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麼給小孩子講歷史故事
兒子問:顏良文丑是好人還是壞人?我答:不算好人也不算壞人。兒子又問:曹操殺了呂伯奢之後就算壞人了對吧?我答:是。於是兒子的終極問題出現了:關羽一好人為什麼要幫一個壞人殺不算好人也不算壞人的人呢?」網友在下頭就這個話題眾說紛紜,由此引出一個話題——我們該怎麼給小孩子們講歷史。 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歷史本身厚重且充滿質感,十分復雜,缺少一定的人生閱歷積淀和學識修養,根本無法體會其中微妙之處。而小孩子的思維簡單,慣以好人/壞人來做簡單的善惡二元分類,非黑即白,以此去了解歷史,自然是疑竇百出。 我小時候也干過類似的事。上中國古代史,老師講到大澤鄉起義,說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具有偉大歷史意義,後來被暴秦鎮壓雲雲。我舉手提問:「農民起義的都是好人,為什麼會失敗了呢?」那時候我看的動畫片、漫畫書還有一些主旋律電影電視,最後都是正義獲得了勝利,所以我覺得大澤鄉起義也該有一個輝煌的結局才對,居然會失敗,實在是不可思議。 老師聽到這問題,有點發愣。最後他給出的答案是:「好人不一定勝利,壞人不一定失敗。一個好人失敗了,卻可以給其他好人做出榜樣。」雖然當時我似懂非懂,但現在回過頭去想,在小孩子的理解范圍內,這答案算是最好的了。 小孩子認知和真實歷史之間的偏差,例子有很多。比如孔融,小時候大家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腦子里的印象一直是個溫文儒雅謙和善良的大叔。後來我讀了史書才知道,這哥們兒其實是個尖酸刻薄嗜酒如命的主兒。《關雲長》里姜文演的曹操有句台詞:「孔融這個人,讓梨他肯,讓酒他是決計不肯的。」小時候家長給我們講完孔融讓梨的故事,總要加一句:「你們可要學習孔融這種謙讓的精神呀。」你說萬一哪個小孩子真去翻了史書里的孔融,還學起他的做派來,那可怎麼辦呀? 我其實有個略顯極端一點的看法,沒必要讓孩子「從小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歷史觀和價值觀不一樣,價值觀可以言傳身教,歷史觀卻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讓一個小孩子去「樹立」歷史觀,就像騎著自行車上高速一樣荒唐——沒那排量啊。給小孩子講的歷史,最重要的不是對錯,而是好玩,所以別摻雜太多說教,單純講故事就夠了——講得有趣,他們就會感興趣;有了興趣,才會去主動了解;多多地了解,自然就會形成自己的歷史觀;樹立了歷史觀,再來分辨對錯也不遲。 當然,如果是面對別人家的孩子,還有個更簡單的辦法。比如張泉靈在文章開頭碰到的問題,就可以這么解決:把孩子叫到身邊來,語重心長地說:「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就得從曹操和顏、文二人的上司袁紹的關系說起。而要說清曹、袁淵源,就得先說董卓——董卓為什麼要進京呢?這就得先談談黨錮之禍以及西北軍閥與諸羌關系演變……」——講到這里,小孩子多半聽得不耐煩直接走人了,你也就得了解脫。
Ⅱ 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的介紹
說給兒童的五千年中國歷史(第一季200集完結)
幼教資源實時更新
鏈接:https://pan..com/s/1iIGoEZImYqYT8wE8Xp5rqA
《說給兒童的中國歷史》是一套適合10歲以下孩子閱讀的歷史書,選出了自盤古開天闢地到清朝末年,影響中國歷史的傑出人物,包括文學家、藝術家、冒險家、發明家、教育家……用說故事的方式講述這些歷史人物的精彩事跡,為孩子構建一個完整清晰的中國歷史輪廓。書中配套的有聲故事運用聲音的力量,在孩子熟悉文字元號之前,讓歷史提前走進他們的生活。
Ⅲ 如何講歷史故事
聽一部歷史兒童劇 這套故事模擬歷史兒童劇的方式,說演這些歷史人物的精彩事跡。 邀請專業配音員負責演出,金鍾獎得主負責音效製作,運用聲音的力量,在孩子尚未熟悉文字元號之前,讓歷史提早走進他們的生活。
2.
