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農民起義的意義
中國的農民起義最後鮮有成功者,多數是被地主或官僚階級摘了果實,李自成和洪秀全是兩個特別的例子。但洪秀全以妖術取得局部勝利。李自成好歹結束了一個王朝,取得全局性勝利。但兩人都沒有治理天下的本事,農民起義一直在政治上是盲目的、沒有遠見的。中國古代歷史少有靠農民起義而推動社會發展的情形,世界上也少有靠農民起義成功的例子,農民一直是中國社會的底層,從統計角度看,這個階層缺少真正的領袖,因此,中國的發展應該以安撫農民為第一要務,而在城市化後,應該是"農民和城市下層平民",這個層面挑起的激烈行動,不會對歷史進程產生實質的影響,反而會造成社會不必要的動盪。這是對農民起義從根本上進行否定。更進一步,社會的進步如果到了必須靠革命才得以推動的話,是社會成本相當大的非最優選擇,也是最後不得以的選擇,社會治理結構必須進行再造,不僅要避免群眾革命性激烈行為,而且應使社會前進的力量通過正常的社會成本小的渠道釋放出來。
② 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太平天國的歷史意義 1、宣告了中國知識分子大分裂的開始。 在科舉時代,由於把所有知識分子全部包下來,知識分子群體的集體利益非常突出,例如范進寧可餓死也不肯作農民,他們基本上完全站在地主階級一邊。但是,隨著康乾時期人口迅速增長,這種把知識分子包下來的制度終於走到盡頭,洪秀全的起義宣告了中國中下層知識分子和主流知識分子決裂的開始,所以,在滿清政府不能鎮壓太平天國的情況下,作為學術界領袖的曾國藩親自披掛上陣,組織軍隊鎮壓起義,這是歷史上的第一次。 知識分子群體的大分裂,預示著科舉制將走到盡頭,所以,40年後科舉制完蛋,而科舉制的完蛋,讓更多的中下層知識分子成為無產者,這些人是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和民主革命的真正中堅力量,越來越多中下層知識分子成為共產主義者。同時,主流知識分子更加緊密地和大地主、大資本家以及外國資產階級勾結,所以,台灣和大陸的分裂其實就是中國中下層知識分子與主流知識分子大分裂的表現。 2、中國被壓迫階級從此有了自己的喉舌。 太平天國由於直接沖擊了知識分子群體的經濟基礎,在維持著科舉制的當時,起義幾乎沒有得到任何輿論支持,失敗是必然的,但是,隨著大批中下層知識分子轉變為無產者,中國被壓迫階級終於開始擁有自己階級的輿論力量。從此,中國被壓迫階級的反抗從純粹的自發向初步的自覺轉變。 3、太平天國對於孔子的攻擊沖擊並且動搖了中國幾千年知識分子配合地主階級愚昧人民的統治。 在科舉制下,知識分子由於被整體包下來,整個知識分子群體是一個巨大的特權實力集團,為了愚昧人民,他們拚命製造以孔子位代表的知識分子崇拜,不但人民被迫接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甚至連封建皇帝也要對孔子下跪,其目的就是恐嚇人民,不許人民在深重的壓迫下右任何的反抗念頭。而太平天國對於孔廟、孔牌的沖擊動搖了幾千年知識分子配合地主階級愚昧人民的統治。 4、解放了女性。 在太平天國時期,女性可以參加考試,可以倍錄取為狀元,女性不用纏足,而纏足,恰恰是宋代以後中國知識分子強加給中國女性的一副巨大的苦難枷鎖。 5、建立根據地,開始建設屬於自己階級的政權。 以前的黃巢、李自成起義,都是流寇式作戰,沒有根據地經濟補充革命軍隊,對於發展革命力量負面影響很大。他們這樣做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起義沒有任何輿論支持,包括中下層知識分子也不肯放棄科舉制下的地位來加入革命,而太平天國由於有洪秀全、洪仁桿等先進知識分子掌握革命政權,能夠建立自己的輿論支持力量,所以首先建立自己的根據地,也為被壓迫階級以後管理自己階級的政權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 6、解決了革命政權向何處演變的問題 歷史上起義軍將領演變為軍閥的例子舉不勝舉,而1856年楊秀清已經露出這個苗頭,太平天國成功地解決了有可能被掌握兵權有野心的將領篡奪政權的危險,盡管付出了巨大代價。以後太平天國對兵權分散,保證了政權不向軍閥私人武裝演變。 太平天國由於沖擊了知識分子的經濟基礎,得到的輿論支持甚至比李自成少,失敗可以說是必然的,但是,它的不屈不饒地站在中國被壓迫階級一邊,寧死不向反動階級屈服的氣概是感天動地的(幾萬天國將士失敗後集體自殺),至今值得人民深深敬仰。
③ 封建王朝末年農民起義意義是什麼
封建社會的農民起義軍,它的意義就在於什麼?在於那個王朝沒落了,而且是無能,然後激起了農民的反抗,農民只有通過反抗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才能夠,原來一個嶄新的朝代,嶄新的世界。
④ 農民起義有什麼意義
為反抗地主階級的政治壓迫與經濟剝削,農民起來進行武裝斗爭
⑤ 我國封建社會發生過哪些重大的農民起義它們的歷史意義和教訓是什麼
我國封建社會里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次數之多,規模之,大,組織之嚴密,斗爭之激烈,是世界歷史上所罕見的。秦末陳勝、吳廣、項羽、劉邦起義,點燃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革命火焰,推翻了秦朝,為後世樹立了光輝的榜樣。西漢末年的綠林、赤眉起義,推翻了王莽建立的新朝。東漢張角領導的黃巾軍起義,瓦解了東漢的政權。
在中國封建社會里,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因為每一次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結果都打擊了當時的封建統治,因而也多少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社會有些進步。但是由於當時沒有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生產關系,沒有新的階級力量,沒有先進的政黨的正確領導,這樣就使當時的農民革命總是陷於失敗,總是被地主階級利用去當作改朝換代的工具。因此農民要求得徹底翻身解放,必須在無產階級和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實現。
⑥ 明末農民起義戰爭有什麼意義
明末農民起義戰爭(1627~1664年),前後經歷了37年,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影響之深遠,為已往農民起義戰爭所少有。推翻了明王朝的反動腐朽統治,並在爾後的抗清斗爭中給滿洲貴族以沉重打擊,對解救人民苦難,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發展起了一定作用。
明末農民起義戰爭再一次表明,人民的力量是強大的,只要組織起來完全可以推翻黑暗統治,這對清朝及以後的農民戰爭具有重大的感召力和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
這一次戰爭同時還表明,沒有先進的階級領導,沒有徹底的斗爭精神,沒有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目標,不注意改造農民的落後性、自私性和保守性,就難以掌握政權。
