,灑上麻油即成。

三、 「燕絲」:將干肉燕皮切成絲,放入沸水中煮熟,撈起放在湯碗中,撒上蔥末。將骨湯下鍋燒沸,加味精、蝦油(或精鹽)等適量調味品後,沖入燕絲中,灑上麻油即成。

⑺ 福州同利肉燕皮

福州同利肉燕老鋪是「中華老字型大小」,始創於清光緒年間(1876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已傳承五代,是最能代表福州的小吃之一。老鋪地址在澳門路。

燕皮是將豬瘦肉用木棒捶成肉茸,放入上等甘薯粉,製成薄如紙張的片狀食品,又稱肉燕皮。成品燕皮色白質香,平滑細潤,脆嫩爽口,可切成絲狀煮食,也可包上餡成餛飩狀,是福州特有的風味小吃。晾乾後的燕皮可以長久儲存,是饋贈親友的佳品。干透的燕皮顏色白而略帶灰色,被修邊,折疊,包裝成比撲克牌略大的紙包。

⑻ 有關燕皮餛飩的歷史等

GG一下啊。。呵呵

⑼ 「燕皮」具體的製作方法是什麼

做「燕皮餛飩」的功夫一點不比佛跳牆省。打制燕皮,豬肉必選後腿的精肉,配以上好的番薯粉,肉粉配比恰到好處,然後只能是人工手工打制而成,形狀薄如白紙,其色似玉,口感軟嫩,韌而有勁。餡料則是剁五花肉絨,蔥花加鹽味精料酒混合而成。包好的肉燕一般用高湯煮,這才跟煮餛飩差不多。煮好的肉燕舀進放了蔥花的碗中,再撒上點胡椒粉、麻油,其香撲鼻。
肉燕皮是福州著名的傳統食品,已有數百年歷史。

肉燕皮是用精肉配上澱粉等輔料精製而成,形似紙狀,潔白光滑細潤,散發出肉香,食時頗有燕窩風味,非常爽口,故被譽為肉燕皮。

原料配方 精肉50千克 澱粉50千克 糯米4千克 植物灰鹼0.5千克

製作方法 1.選料:選用豬後腿精肉,要現宰現用,力求新鮮。

2.剔肉:原料肉須剔凈筋膜、碎骨等,然後將精肉塊軟硬搭配分組(習慣上稱為坯),每坯重750~1000克。

3.捶肉:將精肉坯放置在砧板上,用木棰反復捶打,並加入適量糯米糊、植物鹼以增強粘性,捶打時用力要均勻有節奏,肉坯要反復翻轉,邊捶打邊挑除細小筋膜、直至肉坯打成膠狀肉泥。

4.制燕:將膠狀肉泥放在木板上,均勻地撒上薯粉,輕輕拍打壓延,直至成型,稱為鮮燕。

5.晾乾:將鮮燕切成寬16厘米的長條疊卷,懸掛於通風處晾乾,即成干燕皮。

產品特點 厚薄均勻,破損少,表面無明顯皺紋,富有營養,每千克干肉燕皮可切成八厘米見方的片約600張。

因燕皮製作工藝復雜,很多人沒時間去做,即便是一些門店也是使用的成品「干燕皮」。
干燕皮相當於餛飩皮,但不是新鮮的,是乾的,便於保薦,又脆味道又鮮美,是用豬精腿肉、雞蛋、澱粉等按一定比例經混合棒錘打等特殊工藝加工成紙一樣的薄片,再包上肉餡,就是扁肉燕(燕皮餛飩)了,味道好極了,是福州風味小吃。
吃法:干燕皮攤開後,要用干凈的濕毛巾或裝上干凈水的噴霧器均勻的給濕潤柔軟(這樣包時皮不會破裂),再剪成餛飩皮一樣大小,就可以包肉餡(包成園頭散尾形的),包好後放到已抹好底油的盤上在鍋內或蒸籠內旺火蒸幾分鍾(肉餡熟了即可),取出備吃,吃時放入開水裡或高湯里煮沸加鹽醋味精胡椒蔥花等作料即可。