聽劇外音的睿智對話 每個有聲故事的前後都有沙沙、仔仔、魔鏡公公三位角色的對話,借著三個角色的對話,帶領孩子進入歷史情境,獲得知識。 孩子將通過什麼故事來讀中國? 1
Ⅳ 教育孩子時,你會推薦哪三個歷史小故事講給他們聽呢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系列是用十二隻喵演員來演繹的歷史劇,出版方希望用詼諧輕松的方式為大家講述歷史。
但同時也意識到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實在難以一一述說清楚,所以該系列作品是在查閱二十四史之後,選取一種主流觀點為大家講述的。
Ⅳ 紅色故事是最生動的教材!該如何讓學生們了解我國的歷史
其實讓我們的學生了解我國的歷史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
第一,通過教材去讓孩子了解歷史。
我相信最好的辦法無非就是通過教材了,尤其是在歷史課上的時候,我覺得歷史的教材裡面必須要把這段歷史寫的非常詳細,這樣的話,孩子們或者學生們才知道發生了什麼。
尤其是家長在給孩子講睡前故事的時候,可以挑選紅色故事,這樣的話孩子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能過去了解我們中國的歷史是什麼樣子的,以及不同的時間有哪一些名人名句。
Ⅵ 你是如何引導自己的孩子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
文化的傳承離不開載體和環境,傳統文化離我們遠,主要因為古代建築和舊時東西越來越少,現代商業文化太過盛行,孩子們接觸傳統文化的機會和時間都不夠,造成了接觸少、認知少、理解少的現狀。讓孩子多接觸傳統文化,首先要從環境上改變,比如學校和家長多帶領孩子去博物館、古建築和聽國學講座。讓孩子對國學有個直觀的認識和印象。另外要有專業的學者對傳統文化進行繼承性發揚,形成文化學術氛圍,並且通過商業手段讓國學值錢,尊重國學人才。學校要形成國學熱的教學氛圍,多組織學術交流活動,培養孩子學國學的熱情和志向。
最後,學國學不能死學學死,要活學活用,要與時俱進,要去偽存真,這樣才能把國學學習好、發揚好。
Ⅶ 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內容簡介
《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內容》簡介
劉興詩/著
在世界東方的一片遼闊的土地上,屹立著一個偉大的文明古國。她是誰?她就是我們親愛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的祖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本書對我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作了系統介紹。同時,該書還精選了許多副精美圖片。可謂多種視覺要素有機結合,立體再現一幅多姿多彩、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歷史是一面鏡子,它鮮活、真切、有血有肉,讓它成為親切的叮嚀,讓孩子們重溫先人的世界。
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先秦1
原始時代
這兒講的什麼故事?
盤古和女媧的神話
半真半假的上古「三皇」
中國的「亞當」和「夏娃」
汾河邊的小哥倆
愛美的山頂洞姑娘
一萬年前的弓箭手
媽媽當家的黃金時代
爸爸當了一把手
四千年的三次「世界大戰」
神秘的顓頊
帝堯禪讓的傳說
大禹治水的故事
夏商
這兒講的什麼故事?