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戰爭,在戰略上既有成功之處,但也有很多缺陷,不能及時鞏固取得的勝利,對守戰、防禦等戰法不研究不訓練。因而最後失敗就在所難免。這些為後人樹立了一面鏡子,有著很重要的啟迪意義。
⑦ 秦末農民起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關於秦末農民戰爭的歷史意義,著重從三個方面分析:一是從農民起義的特點來看,這是我國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二是從它的作用來看,秦末農民戰爭推翻了秦的統治,沉重打擊了地主階級;三是從歷史人物的功績來看,陳勝、吳廣是革命英雄。他們敢於揭竿而起的革命首倡精神在我國歷史上閃耀著永不磨滅的光輝。
⑧ 中國古代歷史上農民起義的積極意義
農民起義是一個具有廣泛應用的術語,通常意味著農村或農業人口的暴動,反抗既成的秩序或建制。
歐洲歷史上的農民起義是很常見的起義形式,農民反抗地主和農奴制度,包括1358年法國的扎克雷起義,1381年英國農民起義,1524年-1526年德國農民戰爭和1573年克羅埃西亞與斯洛維尼亞農民起義。
《水滸傳》在中國大陸曾被歸類為農民起義小說。
農民起義通常是指由農民階層發動的武裝反對統治階級的運動.
歷史上大多數的龍民起義都是發生在統治階層對農民階層的橫征暴斂時期,由於農民階層得不到最底的生存保證而自發的武裝起義運動.
在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農民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是發生在秦朝末年的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
⑨ 如何認識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的意義和失敗的原因、教訓
一、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歷史意義:
1、沉痛的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震撼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
2、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最高峰,達到一個高潮。
3、結合西方思想,強烈的打擊了儒家思想統治權威。
4、打擊了當時西方列強的入侵。
5、鼓舞和推動了亞洲民族解放欲動的發展。
二、失敗原因:
1、根本原因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農民階級有先天局限。太平天國起義帶有舊式農民戰爭的烙印。農民階級的分散性、守舊性,以及眼光短淺等毛病,在太平軍中都有突出表現。
2、太平天國政權內部的腐敗是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原因之一,腐敗從根本上動搖了太平天國政權的根基。太平天國的腐敗是和建都天京同時產生的。
、太平天國運動在取得一定的成績後,隨著權利的不斷膨脹,經濟地位發生變化,領導者開始由廣大農民利益的代表者向封建統治者方向轉化。領導層大搞封建等級制,安於享樂,鉤心斗角,爭權奪利。領導層的腐敗和內訌,是導致太平天國政權滅亡的重要原因。
三、教訓:
太平天國起義及其失敗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具有偉大的革命潛力。但它自身不能擔負起反帝反封建取得勝利的重任,單純的農民戰爭不可能完成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重任。
(9)歷史上農民起義的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
太平天國運動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農民戰斗,它的性質也就是反帝反封建的農民戰斗。對於「反地方封建」這五個字中,「帝」指的是帝國主義,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主張,它的主要內容是通過掠奪領土或建立經濟、政治霸權而凌駕於別國之上。
當時的中國在列強的眼中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所以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慾望,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太平天國運動給了帝國主義承重的打擊。
⑩ 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歷史意義和教訓
太平天國運動的意義: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腐朽統治,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也打擊了外國侵略者。
太平天國運動的教訓:農民階級作為小生產者的代表,缺乏先進理論的指導,不能承擔起領導中國民主革命的重任。太平天國所鼓吹的「同教一家」,使其領導人沒有真正認識到列強的實質,最後遭到內外鎮壓,陷於失敗。
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洪秀全偕馮雲山在廣西傳教,秘密進行反清活動。1850年夏,洪秀全發布總動員令,號召各地拜上帝會眾到桂平金田村「團營」。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集2萬餘人在廣西金田村正式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與楊秀清、馮雲山、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組成領導核心。
(10)歷史上農民起義的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太平天國運動同以往歷次農民起義相比的新特點:
(1)背景不同:以往的起義多因土地兼並、政治黑暗自然災害而起。而太平天國起義則增加了一層戰爭賠款。
(2)起義形式不同:過去的起義也有利用宗教的,但大多數是中國自身的宗教.而太平天國利用的是外來宗教,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3)太平天國領導人的思想有變化,尤其以洪仁開為代表的進步人士,大膽地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4)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曾與外國人打交道,當西方列強提出以國家利益為交換條件支持太平天國時,被太平天國拒絕了,這些現象都是以往的農民起義不可能遇到的問題。
(5)太平天國的失敗是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的結果。