要想做出上好的「太平燕」,必備上好的燕皮方妥。而上好的燕皮又需人工精心打制。所以如今生產燕皮仍是手工作業,福州城裡打制燕皮的小店很多,俗稱「台江聚記、城內同利」,尤其是在僻街陋巷,時不時都可以聽到一串有節奏的「嗒嗒、嗒里嗒」之聲,循聲尋去,那便是賣燕皮小店的所在。不過,要買正宗上好的燕皮,很多人都會慕名尋到福州澳門路陳君凡開的同利老鋪購買。
提起這歷史百年的「同利老鋪」,自1876年創始至今,店址始終都設在澳門路這條古街上,至今已傳承五代了。國家內貿部曾授匾該店譽為「中華老字型大小」。如今這個寶號已傳承給第四代傳人陳君凡了。現年50歲的陳君凡從12歲時繼承祖業,隨父學藝,如今已從近40年。他打制燕皮嚴守祖訓、一絲不苟、始終如一。豬肉必選後腿的精肉,配以上好的番薯粉,肉粉配以上好的番薯粉,肉粉配比恰到好處。通過精細復雜的工序手工打制而成,薄如白紙,其色似玉,口感軟嫩,韌而有勁,入口鮮香,營養豐富。

【肉燕皮的幾種傳統吃法】
第一種吃法:將燕皮切成邊長8厘米的方塊包肉餡,肉餡以三層肉、蛋、蝦仁、干貝等配料,包成圓頭散尾狀的扁肉燕,蒸熟後投入已煮沸的高湯中或火鍋中均可。
第二種吃法:把燕皮切絲,抖松至散開,用沸水先撈一遍(切勿放入清水中漂洗),再投入已調好料的清湯中煮沸,滴幾滴香(麻)油,撒一小撮香蔥,加幾片綠菜葉,灑一點胡椒粉,便是入眼如潤玉翡翠,入口則清鮮辛香的燕絲湯。

第三種吃法:剁肉成泥,捏成丸,沾上燕絲,滾成圓球狀,蒸熟或用微波爐制熟後,沖入高湯即可食用。
第四種吃法:以紅酒糟煮燕絲湯打荷包蛋,稱酒肉包蛋,風味獨特。
第五種吃法:將蒸熟的扁肉燕下油鍋炸,趁熱沾辣椒醬、番茄醬等食用,中餐西吃更受青睞。
第六種吃法:用扁肉燕加煮剝殼的蛋品,配粉絲、香菇、腐竹等煮湯,便是那傳統的「太平燕」。

附:肉燕皮加工食品

一、「肉燕」(又名「小長春」):是將鮮魚肉、豬腿肉,一起剁為肉泥,蝦干、荸薺剁成末狀,加適量骨湯、蛋液、味精、紹酒、蝦油(或精鹽),用筷子拌勻為餡。每張干肉燕皮用水浸濕放入餡一份。然後把燕皮中間捏緊,使邊緣自然彎曲成長春花形,故名「小長春」;擺在籠屜中用旺火蒸5分鍾取出,加入沸水鍋中,用旺火煮沸,撈起放在湯碗里,撒上芹菜末。骨湯下鍋燒沸,加入適量蝦油(或精鹽),紹酒、味精攪勻,倒在「小長春」上,隨後灑上麻油即成。

二、 「燕丸」:用料與肉燕相似。將豬肉、魚剁為肉泥,加上味精、紹酒、骨湯、芹菜末(或蔥末)、蝦油(或精鹽)、澱粉,用筷子拌勻。另將干肉燕皮切成絲條狀,把肉泥捏成球形,置燕絲中滾動,用手捏緊,使燕絲均勻摻入肉泥球中,再擺在籠屜中,用旺火煮熟,即成燕丸。將燕丸放在湯碗中,撒上芹菜末等,將骨湯下鍋燒沸,調味後沖入燕丸中,灑上麻油即成。