「家天下」的揭幕式
撲塑迷離的第一五朝
漂漂亮亮的壞國王
仁慈的「大巫師」商場
甲骨文記錄的歷史篇章
暴君商紂王的下場
謎樣的三星堆
文明歷史幾多長
西周、春秋和戰國
……
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2
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宋元明清3
講給孩子的中國歷史:近現代4
Ⅷ 怎樣正確和孩子講述歷史
兒子問,顏良和文丑是好人還是壞人?我答,不算好人也不算壞人。兒子又問,曹操殺了呂伯奢之後就算壞人了對吧?我答,是。於是兒子的終極問題出現了——關羽一個好人為什麼要幫一個壞人殺不算好人也不算壞人的人呢?」網友們在跟帖里就這個問題眾說紛紜,由此引出另一個話題——我們該怎樣給小孩子講歷史。
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歷史本身厚重且充滿質感,十分復雜,缺少一定的人生閱歷積淀和學識修養,根本無法體會其中的微妙之處。而小孩子的思維簡單,慣以好人/壞人來做簡單的善惡二元分類,非黑即白,以此去了解歷史,自然是疑竇百出。
我小時候也干過類似的事。上中國古代史的課,老師講到大澤鄉起義,說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後來被暴秦鎮壓雲雲。我舉手提問:「起義的農民都是好人,為什麼會失敗了呢?」那時候我看的動畫片、漫畫書還有一些主旋律電影電視劇,最後都是正義獲得了勝利,所以我覺得大澤鄉起義也該有一個輝煌的結局才對,居然會失敗,實在是不可思議。
老師聽到這問題,有點發愣。最後他給出的答案是:「好人不一定勝利,壞人不一定失敗。一個好人失敗了,卻可以給其他好人做出榜樣。」雖然當時我似懂非懂,但現在回過頭去想,在小孩子的理解范圍內,這答案算是最好的了。
小孩子的認知和真實歷史之間有偏差很正常。比如孔融,小時候大家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給我存的印象一直是一位溫文爾雅、謙和善良的大叔。後來我讀了史書才知道,這哥們兒其實是個尖酸刻薄、嗜酒如命的主兒。電影《關雲長》里姜文飾演的曹操有句台詞:「孔融這個人,讓梨他肯,讓酒他是決計不肯的。」小時候家長給我們講完孔融讓梨的故事,總要加一句:「你們可要學習孔融這種謙讓的精神呀。」你說萬一哪個小孩子真去翻了史書里的孔融,還學起他的做派來,那可怎麼辦?
我其實有個極端一點的看法,沒必要讓孩子「從小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歷史觀和價值觀不一樣,價值觀可以言傳身教,歷史觀卻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讓一個小孩子去「樹立」歷史觀,就像騎著自行車上高速一樣荒唐——沒那排量啊!講給小孩子聽的歷史,最重要的不是對錯,而是好玩,所以別摻雜太多說教,單純講故事就夠了——講得有趣,他們就會感興趣;有了興趣,才會去主動了解;了解得多了,自然就會形成自己的歷史觀;樹立了歷史觀,再來分辨對錯也不遲。
當然,如果是面對別人家的孩子,還有個更簡單的辦法。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問題,可以把孩子叫到身邊來,語重心長地說:「要說清楚這個問題,就得從曹操和顏、文二人的上司袁紹的關系說起。而要說清曹、袁間的淵源,就得先說董卓——董卓為什麼要進京呢?這就得先談談黨錮之禍以及西北軍閥與諸羌關系演變……」講到這里,小孩子多半聽得不耐煩,直接走人了,你也就得了解脫
Ⅸ 給孩子講的歷史典故
1、《程門立雪》:講的是一個人去請教老師問題,走到老師家發現老師正在睡覺,就在門外面站著等,恰好下雪了,他也沒有打擾老師休息,最後老師醒來發現他的時候都快變成雪人了。這個故事教育學生應該學會尊重老師。
2、《大禹治水》:故事講的是大禹發動百姓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面對滔滔的洪水,大禹從別人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策略,最終取得了勝利。三次經過家門口都不曾回過家。這個故事教育孩子做一件事情要持之以恆,善於總結,切勿輕言放棄。
3、《守株待兔》:說的是一個在田間勞作的人偶然碰到田埂上撞死在木樁的小兔子,拿回去飽餐一頓之後,他再也不去勞動,一心只想等著去田埂上撿撞死的小兔子,結果不僅沒有等到兔子,莊家也荒廢了。這個故事告誡小孩子不能一心只想不勞而獲,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4、《南轅北轍》:講的是有的人要去南方的楚國,卻駕著馬車向北邊走去,別人問時,他卻說我帶的盤纏和糧草都是充足的,總有一天會到目的地。這個故事告訴小孩子在做事情之前一定要看中目標,發揮自己的優勢,如果方向走錯,有可能會距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遠。
5、《鄭人買履》:鄭國有個人想去買一雙鞋,他量了自己的腳,把尺碼放在座位上。等他走到集市,看中了一雙鞋子時,才想起:我忘了拿尺碼了。於是他又回去拿。 等他趕回來時,集市已經散了,鞋子沒有買到。有人問他:「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去試試鞋子呢? 他說:「我只相信尺碼,不相信自己的腳。」 這個成語比喻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