三、 「燕絲」:將干肉燕皮切成絲,放入沸水中煮熟,撈起放在湯碗中,撒上蔥末。將骨湯下鍋燒沸,加味精、蝦油(或精鹽)等適量調味品後,沖入燕絲中,灑上麻油即成

關於「燕皮餛飩」有一個由來:相傳明朝嘉靖年間,福建浦城縣有位告老還鄉的御史大人,吃多了山珍,他家廚師便想出一個新花樣,取豬腿的瘦肉,用木棒打成肉泥,摻上適量的番茄粉,擀成紙片般薄,切成三寸見方的小方塊,包上肉餡,做成扁食(福建地區對餛飩的稱呼),煮熟後配上高湯。御史吃在嘴裡,只覺滑嫩清脆,連呼「大妙」,忙問是什麼點心,那廚師因其形如飛燕而信口說「扁肉燕」,由此才有了「燕皮」一說。
關於「肉燕」,郁達夫先生在一九三六年寫的《飲食男女在福州》一文中,提到過:「初到福州,打從大街小巷裡走過,看見好些店家,都有一個大砧頭擺在店中;一兩位壯強的男子,拿了木錐,只在對著砧上的一大塊豬肉,一下一下的死勁地敲。把豬肉這樣的亂敲亂打,究竟算什麼回事?我每次看見,總覺得奇怪;後來向福州的朋友一打聽,才知道這就是制肉燕的原料了。所謂肉燕者,就是將豬肉打得粉爛,和入麵粉(實為』地瓜粉——編者),然後再製成皮子,如包餛飩的外皮一樣,用以來包制菜蔬的東西。聽說這物事在福建,也只是福州獨有的特產。 」

汪曾祺先生也曾在《初訪福建福州篇》中提到肉燕:福建人食不厭精,福州尤甚。魚丸、肉丸、牛肉丸皆如小桂圓大,不是用刀斬剁,而是用棒捶之如泥製成的。入口不覺有纖維,極細,而有彈性。魚餃的皮是用魚肉捶成的。用純精瘦肉加茹粉以木槌捶至如紙薄,以包餛飩(福州叫做「扁肉」)謂之燕皮。
燕皮餛飩,用燕皮包的餛飩。燕皮是用精瘦豬肉捶打而成。兩斤肉泥放進甘薯粉里,可以捶出十斤燕皮。忘了是哪一個散文作家曾說,福州人喜食燕皮,在70年代什麼都配給供應的時候,一個人一個月只有二兩肉,別的地方嫌肉不夠,要揀肥的油的,攢上一家人的定量,買上一斤肉,紅燒了吃個油光嘴香來過癮,而福州人則會把這二兩肉捶成燕皮。捶時用荔枝木的砧板荔枝木的手槌,將一塊純精瘦肉捶成肉泥,三個人圍著齊腰高的荔枝砧板捶打肉泥,手臂此起彼伏,聲音清脆悅耳。

一直都很喜歡吃燕皮餛飩,去淘寶上找了一家正宗的店,買了一包「同利」燕皮,自己做一碗燕皮餛飩。

燕皮買回來,是一疊疊像毛邊紙一樣的,取出幾層,用干凈的濕毛巾上下包了,讓燕皮吸濕變軟。這工夫調制肉餡。肉糜里加上鹽姜黃酒等調好味,再加拍碎剁細的荸薺、碼過味道的蝦仁拌勻。燕皮加上肉餡包裹成金魚形,也就是隨手一捏,上蒸鍋蒸熟。做一碗湯,調好鹹淡,把蒸好的燕皮餛飩放進去,撒上蔥花就是了。餛飩在蒸過之後,餡里的湯汁油珠散在了湯里,這湯自然鮮美清香,因此在做湯的時候,我只用了蝦皮熬湯,連油都不用放了。

肉燕除了包成餛飩做小食,也可以配以鴨蛋入饌,稱之為「太平燕」,是過春節時的必備菜。福州土語中鴨蛋與「壓亂」諧音,亂都壓了,豈不太平?「太平燕」之名也由此而生。燕皮除了做肉燕和平燕,還有幾種別樣的吃法:燕皮切絲煮湯,叫燕絲湯;把肉餡捏成丸子沾上燕絲煮湯,叫燕丸湯。

本文為摘錄文章,在此感謝原創作者。

閱讀全文

與燕皮歷史有多少年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1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2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9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2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9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